“莫斯科绅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穆公亡骏文言文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穆公亡骏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穆公亡骏文言文翻译

篇1:穆公亡骏文言文翻译

穆公亡骏文言文翻译

穆公亡骏文言文讲述的是秦穆公与马的故事,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穆公亡骏文言文翻译的内容!

穆公亡骏文言文翻译

秦穆公亡马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注释:

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岐下:岐山下。岐山在今陕西西省境内。

野人:当地土着居民 .

椎锋:刀枪一类的武器。这里的意思是拿着武器。

椎锋争死:拿着锐利的武器以死相救。

亡:丢失

得:捕获

而:而且

逐:追捕

伤人:对人体有害。

晋侯:指晋惠公夷吾。

次:次序。

惠公:晋国国君。

食:吃

野人:农民

逐:追逐

害:伤害

乃:于是

伐:讨伐,攻打

困:困住

为:被

以:按照

归:返回

饮:给···喝

椎峰:手持锐利的武器

欲:想

法:惩罚

闻:听说 者:… 的人

伤:伤害

德:恩德

译文:

秦穆公曾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呀。”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喝酒是要死人的。”于是按次序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地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咱们可以用出力(为君王)拼死作战,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于是冲散了包围,穆公终于解决困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这样的'道德行为做出来,必然会有好事回来。

要点引导:

这个故事叙述了秦穆公对偷杀骏马吃肉的人们,不仅不追究责任,还请他们喝酒,最后得到了好的报答。从而赞扬了秦穆公宽容豁达的品格。

作为国君,对百姓宽容豁达,一旦国家有难的时候,百姓就会知恩图报,挺身而出,冒死献力;对百姓宽容豁达,是收拾民心的有效办法,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作为普通人,如果能做到对人宽容豁达,那么一旦遇到困难发时候,人们也同样会竭尽全力帮助你。

秦穆公的为人:

胸怀宽广,能体恤百姓的国君。

为人宽厚,不计得失,豪放阔达,能以德报怨,不为所失去的马迁怒于那些野人。

秦穆公简介:

秦穆公(?—前6),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在《史记》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还是缪氏祖宗。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后分别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大败,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贤臣良将的辅佐。还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谥号穆,葬于雍(今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篇2:穆公亡马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穆公亡马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即以次③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皆曰:“可以出死④,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⑤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选自《说苑·复恩》)

【注释】①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 ③次:次序。

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 ⑤惠公:晋国国君。

8.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共2处)(2分)

穆 公 卒 得 以 解 难 胜 晋 获 惠 公 以 归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亡其骏马( ▲ ) 居三年( ▲ ) 遂溃围( ▲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

11. 选文最后一句话“此德出而福反也”是否显得多余?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

8.(2分)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划对一处得1分)

9.(3分)(1)丢失(2)经过,过了 (3)于是,就

10.(2分)(秦穆公)于是依次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喝了酒之后)都惭愧的`离开了。

11.(3分)不多余。文章最后用“德出而富反”,总结全文,对秦穆公以德服人、因德得福作出评论(1分);“德出”概括了上文骏马被人宰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1分);“富反”点明后来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并战胜了晋国。(1分)

【译文】

秦穆公曾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就亲自出去找寻,结果看见有人已经杀掉了自己的马,正在一起吃着马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呀。”这些人都惊恐的站了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喝酒是要死人的。”于是依次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喝了酒之后)都惭愧的离开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晋兵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都说:“咱们可以用出力为君王拼死作战的方式,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了。”于是冲散了晋军的包围。穆公终于幸免于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像秦穆公这样的道德行为做出来,就必然会有好事到来的。

篇3:楚庄忧亡文言文翻译

楚庄忧亡文言文翻译

楚庄忧亡文言文翻译

楚庄王①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②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③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注释】楚庄王:即荆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公元前613——591年在位。《韩非子·有度》:“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②右司马:掌管军政的官员。③不谷:即楚共王。楚共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字不谷。公元前590——560年在位。《韩非子·十过》:“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前称楚庄王似为错引,实际应是楚共王。

【参考译文】

楚庄王临朝执政三年,没有发布命令,也没有什么执行什么政事。右司马侍候在旁而给楚庄王打了个谜语说:“有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动翅膀,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名堂?”楚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将因此长成羽毛;不飞翔也不鸣叫,将因此观察民众的行为准则。虽然没有飞翔,飞起来必然会直冲云霄;虽然没有鸣叫,但叫起来必然会惊动人世。先生你放心吧。我知道你的用意了。”就这样过了半年,庄王便亲自处理政事。所废弃的法令有十条,所兴起的.事情有九件,惩处大臣五个,提拔读书人六个,而邦国治理得很好。又起兵征讨齐国,在徐州打败了它,战胜晋国在河雍地区,在宋国联合了诸侯,于是称霸天下,庄王不去做小事而坏大事。所以有大的名声;不较早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所以有大的功劳。所以说:“大的器物最后才能完成;大的声音很难得听到。”

【阅读训练】

(1)莅:到,临 (2)御:侍奉 (3)止:停留 (4)名:名字

(5)长:生长 (6)观:观察 (7)释:释放 (8)知:知道

(9)诛:杀 (10)举:推荐 (11)举:发动 (12)霸:称霸

2.翻译

(1)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

楚庄王不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做,这样就有了高的名望。

(2)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有大才干的人成就往往较晚,而大的声音会让人听不到。

3.选文讲述的是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也是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

篇4:钱思公文言文翻译

钱思公(1)虽生长富贵(2),而少所嗜好。在西洛(3)时尝(4)语(5)僚属(6),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7),卧则读小说(8),上厕则阅小辞(9)。盖未尝(10)顷刻释(11)卷也。

谢希深(12)亦言:宋公垂(13)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14)诵之声琅然(15),闻(16)于远近,亦(17)笃学(18)如此。余因(19)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20)惟此尤可以属思(21)尔(22)”。

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书籍,上厕所时候就读短小诗词、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时候。

穆公亡骏文言文翻译(精选10篇)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大概只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注释

(1)钱思公:即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吴越王钱俶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祐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下文提及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虽:虽然

(3)西洛:西京洛阳。

(4)尝:曾经。

(5)语:对……说。

(6)僚属:官府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僚属。

(7)经史:经书和史书。

(8)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杂记类书籍。

(9)小辞:指短小诗词。

(10)未尝:从来没有

(11)释:放下。

(12)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朋友。

(13)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而著名。

(14)讽:不看着书本念,背书

(15)琅然:声音清脆。

(16)闻:(能)听见

(17)亦:也。

(18)笃学:十分好学。

(19)因:于是。

(20)盖:大概

(21)属思:集中思想写作

(22)尔:罢

篇5:欧阳公苦读文言文翻译

欧阳公苦读文言文翻译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答案】

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通过《欧阳修苦读》阅读参考答案,同学们是否觉得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还不够深刻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抓紧时间改正吧。

篇6:虞公拒谏文言文翻译

虞公拒谏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

公曰:“何时?”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阅读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汉氏失御 御: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

C.夫工人之染 染: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 叹:赞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化以成俗 始以强壮出

B.成休息乎太和之中 相与枕藉乎舟中

C.甚于丹青 善假于物也

D.朋友钦而乐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3.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4分)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4分)

4.第1卷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

1.B

2.B

3.(1)学习的人,不必忧虑才能不够,而应忧虑志向不立;所以说,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希望成为颜渊那样的那类人,也会成为和颜渊一类的人。(2)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

4.目标:树立美好的品德,有一颗正直的心,有良好的处世之道,二者相得益彰。态度:为了心目中的理想目标而积极努力,拥有这样的向上的奋斗的心态。方法:坚持去做,不断努力,积少成多。

篇7:《左传哀公》文言文翻译

《左传哀公》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二十六年夏五月,叔孙舒帅师会越皋如、后庸、宋乐茷,纳卫侯。文子欲纳之,懿子曰:「君愎而虐,少待之,必毒于民,乃睦于子矣。」师侵外州,大获。出御之,大败。掘褚师定子之墓,焚之于平庄之上。文子使王孙齐私于皋如,曰:「子将大灭卫乎,抑纳君而已乎?」皋如曰:「寡君之命无他,纳卫君而已。」文子致众而问焉,曰:「君以蛮夷伐国,国几亡矣。请纳之。」众曰:「勿纳。」曰:「弥牟亡而有益,请自北门出。」众曰:「勿出。」重赂越人,申开守陴而纳公,公不敢入。师还,立悼公,南氏相之,以城锄与越人。公曰:「期则为此。」令苟有怨于夫人者,报之。司徒期聘于越。公攻而夺之币。期告王,王命取之。期以众取之。公怒,杀期之甥之为大子者。遂卒于越。

宋景公无子,取公孙周之子得与启,畜诸公宫,未有立焉。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锄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大尹常不告,而以其欲称君命以令。国人恶之。司城欲去大尹,左师曰:「纵之,使盈其罪。重而无基,能无敝乎?」

冬十月,公游于空泽。辛巳,卒于连中。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使召六子,曰:「闻下有师,君请六子画。」六子至,以甲劫之,曰:「君有疾病,请二三子盟。」乃盟于少寝之庭,曰:「无为公室不利。」大尹立启,奉丧殡于大宫。三日,而后国人知之。司城茷使宣言于国曰:「大尹惑蛊其君而专其利,令君无疾而死,死又匿之,是无他矣,大尹之罪也。」得梦启北首而寝于卢门之外,己为鸟而集于其上,咮加于南门,尾加于桐门。曰:「余梦美,必立。」大尹谋曰:「我不在盟,无乃逐我,复盟之乎?」使祝为载书,六子在唐盂。将盟之。祝襄以载书告皇非我,皇非我因子潞、门尹得、左师谋曰:「民与我,逐之乎?」皆归授甲,使徇于国曰:「大尹惑蛊其君,以陵虐公室。与我者,救君者也。」众曰:「与之。」大尹徇曰:「戴氏、皇氏将不利公室,与我者,无忧不富。」众曰:「无别。」戴氏、皇氏欲伐公,乐得曰:「不可。彼以陵公有罪,我伐公,则甚焉。」使国人施于大尹,大尹奉启以奔楚,乃立得。司城为上卿,盟曰:「三族共政,无相害也。」

卫出公自城锄使以弓问子赣,且曰:「吾其入乎?」子赣稽首受弓,对曰:「臣不识也。」私于使者曰:「昔成公孙于陈,宁武子、孙庄子为宛濮之盟而君入。献公孙于卫齐,子鲜、子展为夷仪之盟而君入。今君再在孙矣,内不闻献之亲,外不闻成之卿,则赐不识所由入也。《诗》曰:『无竞惟人,四方其顺之。』若得其人,四方以为主,而国于何有?」

翻译

二十六年夏季,五月,叔孙舒带兵会合越国的皋如、后庸、宋国的乐茷送卫出公回国,公孙弥牟想要接纳。懿子说:“国君执拗又暴虐,稍等一些时候,必定残害百姓,百姓就会跟您和睦了。”联军侵袭外州,大肆劫掠。卫军出去抵御,大败。卫出公发掘褚师定子的坟墓,把棺材放在平庄之上放火烧了。

公孙弥牟派王孙齐私下去见皋如,说:“您是打算大举灭亡卫国呢,还是把国君送回来就算了呢?”皋如说:“寡君的命令没有别的,只把卫君送回来就算了。”公孙弥牟召集大家征求意见,说:“国君带着蛮夷来攻打我国家,国家差一点灭亡了,请接纳他。”大家说:“不要接纳。”公孙弥牟说:“如果我逃亡对大家有好处,请让我从北门出去。”大家说:“不要出走。”公孙弥牟重重地贿赂越国人,大开城门接纳卫出公,城上守卫甚严,卫出公不敢进城。护送卫出公的联军退兵回去,卫国立了悼公,南氏辅助他,卫国把城鉏给越国人。卫出公说:“这是期干的。”命令如果对夫人有怨的可以报复。司徒期到越国聘问,卫出公攻打他并且夺走了财礼。司徒期报告越王,越王命令取回来,司徒期带了一批人又把财礼取了回来。卫出公发怒,杀死了太子,太子是司徒期的'外甥。卫出公也就死在越国。

宋景公没有儿子,要了公孙周的儿子得和启养在公宫里,还没有立继承人。当时皇缓做右师,皇非我做大司马,皇怀做司徒,灵不缓做左师,乐茷做司城,乐朱鉏做大司寇,六卿三族共同听取政事,通过大尹上达国君。大尹经常不向宋景公报告,而按照自己的意图假称君命以发号施令。国内的人们厌恶他。司城想要除掉大尹,左师说:“随他去,让他恶贯满盈。权势重而没有基础,能够不失败吗?”

冬季,十月,宋景公在空泽游玩。初四日,死在连中。大尹出动空泽的甲士一千人,奉着宋景公的尸体从空桐进入国都,到了沃宫。派人召来六卿,说:“听说下邑有战事,国君请六卿一起谋划。”六卿到达,用甲士劫持他们说:“国君有重病,请诸位盟誓。”就在小寝院子里盟誓,说:“不做对公室不利的事!”大尹立启为国君,奉着棺材停放在祖庙里。三天以后国内的人们才知道这件事。司城乐茷派人在国内宣布说:“大尹蛊惑他的国君,专权好利,现在国君没有生病就死了。死了以后又藏匿遗体,没有别的好说,就是大尹的罪过。”

得梦见启头向北睡在卢门的外边,自己变作大乌鸦栖止在他的上面,嘴巴搁在南门上,尾巴搁在北门上。醒来以后说:“我的梦很好,一定立为国君。”

大尹和别人策划说:“我没有参加盟誓,恐怕会驱逐我吧!再跟他们盟誓吧!”让太祝制作盟书。六卿正在唐盂,准备和他盟誓。太祝襄把盟书的内容告诉皇非我。皇非我依靠乐茷、门尹得、左师谋划说:“百姓亲附我们,把他赶走吧!”于是都回去把武装发给部下,让他们在国都内巡行,宣布说:“大尹蛊惑他的国君,欺压虐待公室。亲附我们的人,就是救援国君的人。”大家说:“亲附你们!”大尹也巡行,宣布说:“戴氏、皇氏准备对公室不利,亲附我的,不要担心不发财。”大家说:“你和国君没有什么两样!”戴氏、皇氏想要攻打启,乐得说:“不行,他因为欺凌国君有罪,我们要是出兵攻打,罪就更大了。”让国内的人们把罪过加在大尹身上。大尹奉事启逃亡到楚国,于是就立得为国君。司城做了上卿,盟誓说:“三族共同掌握国政,不要互相残害!”

卫出公从城鉏派人用弓问候子赣,并且说:“我能回国吗?”子赣叩头受弓,回答说:“我不知道。”私下对使者说:“从前成公流亡到陈国,宁武子、孙庄子在宛濮结盟然后国君回国。献公流亡到齐国,子鲜、子展在夷仪结盟然后国君回国。现在国君再次流亡在外,内部没有听说有像献公时代的亲信,外部没有听说有像成公时代的大臣,那么赐就不懂得根据什么能回国。《诗》说:‘最强莫过于得到人才,四方将会顺服。’如果得到这样的人,四方把他作为主人,取得国家又有什么困难呢?”

篇8:文言文《人有亡斧者》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人有亡斧者》全文及翻译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注释

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亡:丢掉,丢失。

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

谷:山谷,地窑。

其:指代邻人之子。

窃:偷盗。

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他日:另一天。

复:再,又。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俄:一会儿,不久。

视:看。

皆:都。

行动:走路的姿势。

颜色:表情。

篇9:祭公谏穆王征犬戎文言文阅读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不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求我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皵,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 戢:收藏(兵器)

B、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櫜 :口袋

C、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 务:从事

D、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恤:忧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 ②使务利而避害

B、①于是乎有刑不祭 ②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

C、①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②犬戎氏以其职来王

D、①是故周文公之颂曰 ②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

1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段句读正确的是( )

A、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B、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C、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D、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1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4分)

(2)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4分)

(3)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4分)

参考答案:

9、D(恤:体恤,周济)

10、A(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B、乎:①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②表疑问的句尾语气,可译为吗C以:①连词,相当于而②介词,按照D之: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C

12、见译文

〔译文〕 周穆王将去征讨犬戎,祭公谋父劝阻说:不能这样做。先王以道德昭示天下而不炫耀武力。平时敛藏军队而在适当的时候动用,这样它才会显示出威力,炫耀就会滥用,滥用便失去了威慑作用。所以周公的颂诗说:收起干戈,藏好弓箭,我只求让美德遍及全国而发扬光大,相信我王定能长保封疆。先王对于百姓,鼓励他们端正德性和敦厚品行,广开财路以满足需求,使他们有称心的器物使用,明示利害所在,依靠礼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能趋利避害、感怀君王的恩德而畏惧君王的威严。所以先王能使自己的基业世代相延并不断壮大。

从前我们的先王世代担任农官而尽心为虞、夏做事。到夏朝衰落时废去了农官而置农事于不顾,我们的先王不窋因此而失去官职,只好跑到与戎狄接邻的地方居住下来,但他不敢荒废祖业,常常砥砺自己的德行,继承祖先的业绩,维护他们的教导和典则,时刻勤勉有加,以敦厚自守,以忠信自奉,在立德立业上比前人做得更出色。到了武王时,继续发扬光大先人光明磊落的德行并又增以仁慈和善,敬奉神灵、保护百姓,神人无不欢欣喜悦。而商王帝辛则为民众深恶痛绝,百姓无法忍受他的残暴统治,都乐于拥戴武王,武王才出兵商郊牧野。可见先王并非崇尚武力,只是体恤百姓的忧患而除去他们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在王畿内的是甸服,在王畿外的是侯服,侯服之外的是宾服,夷蛮地区是要服,戎狄地区是荒服。属甸服的供日祭,属侯服的供月祀,属宾服的供时享,属要服的供岁贡,属荒服的则有朝见天子的义务。这每天一次的祭、每月一次的祀、每季一次的享、每年一次的贡和一生一次的朝见天子之礼都是先王定下的'规诫。如果甸服有不履行日祭义务的,天子就应内省自己的思想;侯服有不履行月祀义务的,天子就要检查自己的号令;宾服有不履行时享义务的,天子就要检查法律规章;要服有不履行岁贡义务的,天子就要检查名号尊卑;荒服有不履行朝见天子义务的,天子就要内省自己的德行,依次做了上述的内省检查后如还有不履行义务的才可以依法处置。因此,才有惩罚不祭、攻伐不祀、征讨不享、谴责不贡、告谕不朝的各种措施,才有惩罚的刑法、攻伐的军队、征讨的武备、谴责的严令、晓谕的文辞。如果颁布了法令、文告后还有不履行义务的,那就再一次内省自己的德行而不轻易劳民远征。正因为如此,近处的诸侯才没有不听从的,远处的诸王也没有不信服的。

如今,自从大毕、伯士去世以后,犬戎的君长一直按照荒服的职责来朝见,而天子却说我将以不享的罪名去讨伐他们,并以此向他们炫耀武力。这难道不是废弃先王的遗训而使王业败坏吗?我听说犬戎性情敦厚纯朴,能遵守先人的德行而专一不变,他们是有能力抵御我们的。周穆王不听劝告,去征讨犬戎,结果只得到了犬戎进贡的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来,从此荒服地区的诸侯再也不来朝见了。

篇10:黄公好谦卑文言文翻译

黄公好谦卑文言文翻译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超过了订婚的年龄)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guān]夫(老而无妻的人),失时(过了正常的婚娶年龄)冒聚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卑,故毁其子,谓不美。”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名实相违也。选自《尹文子》,谦虚是美德,过分谦虚却会脱离实际。

一、原文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超过了订婚的年龄)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guān]夫(老而无妻的人),失时(过了正常的`婚娶年龄)冒聚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卑,故毁其子,谓不美。”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名实相违也。 [1]选自《尹文子》

二、注释

1、谦卑:谦虚,卑:低下(认为自己低下)

2、好:喜欢

3、果:果然

4、布:传扬

5、而;表转接,却

6、国色:旧称容貌美丽冠绝一的女子

7、毁:贬低

8、年:指适宜结婚的年龄

9、聘:订婚

10、冒:冒失

11、姝:美女

12、然:这,这样

13、后:之后

14、卫:卫国

15、失时:过了正常的婚娶年龄(这里指年龄大了还没找到对象)

16、亦:也

17、一:整个

18、然后:然:这事后:以后

19、故:缘故,原因

20、子:子女(这里特指黄公的两个女儿)

21、冒娶之:冒失地娶了她

22、谓:说;称

23、以:认为

24、鳏夫:老而无妻的人

三、译文

齐国有个叫黄公的人,喜欢谦虚。他有两个女儿,都是全国少有的美女,因为她们很美,黄公就常用谦词贬低她们,说是丑陋不堪,丑陋的名声传得很远,以致她们过了订婚的年龄而全国没有来聘娶的人。卫国有位老而无妻的人,过了正常的婚娶年龄,冒失地把他的一个女儿娶去,果真是绝色佳人,以后逢人就说:“黄公喜欢谦虚,故意贬低女儿,说她们长得不美。”从这以后人们争着送聘礼来求婚,把另一个娶去,也是个漂亮无比的美人。国色天香是实,丑恶是名,这是违名而得实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