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多宝牌小丸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工程师之戒阅读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工程师之戒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工程师之戒阅读答案
工程师之戒阅读答案
加拿大圣劳伦斯河上的魁北克大桥,是一座非常著名的桥梁,但它的出名并不因为设计精巧、施工精良,而是因为建造过程中曾先后两次垮塌。
20世纪初,美国著名桥梁工程师库帕在设计这座大桥时,为争得“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悬臂桁架桥”之名,随心所欲地将悬跨的长度由原来的500米加长到600米。结果,当大桥建成即将剪彩通车时,桥梁的整个金属结构突然垮塌解体了,2万余吨钢材坠落江中,75名工人因此丧生。事故调查表明,正是由于库帕的过度自信,忽略了对桁架重量的精确计算,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数年之后,这座大桥重建。然而不幸的事故再次发生:中间跨度最长的一段桥身在吊装时突然坠毁,桥仍未建成,却又夺去10名工人的生命。追究原因,则是支撑起吊的一个机械部件不合格,也就是工程指标不严格。
历经三度建造,魁北克大桥终于竣工。为了牢记耻辱,汲取教训,并警示后人,加拿大的七所工程学院联合倡议并筹资买下了大桥的钢梁残骸,用以打造成一枚枚指环,分发给每年从工程系毕业的学生,这就是后来闻名国际工程界的“工程师之戒”。授予指环要举行特别庄严的仪式,只有工程系的毕业生才能参加,而且要在宣读职责誓言后才可领受。
这枚小指环必须戴在小拇指上,而且,用右手写字的人戴在右手,用左手写字的人戴在左手。这样,当工程技术人员在图纸上准备为一个未来的工程勾画线条、开列数据、标注文文字时,小拇指首先就有受硌的感觉,使他们感受到小指环的存在,提醒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每个细小举措都将影响深远,从而不忘自己所负的重大责任。
这种授予指环的仪式后来推广到了加拿大所有的理工大学。当然,这些银色的指环已不是用原来的废钢梁制作,而是用特殊的新材料来制作了,但是它的原始意义丝毫没有改变。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学工程教学大楼前的广场上,有一个立于碑座之上的银灰色金属大圆环,那是放大了几百倍的“工程师之戒”它竖立在那里,每个进出教学楼的人必定要从它的面前经过。它提醒那些正在求学而尚未有资格戴上这指环的工程系学生,不能忘记自己选择这个专业所肩负的责任。
科技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累积失败的历史,正是因为后人正视失败,记取教训,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这正是科学精神的所在。
5.对“工程师之戒”的解说,不军碡的一项是 (3分)
A.其制作材料均取自当年建造魁北克大桥时的.钢梁残骸。
B.其原始意义是为了牢记耻辱,汲取教训,并警示后人。
C.其授予目的是提醒工程技术人员牢记自己的专业职责。
D.其所戴部位是佩戴者用以写字的那只手的小拇指上。
6.文中讲述建造魁北克大桥的教训,主要是为了说明 (3分)
A.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风险 B.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能力
C.“工程师之戒”的来历和意义 D.“工程师之戒”的内涵和发展
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库帕的过度自信造成魁北克大桥建造中的两次不幸事故。
B.校园里“工程师之戒”雕塑是为了纪念建中死亡的工人。
C.口拿大的所有理工大学的学生全部领受了“工程师之之戒”。
D.正视失败、记取教训正是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精神的体现。
参考答案:
5.A 6. C 7. D
篇2:孟母戒子阅读答案
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小题1:解释各组中划线的词的含义。(4分)
①乃复进复 ② 对曰 对
③ 裂其织裂 ④自是之后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呼而问之B.以此诫之C.而置之其坐D.至之市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小题4: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复:又对:回答 裂:割断是:这(4分)
小题1:D
小题1: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
小题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2分)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个字“复”是“又”,表重复。第二个字“对”表“回答”。第三个“裂”放到语境中,可知是“割断”之意。第四个“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代词用法,即为“这”之意。
小题1:试题分析:前三个均为代词,“至之市”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的时候”,之为动词,是到,去,往的意思。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引”“裂”‘以’ “诫”等。“引”是动词,拿的意思,“裂”是割断意思,‘以’是用的意思,“诫”是警告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孟母在教育孟子的时候,没有用太多的`说教性的语言,而是用“断织”的行动,告诉儿子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要一心一意,不可因分心而中途而废。“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就是有力地印证。
篇3:孟母戒子阅读答案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②。孟子辍然中止③,乃复进④。其母知其谊(xuān)⑤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⑥。”其母引⑦刀裂⑧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谊矣。
注释:①诵:背书。②方织:正在织布。③辍然中止:突然停止。④复进:继续背诵。⑤谊:遗忘。 ⑥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⑦引:拿。⑧裂:割断。
1.这篇短文主要讲____的重要。
2.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_________。 。
3.“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_________,“其织” 的“其”是指_________。
答案:
1.熟读成诵 (意思对即可)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意思对即可)
3.孟子 孟母

篇4:《言默戒》阅读答案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
“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或旦而不鸣 或:-
(2)皆足取祸也 取:_ 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参考答案:
1 2分 (1)有的 (2)招致
2 3分 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 2分 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 3分 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篇5:言默戒 阅读答案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
“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或旦而不鸣 或:-
(2)皆足取祸也 取:_ 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2分 (1)有的 (2)招致
2 3分 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 2分 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 3分 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道理
无论发言还是沉默都要在对的时间和地点,不然只会害了自己。 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篇6:《捕猿戒》阅读答案
《捕猿戒》阅读答案
邓艾征涪陵,见猿母抱子,艾射中之。子为拔箭,取木叶塞创。艾叹息,投弩水中。范蜀公载吉州有捕猿者,杀其母之皮,并其子卖之龙泉萧氏。示以母皮,抱之跳踯号呼而毙,萧氏子 为作《孝猿传》。先君向守鄞江,属邑武平素产金丝猿,大者难驯,小者则其母抱持不少置。法当先以药矢毙其母,母既中矢,度不能自免,则以乳汁遍洒林叶间,以饮其子,然后堕地就死。乃取其母皮痛鞭之,其子亟悲鸣而下,束手就获。盖每夕必寝其皮而后安,否则不可育也。噫!此所谓兽状而人心者乎!取之者不仁甚矣。故先子在官日,每严捕弋之禁云。
8.(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并其子卖之龙泉萧氏( ) ②先君向守鄞江( )
③小者则其母抱持不少置( ) ④以饮其子 ( )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子亟悲鸣而下” 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野芳发而幽 香 B.号呼而转徙 C.学而不厌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2分)
属 邑 武平素 产 金 丝 猿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噫!此所谓兽状而人心者乎!取之者不仁甚矣。
11.文章题为“捕猿戒”,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什么启示?(2分)
篇7:《言默戒》阅读答案
言默戒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恶其不祥②或旦而不鸣()
③故书之以为言默戒()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
【小题2】下面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
A.无鲜肥滋味之享
B.弗之怠
C.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D.当余之从师也
【小题3】将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小题4】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厌恶②有的③因此、所以④依赖、依靠
【小题2】D
【小题3】①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2分)
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2分)
③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2分)
【小题4】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文言字词的翻译。这几个词是重点字却又是常见的翻译,“恶、或、故”是一词多义现象,“赖”是课内文言词的延伸。对于文言文中的字词一定要注意背诵、积累及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文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A为结构助词“的”;B为代词,代指“抄书这件事”;C为代词,代指“马生”;D项和例句一样都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关键词的解释及语句的通顺。第一句中注意“祥、而已、以、若、盖、简、为”等词的翻译。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用原文回答也可,自己总结也可以,只要明确文章意思,道理就不难回答。即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篇8:《言默戒》阅读答案
言默戒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或旦而不鸣 (2)皆足取祸也
【小题2】用“ / ”给下面句子断三处。(3分)
未 可 言 而 言 与 可 言 而 不 言 皆 足 取 祸 也 故 书 之 以 为 言 默 戒。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小题4】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小题5】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
【小题1】(1)有的 (2)招致
【小题2】未可言而言 / 与可言而不言 / 皆足取祸也 /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小题3】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小题4】“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小题5】无论发言还是沉默都要在对的时间和地点,不然只会害了自己。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因此可见,我们说话做事时都应讲究时宜。(意合即可)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了解大意,判断语境,推断词义。有古今异义的词,要按古义解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开懂句子的意思。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联系句子在文中的前后内容大致了解句意,搞清每个字词的意思或作用,比如“夫”是发语词,可以不译,“欤”“已”是语气词,句的疑问语气要译出来。
【小题4】
试题分析:在作者回答“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后有有解释,直接摘引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5】
试题分析:读通全文,弄清最后一句文字的表面意思(在心里翻译一下),然后思考做人言谈举止上如何做到“适合分寸”“恰到好处”。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篇9:《言默戒》阅读答案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
“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1.解释下面三个词语的意思。
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②或:有的。
③取:招致。
2.文中讲了哪两种鸡被主人烹吃了。(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①邻之人有鸡夜呜;
②一鸡旦而不鸣。
3.请把“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
4.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应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说的时候却说,都会招致祸事。因此可见,我们说话做事时都应讲究时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