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肉末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借鉴。

篇1:《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
一
19,陈寅恪复旦公学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
陈寅恪辗转游学,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来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一心向西学,但没想到的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二
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即将不保。陈寅恪携妻将雏,踏上了流亡之路。在离开北平之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是当书到长沙,竟悉数被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的、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竟也被盗走了。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在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作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就是这样一位“最优秀的中国学者”,“一个天生的导师”,此时却身处战火之中,他的工作条件惊人地恶劣,但他在大灾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三
抗战胜利了,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一个瞎子大学生授课,在世界上实在是绝无仅有。清华为陈寅恪配了三个助手来协助他的教学和研究。这三个助手都是他当年的学生。其中汪篯是他最喜欢的一个。他们可以无话不谈。
1953年,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枢,给自己的老师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在病中,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正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在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接任这个职务,然而他却拒绝了。这一年,他最喜欢的汪篯,带着同样的使命,到广州来看望他。他们开始谈得很好。但不久就谈崩了。陈寅恪感受到这个昔日门生,已经摒弃了自己恪守的治学为人之道,他怒斥道:“你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有真学问的人不需要文凭装点门面,陈寅恪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只有一张文凭,却给后世留下了藏之名山的著作。
B.陈寅恪虽然辗转欧美游学13年,但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这首先归功于他的“中学由优于西学”的`学术思想。
C.书被毁,书被盗,但陈寅恪凭借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令人信服地解释了隋唐时期的政治史和制度史,登上了研究隋唐史的高峰。
D.国难当头,陈寅恪恪守着民族学“国可以亡,史不可断”的传统,这表明他是一个对政治不关心,专心研究学术的纯正学人。
E.文章撷取了陈寅恪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了陈寅恪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成就,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本文两次提及汪篯,这对叙写陈寅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
答:
3.文章标题是“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认为陈寅恪是“踽踽独行”者吗?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B D(B项“归功于他的‘中学优于西学’的学术思想”文中无依据,陈寅恪主张中国学术应该“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D项“对政治不关心”有误,只能表明他的学术超越于政治的治学思想。)(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
2.两次叙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分),凸显出陈寅恪对治学为人之道,对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恪守(2分)。
3.示例
观点一:陈寅恪不是“踽踽独行”者。
(1)他有很多交往深、赏识他的学者,如梁启超、王国维等;他还有清华校方的支持。(答对其中一点即给2分,意思对即可)
(2)陈寅恪双目失明时,清华为他配了三个助手;中科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学生蒋天枢寄给他长篇弹词《再生缘》,促使他开启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答对其中一点即给2分,意思对即可)
(3)陈寅恪的学术成就得到《剑桥中国史》的褒奖,被国际学界认可。(2分,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陈寅恪是个“踽踽独行”者。
(1)陈寅恪游学欧美后发现,中国文化在世界学术中地位很高,但国内的文化现实却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完全相背。(2分,意思对即可)
(2)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发扬;他怒斥昔日无话不谈的学生汪篯先生“你不是我的学生”;他拒绝中科院的邀请。(答对其中一点即给2分,意思对即可)
(3)陈寅恪开辟了对不同民族语文和历史的研究,登上了隋唐史研究的高峰,他是中国学术高峰上的踽踽独行者。(2分,意思对即可)
篇2:国学大师南怀瑾现代文阅读答案
国学大师南怀瑾现代文阅读答案
19,一代奇才兼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诞生于浙江乐清柳市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先生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
抗战初期,年轻的南先生毅然辞亲远游,在峨眉山中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在峨眉山中峰顶的大坪寺闭关三年,苦读五六千卷佛家经典,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
1945年春,先生经波历险,始来台湾。栖身基隆一陋巷中,阖家六口挤在一小屋内,瓦可漏月,门不闭风,生活甚为清苦。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坦荡洒脱,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恬淡为乐,安贫乐道。先生虽三餐不继,见邻居无米为炊,却“人饥己饥”,趁邻居夜半入睡之时,悄悄将偶得之米袋放在这户人家门口。
几年后,先生受聘于大学执教,且应邀到各处讲学,舌耕笔耕收入渐丰。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致力讲说中华文化。先生讲学范围极广,除儒、释、道三家之外,尚有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卜易之学……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名流学子,贩夫走卒,靡不俱备,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先生的学生遍及各地,开花结果,桃李满天下,这也是先生最为欣慰的事情。
“东西精华协会”发展期间,南先生又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写文稿,揭示了几千年来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又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发行《知见》。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原本大学微言》等几十部大书,著作等身,蔚为奇观。
南先生是大家共同尊崇的长者,讲课、为人,幽默风趣。在众多的学生心目中,身材不高,平常总是身穿一袭简单的青衫、脚踏一双布鞋。不食烟酒,素食清茶,简单朴素。既是仙佛中人,又是学富五车、博大精深的学界泰斗,还是淡泊名利、宁静超脱的仁慈长者。“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凡来访宾客,无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均留下就餐,就是送货的伙计、来收账的先生,南先生也要让她们吃完饭再走。
先生嗜书成癖,藏书之富,读书之多,世人难以企及。所藏之书,上自先秦,下至民国,经史子集、诗词曲赋、佛道经典、名人传记、世界经济、外国史地、哲学论著、各国政论、中西医药、当代科技,甚至中外美术、音乐、武侠小说……近30万册珍贵藏书,堪称收藏宏富的图书馆。先生读书既多且快,一日十行,过目成诵,随口引证,天纵之资,非常人所能及。
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满天下。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纷纷登门拜访、学习。1985年盛夏,南先生应邀赴美,在华盛顿成立“东西学院”,成立“弗吉尼亚东西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弘扬中华学术。
在多次演讲中,他对自己评价是八个字——一无长处、一无所是。对于一些人冠以他的“佛学大师”称号,南怀瑾也不曾接受过。他说:“不是,我够不上资格。我只会睡觉(笑),佛经上面写一个修菩萨道的人要布施,众生如果需要你的眼睛,那就挖给他。头颅、脑血、全身、妻子、儿女、财产,都可以布施,我做不到。”
1988年,他心系国家建设,投资1.7亿美元在祖国大陆的家乡兴建金温铁路(金华至温州)。该工程4月完工,南怀瑾成了铁路老板,本可借此赚钱发大财,可他却一文也不要,还将全部股份转让给地方,并赋诗一首:“铁路已铺成,心忧意未平。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
9月,南先生应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商界成功人士发表演讲,他精辟地指出:“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他解释说:“一个人一生里做一件事情,对世界人类永远有功劳,永远有利益给大家,这才叫事业。像大禹治水,这叫事业,因此他为万世所崇仰,其功永不可没。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霉到讨饭的,都不是事业,那时职业。”学生还说:人生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意识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定居在七都(庙港),开办太湖大学堂。在南怀瑾生命中最后六年光阴里,除了少量的外出授课,他基本都在七都镇太湖边的大学堂度过,在这里50次公开授课,受教者无数。而每天晚上,他都会抽出一个多小时为身边的弟子授课;一年365天,读书修行育人,从无懈怠。
直到因感冒引发肺炎,于9月29日下午4时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在先生葬礼上,一位匿名的学生在给老师的挽联上写道:“国学大师,成就耀古今。”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南怀瑾先生早年寻访高士,闭关参悟、苦读佛学经典及其他经史典籍,加之不断参悟,所以在佛学方面有极高造诣。
B.南怀瑾是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者。他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功不可没。
C.南先生不食烟酒,素食清茶,简单朴素,淡泊名利,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而看上去却谦逊甚至谦卑,一生三餐不继却悄悄帮助别人,使他颇具古侠义之风。
D.南先生认为自己“一无长处、一无所是”,对“佛学大师”的称号也不接受,认为自己够不上资格,做不到对众生无私布施。
E.本文以南怀瑾先生早年、中年、老年为线索,简要介绍了南先生的学术、教育方面的内容,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2)简要概括南怀瑾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3)南怀瑾先生一生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6分)
(4)南怀瑾先生说人生有三个不能犯的错误,请根据这个看法并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人生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1)选B给3分,选A给2分,选E给1分。(C.“一生三餐不继”错,只是早期。D.南怀瑾认为自己“—无长处、一无所是”错,这是他谦虚的话。E.文章还写了他的成长、捐献等内容。)
(2)①学问方面:自幼苦学,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嗜书成癖,学富五车,著作等身。
②心性方面:坦荡洒脱,安贫乐道,幽默风趣,善良醇厚,简单朴素。
③为人做事:心系祖国,淡泊名利,乐善好施,谦逊仁慈,甘心育人。
(每条2分。不求一定分三方面作答,有相关内容即可得分。)
(3)①一生讲学,桃李满天下,为传播传统文化做出卓越贡献。
②创办《人文世界》月刊,发行《知见》,发行几十部大书,著作等身。
③在国外成立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弘扬中华学术。
④他心系国家建设,投资兴建金温铁路,却一文不取,转让给地方。
(一条2分,任选三条满分。)
(4)人生处于尊位,应该德行厚重;谋划深远,应该激发智慧;责任重大,应该竭尽全力。南怀瑾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令人钦佩敬仰(2分,答在末尾也可):
①南怀瑾先生位尊而德重。先生作为一代博古通今的国学大师,不因地位尊崇而忽视自身修行德望,善良、谦逊、爱国,有操守。(2分)
②南怀瑾先生谋大而智高。先生少年时便立志高远。虽天资聪慧,却能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而在为人处事方面更有大智慧。(2分)
③南怀瑾先生任重而力大。先生以发扬传统、传播文化为己任。而他各处讲学,开办杂志,著书立说,创立学会、出版社,甚至兴建铁路,从无懈怠。(2分)
如何做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篇3:国学大师南怀瑾阅读理解及答案
1918年,一代奇才兼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诞生于浙江乐清柳市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先生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
抗战初期,年轻的南先生毅然辞亲远游,在峨眉山中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在峨眉山中峰顶的大坪寺闭关三年,苦读五六千卷佛家经典,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
1945年春,先生经波历险,始来台湾。栖身基隆一陋巷中,阖家六口挤在一小屋内,瓦可漏月,门不闭风,生活甚为清苦。然先生素来超然物外,坦荡洒脱,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恬淡为乐,安贫乐道。先生虽三餐不继,见邻居无米为炊,却“人饥己饥”,趁邻居夜半入睡之时,悄悄将偶得之米袋放在这户人家门口。
几年后,先生受聘于大学执教,且应邀到各处讲学,舌耕笔耕收入渐丰。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致力讲说中华文化。先生讲学范围极广,除儒、释、道三家之外,尚有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卜易之学……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名流学子,贩夫走卒,靡不俱备,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先生的学生遍及各地,开花结果,桃李满天下,这也是先生最为欣慰的事情。
“东西精华协会”发展期间,南先生又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写文稿,揭示了几千年来修持的秘中之秘。不久,又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发行《知见》。虽日见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药X经的济世观》《原本大学微言》等几十部大书,著作等身,蔚为奇观。
南先生是大家共同尊崇的长者,讲课、为人,幽默风趣。在众多的`学生心目中,身材不高,平常总是身穿一袭简单的青衫、脚踏一双布鞋。不食烟酒,素食清茶,简单朴素。既是仙佛中人,又是学富五车、博大精深的学界泰斗,还是淡泊名利、宁静超脱的仁慈长者。“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凡来访宾客,无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均留下就餐,就是送货的伙计、来收账的先生,南先生也要让她们吃完饭再走。
先生嗜书成癖,藏书之富,读书之多,世人难以企及。所藏之书,上自先秦,下至民国,经史子集、诗词曲赋、佛道经典、名人传记、世界经济、外国史地、哲学论著、各国政论、中西医药、当代科技,甚至中外美术、音乐、武侠小说……近30万册珍贵藏书,堪称收藏宏富的图书馆。先生读书既多且快,一日十行,过目成诵,随口引证,天纵之资,非常人所能及。
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满天下。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纷纷登门拜访、学习。1985年盛夏,南先生应邀赴美,在华盛顿成立“东西学院”,成立“弗吉尼亚东西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弘扬中华学术。
在多次演讲中,他对自己评价是八个字——一无长处、一无所是。对于一些人冠以他的“佛学大师”称号,南怀瑾也不曾接受过。他说:“不是,我够不上资格。我只会睡觉(笑),佛经上面写一个修菩萨道的人要布施,众生如果需要你的眼睛,那就挖给他。头颅、脑血、全身、妻子、儿女、财产,都可以布施,我做不到。”
1988年,他心系国家建设,投资1.7亿美元在祖国大陆的家乡兴建金温铁路(金华至温州)。该工程194月完工,南怀瑾成了铁路老板,本可借此赚钱发大财,可他却一文也不要,还将全部股份转让给地方,并赋诗一首:“铁路已铺成,心忧意未平。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
209月,南先生应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商界成功人士发表演讲,他精辟地指出:“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他解释说:“一个人一生里做一件事情,对世界人类永远有功劳,永远有利益给大家,这才叫事业。像大禹治水,这叫事业,因此他为万世所崇仰,其功永不可没。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霉到讨饭的,都不是事业,那时职业。”学生还说:人生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意识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20定居在七都(庙港),开办太湖大学堂。在南怀瑾生命中最后六年光阴里,除了少量的外出授课,他基本都在七都镇太湖边的大学堂度过,在这里50次公开授课,受教者无数。而每天晚上,他都会抽出一个多小时为身边的弟子授课;一年365天,读书修行育人,从无懈怠。
直到20因感冒引发肺炎,于9月29日下午4时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在先生葬礼上,一位匿名的学生在给老师的挽联上写道:“国学大师,成就耀古今。”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南怀瑾先生早年寻访高士,闭关参悟、苦读佛学经典及其他经史典籍,加之不断参悟,所以在佛学方面有极高造诣。
B.南怀瑾是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者。他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功不可没。
C.南先生不食烟酒,素食清茶,简单朴素,淡泊名利,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而看上去却谦逊甚至谦卑,一生三餐不继却悄悄帮助别人,使他颇具古侠义之风。
D.南先生认为自己“一无长处、一无所是”,对“佛学大师”的称号也不接受,认为自己够不上资格,做不到对众生无私布施。
E.本文以南怀瑾先生早年、中年、老年为线索,简要介绍了南先生的学术、教育方面的内容,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2)简要概括南怀瑾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3)南怀瑾先生一生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6分)
(4)南怀瑾先生说人生有三个不能犯的错误,请根据这个看法并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人生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1)选B给3分,选A给2分,选E给1分。(C.“一生三餐不继”错,只是早期。D.南怀瑾认为自己“—无长处、一无所是”错,这是他谦虚的话。E.文章还写了他的成长、捐献等内容。)
(2)①学问方面:自幼苦学,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嗜书成癖,学富五车,著作等身。
②心性方面:坦荡洒脱,安贫乐道,幽默风趣,善良醇厚,简单朴素。
③为人做事:心系祖国,淡泊名利,乐善好施,谦逊仁慈,甘心育人。
(每条2分。不求一定分三方面作答,有相关内容即可得分。)
(3)①一生讲学,桃李满天下,为传播传统文化做出卓越贡献。
②创办《人文世界》月刊,发行《知见》,发行几十部大书,著作等身。
③在国外成立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弘扬中华学术。
④他心系国家建设,投资兴建金温铁路,却一文不取,转让给地方。
(一条2分,任选三条满分。)
(4)人生处于尊位,应该德行厚重;谋划深远,应该激发智慧;责任重大,应该竭尽全力。南怀瑾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令人钦佩敬仰(2分,答在末尾也可):
①南怀瑾先生位尊而德重。先生作为一代博古通今的国学大师,不因地位尊崇而忽视自身修行德望,善良、谦逊、爱国,有操守。(2分)
②南怀瑾先生谋大而智高。先生少年时便立志高远。虽天资聪慧,却能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而在为人处事方面更有大智慧。(2分)
③南怀瑾先生任重而力大。先生以发扬传统、传播文化为己任。而他各处讲学,开办杂志,著书立说,创立学会、出版社,甚至兴建铁路,从无懈怠。(2分)

篇4:《大师》阅读答案
大师
于坚
我遇见他总是在会议上,坐在一个角落里,很少说话,不到他发言的时候,两条腿抖个不停,仿佛在抽风,表情激动,蓄势待发,搞得坐在他旁边的人也很紧张。到他发言,总是很吃力的样子,手挥舞着,眼睛斜瞪,眼白放大,仿佛正从一口深井里面提水而水太深、太重,提不起来的样子。令人很担心,觉得他的话非常重要。但他最后说出来的总是语焉不详、鸡毛蒜皮、小题大做、不得要领,会议讨论南极洲是否会融化的重大问题,他却说小区里面没有花也是不对的,浪费时间,被主持人中途打断。大多数时候他保持沉默,极力控制着由于渴望发言而即将抽风的种种症状,他有很多话要说,但坚强地自我克制住了。他在会议小休或者去洗手间的时候会突然爆发,哗啦啦地说起话来。他的口音非常奇怪,似乎躲在喉结这块岩石下面,原始的声音,没有一般受过发声训练的人的那种磁性,音箱感,自信。他的声音像非洲人说话,尖利刺耳而又嘶哑低沉,混杂着被此矛盾的音质,一方面滔滔不绝,一方面又不愿意声张似的,因此听上去口齿不清,像是慢速穿过岩石即将到站的地铁。某个有着播音员噪门的同事教育他,打开你的喉咙,把声音放出来,那人公鸡般的夸张地伸缩着嘴巴,这样,这样!他扬起脖子,跟着比划了几下,哑的,没声音出来,就放弃了。我从来没有在会议以外的场合见过他,我们总是一起开会,会议结来后分头离去,他总是最先离开会议室,因为坐在后面。
我一向对那些在会议上不说话的人抱有好感,总觉得真理是在这些人的沉默里面,我们心有灵犀地相视而笑。我总是对每一个落日怀着好感,而对迈步中天、滔滔不绝的日头没有感觉,当太阳发言的时候,我总是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只有在冬天,在寒流之后,我才喜欢那头顶的太阳,它已经变得暖暖的,不是那么声色俱厉了。
忽然有一天在灰色的大街上看见他,他正在金碧路的人行道上向东走去。这是我在国家会议之外第一次看到他。他走路的样于真像一位大师。灰色的象,缓慢地移动着,似乎喧哗的大街不过是一座安静的森林。他身体里面装着一块石头,神情茫然,看着一切而不是某一点,显然已经灵魂出窍,神游物外了。这个人听不见汽车队列的嘈杂、看不出红灯的警告,茫然地走下人行道,在众目睽睽下,穿过了车流,他那置身度外的神情就像盲人聋人。有的司机被这个人的傲慢激怒,愤怒地按着喇叭,他全然听不见,那么慢地移动着,就像一块石头驾着风飘在洪流之上。
我有些不能肯定他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坐在会议室后排的人,相貌是对的,但身体反映出来的气质、灵魂状态完全不是那个人。难道这就是他沉默着的部分,那桶总是被会议压制着的水打不起来的深井中的水。他像大师那样傲慢,重重地、缓慢地、抱着老子所说的那种“一”,走掉了。落日那样消失在灰色大的另一头,黑暗在后面簇拥着他。
在另一次会议的时候,我再次遇见他,我想告诉他我在大街上看到的这一幕。但看着他愚钝、欲言又止、即将抽风的样子,我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不能肯定那个在大街上走过的大师,是否与他有关。我只是随便说起,我那天在金碧路看见你了。是的。他说,我最近经常走路去上班,从气象路开始,穿过金碧路,一直走到东方广场旁边的尚义街,大约要走四十分钟,这么走比坐车好多了,我已经瘦了不少。他满足地笑起来,这样的微笑,足以肯定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有删改)
《大师》阅读题目: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场是“我”与“他”的连接点,文章由此切入描写“他”在会场的种种表现,再现了“他”对会议发言的期待、急切而又不被重视的窘迫之态。
B.写“他的声音像是非洲人在说话”、同事教“他”发音技巧,都为了说明“他”奇怪的口音,是以调侃的方式写“他”的说话带给人的切身感受。
C.想“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是会议上很少发言的人们,因不满发言者的“声色俱厉”“滔滔不绝”,而产生的厌恶和躲避心理。
D.文章叙写“他”在会场内外迥然不同的表现,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合乎常理,其中蕴含着作者关于会议对人的压制的忧虑和反思,这是文章的深刻之处。
8.结合全文,说明文中“大师”的含意。(6分)
9.文章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抽风”“深井里面提水”之类的词句,描述“他”的形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大师》参考答案:
7.(3分)C
8.(6分)
①指看似傲慢、超然物外,实则不守规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喧哗的大街上,“他”全然看不见红灯的警告、听不见车流的嘈杂,神游物外地缓慢穿过车流。②指看似能在会议中表达重要观点,实则语焉不详、没有水平的人。在会议中,“他”急切渴望掌握话语权,但发言却往往不得要领,浪费时间。
每答出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9.(6分)
①用即将“抽风”、仿佛“抽风”写“他”渴望发言的急切之态,意在与会场外的气定神闲、置身度外形成反差,突出“他”在会场中的反常表现;②用提不起来的“深井的水”写“他”发言的吃力样子,与“他”发言的急迫形成反差,表现“他”的真实水平;③在反差中,表面在写“大师”的真实样子,实则表达会议对人性的压制和制约。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篇5:《大师》阅读答案
18. 故事情节:雕像被拒(雕像失败) 心理状态:兴奋(惊喜)淡定(淡然、淡泊)
(评分:3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19.参考答案: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石匠看重名利的心理;同时与后文石匠“忘记”自己的名字形成对比。(评分:2分,每个要点1分,意近即可)
20. A(评分:2分)
21. 答案要点:能围绕“具体高超的技艺”“淡泊名利”“真情(忘我)投入“在不念旧恶要点做答即可。(评分:3分,每个要点1分)
篇6:《大师》阅读答案
于坚
我遇见他总是在会议上,坐在一个角落里,很少说话,不到他发言的时候,两条腿抖个不停,仿佛在抽风,表情激动,蓄势待发,搞得坐在他旁边的人也很紧张。到他发言,总是很吃力的样子,手挥舞着,眼睛斜瞪,眼白放大,仿佛正从一口深井里面提水而水太深、太重,提不起来的样子。令人很担心,觉得他的话非常重要。但他最后说出来的总是语焉不详、鸡毛蒜皮、小题大做、不得要领,会议讨论南极洲是否会融化的重大问题,他却说小区里面没有花也是不对的,浪费时间,被主持人中途打断。大多数时候他保持沉默,极力控制着由于渴望发言而即将抽风的种.种症状,他有很多话要说,但坚强地自我克制住了。他在会议小休或者去洗手间的时候会突然爆发,哗啦啦地说起话来。他的口音非常奇怪,似乎躲在喉结这块岩石下面,原始的声音,没有一般受过发声训练的人的那种磁性,音箱感,自信。他的声音像非洲人说话,尖利刺耳而又嘶哑低沉,混杂着被此矛盾的音质,一方面滔滔不绝,一方面又不愿意声张似的,因此听上去口齿不清,像是慢速穿过岩石即将到站的地铁。某个有着播音员噪门的同事教育他,打开你的喉咙,把声音放出来,那人公鸡般的夸张地伸缩着嘴巴,这样,这样!他扬起脖子,跟着比划了几下,哑的,没声音出来,就放弃了。我从来没有在会议以外的场合见过他,我们总是一起开会,会议结来后分头离去,他总是最先离开会议室,因为坐在后面。
我一向对那些在会议上不说话的人抱有好感,总觉得真理是在这些人的沉默里面,我们心有灵犀地相视而笑。我总是对每一个落日怀着好感,而对迈步中天、滔滔不绝的日头没有感觉,当太阳发言的时候,我总是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只有在冬天,在寒流之后,我才喜欢那头顶的太阳,它已经变得暖暖的,不是那么声色俱厉了。
忽然有一天在灰色的大街上看见他,他正在金碧路的人行道上向东走去。这是我在国家会议之外第一次看到他。他走路的样于真像一位大师。灰色的象,缓慢地移动着,似乎喧哗的大街不过是一座安静的森林。他身体里面装着一块石头,神情茫然,看着一切而不是某一点,显然已经灵魂出窍,神游物外了。这个人听不见汽车队列的嘈杂、看不出红灯的警告,茫然地走下人行道,在众目睽睽下,穿过了车流,他那置身度外的神情就像盲人聋人。有的司机被这个人的傲慢激怒,愤怒地按着喇叭,他全然听不见,那么慢地移动着,就像一块石头驾着风飘在洪流之上。
我有些不能肯定他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坐在会议室后排的人,相貌是对的,但身体反映出来的气质、灵魂状态完全不是那个人。难道这就是他沉默着的部分,那桶总是被会议压制着的水打不起来的深井中的水。他像大师那样傲慢,重重地、缓慢地、抱着老子所说的那种“一”,走掉了。落日那样消失在灰色大的另一头,黑暗在后面簇拥着他。
在另一次会议的时候,我再次遇见他,我想告诉他我在大街上看到的这一幕。但看着他愚钝、欲言又止、即将抽风的样子,我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不能肯定那个在大街上走过的大师,是否与他有关。我只是随便说起,我那天在金碧路看见你了。是的。他说,我最近经常走路去上班,从气象路开始,穿过金碧路,一直走到东方广场旁边的尚义街,大约要走四十分钟,这么走比坐车好多了,我已经瘦了不少。他满足地笑起来,这样的微笑,足以肯定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有删改)
《大师》阅读题目: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场是“我”与“他”的连接点,文章由此切入描写“他”在会场的种.种表现,再现了“他”对会议发言的期待、急切而又不被重视的窘迫之态。
B.写“他的声音像是非洲人在说话”、同事教“他”发音技巧,都为了说明“他”奇怪的口音,是以调侃的方式写“他”的说话带给人的切身感受。
C.想“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是会议上很少发言的人们,因不满发言者的“声色俱厉”“滔滔不绝”,而产生的厌恶和躲避心理。
D.文章叙写“他”在会场内外迥然不同的表现,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合乎常理,其中蕴含着作者关于会议对人的压制的忧虑和反思,这是文章的深刻之处。
8.结合全文,说明文中“大师”的含意。(6分)
9.文章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抽风”“深井里面提水”之类的词句,描述“他”的形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篇7:《大师》阅读答案
7.(3分)C
8.(6分)
①指看似傲慢、超然物外,实则不守规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喧哗的大街上,“他”全然看不见红灯的警告、听不见车流的嘈杂,神游物外地缓慢穿过车流。②指看似能在会议中表达重要观点,实则语焉不详、没有水平的人。在会议中,“他”急切渴望掌握话语权,但发言却往往不得要领,浪费时间。
每答出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9.(6分)
①用即将“抽风”、仿佛“抽风”写“他”渴望发言的急切之态,意在与会场外的气定神闲、置身度外形成反差,突出“他”在会场中的反常表现;②用提不起来的“深井的水”写“他”发言的吃力样子,与“他”发言的急迫形成反差,表现“他”的真实水平;③在反差中,表面在写“大师”的真实样子,实则表达会议对人性的压制和制约。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篇8:《大师》阅读答案
上午九点钟,年届八旬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落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怎么没人去开门?小保姆呢?老妻呢?
黄云山有些生气。正要大声呼喊,猛然想起小保姆上街买菜去了,老妻替他上医院拿药去了,家里就只他一个人。他本来不想理睬,但一想,倘若来的是一位老朋友岂不失礼?
他重重地放下紫砂壶,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父亲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秋小峦说得很快,怕耽误了黄老先生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黄云山“哦”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用一只手习惯性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幅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了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带了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顷刻间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法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可以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顺利举行,观者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阅读题:
1、《大师》一文感人至深。文中哪些地方令你特别感动?请简要概括二处。(4分)
如:秋小峦含泪求鉴
答:① ②
2、文章含蓄凝练,值得玩味。请联系选文体味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并回答问题。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黄云山“叹”什么?(2分)
3、你认为题目中的“大师”指的是谁?结合文章说出你的理由。(3分)
4、秋溪谷虽未出场,其形象却已跃然而出。文章是怎样来达到这种效果的?请从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评析。(3分)
篇9:《大师》阅读答案
1、如:秋溪谷临终嘱咐;黄云山虔诚赏画;黄云山鞠躬道歉;秋小峦失声恸哭;黄云山真诚换画。
2、一叹秋溪谷画艺卓绝,可惜已不在人世;二是秋溪谷一生清贫,却豁达乐观、淡泊名利,黄云山自叹不如。
3、“大师”指的是秋溪谷。秋溪谷画艺卓绝,对艺术追求无限执著;一生清贫,却乐观豁达、淡泊名利。他艺高品更高,堪称大师。 或:“大师”既指秋溪谷,又指黄云山。秋溪谷理由同上。黄云山,在画坛享有盛誉,胸襟宽广(他叹服于秋溪谷的画艺和人品,并竭诚相助),不失大师风范。
4、文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烘托秋溪谷这一人物。秋溪谷虽未出场,但通过他的画、秋小峦的言行、黄云山的态度,其形象却已跃然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