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亮啊啊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调查称六成上班族惦记工作休假难安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调查称六成上班族惦记工作休假难安心,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调查称六成上班族惦记工作休假难安心

篇1:调查称六成上班族惦记工作休假难安心

调查称六成上班族惦记工作休假难安心 -社会调查报告

很多上班族有过这样的经历:休完长假后,很不适应重新投入工作,这种“假期综合征”让人头疼;不过刚刚开始的黄金周假期,一些人却添了新毛病:休息起来不踏实,老惦记工作上的事儿——这种被专家称为“工作综合征”的现象搅扰上班族的假期。一项面向5000余人的网上调查显示,近六成职场人患上这一“工作综合征”。

现象——

放假睡不好起早查短信

连续两天,在海淀某中学当班主任的张女士都特意关掉手机,打算“十一”假期安稳睡懒觉,好好休息一下。不料一到6点30分准醒,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开始不停地想:7点15分到校,查点学生出勤,准备上课……坚持不到7点便爬起来,赶紧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学生和学校发来的短信。

在本市某报社工作的小王本来前3天轮休,但他连续两天都是一大早起来,“条件反射”般打开电脑,上网查看当天新闻,收看邮件,甚至不断刷新自己负责领域的 ,看看有无最新消息发布。一过11点,他就不停地翻看手机,开始等待领导的催稿电话。小王的长假头两天几乎被工作习惯给“吞噬”了。明天就该轮到他上班了,他都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享受”假期了!

调查——

六成职场人休假难安心

假期惦记工作、难以踏实休息——这种被称为“工作综合征”的现象困扰众多职场人士。来自智联招聘的一项大型网络调查显示,仅有四成职场人能够在假期踏实休假,这意味着六成职场人遭遇“工作综合征”的袭击。

调查显示,职场人在假期会有各种各样的“症状”,超过五成职场人在放假头两天会很早醒来,而且很难再次入睡。接近40%的职场人会时不时想起工作的事情,难以安心休假;31%的职场人不敢关闭手机,但听到手机声响,立刻内心会有抵触情绪并感到烦乱;还有约两成职场人干脆不敢开机。

诊治——

做计划多运动消除焦虑

专家分析认为,实际上“工作综合征”与现代职场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不无关系。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采取项目管理制,结果导致不少上班族在平常工作中会经常加班,或将工作带回家,因此,虽然进入长假,但不容易适应假期状态。

专家指出,这种假期“工作综合征”正是上班族身体“亚健康”状态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工作综合征”也与一个人的工作心态有关系,职场人如果拥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就不易“把焦虑带回家”,从而享受真正的假期。

智联招聘高级顾问郝建建议,和睡懒觉、朋友饱撮一顿、疯狂购物等方式相比,上健身房运动或参加户外活动,更有利于消除“工作综合征”的影响。另外,节前就做好节后工作的计划,或者干脆外出旅游,换个新环境,这都是避免或减少这种综合征的有效办法。晨报记者罗德宏

专家建议

小长假最好改大长假

有专家提出,目前这种隔几个月就有一次的“小长假”,对不少患有职场焦虑症的白领来说,是很难彻底放下包袱,享受生活的。因此,建议一些企业每年给职工一到两个月的长假。员工势必会对难得的长假期有一种强烈的期盼心态,并制定宏大的假期计划:比如学会一种技能,游遍一个省市……从而彻底分散对工作的注意力,享受真正的休假。

篇2:六成上班族休假难安心 依然很早醒不敢关手机

调查称六成上班族惦记工作休假难安心

很多上班族有过这样的经历:休完长假后,很不适应重新投入工作,这种“假期综合征”让人头疼;不过刚刚开始的黄金周假期,一些人却添了新毛病:休息起来不踏实,老惦记工作上的事儿——这种被专家称为“工作综合征”的现象搅扰上班族的假期,

一项面向5000余人的网上调查显示,近六成职场人患上这一“工作综合征”。

现象——

放假睡不好起早查短信

连续两天,在海淀某中学当班主任的张女士都特意关掉手机,打算“十一”假期安稳睡懒觉,好好休息一下。不料一到6点30分准醒,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开始不停地想:7点15分到校,查点学生出勤,准备上课……坚持不到7点便爬起来,赶紧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学生和学校发来的短信。

在本市某报社工作的小王本来前3天轮休,但他连续两天都是一大早起来,“条件反射”般打开电脑,上网查看当天新闻,收看邮件,甚至不断刷新自己负责领域的 ,看看有无最新消息发布。一过11点,他就不停地翻看手机,开始等待领导的催稿电话。小王的长假头两天几乎被工作习惯给“吞噬”了。明天就该轮到他上班了,他都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享受”假期了!

调查——

六成职场人休假难安心

假期惦记工作、难以踏实休息——这种被称为“工作综合征”的现象困扰众多职场人士。来自智联招聘的一项大型网络调查显示,仅有四成职场人能够在假期踏实休假,这意味着六成职场人遭遇“工作综合征”的袭击,

调查显示,职场人在假期会有各种各样的“症状”,超过五成职场人在放假头两天会很早醒来,而且很难再次入睡。接近40%的职场人会时不时想起工作的事情,难以安心休假;31%的职场人不敢关闭手机,但听到手机声响,立刻内心会有抵触情绪并感到烦乱;还有约两成职场人干脆不敢开机。

诊治——

做计划多运动消除焦虑

专家分析认为,实际上“工作综合征”与现代职场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不无关系。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采取项目管理制,结果导致不少上班族在平常工作中会经常加班,或将工作带回家,因此,虽然进入长假,但不容易适应假期状态。

专家指出,这种假期“工作综合征”正是上班族身体“亚健康”状态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工作综合征”也与一个人的工作心态有关系,职场人如果拥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就不易“把焦虑带回家”,从而享受真正的假期。

智联招聘高级顾问郝建建议,和睡懒觉、朋友饱撮一顿、疯狂购物等方式相比,上健身房运动或参加户外活动,更有利于消除“工作综合征”的影响。另外,节前就做好节后工作的计划,或者干脆外出旅游,换个新环境,这都是避免或减少这种综合征的有效办法。晨报记者 罗德宏

专家建议

小长假最好改大长假

篇3:调查称近九成来京务工人员对工作满意

调查称近九成来京务工人员对工作满意

七成外地人来京以“找工作”为目的,超两成从事“个体户”;所有来京工作人员中,80后和90后是主力,冀、鲁、豫占“半壁江山”,这是昨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公布的调查数据。

近九成打工者对工作满意

昨天,市人力社保局发布去年9月来京人员就业状况调查数据称,外地人员来北京仍以找工作为主要目的,这类人员占所有来京人员的75.21%,其中89.2%的人满意于他们的工作。

在来京工作人员中,经商人员最多,且绝大多数是个体工商户。个体经商者在所有来京人员中占21.89%.另据统计显示,经商人员以批发零售业为主,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然后是建筑业。

数据表明,所有来京工作人员中,80后和90后已成“主力”,约占到60%的比例。来京工作人员以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为主,分别占到来京工作人员的`25%、16%、9%,相当于占据了来京工作人员总数的“半壁江山”,

新一轮就业调查6月启动

据悉,去年下半年,北京吸纳来京人员的5大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务工人员总量的75%.

市人力社保局、市流管办昨天还表示,本月上旬至6月中旬,将继续开展上半年来京人员就业状况抽样调查工作。主要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内容涉及来京就业人员的结构、分布、就业、职业培训、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工资等内容;抽样调查样本规模为10000个,样本覆盖16个区县及亦庄经济开发区,所形成的样本数据将为制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相关政策提供支持。

入户调查的时间集中在来京人员可能在家时间,即周一至周五的晚上6:00至9:00和周六、日的早上8:30至晚上21:00.开展入户调查时,调查人员将佩戴全市统一的调查员标志。

篇4:河北调查显示:近半数大学生称就业难在自身缺少技能

河北调查显示:近半数大学生称就业难在自身缺少技能

河北省人才市场日前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发布“2009河北省毕业生就业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的大学生意识到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在自身缺少技能,从自身出发找问题是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的一个积极信号。

受调查大学生在回答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时,仅有12%的人选择了社会需求少,45%认为毕业生缺少实际技能与经验,有27%认为教学与实际需要脱节,16%选择单位用人制度不规范,尤其是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不健全。

调查显示,在严峻就业背景下,近七成毕业生找工作首选人才市场。69%的毕业生首选各级政府人事部门举办的人才市场,21%的毕业生首选网络渠道,9%的毕业生选择家长、亲属介绍,选择其他就业渠道的仅占1%。

毕业生对公益化招聘服务体系呼声很高。在对人才市场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当中,49%的毕业生认为政府应当提高人才市场的公益化程度,26%的毕业生认为应当提高人才市场就业信息发布的能力,18%的毕业生认为人才市场应当承担起大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职能,7%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快统一的人才市场建设。

篇5:调查称7成多大学生选择高薪但不解决户口工作

调查称7成多大学生选择高薪但不解决户口工作

就要毕业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大四生熊巧又得和户口问题掰一下手腕了。

小学六年级那年,熊巧从湖北转学到北京,一直读到初中毕业。由于没有北京户口,熊巧交给学校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将近7万元。尽管曾吃过户口的亏,但这次毕业当口,熊巧不愿再和户口妥协了。

“我能理解那些关心户口的同 学。但对我来说,有没有户口,意义不大。”在发展空间、兴趣爱好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熊巧求职时将薪酬排在户口前面。

每年到了就业高峰期,“户口到底有什么用”的讨论都会在毕业生中展开。在今年的毕业生中,不少人开始对户口说“不”,熊巧就是其一。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及就业观念更新,大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愈发重视,就业前期的户口情结正在淡化。

旧式户口观念有碍个人发展

3年前张文在户口问题上所做的妥协,如今令他颇感无奈。为了成为“北京人”,当时张文选择了一家待遇偏低但能解决户口的制药企业,签下5年工作合同。

“企业怕大学生拿到户口就走人,一般都规定至少5年的服务期限,毁约要赔高额的违约金。赔了违约金后,我这几年就白干了。”张文无奈地说,“我现在工资涨了点儿,但还是不高,发展空间也不大,只剩下一纸户口了。我考虑过跳槽,但如今已进退两难!”

张文昔日的户口观念,代表着一种旧式的“稳定观”。这种观念在当今大学生的父辈中根深蒂固,至今还影响着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命运抉择。

中央财经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小王就在新旧两种户口观念的夹缝中挣扎。春节前,他拿到两个工作机会:一是某行业杂志的编辑岗位,解决北京户口,但专业性太强,发展空间狭窄;二是某日资企业的贸易人员岗位,薪酬较高,发展空间广阔,但没有北京户口。

“我倾向于选择日资企业,有发展前途。过年回家和父母商量后,他们希望我去那家行业杂志,认为那里有户口,而且相对稳定。”小王说,“我很矛盾,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说服他们,也不知道能不能说服。”

北京师范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小何也同样面临着来自家庭的压力。“父母希望我有北京户口,他们毕竟还保留着陈旧的就业观念。但还好,他们给我的压力不算太大。必要的时候,我会用善意的谎言瞒过他们,这样既宽慰了父母,又不耽误自己的发展。”

长期关注户籍制度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陆益龙认为,父母与子女在户口观念上的分歧,反映出两代人就业观念的差异,“父母看得长远一些,重稳定。孩子觉得应先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立足再说,顾不到户口了。大城市的户口限制,和人才自由流动的趋势是格格不入的。”

英雄不再难过“户口关”

户口情结由来已久。过去,户口背后附加的福利、权利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认同,使得“英雄”难过“户口关”,“户口里面有黄金”曾经成为流行语。如今,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户口的含金量不断降低。与此同时,没有户口带来的不便也在日益减少。

2008年8月1日,深圳市全面废除暂住证,实施居住证制度。非深圳户籍的常住居民申领居住证后,在子女入学、医疗、就业等方面,可以享受与户籍人口基本相同的市民待遇。

今年年初,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即使在户籍制度尚未完全放开的直辖市,也可窥见政策松动的迹象。

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上海将推出包括户籍改革在内的人才吸引政策,其中关于居住证转户籍的带操作性文件将于2月底出台。届时,持有居住证的居民将有望转入上海户籍。这是自1978年以来,上海市第四次户籍松动,入沪大门进一步敞开。

除上海外,在户籍制度最为严格的北京市,原来只针对本地户籍人口的公交月票、固话安装等服务也早已面向所有常住人口开放。2009年2月,北京市宣布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外来人口管理费、暂住证费等费用,户口制度进一步松绑。

严峻就业形势“催化”户口冰山

除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大学生户口情结淡化的原因之一。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11万人,加之上百万名尚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难再次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春节后来京求职的河南理工大学会计系应届毕业生李洁丽说:“工作难找,我不能什么都兼顾到,必须舍弃一些东西。暂时对户口没有要求,我只希望先找到一个可以锻炼自己的平台,有所成长。我相信,只要奋斗,什么都会有。”

职业规划专家徐小平曾撰文呼吁:市场经济条件下,户口所包含的价值和特权,如同太阳下的冰山,正在迅速融化,户口的意义越来越小。大学生要将职业志向作为人生选择的第一价值。不要为了户口,放弃自己的职业志向。

近日《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教育频道合作的一项调查显示,求职时,74.9%的人最看重工作的发展前景,只有22.1%的人认为大学生就业最应注重户口。在户口和高薪的选择中,75.1%的人会选择高薪但不能解决户口的工作。

“除了小孩上学,户口有啥用?”熊巧不想和户口掰手腕了,“对我来说,小孩上学还是很遥远的事,那时候,北京户口政策还不知道咋变化呢。再说,我也不一定在北京待一辈子,没必要被户口牵着鼻子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