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材小黄要u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生气的爸爸妈妈》的教学反思,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生气的爸爸妈妈》的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参考。

《生气的爸爸妈妈》的教学反思

篇1:《生气的爸爸妈妈》的教学反思

《生气的爸爸妈妈》的教学反思

“生气的爸爸妈妈”是语言活动:故事。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一家人不能分开,即使在有误解、有隔阂的时候。活动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准备好了图片,还准备了材料包:有妈妈和爸爸的`形象图,有开心的,有生气的,妈妈头发有点乱,好像剌猬,爸爸怒瞪双眼,好像狮子。我逐一出示故事挂图,边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述,孩子们听得可仔细了。特别是出示高兴的爸爸妈妈和生气的爸爸妈妈图片进行对照比较时,都大声说喜欢高兴的爸爸妈妈。故事形象地描述爸爸妈妈呕气吵架的情形。故事的转折处是“我”不小心磕了一下,爸爸妈妈由于心疼孩子,关心孩子,自然而然的消消气,故事描述的是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教育的目的则是要让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一几个问题:

1、不能过于渲染宝宝的头撞得怎么疼,而应该描述为只是碰了一下。

2、活动的最后环节,应该引导幼儿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爸爸妈妈别吵架,而自己又不发生意外情况。整个活动孩子们都挺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活动最后环节上引导幼儿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爸爸妈妈别吵架时,孩子们没想出什么好办法。经过我的引导之后,孩子们有个别人回答的还不错。

篇2:生气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生气的爸爸妈妈》讲述的是一对爸爸妈妈怄气吵架后,宝宝想办法让爸爸妈妈不吵架的故事。

活动中,我先提问孩子,“你们见过爸爸妈妈吵架吗?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表情和动作?”“我爸爸和妈妈吵架的时候脸会板着的',看起来有点怕怕的,”“爸爸和妈妈吵架的时候,我妈妈会不和爸爸说话,不理爸爸”孩子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筋,把爸爸妈妈吵架时的情形都说出来了,于是,我出示图片,“以刺猬妈妈和狮子爸爸”导入,先让幼儿看看图片上有谁?

看上去怎样?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让他们猜测爸爸妈妈生气的原因。接着我开始分段讲述故事,以夸张的手法及语气讲述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故事的转折处是宝宝一不小心磕了一下,爸爸妈妈由心疼孩子、关心孩子,自然而然消了气,妈妈也没有象故事开头那样要拉着宝宝回外婆家,而是抱着宝宝坐在沙发上,爸爸也赶紧拿来了毛巾,给宝宝敷伤口,一家人又坐在了一起,不分开。最后,我利用故事对孩子进行了教育,让孩子们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爸爸妈妈别吵架,而自己又不发生任何意外的情况。孩子们想出了办法,有的说:“我要唱歌给爸爸妈妈听”有的说:“我可以给爸爸妈妈表演个杂技”还有的孩子说:“让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去玩”孩子们的想法都很好,最后我告诉孩子们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和爸爸妈妈说“别吵了,我们是亲亲热热一家人”说完,孩子们也跟着说了一遍,“亲亲热热一家人”。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知道了家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的集合,充满着温馨,孩子从出生起就和家人亲亲热热地生活在一起,孩子渴望妈妈温暖的怀抱,期盼和爸爸一起游戏,也许爸爸妈妈之间偶尔会有争吵出现,也许家人之间会有些不开心的事情发生。有时是为了孩子的事,有时是为了其它的琐事,但到最后家人始终能亲亲热热地在一起,因为最后他们都能达到解决问题的共识,同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能取得一致,不采用打骂的方式。

篇3: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写了对一次屠杀的纪念活动,很能使人有所触动,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完成两方面的学习任务,一是给各个部分拟小标题,第二是让学生说说阅读本文后有哪些触动,明白哪些道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是自读课文,所以觉得时间有限,教得也就仓促,给学生准备的时间太少了,所以所教的其中一个班表现的不够好,觉得以后应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准备,给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批注,让学生写好发言稿。第一个任务不应该受资料上的答案限制,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对于资料上的答案学生说不到时,可以给学生讲讲,或给学生提示让学生说出来;第二个任务则应给学生更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就某段的某处的能够触动自己的地方写一些要言式感想或在本上写好发言稿,这样学生的发言才会更精彩。总的来说,在细节上做得还不够好,以后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篇4: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一篇自读课文,在以前的教学中一直未受到我的重视。在备课时,我参考了一些别人的资料,确定了教学流程: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内容。

二.理解文章开头萨特的话中“沉重的记忆”和“美丽的记忆”。

三.第三部分中,作者为何在六十几位作家中只写了西德和日本作家?

四.再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如:“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的短句的表达效果;“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五.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备完之后,再次审视,我问自己:这一节课能上完吗?内容太繁多了,而且流程的几个部分之间有联系吗?我想让学生学完这篇课文之后记住什么呢?

于是我再次读课文。这是聂华苓参观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纪念地之后写的文章,她在这里感受到了南斯拉夫人民面对刽子手时的勇气,被杀戮者们在生命即将终结时的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留恋,这些真实而美好的人性更加让人感到扼杀美丽的杀戮者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这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所在,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由此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即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体会南斯拉夫人民的美好人性,反观纳粹的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从而记住历史,记住和平。根据这样的教学重点,调整了教学流程:

《生气的爸爸妈妈》的教学反思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内容。在概括第三部分内容时,问学生:作者为何在六十几位作家中只写了西德和日本作家?

二.学生齐读文章开头萨特的话,读完后,请就这段话的内容自主提问。(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提出了:“‘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的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既然是‘沉重的记忆’,为什么又说它是‘美丽的’?”)

请学生再次跳读课文,结合相关语句或段落,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认为那一段记忆是“美丽的”?

(1、“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萨特的话直接点明了“民族的英勇”,这是美丽的。

2、“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这位老师用他英勇无畏、忠于祖国的高尚人格,给孩子们上了美丽的一课。

3、“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他们对人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留恋,对自由的执着,对暴力的反抗,这是美丽的人性。

4、全文最后被残杀的人们的临终遗言,让我们看到,这些人在生命的尽头仍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怎能不叫人感动?尤其是两个小学生的遗言,孩子稚嫩的语句,对爸爸妈妈的最后呼喊,对生活的愿望,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更让人感到战争的残酷。)

三.回到题目,文章记叙了作者参观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纪念地及纪念活动,为何不题为《克拉库耶伐次纪念》,而题为《亲爱的爸爸妈妈》?

(通过对“美丽的记忆”的理解,学生已经能体会到本文的主旨,因而对题目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在孩子们的最后一次呼喊中,表现了他们对人生无限的眷恋,更显示了杀戮者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原文的题目更具震撼力,更能体现全文的主旨。)

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教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文本对话,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

对于《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样的需要一课时完成的,篇幅又较长的课文,“主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如果仅仅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读一部分提一个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那课文结束之时,学生很可能对课文的重点茫然无知,这样的教学是无意义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久要全面理解课文,更要把握课文的重点,以此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精心设计主问题,带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时,我主要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角度设计主问题,不同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主问题,比如:可从文章的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可从语言品析的角度设计主问题等等。

篇5:《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同时,这又是一篇适宜彰显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好文章,它所体现的对历史的.牢记与反思无疑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好的影响,所以,在课堂的延展阶段我逐步把学生的关注点推出课文,推向了当代世界,把从文中获得的感受与自己平日积累的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结合起来,大胆阐发自己的观点,使其在课堂上收获到胸怀天下的感觉,树立起和平至上的正确观念。从课堂实际收效来看,学生们情绪激昂,发言热烈,甚至让我这个课堂上的老师也深受感染。

篇6: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篇课文,全部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文章。本单元的设计意在让孩子们了解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在心里树立起“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激起孩子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单元第三课《蜡烛》和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所讲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二战期间。字里行间是对法西斯纳粹分子的批判和憎恶,对被侵略者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就拿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来说,在讲这节课之前,我深深明白,要想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文本,深刻感悟“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个中心 ,字词可以粗讲,语句赏析可以少说,但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去讲二战。有了这个想法,我开始搜集大量有关二战的资料、图片及二战期间法西斯的野蛮残暴行为,比如德国法西斯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最后解决”彻底灭种计划,日本在中国令人发指的“三光”政策,法西斯德国及日本利用所谓“囚犯”进行的毒气细菌实验等等。一幅幅惨不忍睹的历史画面,配上简单深刻的文字解说,图文并茂 ,这样既让孩子们有了感官视觉,又可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

可想而知,孩子们带着这种被感染起来的愤怒情绪去学习文本,身心完全融入其中,这样的课会是何等精彩。课后反思,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经常为了赶教学任务,怕影响进度,便“缄默其口”,在课文背景介绍上“吐字如金”。可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在没吃透作者写作意图的条件下,非生拉硬拽着孩子往主题上牵扯,这样的语文教学怎一个失败了得?

作为语文教师,课文背景的深刻渗透绝对不可缺少!

篇7: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结束之后,我为没有用第一个教案去上课感到庆幸。每篇课文能够教给学生的东西都很多,把这些都设计到教案里去,让学生掌握,这是老师所希望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面面俱到的讲授,反而是低效的教学。因为这样的出发点必然会导致提问过多、过碎, 提问过多、过碎的弊端有:“步步为营”的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成为帮助教师滔滔讲析的桥梁;“碎问碎答”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因此很多情况下,教师投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备课时间非常多,准备得很充分,课堂上也很热闹,但效果如何呢?由于教师的那些提问是较琐碎的、肤浅的,设计的问题过于零碎,不便于学生把握阅读要领,不能对文章提纲挈领。这种“多问题”式的设计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而且是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被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抑制,最终还是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教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文本对话,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

余映潮老师首先提出了“主问题”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新理念。什么是 “主问题”呢?“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如此看来,对“主问题”的设计,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对课堂提问的设计,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用“主问题”来形成课堂教学步骤,往往表现出一种“线索”之美,表现出“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

对于《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样的需要一课时完成的,篇幅又较长的课文,“主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如果仅仅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读一部分提一个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那课文结束之时,学生很可能对课文的重点茫然无知,这样的教学是无意义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久要全面理解课文,更要把握课文的重点,以此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精心设计主问题,带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时,我主要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角度设计主问题,不同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主问题,比如:可从文章的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可从语言品析的角度设计主问题等等。

篇8: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与战争有关的。本文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一篇揭露法西斯残酷暴行的文章。作者通过人们悼念在二战中被纳粹杀害的遇难者的活动,再现了那一段残酷的历史,表现了塞尔维亚人在面对屠杀时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从而告诉人们世界上不要再有战争了。

这节课在整体上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发言踊跃,发言次数和发言人数都比较多,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交流、共享尤为重要。要达到这一境界,平等的对话是前提。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要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就必须鼓励孩子每一个思想的火花,不轻易否定任何一次思维的过程。当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活时,情感的体验就很容易实现了,方法能力的培养也尽可以贯穿其中。

篇9:《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与战争有关的。本文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一篇揭露法西斯残酷暴行的文章。作者通过人们悼念在二战中被纳粹杀害的遇难者的活动,再现了那一段残酷的历史,表现了塞尔维亚人在面对屠杀时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从而告诉人们世界上不要再有战争了。

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我在课前给学生们介绍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的一些历史背景,然后让学生们带着对这段历史的真切认识去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因为有对课文中所介绍的那段历史的认识,很多学生都能说出文章的主旨:就是世界不要再有战争了。

在这一课中我通过介绍历史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弄清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们对历史、战争、和平有了更深的认识,达成了单元目标要求。

篇10:《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1、利用远程教育设施获得相关教育资源和相关学习资料,方便学生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问题的理解,因为本文内容发生的时间和学生相隔较长,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本文的教学目标

2、运用远程教育设施和相关教育资源,使学生对当时的历史史实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比如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先后发动制造的一系列侵华史实和事件,二战的纳粹罪行,同时利用图片让学生对纳粹罪行有个直观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本文的主题,也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至于本文难点也就是有深意语句的理解,则可以利用投影仪同时呈现多位同学的理解,在这样地讨论比较中解除难题,理解语意

3、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和相关教育资源,从视觉听觉等不同途径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如听朗读,看文字或图片资料,促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学习,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的应用

4、当然,由于时间关系和学生的`具体差异,在拓展拓展延伸上有一些学生更多地处于被动状态,也不能让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好的学生把自己的资料参与其中,如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关于日本731部队揭秘后的观后感,又如看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事报道后的感想

篇11:《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本堂不足是:学生的感情得到了酝酿,探讨课文的积极性却没有完全被激发,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四小节的内容都没有很好地完成,只有两个同学举手把自己的概括展示出来,而其中一位同学还是从参考书上窃取的结果。

是什么原因遏制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仔细分析,我觉得原因有三:1、课文较长,可我为了完成预设的任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而且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2、上期对这样的问题我是允许他们看参考书的,可这个学期我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课堂上我有了新的规定——禁用参考书,这样一来,部分依赖性强的同学,就像刚会走路的小孩,突然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对象而显得六神无主,无从下手。

学生的热情没有激发,就不可能有与文本,与教师,与作者发自内心的真诚对话,也就很难有触及学生灵魂的高层次的感悟!

篇12:《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我在课前给孩子们介绍了相关的一些历史背景,然后让孩子们带着对这段历史的真切认识去阅读课文。

本课教学我设计的教学主问题是“为什么萨特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根据文首萨特的那句话而设计。采用了小组讨论、读中品的方式,并举例了一些历史事件,以加深印象。课堂上也让学生阅读了《综合性学习》中“铸剑为犁”的内容,深层感知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残酷性。

通过分析,加上对那段历史的介绍认识,很多学生都能说出文章的主旨就是文中的那句:世界不要再有战争了。学生的感情得到了酝酿,但探讨课文的积极性却没有完全被激发,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四小节的内容都没有很好地完成,只有两个同学举手把自己的概括展示出来,而其中一位同学还是从参考书上窃取的结果。

我在想,这个教学环节是不是可以删去,以情感解读为主。

篇13:《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1、课文通过四个部分来记述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按照以上四个部分,依次阅读课文,来理解全文回顾历史,面向现实,呼唤和平的强烈愿望。

2、自己动手搜集一些有关战争的图片和资料,并结合你的理解数数自己的感受。

3、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搜集一些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出一期简报。

4、文中对那位日本人是什么态度,为什么?结合新闻和报纸的相关报道,了解现在日本人对战争的反省情况,并发表你的看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