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梨花带雨·心许菩提美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梨花带雨·心许菩提美文,供大家参考。

梨花带雨·心许菩提美文

篇1:梨花带雨·心许菩提美文

梨花带雨·心许菩提美文

岁月嫣然,时光清浅,四季在繁华萧瑟间迁变;

繁纷的记忆在思绪里缱绻,

总在不经意的瞬间掠过不设防的心间,忧伤了多少搁浅的`等待。

只身凭栏,看陌上风起,将尘封的风尘放逐,

任随阡陌的过往在不变的地平线上蔓延,追寻守望的渡口将尘缘望穿。

浅笑漫步,又见带雨梨花,粉枝若素,沾染一身轻浅,轻绽一季缠绵;

烟雨濛濛,迷失红尘渡口,惊颤几重年轮的斑驳······

指缝漫过你曾给的暖,回望朝朝暮暮,滑落经年曼语无数。

如若我们不曾相遇那美丽的意外,

那么尘世间怎么会有那么多依依不舍?

如若我们不曾并肩那陌上放歌,

那么滚滚红尘怎么会有那么多流花紫陌?

倦容依然残留着你轻指柔情的触摸,

我依然在梨花素香里不知所措;

唇边已占满你余香后的冷漠,

我已无法摆脱转身后的孤独。

轻捻香蕊瓣雨梨花,如你的笑,醉意这人间情暖如昨。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月落乌啼的悲欢,

伤逝落花的情愁,

掩身带雨梨花的帷幕;

如若可以,请让我轻许菩提:

陌上转身,生死相沫,素念在心,双手合一,合眼与共。

篇2:美文欣赏:菩提

美文欣赏:菩提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修道:以本性寂灭为体,以离相为宗。所以我很理解雪漠的“天性喜欢独居,总是离群索居。”其实作为我们这些常人,能经常拿出一些时间,离开喧嚣或者超越红尘之外,将心安静下来,内观一番,对心性功夫的修持与提升的确很有辟益。因心不静则智不足,而静是一种修行的功夫,修行既是修智修慧,心静时,可以让灵明的心,空下来去感知全息的世界,心也可以因为这样宁静也产生一种力,而这种力具有穿透性和凝聚性。而这力的作用完全是在意元体清净灵明的状态中体现出来的,比如:耶稣经常一个人到野外,在安静空旷的'天空下与天通灵,佛陀一个人在菩提树下证悟着生命的本源。但这种静既不是清醒时的兴奋态,也不是睡眠时的抑制态,而是一种特殊的第三态——既更加优化的生命态。

其实,只有在寂静时反观内心,内心才能像一面镜子照出世界万物,从而将全息的世界呈现在眼前。但这需要将心地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等做到内外清明之后,才可以照出世界万物,透彻宇宙真相,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明白佛性的妙用,因此你才会觉得功夫是修持出来的,但这样的修持绝对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这需要屏弃多劫以来的不良习气,如果不去实修,那么纵览十部经典,也不能达到明心见性的功夫,因此心能清净,也是修道之本。当然,心性功夫的提升,也与涵养道德有直接的关系,否则灵魂达不到至高的境界,故圣成久矣,有大威德。关于修行,古代大德说:修行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之类名利之徒所能行。

篇3:烦恼即菩提美文

烦恼即菩提美文

仿佛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生计四处奔波。但是生计真的有那么困难吗?还是我们为了生存,而忘记了生活。还是只是为了生活而忘记了自己来这个世界的目的?我们甚至没有时间问自己,在来这个世界之前自己是谁?从何而来,将来将去向哪里?有的人从睁开眼到闭上眼,也不知道还有轮回和前后世的存在。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很多人都喜欢抱怨,这几乎是大多数人的天性。大家都觉得抱怨又不会伤害到谁,不过是发发自己心中的牢骚,这应该不会损害到自己的德性吧!但是抱怨看起来是小事,积攒得多了,当抱怨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小事就成了大事。因为抱怨,我们内心的赞叹少了,欢喜少了,幸福也就跟着少了。要知道一切都是因果,所以要从自己的身上去寻找原因,慢慢的,抱怨就会减少。想认识人生的真相,就得从闻思修行开始。

我们闻思修行时常接触到“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这样的句子,刚开始会感觉非常的矛盾,总是不能将两者统一。心想:众生明明是众生,众生是热恼痛苦、愚昧不觉,而佛是光明解脱、至高无上,怎么说众生就是佛呢?烦恼是痛苦无奈的,甩都甩不掉,怎么说它即是菩提呢?

这看起来好像是很矛盾,而实际上对于真正的佛法来讲,它是不二法门。如果“佛是佛,众生是众生”,那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六祖坛经》讲得很清楚。如果“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那也是二法,那就不叫不二法门了。这样说,是否勉强把佛和众生变成一样?勉强说烦恼就是菩提呢?

这个问题我们要分几个看法:第一个,为什么说众生即佛?你若认识佛,你就认识了众生,《六祖坛经》讲得很清楚。你若不认识佛,你也不认识众生。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你知道佛是什么吗?佛就是“觉”。觉是什么?觉是生命的表征、生命的特性。若是不觉,就不叫众生,也不能称众生为有情,而叫做石头,石头是无情物,是没有觉知的。“佛者,觉也”,众生正是因为有觉,才叫做众生的,而众生都具有如来德相,所以众生即佛。如果他离开觉性,那就不叫众生。

第二个,既然众生就是佛,生命就是“觉”,为什么他没有解脱?为什么他还有烦恼?因为他不肯放弃、不肯付出、不肯舍,满心执着。将世间一切虚幻无常的显现,执为实有,所以没有解脱。

我们读过《圆觉经》就知道:众生是什么?众生是金矿里的矿石。佛是什么?佛是净化、提炼了以后的纯金。金的矿石虽然含有黄金,但毕竟不能马上当黄金使用。但是,如果没有矿石,根本就没有黄金。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因为佛是由众生自己提升、净化了以后完成的。

也就是说,众生应用正确的方法去去除自己的烦恼尘,由迷觉悟识得本心即是佛。

学道理都很容易,而提到真正的修行却是很难,修行非一日或数年就能解决的。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人都有烦恼,不论是一般的普通人还是修行人,在家人或是出家人,每个人皆在寻找共同的答案:“怎样才能消除心中的烦恼。“

一般人总是无能为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一辈子活在无奈及抱怨中,直到老死。但稍有悟性的人,觉察到这不是自己想要过的人生,便四处去寻觅解决之道;有的人幸运跟对善知识学还好,若是不幸则掉入邪魔歪道,让烦恼的自己会更加痛苦。

还有一种通常的现象,就是变成宗教的'信徒;或者参与行善的团体,成为一位志工;甚至决意出家,专心来修行,而舍弃今世的出离心没有生起,即使身体在做修行之事,而未转心,但烦恼依旧会存在,仍然挥之不去。也许甚至名义上修行很多年,但却根本没有任何修行的境界,只叹息着百思不解,不知怎样是好?

有没有觉察到,我们一直在跟着妄念跑呢?然前念已去,后念又来;前事已过,后事又生。一念皆一念,一事接一事,实在苦不堪言;问人无解,求己无用,拜佛不来。虽在人间,心却时常活在地狱中,被贪水所淹,瞋火所烧,愚痴不醒,轮回不停。

认识到这些时,要知道有果必有因,有问题也定有答案,修行不得力时也不要气馁。唯有把心静下来思惟,就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佛说:「众生悉有佛性。」佛性即是觉性,觉性能生智慧,只有智慧才可解决烦恼。在前面已说过,烦恼即菩提,众生即是佛就是这个道理。要依靠智慧去断烦恼,转迷成觉,烦恼云散即菩提。

梨花带雨·心许菩提美文要想消除心灵的无明黑暗的方式,只要把灯点燃,黑暗即刻消失;要消除黑夜的方法,只要太阳升起,黑夜立即不见。黑暗及黑夜,表示我们的愚痴;燃灯和太阳,就好比心中的智慧,因此六祖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因此,要用自心的智慧,来消除自心的烦恼。不知你是否警觉到相同之处,那就是”心“在作祟!烦恼是心所生,智慧也是心所起,而关键就在于”自心“;明白此道理,就无须向外追求,所谓:”圣人求心不求佛,凡夫求佛不求心,“就是这个道理。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修呢?首先应思惟烦恼是什么东西?所谓烦恼,是使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们常于有意或无意间,为达到自我满足,故常沉沦于苦乐之境,而招致烦恼的束缚。简单的说,因不能满足自己,而产生种种不好的感受。

当我们了解烦恼的由来,了知这完全出于个人的主观意识(即邪见),和好恶(即习气)所带来的困绕;这样,经由理智的观察,快者马上让烦恼消失(即是顿悟),慢者也会渐渐减少烦恼(即是渐修)。

我们常常不知不觉掉入自己创造的陷阱,且不断的自我折磨。事实上,本来就没有烦恼,是愚痴的心所产生的;当创造了烦恼,接着去想解决烦恼的方法,这不是很可笑吗?正所谓头上安头,一迷再迷。

烦恼生起时,是一迷;找方法来解决它,是二迷;解决烦恼后,想得个清净或开悟,是三迷。智者知道烦恼是无中生有,当下不降伏便自除;明了无一物可得,一法可求,故不求清净便自净。因此迷悟只在一念间,明了了,也就没事了!

众生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烦恼的本体所导致。其实,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其本体皆为空性,而所谓的烦恼,亦如是。我们应该好好体会六祖所说:”烦恼即菩提。“迷时生烦恼,悟时即菩提。愿在修行的路上与您共勉!

【作者的话】感恩朋友们的浏览,愿此文的每一个字都对您都有益,愿能消除您的一切烦恼,直至趋入解脱轮回的菩提大道,获得佛果!愿凡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

篇4:菩提一叶美文随笔

菩提一叶美文随笔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唐  王摩诘《终南别业》

大唐盛世,烟雨繁华,算的上是清平乐世,繁荣安康。许是因了世事太平,百姓安居,所以诗人们常常看到的是夜夜笙歌,觥筹交错的繁华与热闹,笔下的字也就随了眼中之景,富丽雍容,辞藻华美。然而在这样的一些词句里,我唯独喜欢王摩诘的诗。喜欢王摩诘的诗,皆是因了他的诗境,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似一盏清莲,不染人间烟火。他的诗句字里行间透露着淡淡禅机,被苏子瞻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我想,任何一个深陷红尘盛景,无法转身离去的人,遇见他的诗,便可抽离凡尘,了悟心性,寂静从容。

唐朝的'诗人有很多,诗佛却唯有王摩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笔下的山水,早已超过了自然的意趣,渗入一种淡淡的禅意。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他用一支妙笔勾画出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清新,宁静,淡远,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世人读后,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读过他的诗,总给我洗尽铅华,唯留我心的感觉。

世间只有王摩诘,世间唯有王摩诘。他是诗人,行走于尘世,不慕名利,不爱繁华,用一支禅意的笔,写下百态山水;他是僧人,一生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他穷尽一生想要抵达的风景;他是独行者,“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尘世里,他并不孤独,在那个疏离尘世,水流花开的南山陲边,他可以教清风识字,和明月说禅。

其实王摩诘早年也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可是后来时局动荡,世事变化无常,他深深体会到无常的世界,无常的因果,便不再执着于俗世,而是选择了吃斋念佛,做了佛前的一粒芥子。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更是厌尘俗喧嚣,便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过上了隐士的生活。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不仅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而且流淌着空灵怡然,世事忘机的禅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般如诗如画,飘然出尘的境界,世间之人,唯有摩诘。曾有人说他的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想来,应是如此,”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我想,懂得的人,读至这般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地,早已是烟水不扰,物我两忘。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每每读到王摩诘的这句诗,便如同寻得了寻明月清风,得到了一份清宁静寂,在他淡泊的情怀中感受那悠然流淌的禅意。

王摩诘的一生与山水为乐,了悟禅机。天地沙鸥,他始终都是一叶菩提,在寂静的山水间,淡看凡尘荣辱,不做人间富贵花。他与几株草木相守,岁岁年年,年年岁岁,煮着一盏禅茶,在最深的红尘里,看明净的山水,悟空明的禅意。

篇5:迷失的菩提美文

迷失的菩提美文

巫山云雨入禅房,藩篱情深卧鸳鸯。

辩机腰斩刑场日,长歌当哭美娇娘。

- ------ 唐 佚名

梅雨时节携了江南烟雨去了山中寺庙,不是为了刻意追寻什么,亦不是为了刻意遗忘什么。青石铺就的石板路上,爬满了岁月的沧桑,雨水轻轻地敲打着斑驳的痕迹。寺院里寂寞的桐炉依旧焚着檀香,纵然历时千年,伴随着空灵的梵音,是木鱼昼夜常醒不曾闭上的双眼。

僧人将木鱼作为 法器,而木鱼的眼睛是昼夜常醒,永不关闭的,僧人敲打木鱼是为了警醒修行之人志心于道,昼夜常醒。昼夜常醒就是行住坐卧不忘修行。自古以来,所有的僧者就是这样守着寂寞的年华,以青灯为友,古佛为伴,敲打木鱼,昼夜常醒,磨洗心灵。只是所有的僧者只要身居寂静禅林,听闻梵音,就可以真的入定禅心,丝毫不为万丈红尘所动 ?

不由自主的想到历代情僧,以及与他们相关的风月往事。其实也只不过是寻常的人间欢爱罢了,只是因为僧者本是禅林清净客,需斩断尘念,为普度有情众生而活,所以当世俗的爱情发生在他们身上时就成了世人心中凄美的故事。仓央嘉措是雪域最大的王,亦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他情愿为一场世俗的爱情背叛一生的信仰,岁月沧桑了三百年,却任然有人背上简单的行囊,去那片雪域高原只为追寻他曾经的足迹。苏曼殊,他是一代情僧,诗僧,画僧,“ 恨不相逢未剃时。” 他是入戏的伶人,在那场璀璨的花事里,用生命和灵魂演绎了一场死亡的美丽。时至今日,多少人为了他远赴日本,只为了去看那一场浪漫的樱花往事。

与俗世的爱情相比,他们爱的艰辛,爱的凄凉。在证悟菩提的道路上,他们迷失在人间的温柔乡,如一株迷失的菩提,成长在经年的渡口,而彼岸则是佛国净土,步步生莲。 也许我们并没有去资格指责他们背弃了信仰,背弃了佛祖。因为纵然拥有一颗菩提心,纵然身居古寺荒阡之中,他们依旧是肉体凡胎,食五谷杂粮,饮凡尘霜露,纵然是超脱涅槃也需要历情的历练。佛祖的弟子阿难尊者得道前曾化身为石桥,经历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为那曾经邂逅而又错过的女子从石桥上走过。也许那些迷失的菩提需要的正是一段情感的历练,寻佛途中,任何时候都不会是一马平川,唯有历经人生沧桑百味,才可真是证悟菩提心。

繁盛的 大唐有一位叫做辩机的和尚,因与唐太宗的爱女高阳公主有一段聚讼纷纭,纠葛千年的爱情的故事而传奇了数千年。而古典文献里则以这样寥寥数语轻易的涵盖了他的一生 : 辩机,生年不详,凡十五岁出家,师从大总持寺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道岳。辩机以其高才博识、译业丰富,又帮助玄奘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而名噪一时。后因高阳公主相赠之金宝神枕失窃,御史庭审之时发案上奏,传高阳公主与其于封地私通,唐太宗怒而刑以腰斩。

辩机的'家世和详细履历,今已难以详考。但据他在《大唐西域记》卷末的《记赞》中自述可知,他少怀高蹈之节,15岁时剃发出家,隶名坐落在长安城西南隅永阳坊的大总持寺,为著名法师道岳的弟子。后来道岳法师被任为普光寺寺主,辩机则改住位于长安城西北金城坊的会昌寺。十余年中潜心钻研佛学理论,至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法师回国在长安弘福寺首开译场之时,便以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的资格,被选入玄奘译场,成为九名缀文大德之一,时年约26岁。辩机风韵高朗,文采斐然,尤为俊异。唐太宗对辩机特别重视,特选辩机作撰写《大唐西域记》的助手,将玄奘游历时记下的资料,交给辩机排比整理,成此巨著。此书问世后,影响极大。读过《大唐西域记》就可以看出,执笔人辩机学经内外典,文笔优美简洁。他15岁出家,潜心钻研佛学理论十余年。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在长安首开译场时,辩机还是一位约二十六岁,风韵高朗,文采俊逸的青年。但三年后,他就被处以腰斩极刑,腰斩的原因是与唐太宗之女私通。

高阳公主,太宗李世民宠爱的女儿,自小就骄纵自由,厌恶礼教的束缚,一切从心所欲,不受拘束。但是在那个封建礼教的时代即便是小门小户的民间女子,自身的命运都不是可以完全主宰的,更遑论皇室。也许这世间是公平的,上天给予你的你都要一一付出代价。所有的皇室公主在富贵荣华之后,在有限的自由享乐之后,总要做好变身政治筹码的准备。为要说明房玄龄是自己最信任的朝臣,是出生入死拿下大唐王朝的亲密战友,唐太宗将自己最疼爱的女儿作为平衡和房玄龄关系的筹码,将高阳公主下嫁房玄龄之子房遗爱。

房遗爱虽出身将门,但却为人懦弱,庸碌无能,空有一身武力,高阳公主自是看不上眼,遂着力抵制这门婚姻,甚至于在洞房花烛之夜不让房玄龄靠近自己的闺房半步。但这些显而易见是徒劳无功的,无法改变嫁为人妇的事实。

高阳公主内心渴望自由和爱情,她就像一朵风华绝代的牡丹,只会在辩机这样风韵高朗,干净出尘的人面前绽放。《新唐书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中记载: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光阴流转了千年,我们依旧可以想象辩机和尚与高阳公主初遇的情景 :郊外游猎之地,一座无名的草庵,辩机和尚身着粗布素袍端坐窗前,静听梵音,漫数佛珠。而豆蔻年华娇美任性的高阳公主从他的窗前走过,轻轻一瞥便惊艳一生。这一瞥,这一眼,便轻易的抵过了千军万马,四海潮生。辩机和尚那颗原本禅寂的心瞬间被美丽高贵的高阳公主所点燃。从此,红尘万丈,他们坠入情网,轮回千年,不诉离殇。

你眼前的我是红尘万丈

我眼里的你是化外一方

若,你跳的出去,且安心做你的和尚,我只记取你当初的模样:

白衣胜雪 才冠三梁。

若,跳不出去,亲爱的,请和我于红尘里相爱一场。

醉笑陪君三万场。

不诉离觞。

高阳公主敢爱敢恨,不屑世俗,在她的眼中,辩机就是她永恒的佛,她誓要与他在红尘中相爱一场。纵然最终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她也不曾后悔。而辩机每日沉沦在高阳公主温柔的爱恋中无法自拔,他知道自己是佛陀的弟子,应该遵守清规戒律,承担起撰写经书,度化众生的责任 ,他亦明白自己应该早日放下这段情缘,了悟禅寂,法力无边的佛祖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公元645年,在举国选拨译经人的考核中,辩机被选中了,成为九名译经僧人中最年青的一个。作为译经人,辩机将要去弘福寺长住。临别的时候,高阳公主将自己的“金宝神枕”送给辩机,让他带在身边,希望他睹物思人·,不要忘记与自己的一世情缘。

爱情与菩提之间,辩机左右为难,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信仰。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她心无旁骛,他却已经不能全心交付。最终,他选择了回归,前往弘福寺随师傅玄奘编译《大唐西域记》。

十指纠缠,繁花似锦,她却寂寞纷繁。眼前人,她终于是抓不住了。

人生百年,沧桑一瞬,她又如何做得了主。

十年,别离,她将他埋在心底,从不碰触。只有在午夜梦回的时候,那挂在草间上尚未风干的眼泪诉说着她的悲哀。

十年,著书。他埋首佛经里,前尘往事尽付黄土。以为,此生此世,与她两忘烟水里,再没有相遇的可能。

然而 公元649年的冬天。负责治安的官员抓住了一个小偷,从小偷的住处搜到了一只镶满珠宝的玉枕。

小偷承认,自己是从弘福寺辩机和尚的住处偷来这只价值连城的玉枕的。经过查证,辩机和尚与高阳公主私通一事被人知晓,唐太宗龙颜大怒,为了维护皇家的颜面,他毫不留情的判处了辩机腰斩的极刑《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九卷》记录: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馀人;主益怨望,太宗崩,无戚容。纵然辩机是唐代最负盛名的年轻高僧,但在皇权面前,他也只是一只可有可无的蝼蚁。

腰斩的刑场设在 长按西市场的十字路口,我想,当时的百姓一定将刑场围的水泄不通,有人嘲笑,也有人同情。可是辩机不会在乎世俗的眼观,多年之前,选择沉沦的时候,他就早已穿越了凡尘荣辱,世相万千。

值得一提的是 辩机在临死前从铡刀下救起了一只蚂蚁,他慈悲的将那只蚂蚁从铡刀口上救下,给了它一条生路。他终究是悲悯的佛,是迷失的菩提,放不下有情众生,我想,无论辩机犯下了怎样的过错,那只蚂蚁都可以抵掉他一生的罪过。

辩机死后高阳公主的心也随之死去。半年以后,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她没有流一滴眼泪,她已是一个放弃了灵魂的人,没有了爱恨。后人传说她放浪形骸·派人四处去寻找俊俏的年青和尚,专与这些和尚寻欢作乐

然而她只能在与这些和尚的纠缠中,得到暂时的幻觉——辩机毕竟只有一个。而她,已经永远失去他了。

后来 她开始涉足政事,联络了好几个对李治不满的公主驸马,密谋叛乱,要改立叔父李元景为帝。 公元653年的二月乙酉日,叛乱计划泄露,以房遗爱为首的三位驸马被处斩,高阳公主与巴陵公主以及叔父荆王李元景被勒令自尽,年仅二十七岁。自此,一段红尘错爱的离愁就此结束。

往事迷离,穿越千年风尘, 世相万千,众说纷坛,迷失的菩提,红尘的错乱,永远的留在了大唐盛世的书页里,历经风沙 --------

篇6: 菩提树下一指清音美文

菩提树下一指清音美文

是谁,三千繁华,入你眉心;是谁,青山如墨,素衣白发;是谁,菩提树下,一指清音?是谁了谁的岁月,又是谁惊艳了谁的时光。缱绻,为你书写一纸信笺。惟愿,经年离去,落英满地,不再伤怀。

――笙暮夕

(一)左岸花开

微风,细雨。独坐一室清冷,看窗外三千繁华。犹记那年初见,惊鸿一瞥,便再难相忘。素手执笔,让青丝缠绕指尖,将时光谱成一首首歌谣,将写成葱茏的模样。翻开,是过往弥漫出来的独特馨香;尘封,将温暖凝结在你温柔的脸庞。

春暖花开。携手淡看漫山芳华,轻触一指芳香,在你身边妖娆成蝶。三千繁花,也不及你指尖温暖。一世的流离,在你身边,得以安心。倾心,在你回眸的那一瞬间,定格成了最温暖的容颜。黑夜清冷,伴着那一缕幽香入睡。

有一种想念,于千万人之中,只此一眼,便是心与心的对望。不需言语,仅仅一个拥抱,便能明白相思的味道。浅尝,便无法割舍。那一眼的曼妙,那一眼的荡漾,那一眼的缠绕,是春天最温暖的阳光,落入我心,甘愿为之沉沦。

夏荷露香。独倚轩窗,静看云卷云舒。那是你的眉如黛,温如颜。在你不知道的瞬间,闯入你的眉眼。夏荷,清凉的味道沉淀了的浮华。相见,不得见。而今,你在眼前。赠你一纸素笺,氤氲了天涯海角的想念。在青山如画里,仰躺你的身旁,为你细数遗落在你里的流年。捧一掬青流,为你拂落惹上的尘埃。踏着脚下肆意的流水,花香溢满心田,一起寻找澄澈的惦念。

有一种情深,相隔万水千山,只要安好,便是晴天。不求朝朝暮暮,只要能将你的化成一缕清风,伴我左右,便能嘴角轻挑。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便是此生最大的眷顾。在季节的转角,微笑,为你伫立一世的风景,为爱。如同清晨的薄露,用一夜的时光凝结成了冰洁的玉珠,独自悄然枝头,遥遥相望。

秋叶静美。漫步林间,拾满地落英。沿着记忆里的路径,寻一丝你的气息。静静独行,看一季落花妖娆了青葱岁月,芬芳了素指流年。把最艳红的那一片放于信笺,见证无悔的爱念。你素衣黑发,漫天飞舞的落英在你身旁翩然,美如烟云。在很久的以后,依然清晰如昨。秋雨霏霏,我轻语呢喃,只愿你能听见。

有一种岁月,吟唱在你的嘴角,在指尖开成了一朵不败的花。偶尔翻看那一行行写着关于你的文字,烦躁便能沉淀成过往的。在缕缕书香里浸染,便足以温暖整个余生。我只是想在生命的剪影里,镌刻你的英姿;我只想在似水流年里,把你书写成的文字。待到有一天,我们都已年老。

冬雪倾城。站在雪树下,轻轻摇曳,落下一地的繁华。看雪拂落的花,看梨渐苍你的发。微微一笑,如你倾城雪颜。满天星辰,也不及你嘴角未散的微笑。指尖薄凉,于千万人之中,执我之手。那一刻,你温暖了我的岁月。一直一直走下去,就走到了白头。

有一种温暖,凝结在了指尖,温暖美好。听和风与细雨的缠绵,看灯火阑珊处倾泻淡淡的星光,你是我的温暖,温暖了整个冬天。时光流逝,红尘一隅,用生命的韵律为你开出一树芳华。是携手让之盛放,是相守让之长久。爱,已是木已成舟。

(二)右岸荼蘼

北城别,回眸三生琥珀色。

年华,滑落指尖,清欢不再。是谁把美好输给了流年,是谁埋葬了指尖的温暖?是我,还是你?兵荒马乱,独留一纸信笺。默然书写,尘埃满卷。尘封,初时的那一抹惊艳。

你告诉我,有一种在乎,叫做窒息般的.疼痛。

相依冷暖,无法得知。于是,在遥遥相望里,我独自成眠。你渐渐消失在了似水流年,我不再是你如花美眷。将晨钟暮鼓的念,束于三千青丝,为谁散。

回眸,灯火阑珊,伊人不再。空余一身清冷,淡看木棉。

西城诀,转身一世琉璃白。

美好,在年华里锈成了尘埃。一触即散。是谁予我山盟海誓的诺言,是谁亲手埋葬了我此生的爱恋?是我,还是你?三生石旁,奈何桥边,不断尘缘。翻开,触摸你远去的余温,泪沾衣襟。

你告诉我,有一种喜欢,毁灭了你身旁的温暖。

如若相恋,怎容三千繁华盛开?于是,海角天涯,你越走越远。你渐渐淡却了曾经的,一点一点走出了你的心间。将眉间欢喜的情,搁浅在心田,不想念。

转身,芳华零落,一地尘埃。抬头仰望,眼角花开。

东楼离,望断尘缘荼蘼开。

安宁,在尘世烦乱成了平常。无法静坐。是谁温暖了曾经的岁月再消失不见,是谁让悄然斑驳如花容颜?是我,还是你?望,是前世的情缘。忆,是今生的纠缠。

你告诉我,有一种美好,不及分离时的轻快。

陪伴抵不过你远离的彼岸,爱念何时被掩埋。于是,三千繁华,终不是唯一。你不再是初见时的星辰,在尘世里,也终于变成了陨石,掩埋了星光。将记忆里的夏天,吹落在流年,不见阳光。

望断,拂落尘缘,凤凰涅。情至此时,荼蘼花开。

南楼逝,前世今生并蒂落。

回忆,在一纸信笺中尘封。不再温存。是谁留在了记忆深处然后中场退出,是谁的被岁月蒸发不见影迹?是我,还是你?当初说好一起到白头,荒唐我不负你。

你告诉我,有一种,叫做现世安稳,也被你织成了锦绣,为我着想。红尘万丈,到底什么才是永恒?将所有回忆冰封,不再触及。风华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那些为你盛开的繁华,那些为你苍老的年华,都在你远去的足迹里成为一指流砂。终究,被风化。

红尘深处,寒冷依旧。在岁月里轻舞霓裳,风化残留的余香。

尘缘尽断,惟愿清心淡看。寻一叶菩提,静寂守候,默然相守。

碧云天,黄花地,浅唱一曲,相思缱绻。抛却浮华三千,望断尘缘。漫长,朝如青丝暮成雪,残留,一纸余香。青山墨石,执笔轻研,绘出一世清欢。菩提树下,素指翩然,倾泻一曲清音,淡化你的眉眼。

是谁,三千繁华,入你眉心;是谁,青山如墨,素衣白发;是谁,菩提树下,一指清音?

再见。

再也不见。

――笙暮夕 (不求万千,但求知心一人。我在菩提树下,等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