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入深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对固定资产转资滞后的几点思考管理类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对固定资产转资滞后的几点思考管理类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对固定资产转资滞后的几点思考管理类论文
对固定资产转资滞后的几点思考管理类论文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固定资产转资滞后原因的分析,提出若干建议。
固定资产转资是企业基本建设由竣工转入到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使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折旧费的提取、企业日常成本核算和经营效益的确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诸多原因,企业固定资产转资却常常滞后。
一、固定资产转资滞后的分析
(一)领导不重视转资工作、相关人员参与力度不够
1、目前作为工程项目责任人主要精力集中在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控制上,对固定资产转资只认为是造价和财务人员的事。当生产装置建设完成,按设计要求投料试车产出合格产品,即认为工作职责已经完成,甚至将项目建设期相关人员调离原岗位。
(二)工程项目竣工决算滞后
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394号),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没有按时完成,主要原因如下:
1、企业忽视在工程建设中各项资料的收集,造成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中由于资料不全而无法编制竣工财务说明书或说明书内容不完善。
2、施工单位工程结算缓慢。外部施工单位流动性强,工地现场资料整编和结算人员较少,而且身兼数职、变动频繁,不能及时整编和交付结算资料,如果工程被转包或分包或者已完工项目预计结算收入扣除进度款、备料款、质保金后回款不多时,情况就更为严重。
3、工程竣工验收时间较长。一般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在签署“工程交工证书”后至少需要12个月,而竣工财务决算一般在竣工后3个月内才能完成,加上财务决算的审计检查、报批、核准时间,致使从工程竣工到财务决算上报审批至少需要一年甚至几年时间。
(三)缺乏固定资产转资的相关规章制度
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以后,许多企业将建设单位会计与生产企业会计合并统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不再单独执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尤其工程建设项目竣工转资工作更为薄弱。
(四)信息化手段支持不力
目前企业的会计核算已经基本实现了电算化,对工程项目的管理也在积极探索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但工程项目的许多管理软件仅仅有工程概、预算控制、工程计划管理、形象进度模拟、合同管理、进度款确认等模块的功能,而对工程设备采购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的匹配和相对应的资产实物管理没有很好的筹划,工程竣工转资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仍然靠手工填列,工作效率低、准确性不高。
二、固定资产规范及时转资的相关建议
(一)领导重视、相关人员要全过程参与固定资产转资
首先领导重视与支持是固定资产规范及时转资的重要保障,要将工程竣工决算、固定资产转资作为工程建设的延续,并纳入对相关部门和员工的业绩考核内容;其次要保证基建机构和人员的基本稳定,要成立专门的转资工作小组,由原负责工程项目建设的土建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电气仪表工程师、造价工程师、财务人员等参与,专门负责编写竣工决算和固定资产转资工作。
(二)加快工程项目竣工决算
1、做好竣工验收工作,这是编制竣工决算的前提,竣工验收工作从项目立项开始,贯穿至竣工验收结束的`项目建设全过程。为做好竣工验收工作,要求参与工程建设的建设、设计、采购、外事、施工、工程总承包、监理、生产等单位高度重视竣工验收准备工作,做到竣工验收准备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2、加强与施工单位结算管理,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经验收合格,要及时办理转资。预定可使用状态是指资产实体功能达到预定使用目标。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可认为所购建的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一是资产的实体建造工作已全部完成或者实质上已经全部完成。二是已经通过试生产或试运行,且结果表明资产能够正常运行或者能够稳定地生产出合格产品,或者试运行结果表明能够正常运转或营业。三是发生在该项资产上的支出金额很少或者几乎不再发生。四是所购建的资产已经达到设计或合同要求,或与设计或合同要求基本相符,即使有极个别地方与设计或合同要求不相符,也不足以影响其正常使用。
(三)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转资规章制度
1、要明确工程管理部门、造价部门、采购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职责,以及在项目可研、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采购、施工、竣工验收等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工作业务流程。
3、要建立资产的列示原则和资产建筑、安装工程费、其他费的确认和分配标准。同时加强实物资产的管理,建立资产日常核对制度,将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单项工程转资明细表)与各项实物资产进行逐一核对。
(四)探索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化转资流程
开发信息系统用于工程项目管理,将项目概(预)算、合同管理、结算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工程建筑安装工程管理集成起来,通过信息整合,打造权威的数据中心;将固定资产转资工作标准和流程固化到信息系统中,系统要提示具体岗位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例如:设备基础土建费、设备安装费与设备的匹配,防腐保温费等多个收益对象的费用分配,设备类资产设备名称、规格型号、购置费、制造厂家等信息的自动获取等。
参考文献:
[1]《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若干规定》财建[2002]394号.

篇2:试论对固定资产转资滞后的思考论文
试论关于对固定资产转资滞后的思考论文
固定资产转资是企业基本建设由竣工转入到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使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折旧费的提取、企业日常成本核算和经营效益的确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诸多原因,企业固定资产转资却常常滞后。
(一)领导不重视转资工作、相关人员参与力度不够
1、目前作为工程项目责任人主要精力集中在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控制上,对固定资产转资只认为是造价和财务人员的事。当生产装置建设完成,按设计要求投料试车产出合格产品,即认为工作职责已经完成,甚至将项目建设期相关人员调离原岗位。
(二)工程项目竣工决算滞后
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没有按时完成,主要原因
1、企业忽视在工程建设中各项资料的收集,造成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中由于资料不全而无法编制竣工财务说明书或说明书内容不完善。
2、施工单位工程结算缓慢。外部施工单位流动性强,工地现场资料整编和结算人员较少,而且身兼数职、变动频繁,不能及时整编和交付结算资料,如果工程被转包或分包或者已完工项目预计结算收入扣除进度款、备料款、质保金后回款不多时,情况就更为严重。
3、工程竣工验收时间较长。一般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在签署“工程交工证书”后至少需要12个月,而竣工财务决算一般在竣工后3个月内才能完成,加上财务决算的审计检查、报批、核准时间,致使从工程竣工到财务决算上报审批至少需要一年甚至几年时间。
(三)缺乏固定资产转资的相关规章制度
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以后,许多企业将建设单位会计与生产企业会计合并统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不再单独执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尤其工程建设项目竣工转资工作更为薄弱。
(四)信息化手段支持不力
目前企业的'会计核算已经基本实现了电算化,对工程项目的管理也在积极探索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但工程项目的许多管理软件仅仅有工程概、预算控制、工程计划管理、形象进度模拟、合同管理、进度款确认等模块的功能,而对工程设备采购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的匹配和相对应的资产实物管理没有很好的筹划,工程竣工转资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仍然靠手工填列,工作效率低、准确性不高。
篇3:固定资产再生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思考论文
固定资产再生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思考论文
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1.确定最大滞后阶数。滞后期的大小关系到模型残差是否存在自相关性和模型自由度问题,本文选取常用的LR、AIC、SC三个指标,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滞后期p=1时,LR、AIC、SC三个指标同时取得最优值(数值带*),此时既能有效消除残差中的可能存在的自相关,又能使得模型自由度达到较优,保证了模型估计参数的有效性,即滞后期p=1是最佳选择。
2.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不论滞后期为1阶还是2阶,都因为F统计量概率较小而拒绝假设“lnFI不是lnGDP的Granger原因”,都因为F统计量概率较大而接受假设“lnGDP不是lnFI的Granger原因”。其经济学意义为:不论滞后期为1阶还是2阶,lnGDP和lnFI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作用不明显。
3.建立模型。
(1)模型建立。应用Eviews6.0软件建立滞后一期向量自回归模型。lnGDP和lnFI两个模型的R2(0.9981)和Adj.R2(0.9979)值都较高,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高,F值较大(6284.143),AIC(-2.7638)、SC(-2.6198)较小,说明模型总体上是显著的。即该模型较好的反映lnGDP和lnFI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VAR模型的回归方程为:lnGDP=0.6637×lnGDP(-1)+0.2864×lnFI(-1)+0.4057方程表明,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自身滞后一期因素lnGDP(-1)和固定资产投资滞后一期因素lnFI(-1);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lnFI(-1)和lnGDP(-1)。由估计系数大小可知,lnGDP(-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lnFI(-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学意义为: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长期内西安市经济增长同时受到固定资产投资滞后因素和GDP滞后因素的影响,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下一年经济增长就会增加0.2864%。
(2)模型检验及脉冲响应分析。对VAR模型进行AR根检验,由图1可知,模型两个特征跟绝对值的倒数都小于(或等于1),即在一个单位圆内(或上)。这说明该VAR模型是平稳的。图2表示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一个标准差新息扰动的动态反应路径,由图2可知,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正向冲击导致地区生产总值波动在第一年达到最大,之后呈现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西安市投资增量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的时效比较长,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推动的衰减速度并不快,应该再采取除投资以外的方式来快速推动西安市经济发展。依Engle定理,假如一组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协整回归可以转化为误差修正模型。描述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为:DlnGDP=0.151427EC-1+0.109157DlnGD(P-1)+0.461981DlnF(I-1)-0.003485EC-1是误差修正项,系数的大小反应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本误差修正模型中修正系数为0.151427,说明经济增长受多种其他因素影响,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均衡关系对当期非均衡误差调整的模型自身修正能力较弱。
(3)方差分解。方差分解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中的每个内生变量(共m个)的波动(k步预测均方误差)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利用方差分解方法来研究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将西安市生产总值的单位增量分解为一定比例的自身贡献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结果(见表5)。由分析结果可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西安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随预测期的增加,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度逐渐变小,在第一期时取得最大值72.64%,即使第十期依然达到40.62%,这有效地支持了前面脉冲响应分析的结论。
主要结论及建议
1.长期内西安市经济增长同时受到自身滞后因素和固定资产投资滞后因素的影响。由VAR模型可知,西安市经济增长的'滞后因素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6637,影响显著,说明西安市未来一年的经济发展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当年对经济的预期。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滞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2864,影响也较为显著。针对这种状况,建议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提高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增加对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乐观预期,从而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
2.短期内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对本地区经济增长有单向推动作用。由VEC模型可知,西安市经济增长的滞后因素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109157,影响的显著性不高,说明短期内人们不会轻易改变对经济的预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大。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滞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461981,影响显著,说明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能较好地促进经济增长。针对这种状况,建议相关部门适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以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积极拓宽固定资产投资渠道。政府投资存在“挤出效应”,会减少民间投资;同时,政府投资也存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因此,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是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有效途径。政府应该给予民间资本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力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4.在适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高度重视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避免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及资本资源稀缺性两大瓶颈,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
5.一方面要强调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减少对其依赖,大力提高西安市的消费需求,只有居民消费增长支持的固定资产投资及经济增长才是持久的。由宏观经济理论可知,居民消费倾向的大小是拉动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