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观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屈家岭游览感悟:远古的呼唤,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屈家岭游览感悟:远古的呼唤,供大家阅读参考。

屈家岭游览感悟:远古的呼唤

篇1:屈家岭游览感悟:远古的呼唤

屈家岭游览感悟:远古的呼唤

涉足考古领域对于我这个门外汉而言,纯属误打误撞。仲夏的某天,我正慵懒地躺在沙发上看新上映的电视剧《白鹿原》,忽然收到蒋主席发来的一条信息,说是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拟向全省征集“炎帝神农与耕读文化”的论文,当时我在电视机前正好看到电视剧的主人公白嘉轩带着他的族人在祠堂里诵读乡约。这是他们俗成的耕读礼仪,在剧中出现了好多次。可见“白鹿原”人是把耕读文化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的。

蒋主席发来的这个信息正好与这个话题搭上了界,于是,我关掉了电视机,打开了电脑。《白鹿原》这部小说我看了好几遍,我对陈忠实先生描写的陕北风情佩服的五体投地,它的很多东西与我们有相通之处,比如祭祀、比如敬神、比如耕读,这是过去的地主阶层必修的课程,它应证了“文化不分地界”这句老话。于是我在电脑上写下了“从《白鹿原》看中国农耕文化的精髓”。

就这样我走进了屈家岭,聆听了那声来自远古的呼唤。老实讲,我当时凭着那股激情,洋洋洒洒写了6000多字所谓的论文,心里一点底气都没有,因为我虽然被人称为“文化人”,却对文化一知半解,对于文化论文之类的东西几乎从未写过。可是歪打正着,八月底却接到市炎黄研究会打来的电话,说是我的论文己入选,并通知我去位于荆门的屈家岭去开学术研讨会。

我很惶恐,一是我确实对这些研究是门外汉,怕在会上让我发言,面对那么多的专家教授说穿了挺难堪。二是我一向自由散漫,跟一帮子老学究们坐在一起,没完没了去讨论、去研究,我是耐不信性子的。但是屈家岭这个地儿是史前文化的发源地,我早就听说过,也早想去看看,只是一直没能找到机会,这回有这等好事放弃了真是可惜。只有硬着头皮踩着时间点赶了过去。

好在那些个专家、教授们都很和气,他们或许知道我是个“滥竽充数”者,并没有为难我,研讨会也并不我想象地那样了无生气,因为时间关系,发言也是事先按地域分配好了的。我终于松下一口气。但人坐在那里,心却想着屈家岭,就盼着会议早点结束。想着那片洪荒之地,会是怎样地惊心动魄。史前最灿烂的一页怎会没落在这片江汉平原,它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庄严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会期进行到第二天下午,主持人宣布第二天参观屈家岭古文化遗址。可是天不作美,一路下着洒洒沥沥的小雨,江汉平原的黄土染满了我们的裤腿,几个来自武大或华师大的美女研究生,她们的高跟鞋总是陷在深泥里,也许她们和我一样对这片土地充满着好奇心,丝毫没有怨声载道,却在风雨中忙着合影。远古文化的魅力真个不可小视。它可让人忽略很多不适。

屈家岭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废墟的遗址,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具有许多独有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46,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经过发掘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我一边随着大部队走,一路仔细聆听专家们的讲述:“屈家岭遗址发现于1954年,1955年及1957年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我们在长达几里路的发掘现场依稀能感受当年发掘的恢弘场景。

屈家岭遗址出土文物中以彩陶纺轮、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为双弧形折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这种性质的文化分布在湖北境内的江汉平原、西北山地和河南省的南部与湖北相邻的地带,分布较广,文化面貌具有极为浓厚的地方色彩。该遗址中所保留的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表明,“屈家岭人”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饲养、渔猎、纺织等业。

屈家岭遗址出土陶器的品种丰富,图案美观。色彩鲜艳的彩陶器、陶质禽鸟模型及玉饰品,反映出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农业的进步和象征父权崇拜的“陶祖”的出现,说明其社会的发展已进入父系氏族的社会阶段。这让我想起炎帝神农,想起他的“制陶为器”,想起这次研讨会的组织者是何等地用心良苦,想起做学术是不能闭门造车,更多的你得去感受,去发现。

我曾去过在随州浙河的叶家山发掘现场。也去过西花园文化遗址,探访过冷皮垭史前文化的足迹,聆听过编钟的千古绝响……每每总能感受到我们的先祖用智慧和心血为他的子民留下的旷世奇宝,虽经岁月的风霜己斑驳不堪,却仍然淀放出霞光异彩。站在江汉平原那一望无际原野上,我忽然感受到自己的缈小,小得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如一粒尘沙,甚至连一粒尘沙都不如。

无情的岁月踏过几千年,那一片遗迹呈现在我们面前仍是那样的壮观,那些坑道、那些坛坯、那些窑址仿佛在向我们讲述那些辉煌,让我们再一次聆听到那声远古的呼唤……值得庆幸的是,当地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遗址,再现我们的祖先丰功伟绩,他们在原址上打造了一个新型的屈陶企业,集陶艺术品开发,展示、观光、研制、交流为一体。以此来告慰先祖的英灵!

篇2:京山屈家岭地区全新世中晚期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京山屈家岭地区全新世中晚期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江汉平原北部的野外考察,结合屈家岭剖面粒度、Rb/Sr比值、磁化率和已有孢粉结果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全新世中晚期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剖面沉积物中粉砂(62.5~4 μm)、粘粒(<4 μm)约占其总量的95%以上,属于略含细砂的粘土质粉砂,概率累积曲线以三段式为主.结合地貌和岩性分析,确认该剖面以河流相沉积为主.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粒径<30 μm组分为主,同黄土的众数组分类似.也有部分样品的`概率累积曲线呈现出北方黄土和下蜀黄土多见的两段式,但概率累计曲线段的斜率和中、细粒组分的相对含量都同黄土有差异.粒度组成方面同黄土沉积的某些相似特征说明,青木河流域广泛分布的黄土沉积可能影响了该剖面的沉积特征.沉积样品的磁化率、Rb/Sr比值和已有的孢粉分析结果反映的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上是同步的.5.2 ka BP以来屈家岭遗址附近区域气候变化可以分成3个阶段:5.2~4.2 ka BP期间,是较为温暖湿润的时期,水热条件好于现在,后期暖湿程度有波动性降低的趋势;4.2 ka BP开始气候暖湿程度明显下降,气候转向干凉;2.0 ka BP以来,本地区气候暖湿程度有所回升.该地区包括气候在内的环境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石器晚期文化的演化历史.

作 者:史辰羲 莫多闻 毛龙江 刘辉 Shi Chenxi Mo Duowen Mao Longjiang Liu Hui  作者单位:史辰羲,莫多闻,Shi Chenxi,Mo Duowen(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毛龙江,Mao Longjiang(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刘辉,Liu Hui(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

刊 名:地学前缘  ISTIC PKU英文刊名: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卷(期):2009 16(6) 分类号:P534.632 关键词:屈家岭   全新世中晚期   环境变化   人类活动   Qujialing   middle and late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Human activities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