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pyf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

篇1:《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

知识点

(1)认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的变化规律

知识环节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

媒体引入

两个铅柱本身没有相粘。接着我们用刀将两个铅柱的断面削平,并将他们对齐压紧,发现两个铅柱结合在一起了,我们把结合后的铅柱挂在铁架台上,在下面加挂重物。可以看到一定数目的勾码并没有将他们分开,是什么力使得他们结合的这么紧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实验演示:将两个断面削平磨光的铅柱对齐压紧,发现他们可以连接在一起,并在下面可以挂一定的重物。

篇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

这个实验很好的说明了物体分子间有相互吸引力,正是这种引力将两个铅柱紧紧的连接在了一起,也正是由于这种力,才使得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固体和液体。那么在实验中,我们为什么先要将铅柱的断面削平磨光呢?这主要因为分子间的引力发生作用的距离非常小,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让两个铅柱间分子的距离尽可能的减小。我们还知道,固体和液体是很难压缩的,即使是气体,当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很难再继续压缩,这些现象说明分子间除了引力外还存在着斥力。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斥力发生作用的距离比引力发生作用的距离还要小。研究表明,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的大小都和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如图所示,斥力在横轴上方,引力在横轴下方,它们均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分子间表现出来的作用力实际上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播放实验视频以及ppt分析

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的变化规律

下面我们来分析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的变化情况

(1)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时,引力和斥力相互平衡,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我们把这个位置称为平衡位置。的大小与分子的大小差不多,数量级约为 m。

(2)当r<时,随着r的减小,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是斥力比引力增大得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所以合力也就是分子力的图像应在横轴的上方。

在图中如何表示出斥力增大得比较快呢?这可以从图像的斜率上看出来。上面表示斥力的线比较陡,而下面表示引力的线比较平坦。

(3)当r>时,随着r的增大,引力和斥力都减小,并且引力总是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出引力。此时分子力的图像应在横轴的下方。

那么图线到底要怎样画呢?我们刚刚分析过位置时,分子力为零。由于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发生作用的距离都很小,所以可以认为在在无限远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为零,中间的这一段引力必定会在某一位置出现分子力的最大值。如图所示。

(4)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小,可以忽略。分子力为零。

故假如一个分子从10的地方开始逐渐靠近另一个分子,他们间的相互作用力应当是先表现出引力,这个力先增大到最大值,之后又减小,在平衡位置时分子力减小为零。之后表现出斥力,并且斥力越来越大。

问题

把一块洗净的玻璃板吊在橡皮筋的下端,先使玻璃板水平地接触水面,然后向上拉玻璃板,使它离开水面,会发现这时所用的力会大于玻璃板本身所受的重力,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吧。

篇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2)知道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定性关系

(3)会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先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析二: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为形象起见,可以用两个小球间的弹簧来比喻分子力.

建议二:要充分利用图象说明好分子间的作用力关系,重点强调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而已.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知道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及其变化规律

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由实验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

1、分析图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2、填表

分子间距离

作用力

小于

平衡距离

等于

平衡距离

大于

平衡距离

大于10倍

平衡距离

引力与斥力大小关系

、近似为0

合力

斥力

0

引力

近似为0

三、例题

例: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有时只存在引力,有时只存在斥力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

C、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时,表现出引力

D、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没有引力和斥力,所以表现出的分子间作用力为零

答案:B、C

评析:记住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图,对分析有关分子间作用力的题目很有帮助.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奇怪的分子间作用力

组织:分组

方案:设计实验,感受分子间作用力

评价:实验的创新性

篇4:物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

物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

【目的】

1、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力的引力、斥力和合力随间距变化的规律

3、知道合力为零时的特殊值r0的数量级,知道合力趣于零时的分子间距是10 r0

4、能用分子力的规律解释某些简单的现象

【重点】

分子力的引力、斥力和合力随间距变化的规律;用分子力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难点】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理解

【教具】

铅块、小刀

【教学过程】

学生答问:

1、扩散现象能够说明什么样的问题?

2、大的布朗微粒和小的布朗微粒谁受到的分子撞击力的合力较大?

前面介绍了分子动理论的两个观点,今天继续学习第三个――

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理论论证:间隙→力的约束。

实验证明:演示――两块铅能够被压迫后粘在一起。

学生上台体验…

正面介绍其它素材…(粉笔的笔迹能留在黑板上;胶水…)

过渡: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实质是什么?

二、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探讨1:是不是由万有引力引起?

相距4×10-10 m的两个氦分子,万有引力是7×10-42 N,但测量表明,其间的分子力是6×10-23 N,他们相差1019倍!

探讨2:是不是弹力?

学生进行…

正面介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力,但从性质(产生的根)上讲,并不是一种基本力。它们是由组成一分子的电子及原子核与另一分子的电子及原子核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虽然每一个分子整体显现电中性,但当它们距离很近时,分子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力会使每个分子的正电、负电物质的分布发生微妙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正电荷的“重心”和负电荷的“重心”不再重合;而且,距离越近,这种偏离就越严重),致使整体的合力不为零。计算表明,这种分析是合理。所以,分子力的实质是电磁力。

分子力的复杂性不仅仅体现在实质分析较难,还体现在另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分子力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而我们通常感觉到的分子力则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这一事实是怎么被检测和发现的呢?这里我们不便介绍。现在先介绍一下这两种力、以及它们的合力的变化规律――

三、分子力跟分子间距的关系

板图:教材P75图11- 6

1、引力图象介绍;

2、斥力图象介绍;

提问:这个图象表明,引力函数和斥力函数各自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提示:对于矢量,这里只能谈大小的增减)?

学生:均为减函数。(补充介绍:它们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幂函数。)

提问:除了方向外,这两条图线还有什么区别?

学生:减小的幅度不同。(补充介绍:幂次方不同。)

3、合力图象介绍。描点;特殊点的位置描述(标示在图上:r0的数量级为10-10)…

提问:我们又该怎样描述合力函数的增减性?

学生:先减后增再减。(补充描述、板书:当r→10r0时,合力趣于零。)

提问:方向变化若何?

学生:排斥变为吸引。

这个合力的变化情况显然比较复杂,但我们如果和一些相关的事实联系起理解,就会发现这个规律的`正确性――

事实1:固体或液体在常态下,既不会自发膨胀,也不会自发收缩…

事实2:当我们压缩固体或液体时,会感到非常吃力…

事实3:当我们拉伸物体时,会感到吃力…

事实4:被拉断的物体一般很难接上…

思考启示:从某种程度讲,分子力合力的这种变化规律,有点象什么力的变化

学生:弹簧弹力。(说明:定量规律当然复杂得多。)

四、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分子力、分子力的变化规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分子力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力,象这样性质相同又会同时施加两种作用的情形我们过去还没有遇到过。而且,人们宏观上的感受,必然只能感到分子力合力的效果。这就使得我们要记住分子力的特征很不容易。

五、作业布置

阅读教材;

教材P76第(1)(2)(3)(4)上作业本;

《优化设计》P61“夯实基础”部分,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注意“教学过程”的灰色部分,即是板书计划。

【教后感】

好,真的很好,一堂如此“边缘”的物理能够上出这样的感觉,非常不易。充分的准备是关键。对“变化规律”的挖掘程度很合适,事实的调用方面,分量也很恰当。学生能积极地反映,和谐地完成教与学的合作,整个堂活跃、融洽。

板书很少,但是少得有理、少得有力。

篇5: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

教学 目标

(1)知道分子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2)知道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定性关系

(3)会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 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先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析二: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为形象起见,可以用两个小球间的弹簧来比喻分子力.

建议二:要充分利用图象说明好分子间的作用力关系,重点强调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而已.

教学 设计方案

教学 重点:知道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教学 难点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及其变化规律

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由实验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

1、分析图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2、填表

vAlign=top width=145>

分子间距离

作用力vAlign=top width=84>

小于

平衡距离

vAlign=top width=91>

等于

平衡距离

vAlign=top width=83>

大于

平衡距离

vAlign=top width=118>

大于10倍

平衡距离

篇6: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

7. 3 分子间的作用力

设计理念 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2.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创设问题情境→作出假设→实验→作出结论→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2、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3、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4、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并类比思考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在科学技术,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现实的相关性。

2、激发学生兴趣,扩宽学生视野,体验科学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斥力。

2、分子力的引力、斥力和合力随间距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间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关系的曲线及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建立宏观模型,启发思考,演示实验,讨论交流的思想方法。 教 具

学 具

多媒体课件,水,酒精,200ML量筒,烧杯,铅块,米粒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微小的分子是以怎样的形式结合成我们所看到的所看到的宏观的物质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子间的作用力。

运用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在拔河比赛中使用的绳子,虽然两端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是绳子却不容易断裂,比如我们压缩固体时,会发现比较困难,另外,这部分的知识还广泛的运用到了科学领域,特别是精密的光学仪器制造方面,所以大家要认真的学好这堂课。

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并联系生活与科学技术,强调所学内容的重要性。

新课教学

一、分子之间有间隙

建模:既然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我们知道,分子很小,不容易观察,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老师用米粒来代替分子,假设这个物块就是由许许多多的米粒组成的。

设问引导:大家看,由于米粒有自身的形状和大小,米粒之间存在着间隙,那么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间隙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展示盛有100ml水的量筒,并让学生自己读数,再向烧杯中注入100ml酒精,让学生读数并通过闻味确定是酒精这种物质。将水与酒精混合,观察混合液体总体积。

图(1) 分子之间有间隙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水和酒精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如果分子之间很紧密,没有间隙的话,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混合,应该能得到200ML的混合液体。而实际结果小于200ML,证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隙。

建模:这就好比向米粒中掺入细沙,由于沙子很细小,会渗入到米粒的间隙中去,这样,我们得到的沙子和米粒的总体积就会小于原来二者的体积之和。

联系实际:举出一些能够说明气体或者固体也存在间隙的例子。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

总结:无论是固体,气体,还是液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着间隙。

二、分子之间有引力

建模并设问:我们继续用米粒模型进行研究,可以看到,米粒很松散,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宏观物体是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的,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要使这些松散的米粒形成固定的形状,我可以怎么做呢?

总结学生回答:学生想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米粒之间有粘粘的力的作用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形成固定的形状了。那么由此我们又可以猜想,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否也会存在着这种粘粘的或者说吸引的力的作用呢?

讲解课本实验:课本上有一幅照片,这是将两个表面很平整的铅块用力压合到一起,然后再在挂上一个勾码拍下的照片。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对下面的铅块进行受力分析,可以知道,铅块收到自身的重力和砝码的拉力,这两个力的方向都是向下的,如果铅块要能静止的话必须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实际上就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正是由于断面间的分子有引力的作用,下面的铅块才不会掉落下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分子之间的确存在着引力。

三、分子间引力大小与距离的关系

设问: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是一面破碎的镜子,我们知道破镜是难以重圆的,那么我们既然可以用分子间的引力使两个铅块压合到一起,为什么我们却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是破镜重圆呢?

学生思考讨论: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第8页的图7.3-2,自己寻找答案,在屏幕上老师给出了4点提示,大家可以根据提示寻找答案。

1、图像描述的是哪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2、随着r变大,f如何改变?

3、r增大到r’时,f大小怎样?

4、破镜的断面是否平整?

教师总结:图像描述的是分子间的引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到,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曲线离横轴越来越近,也就是说,引力越来越小,当分子间的引力减小到某个值的时候。分子间的引力就很小,可以忽略了,这个位置约是10-9次方米。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分子间的引力是一个短程力。这也就是破镜难以重圆的原因,由于镜子的质地比较坚硬,而且镜子的断面比较粗糙,我们很难使分子间的引力达到作用范围内,所以破镜难以重圆。而我们实验中使用的铅块,质地比较软,而且表面光滑,所以实验可以成功,但仍需要很大的外力压合。

联系实际:虽然我破镜难以重圆,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是破镜重圆了,大家看大屏幕,相机和棱镜都是比较精密的光学仪器,在制作这些光学仪器的时候,我们需要将两块折射率不同的玻璃压合到一起,如果我们使用胶水的话会引入第三种物质,使得镜片的质量下降,这时我们就可以将玻璃表面磨平,然后均匀的施加一个很大的压力,这样,镜片就利用分子间的引力压合到一起,得到高质量的镜片了。

四、分子之间有斥力

设问:刚才我们学习了分子间的引力,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既然物质分子间都存在引力,那么为什么老师想把这些米粒压缩到一起仍然比较困难呢?

总结: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用力压缩固体时,物体内会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这些事实都是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表现。

运用反证法推理,如果分子之间只存在着引力,分子之间又存在着空隙,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都吸引到一起,造成所有物体都是很紧密的物质。但事实不是这样的,说明必然还有斥力存在着。

五、分子间引力,斥力及合力的大小跟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1)经过研究发现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所示。

(2)由于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3)当r=r0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r0的数量级为10-10m,相当于r0位置叫做平衡位置。

当r

当r>r0时,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是斥力减小的更快,因而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但它也随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小,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10-9m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六、分子动理论

前面三课时内学习的内容是对初中物理已学过的分子动理论的加深和扩展。总结起来,分子动理论内容是: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分子动理论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的,是解释、分析热现象的基本理论。

建立物理模型,帮助学生将微观概念想象成宏观物质。

学生自己读数,增强实验的可信度。

篇7: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力为零时,分子间距离 的数量级.

3.知道分子间距离r< 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斥力,这个斥力随r的减小而迅速增大.

4.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引力,这个引力随r的增大而减小.

5.知道r增大到什么数量级时,分子引力已很微弱,可忽略不计.

6.能用分子力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间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的特点.

难点:对分子间的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与学

教学过程:

组成物体的分子间虽有空隙,但大量分子却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体或液体,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拉伸物体需要力,种.种事实表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演示】

(1)压紧两表面洁净的铅块,使它们合在一起,下面的铅块不下落.

(2)压缩一固体(如一铅块)很不容易,物体内要产生反抗的弹力

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如:压紧的铅块结合在一起,它们不易被拉开)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如: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注意】

压缩气体也需要力,不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作用,压缩气体时需要的力是用来反抗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容器壁(活塞)时对容器壁(活塞)产生的压力.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分子力).

(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只与分子间距离(相对位置)有关,与分子的运动状态无关.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的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且斥力总比引力随r的增大衰减得快.

(三)分子力与距离的关系示意图(可用课件展示)

如下图所示,F>0为斥力,F<0为引力,横轴上方的虚线表示分子间斥力随r的变化图线,横轴下方的虚线表示分子间引力随r的变化图线,实线为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F(分子力)随r的变化图线.

?1.当r= 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平衡, ,分子处于平衡位置,其中 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 .

2.当r< 时, ,对外表现的分子力F为斥力.

3.当r>时, ,对外表现的分子力F为引力.

4.当r>10 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认为分子力F为零(如气体分子间可认为作用力为零).

(四)引起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原因

篇8:什么是相互作用力

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之间有什么区别

(1)力的作用点 :

一对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如绳吊灯,绳对灯的拉力与灯对绳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前者的作用点在灯上,而后者的作用点在绳上。

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如绳员灯,绳对灯的拉力与地球对灯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它们的作用点都在灯上。

(2)力的性质

一对相互作用力: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

即同为引力、弹力或摩擦力等。如人推车时,人对车向前的力与车对人向后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从性质上看均为弹力。

一对平衡力: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如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重力的性质为引力,而支持力的性质为弹力。

(3)产生的效果

一对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能互相抵消。如绳吊灯,灯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灯的拉力各自产生的效果不同,灯对绳的拉力会使绳被拉长,而绳对灯的拉力使灯不下落,这两个效果不能互相抵消。

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互相抵消。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它们产生的效果相互抵消,使书保持静止状态。

(4)与时间的关系

一对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具有瞬时对应关系。如人推车时,人对车向前的力与车对人向后的力就同时产生。一旦停止推车,车对人的力也就消失了。

一对平衡力则没有这种瞬时对应关系。撤去其中一个力,平衡虽被破坏,但另

一个力可能依然存在。如绳吊灯,细绳断了,灯受到的拉力消失,平衡被破坏,但灯受到的重力仍然存在。

篇9: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设计

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分子间存在空隙;且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

3、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引力,这个引力随r的增大而减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应用宏观物体来模拟和理解微观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的变化规律,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变化关系。 重

点 教学重点:1.分子间的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规律。2.能用分子力解释简单的现。

教学难点: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讲述法、分析推理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提问)(1)什么叫扩散现象?什么叫布朗运动?

(2)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

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如果固体和液体的分子是一个挨着一个地紧靠在一起的,颗粒或分子就不会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因此就不可能有布朗运动,也不可能产生扩散现象。

物体都是由一个个分子组成的,而且分子之间还有空隙,可是要把固体的一部分跟另一部分分开却是很困难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分子间有空隙

[演示]在长约1m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里装上一半水,再沿管壁慢慢地把染色的酒精注满,这时可清楚地看到水和酒精的分界面,把管口封闭,上下颠倒几次,使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现象]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小

[说明的问题]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了

2.分子间的作用力

(提问)用力拉伸物体,比较困难,为什么?

用力拉伸物体时,物体内要产生反抗拉抻的弹力,是因为 。

[实验]

(1)把两块纯净的铅压紧,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两块铅就合在一起,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能把它们拉开;

(2)把两块光学玻璃的表面磨得既光滑又相吻合,并把表面处理干净,施加一定的压力就可以使它们粘合在一起,这也是利用了分子间的引力。

分子间有引力,那么分子间为什么紧紧吸在一起,分子间却有空隙呢?

这是由于 。

用力压缩物体比较困难,物体内要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就是物体内大量分子间斥力的宏观表现。

小结: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这两个力的合力即为表现出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3.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规律

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投影]分子间的作用力跟距离的关系示意图

图中横轴表示分子间距,纵轴表示分子间作用力,斥力用正值表示,引力用负值表示,F为斥力与引力的合力,即分子力,F为正值时,表示合力为斥力,F为负值时,表示合力为引力。

[提问]从图中曲线走势可得到哪些信息?

(1)从图中可看出:引力线比斥力线平缓些。由此可知,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且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

(2)如果过r轴上任一点作一条跟F轴平行的直线与两虚线分别相交,这两个交点的纵坐标分别代表当分子间距离为这一特定值r时的斥力和引力的大小,它们的代数和即为平行线与实线交点的纵坐标的数值,也就代表两个分子间斥力和引力的合力大小,即分子力的大小。

(3)当分子间距离r=r0时(r0为10-10m),引力和斥力相等,此二力的合力为零,即分子间呈现没有作用力,此时分子所处的位置为平衡位置。

(4)当分子间距离r

(5)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多一些,故引力大于斥力,此时分子之间呈现有相互的引力作用(但此时斥力仍然存在)。

(6)分子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力的时间很短,一般当分子之间的距离超过分子直径的10倍时,可认为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为零。

4.分子动理论

由于物体是由数量极多的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单独来看,运动是不规则的,带有偶然性的,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分子的运动遵守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叫做统计规律。

(三)课堂总结、点评

1.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它们的合力就是分子力,分子力大小与分子间距有关。

3.当r=r0(数量级为10-10m)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r等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作用力也近似为零,此时是因为F引=0,F斥=0?

篇10: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设计

一、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3-3 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3节《分子间的作用力》

二、教学目的:

①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隙;

②通过演示实验和事实,推理论证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并指导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斥力和引力的合力;

③掌握斥力、引力及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并能说出其物理意义;

④并能用分子力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体会物理离不开生活;

⑤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验依据;

⑥了解统计规律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分子间有间隙;

②分子间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的特点,两者合力是分子力。

教学难点:

①用分子力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②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的图像。

四、课的类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教授法、讨论探究法、归纳类比法

六、教学用具:

2个量筒(分别盛有20ml的酒精和20ml的水)、两个圆柱形铅块(端面磨平光滑)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学生回答,有下划线处是学生回答)

首先我们来复习前两节课学习的内容,在第一节我们学习了用单分子油膜法来估测油膜分子的直径,我们得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 ,我们知道了物体是有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在第二节我们学习了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我们从这个运动和这个现象中得出分子是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其中扩散运动指的是一个物体的分子进入到另一个物体分子的内部,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能够发生这种现象?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的物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他们有如此固定的形状呢?(此处可做适当停顿,让同学们进行猜想)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分子间有间隙

演示实验:将量筒内的水和酒精混合,观察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提问学生: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如何变化?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液体的内部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同样大家都知道气体分子之间是有很大空隙的,所以气体很容易被压缩。

提问学生:那么我们结合上一节的内容,大家能给我举出固体间有间隙的例子吗?

如:课本第五页酱油中的色素扩散到了鸡蛋里面,金片和铅片压在一起互相扩散到对方中去。

提问学生:压缩面包体积变小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吗?

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压缩面包只是把气体挤出,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在第一节讨论分子的大小时,认为油膜分子式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的,那只是为了估算分子直径的数量级而做的设想,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实际上分子大小比估算值要小,中间是存在间隙的,但数量级还是正确的。

2、分子间存在引力

我们周围的物理为什么有其固定的形状,而且我们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把他们的分子吸引到了一起?之前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那我们能不能猜想分子间也是有吸引力的呢?

演示实验:两个圆柱形铅块,当把端面刮平后,让他们端面紧压在一起,松开手后并不分开,而且下面还可以悬挂一定的重物。

提问学生: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两个铅块分子间的吸引力把两个铅块吸引到了一起。

提问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大家能给我举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例子吗?

如:拉断绳子要用力,粉笔在黑板上留下字迹。

3、分子间存在斥力

如果分子间只存在引力,那么世间万物不都变成一个个小球了吗?但我们知道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这说明了分子间除了有引力还应该还有斥力。比如说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都说明了分子间是存在斥力的。

做学案例一:

例一 将下列实验事实与其产生的原因对应起来。

实验事实:

A、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

B、固体很难被压缩

C、细绳不容易被拉断

D、糖在热水中溶解的快

E、冷冻食品也会变干

产生原因:

a、固体分子也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c、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d、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e、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与A、B、C、D、E五个实验事实相对应的原因分别是① ② ③

④ ⑤

答案:c、e、d、b、a

4、分子间斥力引力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篇11: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设计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课 题 7.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第 4 课 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知道分子间距离是R0时分子力为零,知道R0的数量级;

(3)了解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物质状态下,分子运动的特点;

(4)通过一些基本物理事实和实验推理得出分子之间有引力,同时有斥力。这种以事实和实验为依据求出新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就是逻辑推理。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一是通过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和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的一些演示实验和事实,推理论证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二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 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能正确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关系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分子力的特点

1.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的是( ).

A.一般固体难于拉伸,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一般液 体易于流动和变成小液滴,说明液体分子间有斥力

C.用气筒给自行车胎打气,越打越费力,说明 压缩后的气体分子间有斥力

D.高压密闭的钢筒中的油沿筒壁溢出,这是钢分子对油分子的斥力

解析 固体难于拉伸,是分子间引力的表现,故A 对;B中液体的流动性不能用引力、斥力来说明,它的原因是化学键的作用;自行车胎内越打气,气体越多,气体的压强会越大,打气就越费力,这不是分子斥力的结果,况且分子斥力始终存在;在气体状态下,分子力表现为引力.钢分子间有空隙,油从筒中溢出,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不是钢分子对油分子的斥力,故只有A正确.答案 A

2.(·济宁高二检测)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为r0时,正好处于平衡状态,下面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斥力作用

B.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引力作用

C.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

D.两分子 间的距离等于2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

解析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故A、B错误;当rr0时,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故D正确.答案 D

分子力做功

3.两个分子从远处(r>10-9 m)以相等的初速度v相向运动,在靠近到距离最小的过程中,其动能的变化情况为( ).

A.一直增加 B.一直减小

C.先减小后增加 D.先增 加后减小

解析 从r>10-9 m到r0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随距离的减小,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动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由r0减小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随距离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做负功,分子动能减小,D正确,A、B、C错误.答案 D

4.甲、乙两个分子,甲固定不动,若乙分子从靠近到不能靠近的位置开始使两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直到大于10r0,则乙分子运动的加速度,速度如何变化?

解析 乙分子的加速度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乙分子运动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 见解析

篇12:2023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设计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课 题 7.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第 4 课 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知道分子间距离是R0时分子力为零,知道R0的数量级;

(3)了解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物质状态下,分子运动的特点;

(4)通过一些基本物理事实和实验推理得出分子之间有引力,同时有斥力。这种以事实和实验为依据求出新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就是逻辑推理。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一是通过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和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的一些演示实验和事实,推理论证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二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 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能正确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关系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分子力的特点

1.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的是( ).

A.一般固体难于拉伸,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一般液 体易于流动和变成小液滴,说明液体分子间有斥力

C.用气筒给自行车胎打气,越打越费力,说明 压缩后的气体分子间有斥力

D.高压密闭的钢筒中的油沿筒壁溢出,这是钢分子对油分子的斥力

解析 固体难于拉伸,是分子间引力的表现,故A 对;B中液体的流动性不能用引力、斥力来说明,它的原因是化学键的作用;自行车胎内越打气,气体越多,气体的压强会越大,打气就越费力,这不是分子斥力的结果,况且分子斥力始终存在;在气体状态下,分子力表现为引力.钢分子间有空隙,油从筒中溢出,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不是钢分子对油分子的斥力,故只有A正确.答案 A

2.(2013·济宁高二检测)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为r0时,正好处于平衡状态,下面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斥力作用

B.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引力作用

C.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

D.两分子 间的距离等于2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

解析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故A、B错误;当rr0时,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故D正确.答案 D

分子力做功

3.两个分子从远处(r>10-9 m)以相等的初速度v相向运动,在靠近到距离最小的过程中,其动能的变化情况为( ).

A.一直增加 B.一直减小

C.先减小后增加 D.先增 加后减小

解析 从r>10-9 m到r0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随距离的减小,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动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由r0减小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随距离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做负功,分子动能减小,D正确,A、B、C错误.答案 D

4.甲、乙两个分子,甲固定不动,若乙分子从靠近到不能靠近的位置开始使两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直到大于10r0,则乙分子运动的加速度,速度如何变化?

解析 乙分子的加速度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乙分子运动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 见解析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设计

篇13: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是什么

相互作用力有四个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为宇宙存在的自然基本力之一,成立的条件是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增加一个力。简单概括为同一作用点、等值、反向、共线。一对相互作用力必然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四种基本力

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存在并且只存在四种自然基本力,它们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大自然万物都是由这四种自然力构建起来的。引力是一种既能将星系结合起来,又能引起一根针下落的力,是四种基本力中最弱的力。

电磁力含义

电磁力,又名静电力,是电荷、电流在电磁场中所受力的总称。也有称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的力为电磁力,而称静止电荷在静电场中受的力为静电力。电磁力是在带电荷的.粒子之间引起的力;它是四种基本力中第二强的力。电工中所关注的电介质在电磁场中受到的有质动力也是电磁力。

篇14: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做功:一对平衡力做的功大小相等效果相反,因此可以互相抵消,即合力做功为零;而互相作用力则不一定是这种情况。

平衡力的概念

几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如果这个物体仍然或变成处于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是合力为零则这几个力的作用合力为零,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叫做相互作用力。

篇15:(教案)相互作用力的功与变力的功

(教案)相互作用力的功与变力的功

年级 高级 科目 物理 课题 功:相互作用力的功与变力的功 共2课时,第2课时 备课教师   备课时间 .2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功 2.明白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的特点 3.了解求变力的功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的特点 2.求变力的功的方法 难点 求解变力的功的思维方法 教具   自  学  指  导  与  思  考  题 授课老师修改与补充 1.复习牛顿第三定律,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如图, 一根木棒沿水平桌面移动时所受摩擦力大小为f, m则当滑过距离s时, 桌面对棒的摩擦力和棒对桌面的摩擦力做的功分别为D A.0、0  B.-fs、+fs C.-fs、-fs  D.-fs、0 (说明:也可以换作学生熟悉的“书本在桌面上滑动的例子”) 思考:⑴桌面对棒的摩擦力和棒对桌面的摩擦力是什么关系? ⑵桌面与棒的位移相同吗?各是多少? 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一定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吗? 2.在“功”第一课时中,功的公式   W=Fscosα 适用条件(请从上课老师举的例子和课本上的练习题中去找到答案即“恒力”)   〖问题2〗汽车用恒力F拉着拖车沿平直公路从甲地到乙地,再用同样大小的恒力拉着拖车从乙地返回甲地.若甲、乙两地相距为s,则在整个往返过程中汽车拉力F对拖车所做的功为 A.F・s B.2F・s C.0 D.无法确定 思考:⑴本题中,全程中F是恒力还是变力?   ⑵怎么求解本题中变力F的功(分段计算思想)   导  学  程  序 授课老师修改与补充 一: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特点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回答“导学”中的“问题1”, 并小结:作用力做了功,但反作用力做功可以为零 设问1:滑动摩擦力一定做负功吗?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有什么特点?(如下图:最初两物体静止于水平面上,某时刻开始,上面的小滑块以某一速度v向右运动,分析两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力的做功情况)   小结: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做功也可能为零,但是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的总功必定为负值。 设问2:讨论静摩擦力做功的特点(如下图,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右运动过程,分析两物体之间的静摩擦力的做功情况)   小结:静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做功为零,但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必为零 设问3:举例作用力做正功,而反作用力也作正功的例子,这种情况下作用力的反作用力的功的代数和为正还是为负? (比如爆炸,人在一只船上推开另一只船的例子等) 设问3:如图所示,劈a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斜面光滑,把b物体放在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则在下滑过程中,a对b的弹力对b做的功为W1, b对a的弹力对a做的功为W2,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D. (A)W1=0,W2=0  (B)W1≠0,W2=0 (C)W1=0,W2≠0 (D)W1≠0,W2≠0   引导学生总结:作用力做正功,反作用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做功为零,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的代数和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还可以为零 二、变力的功 检查“导学”中的问题2,由学生展示并小结结论:对于变力的功,可以分段计算。 老师:原则上讲,对于变力的功,可以将过程分解成无数小段,对于每小段过程可以认为是恒力,利用功的公式算出每小段的功,最后全部加起来,就得到了全程变力的功。只是由于我们中学阶段数学知识不够,所以我们在计算变力的功时采取了变通的办法。 1.利用“理想机械不省功”的原理,将变力的功转化为恒力的功 实例见训练题4 2.对于大小不变,但方向发改变的力(如摩擦力、空气阻力),其做功多少等于力与路程的乘积。 实例:用水平拉力,拉着滑块沿半径为R的水平圆轨道运动一周,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块质量为m,求此过程中摩擦力对滑块做的功。 3.如果知道变力随位移的`改变规律,特殊情况下可求出变力对位移的平均值,然后再应用功的公式求解。当然也能用图像法解。 实例见训练题5 说明:本类计算法有一定难度,可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学习。   板书 一、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功的特点 二、变力的功的求解方法 1.利用“理想机械不省功”的原理,将变力的功转化为恒力的功 2.对于大小不变,但方向发改变的力(如摩擦力、空气阻力),其做功多少等于力与路程的乘积。 3.如果知道变力随位移的改变规律,特殊情况下可求出变力对位移的平均值,然后再应用功的公式求解。当然也能用图像法解(“面积法”)。             训 练 检 测 题 授课老师修改与补充 1. 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当作用力做正功时,反作用力一定做负功 (B)当作用力不做功时,反作用力也不做功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做的功一定是大小相等、正负相反的 (D)作用力做正功时,反作用力也可以做正功 2.如图所示,B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向左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A、B间有相互作用的摩擦力,则摩擦力做功的情况是( ). (A)A、B都克服摩擦力做功  (B)摩擦力对A不做功,B克服摩擦力做功 (C)摩擦力对A做功,B克服摩擦力做功    (D)摩擦力对A、B都不做功 3. 一颗水平飞行的子弹击穿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硬木块,摩擦力对子弹和木块做的功分别用W1和W2表示,那么  C   4. 如图所示,用恒力F通过光滑的定滑轮,将静止于水平面上的物体从位置A拉到位置B,物体可视为质点,定滑轮距水平面高为h,物体在位置A、B时,细绳与水平面的夹角分别为α和β,求绳的拉力对物体做的功. 5. 如图所示,面积很大的水池,水深为H,水面上浮着一正方体木块,木块边长为a,密度为水的1/2,质量为m.开始时,木块静止,有一半没入水中,现用力F将木块缓慢地压到池底,不计摩擦,求:(1)从木块刚好完全没入水中到停在池底的过程中,池水势能的改变量.(2)从开始到木块刚好完全没入水的过程中,力F所做的功.   6. 将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竖直上抛,运动到最高点后又落回原抛出点,在此运动过程中存在空气阻力,则整个运动过程中D A.重力做功为零,空气阻力做功为零 B.重力做功不为零,空气阻力做功为零 C.重力做功不为零,空气阻力做功不为零 D.重力做功为零,空气阻力做功不为零                  

篇16: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性质

平衡力的.性质:

几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如果这个物体仍然或变成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是合力为零则这几个力的作用合力为零,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平衡力是有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的物体上,力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是相等的,而且方向是相反的。比如你在推一张桌子但没推动因为有摩擦力,这时你推桌子的力与这个摩擦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篇17:态度的相互作用力生活随笔

态度的相互作用力生活随笔

牛顿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提出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其中,牛顿第三定律(表明,当两个物体互相作用时,彼此施加于对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是物理方面的'定律,但是我却在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中也发现了该定律的影子。

午后,我在准备茶叶泡茶,煮水,烫茶具......按部就班,我娴熟地操作这一切。所有的步骤都存在我深深的脑海中.......

你可不可以不这样说我,我都懂好不好!

被这一声呵斥声打断了,倒水的手停在半空中。紧接着就听到砰的一声关门的声音。

那是我弟弟和妈妈在争吵,既然是内战,那么作为家里唯一一个和事老的角色,我于情于理都应该出面化解这一场爱恨情仇的纠葛。到底是什么苦大仇深导致我弟弟夺门而出?

原来是一件小事。

弟弟刚刚倒水不小心洒一地,妈妈小题大做念叨好久。听完缘由,之前脑补的一系列情节就在那一瞬间崩塌了,我的白眼翻到了天上,这就是一件小事,小事一件,何必搞得跟世界大战一样呢?但是仔细一想,弟弟平常性情挺温和的,也挺能忍的,为什么这一次反应这么大呢?其实我妈妈属于那种脾气比较急的人,可能一件小事就能让我妈妈暴跳如雷,她说话也比较冲比较直。可能我妈妈这次口气不恰当,说话有点重,弟弟因为这样才过激反应吧。

你就不会心平静和地好好说吗?大嗓门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啊,你不就是想让他下次注意点吗,何必吼呢,对吧,你吼了之后结果就是他走了,这就尴尬啦。

这不就是类似于牛顿的第三定律吗?如果你作用给对方力的时候用力不恰当比如用力过猛,那么对方的反应烈度可能与你作用的那个力的强度相关,当然啦,这里仅仅指的是相处时的态度。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些熟语讲的不正是态度的作用力吗?

细细抿了一口刚沏好的茶之后,总结一句:态度之力度要把握,勿伤别人与自己。

篇18:在球坐标中如何计算两电偶极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在球坐标中如何计算两电偶极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指出了在球坐标中计算两电偶极子相互作用力的错误,给出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得出了正确表达式.

作 者:薄永红 BO Yong-hong  作者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阴,214405 刊 名:科学技术与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年,卷(期): 8(23) 分类号:O441.1 关键词:球坐标   电偶极子   虚功原理   相互作用能   相互作用力  

篇19:进制间的相互转化

由上图可知,进制间共有12种转换,下面将逐一介绍这12种转换方法

(1)二进制转化为八进制

原理:<1>1位八进制数可以用3位二进制数码表示

<2>以小数点为边界:若小数点左侧(即整数部分)不是3的整数倍,则在最左侧补零,对小数点右侧(即小数部分)应在最右侧补零

例: 将(10.101)2 转化为八进制。

解:(1)将二进制补足3位

即:(010.101)2

(2)按权值转换

(0×22 + 1×21 +0×20).(1×22 + 0×21 +1×20)=2.5

故 (010.101)2 =(2.5)10

注意:从最低位开始把3位划分为一组。

(2)二进制转化为十进制

例: 将(1101.0101)2转化为十进制。

解:23+ 22+20+2-2+ 2-4=13.3125

故 (1101.0101)2=(13.3125)10

解题技巧:记住对应的位权

2223242526272829210211

1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

(3)二进制转化为十六进制

原理:<1>1位十六进制数可以用4位二进制数码表示

<2>以小数点为边界:若小数点左侧(即整数部分)不是4的整数倍,则在最左侧补零,对小数点右侧(即小数部分)应在最右侧补零

例: 将(10.101)2转化为十六进制。

解:(1)将二进制补足3位

得 (0010.1010)2

(2)按权值转换

21 .(23+21)=2.A

故 (10.1010)2 =(2.A)16

注意:从最低位开始把3位划分为一组。

(4)八进制转化为二进制

原理:将一个八进制数分成三个二进制数,用三位二进制按权相加,最后得到二进制,小数点不变。

例:将(376.01)8转化为二进制。

分解图如下:

故 (376.01)8=(11111110.000001)2

(5)八进制转化为十进制

例:将(7.44)8 转化为十进制

解:(7.44)8 =7×80+4×8-1+4×8-2=(7.5625)10

注意:八进制基本符号的取值范围,即:0~7.

(6)八进制转化为十六进制

这里有两种解法:

解法一:将八进制转化为二进制,再将二进制转化为十六进制

解法二:将八进制转化为十进制,再将十进制转化为十六进制

例:    将(67.54)8 转化为十六进制。

解法一

<1>将八进制转化为二进制

(67.54)8=(110111.101100)2

<2>将二进制转化为十六进制

故 (110111.101100)2=(37.B)16

解法二

<1>将八进制转化为十进制

(67.54)8=(55.6875)10

<2>将十进制转化为十六进制

故 (55.6875)10=(37.B)16

(7)十进制转化为二进制

整数部分---原理:<1>用2除十进制的整数部分,取余数最低位数值

<2>再用2除商,取余数最低位数值

<3>重复<2>直到商为0.

例: 将37转化为二进制,

解:如下分解

得 (37)10=(100101)2.

注意:余数部分是由低到高,写出的二进制是由高到低。

余数部分---原理:<1>用2乘十进制小数部分,取乘积整数得到最高位

<2>再用剩余小数部分乘2,取乘积整数得到次高位

<3>重复直到乘积为0或得到的小数位满足要求

例: 将0.43转化为二进制小数。(假设要求小数点后五位)

解:如下图所示

故 转化后的二进制小数为(0.01101)2

(8)十进制转化为八进制

例: 将(1109)10转化为八进制。

解:如下图解

故 (1109)10=(2125)8

下面我们来看看转化为八进制小数的情况

例如:(0.385)10转化为八进制小数。

解:      0.385x8

3 0.08x8

0 0.64x8

5 0.12x8

结果:(0.385)10=(0.305)8

(9)十进制转化为十六进制

例:将(55.6875)10转化为十六进制。

解:<1>先求小数部分得 (55)10=(37)16

<2>求小数部分

0.6875x16

11  0

得 (0.6875)10=(0.B)16

故结果为:(55.6875)10=(37.B)

(10)将十六进制转化为二进制

原理:将一位十六进制数分解成四位二进制数,再用四位二进制按权相加,最后得到十六进制数,小数点位置不变。

例:将(6E.2)16转化为二进制。

解:图解如下

故结果为:(6E.2)16=(01101110.001)2

(11)十六进制转化为八进制

解题思路:先将十六进制转化为二进制,然后再将二进制转化为八进制。

例:将(8E.09)16转化为八进制。

解:<1>将十六进制转化为二进制,得

(8E.09)16=(10001110.00001001)2

<2>将二进制转化为八进制,得

(10001110.00001001)2=(216.022)8

所以转化的最终结果为

(8E.09)16=(216.022)8

(12)十六进制转化为十进制

例:将(1A.08)16 转化为十进制。

解:(1A.08)16=1x16+10x160+8x16-2=(26.03125)10

故结果为:(1A.08)16=(26.03125)10.

篇20:情侣间相互鼓励的话

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

岁月无情人有情,对你思念没有停。虽然不能天天见,分分秒秒把你念。发个信息同你聊拾起这座相里思桥,不能天天见到你。只好说声我想你,天天想你。

很想把你从我的记忆中抹去,却总是身不由己地想起你:在梦中的每时每刻,在醒时的分分秒秒。

你需要一个可爱乖巧的女友,比如我。

最美莫过于未来有一天,睡前吻你,半夜抱你,醒来有你。晚安!

我的前世也许是只鸟。—如果你是一只鸟,那我也是一只鸟。

世上的好人数不清,但遇到你就已经足够。

其实活着还真是件美好的事,不在于风景多美多壮观,而是在于遇见了谁,被温暖了一下,然后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小太阳,去温暖别人。

你知道你像什么吗?你像地球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

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不想流浪远方,只想在你身旁安心当个流氓。

如果可以和你在一起,我宁愿让天空所有的星光全部损落,因为你的眼睛,是我生命里最亮的光芒。

我的眼睛必定有问题,由于我的视线始终无奈从你的身旁移开。

我愿做你的小尾巴,你走到哪我就随到哪,与你共赏长河落日,与你漫步江南烟雨,与你走遍天涯。

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独立坚强,然后努力走到一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