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铭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怀念那眼清泉情感散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怀念那眼清泉情感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怀念那眼清泉情感散文

篇1:怀念那眼清泉情感散文

怀念那眼清泉情感散文

老家永远是支吹奏着乡音的柳笛,充满着苦涩和回味。

每次回老家,看见那些从二里开外挑着水桶,或用背篓背着水壶,艰难地攀爬在上坡路上的乡亲们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曾经的那眼清泉。每次回家我都要去泉边走走看看。

那眼清泉对我们十几户人的小村庄是有恩的,它养育了我们祖辈几代人,给予了我们灵感,滋养了小村庄淳朴厚道的风尚,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乐,更给我的父老乡亲带来从未有过的生活便利。清泉伴随我的村庄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在梦中也常常闪现清泉边上度过的童年岁月。

那眼清泉坐落在我家东侧,二爷家旧堂屋的正北面的不高的一块地垒下面,地垒边上横长着一棵枝叶浓密的李子树,恰是一张天然网,为清泉遮阴挡尘。因当年农村经济困难,加之夜不闭户的良好遗风,爷爷们分家时,二爷就在我家东屋后宽阔的地滩上选了块平坦处,建起房屋,连现在看来最基本的院墙也没有。自然那块有坡度的北面地方就是一块荒滩,成了我们几家日常取土的公用场所。据爷爷早年时给我们讲,泉的发现是个偶然。那天,他们背沙子和黏土垫房面时,他发现取沙土处越往里挖越湿,等吃过晌午休息后,他就带着?头铁锨,喊来二爷在原地挖掘。挖不到二尺深时,便有清水不断往外溢出。惊喜之余,他们扩大泉面,清理淤泥,找来洗净的细青沙石铺垫在泉底,搬来石块石板砌筑好泉边沿,疏通排水渠,修铲平整提水的小路,一眼清泉就算修好了。

当年爷爷们挖掘出泉水的心情有多好,我无从知晓,但从爷爷捋着胡须给我讲故事的那种劲头,可以看出他那功臣般的自豪与喜悦。

挖掘出清泉的消息在村庄上不胫而走,这对本来就不大的村庄简直就是惊天的大事。仿佛在地下挖出了千年古物或稀世之宝,淳朴的乡亲怀揣无比的惊喜和新奇,提着水壶水桶争先恐后的奔到泉边,亲眼看一看泉,亲手舀一勺凉水,亲口尝一尝味道,彼起此伏的赞美声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心花怒放,让宁静的山村格外热闹。

看着这不出村庄就能喝到的比清油还要宝贵的甘甜的清泉水,在谈论以前吃的小溪沟里的水质不好水不干净的同时,思想还仍就守旧和迷信左右的乡亲们,硬说这泉是上苍的恩赐,是对这十几户人的照顾,是有灵的。于是,出于对上苍的敬畏和谢意,有人便在李子树枝上缠挂了红丝绸、红丝线、红头绳,无形中增加了泉的神秘色彩和村民的敬畏心理。谁家有不顺景的事或小孩头疼感冒,就会按照传统习俗,在泉边烧上一堆冥界的纸钱,点上一盏洋芋掏成的清油灯,管用不管用倒无所谓,大概只是乡亲们为聊表一种心理慰藉吧。

泉水水质甘冽,为乡亲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那时,我们家里从不用水担挑水,大人们准备要做饭时,一手提着菜篮一手提只水桶到泉边,洗好菜,顺手提桶水就可以了,即使火生着,再提水也来得及。

在乡亲眼里泉是神圣的,它的甘霖只供全庄人生活吃用,不容得有半点的污染,就连洗衣服等小事儿也没人在泉边来。但那时淘气的我们有时也偷着干些违背大人们意愿的事儿。

三伏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长辈们劳作累了,午休前定会给我们安排要将拴在大门外树下乘凉的老黑马牵到小溪边饮水。我们违心的答应了,但天高人困真不想走远路,顺便趁无人看见时将老黑马牵到泉边,老马很通灵的,从不因为我们年纪小,欺负我们将头伸进泉里,只是静静地站着等待给它舀水饮。用大马勺连续来几下,解决马的饮水。多余的时间就该我们自己支配。但事后,大人知道了真相,一定会数落你不听话。

一眼甘泉养育一村人,一抔沃土培育一树甜果实。有泉水的滋养,每年李子树都长的非常繁茂,春夏之际,满树白色的繁花,碧绿发亮的树叶,为泉增色添景;浓浓绿荫形成的巨伞,为乡亲遮阴纳凉;金秋李子熟透了,黄澄澄的一个个玛瑙般的悬挂在枝头,格外鲜艳,怪叫人嘴馋。我们这群小伙计一个个偷偷地,你瞒我,我瞒你的总是老往泉边跑。说来也怪,那时尝遍村里村外、山上山下的李子,就是这棵树上的最甜。几个人坐在泉边吃着香甜的李子,唱着难成曲调的歌,那种惬意和带劲感,到现在还余音未尽。

怀念那眼清泉情感散文

“水至清则无鱼”。但心存理想主义的儿童有着超乎常人的想法和举动。不懂得自然规律的我们硬是想要让泉里给我们长出几尾大鱼来。起初,我们几个每天跑到泉边上趴在青石板上眼巴巴的望着水里等待奇迹的发生,但终究是空等。过了几天,我们相约在大河里摸到几尾小泥鳅和小面鱼(即秦岭细鳞鮭,当地人称作面鱼)投放入泉里,梦里都等着长大。好几天过去后,水中的鱼儿找不见了。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思想僵固状态下,不知谁说可能是水里的白肚皮青蛙吃掉了。一语激起群情怒,报仇心切的我们找来棍子在石缝隙里乱戳乱捣,无处藏身的.可怜的青蛙只好露出水面,接下来就是一阵“乱石雨”,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计们叫着喊着打着的那股狂劲,至今历历在目。结果是青蛙没打着,反被水花溅的如淋了一场大雨。石头、瓦渣、树叶弄了半泉,原本清冽的泉水变成了浑泥汤。

望着被弄成浑浊的泉水,再看看半泉的杂物,心里不免产生了畏惧感。“青蛙可能是泉神,要不为什么没打中,青蛙肯定会害咱们的”。越听越想越害怕,生怕青蛙突然像童话里那样变成人,从水里走出来报复,真悔不该当初。无赖之下只好逃之夭夭。后来,也没见着青蛙来,反而让家里长辈揍了个疼。

那眼清泉就这样在给村庄提供生活之便的同时,也带着自身的伤痕默默无闻地给了我们无尽的童年乐趣。

九十年代,是个极速发展变革的年代。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需要时,便不断的在村庄高处的山腰山顶肆意开荒种植,弄的本来满目叠翠,秀色可餐的山川遍体鳞伤和疤痕,远望去,整座大山恰似一件补着重重叠叠、大小不一的黑补丁的泛着黄绿色的破衣服。再加之连续几年无情的旱灾,那些曾经伴我成长的远山近水,一山一洼全被荒凉覆盖。那眼泉也因失去应有的水源,水量日渐减少,水也不那么清澈见底了。记着最后的几年里,它像一位病体连伤的老人,无力再给全村人家供水,每天只能积两担水。因此,水也就理所当然成了二爷家私有了。除了我家别人家谁也别想吃泉里的水。我清楚的记得那年邻居家有人没通过二爷家,私自舀了水,让二爷知道后,好歹给骂了一通。

岁月轮回,人事替更,那眼甘美的泉水现在已成了一段家乡发展史上的故事。但在我的灵魂深处,它永远那么清晰。清明前夕,我去看泉时,当年的那棵李子树在春风里摇曳,枝头上已露出几粒饱满的嫩芽,泉的原址上已被废墟掩埋,只剩下大概的轮廓。

篇2:怀念那日子情感散文

怀念那日子情感散文

时光一挥别,七年已逝。七年啊,相当于一个高中和一个大学本科了。想想,高中,是那么漫长的征程,考上大学那一刻,心里涌动地那份激动至今铭刻于心,那一刻似是过了烈烈火焰山,无数梦魇恶魔终于抛诸脑后,眼前是一片天高地迥。而大学本科,四年,一个单纯少年被渐渐夹进了许多不安分的躁动的因子,明净地心曾几度浮沉起落,感觉,那些年,是个煎熬,强烈的时候,甚至觉得日子好漫长,连用功读书的心思都没了。工作以来的后悔简直跟这四年太有关系了。这当然是后话。

只是想说,一个三年的高中和一个四年的本科,在我的记忆里实在太深刻太漫长了。可是,工作后的又一个七年却是如此般轻描淡写,这么短这么快,简直一点记忆都没有,还没回过神呢,实在令人哑然。

真的很痛的,似乎一点记忆都没有。更不要说精彩了,精彩,那对于我,似乎是我们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百年才一遇。记得年少的时候,很欣羡鲁迅那般地深沉与尖锐,很陶醉那张严肃沧桑的脸,于是,便很自然地在他们身上剽窃了几分凝重与泰然的习气。可我知道那是轻飘的,只是少年强说愁罢了,而当时却不免几分得意。现在,是真正面对生活的年纪,踉踉跄跄地,到处失意,很多时候,告慰自己要轻松一些,精彩一些,可现实一步一步的让你心寒,此刻,是真正的.深沉了,但已是苦涩,哪还有心思为那种摹仿欣然自得呢。

作为教师,心灵最后的依托是在教室、讲台和学生身上。在孤寂无声的日子里,很多时候,我又想,每天能到教室里走走,能和学生聊上一会儿,让自己的班级充满活力,实现书里所展现的那样和谐的班集体,那不是一种幸福吗?这样想着,身上的孤独感也顿时会抖落几分,心里会暖和许多。是的,这是我最后一块精神依恋之地了。然而,也并未如我想象的那般成功。很羡慕那些优秀教师们,课前课后,常常有学生围绕,问这问那,甚而有时会得到一朵小花,有时得到一个小礼物什么的。初为人师,刚看到这些情形,还是不以为然,觉得这有一种收买人心的嫌疑,是“奸计”所为,实为我等光明磊落之人所不屑。可时间渐渐久了,门前冷落鞍马稀,孤独氛围悄悄浸染我心,那真是比还可怕,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自信心受打击而失落更为悲伤的事了。逐渐地,我不得不信服了眼前的现实,这不是花言巧语所为,实在是那些老师实力与魅力的体现啊。而我,与他们差得远呢。

自然,承认现实便意味着自信再次受到打击。这精神依恋之地恐也要动摇起来了。

那是的第一学期,我第一次挂上了班主任的“头衔”,走马上任。人生当中的每个“第一次”,总会让人特别珍惜,特别激动,特别兴奋,特别努力去做。可是,一直以来的成就感不足,使我更加低调,处事更为谨慎不想张扬。第一次的班主任工作也是一样,我为自己定的目标也就是做好自己,实实在在地把班级带好,不争功贪利。所以,在开始的那些日子里,我都是隐着心中那股激动在做着平凡的班主任工作,并未曾想得到学生多少的爱戴,多少的欢迎,如我曾羡慕的那些老师们一样。

每个学年的开学初也即意味着教师节的来临了。所以,初为班主任的我,特别记住了这个能证明班主任工作责任心与个性的日子,前几天就交代好几个主要班委组织好这项工作。安排好了这项工作后,心中充满着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这毕竟是我走马上任以来的第一个“批示”嘛,真是这样的,几分自豪。就这样,时间过去了几天。那是星期一下午,班会课后。我照样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准备安心下来整理一些资料,然后再一个人静静看会儿书,然后独自回家。突然,几个女生走近了我的身旁,我都未知晓,“老师,这是送给您的,祝您教师节快乐!”啊――我还未曾缓过神来,可随之马上醒悟,我收到了学生送的礼物了,我生平第一次真正这么近距离这么真切地收到学生的礼物了!我好一阵激动!我当时便没有跟他们说连我也送啊,我只是说应该给我们班的任课老师送一点礼物表示尊重与感谢啊!我第一次感到了学生原来不是想象中那般不经事的,学生精明着呢!原来,我也曾被学生惦记着的!原来,那种被学生环绕的情形我也曾拥有过呢!不管怎么说,那一次,我真的好感动,生平第一次感到我也可以做到被学生触拥的感觉。

几年过去了,作为老师,当然,我在一点一滴地成熟。关于有没有被学生环绕触拥的问题也早已不在我心头缠绕不已挥之不去,因为每个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总会碰上这样的情形的,又何必羡慕在乎别人呢,而且不用讳言,有时学生围绕你多了,都还有些烦呢。只是,这人生中的“第一次”,实在印象深刻,它必将永留我心中,时时提醒我――

用心当好一个教师!

篇3:端午怀念那凉糕的味道情感散文

端午怀念那凉糕的味道情感散文

在过去的这些人生岁月中,记忆中每年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奶奶带给我传统的色彩。比如,腊月初八,奶奶会做腊八粥;冬至,奶奶会包饺子。再比如,端午节,奶奶要做凉糕。

说起凉糕,好像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的。别人的凉糕有些什么,我不清楚,也没吃过,我只喜欢奶奶做的凉糕,那是一种家的味道,无可取代。

每年端午前夕,奶奶就会备好食材,江米,小米,葡萄干,红枣。将小米和江米泡在水中,至少要一天一夜。这样做出来的凉糕,金灿灿的,又软又劲道,口感糯糯的。奶奶会将做好的凉糕,放在一个特别大的圆铁盘子里,晾好了,再像切蛋糕似的,切成一块一块的。每一块上面,都会点上一个小红点儿,看上去,色香味俱全。

儿时的端午节,不止有凉糕,还有五色线。那是奶奶用缝纫线的五种颜色,搓在一起的五色线。到了端午节这天,太阳还没升起来,奶奶就会给我的胳膊和脚腕都戴上五色线。那时候年幼,一条五色线就足以心花怒放。后来长大了,不在奶奶身边了,奶奶都会叮嘱我,端午节到了,记得带点儿五色线。

往年每到这几天,奶奶就会打电话给我,啥时候回来呀?奶奶做了凉糕给你留着。你要早点回来,不然凉糕就放的不好吃了。

如果我说近两天回不去,奶奶就会说,没事儿,忙你的,等你哪天准备回来,提前给奶奶说,奶奶把米泡上,再给你做一次凉糕。

奶奶一双小脚,行动缓慢。大热的天,总是围着锅灶,一顿凉糕,做了一锅又一锅。等到我回去的时候,奶奶满头大汗,却依旧满脸堆笑的,将刚出锅的凉糕切一块儿,盛在碗里,稍晾一会儿,放上白糖和糖稀,递给我说,快吃吧,新鲜的好吃。然后,奶奶就那么站在我身边,眼巴巴的看着,不知疲倦的端详着,怯生生的黏着,生怕一眨眼的功夫,我就会消失不见似的。

这些年,一直习惯了奶奶像个孩子般的缠人,不是给这个打电话,问啥时候回去看她,就是给那个说,能不能在家住上几天。可惜,大家都有工作要忙,有生活要奋斗。也许,什么都不缺,就是缺时间。而爷爷奶奶,一生辛劳,功成名就,更是什么都不缺,最缺的,就是子女儿孙的陪伴。

寿则多辱,暗路且长。生命行至黄昏,仿佛所有的兴趣爱好都会像那西斜的太阳,渐然淡去,唯有老来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无趣。最后,唯剩的,就只有无尽的'期盼,期盼所有人都能什么都不用干,尽数陪伴在自己身旁,承欢膝下。

许是因为暮色向晚,终归还有太多的眷恋,太多的不舍。所以,人越是老,就越是渴望与孩子们更多的相聚,总是不尽兴,总觉得不够,原来,人老孤独,终将是一场辜负。

是啊,子女与父母,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儿时,他们盼你健康成长;长大后,又盼你平安幸福。你的圈子越来越广,留给老人的空间却是越来越狭小。而老人,却一如既往,心里满满装的都是你。

然,时光飞逝,死亡是终点。一生不停追逐的梦想,是我们想象的美丽画布,而时光流逝,却是一个不停旋转的黑洞。转着转着,就将生命转进了轮回,来不及等待又一场花开。

虽然,奶奶没有倾国的面容,没有满腹诗华,她有的,只是全身心投入到这一生时光的勇气。生火,做饭,奶娃,烧茶,料理家事,打点光阴,便是她一生的交付。兴许,她不曾听说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也不曾离开家乡,领略异地美景。她最大的幸福,就是守护儿女,守护这个家。无论时隔多久,都等待着子女的归来,给大家一个完好如昨的归宿。

又是一年端午节,而今年,却已经是我第二年没再吃到奶奶的凉糕了。

想念,可以让过往的画面形成心间的影像,我依循记忆的指引,听从味觉的召唤,学着奶奶的样子,给自己做了份凉糕出来。虽然,比奶奶的差了点,但我依旧产生了穿越时空的错觉。恍惚间,奶奶还在,爷爷也在。我们一起,在那个写满我成长的大院中谈笑,在那间见证我成长的大屋子里,吃凉糕,因为,端午节又到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