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eng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巧解读:语文有意思》读后感,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巧解读:语文有意思》读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巧解读:语文有意思》读后感
《巧解读:语文有意思》读后感
海南海口五源河学校 方沫
《巧解读:语文有意思》我并没有一口气读完,猪八戒吃人生果是囫囵吞下的,所以他问行者和沙僧:“甚么味道”。有意思的事情千万不能一下子都做完,留点余味我们慢慢品味吧。
我读书喜欢从序言开始,序言是余老师写的,我很喜欢。余老师也说他很喜欢,他“很喜欢阅读水鱼老师撰写的课文赏析短文。”余老师还喜欢说真好,但老人家没有写出来,在序言中我读到了,所以我接下来就想说说这本书的真好了。
水鱼老师自己说这本书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说话”,在这些短小精悍的解读 篇章中,我读到了水鱼老师的谨慎之心。她希望每一篇文章都能呈现给读者“有关语言结构、情思抑或意味的密钥”,这是她有意而为之,也是为难而为之。有意,在于她希望这本书的解读于读者是真有意思的;为难是希望这本书的写作是有节制,不是为了文字而文字的。这种写作的克制在她的序言中以她和老领导马正校长的故事娓婉表述出来,就是写作的克制既要克惰,也要克勤。所谓克惰指的是写作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密度,不能懈怠;所谓克勤则是指要认真思考,谨慎落笔,只有用这样的态度写出来的文章才敢说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说话”的。当然,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杂志编辑,“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说话”也体现出了编者情怀――为读者服务,写有用的文章。因此,在这本书的阅读中,我常常能有跳脱于解读之外的顿悟――这篇课文原来可以这样教!甚至是――这篇课文是不是还可以那样教呢?真好。
纵读全书,从解读意义的角度来讲,我有颇多收获,择我最有感触的列举一二。
首先,阅读的广度决定解度的自由度。作者随手从过去阅读经验中提取一个有效点,就能以此为依托,撬起对一篇文本的解读。这样的解读,须以阅读的宽度为基石,阅读的面越广阔,解读的思维才越自由,才能做到以“文”解“文”,因“文”立“文”。
《乡愁的三度空间》中用到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提到的诗创作的“三度空间”,即“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交错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接下来水鱼老师从这三个关键词来解读《乡愁》:沧桑的历史感――断裂的地域感――凝重的`现实感,巧妙、熨帖。
又如林嗣环在《秋声诗自序》中解释选编《口技》的原因道:“若而人者,或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于是就有了水鱼老师从《扑朔迷离话“绘声”》角度解读《口技》,并拓展到叶君健《看戏》和高鄂《明湖居听书》中的绘声,算是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由著名作家梁衡提出的一个写作观点,认为:“一篇好文章,离不开形、事、情、理、典五个要求”,继而以此“五诀”来评判《唐雎不辱使命》,赞其“无疑是一篇好文章”,即《“五诀”俱全,如山立岸――解读〈唐雎不辱使命〉》;还有从《诗人毛泽东》中的一句诗:“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来解读《毛泽东“长征’”诗:用枪声书写的浪漫》(这个题目超带感);《走进母亲的“小我”世界――解读〈我的母亲〉》《你“感得”了什么――解读〈回延安〉》都是这一类呈现。
其次,阅读的章法决定解读的章法。我们常常说要打通阅读与写作的关卡,但很多人能读并不见得会写,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这种读只是信息接受式的浅阅读。事实上,读写相通,需要在读与写中架起一座桥来,这座桥就是文本解构的能力。因此,阅读的章法往往决定解读的章法,而解读的章法往往可以默化为写作的章法。举例说明:
《对举:将〈岳阳楼记〉引向精彩》一文中以“对举”为纵轴,依次从“人与事――事与景――景与情――事与理”四个层面作了文本的解读,将散文皮骨一一呈现,既是作者自己对文本的阅读心得,同时出是写景类散文写法渐进的要领。
与此相同的还有《毛泽东“长征”诗:用枪声书写的浪漫》这一篇,也是从“内容:全景式呈现;人物:雕镂式刻画;情怀:浪漫式抒写”这样三个角度为诗歌作解,但同时也是“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写法小结。
在《你写我读:别有意味的景语――解读〈与朱元思书〉》中,提炼山、提炼水、提炼人生,最后总结出,一般“以景与人交流有以下几种样式……”,这也是由读到写的章法总结。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有很多,大都是可以跟着阅读学写作的典范。
这些解读是水鱼老师对文本特点、写法层级的揣摩,是从阅读中来,再到写作中去。类似的解读思维还体现在对教法研究的推敲上。
比如《字斟句酌析语感――解读〈天上的街市〉》,就从教法的角度,援用语文教学名师洪镇涛老师的语感分析方法:“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改一改”,使文本的解读也有序,也有趣。在《怎样的土地怎样的爱――解读〈我爱这土地〉》中,则借上海市特级老师李海林老师的朗读设计来佐证了“爱,是诗中跳跃的灰色音符”。
我们换一个思维的角度,这些是在教读法,不也是在教写法么?
再次,阅读的敏感度决定解读的锐度。敏感的读者往往能够非常快速地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并从这些关键词句打开文本解读的局面。
比如,《“骂”出来的精彩――解读〈范进中举〉》抓住文章中的一个动词“骂”提炼信息:“骂,可见纷纭的清代世相;骂,显出鲜明的人物形象;骂,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骂,可领略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想”。既探讨了文中的骂背景、骂文化,也挖掘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写“骂”的艺术。
《新闻特写:特别写了什么――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抓住新闻特定的“特”字作文章,挖掘出“特别再现了典型场景――特别强调了象征意义――特别突出了历史内涵”三个特别之处,继而帮助读者记住了新闻特写之特,《别了,“不列颠尼亚”》内容之特。
《天净沙.秋思》中的三二一。先铺设背景:三幅画面;再解读情感:二字标题;最后引出抒情主情:一个断肠人。这样的解读,来于章法又不拘于章法,是文本与思维的逆袭。
与之同类的文本解读还包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拟题艺术――解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刘禹锡的自由王国――解读〈陋室铭〉》等,前者从为什么是“花儿”,后者从“有”“无”入手,都是阅读敏感性的体现。
水鱼老师是一个极有镜头感的人,这种良好的镜头感,使她的文本解读也象摄影一样,敏锐地捕捉到了文本中描写视角的变化。
《楼上的风景――解读〈望江南(梳洗罢)〉》好比长焦镜头,人在景中,景在人中。还有构图的留白,从其他描写相思的诗句中点示相思对象不一样,状态不同,呈现出的视角也是不尽相同。
水鱼老师还特别擅长捕捉特写镜头。《草的行文艺术》中不仅抓住文眼解读文本,还抓住草的写形使它有神,通过特定镜头赋予物象“应有的写作使命”。同样,在《白杨礼赞的图画式特征》一文中,也通过特定镜头,放大物象的神似,这种镜头感的强化,象电影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文本解读有了更细腻的画面感,更丰富的言外之意。至于在《新闻特写:特别写了什么》的文本解读中,则将这种镜头的特写用到了极致,因为文本解读原本抓的就是一个“特”字。
哎哎,我正襟危坐地写了这么多,要现原形了,边写边再次翻读文本,越读越有意思,笔记也越记越散了。咳咳(正坐)。
我发现,水鱼老师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比如《观点和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三下两下梳理出文章观点,并由观点转至思维的分析,把观点和论点的争论就给扒拉清楚了;在《驳论:拿出解剖刀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按议论文典范格式排列”的方法厘清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将驳论的过程架构起来,呈现清楚分明……
我发现,在这本书中,水鱼老师特别擅长运用作者写作的背景材料来解读文本。比如《那语言背后的幻想――〈海燕〉》《穿越时空的凝视――〈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这篇我也特别喜欢)《尺幅家书里的舐犊深清――〈傅雷家书〉》《风沙起处乡心起――〈长城谣〉》《经验:在人生拐弯处――〈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发现,水鱼老师善于抓住文章中微妙的视角变化(包括人称、感官……)解读文章。比如《望江南》《我的叔叔于勒》《草》《小石潭记》《安恩与奶牛》《享受生活》《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发现,水鱼老师喜欢一文多解。比如《陈涉世家》《沁园春.雪》《马说》《乡愁》《长征.七律》等篇目,就从不同角度作了解读,所以文章还是得多读,每读一次感悟和收获不尽相同。
我还有一个发现,其实水鱼老师的文本解读让我熟悉和喜欢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我总觉得她的很多表述的习惯和余老师好像啊,此处我不举例 ,你慢慢去感受吧!真好。
嗯,我能分享的就是这么多了,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读第二遍了。那么你呢?还在等什么,赶紧约起来,趁着木开学,读起来吧!
NONONO,我这绝不是一篇软文,我这是一篇非常严肃、略带情感倾向的读后感,向您推荐的是暑假教师书单最热上榜图书――《巧解读:语文有意思》。只是丛书之一哟!
作者简介
方沫 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教师,首届“新作文杯”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创课”大赛初中组特等奖获得者,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参与多部学术专著、教辅书籍的编辑,参与的国家级课题“跟课文学写作”的研究成果多次在《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上发表。
篇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和同事认真阅读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共同编写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感触颇深。解读的序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亲自撰写,题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它从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体系如何建立的问题。我认真地读了几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我认为,领导的重视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领导重视
正如王湛副部长所说,教育部正是想通过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瞧,领导的决心有多大。那么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更加要有决心,搞好小学基础教育,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代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目标明确,标准详尽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制订解说,《解读》用词准确无误,同时,不难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识,时代感强的特点,我把它的六个方面的实质简单的概括为:改革就是在有针对性和讲究实效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功能,学校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制订各项目标的过程中,标准力求站在高处,把握大局,建立一个总的目标性纲领。在具体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解读》又制订的非常具体。例如:对语文学科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及实施建议方面,标准就制订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而且各部分制订相当完善。例如关于“阅读”,“标准”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2.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4.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全面、系统、详细。为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又明确了目标,一举两得。
三、有纵比和横比
“标准”除制订了当代课程标准外,还对比分析了以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对未来的教育寄予了厚望,同时在书后还附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摘录,使我们有的比较,更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地探索出新的适合我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四、具体操作有章可循
“标准”制订不但全面详尽,而且课后还选编了一些语文实验教科书课例,课例后面还有教科书编写者说明,《解读》中的这些细小环节对于我们非课改年级来说,无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及改革的思路,使我们有章可循,有葫芦可比,我们这些非课改教师有了这本课标,再经过我们的努力探讨,实践,怎么可能画不出有自己特色的“瓢”呢?我们的目标:让中国的先进教育经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篇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和同事认真阅读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司和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共同编写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感触颇深。解读的序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副部长王湛亲自撰写,题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体系》,它从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体系如何建立的问题。我认真地读了几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对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重视程度,我认为,领导的重视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领导重视
正如王湛副部长所说,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正是想通过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体系”。瞧,领导的决心有多大。那么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更加要有决心,搞好小学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让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在当代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目标明确,标准详尽
对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的目标的制订解说,《解读》用词准确无误,同时,不难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识,时代感强的特点,我把它的六个方面的实质简单的概括为:改革就是在有针对性和讲究实效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功能,学校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制订各项目标的过程中,标准力求站在高处,把握大局,建立一个总的目标性纲领。在具体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解读》又制订的非常具体。例如:对语文学科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及实施建议方面,标准就制订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而且各部分制订相当完善。例如关于“阅读”,“标准”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2.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4.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全面、系统、详细。为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又明确了目标,一举两得。
三、有纵比和横比
&
[1] [2]
篇4:小学教师对《解读语文》的读后感
小学教师对《解读语文》的读后感
听说现在的初中,因为中考,许多老师喜欢以最快的速度上完课本上的内容,花更多的时间在词、课外现代文与文言文的阅读上。从而大大减少了对课本上那些极大的篇目的可讲性,又正因为课本现代文并不在中考范围内,那些篇目处在了尴尬的地位,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乎,老师青苗谈些地点到就草草收场。
就拿初三下的重点篇目《孔乙己》来讲,我翻翻女儿的课本,只记了四句笔记。据女儿讲老师匆匆讲了一下就过去了,印象中没有特别的东西,只有这四句还有点价值。从鲁迅短篇小说的角度看,这一篇也算是精华中的精华了,在其文学成就的价值说也是占着不小的分量的。老师居然是这样一个姿态,着实让身为小学教师的我吃那一惊的。
近来,我拜读了著名学者钱理群、孙绍振和另一个老师主写的《解读语文》,大师们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深度和执着探索精神,感到由衷地敬佩。他们三人对中学语文中的名篇进行了深入而宽广的探究,鲁迅的篇目占据了最大的篇幅:《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三海经》、《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等,其他的也多,如朱自清的.《绿》、《背影》,刘亮程的《三个虫子》等;外国的也不少,如《项链》、《加刑架下的报告》……每位老师在文本内容、写作特色、语言优劣、人文价值、课堂设计等的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认真尽心地反思,三人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细腻的阐述。与现在就教的老师的蜻蜓点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能不让人对女儿的语文有了深深的担忧。
小学里,女儿对语文是由衷的欢喜,对作文是神往的。通常写一篇作文,能呆在房间里三四个小时,思考、阅读结合,不厌其烦。好动、坚持力差得她,这时常能让我感到欣慰。你说,不真心喜欢,谁会在房间里呆住呢?初中后,写作文不到半小时搞定,不再像过去那样琢磨用什么题,用什么形式,也不再翻书,每次都草草了事。如果说是因为作业多为推辞,那是勉强的。女儿不喜欢初中的语文,归根到底跟老师的教学、引导有着太大的练习了。尽管在家想尽办法循循诱导,但终究抵不过课堂的枯燥无味、简单空洞。
我也叫女儿看了看这本书,女儿翻了几篇连连惊呼:“《孔乙己》这篇文章,原来这么好,有那么多点可以探索。”其实,女儿心里还是钟情于语文的,只是对当前她的语文课不满而已。我们家长该怎么办?
作为小学教师,我一直认真教着语文。看着此书,心中的这份执着更坚定了。
篇5: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解读推荐
主持人:好的,那前两天我们是分别邀请了高考语文名师就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还有高考作文和考生进行了直播的咨询,今天我们来说一说这个语文的第三期,也是最后一期,特别邀请了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的名师,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语文的答题和得分的技巧,也是北大中文系的博士,京华学校的马辛,马老师您好。
马辛: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咱们一起来说一说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像语文的题型的改革,备考的一些策略,考生应该怎么应对?那马老师您先说一说高考语文题的改革大家怎么来看?学生应该怎么应对呢?
马辛:大家好,昨天王丹宁老师已经把和作文有关的一些问题和大家做了交流,那么我跟他是有一个明确的分工,接下来我负责作文之外其他部分,那么在作文之外的部分,今年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都很清楚,就是去年的两道阅读延伸题今年变为一道,20分变成了12分,这样一个变化,使我们会要有所应对,但是我想先说的就是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变化?这个变化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两道阅读延伸题在考点设置上它有所重复,那我们过去都知道,两道延伸题,一个在古诗文,一个在现代文,会考虑到文体的差异。但是经过自10年到今年一共是三年时间的实践,发现这两道延伸题它的差别不是很明显,这个差别主要体现在考点上,考点主要就是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再加上自我的领悟,然后就是对于素材的选取,以及文字的表达,这些实际上考点是重复的,他们文体特色并没有鲜明地体现出来,所以今年是把它变成一道题,另外这样一个变化对同学们来讲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我们过去两道延伸题的话,同学们都会很明显地感觉到,做答的时候时间压力会很大,那么变成一道题,虽然分数没有变化,还是150分,但是少了两百字的话,少了一个构思的过程,少了你写两百字的过程,这样的话做答时间会稍微宽裕一些,也是同学们可以期待的。那么接下来就是这样一个变化,少了8分,这8分要留给其他题目,这样一个安排到底是什么呢?有可能会给3道题,第一道题可能是在文言文后面加入一个新的主观题。我们知道北京这样考文言文主观题的话只有断句,那么今年可能会在断句之外加上一个翻译,有可能是两句话让你自己翻译,也有可能一句话,很长的句子,多个要点让你翻译。那么这样的话就会和断句构成一个互补的关系,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古诗词,那么我们过去古诗词多数情况下是一道选择题加上一道主观题,去年是两道选择题,那么今年如果在古诗词增加这么一道题的话,那么当然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可能性都会有,都会有,有可能是两主一客,或者两客一主都有可能。第三种情况就是在我们的小阅读,我们现代文阅读的科技文的部分,我们一般考试情况都是一个选择题加上一个主观题,那么今年的话也是一样,有可能变成两主一客或者两客一主,那么这8分只能分到两个小题当中去,那三个可能性到底是哪一个呢?很多老师会带着同学们猜,同学们自己也会嘀咕,但是我在这里提醒大家的就是,尽量不要去猜,猜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最好还是全面地准备,全面地准备。
主持人:既然您提到全面准备,那就说一说全面应该怎么准备呢?考生应该怎么做?
马辛:主持人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全面在三个题位置不大一样,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它要把两道题变成一道题?就是因为考点设置的重复,那实际上我们会发现,今年我们期末考试题结束之后,各区都会对这三个题设置形式有所猜测,这些猜测有一些是,我觉得比较可以供大家参考的,比如说文言文为什么加入翻译?因为他可以为断句做补充,古诗词它加入一道题,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我们发现它都是力求在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技巧之间做一个平衡,如果原先的题目是一个诗歌内容题,那么有些区域的教员他在加题的时候,甭管加主观还是客观,都是在形势技巧、修辞、风格,表现手法这些东西上考虑。那么诗歌文的话,如果他要加题的话,那原先我们的那道选择题是问你四个选项哪一个对原文理解有误?那么加一道选择题的话,就可能是哪一个是推断有误?理解是就文章本身的意思,推断是根据文章的意思,去产生逻辑推理。如果加主观题的话,我们北京卷社科文平时的习惯是主观题以某种特殊方式来让你概括全文各段大意,如果加一道主观题的话,可能会是换一种方式,问你文章中某一个部分,某一个概念,单一的概念他到底该怎么理解,怎么剖析。所以我们从各区教研员的猜测当中,我们从延伸题删掉一个原因当中,能够看得出来,其实都是务求我们考点分布的合理性和全面性,这样的话也提醒我们复习的时候,最好多加考虑。
主持人:好的,马老师刚才就题型改革一些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跟大家做了一些沟通,做了一些沟通,大家伙这会儿可以发送手机短信到10628821073,来看看短信平台上的问题吧,9397说马老师您好,我这个默写题明明都背下来了,为什么还总是丢分呢?怎么样才能记得牢一点?都到这个时候了,真不想再在这个题上丢分了。
马辛:这个默写题一般来讲,我们的建议是希望大家尽早的把它背下来,不要拖到我们现在已经二轮复习的阶段,因为它会对你这个阶段的考试备考的心态有比较大的影响,大量接受新的知识不太合适。那么如果说你已经背下来了,默写的时候还会出问题,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你背诵毫无问题,默写的时候,因为是书写出来的,会导致你写错字,比方说一些通假字,古今字,你不知道通的是哪一个,另外就是繁难字笔划非常多的情况,背的时候都非常清楚,但那个字到底怎么写,在你印象中光记得下面一坨,左上面一坨,右上面一坨,每一坨是什么不知道,这是繁难字,或者是一些行近字、音近字这种情况。再有就是第二种原因,就是你在写出来的时候,为什么默写默不出来呢?你背诵的时候是习惯于从前往后背,没有人是倒背如流的,那你默写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他有时候就特别讨厌,给你下句让你补上句,这时候对于背诵不扎实的同学就是一种挑战了,所以我是希望大家不要在平时光考验自己背诵,你觉得自己背得特别顺,特别快,没有问题,但是写出来一定要多写,写才能发现问题。
主持人:多写,不光要默背,还要默写,默写才行。接着来看听众朋友的短信问题,再回答一些,依然是9397问的,说老师好,古诗词的情感的主旨怎么去找?说有时候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马辛:这个古诗词提供,文字上的难度应该在我们各大题型当中最大的,为什么最大?首先是文言文和我们有着一种时间的差距,另外和文言文相比,古诗词也比较大,难度比较大,因为它的信息量很少,文言文一大篇文章,一个句子看不懂不影响你整篇文章理解,但是古诗词可能就四句话,一句话看不懂可能它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所以我们对文字的贯通要求比较高。那看不懂他的情感,有时候我们甚至说文字不可能每一个字都抠得很清,那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其他方面的信息,比方说你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有没有一上来就特别注意去留意它的诗歌标题当中暗藏着哪些信息?好比举一个例子,叫做春日登楼怀归,这样六个字的标题,那大家看到标题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条件反射?你比如说看到前两个字,你有没有马上想到这首诗的意境它是关于春天的,时间特征,大白天不是春夜,春夜袭雨跟它不一样,这是白天的特征,所以时间特征判断出来,登楼你就知道登楼是一个高处,高处要看的景色必定是一个宏阔的景象,而不是一花一草,一滴水那样小的景象,所以对于它的观览的角度,或者意向的特征有很多人有猜测,怀归、怀念、怀想这是情感,问题是什么情感?归的话,那么我们一般来讲,它就是归乡,所以这首诗一看到归,马上条件反射想出来它可能是思念故乡的诗,类似于这样的,再比如说注解,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对于一个人的注解,作者的注解,那不光是提供了一些生足年、字、号,当过什么官,做了什么事,关键就是最后他可能会有一句话,此时他正在被贬的路上,此时他刚刚落地,就是科举刚刚失败,这样的信息可能会指导着你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甚至于我们选择题的选项,有的时候也会帮助你去疏通一些你不理解的句子,他那里头四个选项,如果你对它的答案比较确定的话,那就说明其他三个句子都是可以利用的,这就是我们判断情感当然有很多的方法,我只举出这一些供大家参考,给大家开拓一些思路。
主持人:一张卷子上可能的信息很多,并不一定要是题目下面的一些字,题目本身和答案本身其实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
马辛:没错。
主持人:有时候就怕学生在真的考试的时候慌,紧张,一看到题,碰着不会做的吧,接下来本来该想到的一些方式方法都忘的,就死抠文体本身了,那说到这儿,其实像这样的古诗词,还有文言文,它是比较难的一个地方,在语文考试里边。那像这样的题目,考生花多大的时间去做呢?或者说我就是想不起来,有没有这样一个具体的科学的时间的预算?多长时间我应该做完这道题,如果过了这个时间不行的话,那我先往后走。
马辛:一般来讲,我们这个语文考试的时间很分数的比例很特殊,正好是150分和150分钟,跟别的学科还都不太一样,那我们这150分钟的话,我们一般来讲的话,理想状态当然是一分钟答一分,不过很多题会有一些特例,比如说语基的话,你不会真的花15分钟做那五个选择题,那很快就结束,那么作文的话基本保证60分,我55分钟左右就差不多了,会有很多题它比较快,默写你不会用8分钟去干那个事,那么这些题省下来的时间,会更多投入到文言文、散文阅读,还有延伸,文言文和延伸这两道题上,散文阅读可能还差一点,所以这样的话我们给他的时间,文言文的话一共是12分,四道选择题,那我建议大家可以是10到15分钟,我觉得这个就是合理的,文言文读的时候会很慢,做题会比较快,散文读起来快,但做题很慢,所以你要小心,不光说读这个文章花多长时间,还要看题的时间。
主持人:有很多考生其实最头疼的就是文言文了,这太头疼了,所以你看这是8715提的就是这个问题,马老师,问问关于文言翻译上真的看不懂,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
马辛:文言翻译是咱们北京考生最大、最严峻的问题,我刚才也说了,咱们今年减掉那8分,很有可能会出现在翻译上,这也是半年来咋咋呼呼的一直是,有点吓唬考生那种意思,真有可能。那我们北京考生多年来我们不考翻译,翻译也只是客观题,四个翻译,人家出题人给你的翻译你看哪个是错的,这还简单一点,如果让你自己翻译的话,我们最大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任何的可参考的东西,真题都没有,真题只有很久以前的时候,刚刚独立命题的时候有那么一道翻译体,基本也不能做看靠,看外省的题的话,就会发现外省的考题,或者全国的考题,他的翻译题往往是和文章的意思关系非常大的,所以你要想拿那个单独去训练的话,你去做那个翻译体,其实也必须不得不把他的文章都做下来,所以你会觉得很难单独去练习,那我给大家建议就是什么呢?就是大家可以把外省题当中那些,其实我在我班上,我在京华学校的班上,我就做了这样的工作,我知道学生时间有限,我就帮他们把外省题当中那些跟文章意思关系不大的,语境关联不大的,我把它挑出来,专门给学生做训练,以此为例子,告诉大家你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法,或者你可以把我们北京自己的模拟题和往年题,那些个选择的翻译题,一个题四句话,你把他的翻译不要,不看,你自己试着翻译一下,然后他的翻译就可以是你的一个标准答案,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这题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实际上我们本着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字字直译,很多同学会说我直译出来之后不像人话,太难看了,那根本文不通字不顺,搁到作文里丢死人了,但是我们不要管那个,我们只要把每一个语法点和词汇点都翻译出来,照实翻译,字字直译就可以了,什么时候不直译呢?那些你直译出来不能做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无法一一对应的,那个时候我们再意译,那比如说你包括一些个现代也承认的成语,包括一些个那种典故的信息,包括一些个倒装句它的语序必须要调整,那种无法直译,那就意译,甚至还有一些修辞,比如说互文,互文照着直译就没有互文的效果了,这种什么情况,就直译做不到,你才去意译,如果能直译就直译,这是我给大家基本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