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锕Pat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冰心的作品《献给北京-我的母亲》,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冰心的作品《献给北京-我的母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冰心的作品《献给北京-我的母亲》
冰心的作品《献给北京-我的母亲》
妈,您一人在这儿站着哪!您是太乏了,还是太兴奋了呢?
前面席刚散,大哥他们正陪着客人谈话呢,外边可热闹啦,您看那灯光,您听那唱歌和跳舞音乐的声音!一家子大大小小忙了一年,兴奋了一年,把寿堂收拾得齐齐整整,今天夜里,他们可该尽情的快乐了!
妈,您心里想着什么呢?您回过头来看看我!这十年来,您是越活越年轻了,您的笑眼多美,多亮,人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好看极了,我看您现在就非常非常地好看呵。
可是,妈,在这以前,自从我生下来,就没有看见您笑过,我不是庚子年生的吗?那年咱家最倒运了!我常听见大哥他们说,本来咱们家就是一天一天地衰落,为这一家的日子,您就够辛苦够操劳的了,那年又来了一班强盗,哪一国的人都有,把咱们的园子也烧平了,东西也抢光了,人也糟蹋了。从那时起,强盗在咱们家成了主人!我们的孩子在街上捡煤核,拉洋车,铺街垫道,鬼子强盗们同着我们的不肖子弟,到处横行霸道,那时,您流过多少眼泪,对大哥们说过多少要我们争气报仇的话呵!
等到我会记事了,咱家就更穷了,更苦了。房墙也塌了,院子里也长起乱草了。强盗们对我们更凶了,家贼们也更猖狂了。妈,我永远也忘不了日本强盗坐在我们大厅上的那一天,您一只手搂着我们,一只手指着强盗骂:“你们别以为我们的人都死绝了,我们的人心都腐烂了,我的儿女们会回来的!我的儿女们会打回我们的家里来的,会回到我的身边来的,你们等着你们最后的一天吧!”您搂着我们的那只手,气得冰凉,您的声音也气得发抖了,您的花白的头发,披在布满了劳苦的皱纹的脸上,可是您的眼光多么勇敢,坚决,您的声音多么宏亮呵!我们紧紧地挨在您的身边,对着那班听得吓住了的强盗,我们心都快气炸了呵!
以后,日本强盗走了,家贼们又带着美国强盗来了……
妈,您的眼睛里又有了黑影了。妈,这回忆使您愤怒,难过么?
可是,妈,十年以前,大哥他们打着红旗浩浩荡荡地从西北回来的那一天,您多高兴呵!您拉着大哥的有力的手,望着他的饱经风霜更加坚强的黝红的脸,您的眼里含了多少快乐的眼泪呵!强盗们风卷残叶似的都跑光了,家贼们也跟着溜走了。我们都从黑暗的小屋里跳出来了,我们的房子还是破烂不堪,可是院子里太阳多亮呵,空气多新鲜呵!
现在,妈,您抬头看,前面左右两座新的高楼,东西两行望不到边的'一架一架的灯光,这灯光,多美,多亮,多像一朵朵发光的棉桃,一朵朵发亮的牡丹呵。
您看,这两边的新建的高楼大厦,不是像用金线画出来的仙山楼阁的轮廓么?配上咱们重新修整过的厅堂,这气派多堂皇,多伟大呵!
妈,十年以来,您的大儿子没有闲着,他带领着一家大小日夜不停地苦干呵。今天来的那些客人,哪个不称赞我们美丽的家园,哪个不称赞我们辛劳的孩子呵!
妈,您也预料过我们会有这样快乐自豪的一天吗?从今起,我们的日子只有一天好过一天,再过十年,二十年,一百年,那时候会好到什么地步呢?我们真是要大大地享福了呵!
您的眼光又严肃起来了!您别这样地又笑又恼地看着我。我知道,我一定不松劲,一定好好地听大哥的话,跟着他好好地干,一直干到使普天下人都能够过到最好最好的日子……
妈,您快看,烟火放起来了,多美,多亮,就像漫天的五色的光雨,照亮了我们辉煌的楼阁,也照亮了我们的快乐的心!
妈,您回过头来看我,看我的眼睛,您看我眼睛里您的脸多亮,多美,多快乐,多年青!
妈,您低下头来,让我轻轻地亲您一口,祝您永远快乐,永远年轻!
一九五九年八月二十七日,北京。
篇2:冰心作品《我的父母之乡》
冰心作品《我的父母之乡》
清晓的江头
白雾茫茫;
是江南天气,
雨儿来了——
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
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
这是我父母之乡!
——《繁星》156
福建福州永远是我的故乡,虽然我不在那里生长,但它是我的父母之乡!
到今日为止,我这一生中只回去过两次。第一次是一九一一年,是在冬季。从严冷枯黄的北方归来,看到展现在我眼前的青山碧水,红花绿叶,使我惊讶而欢喜!我觉得我的生命的风帆,已从蔚蓝的海,驶进了碧绿的江。这天我们在闽江口从大船下到小船,驶到大桥头,来接我们的伯父堂兄们把我们包围了起来,他们用乡音和我的父母热烈地交谈。我的五岁的大弟弟悄悄地用山东话问我说:“他们怎么都会说福州话?”因为从来在我们姐弟心里,福州话是最难懂难说的!
这以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就过起了福州城市的生活。新年、元宵、端午、中秋……岁时节日,吃的玩的都是十分丰富而有趣。特别是灯节,那时我们家住在南后街,那里是灯市的街,元宵前后,“花市灯如昼”,灯影下人流潮涌,那光明绚丽的情景就说不尽了。
第二次回去,是在一九五六年,也是在冬季。那时还没有鹰厦铁路,我们人大代表团是从江西坐汽车进去的。一路上红土公路,道滑如拭,我还没有看见过土铺的公路,维修得这样平整的!这次我不但到了福州,还到了漳州、泉州、厦门、鼓浪屿……那是祖国的南疆了。在厦门前线,我还从望远镜里看见了金门岛上的.行人和牛,看得很清楚……
回忆中的情景很多,在此就不一一描写了。总之,我很喜欢我的父母之乡。那边是南国风光,山是青的,水是绿的,小溪流更是清可见底!院里四季都有花开。水果是从枇杷、荔枝、龙眼,一直吃到福桔!对一个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惬意的呢?
我在故乡走的地方不多,但古迹、侨乡,到处可见,福建华侨,遍于天下。我所到过的亚、非、欧、美各国都见到辛苦创业的福建侨民,握手之余,情溢言表。在他们家里、店里,吃着福州菜,喝着茉莉花茶,使我觉得作为一个福建人是四海都有家的。
我的父母之乡是可爱的。有人从故乡来,或是有朋友新近到福建去过,我都向他们问起福建的近况。他们说:福建比起二十多年前来,进步得不可辨认了。最近呢,农业科学化了,又在植树造林,山岭田地更加郁郁葱葱了。他们都动员我回去看看,我何尝不想呢?不但我想,在全世界的天涯海角,更不知有多少人在想!我愿和故乡的人,以及普天下的福建侨民,一同在精神和物质文明方面,把故乡建设得更美好!
1982年3月29日
篇3:名家作品:我的母亲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件小事也可表示今昔时代的不同。现在的女子未出嫁的固然很“勇敢”地公开着她的名字,就是出嫁了的,也一样地公开着她的名字。不久以前,出嫁后的女子还大多数要在自己的姓上面加上丈夫的姓;通常人们的姓名只有三个字,嫁后女子的姓名往往有四个字。
在我年幼的时候,知道担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笔政的朱胡彬夏, 在当时算是有革命性的“前进的”女子了,她反抗了家里替她订的旧式婚姻,以致她的顽固的叔父宣言要用手枪打死她,但是她却仍在“胡”字上面加着一个 “朱”字!近来的女子就有很多在嫁后仍只由自己的姓名,不加不减。这意义表示女子渐渐地有着她们自己的独立的地位,不是属于任何人所有的了。但是在我的母亲的时代,不但不能学“朱胡彬夏”的用法,简直根本就好像没有名字!我说“好像”,因为那时的女子也未尝没有名字,但在实际上似乎就用不着。
像我的母亲,我听见她的娘家的人们叫她做“十六小姐”男家大家族里的人们叫她做“十四少奶”,后来我的父亲做官,人们便叫做“太太”始终没有用她自己名字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情形也可以暗示妇女在封建社会里所处的地位。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我生的那一年是在九月里生的,她死的那一年是在五月里死的,所以我们母子两人在实际上相聚的时候只有十一年零九个月。我在这篇文里对于母亲的零星追忆,只是这十一年里的前尘影事。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这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着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那时我的父亲还在和祖父同住,过着“少爷”的生活;父亲有十来个弟兄,有好几个都结了婚,所以这大家族里看着这么多的孩子。母亲也做了这大家族里的一分子。她十五岁就出嫁,十六岁那年养我,这个时候才十七八岁。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生平所见过的女子,我的母亲是最美的一个,就是当时伏在母亲背上的我,也能觉到在那个大客厅里许多妇女里面:没有一个及得到母亲的可爱。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后来祖父年老告退,父亲自己带着家眷在福州做候补官。我当时大概有了五六岁,比我小两岁的二弟已生了。家里除父亲母亲和这个小弟弟外,只有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名叫妹仔。“做官”似乎怪好听,但是当时父亲赤手空拳出来做官,家里一贫如洗。
我还记得,父亲一天到晚不在家里,大概是到“官场”里“应酬”去了,家里没有米下锅;妹仔替我们到附近施米给穷人的一个大庙里去领“仓米”,要先在庙前人山人海里面拥挤着领到竹签,然后拿着竹签再从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中,带着粗布袋挤到里面去领米;母亲在家里横抱着哭涕着的二弟踱来踱去,我在旁坐在一只小椅上呆呆地望着母亲,当时不知道这就是穷的景象,只诧异着母亲的脸何以那样苍白,她那样静寂无语地好像有着满腔无处诉的心事。妹仔和母亲非常亲热,她们竟好像母女,共患难,直到母亲病得将死的时候,她还是不肯离开她,把孝女自居,寝食俱废地照顾着母亲。
母亲喜欢看小说,那些旧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媚媚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销。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和在上面看到穷的景象一样地不明白其所以然。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点儿莫名其妙!一个人坐在一个小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 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修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虽则这四块大 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教师的每月束修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 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 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 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 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 的“孟子”!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ren )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 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 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 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 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于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 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 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 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 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 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我在七八岁 时,看见母亲那样辛苦,心里已知道感觉不安。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 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 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 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 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这至少是当时我的心理),于是想出一个 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 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 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 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 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 上床去睡觉,她说小孩子不好好的睡,起来干什么!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 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在临终的那一夜,她神志非常清楚, 忍泪叫着一个一个子女嘱咐一番。她临去最舍不得的就是她这一群的子女。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 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 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 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一九三六,一,十日深夜
篇4:我的母亲冰心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冰心阅读答案
冰心我的母亲选段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2、“清算”的意思是“彻底地计算”从 选文中“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这句话中你是怎么理解的?(2分)
3、选文中的母亲见着“我”挨打,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还要说“打得好”呢?(2分)
4、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这手法的.作用是?(3分)
修辞手法是: 作用是:
5、选文中“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这句话用了那种描写方法?其作用是?(3分)
描写方法是 ,作用是
6、选文题目是《我的母亲》,但这段却用大量篇幅写父亲的严厉,是否离题了?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 写母亲见“我”挨打而矛盾重重。
2.父亲对子女的学习要求,态度严厉。
3. 母亲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既是违心的,但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
4.比喻 形象生动的描绘了挨打后手掌肿大的样子,衬托了父亲对子女的严厉。
5.细节描写 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6.这样写并不离题,这样写更能突出母爱的伟大,人物形象表现得更加的丰满。
篇5:冰心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冰心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冰心我的母亲阅读答案
《我的母亲》选段,完成7-12题.(共14分)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8、“清算”的意思是“彻底地计算”从 选文中“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这句话中你理解到什么?(2分)
9、选文中的母亲见着“我”挨打,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还要说“打得好”呢?(2分)
10、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这手法的作用是?(3分)
修辞手法是: 作用是:
11、选文中“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这句话用了那种描写方法?其作用是?(3分)
描写方法: ,作用:
12、选文题目是《我的母亲》,但这段却用大量篇幅写父亲的严厉,是否离题了?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7. 写母亲见“我”挨打而矛盾重重.
8.父亲对子女的学习要求,态度严厉.
9. 母亲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既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
10.比喻 形象生动的描绘了挨打后手掌肿大的样子,衬托了父亲对子女的严厉.
11.细节描写 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12.不离题,这样写更能突出母爱的伟大,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篇6:老舍我的母亲作品赏析
老舍我的母亲作品赏析
原文:
母亲的娘家是在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土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之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里,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X,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如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为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时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肉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是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投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到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像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去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像得到,没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赏析:
母爱绝对算得上是人类最神圣的情感,不仅具有永恒的人性魅力。我们歌颂母爱、怀念母亲,于是便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很多作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抒写母子情深,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即是这样一篇质朴感人的回忆散文。
《我的母亲》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真、善、美的灵魂和作为母亲那博大无私的胸怀;作者在抒写母子间至爱亲情的同时,也袒露了他对母亲深切的忏悔之情。我们在作者深沉而炽热的情感世界中感悟到一个朴素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母亲是爱的源泉,她珍藏于儿女的心底,永不枯竭。
母亲对儿女的关爱无须太多的语言,这正是母爱深沉伟大之处。老舍先生能从母亲无言的表情和举动中体悟到这份真情。
老舍幼年失估,对母亲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这是天性中儿女对母亲那份割不断的亲情,更是母亲淳朴的心灵和深沉的母爱,如清泉、如甘露,流进作者的心田,成为他一生汲取不尽的生命的源泉:老舍的软而硬的性格,乐于助人、热心公共事业的品质,勇敢面对困难的生活态度甚至他那爱清洁的生活习惯都来自他的母亲,一位平凡的女性。
作者的笔不仅探人到母亲的内心世界,展示她淳朴而美丽的心灵,特别是那份耐人咀嚼回味的对儿女的深情; 同时,那支笔又无情地解剖自己。老舍早年出国任教,回国后又为抗日救亡运动四处奔波,无暇回家陪伴和侍奉老母,为此,他一直怀着负疚感;而在母亲去世一年后方才得知噩耗时,他的愧疚和悔恨之情达到高潮,无情地折磨着他的灵魂。他将自己比作插在瓶中的花草,“ 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他心中强大的根是慈祥的母亲,失去了慈母,他的心将作无根的漂泊。
母亲带着遗憾而去,留给儿子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自责,这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岂是言语所能描述? 惟以“ 心痛” 二字结束全文,但言尽情未了,给读者留下一道人生思考题:母亲为儿女付出的是多少? 儿女回报于母亲的又有几许? 这或许是永远的不等式吧。
篇7:我看到了火炬传递冰心文学大赛作品
我看到了火炬传递冰心文学大赛作品
X月X日,我照常背着书包去上数学课。一路上我和爸爸说说笑笑。当经过中轴路时,我发现中轴路两边有许多手拿小彩旗的人,而且还有许多警察叔叔,我惊讶地说:哇!今天过节吗?哎呀!瞧我这记性,今天是奥运火炬在北京传递的日子!爸爸恍然大悟。经爸爸一说,我也想起来了,今天奥运火炬在北京传递,并且要经过中轴路,我真想停下来和大家一起等待火炬的到来。可是我还要上课,我只得恋恋不舍地离开中轴路。
来到教室,啊!今天教室里真热闹,同学们都在讨论奥运火炬传递的事。我也加入了讨论的人群。因为不能看火炬传递,大家都很遗憾,正当大家唉声叹气时,老师走进了教室,他激动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是奥运火炬在北京传递,虽然我们要上课,但非常庆幸的是,我们窗边就能看到。听了老师的话,大家急忙跑到窗边,真的,刚才大家只顾着急,谁也没有想到我们的教室就在中轴路边上,站在窗边,完全能够看到部分火炬传递,大家高兴地齐声欢呼太棒了!
上课了,我们虽然还想着火炬传递的事,但是,我们仍然非常认真的听课。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一个家长喊道:好像火炬到了。一句话,老师停止讲课,大家不约而同地跑到窗边,真的,一辆大红花车在路上缓慢行驶,一个举着火炬的人在慢慢地跑。我们虽然看不清拿着火炬的人,但却能很清楚地看到点燃的.火炬,它是那样鲜艳美丽。路边的人挥舞着手中的小彩旗,只听得他们大声呐喊北京加油!中国加油!奥运加油!我们也不约而同地大声喊着北京加油!中国加油!奥运加油!很快,火炬手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窗口,继续上课。
下课后,爸爸来接我,我兴奋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看到火炬传递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再给爸爸讲我们在班上看火炬的事。我今天太兴奋了,因为,我看到火炬传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