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kl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送杨长史赴果州》翻译赏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送杨长史赴果州》翻译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送杨长史赴果州》翻译赏析
《送杨长史赴果州》翻译赏析
《送杨长史赴果州》作者为唐朝诗人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前言】
《送杨长史赴果州》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抒写对友人远道入蜀的关切之情,以数目字的夸张手法描绘了官桥的巫祝,树丛的女神祠等蜀道上特有的风物,形象地表现了蜀地的险阻和风物的优美,具有超俗的`画意和诗情。全诗浑然神秀,无迹可求。
【注释】
⑴杨长史:杨济,后来曾任大理少卿兼御史中丞。长史,官名,秦置。汉相国、丞相,后汉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一》。其后,为郡府官,掌兵马。唐制,上州刺史别驾下,有长史一人,从五品。果州:今四川省南充市。
⑵褒斜: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二水同出秦岭太白山 :褒水南注汉水 ,谷口在今陕西省勉县褒城镇北,斜水北注渭水,谷口在今陕西省眉县西南。通道山势险峻,历代凿山架木,于绝壁修成栈道,旧时为川陕交通要道。幰(xiǎn):车幔,代指车辆。
⑶之子:这个人。《诗经·国风·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郑玄笺:“于是子之嫁,我愿秣其马。”
⑷鸟道:险峻狭窄的山路。唐李白《蜀道难》诗:“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⑸猿声:一种“猿啼”。十二时: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有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名目,虽不立十二支之目,但已分十二时。至以十二支记时,《南齐书·天文志》始有之。
⑹官桥:官路上的桥梁。唐杜甫《长吟》:“江渚翻鸥戏,官桥带柳阴。”祭酒:指出行的饯别酒。唐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今将下东道,祭酒而别 秦 。”王琦汇解:“祭酒,谓祖道祭也。古者出行,必有祖道之祭。”
⑺山木:山中的树木。《左传·昭公三年》:“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
⑻子规:杜鹃鸟。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翻译】
褒斜道狭险容不下车辆,你这位君子离京将去哪里?险绝的鸟道绵延千余里,两岸猿啼会连续昼夜十二时!官桥边有款待行人的祭酒巫客,林麓中掩映着女神的庙祠。分手之后我们只能同看明月,你且还多听子规而生归思。
【赏析】
此诗开头“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两句,明知故问,强调了蜀道之难,表明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颔联“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二句,一为空间,一为时间,真切具体地写出了友人行程之远,离别之久。颈联“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二句,通过对旅途情景的想象,表达了对友人入蜀旅途的关切。结尾“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两句是对别后的想象和对友人的嘱咐。
随着阅历的加深和艺术上的成熟,王维晚年的作品审美选择更加入妙,点染更加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兴韵寄于风土,诗中官桥的巫祝,树丛的女神祠,都是入蜀道上特有的风物。作者又善于用数目字加以夸张,一千里写尽鸟道,十二时写尽猿啼,完全避开了送别俗套,寥寥几笔就把蜀地的险阻和风物的优美写出来,具有超俗的画意和诗情。首尾两联写尽的关切和相思,浑然神秀,无迹可求。纪晓岚说“一片神骨,不必凡马空多肉”,的确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篇2:送杨长史赴果州原文及赏析
朝代:唐代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译文
褒斜道狭险容不下车辆,你这位君子离京将去哪里?
险绝的鸟道绵延千余里,两岸猿啼会连续昼夜十二时!
官桥边有款待行人的祭酒巫客,林麓中掩映着女神的庙祠。
分手之后我们只能同看明月,你且还多听子规而生归思!
注释:
杨长史:杨济,后来曾任大理少卿兼御史中丞。长史,官名,秦置。汉相国、丞相,后汉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一》。其后,为郡府官,掌兵马。唐制,上州刺史别驾下,有长史一人,从五品。果州:今四川省南充市。
褒斜: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二水同出秦岭太白山:褒水南注汉水,谷口在今陕西省勉县褒城镇北,斜水北注渭水,谷口在今陕西省眉县西南。通道山势险峻,历代凿山架木,于绝壁修成栈道,旧时为川陕交通要道。幰(xiǎn):车幔,代指车辆。
之子:这个人。
鸟道:险峻狭窄的山路。唐李白《蜀道难》诗:“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猿声:一种“猿啼”。十二时: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
官桥:官路上的桥梁。祭酒:指出行的饯别酒。
山木:山中的树木。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
子规:杜鹃鸟。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赏析:
此诗开头“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两句,明知故问,强调了蜀道之难,表明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颔联“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二句,一为空间,一为时间,真切具体地写出了友人行程之远,离别之久。颈联“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二句,通过对旅途情景的想象,表达了对友人入蜀旅途的关切。结尾“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两句是对别后的想象和对友人的嘱咐。
随着阅历的加深和艺术上的成熟,王维晚年的作品审美选择更加入妙,点染更加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兴韵寄于风土,诗中官桥的巫祝,树丛的`女神祠,都是入蜀道上特有的风物。作者又善于用数目字加以夸张,一千里写尽鸟道,十二时写尽猿啼,完全避开了送别俗套,寥寥几笔就把蜀地的险阻和风物的优美写出来,具有超俗的画意和诗情。首尾两联写尽的关切和相思,浑然神秀,无迹可求。纪晓岚说“一片神骨,不必凡马空多肉”,的确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篇3:送杨长史赴果州
褒斜不容遥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篇4:送杨长史赴果州
随着阅历的加深和艺术上的'成熟,王维晚年的作品审美选择更加入妙,点染更加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兴韵寄于风土,诗中官桥的巫祝,树丛的女神祠,都是入蜀道上特有的风物。作者又善于用数目字加以夸张,一千里写尽鸟道,十二时写尽猿啼,完全避开了送别俗套,寥寥几笔就把蜀地的险阻和风物的优美写出来,具有超俗的画意和诗情。首尾两联写尽的关切和相思,浑然神秀,无迹可求。
后世评价:
《唐诗归》:
钟云:此等绝似太白。谭云:“君应”二字,吞吐难言(末句下)。
《唐诗解》:
首联亲知想头,次联无然浑成。三联纪道所历,以想其顿舍。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陈继儒曰:三四清绝。徐充曰:司空曙《送流人》诗云“山村枫子鬼,江庙石郎神”,近此五六句法。末二句言见月则同,听子规则异,意妙。
《唐风定》:
摩诘包孕甚广。精丽近沈、宋,沈、宋无其闲澹;空秀似襄阳,襄阳逊以菁英。此体中神圣工巧备矣。
《五七言今体诗钞》:
已似大历间人。
《唐贤三昧集笺注》:
收忌太平熟,此惟得之。顾云:荒落之景、凄楚之情可想。清古。
作者资料:
王维(7-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篇5:送杨长史赴果州
⑴杨长史:杨济,后来曾任大理少卿兼御史中丞。长史,官名,唐代州刺史别驾下,有长史一人。果州:今四川省南充市。
⑵褒斜: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遥xiǎn):车幔,代指车辆。
⑶之子:这个人。
⑷鸟道:险峻狭窄的山路。
⑸十二时: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
⑹官桥:官路上的桥梁。
⑺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
⑻子规:杜鹃鸟。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篇6:《送杨长史赴果州》唐诗原文
【作品介绍】
《送杨长史赴果州》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38首。
【原文】
篇7:《送杨长史赴果州》唐诗原文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注释】
①杨长史:《瀛奎律髓》“长史”下多一“济”字。《旧唐书·吐蕃传》:“永泰二年(776)二月,命大理少卿兼御史中丞杨济,修好于吐蕃。”或即此人。果州:天宝时改名南充郡,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北。
②十二时:古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十二地支纪之。
③官桥:官府修筑的桥梁。
④祭酒:酹酒祭神。指出行时祭路神。
⑤女郎祠:《水经注》卷二七沔水:五丈溪“南注汉水,南有女郎山(按:在今陕西旧褒城县境),山上有女郎冢.…山上直路下山,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庙及捣衣石,言张鲁女也。”
⑥“别后”句: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干里兮共明月。”
⑦子规:又称杜鹃、布谷。其鸣声能动旅人归思,故亦称催归。
【作者介绍】
王维(7-761年),字摩诘(mó 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篇8: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阅读练习
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杨长史赴果州 王维褒斜不容幰①,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②,山木女郎祠③。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注:①褒斜: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幰(xiǎn):车幔,代指车辆。②官桥:官路上的桥梁。祭酒:指出行的饯别酒。③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带着强烈的情感明知故问,强调了蜀道之难,表明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
B.颔联一写空间,一写时间,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友人行程之远,路途之艰难。
C.颈联寄情于风土,官桥的祭酒客、树丛的女神祠都是实写如蜀道上特有的风物。
D.首尾两联直抒胸臆,通过一问一答,写尽了关切和相思,浑然神秀,无迹可求。
E.诗人善用夸张,“一千里”写尽鸟道,“十二时”写尽猿啼,具有超俗的画意和诗情。
15.本诗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4.CE(C项,并非实写,而是想象蜀道中的特有风物。E项,应为“浑然神秀”)
15.①写尽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应听子规”既写出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也写出了期盼友人早日归来的愿望。②运用想象(虚实结合)和典故抒发情感。“别后同明月”通过想象与友人同在明月下的情景,抒发相思之情,“听子规”借用子规啼归典故抒发盼望友人早归之情。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描写狭险的蜀道、道中特有风物、九州明月,以及子规哀啼等荒凉之景抒发凄楚之情。(从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入手。每一点概括2分,分析1分。答出任两点赋满分。)
篇9:送杨长史赴果州,送杨长史赴果州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的意思,送杨长史赴果州
送杨长史赴果州,送杨长史赴果州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的意思,送杨长史赴果州赏析 -诗词大全
送杨长史赴果州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篇10:刘禹锡《送浑大夫赴丰州》翻译赏析
刘禹锡《送浑大夫赴丰州》翻译赏析
《送浑大夫赴丰州》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相门才子称华簪,持节东行捧德音。
身带霜威辞凤阙,口传天语到鸡林。
烟开鳌背千寻碧,日浴鲸波万顷金。
想见扶桑受恩处,一时西拜尽倾心。
【前言】
《送浑大夫赴丰州》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好友浑鐬出守丰州的送行之作。诗作用大量篇幅赞颂浑鐬镇守一方的功勋和家族荣誉,而诗末却话锋一转,借浑氏家族名满长安的牡丹花表达了自己的依依之情。作品用笔深婉之至,被清代冯舒誉为“送行之圣”。
【注释】
①诗大和二年冬在长安作。
②凤衔新诏:指皇帝新下诏书。晋陆翙《邺中记》:“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着凤口中。凤既衔诏,侍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轳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诏。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
③又见:浑鐬父浑瑊德宗朝平朱泚乱有大功,为河中节度使,封咸宁郡王,鐬兄浑镐元和九年曾为义成军节度使,故云又见。
④属国:汉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辛属国,未详。《汉书·辛庆忌传》:父破羌将军武贤,“显名前世,有威西夷”,“庆忌前在边鄙,数破敌获虏,外夷莫不闻”。然未历属国一官。此疑以辛武贤父子借指浑家父子。浑鐬父浑瑊代宗朝为单于大都护,率兵防秋,为吐蕃所畏,今鐬复镇丰州,故云。
⑤李轻车:汉代李蔡。《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之从弟李蔡……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鲍照《东武吟》:“后逐李轻车,追虏穷塞垣。”瞿蜕园认为:“传言蔡为人在下中,用典殊有分寸,盖禹锡不甚许其人。”
⑥毡裘君长:指边地游牧民族首领。《史记·匈奴列传》:“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裘。”《汉书·司马迁传》:“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与单于连战十馀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旃裘即毡裘。
⑦锦带酋豪:亦指部族首领。锦带:一作“锦领”。衙:官衙。一说指衙参。吏员齐集公署向长官请示曰衙参,有早衙、晚衙之分。而实际两意义并不相悖,若以名词作动词,亦可以官衙引为衙参之意。
⑨牡丹花:长安浑家宅以牡丹花著名,刘禹锡有诗《浑侍中宅牡丹》。
【翻译】
凤凰衔着五色诏书降下朝廷的恩泽,再次看到旌旗招展的队伍走出浑府。旧时的下属纷纷前来送别辛典属国,精壮的士兵争先追随轻车将军李蔡。穿着毡裘的外族首领迎风感到畏惧,穿着华服部落酋长的踏雪前来衙参。怎奈待到来年明媚的.春天美景到来,却没人再呼唤众人一起赏玩牡丹了。
【鉴赏】
浑家长安宅邸牡丹颇富盛名,刘禹锡多次吟咏浑家牡丹。《浑侍中宅牡丹》诗中浑侍中指浑鐬父浑瑊;而《伤循州浑尚书》中“遥想长安此时节,朱门深巷百花开。”借言牡丹寄托对其兄浑镐之哀思。计此诗,父子三人皆与刘禹锡所作牡丹诗相关。白居易亦有《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诗。由此,浑宅中牡丹擅名可知,故宜诗人一再充以诗料。
这是刘禹锡的一首送行诗,送别者乃唐时名将浑瑊之后,故诗人在诗的前部分点明浑家荣宠,也现实了浑鐬不但获得了皇上的新恩,且能“家承旧勋”,克绍其裘,可谓是国恩家荣,门第光彩显赫。诗句用凤凰衔诏,旌旗招展,直观的描绘出了荣恩世家其时盛大的场面。三、四句以故吏来辞别以显示浑家乃旧家名门,恩及旧吏;“精兵愿逐”句,则示浑家乃著名将门,故精兵愿随从戍守征战。
“毡裘君长迎风惧,锦带酋豪踏雪衙”两句,则转从边地民族首领被震慑以及地方豪强的迎候请示,说明浑家的声望与威恩,亦是赞颂了其治边有方,治下和睦融洽安定和谐之景。诗歌前六句皆是赞颂之言,先是言浑家受圣眷隆恩,再言浑家故吏众多将士效命,最后则是作者的想象,以浑家的荣威,必使得边塞安服治下和谐。前六句虽然写的盛大华美,用典颇多,寓意也吉祥,却只是应景之作。甚至瞿蜕园要说刘禹锡“李轻车”之典,实是对浑鐬评价不高。
而最末诗句情感突然一变,反转以遗憾之笔写出,使得诗意完全不同。浑鐬家中的牡丹花于长安颇负盛名,而来年只能徒荣于春日无人唤看,体现了诗人对浑鐬出守丰州的依依惜别之情,也是对浑家牡丹的一种赞颂。作者为浑鐬镇守一方国恩家荣感到高兴,但一方面又为别离感到不舍,此中矛盾更显不舍之情。此句一出,前面再盛大再华美也是做了这一句的铺垫。刘禹锡诗豪之称,可体现在诗作的这种鲜明的前后对比之中。
篇11: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翻译及赏析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翻译及赏析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
因夸楚太子,便睹广陵涛。
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
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
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前途倘相思,登岳一长谣。
【前言】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共计十二句六十字,体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殷殷之情和豪放气概。
【注释】
⑴赵少府:即赵炎。河北人,唐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中任当涂县尉,后任六合县尉。“少府”,《嘉靖六合县志》作“明府”。
⑵扬都市: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六朝都城的并称。这里指的是“建康”(今南京)。如东晋庾阐有《扬都赋》,就是描述南京的形势、物产、宫室等;《北齐书·文苑·颜之推》中有:“在扬?a href=“/a/jiadao.html” target=“_blank”>贾岛罹吧奔蛭亩篡?hellip;…”,梁简文帝正是在建康城被侯景废掉并杀害的。
⑶舠(dāo):刀形小船。
⑷因夸楚太子,便睹广陵涛:典出汉枚乘《七发》,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之,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
⑸仙尉:典出《汉书·梅福传》。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少学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元始(汉平帝年号,1~5)年间,王莽专政,梅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名姓,为吴市门卒云。”故后世称品德高尚、公正廉洁,深受人民爱戴的县佐为“仙尉”。赵家玉:即指赵少府赵炎。
⑹四豪: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君子,即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以收养宾客,招致人才著称。
⑺谣:有章之曲称为“歌”,无章之曲称为“谣”。
【翻译】
我来六朝都城游玩,却送你这个客人回船去。以前有人去探访楚太子,约好与诸侯一同观看广陵的洪涛,今天我们也看到了。仙尉你是赵家的宝玉,有出息,英风凌驾于平原君等四豪之上。你乘舟到了长芦,尽目之处,烟云辽阔。你可以摇扇上酒楼,与朋友一起用蟹螯下酒。途中想起我,不妨登山高吟我的歌谣。
【鉴赏】
长芦,即江苏南京六合区长芦镇(现长芦街道)。《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一诗是现存最早题咏长芦的诗文。
此诗是作者在长芦送别当涂县尉赵炎时所作。据马鞍山市当涂县地方志办公室编《李白与当涂》一书认为,他们送别的时间在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夏秋之交,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那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了,唐朝开始由盛极而走向衰败,社会矛盾不断出现。慷慨自负的李白虽然年届垂暮,但壮心不已,仍想振国颓、安民生。这在此诗中也有暗示。
从诗的题目和诗的首联可以看出,李白是从南京市内一直将赵炎送到长芦渡口的。长芦当时属扬州广陵郡六合县(见《唐书·地理志》),但从地理上看两地相距还是很远的,可见李白殷殷之意、依依之情。同时也说明长芦渡口在当时是沟通长江南北和长江航道上的一个重要的渡口。
从第二联开始,李白连用三个典故,隐讳地表达了他欲起沉疴、救危世的想法,以及对赵炎的赞赏。第二联中“楚太子”、“广陵涛”,典出自汉代文学家枚乘著名散文《七发》,文中说楚太子生病,有一个吴地的宾客去问候他,吴客认为太子的病是吃得太好,穿得太暖,住得太舒服,声色娱乐过度所致,长期下去会危及生命。于是向楚太子叙说了七件事,以引起他的重视,其中第六件事就是描写观看广陵涛。广陵涛其实就是在广陵郡所辖的一段长江上的汹涌波涛,包括长芦古镇所面临的部分江段,太子听了吴客的描述被吓出一身冷汗,病就全部好了。李白用这个典故来说明现在的唐朝政治就像楚太子一样,身缠重病,需要像吴客这样的人来指出它的病根,唤起统治者的'觉悟,才能从根本上挽救。李白曾被谗逼迫离开长安,流放夜郎,他生活上能够接触民众,政治上遭受失败挫折,精神上倍受痛苦打击,使他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问题所在,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现实,让他非常无奈。楚太子因吴客的叙说幸亏而愈,而眼前的状况却没有谁能改变。李白在平静的引用中,寄寓了深刻的思考和希望。
第三联连用两个典故“仙尉”、“四豪”表达了对好友的称赞。“仙尉”典出《汉书·梅福传》。李白借此称赞赵炎在当涂任上的政绩。“英风凌四豪”一句是赞扬赵炎风流倜傥、风采英姿和礼贤下士的形象和气质。贾谊《过秦论》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李白说他超过了“四豪”,可见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这里李白轻松地引用了两个典故,盛赞了友人的才情,同时也隐含了自己怀才不遇,难展宏图的愤懑。
第四联交待了送别的地点和天气情况。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在长江边的长芦古镇,李白将船系在岸边,看着烟高云淡的天空,浩淼荡荡的长江,面对好友,有说不尽的话语,割不断的愁思。从短短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想象李白挽着赵炎的手,抬首翘望天水一色的远方,心中充满惆怅的送别场面。
第五联“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意犹未尽的李白拉着朋友的衣袖,欢快地来到长芦街市的酒楼,炎热的天气就像他们的感情一样火热,他们手把蒲扇,一边摇扇,一边喝金陵美酒,食长江蟹鲜,话离别之情。“摇扇”的动作不禁又让人想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儒雅形象,他们谈论的话题除了知己家事之外,肯定还有政治国事。“蟹螯就金液”(李白《月下独酌》)是李白最喜欢的美事,“酒仙”和朋友一起吃着“蟹螯”美味,赋诗吟唱是多么美好的“快事”。这一句诗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一个非常珍贵的史料,即唐代的长芦古镇酒楼矗立,街市繁华,商旅很多,这填补了历史上有关唐代长芦古镇风貌记载的空缺。
诗的最后一联集中体现李白对告别友人的殷殷之情和豪放气质。他们这一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见面,前途顺逆难以预料,但思念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什么时候想起了老朋友,就登上高处,向远方吟歌一首,遥寄幽思吧。十分深情,十分豪放,十分浪漫,“诗仙”的本色表现无遗。
从全诗整体上看,李白虽是信笔写来,但落笔还是错落有致的。他的描写由远及近,从南京写到长芦;再由近及远,从当前写到未来,一气呵成,体现了他驾御文字的非凡能力。人言“李白斗酒诗百篇”,但绝不是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粗制滥造,而是篇篇饱含了他对世事的观察和思考。
这首写在长芦古镇的《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一诗,同样为后人留下了李白的幽然思绪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深深的历史印记。
篇12:送崔二长史日知赴潞州,送崔二长史日知赴潞州张说,送崔二长史日知赴潞州的意
送崔二长史日知赴潞州,送崔二长史日知赴潞州张说,送崔二长史日知赴潞州的意思,送崔二长史日知赴潞州赏析 -诗词大全
送崔二长史日知赴潞州莫轻一筵宴,明日半成空。况尔新离阙,思归迷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