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莓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阅读答案及译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阅读答案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1: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 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

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金明西北有浑州川,土沃衍。川尾曰桥子谷,寇出入之隘道。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周美袭取承平砦,王信筑龙安砦,悉复所亡地,筑十一城。及开名、平戎道,通永和、乌仁关,更东西阵法为方阵,颇损益兵械。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4.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 假:借给

B.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 坐:定罪

C. 会帝厌兵会:适逢

D. 第遣使吊赙其家 第:按次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庞籍刚正严明的一组是(3分)

1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2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3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4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5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6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

A. 123 B. 125 C. 346D. 456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干预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参考答案:

4.D(第:仅,只。)

5.(3分)A (⑤是表现庞籍有外交手段。⑥是表现庞籍勤勉为政、忠心为主的。)

6.(3分)A (“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有误,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

7.(10分)

⑴(5分)

多次弹劾范讽的犯罪之事,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没有上报朝廷。

(译出大意,给2分,“数”“善”“寝”译对一处给1分。)

⑵(5分)

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

(译出大意,给2分,“称”“当”“臣”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认为庞籍有宰相的才能。朝廷准备编修《天圣编敕》,庞籍升为群牧判官,于是上言说“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这是一种重视武装装备的表现。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臣下私下觉得很迷惑。如果这样,那么清廉的官吏就会感到丧气。”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师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又上奏说:“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使它取决于执政大臣。”孔道辅对人说:“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摩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是天子的御史。”任开封府判官时,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上对下的告谕)免除工人市租。庞籍说:“宋朝建国以来,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应当杖打内侍。”诏令有司:“从今以后宫中传命,不要马上接受。”多次弹劾范讽的犯罪之事,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没有上报朝廷。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以祠部员外郎罢免为广东南路转运使。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范讽因此而贬官, 庞籍也降为太常博士,不久又官复原职,调任福建转运使。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攻破五龙川,边境百姓被焚烧掠夺几乎完尽。戍兵十万没有坚壁完垒,都分散驻扎在城中,由于畏惧庞籍,没有一人犯法违禁。金明西北边有浑州川, 土地肥沃平坦。在浑州川的尽头处有叫桥子谷的地方, 这是敌寇出入的狭隘通道。庞籍派部将狄青率领万余人,在桥子谷的旁边修筑招安砦, 多次招募百姓进行耕种, 将收获的粮食来作为军需之用。周美偷袭攻取承平砦, 王信修筑龙安砦, 将所有失地全部收复, 修筑十一座城池。

到开通名、平戎之道, 沟通永和、乌仁关, 将东西阵法更换为方阵,这样减少了不少兵械。元昊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说前来投诚,庞籍说:“这是欺骗。”于是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数月后,元昊果然大举进犯定川,庞籍召见李文贵进行劝导晓谕,将他遣送走。不久元昊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正值仁宗厌恶战争,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派遣庞籍回报书信,叫旺荣为太尉。庞籍说“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 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如今他的来信自称‘宁令’或‘谟宁令’,都是官名,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朝廷听从了庞籍的建议。仁宗身体不适,庞籍曾秘密上疏,请求选择宗室中的贤俊之士为皇太子,言辞十分恳切。调往定州,奉召回到京师,上书朝廷告老还乡,不久以太子太保致仕,封为颍国公。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这时仁宗身体不适,废朝、临奠都未实现,只派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追赠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

篇2: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 .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5 .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 “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B . “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 .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例如《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庞籍不畏权贵。庞新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挤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月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野利旺荣的书信是投诚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l)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C【解析】注意语句的语法结构。

5.D【解析】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

6.A【解析】“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

7.(1)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

(2)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

[解析] 第(1)句,译出大意给1分,“数”“善”“寝”译对一处给1分,“皆寝不报”前加主语李迪给1分;第(2)句,译出大意给1分,“称”“使”“当”“臣”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庞籍,字醇之,是单州成武人。考中进士。知州夏竦认为庞籍有做宰相的才能。(朝廷)准备编修《天圣编敕》,(庞籍)升为群牧判官,于是请他人代为转达奏章说:“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这是一种重视武备的表现。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臣私下觉得很迷惑。如果这样,那么清廉的官吏就会感到丧气。”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城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又上奏说:“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结交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使它取决于执政大臣。”孔道辅对人说:“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摩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是天子的御史。”任开封府判官时,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上对下的告谕)免除工人市租。庞籍说:“宋朝建朝以来,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应当杖打内侍。”命令有司说:“从今以后宫中传命,不要马上接受。”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庞籍从祠部员外郎被罢免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范讽因此而贬官,庞籍也被降为太常博士。不久又官复原职,调任福建转运使。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攻破五龙川,边境百姓被焚烧掠夺几乎完尽,庞籍到任后,才稍稍修治好。驻守军队十万人却没有坚壁完垒,都分散驻扎在城中,由于畏惧庞籍,没有一人犯法违禁。(庞籍)派部将狄青率领万余人,在谷旁边修筑招安砦,多次招募百姓就地耕种,将收获的粮食作为军需之用。元昊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前来投降,庞籍说:“这其中有诈。”于是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数月后,元昊果然大举进犯定川,庞籍召见李文贵进行劝导晓谕,将他遣送走。不久元昊又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正值仁宗厌恶战争,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派遣庞籍回报书信,叫旺荣做太尉。庞籍说:“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如今他的来信自称‘宁令’或‘谟宁令’,都是官名,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朝廷听从了庞籍的建议。仁宗身体不适,庞籍曾秘密上疏,请求选择宗室中的贤俊之士为皇太子,言辞十分恳切。(庞籍)被调往定州,奉诏回到京师,上书朝廷告老还乡,不久以太子太保的职位退休,被封为颍国公。后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这时仁宗身体不适,废朝、临奠都未实现,只派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追赠司空,加封侍中,谥号“庄敏”。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3:《庞籍,字醇之》阅读答案及翻译

《庞籍,字醇之》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4,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假:借给

B.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做:定罪

C.会帝厌兵。会:适逢

D.第遣使吊赙其家。第:按次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庞籍刚正严明的一组是()(3分)

1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2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3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4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5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6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

A.123 B.125 C.346 D.456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干预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史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译文: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译文:

篇4: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 “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 聩:耳聋 B.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 祥:详细

C.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 踵:跟随 D.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屏:停止

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庞安时“医者仁心”的一组是(3分)

①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 ②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

③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

⑤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⑥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其父曾将《脉诀》传授给他,他却认为过于浅显不足为奇,而后认真研读黄帝、扁鹊的脉书,逐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意。

B.庞安时旁涉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有《难经辨》《本草补遗》,诊脉重视人迎脉和寸口脉并用,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真知灼见,为祖国的中医学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C.庞安时医术精湛,面对桐城孕妇七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最终在徒弟李百全的帮助下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

D.庞安时不仅医术精湛,活人无数,而且医德高尚,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晚年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5分)

(2)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 (5分)

参考答案

4.【C】 踵:名词用作动词,登。

5.【B】 ①是说庞安时的学识渊博,③⑥指其医术高超,均与“仁”无关。

6.【C】 “最终在徒弟李百全的帮助下”于文无据。

7.(1)不久,(庞安时)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别人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采分点:通(通晓,精通),意(见解,意见),屈(使……屈服),未冠(没有成年),句意,各1分]

(2)有人曾用与华佗有关的事情询问他,(他)说:“医术像这样(高明),不是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是虚妄的(没有什么根据)吧!”[采分点:以华佗之事(介词结构后置),非人所能为也(判断句),其(大概),妄(没有根据)]

参考译文

庞安时,字安党,是蕲州蕲水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过目就能记住。父亲是位世医,教他学脉诀,安时学后认为:“这不能够成为治病的依据,”只拿黄帝和扁鹊的脉书研究,不久,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不久,因患病而耳聋,于是他更加刻苦研究《寻枢》、《太素》、《甲乙》等珍贵罕见的医书,经史百家凡是涉及医学内容的,没有不能融会贯通的。庞安时普说:“世上的所谓的医书,我基本上都看过,唯存扁鹊的《难经》一书比较深奥。所谓《难经》就是扁鹊在书中将其医学要旨隐藏,但是讲述得并不详细,意思是让后人自己从书中去学习领会吧!我的`医术就是来自扁鹊的《难经》之中,按照该书所言来诊断病患的深浅,诀断死和生,就象符合到一起一样恰当。而且观察脉象的要点,最重要的莫过于人迎脉和寸口脉。这两脉阴阳相应,犹如两条引绳,阴阳平衡,则以绳大小相等。扁鹊《难经》大体开启了诊治这两种脉象的端倪,而我用《内经》等书加以参考,考索研究然后得出这种结论。仔细考察病症以后才应用,顺着这个理论然后治病,所有疾病都逃不出这一范围。”他打算将自己的医术告知后世,所以著《难经辨》数万言。药物后来增加有的,古人所不知道的,今人不能辨别的,经过尝试,确有功效的不应该遗漏,为此他写了《本草补遗》一书。

庞安时为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登门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治疗。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患者持金帛来感谢,他并不都收下。

一次,庞安时去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妇女恰好生产,已经过了七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效。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邻居,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刚刚看见产妇,就连声说不会死的,并告诉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产妇感到胃肠部一阵微痛,呻吟间,一个男孩子就出生了。她的家人既惊又喜,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庞安时说:“婴儿已出胎胞,而一手误抓着母肠不能脱出来,故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我隔腹抚摸胎儿手所在有位置,然后针刺的他虚口,胎儿既然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所以马上就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方法。”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眼痕迹仍在。他医术的高妙就是这样。

有人曾问他有关华佗的事,他说:“华佗医术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没有什么根据吧!”五十八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停止服用药饵。过了几天,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篇5: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思廉少受汉史于其父,能尽传家业,勤学寡欲,未尝言及家人产业。在陈为扬州主簿,入隋为汉王府参军,丁父忧解职。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兵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布列阶下。高祖闻而义之,许其扶侑至顺阳阁下,泣拜而去。观者咸叹曰:“忠列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高祖受禅,授秦王文学。后太宗征徐圆朗,思廉时在洛阳,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因寄物三百段以遗之,书曰:“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寻引为文学馆学士。太宗入宫,迁太子洗马。

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写其形像列于《十八学士图》,令文学褚亮为之赞,曰:“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三年,又受诏与秘书监魏徵同撰梁、陈二史。思廉又采谢炅等诸家梁史续成父书,并推究陈事,删益傅宰顾野王所修旧史,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魏徵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也,赐彩绢五百段,加通直散骑常侍。

思廉以藩邸之旧,深被礼遇,政有得失,常遣密奏之,思廉亦直言无隐。太宗将幸九成宫,思廉谏曰:“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谕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因赐帛五十匹。九年,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十一年卒。太宗深悼惜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曰康,赐葬地于昭陵。

(选自《旧唐书·姚思廉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等不宜无礼于王 宜:应当

B.高祖闻而义之 义:认为……正直

C.会义师克京城 会:遭逢

D.寻引为文学馆学士 引:招来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姚思廉忠心至诚的一组是( )

①能尽传家业,勤学寡欲 ②入隋为汉王府参军,丁父忧解职

③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④许其扶侑至顺阳阁下,泣拜而去

⑤常遣密奏之,思廉亦直言无隐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廉年少时跟随父亲学习汉史,能够完全继承父业,勤学寡欲。

B.遭遇义师平定京城,姚思廉忠勇兼备,言辞让众人叹服。

C.太宗征伐徐圆朗,在无意中谈到隋朝灭亡的史实时,便生发感慨,认为姚思廉的行为不逊于古代的仁人志士。

D.思廉虽然为二书的总论作了最后裁定,但其编次、删改,大都是魏徵的功劳,朝廷赐给了思廉彩绢五百段,并加官为通直散骑常侍。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

(1) 忠列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谓乎!(3分)

(2) 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寻引为文学馆学士。(3分)

(3) 思廉以藩邸之旧,深被礼遇,政有得失,常遣密奏之,思廉亦直言无隐。(4分)

参考答案

6.D(引:引荐。)

7.C(①是说姚思廉治学方面;②陈述姚思廉被任用又辞职的事情,排除这两项。)

8.D(依据原文可知D项将姚思廉与魏徵二人所做的事给弄反了。)

9.(1) 姚思廉是忠烈之士啊。仁义之人又有勇气,说的就是姚思廉吧!(3分)

(2) “怀念向往您的知节晓义的气度,故赠给您这些东西。”不久就引荐姚思廉为文学馆学士。(3分)

(3) 姚思廉因是秦王府旧僚,深受太宗礼遇,政策上有何过失不当之处,经常地让他秘密上奏,思廉也直言不隐。(4分)

【参考译文】

姚思廉,字简之,是雍州万年人。思廉年少时跟随父亲学习汉史,能够完全继承父业,他勤学寡欲,从来没有谈到有关家里财产之类的事情。姚思廉仕陈时为扬州主簿,入隋之后为汉王府参军,后因服父丧退职。

思廉后来成为代王杨侑的侍读,不久遭遇义师平定京城。代王的府僚纷纷逃奔,只有思廉陪伴代王,不离他的身旁。唐兵将登上王府殿堂,思廉厉声说道:“唐公高举正义之旗,本意在于安定王室,你们不应该对代王无礼。”大家都很敬服他的话,于是在殿堂的台阶下排列。高祖听到这件事后,认为思廉很正直,允许他扶持杨侑到顺阳阁下,他流着眼泪,行过拜礼,才离开了杨侑。看到这件事的`人都感叹地说:“姚思廉是忠烈之士啊。仁义之人又有勇气,说的就是姚思廉吧!”

高祖即皇位之后,任命姚思廉为秦王府文学。后太宗征伐徐圆朗,思廉当时在洛阳,太宗曾无意中谈到隋朝灭亡的事情,(对姚思廉的行为)感慨万分说:“姚思廉不惧怕兵刃,敢于宣明大节,即使与古代的仁人志士相比,他也不差什么呀!”于是遣使赠给他物品三百件,并有书信,说:“怀念向往您的知节晓义的气度,故赠给您这些东西。”不久就引荐姚思廉为文学馆学士。太宗进入礼部之后,姚思廉被授官太子冼马。

贞观初年,姚思廉升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他的画像被收入《十八学士图》,朝廷又让文学褚亮为他作赞,歌颂道:“志向坚定,用心勤奋,所记君言,都是实录。临危不惧,殉身为义,古代余风,可励民俗。”贞观三年,姚思廉受诏与秘书监魏徵共同修撰梁、陈二史。思廉又在谢炅等诸家梁史的基础山续写完父亲未成之稿件,并对陈朝史事进行推究、删改,补充傅宰顾野王所修旧史,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魏徵虽然为二书的总论作了最后裁定,但其编次、删改,都是思廉的功劳,朝廷于是赐给思廉彩绢五百段,并加官为通直散骑常侍。

姚思廉因为是秦王府旧僚,深受太宗礼遇,政策上有何过失不当,经常地让他秘密上奏,思廉也直言不隐。太宗将巡幸九成宫,思廉谏道:“离宫游玩,是秦皇、汉武做的事,本不是尧、舜、、禹、汤这些圣明君主所做的事。”言辞非常恳切。太宗解释说:“朕有气疾,天气一热便会立刻加剧,并非我性情本身爱好游赏。”于是赐思廉帛五十匹。贞观九年,授思廉散骑常侍,赐爵为丰城县男。贞观十一年思廉去世。太宗深感悲伤和惋惜,以至停止朝事一天,追赠思廉为太常卿,谥号为“康”,并在昭陵一带赐给他墓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