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配绿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荀子《解蔽》阅读答案及译文,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荀子《解蔽》阅读答案及译文,方便大家学习。

荀子《解蔽》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1:荀子《解蔽》阅读答案及译文

荀子《解蔽》阅读答案及译文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①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③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④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⑤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⑥乱知,谓之静。

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⑦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⑧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之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⑨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涫涫⑩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

【注释】 ①臧:通“藏”,贮藏(知识、信息等);②满:通“两”, 三心二意,心思不专;③害:妨害、影响;④两:两种,形容多;⑤偷:松弛、懈怠;⑥剧:烦乱;⑦谓之:告诉他;⑧须:等待、企求;⑨材官:选择、管理;⑩睪睪:通“浩浩”,广大;涫涫:guàn,水沸腾的样子,形容变化莫测。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 志:记忆

B. 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乱:干扰

C. 参稽治乱而通其度 治:治理

D. 夫恶有蔽矣哉 恶:哪里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虚壹而静”的好处的一项是( )

①异也者,同时兼知之 ②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

③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 ④将事道者,之壹则尽

⑤疏观万物而知其情 ⑥明参日月,大满八极

A. ①③⑤ B. ④⑤⑥C. ②③⑥ D. 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的中心是“虚壹而静”,即认知事物,要做到虚心、专一而且保持内心长久宁静。

B.因为心能贮藏知识信息,能同时认知多种事物,是不停地活动的,所以人要做到虚壹而静。

C.按照虚壹而静的规则运作,就能明察事物,并且体现在行动上,全面体察各种知识和道理。

D.真正做到虚壹而静的人知识渊博、德行崇高、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很少有被蒙蔽的情况。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

②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治:安定)

(2)B(①解释“异”,就是同时认知多种事物;②解释“专一”,就是不因对一事物的认识而妨害对另一事物的认识;③对求知的人说明“虚壹而静”的道理。这三项均不能说明“虚壹而静”的好处)

(3)D(“很少有被蒙蔽的情况”不符文意,应是“不会被蒙蔽”)

(4)①不因为心里已储藏有知识而妨碍接受其他知识,就叫做虚心。

(采分点:以,因为;臧,储藏;害,妨碍、影响;受,接受)

②对有形的万物都能看见,能见的都能论说,论说都准确到位。

(采分点:莫……不,双重否定译为肯定句式;失位,准确到位,符合实际等)

【译文】

人凭什么懂得知识和道理呢?答案是:(凭的是)心。心凭什么懂得知识和道理呢?答案是:(内心要做到)虚心、专一而且宁静。心没有不能贮藏(各种知识信息)的,这样因而就有人们所说的虚心;心没有不能知此知彼(这两个方面)的,这样因而就有人们所说的专一;心没有不活动的,这样因而就有人们所说的心思宁静。人生下来就有认知的功能,有认知就有记忆。记忆,就是储藏信息,这样因而就有人们所说的虚心,不因为心里已藏有知识信息而妨碍接受其他知识信息,就叫做虚心。心生来就有认知的功能,就能辨别事物的'差异。辨别差异就是同时认知多种事物,同时认知多种事物,就是(人们所说)的“两”(知此知彼这两个方面);这样因而就有人们所说的心思专一,不因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而妨害对另一事物的认识就叫做专一。心在人睡觉时就做梦,松弛时就会放任自流(胡思乱想),使用心时就能帮人谋划。

所以心未尝不是活动的,这样因而就有人们所说的心思宁静,不让做梦和烦乱干扰认识就叫做静。没有获得知识和道理而想求得知识和道理(的人),要告诉他虚心、专一而且内心宁静(的道理),按照这样的规则运作,那么他将要企求的知识和道理,做到虚心才能进入那个境界;他将要从事的求得知识和道理(的工作),做到专一才能达到穷尽的地步;他将要思考而求得的知识和道理,做到内心宁静才能达到明察的程度。认知事物达到明察,在行动上体现出来,(全面)体察知识和道理。(所以说)虚心、专一而且内心宁静,就是人们说的大精明、大智慧。

对有形的万物都能看见,能见的都能论说,论说都准确到位。坐在房间里却能观察天下,处在今世却能论知久远的事。通观万物而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参考验证社会安定与混乱(的实际例子)而通晓它的规律,有条理秩序地治理天地而(精通)选择管理万物,(准确)裁断普遍根本的道理而能够把宇宙(的规律)掌握在心中。(如此)宽大无边,谁能知道他的知识有多么宽广呢!(如此)浩荡无边,谁能知道他的德行有多么崇高呢!(如此)千变万化,谁能知道他的思想体系有多么复杂呢!(他)正大光明地并列于日月之中,他的智慧延伸到天地四面八方的极点,那样的人就是伟大的人。那样的人哪里会有被蒙蔽的情况呢!

篇2:荀子·子道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荀子·子道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1)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①而床,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荀子·子道》)

(2)《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

(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注】①练:父母死后十一个月举行的祭祀,因祭祀时需披戴白色熟绢而得名。

23.请引用《论语》中的原句说明材料(1)中孔子回答子路吾不知也的原因。(1分)

24.结合上面三段文字,对孔子为尊者讳的做法进行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

23.非礼勿言。(1分)

24.孔子编撰《春秋》时为尊者讳,是对地位尊贵者的过失取隐瞒回避的态度。(1分)它和居是邑不非其大夫(不非议所住城邑的管辖大夫)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一样,目的都是维护君主的统治和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当然,为尊者讳的做法也有历史局限性,容易强化对居高位者的盲目崇拜,用之不可不慎。(答出一层意思得2分,答出两层意思得3分。)

【参考译文2】:

子路问孔子说: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我不知道。

子路出来后,对子贡说:我以为先生没有什么不知道,先生却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贡说:你问了什么呢?子路说:我问: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先生说:我不知道。子贡说:我将给你去问问这件事。

子贡问孔子说: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不合礼。

子贡出来,对子路说:你说先生有不知道的事吗?先生却偏偏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你问得不对啊。根据礼制,住在这个城邑,就不非议管辖这城邑的大夫。

篇3:《荀子》阅读答案

《荀子》阅读答案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对下面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⑤劝学

A 尽 消失 快 功绩 劝说   B 到达 隔断 猛烈 功劳 勉励

C 到达 横渡 强 成绩 勉励  D 得到 渡过 锐利 成绩 鼓励

9.下列“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0.本段文字主要论述的是

A 学习的过程   B 学习的意义  C 学习的方法、态度  D 学习的目的

8.b

9.d

10.c

篇4:《荀子》(节选)阅读答案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①,今之世,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②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③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蓄;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荀子《解蔽》阅读答案及译文

【注】 ①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孔丘和赵襄子的相,见《韩诗外传》卷九和《史记·赵世家》。②焉:通“颜”,额。③期思: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俗称之 称:称呼。

B.无害为君子也 害:妨碍。

C.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差:区别。

D.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可:认同,赞同。

解析 A项,称:称道。

答案 A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从正面论述“非相”的一组是( )

①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②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③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 ④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 ⑤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 ⑥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解析 ①是列举了唐举善于相人,并非从正面议论“非相”;⑤是写通过桀纣外貌特征推断其能力;⑥也是通过外貌来判断其举止行为。都是从反面进行论述。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也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又用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

解析 C项,“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

答案 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2)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

(3)没有谁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参考译文】

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的魏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重要。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好的,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法丑恶,也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据说帝尧个子高,帝舜个子矮;周文王个子高,周公旦个子矮;孔子个子高,子弓个子矮。从前,卫灵公有个臣子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三尺,额宽三寸,但鼻子、眼睛、耳朵都具备,而他的名声轰动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个子还在车厢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高”是叶公子的名字),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胜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所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再说徐偃王的形状,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形状,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形状,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形状,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闳夭的形状,脸上的髭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形状,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形状,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尧、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是天下出众的身材;他们的体魄敏捷强壮,足可对抗上百人。但是他们人死了、国家亡了,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作例证。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

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和他们私奔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做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做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做朋友。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篇5:荀子劝学阅读答案

荀子劝学阅读答案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木直中绳中:合于。

B.虽有槁暴暴:晒干。

C.假舆马者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

15.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蟹六跪而二螯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答案:

11D  12 A 13C  14D  15 C 16 B 17 B 18A

篇6:劝学 荀子阅读答案

劝学 荀子阅读答案

劝学 荀子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假舆马者 假:借助。

C.臂非加长也 加:增加。

D.虽有槁暴 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龙生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10.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1.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 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参考答案:

8. C(加:更。)

9. B(A.从;被。B. 就。C. 表修饰;表承接。D.兼词,于之;语气词。)

10. C(博学:广泛地学习。圣心:圣人的心境。须臾:片刻。寄托:寄居。)

11.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

12.(1)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广阔。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篇7: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本而节用 本:根本,指农业生产

B、寒暑未薄而疾 薄:至,靠近

C、雩而雨  雨:下雨

D、故错人而思天 错:使…弄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殃祸与治世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禹以治 何以战

C、是何也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因物而多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天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君主好坏为转移,也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

B、文章还认为,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天地为人类服务。

C、对“星队木鸣”等异象,作者认为不足畏,那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并进一步认为,政治清明,则异象迭起也没什么关系。但对于“雩而雨”的现象,作者只好作出含糊的解释。

D、文章把散句和整句结合起来,挥洒自如,使说理透彻,行文气势和节奏感强。运用设问、反复、排比、对比等修辞,酣畅淋漓的表述了观点。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第一第三小题各3分,第二小题4分)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参考答案

9、D(错,通“措”,放弃,废弃。)

10、D(A“而”表转折,可是;B“以”,介词,凭借;C“何”,代词,为什么;D第一个“因”是“顺应、听任”的意思,后一个“因”是“通过”的意思。)

11、C“对于‘雩而雨’的现象,作者只能作出含糊的解释”说法错,作者旗帜鲜明,认为这是寻常现象。

12、(1)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2) 统治别人的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3)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

在全句通顺的前提下,(1)句重点关注“常”“为”两词。(2)句重点关注“君”“隆”“王”三词,全句通顺。(3)句重点关注“大”“物”和句式。

【参考译文】

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保全;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

社会的太平和**,是天决定的吗?回答说:日月星等天体运行和历法现象,这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这样的自然条件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太平和**不是天决定的。是时节变化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在春夏都生长茂盛起来,在秋冬则收获储藏起来,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把国家治理好了,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时节变化决定的。是地理条件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得到土地便生长,离开土地就死去,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使国家大治,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土地决定的。……

流星坠落,树木爆裂作响,国都里的人都惊恐。问道:这是怎么回事?答道:没有什么。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象。对它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日蚀月蚀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君主英明、政局安定,就是这些现象同时发生,也没有危害。君主昏庸、政治暴虐,即使这些观象一样也不出现,也没有好处。所以说,流星坠落,树木作响,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象。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

举行求雨的祭祀便下了雨,这是为什么?答道:没有什么,就如同不举行求雨的祭祀也下雨一样。出现日蚀月蚀就敲击锣鼓去抢救,天旱就举行求雨的祭祀,先占卜然后才决定大事,不是用它来作为得到所祈求的东西的手段,只不过用它为政事作装饰。所以君子把它看作是一种文饰,可是普通百姓却把它看作神灵存在的具体表现了。认为是一种装饰手段就会有好处,认为有神灵就有害处了。

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显明的;在地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显明的;在万物中,没有什么比珠玉更显明的;在人类所具有的东西中,没有什么比礼义更显明的。所以说,太阳月亮如果不高悬空中,它的光辉就不会显著;水火如果不积聚起来,它们的光辉和润泽就不会广大;珠玉的光采如果不显现在外面,王公贵族就不会把它们当成宝贝;礼义如果不用在国家的治理上,执政者的功绩和名声就不会显赫。所以人的生命受之于自然,国家的命脉决定于礼制。统治别人的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如果贪图私利、多用欺诈,就很危险;如果使用权术、颠覆、阴险等手段,那就彻底灭亡了。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是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篇8:《荀子·性恶》阅读答案及翻译

《荀子·性恶》阅读答案及翻译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而有疾恶焉疾:嫉妒。

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然后出于辞让

B.人之学者,其性善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C.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曰:是不然

D.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 ( )

①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②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

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⑥令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B.荀子依据古圣王所为认为,只有师法教化、礼义引导才能使人远离恶。

C.荀子用驳论的方式,从“性伪之分”入手,否定孟子“性善”的观点。D.荀子论人性与《劝学》中所阐释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

参考答案:

【1】C 起:设置,创立

【2】B B项两句中的“者”皆为判断句前一分句句末助词。A项前“于”为介词,“到”;后“于”为介词,“对于”。C项前“然”为指示代词,“这样”;后“然”表肯定,“是的”、“对的”。D项前“为”(wèi)为介词,“为了”;后:“为”(wéi)为动词,“是”。

【3】B 。①②④都是直接表现荀子“人性恶”这一观点的;③用比方表现荀子的观点,属于间接表现;⑤此句主语是“古者圣王”而非荀子;⑥这是荀子阐释人性是天生的道理,人的本性如同眼睛生来就能够看到东西、耳朵来就能够听声音一样。

【4】D 《劝学》中荀子用了大量的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改变恶性;在《性恶》节选的这些文字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手法,如:“故钩木必将待 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参考译文: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因此人们就产生了争抢掠夺,谦让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产生了残杀陷害,忠诚守信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声色的欲望,有喜欢美好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会产生混乱,礼义法度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乱动局面。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席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之后,对推辞谦让这种美德人们才会做出,对国家的礼法人们才会遵守,(国家)就最终走向安定太平。用这些事实事看人的本性,这样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

因为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 栝矫正加热,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器具一定要经过磨砺,然后才能锋利。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后才能端正,用礼义加以引导才能矫正。人们如果没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就会偏颇邪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的引导,就会悖乱而得不到管理。古代圣明的君王因人的本性是邪恶,认为(人)是偏颇邪恶而不端正的,悖逆祸乱而得不到治理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整治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教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古者圣王)开始都是出于整治社会秩序、从而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被师长和法席所感化、积累文献经济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就是君子,(如果有人)放纵情性、习惯于胡作非为而违背礼义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作为。

孟子认为:“人们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这是还不了解人的本性,就是对人先天的本性和后天人为努力之间的区别不了解。一般来说,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学习不来的,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礼义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能够学习、努力实践做到的。人身上那种不能学习、不能努力就能做到的东西,叫本性;人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做到的,叫人为努力,这就是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人的本性,比如说睛睛生来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生来是用来听声音的。那可以看见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视力和听力是不可能学到的,这是很明显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