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m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点评,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点评,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课堂实录及点评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课堂实录及点评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性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上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性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篇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大意,了解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感情。
篇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篇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1、师:板书课题。“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2、请大家放声朗读这首词,把音读准了,注意停顿。
3、指名读一读。
(1) 纠正读音:见:
4、范读:七八个星 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
师: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5、齐读。
篇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读读下阕,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师:找到“茅店”,他的心情怎样?
这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这个“茅店“,诗人曾经来过,你读出来了吗?哪个词?(旧时)
篇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师:“忽见”什么意思?
师:现在老师有一问,不知大家能否帮我解疑?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黄沙岭这一带的路他应该非常熟悉。怎么会对已经近在眼前的“茅店”说“忽见”呢?
完整地读读这首词,想想,是什么影响了他?
生交流感受。
师:(板书:企盼丰年)
这种内心之喜,你能读出来吗?
指读。一起读。
篇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人想透过这短短五十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这首词的上阕,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自己读上阕。
上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交流:
看到的:明月 惊鹊
听到的:鸣蝉 蛙声
适时指出:现在你知道这首词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你能把这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吗?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说丰年?”谁在说?说给谁听?
生交流: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介绍“稼轩”一词的来历。(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读到这里,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师:谁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通过朗读来表达?
指读。
范读。
师:无论是月亮、鹊儿,还是清风、蝉鸣、蛙声,都是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的巧妙组合,就显得很不平常了。我们再来读。
篇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师:同学们,这一幅丰收在望的.景象,在现在的农村,似乎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为什么在辛弃疾的眼里,却是如此不同寻常,为什么?
生交流。
(出示)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篇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拓展阅读:课文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词题是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____。
3.这首词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4.词中的“见”读____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____”相同。
5.词的前4句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本词上片写__________的夏夜,以鸟惊、蝉鸣、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__________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突然发现,表现__________的乐趣。本词流露出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和对____________________。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宋辛弃疾
3、清风半夜鸣蝉
4、xiàn现
5、明月、鹊、蝉、稻田、蛙声
6、山村蛙噪黄沙道天气的突然变化旧游之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丰收之年的喜悦农村生活的热爱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篇1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 活动。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词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2.借助工具书、教师的指导理解这首词,在理清词的大意的前提下背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识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在古代的文学史上宋词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齐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6、指名配乐朗读,适时评价。
7、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设计意图: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了解作者,整体把握,了解课文大意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这需要我们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别枝”,给予讲解。
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教师小结: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这一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出示相关视频。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与词产生共鸣。]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篇1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谁在说?这是什么写法?有何妙处?
3、“路转溪头忽见”是什么景象?(用词中一句调整语序后回答)“忽”字是哪类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4、后两句对全词起了什么作用?
5、“惊鹊”“鸣蝉”“蛙声”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夏夜风光?反映了夜行人什么心情?
1、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从“清风半夜鸣蝉”看出来。
2、是青蛙在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农庄特点。
3、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4、写出作者的心理状况。
5、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反映夜行人喜悦心情。
篇1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稿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的气氛。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上阕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阕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数字”入诗,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借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这几个数词用得巧妙之极。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地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另外,这首词明白如话,采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活泼,摇曳多姿,描写出一幅农村夏夜悠闲恬静的画面,表现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