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ki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翻译认知过程中的隐喻框架,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翻译认知过程中的隐喻框架,供大家阅读参考。

翻译认知过程中的隐喻框架

篇1:翻译认知过程中的隐喻框架

翻译认知过程中的隐喻框架

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本论文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二领域模式)和福柯尼耶(Fauconnier)和特纳(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多空间模式)出发,试结合认知心理学和隐喻认知理论模式探索性描述译者的翻译过程.

作 者:严苡丹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HORIZON 年,卷(期): “”(9) 分类号:H059 关键词:翻译   认知心理学   隐喻框架   概念隐喻理论(二领域模式)   概念整合理论(多空间模式)  

篇2:隐喻的认知及翻译

隐喻的认知及翻译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并根据隐喻的心理运作机制来确定具体的翻译策略.

作 者:林爱华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7;长江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重庆,408100 刊 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年,卷(期): 19(3) 分类号:H04 关键词:隐喻   认知   翻译  

篇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隐喻的翻译需考虑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思维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由于人类在认知、思维方面本身存在诸多共性,隐喻的'翻译应尽量采用直译,只有当喻体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时,方可采用意译.

作 者:张宏武 宋引秀 ZHANG Hon-gwu SONG Yin-xiu  作者单位:张宏武,ZHANG Hon-gwu(嘉应学院外语系,广东,梅州,514015)

宋引秀,SONG Yin-xiu(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渭南,714000)

刊 名: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 年,卷(期): 23(3) 分类号:H319 关键词:隐喻   认知语言学   文化   翻译  

篇4:谈汉译日过程中汉语隐喻的翻译

谈汉译日过程中汉语隐喻的翻译

不论是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隐喻这一修辞手法都经常使用.但具体地来看,两种语言的隐喻既有相似处又有相异处,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句中隐喻的翻译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笔者将隐喻的翻译方式总结为:直译、借用、替换、添词、意译五大类别.本文将以一些译文为例,从汉译日的角度总结并探讨汉译日过程中隐喻的处理方式.

作 者:梁少逸 Liang Shaoyi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刊 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 “”(8) 分类号:H059 关键词:隐喻   翻译   喻义  

篇5: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也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认知语言学摒弃了耽于绝对真理的客观主义和只凭直觉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想象的主观主义两种极端倾向,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认为体验主义认识论在隐喻与翻译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利用隐喻映射理论分析了隐喻和翻译思维过程的认知相似性,通过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隐喻、认知及翻译三者的关系.

作 者:于莹 YU Ying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1(2) 分类号:H315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隐喻   翻译  

翻译认知过程中的隐喻框架篇6: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阅读过程中的隐喻思维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阅读过程中的隐喻思维

本文从认知范畴的角度论述了隐喻与认知,隐喻与语言的关系,指出了隐喻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及必要性.结合隐喻的特点阐述了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及隐喻的语义特点为人类进一步认识世界创造条件的`观点,并提出了如何利用隐喻思维培养提高阅读能力的具体方法.

作 者:袁颖 Yuan Ying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 “”(7)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阅读   隐喻思维   词汇创新  

篇7:浅论隐喻的文化认知价值

浅论隐喻的文化认知价值

隐喻的认知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内容和特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使得隐喻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本体化趋向.隐喻的`始源性、普遍性和创造性本质能清晰地反映出隐喻的认知本质和文化根源.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喻折射出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透过隐喻生成和理解的符号化过程,其文化认知价值得以鲜明体现.

作 者:陈勇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 刊 名:中国俄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RUSSIAN TEACHING 年,卷(期):2005 24(2) 分类号:H35 关键词:隐喻   文化认知   隐喻生成与理解  

篇8: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作者/吕梦菲 贾蕃

摘 要: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流行,隐喻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学习词汇方式,并给英语词汇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隐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词汇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一种运用隐喻来进行词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隐喻;词汇教学;认知

词汇是语言的载体,也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的.重要认知工具,隐喻也是语言和思想的组成部分。本文将分析隐喻对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

作用。

一、隐喻与词汇之间的关系

隐喻理论对研究英语词汇教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隐喻是词汇产生、语义扩张和语言应用的重要源泉。因此,提高隐喻意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应用隐喻理论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解释新单词时,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该词的隐喻意。解释多义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多个含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隐喻是词汇产生和词义扩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意义记忆策略、比较记忆策略、联想记忆策略和语境记忆策略。

1.意义记忆策略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起源于基本范畴。人们首先掌握一些基本范畴词汇,然后通过“范畴化”来扩大词汇量。而隐喻是人类使用熟悉的事物和概念表达那些陌生的事物和概念的过程。人们用来表达熟悉事物的词汇属于基本范畴词汇。词汇习得恰恰基于基本范畴词汇。因此,人们通过范畴化,用隐喻性思维扩大词汇。

隐喻是形成多义词的主要路径。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总是迷惑语言学习者。通过这种具体分析,将会使学生清晰了解单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从而形成更加灵活深刻的记忆。

2.比较记忆策略

当然,由于东西方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巨大差异,两种语言在词汇上并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中英词汇存在差异。如,中国的词汇,如“馒头、包子、汤圆、粽子”,在英文里没有相应的单词。同样,“cafe,hamburg,salad”的音译“咖啡、汉堡包、沙拉”变成中文词汇的一部分。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通过文化的对比,语言学习者能掌握更多的词,增强使用的精确度,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3.联想记忆策略

联想记忆策略是通过分析词汇间发音或拼写的一致或相似,形成长期记忆。联想的方法是基于个体不同的认知经验,因此,联想策略因人而异。联想记忆策略也可以应用在同义词、同音异义词等方面的学习。所以,联想记忆法可以大大简化记忆过程和避免词汇混淆和误用。

4.语境记忆策略

在学习词汇时,许多英语学习者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尽管已经记住大量单词,但在翻译、写作或沟通时却不能自如使用。所以,英语教师应教导学生发挥其对词汇的认知能力,结合特定语境掌握词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可以灵活使用词汇,教师应采用结合语境教学的方法。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毋庸置疑,传统词汇教学在记忆词汇方面有其积极影响,但在长期记忆和词汇的灵活应用方面效果甚微。因此,如果教师能遵循人类认知模式并且注重培养学生隐喻意识,学生就可以更加容易、迅速地掌握词汇,最终达到词汇教学“活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oers F.Metaphor Awarenessand Vocabulary Reten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1(4):553-571.

[2]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4):51-59.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篇9: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初探

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初探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普遍存在的基本而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隐喻又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喻深深地根植于文化中,是文化和经验的沉淀.隐喻是一种文化和认知二位一体的现象, 认知的框架是文化, 文化的传承靠认知; 认知和文化又是隐喻性的,因此隐喻具有文化认知的本质.

作 者:耿维峰 侯淑声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市,13 刊 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TV & RADIO UNIVERSITY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3 关键词:隐喻   文化   认知   本质  

篇10:日语隐喻的认知分析

日语隐喻的认知分析

日语中的隐喻现象极为普遍,在日语隐喻中,真正发挥隐喻作用的不是表层的语言现象,而是思维层次的隐喻概念,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这样,日语隐喻不仅带有明显的认知性,而且还反映了日本人隐喻思维的普遍性.日本人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决定了日语隐喻的系统性,而各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则决定了不同的目标范畴.

作 者:李远喜 LI Yuan-Xi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刊 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 28(4) 分类号:H365 关键词:日语隐喻   认知   系统性   目标范畴  

篇11:认知隐喻理论再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再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理解抽象概念最重要的.手段.George Lakoff等学者对诗歌、政治、哲学和数学领域的分析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作 者:刘云红 LIU Yunhong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南洛阳,471003 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2005 “”(8) 分类号:H0 关键词:认知   隐喻理论   应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