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开放教育中网络系统环境与资源建设的关联性探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开放教育中网络系统环境与资源建设的关联性探析,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开放教育中网络系统环境与资源建设的关联性探析
开放教育中网络系统环境与资源建设的关联性探析
教育信息化是电大教育发展的技术动力,网络系统建设与资源建设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地位非常特殊,它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特征,是电大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作 者:何一辉 He Yihui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资源与技术中心,广西南宁,530022 刊 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年,卷(期): 20(3) 分类号:G40-057 关键词:网络环境 资源建设 开放教育篇2:校园教育资源环境建设案例分析
校园教育资源环境建设案例分析
刘海英 南昌市第一中学摘要 在目前南昌市教育系统信息环境建设中,网络是基础资源、是核心,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网络教学资源已经成为新一代校园信息环境的心脏,本文以南昌一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例,通过对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要素、结构和特点的分析,对网络信息环境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 信息环境 教学资源 校园网络
一引言
随着南昌教育系统中小学校园网工程的实施,各学校都在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而信息环境建设是学校信息化的基础,信息环境建设包括硬件的建设和资源的建设,其中,网络是基础设施,资源则是核心,但是很多学校在信息环境建设的实践中,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重视不够,使得网络的实际应用远远落后于网络本身的建设,本文首先对资源建设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我校的资源建设这一案例的研究对中小学校园网信息环境综合建设进行探索。
二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分析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资源建设问题正逐步成为关注的重心,对于一位中学教师来说,高质量的备课、精美的课件制作、教师的再学习等都离不开强大的资源背景,而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力和学习的能力、拓展视野等也离不开强大的资源平台,对一个学校来说,建设校园网投入很大,如何能够真正做到为学校的教学服务,校园网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这也离不开资源的建设。显而易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强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系统是现代教学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分系统。
三网络教学资源的结构要素
我认为,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基本包括教学资源建设和资源开发系统两大模块。资源开发系统主要是为专业教师提供各种媒体素材的采集与编辑,网上多媒体信息的收集与重组,网络课程的编著工具等。就我校而言,对资源开发系统的硬件设备尚在投入之中,我主要对教学资源的环境建设作了一些探讨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三个基本部分是多媒体教学素材资源库,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组织管理系统。
1、多媒体资源素材是相对现代多媒体教学使用的教学软件来说的,这类媒体信息主要是以单一媒体的形式呈现,如学校中原有的录像、录音、图片等资料,经过数字化转换,形成数字媒体信息,我们把这些信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进行挑选、处理,投放到网络服务器上,比如我们在ftp服务器上建设了课件库、试题库、教案库等,主要以知识点为基础,有组织地将教学资源构建成为学校教师教学中使用的有机系统。
2、图书馆是吸收知识的好地方,但图书馆有地理位置、藏书量和时间等限制因素,影响到学习效率的提高,为了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同时也为使学习过程更便捷,我校加大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力度,建设了图书馆网上检索系统和数字图书馆,以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
4 资源组织管理系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主要配置一些应用软件系统: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视频应用系统、多媒体素材应用系统等。每个系统都包括数据管理、数据上传下载等功能模块,开发了组卷数据库和课件制作数据库,可以方便教师对资源的二次开发,满足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媒体资源的使用环境一般包括静态主页、课件制作平台、课程资源等。主页是基于因特网,利用web服务方式,向客户开放的窗口,它可以链接到各个系统的应用界面,为师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学习环境,支持教学管理的组织和实施,网络课件、电子教案等均可上传和下载。
通过对通用教学资源库结构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高质量有特色具有教育教学内涵,能够形成教学功能的专业资源
2 全面的能使资源有效集成的资源组织管理系统
3 具有使用这些教学资源的工具和浏览平台
4 提供健全有序的资源实时更新机制
四应用效果
我们对资源库建设的功能要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构建了我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该系统目前已经开始运行,同时提供web服务和ftp服务,并且我们也已经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基本上达到了我们预定的目标。当然新建立的系统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诸如服务器刷新的速度不够快等,这主要是技术上还不够完善,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教学资源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资源库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对资源库的建设方案要进行充分的论证,规划起点要高、实施步骤要细,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也要参考他人经验,在管理员的协调下,让学校各学科的老师和学生把认为好的资源放上来,然后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在教学中完成筛选,以此来促进我校资源积累的良性发展,最终才能完善我校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
参考文献
[1] 汪逸新等,校园教育资源环境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第3期
[2] 曾亦琦, 基于网络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及其教学应用[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1(8) 72-75
[3] 李平, 现代远程教育专家访谈 资源建设篇[J]。中国远程教育2000 12 6-10
[4] 教育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Z] 2000
篇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办好开放教育的教育理论论文
关于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办好开放教育的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论文摘要:通过对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特点和重要性的分析,提出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和实用性,强化专业和课程特色、评价机制科学化、人员结构合理化等建设要求。
一、充分认识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树立开放教育观念。才能充分认识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建设出适合开放教育需要的教学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从根本上理解只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多元化的课程内容组织与传送渠道,才能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发展。
二、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和实用性
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是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远程教育的教学水平,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才能进一步满足开放教育生的要求。
(一)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技能
首先.远程开放教育使得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的改变,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其次,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有渴求和汲取新知识的愿望.要有较高的学术修养、开阔的教育视野、广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抓住教材的知识点和关键内容,提炼出教材精华,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技能。作为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能独立设计制作课件的脚本.并提供相应的文字、视频资料供教育技术部分进行整合制作。
(二)加大投入,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和实用性.
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加大对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是保证教学资源质量的基础条件。
第一.要根据不同资源的不同特点加以制作利用。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实用性。
第二,在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文字教材的缩减和重复,对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容易理解的问题,特别是教材已经讲明白了的问题,在有关网上教学资源中则不必再反复讲解。
第三,对教与学的方法要进行再创造,使教学过程得到升华。应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以对文字教材的辅导和补充为主.主要侧重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和知识点的辅导.并要借助其优势不断提高复习指导、实务训练、检验测试等教学环节的交互环境.以便增强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强化专业和课程特色
(一)多媒体教材资源建设
1.文字教材应突出自学特色
文字教材是系统地学习课程全部内容的主要媒体,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认真学习文字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所以选择一本结构合理,体系清晰的文字教材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
2.音像教材应生动活泼.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音像教材的编制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音像教材内容应少而精,由过去的被动教学局面改变为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讲思路和方法.对课程进行提纲掣领的导学或归纳、总结。有些课程经过艺术加工处理,成为近似于欣赏课,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受学生欢迎。
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应配套使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电大的.教育革命,特别是开放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教学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交互课件在今后的远程开放教育中将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交互课件的制作也是迫在眉睫.它应与文字媒体配套。而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应该由浅入深、引人人胜,充分考虑师生的交互。体现出导学、促学和助学。
(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资源建设
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资源主要网上教学辅导资源、bbs讨论区、电子邮件、电话答疑等。这部分动态教学资源是不断更新的资源.它是在动态过程中体现出专业和课程特点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学大纲、课程说明、教学实施方案、重难点解析而言,如果教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按需要修订即可:参考资料则应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上载有参考价值的教学资源;考核说明、根据教学要求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更新;在线测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及时根据教学要求为学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在线测试,是帮助学员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而对于bbs讨论区开展的实时与非实时答疑.则需要教师有问必答,并且要及时回答,这样便于学员与教师开展互动交流.帮助学员懈决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总之.这样的管理模式既讲分工又讲协作,有利于及时解决资源管理中的问题;该模式促使教职工广泛参与到资源建设中来.有利于加快资源建设工作的步伐;检查评比奖惩一起抓,有利于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学习,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该模式是对资源建设、维护、利用的整体管理,有利于资源的整合推广;充分体现出了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有利于真正实现开放教育,让学生自主化学习。
篇4:电大开放教育微课程资源建设研究论文
电大开放教育微课程资源建设研究论文
【文章摘要】移动学习在电大开放教育中刚刚兴起,但是优质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仍然比较匮乏,如何开发出优质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本文依据电大开放教育成人的学习特点,探索在开发适合电大开放教育微课程教学资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使得我们开发的课件能够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微课程;开放教育;移动学习
现在,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也促进了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学员们的学习方式正在从网上自主学习向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模式过度,作为移动学习主要的教学资源—微课程的建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某个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主要有录屏方式、录像机拍摄方式、软件合成方式等。
2.微课程教学资源的特点
微课程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解决某一知识难点为主要目标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它又具有内在的耦合性等特点。微课程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教学时间短
依据人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程一般控制在5到8分钟,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这有利于人们进行移动学习、凡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
2.2容量小,内容精简
由于微课程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包容太多的教学内容,它主要是以某个学科的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为教学内容,或反映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
2.3适合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由于微课都是以某个知识点为单位进行讲授的,所以人们在学习时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内容。另外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也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制作微课程,更能体现出微课程个性化的特点。
2.4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一节微课程就一个主题,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讲授的内容主要是课程的重点、难点、考点等。
3.微课程教学资源与传统的网络视频教学资源的区别
(1)网络视频教学资源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基础建设而成,知识结构完整,系统性较强,一节课的时间较长,一般为40到50分钟。微课程教学资源是为学员进行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而设计的,过多的学习任务和过大的信息量,在不固定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
(2)网络视频教学资源的获取主要是电脑和互联网,数据传输量较大,对网络带宽要求较高。而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获取主要是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通讯设备和移动互联网,数据传输量较小,教学资源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对学习的环境也没有特别的要求,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微课程教学资源的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另外在设计微课程时已经充分的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使得微课程的针对性更强,更能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而网络视频课程无法做到这些。
4.开放教育微课程资源的建设原则
电大开放教育学员现在的主要学习方式仍然是以网上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移动学习对他们来说仍然处于辅助的地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选择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课程设计上除了要遵循一般的微课程设计原则外,还要考虑到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特殊性。
4.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
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要以学员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因为电大开放教育学员基本都是成人,他们来电大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他们有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解决工作总出现的问题来学习的`,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的,有的是想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知识,取得文凭。因此在设计微课程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需求,做到微课程制作要有针对性。
4.2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重点难点
由于成人学员平常的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学习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来学习,因此课件提供的内容必须要具有单一性,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掌握。同时好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不能过于零散,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
4.3在设计过程中要能够体现成人学习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成人学员平常工作较忙,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引导学员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在课件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移动学习只是传统网络学习的补充,所以在设计课件时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使得我们设计的课件能起到解难答疑的作用,以促进学员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总结
目前移动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电大开放教育的学习中刚刚兴起,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教学过程的管理还都在探索过程中,如何开发出优质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希望本文能为电大的同仁们在设计微课程时提供借鉴,共同推进移动学习在电大的发展。
篇5:电大开放教育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思路论文
电大开放教育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思路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移动学习资源的概念,分析了移动学习及移动学习资源的特点,并与传统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比较,最后对开放教育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原则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资源;资源建设
一、移动学习及学习资源的定义
(一)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二)移动学习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学习资源师学习活动中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制度等。狭义的学习资源师指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媒介资源等。本文所指的移动学习资源是指可支持移动终端,体现移动教育环境特征,支持移动教育环境下学习高效进行的数字化资源,是指在分析研究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符合移动终端学习特点的学习资源支持服务。
二、移动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资源的区别
移动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资源与传统的书本、辅导资料等纸质学习资料相比,都属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它们有相同点,例如资源均是多媒体形式。不过移动学习资源也有区别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地方,完全将它们移植到移动学习的平台上并不合适。
(一)移动学习的特点
1.移动性
移动学习使用的工具是智能移动终端,这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不再局限在某个固定的场景之下,学习活动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对已经下载到本地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同时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获取网络上的信息学习。
2.碎片化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时间、空间已经从传统的连续固定转变为灵活和开放。人们经常利用等车、等人甚至上厕所的零碎时间进行移动工作或学习。可见人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都呈现出碎片化特点。移动学习能很好地满足成人学员的这种碎片化的'学习需求。
3.个性化
开放教育成人学员的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传统教育在保证教育成果方面先天不足,而移动终端的私有性和学员之间在个性上的差异,决定了移动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移动学习可以帮助学员依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需求拟定学习内容和进度。
(二)移动学习资源的特点
1.内容简明扼要
网络学习资源往往是以一门完整的课程为单位进行建设,一般知识结构完整并且系统性较强。而移动学习资源为学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而设计,过大的信息量和过多的学习任务使得学习者在不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很难进行有效学习。移动学习资源要求内容尽量简单,所承载的内容应短小精悍,要求以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为单位,突出知识重点。
2.媒体短小精悍
考虑网络环境和设备本身的一些局限,移动学习资源应尽量微型化,承载量不应过大,不会因为网络连接速度或者设备计算速度等客观原因影响学习资源的获取,使学习者能迅速获取和访问。
3.满足个性化学习
同网络学习资源相比,移动学习资源更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应该可以使学习者依据个人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资源,因此,移动学习资源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习群体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
三、开放教育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要以学员的实际需求为依据
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最重要依据就是学员的实际需求,因为归根到底,学习资源建设是为电大开放教育学员服务的,他们选择来到电大就读,有他们自身的考虑,比如有些学员是想通过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取得学历毕业文凭,有些学员想通过学习获得分析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有些学员只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等等。
(二)要以适当的知识点划分资源内容
成人学员在进行学习中,注意力常处于高度分散、易受干扰的状态,很难一次性完成有很多知识点的学习,因此提供的学习内容既要保证知识点的单一性以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又要保证知识点有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知识点要相对独立,语言简练,易利用图形、动画或者声音进行描述的学习内容,较适合开发设计移动学习资源。
(三)要能引导学员自主学习
开放教育学员以成人学员为主,他们平时工作较忙碌,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引导学员掌握自学的方式方法,刺激他们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是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中不能忽视的问题。移动学习属于学员传统学习模式的补充,除了靠学员自己保持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外,学习资源的建设必须能促进学员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每个知识点学完后都有小而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任务给予学员成就感,从而达到促进其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当前移动学习发展并不成熟,优质的移动学习资源比较缺乏,但是随着移动学习的不断进步,移动学习资源必将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给学习者,移动学习也必将发挥出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园园.成人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梁国胜,李睿.移动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
[3]李华新,李忘秀.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刍议[J].山西电教,.
[4]张思明.基于SECI模型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篇6: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育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育研究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 闫亚琛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左秀萍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 何裕杰
【摘要】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一系列生态问题开始出现,人口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亟需提出,并应通过高中地理课程进行教育落实。文章在探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批判性、区域性与实践性三大教学原则,和情感价值、地理知识和落地行动三个教学目标,未来建议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野外观察和网络探究进行教育实施。
【关键词】人资环经济学;地理科学;教育
一、引言
自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经济发展带来财富资产增长的同时,却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再加上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人类文明受到挑战,人口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亟需提出。,国务院在理论经济学大类下设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下文简称“人资环经济学”)二级学科。
高中地理教学有其独特的视角,是落实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观念的重要教育渠道。《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版)》第一章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指出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并阐明其致力于研究并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问题中的地位。
二、人资环经济学内涵
人资环经济学这门学科,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即人口,对此学科的研究需基于对我国人口现状正确地理解,我国是人口大国,之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率虽有放缓的趋势,但增长的绝对数仍然不容小觑。
第二,资源,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资源享有量较世界平均水平低。
第三,环境,环境的教育是伴随“废水、废气、废渣”环境污染问题出现而产生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洁净程度近些年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热点,生态文明教育需进一步落实。
最后,以上三者之间存在一种互为作用的关系,从马尔萨斯开始,人口学就在关注环境与资源问题,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资源要素转化成更有价值的产品,同时却破坏了自然环境,对资源造成了消耗,经济学则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寻找平衡点,使得对资源的边际破坏量等于边际收益。
另外,人口迁移的存在,使以上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动态性。例如,我国人口迁入大城深圳,约80%的人口为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数量增长迅速,1979~间,从0.15万人上升到798万人,至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每平方公里容纳了5201人,原本资源丰富的城市,在30年间,资源承载力几乎达到极限。
三、人资环经济学教育原则
1.批判性原则。环境问题之所以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人类对资源的放肆开采和对后期环境污染现象的冷漠,因此给学生带来很多误区。在课堂上,对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互动,教师需引导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对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批判性的观察和讨论。例如,污水排放,工厂污水未经净化直接流入当地河流湖泊,往往带来水质污染,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或许见怪不怪,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其中缘由。
2.区域性原则。受自然地理环境和政治性政策的约束,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与环境特征有很大的差异,68.8%的人口聚集在仅15%的土地面积上,人口分布呈现“西疏东密”,地形起伏平缓的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为主)聚集了大多人口,高海拔地区和沙漠地区人口密度较低,甚至有无人区存在,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人文和自然地貌环境,了解自身所处区域的特点。
3.实践性原则。人资环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应遵循直观性和参与性原则,英国科学家卢卡斯曾提出,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是课堂知识的延续,也是合适的实践对象,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是指教育要从当下出发,从实际生活出发,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习得才有意义。实践中,学生可以体验当下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增强参与感,培养未来公民的社会责任心。
四、人资环经济学教育实施目标
我国现行地理教材大都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从自然地理入手,逐步深入讲述至人口、城市与区域经济,人资环经济学的学科理念始终贯穿着地理教育的过程,地理教本的大多数章节也都是围绕人资环经济学展开,明确人资环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对地理学科的教育有重要意义。
1.情感价值目标。学习人资环经济学相关模块是了解国情的过程,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仅矿藏而言,已探明的168种中,我国有151种,其中钛、钒、镁等居世界储量首位;文化景观多样,五十六个民族,皆有其特色的人文景观,世界独一无二,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载体。同时,环境问题和人口发展政策发布往往是平常社会热点,通过此课程,学生应尝试在课堂学习之余了解国家政策,和基于此政策所带来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未来发展动向及趋势。
2.地理知识目标。人资环经济学教育要求学生可以掌握人口、资源和环境三个方面的知识,再加上基础经济学理念,学生对这四个要素的理解应不是简单的拼接记忆关系,而是将我们生活的环境看成一个系统,人口置于其中与地球环境不断互动,自然资源为人口的增长和繁殖提供可靠的基础,但当人口增长过快或总量超过一定阈值,又反过来对资源带来破坏,甚至是环境污染,动态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环境问题的理解。
3.落地行动目标。人资环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切实改变学生的行为。人口方面,我国人口发展与国家政策连接很为紧密,例如,“计划生育”的提出,使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生育率持续降低,把人口总量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之内,高中生是十年后的重要劳动力,也是核心生育人群,了解人口政策的制定背景和思路,有助于未来政策更好地落实。其次,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在于人是主动的一方,人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消耗资源,也可以改变某些生活习惯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人资环经济学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五、人资环经济学教育实施途径探究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仍应是人资环经济学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以讲授法传递知识,如人口的生育、死亡和迁移模式以及其地区间差异这类比较容易在课堂上解释清楚的专题,仍以讲授法为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照本宣科,而可以结合幻灯和视频等多媒体,多方位教学。
2.野外观察。野外观察是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对环境教学很适用,高中生已有一定的地理和环境知识,通过野外观察可以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教师在过程中需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例如,看到水污染时可以讨论水污染的可能源头有哪些、为何有些企业知道水污染的严重性仍然会直接排污、水污染对人类发展、当地环境有什么影响等问题,人资环经济学的诸多模块知识在讨论中得以巩固。
3.网络探究。使用网络做研究可以快速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网络信息虽然比书本噪音多,需要学生进行提炼、判别,但其信息更新速度快,针对性强,可以作为课本之外的辅助教学方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给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大家可以在平台上共享资源、聊天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云彦,程广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新发展[J].求是学刊,,33(1):62-66.
[2]童玉芬,武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特点与问题[J].人口与发展,,19(4):37-45.
[3]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等。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171-1177.
[4]唐斌,朱永新。杜威“教育即生活”本真意义及当代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84-87.
篇7:环境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环境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出发,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提出了缓解环境资源危机,加快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作 者:徐振英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刊 名:河南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7) 分类号:X22 关键词:环境资源 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策篇8:农业资源与环境个人简历
☆ 个人信息
姓名: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7年7月
籍贯:四川巴中
居住地: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
民族:汉
政治面貌:团员
求职类型:应届毕业生
毕业院校:四川农业大学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移动电话:
家庭电话:
E_Mail:
QQ/MSN:
☆ 教育经历
9月至6月 于四川农业大学就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 工作实践经历
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为中国移动雅安分公司代理移动电话卡销售;
08年暑期参加08-暑期社会实践“食用菌生产引发的农业环境污染调查”活动;
暑期参加07-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暑期参加06-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被评为优秀个人;
06年6月参加雅安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的“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0月―07年加入环保协会,并在协会中担任理事及部门负责人
☆ 技能水平
通过四川省计算机一级,熟练 Windows、Word、Office 等办公软件及Internet互联网络基本操作;
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农业资源与环境个人简历
,
有较强的阅读、写作能力.
☆ 自我评价
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真诚待人;
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有活力;
富有责任心,工作态度认真,学习和工作上积极主动,脚踏实地;
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注重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强,勇于迎接新挑战。
☆ 求职意向
农药、化肥相关领域的生产、科研工作。
篇9: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个人基本简历
简历编号: 99053402 更新日期: -09-19 11:39:09 无照片
姓 名: 李xx先生 国 籍: 中国
目前住地: 深圳 民 族: 汉族
户 籍 地: 广西 身高体重: 161 cm55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 龄: 26 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品质管理:管理等 、质量检测:品控员等 、农林渔牧类:技术员、生产管理等
工作年限: 3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广东省 海南 广西
工作经历: 5月至10月 三亚生活垃圾处理厂 厂长助理、技术主管
月至年12月 海南亚绿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生产部技术副经理
2005年12月至7月 海南农丰宝肥料有限公司 品质部副主任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日期: -06-01
所学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壤与肥料方向) 第二专业: 环境保护
培训经历: 9月1日至206月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 获学士学位
语言能力
外 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 专业技能
农 业:熟悉植物营养原理、营养配方、土壤化学、栽培原理、肥料学与制造工艺等;
掌握了植物营养及土壤的实验室分析测试技能;
熟悉植物的离体组织培养技术;
熟悉农资市场情况,了解农资销售渠道及模式,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
对绿色蔬菜的种植有比较丰富的种植经验。
对香蕉、西瓜、青瓜等有丰富的种植经验。
环境资源:了解农业环境生态、环境资源等相关知识;
掌握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实验技能-----
水体:COD/BOD/TP/NH3-N/PH/DO…;
大气:氮氧化物、SO2、PM10… ;
对室内环境污染治理有较深的认识(光触媒技术、紫外技术、化学治理技术)
☆ 爱好特长:
爱好: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下棋、看书;
专业知识扎实,分析决策、管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善于辨证的分析和思考问题,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天生就具有劳动人民的天性-----善良、淳朴。父辈们的殷殷嘱咐,让我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做人;良好的学校教育,让我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干好每一件事;坦诚、踏实的性格,让我在工作中与领导、同事相处融洽,很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我期望:有一个合适的平台,用我的所有热情和智慧全力去开拓、耕耘。
我坚信:只要不断地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学习,用“心”去面对一切,必然能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逐步走向成功!
篇10:环境与资源专业英文参考
Name: CNrencai
Sex: Male
Date of birth: 1982.8
National: Han
Height: 176 cm
Marital status: unmarried
Residence: Jiangxi Xinyu
Current location: Jiangbei District in Chongqing
Job search intention and work experience
Position: Technical Director, production management, etc.
Work Experience: 3 years
Job type: Full-time monthly salary requirements: Negotiable hope that the Working Area: Jiangbei District in Chongqing
Educational background
Graduate institution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ongqing,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ate :2009-06-01
Specialties: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Training experience: 1 September, 2005 to June 2008,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by degree
Work experience
From May 2005 to October 2006 can be of Jiangxi Xinyu Technology Co., Ltd., deputy director of the quality of the Department of
From October 2006 to December 2007, Jiangxi Xinyu garbage assistant director, technical director
From December 2007 to January 2009 in Chongqing Jiangbei District Yingcai century technology Co., Ltd. Production manager
Language ability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General
Mandarin level: good
Cantonese level: master
Professional skills
Agricultural market, familiar with the technology, understand the sales channels and mode of agricultural materials. Study focused on soil science, chemical fertilizer, plant nutrition principles, nutrition formula,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principles and plants cultivated in vitro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mastered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analysis test laboratory technology; the cultivation of green vegetables are rich experience in cultiv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