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懒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迟与到散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迟与到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迟与到散文
迟与到散文
朋友转给我一篇凤凰论坛上的文章《怎样不迟到》,结合作者的自身经历,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独到的见解,对我大有裨益,也给了我一些启发。
一般来讲,我是一位缺乏情趣的男人,此类男人的缺点是干不了大事,即仕途不达、钱途不景;同样优点比较明显,就是有点老实,有点守时。比如开会,上班,这些约定俗成的事情,往往只会提前,不会落后,更不会迟到。对于朋友间的饭局和约会,也一直践行准时重诺。如果是自己安排的事情,还要打提前量,提前到达等候,避免客人来了主人还不到的尴尬。有时候稍微正规的约会,一定会提前一天安排布置,以防约的人有事走不开。即使临时动议的事,也一定会询问对方忙不忙,是否有空?也是担心对方爽约了别人。“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也就能够避免迟到的事情发生。
但身处社会中我们,有时候确实分身无术。譬如,两天前就约定几个朋友在一起组织一个饭局,结果就在赴约的路上,上司突然安排有个重要的客户要见,这个时候是工作重要,还是饭局重要?就牵扯到了情感的问题。诚如文章所言避免迟到要做到约定高于情感,守时的前提是培养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修养。
但生活和现实就是这样残酷,谁能做到在守时上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是的,一位市长约定和一位局长谈工作,突然省长有要事,甚至国家主席来视察,那他应该怎么办?事情有大小,有轻重缓急,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倾向于大事、要紧事,是解决事物的根本矛盾所在。即使和朋友们约定好的饭局,突然外地多年不见的一位友人造访,也许会打乱了些部署,即使迟到了,但迟总比不到好吧!同样,如果因为突发事件的爽约,大家还是非常理解和支持的,谁家老人和孩子不会有个头疼脑热的,谁都会遇到点特殊情况。就像有一次我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晚上还要主持宴请,一位好友打来电话说在一起吃个饭,我首先说明了情况,由于距离远紧赶慢赶还是晚了点。但迟到总比不到好吧,况且也比直接拒绝朋友的美意让人容易接受。

记得近来有两起迟到的事情发生。一次是下午3点孩子召开家长会,凌晨起床我带着孩子回老家的林地里薅草,中午赶回来,可能是劳累的缘故,孩子和我都睡到下午4点多才醒。耽误了参加家长会。有些气恼,责任在己,忘了定闹钟,放松了警惕。还有一次早上6点半体检,一般情况下,妻子和我都在六点左右起床,那次两个人都睡过了头,同事“咚咚”的敲门声,才惊醒了我的美梦。
外国人讲究契约精神,时间观念比较强;中国人一点也不差,重诺守信,上升到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多了些温润的情感。无论什么人和事,在没有遇到特殊的情况下,要按照事先安排的时间准时到达,既是严守信用,更是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切莫“看碟下菜”,因人而异,那就是人品的问题啦!
篇2:迟子建散文《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散文《哑巴与春天》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篇3:诗意与温情-读《迟子建散文》
诗意与温情-读《迟子建散文》
虽然大量的小说如《额尔古纳河右岸》、《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越过云层的晴朗》、《北极村童话》等作品,给迟子建带来了诸多美誉,但是,当我读完《迟子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那种温馨、恬静,还有里尔克式的“还乡”,都放射出穿透时空的光辉,带着精神的圣洁照亮了我的心田。迟子建的散文毫不逊色于她的小说,它同样让我们感受到立体、丰厚、富有生命实感的审美品格。
无论小说还是散文,迟子建的创作都执著于一个主题——诗意和温情。作家一次次带着初生牛犊的勇气,用她那只充满灵性的笔拨开阴霾,在生活的边界和存在的缝隙中,捕捉着温情而诗意的光亮。她的散文很大一部分是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对人间亲情的眷恋。《灯祭》、《我的世界下雪了》、《伐木小调》、《两个人的电影》、《龙眼与伞》、《年画和蟋蟀》等作品,推开了我们那扇早已被世俗尘封的记忆之门,让我们在山间林谷的茅屋中聆听夜晚的溪水潺潺,在月光如水的倒影中品味清幽的夜色,在暮色的余晖中感受亲情的温暖。这些曾经离我们近在咫尺的温馨,如今却如童话般遥不可及。迟子建正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
迟子建的文字并不总是徘徊在记忆的长廊中,对于现实她也始终未曾忘怀。那些叙述游览各地见闻的游记,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自然风光、民情风俗,而且往往在不经意的瞬间道出了生命的箴言。她对形而上的构建,并不是故弄玄虚地刻意去增添厚重,也不是自我才情的浅薄卖弄。这使她的散文明显有别于小资做派,大气豁达,在柔肠中透出坚硬的质感。她以文学的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融化到大千世界之中,超越了冰冷的道德判断,让我们在光明和温暖中获得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迟子建散文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面对命运不屈的顽强,她带着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在光明与黑暗的无间之隙寻找灵魂的安居之所。在一只向着高处的佛龛不断攀登又不断失败的虫子的身上,作家感受到了“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诗史”。在故乡失眠的长夜中,大自然抚慰了她失去爱人的痛苦,“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在与母亲旅游的途中,她体会到“其实风雨也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甘霖,它可以升华苦难、化解悲伤,教人以慈悲心对待尘世的荣辱。人生哪有一路的晴朗?波折起伏,最能修习心性;动荡颠簸,才会大彻大悟。”的确,生活总是以残缺的形式表现出与理想状态的距离。正是从这些不尽如人意的乖违中,作家以温情的笔触,让我们在晦暗之中读出了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神性的渴望,以及那种永远以不屈的勇气构筑起的希望和信念。
我想,迟子建笔下的温情和诗意,并不意味着温情主义的浅薄和局限,它恰恰表现了作家的责任感和写作伦理。在我们这个时代,温情和关爱这些闪烁着诗意光芒的东西,比批判和针砭更能够给予人们挣脱阴郁的希望。苏童说,迟子建关注人性温暖的主题如此强大,直至成为一种叙述的信仰。我认为,正是在人性温暖的理想支撑下,迟子建让我们看到了比阳光还要灿烂的精神的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