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tgh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寓德于教,为人师表演讲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寓德于教,为人师表演讲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寓德于教,为人师表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全体教师:
大家好!
今天是我第一次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进行“重师德、为师表、讲奉献”为主题的演讲。那么,今天我将要进行的演讲是与我这一年半的教学生涯息息相关,我的演讲题目是:为人师表,从改变性情开始。
说道“为人师表”就是在人品、学问方面作为别人学习的榜样,也可以说,做学生的表率。就来说说我自己,大学本科毕业,在学术方面,无论如何还是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的吧。但你就能保证学生能够喜欢你的人品,欣赏你的为人,愿与你交心,希望和你成为朋友么?那不见得。如果你整天板着一张脸,只顾着在三尺讲台上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总是一副我是老师,你是学生,学生就应该无条件尊敬老师,老师就是高高在上的样子,那么,哪还会有学生还能欣赏这样的性情啊。对于“为人师表,从改变性情开始”我有着很深的感触。
一年半以前,我是带着稚嫩之气踏入富蕴县职业高中,对于并不是教师专业出身的我,一开始就听说教师面对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威严”。于是,面对职高调皮而又厌学的孩子,为了拉开我年龄上与学生过于相近的距离,我掩饰我性格上的开朗和热情,来弥补我初登教坛在教学上存在的许多不足。一句话,为了把我的学生“震住”,让他们信服于我,我课内课外都板起了我原本友善和蔼的面孔。果然,几节课过后,听过的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在我的课上可是安分守己。那时我还陶醉在自己的得意之中,一度觉得学生与老师的相处方式就应该是这样,像老鼠见了猫一样。然而,当你所谓的“威严”一次次在学生的面前得以受用以后,在课堂中,你更是容不得任何一名学生的一丁点不认真。就在上学期的一堂课上,我在黑板前苦口婆心的讲解着一个个知识点,有一名压抑很久的调皮学生终于安奈不住了,不断接我的话,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还不停地左顾右盼,打扰了我正常上课的秩序,经过一番忍耐和板脸无效后,我也终于没忍住,冲到学生座位前,照他头上就是两巴掌。我当时的内心对白是,“我也是有脾气的”。学生安静了,我也被气得半死,当然,课堂的正常流程也受到了影响。那时的我还觉得自己是满肚子的苦水:老师讲课是为了让学生多学一点,学生为什么就不理解老师的用心良苦呢?
这件事过后,我发现学生们对我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相遇时,他们就像没看见我一样,即使是有了眼神的碰撞,那也是恨恨的眼神。我开始有些难受了,也开始反思:难道我的教学生涯就要在这样的板脸和愤怒中度过么?这不是我的本性啊,我开始觉得自己很累,也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和学生相处的方式了。所以,我开始试着改变,用我原本友善的面孔,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我不断的告诉自己,就像是他们的大姐姐一样,对学生多谢忍耐,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就这样又过了一个学期。就在这学期的某一天,被我打巴掌的那个调皮学生突然对我说:“老师,我发现你这学期变了”。我疑惑的说道:“怎么变了?”学生没有直接回答我的疑问,而是说:“你没有发现,我对你的态度也变了么?我越来越喜欢上你的课了”。我先是愣了几秒,我愣住了是因为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学生会这么真诚的和我交谈。这几秒过后,我恍然大悟:是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是相互的,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呢?我笑了。这时,在旁边的另外一位学生又对我说:“就是么老师,你要多笑一点,笑了才会好看。”我也开玩笑的对学生说:“笑多了,会长皱纹的”。学生反过来调皮的说道:“那笑出来的皱纹也比板着脸愁出来的皱纹好看”!从这以后,我似乎觉得上每一节课都流畅了,课堂质量也有了提高。
这次简单的对话之后,我醒悟到:我若还是一味的保住自己所谓的“威严”,就能够保证是真真正正的传道授业解惑么。于是,面对学生我找回了自己一度失去的热情和开朗,并和学生融到一起,学生们笑了,活跃了,不再怕我了,也更喜欢我了。当我收到学生对我的赞美的时候,我宛如喝着一杯玉液琼浆。老师们,听到这里,您难道没有感到,作为一名教师的欣慰和幸福吗?我深深的体会到,要开启孩子们心灵的大门,教师必须付出最大的耐心、热情与爱。因为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学艺术,都产生在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之中。
为人师表,做一名好老师。的汶川地震,就有不少好老师,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最美教师张丽莉就是一名好老师。他们用自己的身躯甚至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他们心目中什么叫做“为人师表”。而平平凡凡的我们,不能认为只有那样的教师楷模才够得上资格称为“为人师表”。其实当一个好老实既简单,又不简单。
篇2:寓德于教,为人师表演讲稿
寓德于教,为人师表演讲稿
在开展师德学习的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组成了一个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只有教师寓德于教,为人师表,才能使这个有机整体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
于程和王茂宇同学是两个听力有严重障碍的聋童,他们戴上助听器后的听力也不及正常儿童的十分之一。这给他们的学习和交往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也给老师传授知识带来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对着两个聪明可爱,渴求新知的孩子,我的心灵感到了强烈的震憾。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有责任让他们接受正常的教育,让他们享受到其他孩子能够享受到的一切权利。课堂上,为了让他们听懂我说的一句话,我经常口对口地为他们俩单独说上五、六遍。下课了,为了使他们读准一个字母,我几十遍地和他们一起重复那些单调的发音;为了和他们扫除交流障碍,课下我刻苦学习聋童心理学,仔细揣摩他们的独特个性;为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更是抓住一切机会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和其他正常同学一样参加唱歌、跳舞等集体活动;面对他们的调皮和恶作剧,我一次次苦口婆心地与他们进行谈心交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于程和王茂宇同学在听、说、读、写、算、唱、跳、动手实践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正常儿童的水平。在第一学年的期末考试中,他俩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于程同学还被评上了三好学生。
二、尊重家长,是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我定期把学校各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等情况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发给家长,然后,请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反馈意见。每次的《致家长一封信》都是我利用双休日的休息时间完成的。信中要对全班的各项工作做全面总结,并要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列出在最近时期各个方面表现较好同学的'名单。 这一做法,使家长对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很关心。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给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实际工作中,我把学生在校的表现以《学校行为录》的行式及时反馈给家长,使家长能够详细地了解到孩子在校的纪律、学习、劳动等各方面的表现,再请家长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以《家庭品德表》的行式及时反馈给我。这一做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我通过《家庭品德表》,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在家的各种表现,为我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我长期坚持这种信息交换,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优化育人环境。我将自己这一做法,撰写成德育论文《小公民自我教育行为录》获得了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德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三、乐教勤业,是师德规范的最高境界。
通过师德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的关于老师劳动有“三重收获”的观念非常正确。他认为老师的劳动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科研成果。正是这“三重收获”的观念,指引我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潜心钻研学与教的规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细细地体会着教书育人带给我的乐趣。
屈指算来,我已教了十六年书了,教过的学生累计也有一千多人。当我看到同学们有的成了技术熟练的会计,有的成了独当一面的厂长,有的成了给农民们排忧解难的农业技术员,有的成了医术不凡的年轻医生,有的和我一样踏上了教育岗位……我渐渐从内心体会到了桃李满天下的快乐。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给了我乐教勤业的巨大动力。
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今天的我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对我来说不再是平凡、琐碎的单调劳动,而是成了我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
篇3:寓德于体-谈体育教学之德育渗透
寓德于体-谈体育教学之德育渗透
体育与德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学科一样,体育也必须将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既要担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又要肩负思想教育的使命--体育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
作 者:张怀欣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实验中学,甘肃白银,73009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1 关键词:体育教育 德育篇4:拿美来浸润心灵------对小学思想品德课寓美于德教学法的探求(网友来稿)
◎安徽无为县六店中心小学 潘天波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一直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但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一直停留在该学科内探求,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一直走不出伦理说教的误区。近年来,我试图从美学和思想品德课的交叉边缘处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设想缘于我对劳承万的著名猜想:“展望将来科学的皇冠,将从中介思维里获得”。后来,我对美学的初步探讨,并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发现美育与德育的交叉处有块中介领域。本文拟就以美引德,以美明德,以美归德三方面浅淡寓美于德教学法的操作理念。
一、以美引德,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美育的特点在于用感性形式来以情动人。因此引“美”的活水必定能激活“德”之渠。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同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没有情感的介入,就没有对“德”的追求的原动力。这样唤起人们的道德情感就成为德育课的必然,而美育是焕发情感因素的最佳方式。德国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将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并认为任何利害关系的审美判断力(情)是沟通对自然规律必然性认识的“知”和获得道德与意志自由的“意”之间一个必不可少的桥梁。可见“以情动人”是达到以美引善的关键环节,从心理学角度也可以看出移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间的重要中介变量,而且只有在这种移情的作用下,个体才易于做出利他的道德行为。这就是说,在思品教育中,一定要用动情使个体从受困扰的当事人的角度看待其所处的环境。而美育的欣赏,不强迫命令,不说服动员就达到应有的目的。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使人“乐善好为”。例如我授第八册第1课《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时,我深入研究教材,找到了吴良珠,李向群美的形象,美的行为为情感的切入点,而且设身处地地将同学们的情感溶入人物崇高的情感中,使同学们深深懂得英雄人物品格的崇高美,在欣赏到人物美的形象和美的行为的同时。激发出一定要向英雄学习的道德情感 。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使 学生“爱之切”,必然要激之情,才能达到“爱之切”。只有这样通过美唤起人们对美的事物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道德认识的欲望和动机。很明显,一个对祖国的过去和将来了解甚微的人,不可能产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因此,以美为切入口来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操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必然。
二、以美明德,净化学生的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有是建立在道德认识上的情感。有了道德情感有完善的道德认识,因此以美明德,净化道德认识有显得十分重要。犹如引来活水,不正确保护同样会变成一潭死水。孔子认为“知者不惑”就是十分重视正确的道德认识的作用。孔子明“理”的方式是重“乐”。这里“理”就是道德,“乐”就是美育,因此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何不“以美明德”呢?实施美育,就是使人在对于美的追求中,明确善恶,振奋精神,使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归心向善,而德育课解决的就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善”的要求。从而在德育过程中渗透美育,变伦理的教育的强制性为自由教育,才能凑效。一切说教式的强制的德育是行不通的。只有寓教于乐的方法才能净化学生的道德认识,达到明善的目的。这种积极的接受某种道德教育,努力掌握道德知识,净化道德认识,必然会有推动转化为道德信念。正所谓“知之者”,“乐之者”就是道德信念参与的结果。我在授第七册第6课《守公共秩序》这节课时。当同学们听到毛泽东守公共秩序时,课堂上七嘴八舌,有一名同学说:“领袖肯定讲文明,讲秩序。”我立马跟着说:你说对了。每个人都要做到行为美。”“诸如执法如山的包拯,大义凛然的文天祥,万死不辞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宁死不屈的夏明翰。他们都是惊天动地的行为美楷模。”这些内容的切入一下子使同学们豁然开朗,明白了讲文明讲秩序只是行为美的一种,还有更深刻的行为美。所以用美明德,正如以理“识道”。才能提高道德的自觉性,只有“智明”才能保证“行无过”。
三、以美归德,激励学生道德行为。
不管是“引德”还是“明德”,其目的在于激励道德行为,即“归德”。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小学思品课要将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在我看来,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一旦成为推动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必然会成为道德行为的动机。而以美引德,以美明德又促使道德动机的成熟,这时将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结合就成为归德导行的最佳时期。因为能明德,就能产生判别生活中的美丑,就有追求美的好人格,就能一心向善。例如我在第三册第四课《当好值日生》示范课时,突然一小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今天是潘轶值日,她怕脏,没有扫地,我也没替她扫”。我一愣就紧跟说:“劳动是幸福的,光荣的,因为你给别人提供了清洁的环境,人们会赞扬你们的,说你的心灵是美的--”没等我说完,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说:“那,今天我值日好吗?”课堂上这么以美激发了千层浪。这里其实运用了美育的“自由方式”特点使主体从被动状态,从而达到导行的德育效果。所以在授课时要适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美化学校和家乡,启发学生把美好青春献给社会主义壮丽的宏伟事业。
综上,这种教学法可名为“美德科际教学法”。它是以美引德,以美明德,以美归德为操作理念。以道德情感为道德认识的激发力量,又以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为道德行为的动机力量为操作过程。其最大优点在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效果在“以德治国”的今天,这种双学科或多学科边缘处的教学方法必将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我想这种交叉思维决不是‘填坑补缺’式的优越,而是中介思维运用于教学土壤中盛开的灿烂鲜花。
作者邮箱: ptb234@etang.com
[拿美来浸润心灵------对小学思想品德课寓美于德教学法的探求(网友来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