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和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武汉晴川阁对联,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武汉晴川阁对联,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的武汉晴川阁对联
最新的武汉晴川阁对联
沱潜故道;
江汉朝宗。
晴川阁,位于汉阳城北龟山东端的禹功矶上,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明代江阳太守范子箴创建,取崔颢《登黄鹤楼》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句之意而命名。原晴川阁“飞阁层轩,规模宏敞”,与黄鹤楼两相辉映,是闻名于世的胜景。沱潜:古代水名,即今沱江和嘉陵江,《尚书·禹贡》,“沱潜故道”。朝宗:归向大海,《尚书·禹贡》,“江汉朝于海”
洪水龙蛇循轨道;
青春鹦鹉起楼台。
张之洞
山势西分巫峡雨;
江流东压海门潮。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四川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官渡口。海门:指长江入海处
云树桥头,龟山不老千秋静;
烟波江上,汉水长流万代清。
程茂陔
高阁逼天红日近;
一川如画晚晴初。
晴看汉水广;
秋觉岘山高。
栋宇逼层霄,忆几番仙人解佩,词客题襟,风日最佳时,坐倒金樽,却喜青山排闼至;
川原揽全省,看不尽鄂渚烟光,汉阳树色,楼台如画里,卧吹玉笛,还随明月过江来。
宋鐄。仙人解佩:汉代刘向《列仙传》载有汉臬二仙女将佩珠给郑交甫的`神话。词客题襟:唐诗人温庭筠、段成式、余知古等,曾以诗相唱和于汉水滨,诗成十卷,称为《汉上题襟集》。坐倒金樽:开怀畅饮。排闼:王安石《书湖阳先生壁》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鄂渚:地名,在原武昌城外西江中
灵渎走双龙,夹岸直疑银汉落;
仙踪杳孤鹤,隔江但有白云来。
陈望之。灵渎:水道的美称。双龙:指龟山前临长江,北带汉水。仙踪杳孤鹤:仙人与黄鹤已无踪影
汉口夕阳斜度鸟;
楚江灯火看行船。
肖德宣集句。汉口句:出自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诗,“汉口夕阳斜度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树色苍茫初雨过;
川原近远似霞蒸。
李渔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玉笛暗飞声。
集句
高阁对暮云,千橹摇归巫峡月;
长江非天堑,一桥渡过双阳春。
天堑:天然的濠沟,比喻地势险要,多指长江
杰阁飞甍,槛外蜀吴横万里;
风帆沙鸟,无边江汉涌双流。
陈大文。甍:屋脊
与天为徒,疑上凤凰台,笑之曰咄;
遗世独立,不愁鹦鹉舌,恨之奚言。
李渔
仙家自昔好楼居,我料乘黄鹤者,去而必返;
诗人生前多羽化,焉知赋白云者,非即其人。
李渔。羽化:古人称升仙为羽化
高阁逼诸天,到此嘘气成云,送征人对岸骑鹤;
大江流日夜,让我抽刀断水,似帝子当途斩蛇。
李渔。斩蛇:指刘邦斩蛇故事
大陆龙蛇循轨道;
青春鹦鹉起楼台。
张之洞。青春鹦鹉:语出司空图《诗品·精神》“青春鹦鹉,杨柳池台”,此处实指鹦鹉洲
涛浪风云,今乃得玩几席之上;
悲伤憔悴,而自放于山水之间。
胡君复题快哉亭,位于晴川阁旁
篇2:武汉晴川阁
武汉晴川阁 -资料
??晴川阁坐落在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黄鹤楼夹江相望,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晴川阁整个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
资料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是明代嘉靖26年至28年[公元1547―1549]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其名取自唐朝大诗人崔灏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之意。该阁自创建以来,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维修增建,2次重建。现存建筑是1983年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复建的。复建后的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重檐歇山顶式,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
篇3:武汉晴川阁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帶大家參觀的是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着“三楚勝境”之稱的晴川閣。
晴川閣位於漢陽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東對長江,與武昌黄鶴樓隔江相望。江南江北,樓閣對峙,互爲襯托,蔚爲壯觀。清顺治年間文人程封在其《登晴川閣》詩中寫道:“憑欄高倚半江秋,楚國晴川第一樓”。晴川閣的歷史雖然沒有黄鶴樓、嶽陽樓那樣悠久,但由於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一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讚詠,使它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所以用“楚國晴川第一樓” 冠譽晴川閣是不爲過的。
晴川閣由三大主體建築組成,包括主樓、禹稷行宮和鐵門關。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去領略一番這座歷史上與黄鶴樓齊名的古建築群的風采吧。
晴川閣主樓,又稱晴川樓。它始建於明代初年,爲當時漢陽知府倡議興建,取唐代詩人崔顥登黄鶴樓寫下的詩句“晴川曆曆漢陽樹”中“晴川”二字命名。歷史上晴川閣屢毁屢建。明清兩代,晴川閣先後進行了五次維修,其間遭受最大的破壞有兩次,一次是明末農民起義中,晴川閣作爲軍事要地,在硝煙彌漫的戰火中幾乎成爲廢墟;另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在武漢與清軍進行殊死戰鬥,在戰亂中晴川閣毁於大火。屢毁屢建的晴川閣重建後規模一次比一次宏偉,清湖廣總督張之洞曾親自爲修葺後的晴川閣題寫楹聯:
19,辛亥革命爆發,龜山屢遭重炮轟擊,晴川閣受損嚴重,雖未全毁,但已成搖搖欲墜之勢。到了1934年,一場大颶風吹塌了晴川閣。1983年,武漢市政府在重修黄鶴樓的同時,依照清光緒年間的樣式修複了晴川閣。閣名是由中國佛協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書。從此,晴川閣與黄鶴樓再次雄踞大江南北,樓閣對峙,交相輝映,成爲江城一大旅游勝景,有“三楚勝境,千古巨觀” 之美譽。請大家與我一起去登閣遠眺,真切的去體會一番臨江而立,縱覽晴川全景的獨特感受吧。大家可以在此憑欄遠眺,前後龜蛇之巔黄鶴樓、電視塔赫然在目。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其他的景點,此時映入眼簾的是“荆楚雄風”碑,碑上的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是由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荆南觀察使李振義所書。“荆楚”是指古代楚國大地,“雄風”本意是指楚國人的那種英勇頑強,開拓進取的精神。而在這里則主要是讚頌晴川閣依山傍水,居高臨下的磅礴氣勢。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座連接龜山的古代城門就是鐵門關。鐵門關始建於三國時期,它背倚龜山,俯控江滸,自古以來爲兵家必爭之地,上可追溯至春秋戰國,下至近代的武昌辛亥革命,其間三國時期的爭戰最爲激烈。據史料載,孫吳軍爲扼守龜山這一軍事要地,依山傍水修築這鐵門關,北可防曹魏南下,西可擋蜀漢東進,其關雄峻險固,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孫權曾先後令陸渙、陸遜、諸葛謹領兵駐守,以抗魏、蜀。從三國到唐初的數百年間,鐵門關經歷多次攻守激戰,聲名日噪,又被稱爲“虎豹關”。唐玄武德年間,漢陽建磚城,鐵門關軍事要隘的作用漸退,逐漸成爲漢陽城對外文化、經貿交流的一條重要通道,而這一歷史遺蹟也成爲人們游覽的場所。鐵門關在明代初期、中期保存還是比較完好的。它的軍事作用日漸削弱,但其文化、旅游、觀賞價值卻隨着時間的推移愈來愈突出和重要。明代末年,鐵門關遭到毁滅性的破壞。當時清兵南攻,明王朝搖搖欲墜,而統治者又迷信風水,輕信鑿斷龍脈便可保江山。因明從 “火”,清從“水”,水能克火,而龍則是水中精靈,要使大明朝不滅,須鑿斷龍脈。於是,他們在武昌蛇山南樓處開山鑿洞,在漢陽龜山鐵門關處毁關挖山,稱之爲“龜斷頸,蛇斷腰”。然而,此擧並未保住大明江山,卻使得一代名關鐵門關毁於一旦,僅剩一段段土基牆座。清代,有人在鐵門關的土基上修建了一座關帝廟。相傳,三國英雄人物關羽曾在龜山東麓長江邊洗過他的赤兔寶馬,故而將此地命名爲洗馬口。到民國初年,由於戰亂,鐵門關僅剩的遺蹟連同廟宇等都一起成爲廢墟。
1990年鐵門關開始複建,於1993年元月竣工。從此,一座氣勢巍峨、雄姿英發的鐵門關又展現在江城人民面前。複建後的鐵門關爲三拱城門形制,與北京天安門城門内拱相比,此處的鐵門關要高出一倍,它比南京挹江門之拱也要高出三分之一。可以說是目前國内最大的,並且比曆代的鐵門關都要宏偉壯觀。關上有二層樓,一層廳内陳列有《三國演義》中人物塑像。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禹碑亭。相傳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這塊石刻被後人稱爲“禹碑”,由於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嶁蜂,故又稱“岣嶁碑”。唐朝時期就有關於禹碑的傳說,當時的大文豪韓愈還爲此賦詩。但是好多人尋遍衡山卻未曾見過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間這塊碑才被人們發現,並被人摹刻於三峽的夔門和長沙的嶽麓書院。禹碑上共有77個字,文字奇特難識,有人認爲是“蝌蚪文”,有人認爲是“鳥蟲篆”,還有人斷其爲“篆書”,曆代想辨識者眾多,但都不能解其中義。雖各家解釋都不相同,但都認爲碑文大意是: 禹受舜命,堅苦卓絕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至此以後,禹碑聞名天下,被摹刻於全國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之畔。晴川閣的禹碑就是清朝著名文人毛會建曆盡千辛萬苦自衡山摹刻於此,後又摹刻於西安碑林。但晴川閣的原碑已毁,現在的這塊是從西安碑林摹刻於此。曆經了百轉千回,才得以呈現於此。
這個大殿叫禹稷行宮,也就是禹和稷的别墅。“禹”就是指治水英雄大禹,“稷”則是指後稷,是大禹的助手。相傳大禹治水,救民於水火,稷則教民種植五穀雜糧,救民於饑寒,由此禹稷得以並稱。
再看這塊無字碑,它是明代的遺物,用整塊的漢白玉雕刻而成。1983年出土時是斷裂的,經修複成現狀。或許大家在全國各地見過不少類似的碑,但我們此刻所見的這塊卻同大禹治水有着不解之緣。古神話傳說龍生九子,九子九樣,都似龍非龍。這隻看起來像龜的,也是龍子之一,名叫贔屭。傳說贔屭好負重,背負着三山五嶽到處興風作浪,而大禹降伏它以後,它轉而幫助禹治水,並立下汗馬功勞,大禹爲表彰其功績,便讓它背着這無字碑漫游神州大地。大家想想看,禹表彰其功績,卻爲什麼碑上一個字也沒寫呢? 之所以隻字未寫,是爲表明它功績卓著,書之不盡。告訴大家區别贔屭和龜的一個簡單的方法:看它的腳,龜足像鴨掌,有蹼;而贔屭的腳和龍爪一樣,五指是分開的。
這個圓形的透雕物,叫“落地罩”,也叫“垂花門”。你若細心的觀察體會,則會發現上面許多有趣的裝飾。大家請看落地罩的上方有一塊雕刻牌,若直觀地看其外形像“鳳”字的外框,因此,此牌叫“鳳”字牌。這個牌的左右兩邊各有一條龍,上方正中間有一個珠,合起來爲“雙龍戲珠”之意。珠的下面是一個“壽”字,“壽”字下綴着兩枚方孔錢幣;上方則刻有一隻倒飛的蝙蝠,這里,“倒”通“到”,“蝠”通“福”,合起來就是“福到了”的意思。因牌中包含有“龍”、“鳳”,所以又稱“龍鳳呈祥”。以上這些都反映了清代建築的裝飾技巧。再看上邊横梁上的木刻圖案中,有四個小海馬,其寓意爲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功績名颺四海。大殿廊檐下的“萬世蒙澤”四字門額,意思是大禹治水使世世代代炎黄子孫享受幸福和快樂,是由書法大師沙孟海所書。檐柱上的這幅對聯:
上聯講的是大禹爲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新婚時也隻在家呆了幾天;下聯意爲大禹經過八年治水,治理了黄河、長江、漢水、淮河等河流。這幅對聯是書畫大師劉海粟的手筆。院子兩邊廊亭的壁畫,體現了古時的社會風情。
好,現在我們一起到禹稷行宮的主殿參觀。禹稷行宮始建於南宋時期,距今已有八百年的歷史,原名爲禹王廟。明朝天啟年間更名爲禹稷行宮。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築是清同治年間重建的。殿内有大禹治水的塑像,高3.8米,是用玻璃鋼制作的。大禹身着布衣,頭戴鬥笠,手持疏導流水的工具“耒”。他雖爲首領,卻身先士卒,積極投身於治理洪水的艱苦鬥爭中,且“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敢於與自然抗爭的勇氣和公而忘私的可貴精神,深得後人敬仰。塑像的背襯是“禹蹟圖”,根據1137年的石刻放大繪制的山川流域圖,該圖記述了大禹治水的曆程。上方的“德配天地”匾,是表明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可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牆壁的左邊是古代文獻中有關大禹治水的文字記載,右邊則是全國各地現存的大禹紀念地的圖片。
這幅照片名爲“望夫石”,它好似一位婦人端坐於塗山山坡上,凝望遠方。相傳,大禹到塗山 (今安徽懷遠)治水,娶一塗山女爲妻,剛結婚三天便奉命去治水,結果,一去十三載,與洪水搏鬥,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氏懷抱幼子,日日在山坡上遙望,盼着丈夫治水成功早日歸家。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由於望夫心切,與山石化爲一體,人們稱它“望夫石”。而大禹治水成功後,卻因積勞成疾在紹興會稽去世,這幅照片就是紹興大禹陵。
各位朋友,我的講解到此結束。希望晴川閣之行能夠給您留下一次美好的回憶,謝謝大家!
篇4:武汉晴川阁导游词
晴川阁建筑群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禹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1984年开始,分前后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历时5年多时间完成。复建后的晴川阁,以南方建筑风格为主,融合南北建筑风格之长,使楼阁的雄奇、行宫的古朴、园林的秀美浑为一体,成为武汉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观。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坐落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
晴川阁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景”之称。名冠四方的楼阁隔岸相对,在万里长江上唯此一处。
进入晴川阁公园的大门,广场北面就是这座“三楚胜景”门殿。
通过“三楚胜景”门殿,又是一个小的场院,面前有三条路:左边的通向铁门关,右边的通向碑帖长廊和长江边,中间就是这座“古晴川阁”的山门,通向禹稷行宫和晴川阁。
禹稷行宫里大禹的坐像。
禹稷行宫(禹王宫),本名大禹庙,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年间创建,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修建,1984年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修缮一新的禹稷行宫占地面积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建筑。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四柱三楼三门)面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大殿为硬山顶式厅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正脊两端升山较大,但屋面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脊吻、坐兽等。
禹稷行宫的其西侧有一个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六角攒尖顶禹碑亭。亭内立有毛会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禹碑残片及摹刻的毛会建禹碑石刻。
晴川阁始建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47—1549年),是当时的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议兴建的,命名中的“晴川”二字取唐朝大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之意。
晴川阁自修建以来,与禹稷行宫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维修增建,两次重建。最后一次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重建。 1935年晴川阁被风吹倒,禹稷行宫幸存。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修葺禹稷行宫后,重建晴川阁。现存建筑为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的复建,由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阁名是由中国佛协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
复建后的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阁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其规制略有扩大,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其底层面阔五间,通长20.8米;进深四间,通宽16米。台明从檐柱中心外扩0.7米,台地面积为386.28平方米。晴川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至于彩绘雕饰,则是聘请民间的木雕匠师采用传统技艺绘制。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清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乱,铁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12月,铁门关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