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olip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论宫体诗的审美机制,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论宫体诗的审美机制,希望大家喜欢!

篇1:论宫体诗的审美机制
论宫体诗的审美机制
满足诗人对女性美欣赏的需要正是宫体诗创作的目的,由此形成了宫体诗体物和游戏两大特点.宫体诗的审美机制:主客分立的观照机制,欲望的转换机制,审美主导的'动力机制.这种审美机制同时又带来了三方面的缺陷:主体之情的淡化,个人风格的淡化以及内容的浮浅.
作 者:归青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62 刊 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4) 分类号:B223.1 关键词:宫体诗 审美机制 观赏性篇2: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宗的关系当然最为密切,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据考证,这位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北宗禅七祖普寂。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也是一位北宗中人。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记载:“于时王侍御(指王维)问和尚言:若为修道得解脱?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王侍御惊愕云:大奇。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寇太守云:此二大德(指神会与北宗禅僧惠澄)见解并不同。王侍御问和尚,何故得不同?答曰:今言不同者,为澄禅师要先修定以后,定后发慧,即知不然。今正共侍御语时,即定慧俱等。……王侍御问:作没时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体不可得。所言慧者,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由于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王维又应神会之请为禅宗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六祖能禅师碑铭》,使之成为研究慧能生平最原始的材料,而王维本人也成了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2]
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就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竟与审美体验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意境。
作为宗教实践、宗教体验而言,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全部佛学即包括戒、定、慧三学,修持者必须三学齐修,缺一不可。其中定学一门,多强调止观双修,即在修定之时,必须辅之以观想,方可达到目的。早期传入中国的安世高禅学倡导的多半是小乘禅观,主要在于观空、观苦、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具体有修“不净观”、“数息观”等法门,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数息观则闭目凝神,端坐不动,心如止水,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还有修“四念处”禅观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禅观,由于有导致修行者悲观厌世,停息一切心识活动的倾向,所以被大乘禅学斥之为“沉空守寂”,非是至道。与小乘禅学不同,大乘禅观强调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真空妙有,实为不二。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中国佛学主要是沿着印度大乘一派发展的,所以在禅观方面也不主张一心唯作苦空观想,而是真有两边,双遮双照。如天台宗提出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三论宗提出的“八不中道”“二谛圆? 凇保??谔岢?摹岸慧等学”?加星康黛?鄄荒芡牙胧老啵?荒芡牙胧导噬?畋旧淼囊馑肌M跷?魑?晃或?戏罘鹫撸?灾泄?鹧в绕涫庆?谀媳倍?诘撵?ǎ?坏?泻苌畹牧旎幔??乙灿腥险娴募?小K?缒暧氡弊陟?薪隙嗟慕哟ィ?阅切?跋芯泳蛔??乇竟樾摹保净觉《楞伽师资记》卷一)的?ê苁乔阈模?谖?弊陟?笫?痪踝?吹摹洞筇拼蟀补?鹿蚀蟮戮痪跏λ??分谢故⒃蘧痪醢簿幼??艽锏健懊突Ⅲ伦悖?旧哐?澹?缴裣坠??炫?⑴??6?绨玻??尴簿濉钡木辰纭R院螅??哟サ侥献陟??阅侵终婵彰钣辛讲幌喾粒?暗K?巢瘢??敲畹馈钡撵?ǜ??宸?H缬伤??吹摹读?婺莒?Ρ??肪退档溃骸拔抻锌缮幔?谴镉
[1] [2] [3] [4] [5]
篇3:浅析佛教思想在宫体诗新变中的作用论文
浅析佛教思想在宫体诗新变中的作用论文
摘 要:宫体诗创作之所以能够自成一体,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学者们对宫体诗之义界多有研究,倘以“新变”二字为着眼点,则可从宫体诗的内容、形式、功用三方面进一步审视佛教在其新变中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宫体诗;新变;佛教;原因
宫体诗自梁陈风靡而至唐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颇受争议的文学现象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后,学者们对它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研究角度不断翻新且有了“正身”之说。佛教与南朝各文学现象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包括宫体诗与佛教的密切关系,揭示了宫体诗产生的思想根源,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申而论之。
一、宫体诗形式新变说与佛教之经籍转读
(一)宫体诗日臻完善的诗体
宫体诗歌作为南朝时的文体形式之一,其诗体已经逐步完善成熟,具有了格律诗的雏形,这主要表现在它的对偶和声律两个方面。归青在其《南朝宫体诗研究》一书中,曾经对宫体诗的对偶进行了精确而严密的统计,显现宫体诗歌的对偶已经非常普遍。在宫体诗的声律方面,他也给出了比较详实的两个表格——“宫体诗律句统计表”和“宫体诗律联统计表”,可发现律诗律句比率皆在60%之上。
在众多的宫体诗中,都具备了新变形式的美,我们可例举来分析。
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罗裙宜细简,画屟重高墙。含羞未上砌,微笑出长廊。取花争间镊,攀枝念蕊香。(萧纲《戏赠丽人》)
从词性上来看,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属对工整;从字义上来看,也是遥相辉映的,如 “罗裙—画屟”等之对,都具有着相同的色调,从而形成了和谐对称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创作主体在形式上的求新,即“形式新变说”。
(二)佛教中的经籍转读
南朝时佛教的传入对文学产生了影响,这一观点是大部分学者所认同的。永明体的产生与佛教关系密切便是观点之一,尤其是在“四声八病”说的提出与佛教转读的.关系分析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吴相洲在其《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一文中,曾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切实的总结论证。美籍汉学家梅祖麟、梅维恒的《梵文诗律和声病说对齐梁诗律形成的影响》一文中有重要的概括。由此可知,佛经的转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声律学说,但它并不是永明体产生的根源。
(三)经由永明的传递
那么再来看永明体和宫体诗歌两者之间的潜移默化,作为前后出现的两种诗体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永明体产生于南朝的齐代,永明即是齐武帝的年号。沈约、王融等人考辩四声,并引入到诗歌创作中去,强调声韵、平仄和对仗等,永明体的产生是近体诗演变的关键性的转折。宫体诗作为永明体和唐格律诗之间出现的一种过渡性的诗体,是近体诗形成的发轫期的产物,它在永明体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近体诗。“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这一描述体现出来了宫体诗的创作对永明体的超越,以及对于近体诗形成的推动作用。永明体的产生得益于佛教,但佛教并不是永明体的源头,而作为永明体之后形式日臻成熟的宫体诗,显然也相应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二、诗“言志”与“娱情”中的儒与佛
(一)儒家“言志”诗教观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文论家们对于诗歌功能的约定俗成似的体认,在较早的典籍中便记载了这种功能,如“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所在,他们对于诗与志的功能也有着独到的理解,其诗教观念仍然是归于志的,归于的是“仁义礼智信”的旨趣所归。
(二)佛家“行思”分离论
佛教传入之后,便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青睐,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迅速地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从而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分庭抗礼的局面。任何一种思想都需要经过漫长的磨合,佛教亦是如此,它在一方面依顺于儒家的一些思想观念,比如说“忠”、“孝”等礼制法则,另一方面则激发了潜于“忠孝”礼制规范压制之下的人之情。对此,它采用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行思“进行了分离,即是上边所提到的“秽解脱法”。梁时的君主对于佛教是倍加推崇的,他们热衷于这种新的宗教思想,这也推动了佛教思想的进一步融入,加速了这种行思的分离。作为宫体诗歌创作源头的梁代宫廷对于佛教的求新,也相应的体现在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中。
(三)宫体诗“情”、“志”的对立
在宫体诗之前出现的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虽然已有了咏物的娱乐性,但是仍将怀抱寄托其中,并没有完全做到“情志”的分离。宫体诗创作则完全将传统诗歌的言志功能转换为了娱情,这是由佛教传入而引发的,是与儒家诗教观是相背离的,所以体现出了佛与儒的争锋。首先,对于宫体诗的创作主体来说,他们以诗来娱情而非寄志,统治者对于情志的分离也持着赞同的态度。其次,当代和后代对于宫体诗的评价往往也是以儒家的言志来作为标准,从中也可以体现出宫体诗对于言志的脱离。如《梁书·卷四》的史官评论。
统上而观,佛教在宫体诗的新变作用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宫体诗的艳情内容的变化,还是宫体诗歌形式的变化,都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笔者认为佛教所带给宫体诗质的飞跃便在于诗歌功能的突变,由儒家的言志到宫体的娱情,其中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激发。宫体诗正是佛儒思想明暗相斗的结果,体现了佛与儒的争锋!
参考文献:
[1]普慧著.《南朝佛教与文学》.中华书局,2002年版
[2]严北溟:论佛教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学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吴相洲《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