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济斯之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国信使郝文忠公阅读以及答案,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国信使郝文忠公阅读以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国信使郝文忠公阅读以及答案
公名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幼不好弄,沈厚寡言。金季乱离,父母挈之河南,偕众避兵,潜匿窟室,兵士侦知,燎烟于穴,爩死者百余人。公甫九岁,暗中索得寒葅一瓿,抉齿饮母,良久乃苏。其卓异见于童稚若此。
金亡,北渡,侨寓保定。乱后生理狼狈,晨给薪水,昼理家务,少隙则执书读之。父母欲成其志,假馆于铁佛精舍,从专业学,坐达旦者凡五年。蔡国张公闻其名,延之家塾,教授诸子。蔡国储书万卷,付公管钥,恣其搜览。务为有用之学,上溯洙、泗,下迨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掇其英华,发为论议,高视前古,慨然以羽翼斯文为己任。自是声名籍甚,藩帅交辟,皆不屑就。
世祖在潜邸,罗致异士,遣使者一再起公。既奉清问,上稽唐、虞,下迨汤、武,所以仁义天下者,缓颊以谈,粲若所陈也。帝喜所闻,凝听忘倦,且俾书所言者,皆援据古义,劘切时病。及践阼更化,用公之言居多。
岁己未,宪宗自将伐宋。公建议以谓:“彼师出无名,未见其利。唯修德以应天心,发政以慰人望,简贤以尊将相,敦族以壮基图,抚殊俗,制藩镇,以防窥窃,结盟保境,兴文治,饬武事,育英材,恤罢氓,以培埴元气。藏器于身,俟时而动,则宋可图矣。”帝伟公所论,以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
世祖御极,欲柔服宋人,以公奉使,告登宝位,且征前日请和之议。或为公言:“宋人谲诈叵信,盍以疾辞。”公曰:“自南北遘难,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兵连祸结,斯亦久矣。圣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乃授翰林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抉齿饮母,良久乃苏 抉:撬开
B.延之家塾,教授诸子 延:邀请
C.缓颊以谈,粲若所陈也 粲:灿烂
D.简贤以尊将相 简:选拔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明郝经卓越高超、不同非凡的一组是 ( )
①暗中索得寒葅一瓿,抉齿饮母 ②延之家塾,教授诸子
③发为论议,高视前古 ④及践阼更化,用公之言居多
⑤皆援据古义,劘切时病 ⑥宋人谲诈叵信,盍以疾辞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郝经的父母为了实现他的志向,就让他借住在铁佛学舍里,跟随有学问的老师学习,他就这样刻苦地学了五年。
B.郝经借着教授蔡国张公孩子的机会,大量阅读经典藏书,汲取一些他认为有用的书籍精华,以振兴文学为己任。
C.世祖在登基后,广纳贤才,郝经接受了征召。在与世祖的交谈中,他引经据典,见解非凡,深受世祖的赏识。
D.宪宗谋宋,郝经建议,认为首要的任务是对内对外大力发展,壮大实力,等待时机,一举成功,宪宗采纳听从。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父母挈之河南,偕众避兵,潜匿窟室。(3分)
(2)自是声名籍甚,藩帅交辟,皆不屑就。(3分)
(3)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兵连祸结,斯亦久矣。(3分)
答案
9. C粲,鲜明的样子。
10.A ②④是间接表现,⑥是别人对郝经的劝告。
11.C “在潜邸”、“ 及践阼”,指世祖在居所,尚未登基,后以非太子身份登基。
12.(1)父母带着他到河南,与众人一起藏在洞穴里躲避兵卒。(“挈”、“偕”、句意各1分)(2)自这之后,他的声名显赫,藩帅竞相征聘,他都不屑赴任。(“籍”、“交辟”、句意各1分)(3)江、淮的百姓,体弱的被俘,力壮的死在战场上,战乱灾荒连连,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已经很久了。(“遗黎”、“兵连祸结”、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公名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小时不喜欢玩耍,谨慎厚道不多说话。金时逢战乱,父母带着他到河南,与众人一起藏在洞穴里躲避兵卒,兵卒发现后,用烟熏洞穴,熏死了百多人。公才九岁,在暗地里摸到一小瓮腌渍的菜蔬,撬开牙齿让母亲吃,母亲过了许久才苏醒。由此可见他的聪颖才智。
金灭亡后,渡江向北,寄居在保定。战乱后生活穷困潦倒,早晨打柴汲水,晚上料理家务,有空闲就写字读书。父母想要完成他的志愿,就让他借住在铁佛学舍,跟从有学问的老师学习,他通宵达旦地学习了五年。蔡国张公听说公的名声,邀请他到家里的私塾里,教导自己的.孩子。蔡国收藏经书万卷,他把藏书的钥匙交给公掌管,任公随意阅读。公致力于学习一些有大用的学问,向上学习洙、泗,向下学习迫伊、洛等经书,经史子集,没有不洞彻深究,吸取精华,评论古今,慷慨激昂,把振兴文学当作自己的责任。自这之后,他的声名显赫,藩帅竞相征聘,他都不屑赴任。
世祖登基前,招罗贤才异士,多次派遣使者来征召公。接受世祖的清审详问后,向上考证唐、虞,向下援引汤、武,婉言谈论其仁义治理天下的原因,有理有据。世祖喜欢他的见解,凝神细听,忘记了疲倦,将他的见解与书籍对照,他所陈述的都援引古义,切中时病。世祖登基后实施改革,多次采用公的见解和建议。
岁己末年,宪宗将要亲自攻打宋。公建议说:“师出无名,无法获利。只有修养德行,整顿政务,选任贤能,壮大宗族,抚慰少数民族,控制藩镇,防止敌人的窥视,与四面缔结盟约保全国家,大力施行仁政,整顿战备,培育英材,体恤困顿的百姓,积蓄强大的力量,等待必要的时刻才发动,这样才可以图谋宋了。”宪宗十分赞同公的观点,任命他担任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
世祖登基后,想要用怀柔的方式感化宋人,命公出使告知自己将要登基,并且征询前日请求和解的建议。有人对公说:“宋人狡猾诡诈不可相信,你为什么不用生病的借口推辞出使?”公说:“自战乱以来,江、淮的百姓,体弱的被俘,力壮的死在战场上,战乱灾荒连连,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已经很久了。皇上施行仁政,致力两国通好,即使我用卑贱的身体踏入不测的深渊,如果能平息战乱,让百万百姓能在战乱中活下来,吾学习的东西也就有意义了。”于是,他被授予翰林侍读学士,佩戴金虎符印,担任国信使。
篇2:《国信使郝文忠公》原文及翻译
《国信使郝文忠公》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公名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幼不好弄,沈厚寡言。金季乱离,父母挈之河南,偕众避兵,潜匿窟室,兵士侦知,燎烟于穴,爩死者百余人。公甫九岁,暗中索得寒葅一瓿,抉齿饮母,良久乃苏。其卓异见于童稚若此。
金亡,北渡,侨寓保定。乱后生理狼狈,晨给薪水,昼理家务,少隙则执书读之。父母欲成其志,假馆于铁佛精舍,从专业学,坐达旦者凡五年。蔡国张公闻其名,延之家塾,教授诸子。蔡国储书万卷,付公管钥,恣其搜览。务为有用之学,上溯洙、泗,下迨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掇其英华,发为论议,高视前古,慨然以羽翼斯文为己任。自是声名籍甚,藩帅交辟,皆不屑就。
世祖在潜邸,罗致异士,遣使者一再起公。既奉清问,上稽唐、虞,下迨汤、武,所以仁义天下者,缓颊以谈,粲若所陈也。帝喜所闻,凝听忘倦,且俾书所言者,皆援据古义,劘切时病。及践阼更化,用公之言居多。
岁己未,宪宗自将伐宋。公建议以谓:“彼师出无名,未见其利。唯修德以应天心,发政以慰人望,简贤以尊将相,敦族以壮基图,抚殊俗,制藩镇,以防窥窃,结盟保境,兴文治,饬武事,育英材,恤罢氓,以培埴元气。藏器于身,俟时而动,则宋可图矣。”帝伟公所论,以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
世祖御极,欲柔服宋人,以公奉使,告登宝位,且征前日请和之议。或为公言:“宋人谲诈叵信,盍以疾辞。”公曰:“自南北遘难,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兵连祸结,斯亦久矣。圣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乃授翰林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译文:
公名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小时不喜欢玩耍,谨慎厚道不多说话。金时逢战乱,父母带着他到河南,与众人一起藏在洞穴里躲避兵卒,兵卒发现后,用烟熏洞穴,熏死了百多人。公才九岁,在暗地里摸到一小瓮腌渍的菜蔬,撬开牙齿让母亲吃,母亲过了许久才苏醒。由此可见他的聪颖才智。
金灭亡后,渡江向北,寄居在保定。战乱后生活穷困潦倒,早晨打柴汲水,晚上料理家务,有空闲就写字读书。父母想要完成他的志愿,就让他借住在铁佛学舍,跟从有学问的老师学习,他通宵达旦地学习了五年。蔡国张公听说公的名声,邀请他到家里的私塾里,教导自己的孩子。蔡国收藏经书万卷,他把藏书的钥匙交给公掌管,任公随意阅读。公致力于学习一些有大用的学问,向上学习洙、泗,向下学习迫伊、洛等经书,经史子集,没有不洞彻深究,吸取精华,评论古今,慷慨激昂,把振兴文学当作自己的责任。自这之后,他的声名显赫,藩帅竞相征聘,他都不屑赴任。
世祖登基前,招罗贤才异士,多次派遣使者来征召公。接受世祖的清审详问后,向上考证唐、虞,向下援引汤、武,婉言谈论其仁义治理天下的原因,有理有据。世祖喜欢他的见解,凝神细听,忘记了疲倦,将他的见解与书籍对照,他所陈述的都援引古义,切中时病。世祖登基后实施改革,多次采用公的见解和建议。
岁己末年,宪宗将要亲自攻打宋。公建议说:“师出无名,无法获利。只有修养德行,整顿政务,选任贤能,壮大宗族,抚慰少数民族,控制藩镇,防止敌人的.窥视,与四面缔结盟约保全国家,大力施行仁政,整顿战备,培育英材,体恤困顿的百姓,积蓄强大的力量,等待必要的时刻才发动,这样才可以图谋宋了。”宪宗十分赞同公的观点,任命他担任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
世祖登基后,想要用怀柔的方式感化宋人,命公出使告知自己将要登基,并且征询前日请求和解的建议。有人对公说:“宋人狡猾诡诈不可相信,你为什么不用生病的借口推辞出使?”公说:“自战乱以来,江、淮的百姓,体弱的被俘,力壮的死在战场上,战乱灾荒连连,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已经很久了。皇上施行仁政,致力两国通好,即使我用卑贱的身体踏入不测的深渊,如果能平息战乱,让百万百姓能在战乱中活下来,吾学习的东西也就有意义了。”于是,他被授予翰林侍读学士,佩戴金虎符印,担任国信使。
篇3:《欧阳文忠公集》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 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篇4:《欧阳文忠公集》阅读答案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B.场功甫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篇5:欧阳文忠公集阅读答案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修表。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泷(shuāng)冈:地名。在江西省永丰县沙溪南凤凰山上。阡(qiān)表:即墓碑。阡:墓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B.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C.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D.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考,指欧阳修亡父;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汉代列候之妻称夫人,列候死,子称其母为太夫人。
B.戌,地支的第十位,可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如文中“岁行在戌”中的“戌”是用作年份。
C.进士,为通过殿试者,头名为状元;通过会试者称为贡士,头名会元;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头名解元。
D.判官与推官,均为州郡长官的属官,前者掌管文书工作,后者掌管刑事;枢密,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至廉。一生清廉自守,乐于施舍,脱略俗念,不为物累,以致死后没有留下遗产。
B.欧阳修的母亲贤淑豁达。一生亦多经患难,能安贫贱,面对夫君先逝、儿子贬谪,她都能安然对待。
C.欧阳修的父亲奉亲至孝,为政至仁。文中两次“涕泣”,孝心如闻如见;两次“长叹”,宅心仁厚显然。
D.欧阳修的母亲守节自誓,刚毅坚强。文中叙述其由江南望族变为贫贱之家,为了凸显其高风亮节的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②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答
(1)D译: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
(2)B.“戌”为地支的第十一位。
(3)D.“其由江南望族变为贫贱之家,为了凸显其高风亮节的形象”错误,原文“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江南望族是指郑氏家族,欧阳修母亲原来的娘家;贫贱之家是凸显其俭约持家形象,凸显其高风亮节形象过于笼统。
(4)①姑,婆婆;养,奉养,孝敬父母。
译: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
②烛,名词活用为动词,点着蜡烛;治,查阅、研究。
译: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查阅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
参考译文:
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是因为有所等待。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因此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屋、一垄地来庇护我们,作为生活的依托,我依靠什么而能够坚守节操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查阅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何况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呢?’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因此我就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的后代。你一定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
先父年幼丧父,努力读书。咸平三年考中进士,曾任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做过泰州判官,享年五十九岁,葬在沙溪的泷岗。太夫人姓郑,她的父亲名讳是德仪,世代都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太夫人恭敬、俭约、仁爱又有礼仪教养,起初诰封为福昌县太君,进封为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从我们家渐渐衰弱以后,她就以俭约的原则持家,后来家境富裕了,也不许花费过多,她说:“我的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人,俭约一些,才能度过那可能要遭受的患难。”后来,我被贬夷陵,太夫人言笑如常,说:“你的家本来就贫贱,我已经习惯这种日子。你能安乐对待,我也能安乐。”自从先父崇公死后二十年,修才得到朝廷的俸禄来奉养太夫人。这时候太夫人因病逝世于官府中,享年七十二岁。再过了八年,修以没有才能的人竟出任副枢密使。
神宗熙宁三年,庚戌年,四月初一辛酉,十五日乙亥,欧阳修立表。
篇6:《左忠毅公传》阅读答案
《左忠毅公传》阅读答案
左光斗,字共之,南直隶桐城人。举万历丁未进士,选授浙江道街史。天启初,与给事中杨涟俱以清直敢言负重望,每国家有大议,公卿大臣辄问光斗、涟云何。两人公忠一体,有所举劾,必诰而后行,权贵人皆凛凛畏之,一时海内有道高名之士皆从之游,而小人之趋利贪权势者皆弗之便也。巡视屯田水利,上书言国家倚漕东南不可恃。光斗亲巡行阡陌,督官吏,教民种植桑麻蒿秸,仿佛江南。神宗不豫,太监刘朝、魏忠贤矫太子夸,光斗封还不启。又奏太监陈登夺民籽粒,坏屯政,且请蠲十三场逋租,民成复业焉。寻又督学畿辅,光斗能知人,往往所取士能预决其得失利钝,后皆卒如其言,无一爽者。光斗念天下承平九,人不知兵,而疆埸多敌,每行部辄较诸生射,奏开屯学,又奏开武学。光斗多谙朝廷典故,而留心于当世之事,慨然以天下自任。光宗崩,太监魏忠贤专国命,其党崔呈秀、魏广微尤用事。御史崔呈秀,初巡接淮扬,赇累巨万,高攀龙劾之,遂父事忠贤,魏大中亦劾大学士魏广微,两人教忠贤速杀涟、光斗等。会扬涟奏忠贤二十四罪,于是忠贤罢两人官而逐之。广微族忠贤劫光斗装以逮忠贤不应已而觇光斗就道惟襆被而已广微私自喜曰幸未劫也故事,御史巡视屯田,屯吏馈金数百,御史受之以为常。光斗独却不受,诸御史皆惭且恚,至是诬奏之。忠贤矫旨,遣缇骑速光斗、涟入京考鞠,后杀光斗于狱。先是光斗在狱,出片纸寄其家日:“辱极,污极,痛极,死矣!死矣!如二亲何?愿以此报天子,报二祖列宗。”是岁天启五年七月也。阅二年,烈皇帝立,诛魏忠贤等,赠光斗右副都御史,予祭葬,谥忠毅。
(节选自《戴名世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所举劾,必谘而后行 谘:商议。
B、太监刘朝、魏忠贤矫太子令 矫:伪造。
C、每行部辄较诸生射 较:校正。
D、遣缇骑逮光斗、涟人京考鞠 鞠:审讯。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微嗾忠贤劫光斗/装以逮忠贤/不应/已而觇光斗/就道惟襆被而已/广微私自喜日/幸未劫也/
B、广微嗾忠贤劫光斗装以逮/忠贤不应/已而觇光斗就道/惟襆被而已/广微私自喜日/幸束劫也/
C、广微嗾忠贤劫光斗/装以逮忠贤/不应/已而觇光斗就道/惟襆被而已/广微私自喜日/幸未劫也/
D、广微嗾忠贤劫光斗装以逮/忠贤不应/已而觇光斗/就道惟襆被而已/广微私自喜日/幸未劫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光斗清直敢言,震慑权贵。他与杨涟二人担负重望,弹劾不法,抗拒阄党;他检举太监陈登侵夺百姓粮食、破坏屯田措施的不法行为。
B。左光斗心忧社稷,防患未然。天下太平日久,边境又值多事之秋,因此他在地方视察时鼓励军事教育,并上奏启动对屯田军民讲习耕战,又上奏开设军事学校。
C、左光斗发展农业,重视民生。他亲自巡察田间,督责官吏,并引导百姓种植桑麻蒿秸等作物。又请求免除十三场的欠租,当地百姓都得以恢复本业。
D、左光斗清廉被诬,惨死狱中。魏广微借左光斗担任御史巡视屯田时洁身自好,没有依照旧例接受屯吏的赠金而遭到其他御史的忌恨之机,诬陷其下狱,致使左光斗惨死狱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O分)
(1)一时海内有道高名之士皆从之游,而小人之趋利贪权势者皆弗之便也。
(2)光斗能知人,往往所取士能预决其得失利钝,后皆卒如其言,无一爽者。
参考答案
4.C5.B6.D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一时之间国内有道德有名望的人都跟随他们,和他们交往,而那些追逐利益贪图权势的小人都因他们的存在而感到不方便。(关键词“游”、“小人之趋利贪权势者”的定语后置结构、“便”的意动用法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左光斗了解人,往往他选拔人才都能够事先判定他们的成败得失,后来都终像他所说的那样,没有任何差错。(关键词“决”“得失利钝”“爽”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左光斗,字共之,南直隶桐城人。考中万历丁未年进士,经过选拔被授予浙江道御史。天启初年,左光斗和给事中杨涟都凭借清廉正直、敢于进言而担负重望,每当朝廷商议国家大事,公卿大臣就会询问左光斗、杨涟怎么办。两人同样公正忠诚,只要有举荐弹劾的事情,必定事先商量而后施行,权贵们都深为恐惧,一时之间国内有道德有名望的人都跟随他们,和他们交往,而那些追逐利益贪图权势的小人都因他们的存在而感到不方便。(左光斗)巡视屯田水利,上书说国家倚仗东南漕运不可靠。左光斗亲自在田间视察,督责官吏,让百姓种植桑麻蒿秸等作物,就像长江以南那样。神宗皇帝生病期间,太监刘朝、魏忠贤伪造太子命令,左光斗缄封退还并不开启。又上奏报告太监陈登夺百姓粮食,破坏屯田措施,又请求免除了十三场的欠租,百姓都因此得以恢复本业。不久又在京城附近地区督学,左光斗了解人,往往他选拔人才都能够事先判定他们的成败得失,后来都终像他所说的那样,没有任何差错。左光斗考虑天下太平日久,百姓们对军事都不能了解,但边境又时值多事之秋,因此每每巡行下辖地区时就会考核学校儒生的射箭之术,上奏启动对屯田军民讲习耕战,又上奏开设军事学校。左光斗熟悉很多的朝廷典章制度,并且对当代的时事非常关注,激昂慷慨,以天下为己任。
光宗去世,太监魏忠贤操控了国家的政权,他的党羽崔呈秀、魏广微尤其专权。御史崔呈秀,初次到淮扬一带巡视考察,就聚敛了大量贿金,高攀龙弹劾了他,于是他就把魏忠贤像父亲一样侍奉,魏大中又弹劾大学士魏广微,于是两人让魏忠贤赶紧杀掉杨涟、左光斗等人。恰逢杨涟上奏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于是魏忠贤罢免了杨、左两人的官职并将他们逐出京城。魏广微唆使魏忠贤强取左光斗的行装(以期通过搜获赃款)来逮捕左光斗,魏忠贤没有回应,后来魏广微偷察左光斗上路,(行装)只有铺盖卷罢了,魏广微窃喜说:“幸亏没有去强取呀。”按照惯例,御史巡视屯田,屯田官吏赠送数百金,御史都接受这笔钱并习以为常。唯独左光斗推辞不收,御史们都又愧又怒,于是此时(有人趁机)上奏诬陷他。魏忠贤假托圣旨,派遣缇骑逮捕左光斗和杨涟进京审问,随后在监狱里杀害了左光斗。在此之前,左光斗在监狱里,传出一张纸寄到他的家里说:“太屈辱,太污秽,太痛苦,我快死了!我快死了!我的双亲该怎么办?希望用我的死报答天子,报答二祖列宗。”那时是天启五年七月。过了两年,崇祯皇帝即位,杀掉魏忠贤等人,追赠左光斗为右副都御史,给予祭祀厚葬,谥号忠毅。
篇7:《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明·李绍
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韩氏、河东柳氏、宋庐陵欧阳氏、眉山二苏氏及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七家而已。然韩、柳、曾、王之全集,自李汉、刘禹锡、赵汝砺、危素之所编次,皆已传刻,至今盛行于世。欧阳文惟欧所自选《居士集》,大苏文惟吕东莱所编文选,与前数家并行,然仅十之一二。求其全集,则宋时刻本虽存,而藏于内阁,仁庙亦尝命工翻刻,而欧集止以赐二三大臣,苏集以工未毕,而上升遐矣。故二集之传于世也独少,学者虽欲求之,盖已不可易而得者矣。
海虞程侯自刑部郎来守吉,谓欧吉人,吉学古文者,以欧为之宗师也,尝求欧公大全集刻之郡黉(hóng古代称学校),以幸教吉之人矣。既以文忠苏公学于欧者,又其全集世所未有,复遍求之,得宋时曹训所刻旧本及仁庙所刻未完新本,重加校阅,仍依旧本卷帙,旧本无而新本有者,则为续集并刻之,以与欧集并传于世。既成,教授王君克修请予序。
公为人英杰奇伟,善议论,有气节。其为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其盛盖当时所未有。其文名盖与韩、柳、欧、曾、王齐驱而并称,信如天之星斗,地之山岳,人所快睹而钦仰者,奚庸序为?独推程侯今日所以传刻之意,则不可不序以见之也。
盖公文全集初有杭、蜀、吉本及建安麻沙诸本行于世,以岁既久,木朽纸弊,至于今,已不复全矣。兹幸程侯慕仰昔贤,思其著述,亟为寻访,俾散乱亡逸者,悉收拾之,汇为一集,传刻于世。使吾郡九邑之士,得而观之,皆知学古之作,而无浮靡之习。四方郡邑之广,以至遐裔之地,亦必因以流布,而皆有以沾其賸馥(shèng fù 余香)。后之君子,将转相摹刻以传,又可及于久远。则侯之幸教学者之意,非独止于一郡,而达之天下,垂之后世无穷焉。是其有功于苏文,岂不亦大矣乎!予故乐而为之序。
(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欧集止以赐二三大臣
止:停止
B.教授王君克修请予序
序:作序
C.亟为寻访
亟:多次
D.俾散乱亡逸者
俾:使
7.下列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
A.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B.为是其智弗若与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于是相如前进缻
B.千里逢迎
C.都督阎公之雅望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之所以重刊苏东坡文集,是因为以前李汉、刘禹锡、赵汝砺、危素、吕东莱等所编的苏东坡文选收录不全,且在世上流传甚少,求学之人得之不易。
B.海虞程侯对苏东坡全集的刊印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部全集以旧本篇章为主,舍弃了新本的很多内容。
C.苏东坡全集最初有杭、蜀、吉本及建安麻沙各版本流行于世,但因时间久远,朽烂破损,所以当世已见不到苏东坡全集了。
D.作者认为苏东坡全集的刊印意义重大,不仅能使本郡人受益,而且也能使一些偏远地区的人受到苏东坡文章的影响。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其盛盖当时所未有。(4分)
②后之君子,将转相摹刻以传,又可及于久远。(3分)
参考答案
6.答案A(止:只,仅仅) 3分
7.答案 D
解析:例句和D项中的“与”均为连词,和。A项介词,跟。B项语气词,吗。C项动词,交好。
8.答案C[解析]A项前进:古义,走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B项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D项行为:古义,品行作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9.答案D(A.“李汉、刘禹锡、赵汝砺、危素、吕东莱等所编的苏东坡文选收录不全”与原文不符。B.“舍弃了新本的很多内容”与原文不符。C.“当世已见不到苏东坡全集了”与原文不符。) 3分
10.翻译 7分
(1)下至乡里田间,外至异族,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他的盛名是当时所没有的。(“闾巷”“夷狄”“莫不知名”“盛”各1分;或按每小句1分)
(2)后世君子,也将争相刻印来使它流传,这样它又能流传得更久远。(“摹刻以传”“及于久远”各1分,整体句意顺畅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古到今的文章,作者并不止一人,那些依靠写作而名扬天下的,只有唐代的韩愈、河东柳宗元,宋代的庐陵欧阳修、眉山苏轼和苏辙、以及南丰的曾巩、临川的王安石七大家罢了。然而韩、柳、曾、王的全集,自从李汉、刘禹锡、赵汝砺、危素编辑整理之后,都已辗转刻印,至现在盛行于世。欧阳修的文章只有欧阳修自选的《居士集》,苏东坡的文章只有吕东莱所编的文选,与前面几家的共同流传,然而仅占十分之一二。寻求他们的全集,宋代的刻本虽然存在,但都藏在内阁中,明仁宗也尝命工匠翻版刻印,但欧阳修的`文集只赐给两三个大臣,苏东坡的文集因为未完工,所以想要广泛传播就难了呢。所以这两个文集在世上流传得很少,求学之人虽想寻求,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海虞程侯以刑部郎的身份来吉州为官,说欧阳修是吉州人,吉州学习古文的人,都以欧阳修为宗师,曾经寻求欧阳修的全集在郡中的学校刻印,用它来教授吉州人。既然苏东坡向欧阳修学习,又因为苏东坡的全集世上没有,又到处寻求,得到宋时曹训所刻印的旧版本及明仁宗要求刻印却未完成的新版本,对其重新加以校对,仍然依照旧版本的篇章,旧版本上没有而新版本上有的,就作为续集刻印出来,(使苏东坡的文集)与欧阳修的文集一块流传于世。完成之后,教授王克修让我作序。
苏公才智杰出、奇异不凡。擅长议论,有气节。他作文章,刚刚下笔天下就都传诵。下至乡里田间,外至异族,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他的盛名是当时所没有的。他的名声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并驾齐驱,确实如天上的星斗,地上的高山,人们都想尽快见到他并钦佩仰慕他,怎么还需要作序呢?如果单看程侯现在刻印苏东坡文集的原因,我就不能不作序来介绍了。
苏公的文章的全集以前有杭、蜀、吉本及建安麻沙各版本流行于世,因为年代久远,木头腐烂纸张破损,到今天已不完整了。,现在幸亏程侯敬仰思慕昔日的贤人,想到他的作品,多次寻访,使散乱丢失的,全都搜集到一起,合成一本文集,刻印后流传在世上。使我们郡九县的人,都能够看到它,都知道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古代作品,没有浮夸之气。广大的四方郡县,甚至边远地区,也一定因为苏东坡的文章的流传,使人们都沾上它的香气。后世君子,也将争相刻印来使它流传,这样它又能流传得更久远。那么程侯让教者学者受益的想法,就不仅仅为了一个郡了,而是为了能够让其兼济天下,流传到后世无穷无尽。这使苏东坡的文章流传的功劳,难道不大吗?我因此愿意为它作序。
篇8:宋文宪公文集阅读答案
【注释】①汕、涔:捕鱼的方法。②喁:鱼__向上露出水面。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且实水焉 (2)腹将不厌乎?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2分)
未几掺而食复掬而观之曰腹将不厌乎
小题3:找出上面这段文字中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写此文的.意图。(3分)
小题4:你认为这则寓言还可以表达怎样的道理?(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充满 (2)饱
小题2:未几∣掺麦而食∣复掬而观之∣曰∣腹将不厌乎?(每处0.5分)
小题3:君子曰:民犹鱼也,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1分)作者意在讽刺当朝的统治者__头上爱护百姓,而实际上却任意鱼肉戕害百姓。希望统治者真正地爱惜民力。(2分)
小题4:这则寓言还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错误的爱往往会对被爱者造成伤害。(3分)(能概括出其他的道理亦可)
试题分析:第一题,先疏通文意,了解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语境理解字义。第二题,在文章语境中理解句子的意思,要先试着翻译一下,把层次划一划,在需要停顿的地方划分节奏。第三题,找到第后一句理解即可。第四题要把全文看懂,然后根据第后一句来理解分析。
篇9:《欧阳文忠公文集》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隰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媪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篇10:《欧阳文忠公文集》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注】 ①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B.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C.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D.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
答案: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B.“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的读书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统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谥”,是指对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以总结他一生最主要的功业成败和品德的优劣。
答案:B(“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错,“会试”与“殿试”互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奎自其曾祖父三代都没有显达,而薛奎十余岁就能写文章了,因此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薛奎参与政事,辅佐皇上,终于成为宋朝的名臣。
B.薛奎为官有善政,任隰州军事推官,平反冤狱,挽救了四个被冤枉的人性命;任莆田县令时,全部废除旧时王氏无名目的租税;到蜀地做官,更是有好的政治举措。
C.薛奎为人刚毅,坚守节操,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受别人牵制。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大臣们犹豫不决,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
D.薛奎因病要求告老还乡,皇上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薛奎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兵部尚书;太常根据他一生的功德,为他议定的谥号是“简肃”。
答案:D(“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错误,应为“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却让他像原来那样处理政事”)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
译文:薛公的父亲看着他说道:“这个孩子一定会光大我家门第,我还要干什么呢?”于是不再从事其他的产业,而致力于发放借贷来
周济乡邻。(“顾”、“大”、“务”各1分,全句大意畅顺2分)
(2) 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
译文:薛公为人一向刚毅,坚守节操而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受人牵制。薛公想要约束天下,各类事务无论大小,全都按照规矩来处理。(“素”、“与”、“绳”各1分,全句大意畅顺2分)
参考译文
简肃薛公名奎,字宿艺,姓薛,是绛州正平人。自其曾祖父三代都没有显达,却因为薛公显贵了。当初,太宗皇帝攻打并州,薛公的父亲凭着计谋前往太宗行营求见,未能被任用。薛公十多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了,薛公的父亲看着他说道:“这个孩子一定会光大我家门第,我还要干什么呢?”于是不再从事其他产业,而致力于发放借货来接济乡邻。此后五十年,薛公开始辅佐当今天子参与政事,成为当世名臣,就像他父亲说的一样。
当初考进士时,薛公是州里第一名,但他把第一让给同乡人士严而名列第二,因此乡邻都称赞他。淳化三年,第二次考试才中了第一,被授为隰州军事推官。刚到任上,薛公提取本州案件中己裁定的文书,挽救了四个被冤枉的人的性命。因为别人的推荐他被任命为大理寺承、莆田如县,全部废除旧时王氏没有名目的租税,莆田人至今认为这是他的恩德。等到他到蜀地做官,更有好的政治举措。有个得到伪蜀时期中书官印的人,在夜里用锦囊装着官印挂在西门,守门的人把这件事汇报给薛公,跟着看热闹的蜀人数以万计,将要看薛公究竟怎么做。薛公回头让主管官员把官印收藏起来,自己丝毫没有拿来看看的意思,老百姓于是作罢。有个老妇人状告她的儿子不孝,儿子申诉自己因贫穷不能赡养老母。薛公拿出自己的俸钱给那个人,说:“用这个去生活并赡养你的`母亲吧。”于是母子二人母慈儿孝。人们都认为薛公是个有仁义善施恩的人。蜀地人喜欢**而又容易变化,薛公既能用不生事镇抚他们,又能顺应他们的风俗,悠闲快乐,等到面对突发事件,揭穿隐藏末露的坏人,预先发现随情判决,就像逢蒙的射术和东方朔的占术,没有不说中的。
薛公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薛公入朝谢恩,皇上说:“先帝曾经说你可以任用,我现在用你了。”薛公更加心存感激并勉励自己。薛公为人一向刚毅,坚守节操,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被别人牵制。薛公想要约束天下,各类事务无论大小,全都按照一定准则来处理。但事情常常不合他的心意,他就回家躺茬床上,唉声叹气感到惭愧,常常不吃饭。家人笑他何必如此,薛公说:“我惭愧自己不如古人,又害怕后人讥笑我啊。”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朝拜太庙,大臣们犹豫不决,不敢赞同也不敢反对,只有薛公争辩说:“太后如果一定要穿天子礼服拜见祖宗,怎么拜呢?”太后不能改变他的意见,为此只能改穿其他服装。太后驾崩后,皇上召见群臣,哭泣着说:“太后患病不能说话,却还多次拉扯着她的衣服,好像要有所嘱托,会是什么呢?”薛公连忙说:“大概还是为天子礼服。可是穿着它怎么可以去见先帝呢?”皇上恍然大悟,最终给她穿上太后的衣服安葬了。
薛公因为生病要求告老还乡。天子说:“我不可以再多烦劳您了。”于是下诏优待薛公,准许他不用上朝,却让他像原来那样处理政事。在这一年当中,薛公多次告还,才得以回家。景祐元年八月庚申日,薛公死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封他为兵部尚书。太常商议说:“据谥号规则:坚持德行毫不懈怠的叫简,坚持自己的意见明于决断的叫肃。现在薛公的情形符合这个规则。”于是给薛公谥号叫“简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