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玛奇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易经讲解:蓍筮的程序,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易经讲解:蓍筮的程序,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易经讲解:蓍筮的程序

篇1:易经讲解:蓍筮的程序

易经讲解:蓍筮的程序

现在我们谈用蓍草筮卦的方法。

在我们开始筮卦以前,必须要心念专一,然后默默地祷念一下你要问的事情。祷念完毕后,从五十根蓍草中取出一根,放在一边,这就是“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衍的意思与演、演绎差不多,意思是很宽广,所以称为大衍。

“分而为二以象两”,筮的时候,双手把四十九根蓍草,随意分而为二,把右手的一份放在一边,这就是“分而为二以象两”。为什么要象两?意思是把陰陽分开,效法天地的道理。这样的筮方法,不是迷信,是物理自然的效果,也就是太极生两仪的意思,这是第一营。

“挂一以象三”,然后再从原来右手的那一份中取出一根,挂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即所谓的“挂一以象三”。三就是三才,象徵天、地、人三才的意思,这是第二营。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揲就是数,把左手的蓍草每四根一组,分到最后,所剩的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以象春、夏、秋、冬四时,即所谓的“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这是第三营的半营。

“归奇于扐以象闰”,左手的蓍草,分到最后(每组四根),把剩余的蓍草或一根、或两根、或三根,不论多少,扐于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扐音勒,就是剩余的蓍草,这是第四营的一半。

然后再把原来右手所分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四揲(第三营的又一半),归扐于左手的中指之间,这是第四营的又一半,“归奇于扐以象闰”。“奇”就是四揲以后所剩余的'策。“五岁而再闰,故再扐而后卦”,五年有两个闰月,这样两扐以象征“五岁再闰”。

这时右手把揲过的蓍草放在一起,再把左手一挂(最初挂的一根)与二扐和小指、无名指间的蓍草合在一起,这样便完全成了第一变。

“再扐而后卦”,然后把左右四揲的蓍草合在一起,再经过前边分二挂一、左右四揲与归扐的程序,三变之后才能成为一爻。这就是再扐而后卦,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才能成为一卦。

这种手续非常烦琐,要经过十八次的手续,才能求出一个卦象,知道是什么卦。现在卜卦只用三个铜板,哗啦哗啦一摇,陽啦陰啦,也可以,这是后世的简化。

篇2:易经讲解:中国历史上的巫筮

易经讲解:中国历史上的巫筮

中国上古时代所谓的巫、筮,包括了医药、卜筮、看相、算命,乃至包括了天文地理等等。换句话说。相当于现在的科学家。可是我们中国古代很看不起工商业,当然更看不起巫筮了。在过去巫跟医是并称的,孔子在《论语》中也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巫医是个小道,是最起码的谋生技能。一个人没有恒心、没有决心、没有坚定的意志,连学巫医都做不好。这是孔子的名言。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巫医的地位已经提高了很多,但是在社会上的行业中,还是比较低。但在我们过去的历史上,却非常注重卜筮,因为人没有办法先知,尤其对国家大事。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时,决定一件国家大事,或者是决定一次严重的战争,都要经过卜筮。国君斋戒沐浴,一个人在宫殿里边三天或者五天七天,什么人都不见,当然后妃也包括在内,静静地祈祷,然后请太史公——管天文的来决策卜筮。换句话说,不可知的一面则以卜筮知之,这在古代是很重要的。所以你们研究《春秋》,到处可以看到卜筮卜卦的记录。有些很灵,有些也不一定灵。这个中间也有很多的道理。不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时候大家对卜筮的重视。

卜与占的方法不同,在上古时候是用卜——骨卜,骨卜的史料现在还有形迹可寻,考古学家可以找出来。骨卜进步到了周代,就是孔子这个时代,便有筮了。卜比较早用,那个时候恐怕还是没有统一的方法,但是政界已经用筮了,所以卜筮并称。我们这本书上有宋代的大儒朱熹先生留下来的筮法。前面已经讲过,这种筮是用一种蓍草,就像我们台湾的台风草一样,曾有一位日本人送我一束。这种草生长在甘肃一带,我们这《易经》文化,是属于西北高原黄河上流所谓的大夏文化,我们称华夏文化,就是筮草的产地。南方地势低,是卑湿之地,没有这个东西。用筮草来筮,属于数。筮的里面也有象。我们讲到《易经》有象与数,一种是看象,一种是看数。筮的时候要有一个神台子,可是丝毫没有偶像的成分,很恭敬的,也不是迷信,一定要很诚恳。烧香还是后来才有,我们烧香是印度来的,点蜡烛是我们中国的。西方的天主教也是点蜡烛的,我们小时常说“天主马利亚,只点蜡烛不带香”。天主教的点蜡烛还是从东方传过去的。

春秋战国时候就有用龟卜的。那时要知国家大事,要用千年老龟的龟壳去卜。

杀这种龟很麻烦,叫脱壳乌龟,也很残忍。先把龟用东西压起来,压得紧紧的,然后用火烧它的尾巴,当它忍受不了时,一下子窜出来,只有龟壳留下来。当然它是愤怒到极点、痛苦到极点,那种肉是不能吃的,因为它已经有毒了。我们讲生物的道理,当一个人或生物痛苦到了极点,他的生理会有某种变化。像人发了很大的脾气,马上抽血检查,血液会有毒的,而且血液也变蓝了,不是红的。所以佛家讲戒杀,不准吃肉,也是因为肉中有毒的关系。任何一种有生命的动物,当你要杀死它的时候,它都会有一种抗拒、仇恨的心理,血液里就会产生毒素,很可怕!人也一样。所以这种乌龟的肉,就不能吃了。

龟壳留下来用铜钱在里边摇,有字的.一面叫陽面,没有字的一面叫陰面,六次下来构成一卦。如果三个铜钱下去出现两个陰面,一个陽面,就打一点,表示陽爻;如果两个陽面,一个陰面,就打两点,表示陰爻;如果是三个陽面,就画一圆圈,这叫重爻,也叫动爻。动就要变,陽极就会变陰。如果三个都是陰面,就打一×。×就表示交 ,表示陰极要变陽。如果六次都变陽或变陰,那叫六爻大变,那就很难办了。如果六次下来只有一爻变,假设我们投了六次都得陽爻,便是乾卦,如果第三爻是三个陽,陽极陰生,那么这第三爻便非变不可了!这样一来便成了天泽履卦。这个卦由乾卦变为履,古文叫它乾之履卦,这就叫变卦。我们平常说人不守诺言叫变卦,就是从这里来的。如果要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便要与它的本卦参酌研究。

一般跑江湖所用的方法,例如在中华路新公园里我们所看到的,就叫六爻卦,也叫文王课,这是根据《周易》来卜的,实际上就是汉代的火珠林法。有一次钱宾四先生卜国运,就是用火珠林法。很多人问我,钱先生用火珠林法,究竟火珠林是什么?把大家考倒了。我说钱先生故作惊人之举!一般人以为火珠林失传了,事实上火珠林就是现在的六爻卦。汉代有本火珠林卜卦的书,以后失传了,现在书让里卖的卜筮正宗,就是从火珠林里头变出来的。这本书就叫《六爻卦》,也叫《金钱卜》,就是现在市面上所流行的,不过已经有了很多改进与发展。

讲到卜卦,中国历代都有很多方法,前面我们讲到过梅花易数,方法很简单,是不必卜卦的。一个人一进门,从他站的方位、看当时的时间、看穿的是什么衣服,一个卦的卦象就构成了。有时候也很灵。如听到鸟叫等等,这在中国古代叫做兆,万事都有个兆头。你说不相信吗?有时候也满怪的。譬如过年,家里供菩萨、供祖宗,烧个香,香烧完了,香烟或香灰会构成某些奇怪的图案。这些图案都代表着某种意义,有时候也非常灵,或者像香灰不倒……都是很常见、很普通的。

篇3:易经讲解:因果报应

易经讲解: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讲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因果报应呢?

说到这层我们要插一句话。很多人以为因果报应是佛家的话,其实中国文化从我们老祖宗开始,第一就是讲因果报应。

早晨吃饭我们还谈到,每一个朝代怎么开始便怎么结束!清朝孤儿寡妇 带四万人入关,统治了四万万人的中国,最后结束的时候,也是孤儿寡妇 挟一个小包袱回去了。

牛元璋是当和尚的,结果当了皇帝,最后明朝结束了,连个女儿也出家当尼姑。当他去世以后,孙子也被逼着去当了和尚,可见他是欠了和尚的,子孙还要当和尚尼姑去还。天地间的事,怎么来就怎么去。

这是历史 上的一个定律。越匡胤这个皇帝嘛,不算坏,很纯厚,冥冥中也给他留了一个后代。传说无朝最后一个皇帝,不是蒙古人,而是越匡胤的子孙,这也是因果报应。

元朝的末代皇帝反而是中国人,它的出处在哪里?有一本书叫《庚申外史》,记载了元朝的本身就是汉人,而且是赵家的后代。

易经讲解:蓍筮的程序所以明朝的大元帅徐达把蒙古人赶出北京后,便不再向前打了。当时朱元璋很生气,他那副元帅是搞情报的`,秘密向朱元璋报告说徐达拥兵不进,朱元璋就调徐达回京,军事会审。

徐达心里有数,便带着自己的卫队,从天津坐船到南京,船停在江 心里,请皇帝上船上来谈话。

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上船来。徐达摆的阵仗非常威严,皇帝上了船,徐达行过军礼,请皇帝上座。皇帝说:你为什么不到南京来?徐达说:我如进了南京,脑袋就要搬家了,所以我请你到船上来,咱们谈清楚。

你现在对我还不放心,怕我造反,其实我要想做皇帝早就可以做了。那个时候不做,现在也不会做,你安心当你的皇帝吧!当然他们是好朋友,也是换贴兄弟,这就是徐达大将军的高明处。

如果徐达一进南京上朝求见,一个卫士也不能带,武器也没有,那一进朝不就完了吗!请皇帝上船,皇帝想怎么也奈何不了他,不然便“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连皇帝也完蛋了。所以朱元璋说:你怎么会这样想,我决无此意。这样一说,两个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于是朱元璋问徐达:你既然把蒙古人赶出北京,为什么不向蒙古进兵呢?徐达说:他们好歹也统治中国七八十年,他们也是汉人,你知道的,何必要赶尽杀绝呢?让他一个汉人在蒙古当当皇帝也不错嘛!朱元璋说:对,就这么办,赶快回去。

当初赵匡胤不太欺侮周家孤儿寡妇 ,所以也就保全了他的后代。这是历史的因果,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几乎都是因果,谁也无法改变。

但是中国文化讲因果是三世的,这一代,上一代,后一代,是直线的。印度文化讲因果是横线的,是讲个人的,前一生,这一生,下一生。所以印度的文化进来之一,就和中国的文化结合,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十字架,成了中国因果报应的学说基础。

篇4:易经讲解:退藏于密

易经讲解:退藏于密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蓍之德圆而神”,拿蓍草来讲,蓍草长得很怪,它整个的心是圆的,很圆、很硬、中间有孔。空灵代表了“无思”、“无为”。这种草跟竹子差不多,竹子是空心的,蓍草也是。我们民间有两句话:“人要实心,竹要空心。”就是这个意思。蓍草中间也是空的,所以说圆而神。

卦呢?“卦之德方以知”。德是讲性能,“方以知”,方代表四面八方,无所不到,我们画的卦具有最高的智慧。“六爻之义易以贡”,六爻就是我们卜卦用的爻,每一卦有六爻,六个步骤。

六爻的意思是“易”,容易的易,你懂了《易经》根据程序来判断,是很容易的,这就是《易经》卜卦依通的解释。但是学《易经》不要走到邪路去了。光是会卜卦、能够知道过去未来,充其量不过变成一个碟仙而已。光现神通就错了。大家要注意啊!《易经》这门学问,你修到最高能够神通了,那还不算到家啊!

那么要修到什么程度呢?“圣人以此洗心”,要回转来!这是道心。自己心里什么都没有,空啦,洗练自己的内心,归到最高的圣洁的境界。“退藏于密”,我们宗教家——佛家、道家功夫到了极点,能够成佛、成仙,就要做到这点,“洗心、退藏于密”。

所以你们学佛、修道的要注意啊!还要修到能够“洗心、退藏于密”,反转来一点一点地减,减到最后,什么也没有了,达到“寂然不动”的境界。可知修到有了神通还不算数,要再进一步到无神通那就是道了。有神通就是用,是用之于神通。如果只要想卜卦知道过去未来,那你就邪门了,已经错了。

这里告诉你:“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洗心就是学佛修道的.空“念头”、空“思想”。真正得了道的人,一定能“吉凶与民同患”。

真正得德的人,不但不用神通,而且灾难来时能够躲得开也决不躲。在佛学的名词这叫做“应劫”。劫数一来,该杀头的时候,便伸出头来让人杀,痛快地杀,这就是得道的人。

真正得道的人,跟普通人一样。为什么呢?“吉凶与民同患”。民不是光指老百姓,而是一切众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好的、坏的,大家共同平等,不因为自己有神通、有本事,而享有特殊的遭遇。所以耶稣肯钉上十字架,无论如何,总算是真的圣人。

因为好流出来的血是红的,同我们一样,那是痛苦的。如果功夫到了,流出来的血便是白浆,这在道家很多。不过没有关系,我还是很恭敬他,因为他真正做到了“吉凶与民同患”。

耶稣最后不但没有怨恨,他还要说:“我为世人赎罪。”真了不起!就凭这一句话,他就有资格做圣人。这也就是《易经》的道理,“吉凶与民同患”。所以真得道的人,不会现神通的。

篇5:易经讲解:全始全终

易经讲解:全始全终

如何全始全终?到底会有多难?

现在讲孔子对益卦初九爻爻辞的看法: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 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 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孔子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 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全”字的意思是做事、交 朋友要能全始全终,这很难。要一辈子都是朋友很难,很难!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也就是说,慎终不如慎始。好的结果是一开始就要注意的,是由慎始来的,这是交 友之道,也是处世之道。

如何全始全终?那是十分的难。人的一生,不管你当皇帝也好,做宰相也好,或者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也好,都很难做到全始全终。

大家看历史或现实社会,有几个人能全始全终的?所以“全始全终”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之难。要有好的全,先要有好的始,之后才能谈全终。从理论上讲,与其求结果好,还不如求开始好更好。所以佛家有“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名言。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名称。正确的翻译,菩提就是“觉者”、“觉悟”;萨埵就是“有情”,有情也可以翻译为入世。所以菩萨是大乘道,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就等于中国的圣人,得道者,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注意到“因”,也就是开始就是好的因,好的结果自然就在好的开始里了。所以说“菩萨畏因”,也就是说动机是起心动念之因。

“因”一种下去就可怕啦!凡夫是普通人,为什么说凡夫畏果?因为凡夫“不威不惩”,犯了法不到槍毙、不到临死不会反悔,这就是果来了才害怕。所以与其等到果报来了才后悔,何不于种因的时候加以检查呢?智者畏因,一开始就怕,就重视、注意,后果就不会有问题了。一般人是到了结果时才怕,所以说全始全终是非常困难的。

孔子引用益卦上九爻的爻辞,提出他的意见。益就是利益,现在人做生意就讲利益,交 朋友也要讲利益,做民意代表更是为了利益。真正的利益是什么?没有利益可言的才是真利益。依孔子的道理,真正的利益只有在自己,没有办法去求人。所以他说明人生之道是:“君子安其身而后动”。要做一番事业,做一件事情,必须先求身安,身安而后动,换句话说,就是人要有所立。

今天有位老朋友回国外去,向我辞行,很想跟我谈些什么。我告诉他,我从十二岁看他到现在,我对他的看法是“无所立”,没有站起来。

人的一生要有所立,自己能站得起来,这个很难我说你也在做生意,也在做学问,什么都会,表面上看来是多才多艺,可是你的人生无所立。他听了也非常感慨。人只要“安其身”而后“始有所立”。我们大家仔细研究研究看,一个人如何才能“安其身”?像做生意或做一个公务员,

一个月拿三四万元或十来万的待遇,当然首先要有你的本事。但是你空有本事、学历,如果没有老板雇用你、信任你,也是很难。前几天,一个老朋友说他要提前退休,大家劝他不要退。他问为什么?我说你是做官的,从大学毕业,做了一辈子公务员,可以说除了做官以外,社会上的事样样不懂,退休以后你会感到很无聊,无所凭依的。后来他来看我说:你对了,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们现在人退休以后,如果没有哲学修养,没有宗教修养,退休后一两年就死掉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心里头没有安顿。古人不同,古人退下来,就算他不搞哲学,不搞宗教,也有他忙不完的事,像读书、写字、著作等等,忙不完的。现在人无所安身的道理,是心无所安,也就是无所立。所以一退休,放下了工作,便无所事事,苦就苦在这里。

其次是如果已经退了下来,无论做什么,棺材本要留着,也就是退休金绝不能动。一位朋友退休,我就劝他出家,他很高兴。他有几十万退休金,我劝他留着不要动,这样等你去世后,还有不相干的表兄表弟,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来给你办丧事。不然就没人管啦!这也就是“安其身”的道理。

人生要能做到“安其身”才是根本,但这还不算安其心,安其心就更难了,此心永远不能安!所以一个人要做事业,要有所作为,先要自己“安其身”,要“安其身而后动”,不能打烂仗,不能乱来。

篇6:易经讲解:一言兴邦

易经讲解:一言兴邦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要想极透彻、极明白,了解这个宇宙间的奥秘,就要靠这个卦。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鼓是形容词,充满了就是鼓,闽南语里边好像没有这个音,但是在四川可以随时听到。譬如一个人生气了,四川人不叫生气,他说那个人是在鼓气。河南人也有这种说法。

为什么呢?生气肚子就发胀,脸上青筋就会绷起来,这就叫鼓气。四川人经常爱说:哎呀,今天我碰到某某人,一句话逗得他气鼓胀啦!四川的土话“气鼓”,就是这个鼓气,气得鼓胀了,所以鼓是充满、发挥。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使天下的动被发挥、被鼓起来,那就在辞章了。鼓就是发挥、鼓吹,一个“鼓”字对天下影响很大。影响了天下的动态 ,可见文字很重要。

那么要想知道宇宙的奥秘,究竟靠谁呢?上帝好啊还是人好?答案还是人。就是孔子说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一切“道”都是人文的,人的价值有如此的伟大,智慧至上!智慧到达了神明的境界。

我们闽南语有人称菩萨为神明,就是这个地方来的。“神而明之”是智慧之学,通神啦、真正明白啦,还是“存乎其人”。

上帝从哪里来?是人捧出来的,菩萨也是人拜出来的。假使我们都不拜他,他一点也没有办法,所以说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没有神的存在了。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到了神而明之的境界,自然达到目的,使老百姓受到影响,这是了不起的圣人。“不言而语”,不需要搞宣传,大家就都听你的,达到所谓万民服从的境界,天下人都归心了。

那要怎么样才做得到呢?每个人要从自己做起,要“存乎德行”。最后的胜利是道德的行为,不是手段。

手段没有用,用手段最后还是要吃亏的。要想真成功,“存乎德行”才是根本。这就是《系辞》上传的结论。

篇7:易经讲解:高处不胜寒

易经讲解:高处不胜寒

亢龙有悔。

“亢龙”,是像一条龙飞到高空。等于我们现在看美国的人造卫星,不准备收回的那一颗,很远很远的那一颗。亢者,高也,“亢龙”,就是太远太远,很远很远的龙。“悔”不是后悔,是毛病的意思。这是乾卦上九爻的爻辞。

人的地位不要太高,太高了便“亢龙有悔”啦!过去我曾经讲过,袁世凯想做皇帝,他的第二个儿子不赞成,但没有办法反对他父亲,只好作诗来讽谏。他说:“遽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袁世凯看了很生气,便把他关起来,等于慈禧太后关光绪一样,把他软禁起来。

“遽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也是引用苏东坡词“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道理,这就是“亢龙有悔”的境界。地位到了最高处,高得没有办法再高了,便是最难处,等于做生意赚钱到某一个程度,赶快要放手。道理在哪里?放条路子给别人走走,不放条路给别人走,有一天人家也会把你挤死的。

“亢龙有悔”,孔子的看法如何呢?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人到了最高处的.时候,便没得位置坐了,所以菩萨只好钉在壁头上。尧舜禹汤……国父都是如此,没有位置,只有挂在墙壁上。到了这个位置,太高了,上帝、菩萨、国父……太高了,“贵而无位”,都没得位置坐。

“高而无民”,高到最后,别人不敢跟你接近了,谁的话你都听不进去,这样下面便没有群众了。

因此,“贤人在下位而无辅”,人才遗落在下,而你的左右旁边,反而没有真正的人才,在你左右的都是马屁虫,连君子也都变成马屁虫了。

大家不要以为马屁虫都是小人。有时候,君子也要当马屁虫,因为你地位太高了。假使你活到两百岁,谁还敢不叫你公公呀?实际上也不能不叫你公公呀!天天公公,这里公公,那里也公公,后天你就拱拱啦,被人家“供”啦,就“供”到土里去了。到了这个位置,就这样可怕!所以“琼楼玉琮,高处不胜寒”,那是必然的。到了这个境界,就是“亢龙有悔”,自己就要清楚,所谓“动而有悔也”,人到了太高位,就会“动而有悔”。

有时候想想自己这一生,也满奇怪的。年轻的时候,一出来所交 游的,不但学问好又年龄高,虽然人家都以老弟称我,自己还并不以为然。表面上我虽是很恭敬,但心里头也不免存着“老前辈的学问,也没有什么不得了”的意识。

有一次问我的老师——他是前清的进士,我说:“先生!我这篇文章怎么样?”先生说:“好啊,不错啊。”我说:“假若我跟老师生在同时,跟先生一起去考试,是否也可以考个进士?”先生说:“嗯!没有问题。你在当年考个进士没有问题。”结果我讲了一句不应该讲的话,现在想想还很后悔。我说:“先生,我想我也没有问题。”

这句话在你们现在年轻人讲讲,似乎没有什么,那时候我们来讲,是很不应该的。下来以后心中很难过、很不安,以后每想起这件事,心里就难过、就脸红。当然先生很爱我啦,先生听了我的话,说:“你这个人是可以傲慢的,可以傲慢的。”实际上我下来真后悔。他已经讲了我没有问题,自己还要加上一句“我想我也没有问题”,你看我这个年轻人多过分!

记得我二十一岁便留了一撮胡 子。那时唯恐自己不老,被人家叫一声“你们年轻人,你们小孩子”,心里便很难受、很不以为然。因为我从小就坐上位,上位坐惯了——“亢龙有悔”。

现在恨不得常居下位。所以我一进来,你们诸位都站起来行个礼,我一身汗毛都竖起来了。真的。绝对不假!人到了这个时候,一点味道都没有了,笑话也不能讲,玩也没人玩,“亢龙有悔”。

你们年轻人注意,位高了、年龄大了,就是“亢龙有悔”。人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高位,要变成最平凡的,最平凡的才是最难得的。这就是我对“亢龙有悔”的结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