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V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言文常见代词示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文言文常见代词示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文言文常见代词示例
文言文常见代词示例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二、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三、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篇2:常见的文言文代词
常见的文言文代词汇总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吾欲之南海,何如?
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
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尔安敢轻吾射?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
11、愿诸君勿复言。
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
人称复数:
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
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1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16、然足下卜之(于)鬼乎?
17、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8、郁郁适兹土。 挥手自兹去。
1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远指代词:其、夫、彼。 (那,那个,那里,那样……)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4、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予观夫巴陵胜状。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9、此起彼伏,绵绵不绝。
10、而观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1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言穴暝。
旁指代词:它,他。(相当于“别的.”、“其他的”)
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虚指代词一:肯定性无定指代词“或”,相当于“有的人”、“有时”
1、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2、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6、或凭或立,不一状。
虚指代词二:否定性无定指代词:莫、无(没有,没有谁,没有哪一样东西……)
1、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亡”通“无”,不知道的东西。)
2、无(没有什么)它,但手熟尔。
3、岂独一琴哉,莫(没有什么)不然也。
4、皆若空游无(没有)所依。
5、元礼及宾客莫(没有谁)不奇之。
6、时人莫(没有谁)之许也。
7、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三、疑问代词:谁,孰,何,曷,安,胡,恶(wū),所,何遽。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智乎?”
5、孔子云:“何陋之有?”
6、然则何时而乐邪?
7、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0、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
11、然,胡不已乎?
12、此何遽不为福乎?
1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14、君谓计将安出?
15、况仁人居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6、岂(哪里是)他人之过哉?
17、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篇3:文学常识常见借代词
文学常识常见借代词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篇4:常见文言文总结
癸巳年志
岁月如矢,斗转星移。岁初,吾有幸投身新韩,承蒙不弃,纳为同僚。想工作已逾两月,视之,苦乐皆有,受益良多。每闲居静坐,则不缀自省己身,感触颇深。
此地民风淳朴,一心向善,官长可为师表,同仁可为挚友,又幸同事长辈多有提携,尤为李某,实为属下着想,待吾如弟。知遇之恩,无以言表,恩虽非大,情却非浅,此虽不能一一列表,吾已一一铭记于心矣。或曰“上班心情之如上坟”,吾以为,非也,非也。
吾于以销售之事作,虽早出暮入,日复一日,忙于休妄,犹无所为,以此方知父母劳作之苦,方知就业之艰,为人下人之不易,乃句文以自勉,勉之,勉之!
两千年过十二尽,笃行之以面明朝!今不多言矣,吾当奋力劳作,求先求进,以不负上峰所冀望也。陋文一篇,望勿见笑。所感所曰,权为总结。
癸巳年丙辰月癸亥日
篇5:常见文言文总结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 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
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
篇6: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篇7: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蒲松龄《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司马迁《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汤显祖《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蒲松龄《促织》)
篇8: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5、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6、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7、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译: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
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10、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1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译: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12、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叫前洞。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15、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游褒禅山记》)
译: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16、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东西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17、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1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
译:这正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的事啊。
20、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译:不要跟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1、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译:本来是一世的英雄。
2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译:这是造物者无穷无尽的宝藏。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戴上白色的帽子和穿上白色的衣服来送荆轲。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译:陪侍在殿上的大臣们,,不能带任何兵器。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5、客何为者?(《鸿门宴》)
译:来人是干什么的?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2、於人为可讥。(《游褒禅山记》)
翻译: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3、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
译:不是我织得慢。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操的诗吗?
5、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
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1、君家妇难为!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
2、汝是大家子。 译: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孔雀东南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