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边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孔子名言警句素材解释,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孔子名言警句素材解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名言警句素材解释

篇1:孔子名言警句解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D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今年是孔子诞辰的2567年纪念日,下面来看看孔子的名言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篇2:孔子的名言警句及解释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

2.(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

4.(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5.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

6.(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孔子《论语》

8.(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9.小不忍,则乱大谋。——摘孔子《论语》

10.(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篇3:孔子的名言警句及解释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孔子《论语》

2.(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论语》

4.(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5.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

6.(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7.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

8.(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9.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

孔子名言警句素材解释10.(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1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

12.(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1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

14.(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15.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

16.(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1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

18.(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19.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

20.(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2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孔子《论语》

22.(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23.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孔子《论语》

24.(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25.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孔子《论语》

26.(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27.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

28.(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29.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

30.(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3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

32.(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33.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34.(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35.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论语》

36.(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3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

38.(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39.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1.(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42.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

43.(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4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5.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4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7.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4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9.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篇4:作文素材:孔子的名言警句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篇5:小学生作文素材孔子的名言警句

1.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出处:论语

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出处:论语

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处:论语

4. 巧言令色,鲜矣仁。出处:论语

5.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处:论语

7.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

8.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出处:论语

9. 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10.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1. 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13.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14.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15.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