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在不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论语>选读》复习试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论语>选读》复习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论语>选读》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15分,每题3分)
1.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必偃(yǎn) 钟磬(qìn) 八佾(yì) 一匡天下(kuāng)
B. 怃然(wǔ) 颛臾(zhuān) 弋射(yì) 曲肱而枕(hōng)
C. 荷蒉(hè) 鄙夫(bǐ) 取譬(pì) 被发左衽(pī)
D. 长沮(jū) 鸡黍(sǔ) 虎兕(sì) 为黍食之(sì)
2.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期可已(一周年,停止) 必不得已(如果) 阙如(空缺,留存不表意见)
B. 遇丈人(对老人的尊称) 众星共之(通“拱”,环绕) 齐之(整治,整顿)
C. 忠以劝(勤勉努力) 孙以出之(同“逊”,谦逊) 喻以义(懂得)
D. 微管仲(没有) 天下归仁(归顺) 游于艺(广泛涉猎)
3.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春秋战国这个______的时代,许多政治家和人士都____急功近利的_______,
他们提出的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点。
A. 剧变 充斥 情绪 B. 巨变 充溢 意绪
C. 剧变 充斥 意绪 D. 巨变 充溢 情绪
4.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所谓“人欲”是指私欲而言,因此,把“存天理,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并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
B. 西部大开发将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商机,但是这项事业任重道远。
C. 儒家反对那种把世界视为苦海,悲观厌世,无所作为的人生哲学;反对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
D. 对烦心的事、不顺心的事、不中听到话应豁然大度,泰然处之,付之一笑,古语中早就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格言。
5. 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B. 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财富的,无论多少,都是肮脏的、可耻的;而损人利己的致富者,应视为“社会公敌”。
C. 在儒家看来,虽然道德是超功利的,但道德实有巨大的功用,这功用就是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
D. 诚信的缺失不仅败坏了学校的校风,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的形成,而且也扭曲了一部分学生,诱发了道德上的堕落或变质。
二、(15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选自《论语》的五章文字,完成7—10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信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已。”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而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 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饥,用不足 用:用度 B. 何事于仁 事:从事,实施
C. 仅尧舜其犹病诸 诸:以为难 D. 君子君子义以为质 质:根本,基础
7. 选出加点字与“盍彻乎”中“盍”的用法基本相同的一项
A. 如之何 B. 焉用杀
C. 何如 D. 尧舜其犹病诸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① 君子名之必可信也 ② 礼以行之
B. ① 君子于其所不知 ② 尧舜其犹病诸
C. ①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② 孙以出之
D. ①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② 君子于其所不知
9. 选出与“有是哉,子之迂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 如之何其彻也? B. 子为政,焉用杀?
C. 尧舜其犹病诸! D. 野哉,由也!
10. 对照原句,选出译文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
B.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译文:君子的道德像风一样,小人的道德像草一样。
C.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君子对于那些正名的说法,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
D.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三、(9分,每题3分)
阅读一则文言文,完成11—13题。
晏子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三年,(齐)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①,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辟。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呵也,寡人无复与焉。”
①上计: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员的治绩。 (选自汉·刘向《说苑》)
11. 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景公召而数之曰 数:责备 B. 子退而自察也 察:督促
C. 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诸:责问,谴责 D. 再拜便辟 辟:通“避”,离开
12. 句中加点字“请”在意义上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B. 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C.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D.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 句中加点词“而”在意义和用法上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景公召而数之曰 B. 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C. 景公迎而贺之曰 D. 乃下席而谢之曰
四、(17分)
14. 把上面文言短文中的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 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孔子不仅对齐国为政的管仲充分肯定,对晏婴的评价也很高。从上面《晏子治东阿》来看,晏婴在政治上有哪些英明之举?(2分)(不超25字)
篇2:《<论语>选读》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15分,每题3分)
1. C (A. 钟磬(qìn)→钟磬(qìng);B. 曲肱而枕(hōng)→曲肱而枕(gōng);
D. 鸡黍(sǔ)→鸡黍(shǔ)。)
2. D.(D项中的“天下归仁(归顺)”应该改为“天下归仁(赞许)”。)
3. A.(剧变:剧烈变化; 巨变:发生巨大的变化,多指好看;)
(充斥:充满或塞满,含贬义,正合语境; 充溢:充满洋溢;)
(情绪:从事某种活动; 意绪:心绪,心情。)
4. D (“既来之,则安之”:原指招徕人并加以安抚,现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心下来。
两个意象都不合语境,可换作“将军额上能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比喻人有度量,能容忍、原谅。)
5. A.(B项:主谓搭配不当,应该将“牟取财富的”改为“牟取的财富”。
C项: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应该放在“道德”后面
D项:成分残缺—“扭曲了一部分学生”缺少宾语,可在“学生”后面加“的`心灵”)
二、(15分,每题3分)
6. B(“何事于仁 事:从事,实施”应该改为“何事于仁 事:副词,上,仅。”)
7. D(略)
8. A(B. ① 君子于其所不知 代词,自己 ② 尧舜其犹病诸 表示推测的语气)
(C. ①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连词,相当于“而” ② 孙以出之 用)
(D. ①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介词,给 ② 君子于其所不知 介词,对于)
9. D(都是主谓倒装句)(其它:A.反问句 B. 反问句 C. 感叹句)
10. C(将“君子对于那些正名的说法”改为“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
三、(9分,每题3分)
11. B(察:督促→察:反省)
12. C(在这其中A、B、D三项都是“请求,请允许”)
13. B(AC D三项都是承接连词,表示目的连词,来 )
四、(17分)
(附)《晏子治东阿》参考译文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已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 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14. ① 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3分)
译文:加倍征收,(却)很少上交国库,随意地把财物献给您的伺人。
或 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
②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3分)
译文:东阿,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15. 孔子不仅对齐国为政的管仲充分肯定,对晏婴的评价也很高。从上面《晏子治东阿》来看,晏婴在政治上有哪些英明之举?(2分)(不超25字)
治 东 阿, 廉 洁 自 律 , 一 心 为 民 。
16. ①:渲染了旅馆的清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寂。
②: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写诗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因而“愈有意味”写出“虚实结合”,沟通作者和对方的情忍,丰富诗作内容或扩大作者内心的意境。
17. ①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束,来着犹可追。
②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③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以 “仁”为核心。记载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体式)散文作品,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五、(10分)
18.(2分)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19.(4分)
春 天 看 树 : 心 灵 得 到 净 化 。
夏 天 看 树 : 心 情 昂 扬 振 奋 。
秋 天 看 树 : 得 到 自 我 完 善 的 启 迪。
冬 天 看 树 : 激 励 自 己 坚 毅 执 著。
20.(4分)C E
六、(4分)
21. 答:(只填序号) A ④ B ② C ① D ③
22. 答:而我老师 那道有数仞之高,看到墙内宗庙的宏伟和房屋的多姿多彩。
篇3:论语试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试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吾日三省吾身 。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温故而知新 。
7.士不可以不弘毅 。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二、翻译下面句子。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什么?
1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那句话来说明?
16.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什么?
17.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什么?
18.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什么?
19.阅读下列《论语》中的.句子,把序号填入空格内。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学而时习之。④默而识之。⑤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⑧温故而知新。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谈学习态度的有: 谈学习方法的有:
20.哈尔滨经贸洽谈会召开,冰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这句话是什么?
21. CCTV百家讲坛曾连续解读《论语》心得,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请结合《论语十则》中的相关句子也谈谈你的心得。
答案:
1、悦:愉快。
2、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罔:迷惑。殆:危害。
4、齐:相同
5、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故,旧的知识。
7、弘毅:宽广,刚毅。
8、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9、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10、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11、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12、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13、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9.②③⑥⑦⑨、①④⑤⑧
20.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1.略
篇4:《<论语>选读》的复习题目有哪些
《<论语>选读》的复习题目有哪些
一、复习要点
选读》的复习题目有哪些“ loading=”lazy“ src=”///pic/original/copyright/img.1/c2dbd3ef5_2.jpg“>
1.背诵12.1、3.1、16.2、13.3章。
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4、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礼治主张。
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二、成语解释(克己复礼、待贾而沽)
克己复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
礼崩乐坏:
名不正,言不顺:
手足无措:
犯上作乱:
待贾而沽:
磨而不磷:
涅而不缁:
匏瓜空悬:
愚不可及: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三、阅读题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4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2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信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孔子为何要 “正名”?
篇5:论语选读2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讲—读—品
1、文意疏通:
(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如:5.22见《论语别裁》“公冶长五 •不如归去”章节
17.4见《论语讲要》……
2、在疏通文句基础上,从诵读入手,揣摩人物语气,品味人物思想感情(重点人物:孔子、子路、颜渊、子贡等)。
教学步骤二:为子路画像
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参考专题:
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
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
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的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
注:《论语》表现的是一个平面:一批学生在听孔子说教。从《论语》中看不出学生年龄的大小,看不出每个人的身份面目。因此,《论语》中的众生像解读(包括孔子自己)还需联系更多《论语》之外的作品:如《史记》《孔子家书》等,又如研究子路(仲由)推荐仲大军先生《仲由子路与孔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对孔子教育集团成员关系的新认识》一文,颇有帮助。
篇6:论语选读(高一)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一)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 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贤良啊,颜回!一个竹筐盛饭,一个瓜瓢喝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贫困的忧患,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身的快乐。贤良啊,颜回。”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1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1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他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饭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18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19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
2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 颜渊感慨地叹息说:“老师的学问和人德、仰望它愈益觉得高深莫测,钻研它愈益觉得坚不可破。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觉得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引导我们,用文化典籍开阔我们,用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想停止不学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了我的能力,好像有所成就独立站立。虽然想象老师那样去做,可是又不知道从哪入手了。”
2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23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周彡也。”
【译文】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
2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仁是什么。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仁的纲领是什么。”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遵照您的话去做。”
25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2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的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人与附和而不是和谐。”
27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28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不随便说话的人接近于仁。”
29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1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与他交谈的人却不与他交谈,这是失掉了人;不可以与他交谈的人却与他交谈了,这是失掉了语言。明智的人即不失掉人,也不失掉语言。”
32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33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4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35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3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3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38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教育人不分任何类别。”
39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40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41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42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
43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白,听的要考虑是否清楚,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止要考虑是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心里不平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时要考虑不要忘义。”
44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
4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
46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47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48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懂天命,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能了解别人。”
篇7:论语选读教案
一、几点思考
1.试题取材范围
《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见下)。
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2.《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 层次 | 教学内容 | 价值目标 |
| 文字 |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
| 文章 |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
| 文化 |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
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2.《〈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
1.名句默写(填空)
可能存在的问题:①懒得背;②不熟练;③错别字;④轻视《论语》名句
2.文本探究(简答)
一模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
主要应该是结合虚词的那道选择题,极有可能挑几个《论语》的虚词,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哉若人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三、复习策略
1.教师要督导学生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2.有必要将18个文言虚词用《论语》中的句子集成整理、训练一下;
3.加强背诵的笔答检查,消灭错别字;
4.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透弄熟。
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学生能脱离教材说得清吗?
5.要模仿样卷,针对性地或选择或原创或整合一些好题,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与讲解,加强应试技能的训练;
6.要加强解探究题的格式规范化指导,注意条理性,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o 探究题具有拓展性,但须告诫学生拓展要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兴发飙。
o 探究题答题具有论辩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7.不要忽视了每篇课文后的那道探究题,很有重新疏理的必要。
8.根据你的研究,有选择地覃研十课中的重点难点段落,引领学生沿着字词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思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释三能评。
篇8: 论语选读读后感
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性范畴的。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篇9:论语选读《乐在其中》阅读题及其答案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就有道而正焉 正:改正,修正
B. 人不堪其忧 堪:忍受
C. 饭疏食饮水 饭:吃,动词。
D. 曲肱而枕之 枕:名词,枕头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D.君子食无求饱
9.下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贤哉,回也!
A.二虫又何知!
B.渺渺兮予怀
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说,做事要脚踏实地,要勤快灵活;说话要谨慎,不要开口,免得出错。
B. 孔子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说明他欣赏古乐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的音乐造诣高深
C. 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两句,可以看出孔子把精神上的追求看得比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认为坦然处世,真实做人,讲求仁义,就能在任何环境下都甘之如饴,怡然自得。
D. 这篇课文共从《论语》中选了七则,谈的都是追求善、追求道等精神生活的道理。达观的生活态度是:乐山乐水,安贫乐道,追求善和义,即使贫穷,也很快乐。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
参考答案:
7D
8C
9B
10A
篇10:论语试题及答案六年级
论语试题及答案六年级
一、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____、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
二、《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三、按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任重而道远,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不亦远乎?
7岁寒,________________.
8、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不亦说乎、、不愠、、吾日三省吾身、、不信、、传不习、、温故
罔、、殆、、诲女、、是知、、弘毅
后凋、、其恕乎
2、译句、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态度________、___、_______
品德修养、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找出几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5、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六、补充下面诗句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以月作使者,穿越时空追随友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雨寄北》诗人想象将来与亲人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亲人早日相见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飞来峰》中包含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峰回路转、扑朔迷离的情况,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会突然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包含了这个哲理。
7、日本政府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二章》中的名句填空)
8、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中学学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写到了“月”,如“明月别枝惊鹊”,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月”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
二、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
三、1、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7、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理解填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三人行、必有我师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
1、按一定时间 “悦”的古字、愉快、 生气、发怒 每天、反省
真诚、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旧的知识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有害 通“汝”你 通“智”聪明 刚毅
2、
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⑵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
⑶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⑸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⑹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
⑺(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⑻、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3、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亦乐乎 择善而从
解释:任重道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择善而从: 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
并学习这些优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5、略、(任选一则 ,谈出体会则可。)
篇11:论语试题附答案
论语试题附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忽施于人。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2)是知也_________
(3)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4)诲女知之乎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所不欲,忽施于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是关于学习方法的?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此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学习知识不在于让别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它启示人们在学习上应该虚心好学。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人不知而不愠
参考答案:
1.(1)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通智,聪明
(3)生气发怒
(4)教导
2.(1)选择他的优点学习,把他的缺点拿来对照自己,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它。
(2)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3.关于学习方法,感受略 。
4.D
5.D(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篇12: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
2011届高考《〈论语〉选读》二轮复习教案
肖培东
一、温州市二模看《论语》考题分析
乙
有人认为,在论及治国方针时,孔子说过“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如果统治者注重刑法、法制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就能使国家强盛,天下有道,就能使百姓遵纪守法,循规蹈矩,有知耻之心。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治国”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下面是对我教的高三(8)班同学这道题的得分进行分析:
得0分--8人
得1分--18人
得2分--22人
得3分--1人
1、展示学生答案:
2分:不正确。孔子再说“刑罚不中”前,着重提出要先“正名”,只有名正,则言顺,则事成。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看出孔子在治国时认为统治者必须先正名,才能使国家昌盛。
1分:不正确,孔子提到刑罚中,不一定能使国家强盛,恰恰相反,会抑制国家的发展,孔子提倡的道德,对德、礼的要求,达到以礼治国,天下大同,则刑罚,法制就自然而然没用。
0分:正确。国家有刑罚的约束,人们就可以有法可依,依法行事,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而没有则会大乱,因此只有社会安稳,才能构建大同社会,才能礼乐教化。
2、学生分析错误答案
3、师小结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4、出示班级满分答案:
3分:不正确,孔子说“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而这个之前孔子说的是必先正名的观点,另外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充分表现了孔子的治国思想是“德治”,而不是“法制”。
请章燕绅同学说说自己的'答题想法和思路。
5、出示二模参考答案:
不正确。首先,孔子的治国是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刑罚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于刑罚但没有羞耻心。其次,“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说的是正名,强调的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时,名分的重要性。再次,孔子的思想中没有“法制”观念,把“刑罚”等同于“法制”属于混淆概念。(结论1分,理由2分,写出任意2点得2分)
二、以二模试题为例分析
抓题干文本再现
1、“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选自《克己复礼》第13.13章节,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要义:要正名,
正名是指: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如“觚不觚,君不君”等。孔子“正名”是为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
由此得出答案:“刑法不中,则名无所错手足”说的是正名,强调的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时,名分的重要性。
2、治国方针属于“政治”板块--《为政以德》,2.3章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由此得出答案:孔子的治国是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刑罚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于刑罚但没有羞耻心。
补充:《〈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教学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态度:诲人不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注重身教 治学原则:述而不作)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恶分明))
三、小结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
2、文本再现
3、规范答题(小论文式):
观点--分析--总结
四、牛刀小试
【杭州市二模】
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24.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1、师生共同分析,再解答
2、出示答案评分:
答案:符合。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是体现了“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五、实战演练
【2011年交流卷 诸暨中学】
乙
“十二五”计划建设提出,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这则材料中体现的思想,与孔子的“忠恕”观是否一致?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一致。“忠”是指待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而达人。“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我为人人”就体现了“忠”的思想;“恕”是指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律己、尊老爱幼”与“恕”的观点一致。如果人人都能尽心竭力,与人为善,就会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反过来又会有利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形成良性的“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11年交流卷 镇海中学】
乙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仁义智信,都是从礼延伸出来,为礼服务的,礼教的最大作用是从行为到思想上给人一个框框,以维护统治稳定,其很多方面是甚至是违背仁义智信的。所以说儒家思想核心是礼。
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礼”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理解是片面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不是“礼”,礼只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仁义智信,都是从仁延伸出来,为仁服务。“礼”是以区及与之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实际上是一种等级秩序,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稳定统治,缓和矛盾;但也保守的一面,后来的“三纲五常”就是有违背仁义智信的,但并非是孔子的初衷。
(3分,判断正确1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