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chong431418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湖中自照,湖中自照白居易,湖中自照的意思,湖中自照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湖中自照,湖中自照白居易,湖中自照的意思,湖中自照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中自照,湖中自照白居易,湖中自照的意思,湖中自照赏析

篇1:湖中自照,湖中自照白居易,湖中自照的意思,湖中自照赏析

湖中自照,湖中自照白居易,湖中自照的意思,湖中自照赏析 -白居易的诗

湖中自照

失却少年无觅处,泥他湖水欲何为?

篇2: 我在自照中警醒作文

去年冬季的一个下午,北风凛冽,寒冷异常,虽有阳光,却显柔弱。我因为想要快点读到老师推荐的书,疾步走在前往图书馆的路上。街上行人很少,汽车飞驰来去,路两旁的树木在风中不住摇摆。忽然一阵寒风吹来,我不由打了一个喷嚏,这使我大幅度地弯下身去。然后,我便看到地上有一个黑色的钱包!

是的,那确实是一个钱包!一瞬间我呆呆地望着钱包,不知所措。呆了几秒钟,我下意识地看向四周,这是一条很窄很窄的小道,路上只有发白的阳光,与蹦跳的麻雀。我的心脏剧烈跳动起来,如果眼前有人的话,我肯定会把钱包捡起来交给警察,可现在眼前没有人啊!如果一个人占有了不义之财,而在这个世界上无人知晓,那占之何妨呢?

我再次向钱包看了一眼,它显得很厚很厚,里面应该有不少钱!我用十分之一秒的`时间望了一下左右,然后蹲下身去假装系鞋带,便将钱包悄悄放入口袋中。我站起身向前走去,心中既惊喜万分又惊慌不已。我盘算着找个安静的地方打开钱包,看里面到底有多少钱。前方路边有一家肯德基餐厅,里面肯定有厕所,何不到那里再打开钱包?还未走到肯德基,我远远在餐厅玻璃门上看到一个人的身影。

我觉得那个人很熟悉,我想那是《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阿廖娜与丽扎韦塔时逃回寓所的身影,不然那玻璃上的形体为何慌乱不安?我想那是《烦恼的冬天》中伊桑用阴谋诡计骗走马鲁洛商店时的身影,不然那玻璃上的双手为何难以安放?我想那是《哈姆雷特》中克劳迪斯抢走王位时的身影,不然那玻璃上的脸庞为何痛苦懊恼?

我终于走到玻璃门,才恍然明白那身影正是我自己,我刚才不过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自照。我伸出手,慢慢抚摸玻璃上的自己,这脸庞如此熟悉,可又如此陌生,难道真是我在街上捡走了一个钱包吗?难道真是我在无人的环境下迷失了灵魂吗?那一瞬,我在自照中猛然警醒。古人云:“君子不欺暗室”,君子是应当始终如一的,无论处于一帆风顺的安泰之中,还是处于颠沛游离的否恶之中,都要不忘初心才是啊!

我在自照中警醒,随后掉头而去……

篇3:我在自照中警醒作文800字

去年冬季的一个下午,北风凛冽,寒冷异常,虽有阳光,却显柔弱。我因为想要快点读到老师推荐的`书,疾步走在前往图书馆的路上。街上行人很少,汽车飞驰来去,路两旁的树木在风中不住摇摆。忽然一阵寒风吹来,我不由打了一个喷嚏,这使我大幅度地弯下身去。然后,我便看到地上有一个黑色的钱包!

是的,那确实是一个钱包!一瞬间我呆呆地望着钱包,不知所措。呆了几秒钟,我下意识地看向四周,这是一条很窄很窄的小道,路上只有发白的阳光,与蹦跳的麻雀。我的心脏剧烈跳动起来,如果眼前有人的话,我肯定会把钱包捡起来交给警察,可现在眼前没有人啊!如果一个人占有了不义之财,而在这个世界上无人知晓,那占之何妨呢?

我再次向钱包看了一眼,它显得很厚很厚,里面应该有不少钱!我用十分之一秒的时间望了一下左右,然后蹲下身去假装系鞋带,便将钱包悄悄放入口袋中。我站起身向前走去,心中既惊喜万分又惊慌不已。我盘算着找个安静的地方打开钱包,看里面到底有多少钱。前方路边有一家肯德基餐厅,里面肯定有厕所,何不到那里再打开钱包?还未走到肯德基,我远远在餐厅玻璃门上看到一个人的身影。

我觉得那个人很熟悉,我想那是《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阿廖娜与丽扎韦塔时逃回寓所的身影,不然那玻璃上的形体为何慌乱不安?我想那是《烦恼的冬天》中伊桑用阴谋诡计骗走马鲁洛商店时的身影,不然那玻璃上的双手为何难以安放?我想那是《哈姆雷特》中克劳迪斯抢走王位时的身影,不然那玻璃上的脸庞为何痛苦懊恼?

我终于走到玻璃门,才恍然明白那身影正是我自己,我刚才不过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自照。我伸出手,慢慢抚摸玻璃上的自己,这脸庞如此熟悉,可又如此陌生,难道真是我在街上捡走了一个钱包吗?难道真是我在无人的环境下迷失了灵魂吗?那一瞬,我在自照中猛然警醒。古人云:“君子不欺暗室”,君子是应当始终如一的,无论处于一帆风顺的安泰之中,还是处于颠沛游离的否恶之中,都要不忘初心才是啊!

篇4:泛舟自中堰入湖,泛舟自中堰入湖陆游,泛舟自中堰入湖的意思,泛舟自中堰入湖

湖中自照,湖中自照白居易,湖中自照的意思,湖中自照赏析

泛舟自中堰入湖,泛舟自中堰入湖陆游,泛舟自中堰入湖的意思,泛舟自中堰入湖赏析 -诗词大全

泛舟自中堰入湖

鹭群横澹霭,鸦阵报初寒。

冷落人情见,衰迟世念阑。

惟留一句子,村舍话团K。

篇5:《如梦之梦》观后感:在湖中,“照”见自己

――《如梦之梦》观后感

原创: 灵羽

8个小时的《如梦之梦》,从下午2点到晚上11点,一场世间轮回在眼前上演。这场大梦如一颗掷入湖中的石子一般,让我到第二天的现在依然余波难平。

开场的一行人等顺时针行走,一下子让我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顺势而动的能量,梦,就这样开始了……

五号病人的病究竟从哪里来?――除了血缘相连,还有一种更紧密的纠缠

随着剧情的发展和慢慢铺陈,我越发觉得五号病人和妻子应该分别与伯爵和顾香兰有血缘关系。可是,我反复想反复想,这条线索总是有断点的。还有五号病人的病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看完剧,我依然找不到答案,但总觉得是应该有一个答案的!

我翻看着《如梦之梦》纪念册,突然看到其中的一句话“在伯爵临死前,顾香兰对他下了一个诅咒……”

看到这句话,我恍然大悟!因果轮回不是降临在伯爵的后辈身上,而就是在伯爵自己一世又一世的轮转中!因此,五号病人在那个能看到自己的湖中看到了伯爵,伯爵应该就是他的前世,而那莫名其妙的病,就是顾香兰对伯爵的诅咒,也是伯爵当初对顾香兰所作所为种下的业力吧。那么,顾香兰也就应该是五号病人妻子的前世了。各种因缘巧合,让这两个人又一次相识相爱,走到了一起。

但是,在他们这一世,妻子离开了五号病人,这样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恰恰是五号病人开始走上救赎自我灵魂的道路,这条路,这条逆流而上的路,不也是在救赎伯爵的灵魂吗?唯有坚持这条路,才能终止这个因伯爵而起的.轮回。

不知为何,突然想起《大话西游》,至尊宝也是在失去自己至亲至爱的时刻,开始走上自我救赎的西天取经之路。不一样的时空,不一样的导演,不一样的故事,却道出了如此一样的智慧。

“你需要进入到别人的梦里,才得以见到自己的真相。”

看到这句话,起初我不懂。但当我再次回忆起这个片段时――

五号病人为了寻找自己生病的秘密,为了找到妻子的下落,他寻着线索,找到了顾香兰,听她讲述她和”他“的故事。

――我又一次恍然大悟,原来,五号病人寻找顾香兰,就是他的救赎之路,听顾香兰讲故事,就是在接近他自己的真相!或者也可以换过来说,寻找顾香兰,就是他在接近自己的真相,听顾香兰讲故事,就是他的救赎之路。此刻!就在我敲这些文字时,我突然又意识到,剧中自始至终用呼吸方式表现”自他交换“的重要线索,不就是在讲”在他人梦中,得己真相“的全息解读吗?

记得顾香兰给五号病人讲完她所有的故事后,弥留之际,她错把五号病人认作是伯爵。不!应该是”认出“!顾香兰认出了这个她诅咒几世的”仇人“。最后,他们还是抱在了一起,这一抱,是顾香兰和伯爵之间的和解,也是伯爵与他几世轮回的自己的和解;这一抱,让五号病人见到了自己的真相,也让这个可怕的轮回终止在这里。

在顾香兰去世后,五号病人又去见了并不认识的伯爵女儿,他对着这个素昧谋面的女孩痛哭了好久;之后又去拜访了伯爵城堡的管家家,却发现管家已经去世;后来他又去了伯爵和顾香兰住过的城堡(当然,这里也是五号病人住过的地方),在那里,他参加了一个圣诞节仪式(大概就是对经历过的烦恼和不幸进行道别的仪式);最后,他来到了顾香兰受难时住过的房间(当然,这里也是他和红住过的房间,尽管红已经不住在这里了),他好好地和红告别,我想,也是和彼时的顾香兰告别吧。

如果说,听顾香兰的故事是一种救赎,那么,五号病人在顾香兰去世后到往这些地方做的这些事情,或许就是叫做忏悔吧。

或许就是因为五号病人选择了寻找真相、自我救赎的道路,他才能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遇到一位如此体恤病人感受、如此关注减轻濒临死亡病人痛苦的年轻医生吧。这位医生帮他做”自他交换“,帮助他减轻死亡的痛苦,尽管不能改写他此生的命运脚本,但,我相信,在下一世的他应该不会再受这莫名其妙地病痛之苦了。

对于这位年轻医生,她认真聆听了五号病人的故事,或许她也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真相吧……

“你这一生中的谜,必须用别的谜来解,就像有的梦要穿过其他的梦才能醒来,你必须一个个走过,才能走出这场连环梦。”

剧中引用了庄周梦蝶,是“我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异曲同工的还有深层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做过的一个梦:他梦到一个僧人正在打坐,而他自己就是这个僧人打坐过程中打盹做的一个梦。究竟是他梦见了僧人,还是僧人梦见了他呢?

或许,都对吧,是他们彼此梦到了彼此吧,他们都在借助对方的梦来解自己的谜罢了。对此,无论你知还是不知,你都在经历着,你都在自己和他人的梦中穿行。但关键的问题是,你是否想醒来?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这似梦非梦的”东西“呀,一只脚迈进去,这”东西“就成了梦,但这又是我们醒来的必经之路。当我们双脚都迈出”梦“时,醒了,不是因为我们醒了,而是因为那个”梦“不存在了。梦,即轮回。

篇6:宿湖中,宿湖中白居易,宿湖中的意思,宿湖中赏析

宿湖中,宿湖中白居易,宿湖中的意思,宿湖中赏析 -白居易的诗

宿湖中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橘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篇7:《咏湖中雁》赏析

朝代:南北朝

原文: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

唼流牵弱藻,敛翮带馀霜。

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

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

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

鉴赏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较难确定,清吴淇认为可能作于齐粱替革之际,但缺少确凿有力的证据。《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鸿雁来。”春天到了,江南湖中的群雁飞举,振翅往北,准备还回故乡。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逥翔。”起手即点题。“白水”,极清澈之水。此二句点化刘桢《杂诗》“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而成。次句于“雁”字上着一“旅”字,言此湖不过是雁之逆旅,雁只是逆旅之过客而已,为结句“还故乡”铺垫。“逥翔”,回旋盘翔;“逥翔”前下一“每”字,言每当春水满池,从北方来此过冬的群雁就要起飞盘舞,年年如此,无一年例外。一“每”字,加大了时间的跨度。

“唼流”以下六句,用极细腻的笔触勾勒湖中群雁的神态。“唼流”,雁入水觅食貌,宋玉《九辩》:“凫雁皆唼夫梁藻,风愈飘翔而高举。”“弱藻”,柔嫩的水草。“唼流牵弱藻”,湖雁觅食水流,以至牵动柔弱的藻类,真是刻画得至细至微。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云:“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季秋北雁南飞,为的是避朔风霜雪。冰雪消融,春日和暖,当他们振翮准备北飞之时,仿佛还感到毛羽上仍残留着旧年的余霜;也正是这余霜,触动了旅雁的乡思之情,因为这余霜毕竟是北方带来的呀!“余霜”一语,颇为曲妙!“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上句,群雁悠闲自在漂浮水面,随着轻浪晃动。下句,日照平湖,泛泛有光,单雁浮行追逐远光中的俦侣。“动”,群雁为轻浪所动,写出悠悠然之状;“逐”,单雁主动追逐,带有一种顽皮劲儿。这两句,不着一“湖”字,而“兼湖并出,神至之笔”(《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三)。“唼流”句湖水,“群浮”两句湖面,“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两句湖空,层次极分明,具有明显的立体感。谭元春说:“‘群浮’、‘单泛’、‘悬飞’、‘乱起’,尽湖雁多寡、上下、迟疾、斜整之状,可作一湖雁图”(《古诗归》卷十三)。结二句“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篇末点明作意。刷羽,以喙整理羽毛。“摇漾”,李善注:“飞貌”。群雁刷羽同飞,以期一举北返故乡。照应开头所言“旅雁”。

我国古代咏物诗源远流长,何焯说:“园葵(按:即汉乐府《长歌行》,首句为“青青园中葵”)、湖雁(即此诗),咏物之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七)。就时间而言,早于沈约的文人咏物诗有的是,何推此诗为祖,当于成就而言。咏物诗或有寄托,或无寄托,或虽有寄托但幽隐难明。王褒《咏雁》云:“河长犹可涉,河阔故难飞。霜多声转急,风疏行屡稀。园池若可至,不复怯虞机。”抒写其流落北方、盼望南归之情甚明。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认为此诗有寄托,他说,梁武帝“及将受禅,休文盖有不安于心者,故寓意于咏雁。首句满塘只是白水,雁尚未集其中,‘迥翔’谓齐梁之间诸人未知所择:有从梁而得禄者,如‘唼流’句;有不从而中伤者,如‘敛翮’句;有党附而随波逐流者,如‘群浮’句,有孤立而无与者,如‘单泛’句”;结二句则有“自欲隐而兼招隐之意”。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丝毫道理,但总感难于圆通,或使人终有“隔一层”之憾。《古诗归》锺、谭着眼于该诗的体物方面,较有见地。这首诗的精妙处,在于诗人用轻灵之笔,写出湖中许许多多雁,湖面、湖空,参参差差,错错落落,唼、牵、敛、带、浮、动、泛、逐、悬、乱、起、刷、摇漾、举、还,各种各样的动作,诸多的神态,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而写来似一点也不费力,不露雕琢之迹,刻画精细而不流于纤弱,“咏物之祖”,或可当之。

作者简介

沈约(441~5),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介绍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在沈约的少年时代,他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

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朓交好。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十二年(513年),忧惧而卒,时年七十三。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谥请谥沈约为“文”,梁武帝道:“怀情不尽曰隐。”故改谥为“隐”。好学,聚书至二万卷。

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明人由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沈隐侯集》。

文学成就

诗文

沈约诗文兼备。当时的许多重要诏诰都是出自于他的手笔,在齐梁间的文坛上负有重望。《南史》称:“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钟嵘《诗品》将沈约的诗作定为中品,评道: “梁左光禄沈约。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馀论,固知鲍明远也。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虽文不至其工丽,亦一时之选也。见重闾里,诵咏成音。嵘谓约所著既多,今翦除淫杂,收其精要,允为中品之第矣。故当词密於范,意浅於江也。”

在“永明体”诗人中,沈约占有重要地位。钟嵘以“长于清怨”概括沈约诗歌的风格。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之中。

与同时代的“二谢”等人相比,沈约的山水诗并不算多,但也同样具有清新之气,不过其中又往往透露出一种哀怨感伤的情调。如《登玄畅楼》诗:“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写景清新而又自然流畅,尤其是对于景物变化的捕捉与描摹,使得诗歌境界具有一种动态之势。诗人以登高临眺之所见来烘托“离群客”的孤独形象,从而将眼前之景同“归心”融为一处。又如其《秋晨羁怨望海思归》诗:“分空临澥雾,披远望沧流。八桂暖如画,三桑眇若浮。烟极希丹水,月远望青丘。”全诗境界阔大高远,给读者展示出天水一色、烟波浩淼的海天景色。结合诗题来看,海天的空旷辽远,正反衬出“羁怨”之情与“思归”之念。此类诗歌在齐梁山水诗中,亦不失为上乘之作。此外,像“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永康江》)等描写山水的诗句,皆令人耳目一新。

沈约的离别诗也同样有“清怨”的特点,如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将少年时的分别同如今暮年时的分别相对比,已经蕴含了深沉浓郁的感伤之情;末二句又用战国时张敏和高惠的典故(见《文选》李善注引《韩非子》),更加重了黯然离别的色彩。全诗语言浅显平易,但情感表达得真挚、深沉而又委婉,在艺术技巧上具有独创性。沈德潜评此诗:“一片真气流出,句句转,字字厚,去‘十九首’不远。”(《古诗源》卷十二)沈约的悼亡怀旧之诗,“清怨” 的色彩更加突出,如《悼亡诗》:“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诗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哀;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除离别哀伤之作外,沈约的抒怀之作如《登高望春》、《古意》、《伤春》、《秋夜》以及乐府诗《临高台》、《有所思》、《夜夜曲》等,在沈约集中皆为上乘之作,而且也都具有“清怨” 的风格特征。

四声八病说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颐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沈约与谢朓、王融、范云等人一起,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八病”具体为何,说法不一。“四声八病”说为后来产生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史学成就

在沈约之前,已经有人开始撰写南朝刘宋皇朝时期的历史了。最早撰写刘宋国史的是何承天。他在宋文帝时以著作郎身份,起草了宋史的纪、传和《天文》、《律历》、《五行》等志,其中人物列传只写到宋武帝时期的一些功臣。后来,又有山谦之、苏宝生等相继续作宋史,但都中途而废。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徐爰负责修撰宋史。他在前人撰述的基础上,写成国史六十五卷,上起东晋末年,下迄大明时期。所有这些,都为沈约撰《宋书》提供了文献资料。沈约接受撰写宋史的任务,是在南齐永明五年(487年)的春天。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在第二年二月,就首先撰成《宋书》纪、传七十卷。起于东晋安帝义熙之初,终于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记东晋末年及刘宋一代史事。这是沈约撰写《宋书》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宋书》八志三十卷的撰成。从《宋书》志避梁武帝父亲和梁武帝本人的讳来看,它的撰成,很可能是在梁武帝时期。沈约撰《宋书》的经过大致如此。

《宋书》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是很突出的。比如《宋书》的传,与以前正史相比,就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创立家传的形式。以前史书列传所记人物,一般不附记传主后人之传,而《宋书》则改变此例,开以子、孙之传附父、祖之传的先声。故《宋书》所记人物,多为门阀地主,而且把门阀士族所重视的家传也引入正史了。如《宋书》卷四十二《刘穆之传》,后面就附有“长子虑之”、“虑之子邕”、“穆之中子式之”、“式之子瑀、“穆之少子贞之”、“穆之女婿蔡佑”等人的传;卷七十七《沈庆之传》,后面附有“子文叔”、“庆之弟劭之”、“庆之见子僧荣”、“僧荣子怀明”、“庆之从弟法系”等传。这种家传式的列传,在《宋书》里是不少的。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地主居于统治地位,社会风气崇尚门第、家族史和谱系之学在史学上的反映。第二,创《索虏传》以记北魏史事,正如北齐人魏收撰《魏书》以《岛夷传》记南朝史事一样。这是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在史学上的一种特殊的反映。第三,在类传中增立《孝义传》,提倡“孝行”、“孝廉”。这是魏晋统治者鼓吹“以孝治天下”的遗风。

《宋书》的志,也很有特色。一是八志多从三国讲起,有的更追述到东汉,表明作者极重视典章制度的沿革流变。这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的传统。八志之首有一篇《志序》,概述志的源流和《宋书》志的缘起,也讲到志的撰述之不易,所谓“渊流浩漫,非孤学所尽;足蹇途遥,岂短策能运”。梁朝江淹说过:“修史之难,无出于志。”他的这句话被后来的史家一再引用,说明中国古代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宋书》的《志序》是一篇不可不读的好文章。二是《宋书》的《礼志》和《乐志》分别占了五卷和四卷,几乎占了整个志的篇幅的三分之一,这在以前的正史中也是不曾有的。东晋南朝门阀士族十分讲究礼法。《宋书·王弘传》记王弘说:“弘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有的史书还说;“弘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人讳。”真不愧是门阀土族讲究“礼法”的楷模。《宋书》重视礼志、乐志,洽是这种社会风气的反映。三是《宋书·州郡志》详尽地记述了东晋以来北方人口南迁及侨置郡县的具体情况,是一篇反映人口变动和区域建置变动的重要文献。《州郡志》序说;“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当时社会的动荡于此可见一斑。四是创立《符瑞志》,从远古到刘宋,历举许多神怪荒诞之事,宣扬“有受命之符,天人之应”。因而它的糟粕就更多一些。不过,它也讲到一些自然现象,如果用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待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在沈约同时和沈约以后,还有一些人撰写过刘宋皇朝时期的历史,但都失传了。因此,《宋书》的价值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除《宋书》外,沈约还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

但是,沈约在南朝的刘宋、萧齐和萧梁都曾任重官,所以在为齐武帝撰《宋书》时,曾经因为武帝曾在宋朝皇帝任官职而避讳了很多从宋孝武帝到宋明帝时期的史实。民国史学家蔡东藩曾认为《宋书》讳莫如深。

篇8:作雪未成自湖中归寒甚饮酒作短歌,作雪未成自湖中归寒甚饮酒作短歌陆游,作雪

作雪未成自湖中归寒甚饮酒作短歌,作雪未成自湖中归寒甚饮酒作短歌陆游,作雪未成自湖中归寒甚饮酒作短歌的意思,作雪未成自湖中归寒甚饮酒作短歌赏析 -诗词大全

作雪未成自湖中归寒甚饮酒作短歌

找从湖上归,散发醉吹笛。

少年志功名,目视无坚敌。

惨淡古战场,往往身所历。

宁知事大缪,白首犹寂寂。

凄凉武侯表,零落陈琳檄。

报主知何时,誓死空愤激。

天高白日远,有泪无处滴。

篇9: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原文及赏析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译文

早春时节,地上的积雪还消融未尽,细嫩的青草已从沙土中悄悄探出头;吴地烟水迢迢,弥漫千里,隐隐透着清冷之气。

虽然深藏竹林的梅花无人欣赏,但它那沁人心脾的清芬却随着夜中的春风,一路飘过了石桥。

注释

除夜:除夕。

石湖:今江苏苏州西南。

苕溪:浙江吴兴县的别称,因境内苕溪得名。吴兴即湖州(宋时湖州治所在吴兴),时姜夔安家于此。

草:夏校本、陆本、许本并作“草”,吟稿本作“柳”。庾信《荡子赋》:“细草横阶随意生。”

吴宫:苏州有春秋时代吴国宫殿的遗址。

迢迢:遥远的样子。杜牧《寄扬州韩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细草、沙地、吴宫、烟水、梅花、竹丛、石桥,建构出一个幽冷、萧索、缥缈的世界,人的灵魂似乎随着迢迢的流水、飘浮的暗香徜徉。写梅花遗貌得神,画图难足。清刘熙载《艺概》云:“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此诗写梅亦如是。结句畅达悠扬。清幽冷寂的氛围中,愈能体味姜夔何以“体貌清莹,望之若神仙中人”(张羽《白石道人传》)。

诗句平易浅显,韵味华美。作者用极其自然逼真的手法,写了他由石湖返回苕溪时,沿途所见的幽雅景致。当时,作者在除夕的晚上,与好友分手,兴高采烈地乘船归回居地,心情是比较欢快的。因此,所作也比较轻松活泼。首句“细草穿沙雪半消”,点明时在除夕,是冬去春来,雪半消、草发芽的季节。这写是途中所见的近景。

二句“吴宫烟冷水迢迢”是写远景。小舟疾驶,那高大华丽的吴宫,被茫茫雾气笼罩,渐渐隐没在远处。

三句转写眼前,“梅花竹里无人见”。轻快疾驶的小舟,路过高洁、清雅、傲气的梅花和竹林,自有一种乐趣。

四句以“一夜吹香过石桥”作结,“一夜香”既与上句“梅花”衔接,又启句中“过石桥”。至此,把诗人的得意之情,巧妙地暗喻出来。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篇10:闲中自咏,闲中自咏陆游,闲中自咏的意思,闲中自咏赏析

闲中自咏,闲中自咏陆游,闲中自咏的意思,闲中自咏赏析 -诗词大全

闲中自咏

但恨平生闲不足,再来真作卧云人。

篇11:醉中自赠,醉中自赠陆游,醉中自赠的意思,醉中自赠赏析

醉中自赠,醉中自赠陆游,醉中自赠的意思,醉中自赠赏析 -诗词大全

醉中自赠

栗里收身贫亦乐,平陵埋骨死无忧。

狂歌醉舞真当勉,剩折梅花插满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