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家庭网络的关键技术、业务及标准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家庭网络的关键技术、业务及标准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庭网络的关键技术、业务及标准化

篇1:家庭网络的关键技术、业务及标准化

家庭网络的关键技术、业务及标准化

本文对家庭网络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从电信业务在家庭中如何开展的角度探讨了未来家庭网络的发展趋势,对相关标准组织在家庭网络方面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进行了总结,论述了家庭网络与NGN的关系.

作 者:彭海清 冯涛 童登金  作者单位: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518057 刊 名:电信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年,卷(期): 20(11) 分类号: 关键词:家庭网络   家庭网关   数字家庭   下一代网络   业务  

篇2:高速通信网络关键技术

【摘要】 文中针对高速通信网络关键技术分析了以下相关技术内容:通信网的宽带化、光纤传输线路及全光通信网、三网融合技术和接入网技术,这一分析对于通信网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速通信 网络 全光通信网 三网融合

智能处理与通信相结合,通信网将提供包括个人通信在内的各种高级通信业务。

为了完成自动翻译、位置登录、号码变换、对用户跟踪和用户身份验证等操作。

访问数据库的频度急剧增加。

由此可见,必须导入智能网(IN)以实现高级业务的接续控制。

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对高速通信网络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这一分析对于通信网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高速通信网络关键技术

1.1 通信网的宽带化

实践表明,要想使通信网宽带化,可通过异步转移模式(简称ATM)与光交换方式来实现。

不管所采用的技术是什么,都需要对容量较大的光通信系统进行开发,同时光纤化用户的网络。

(1)异步转移模式。

作为一种快速分组交换模式,异步转移模式可适应的业务速率范围较为广泛,从不足几千比特至几百兆比特。

(2)光交换方式。

光纤通信已被广泛的应用于通信网中,如:光交换和光传输同时进行的全光交换网技术,也就是深入导入光交换技术。

光交换网可将通信网和广播网两者结合在一起。

除了可实现强大的通信网功能,还可提供数量不少于三百的高清晰度电视(简称HDTV)频道。

而无线方式的电视广播网能提供的频道不超过十个。

但光交换网存在许多技术难点,现在还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不过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过不了多久应该会得到应用。

1.2 光纤传输线路和全光通信网

由于网络具有较为灵活、稳定以及可靠等特点,全光网被认为是光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的高峰,它由三个部分组成:核心传输网、接入网以及区域网。

专家称,光网络也就是光层网络,它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光纤、光放大器、WDM设备、光插分复用器、光交叉连接设备、网络监测系统、网管系统、网络保护与恢复系统等。

目前,还未真正实现所谓的全光网。

1.3 三网融合技术

三网融合指的是通过对三大网络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即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以及计算机网,可实现结合了语音、数据以及图像等多媒体的通信。

作为一种广义说法,三网融合目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将三大网络整合为了一个整体,而只是高层应用的融合。

主要体现在技术、网络、业务、应用、经营以及管制与政策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技术、应用、管制与政策方面已慢慢统一,网络方面可实现相互通信和无缝覆盖,业务方面可相互融合,在经营方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以实现服务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成熟的数字化技术是三网融合技术的基础,也就是通过将语音、数据以及图像等信息编码为零和1的比特流以实现传输与交换;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点对点以及点对多点的相互联通只有独立IP地址方可实现,这样,多个基于IP的业务才可在多个网络之间相互连通;对于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唯有光通信技术可满足信息快速传输以及传输质量的要求,该项技术还可大大降低传输成本。

1.4 三网融合的接入网技术

容量较大且快速的同步数字系列光纤通信系统与波分复用密集技术越来越成熟,已达到现在高速宽带通信的要求,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异步转移模式交换技术也有助于宽带综合业务的交换。

在光纤/同轴电缆混合拓扑网络应用于宽带接入网络后,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用户所享受到的电话、数据以及图像等业务只需一个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网便可实现。

这项技术已越来越成熟,不仅可提供电话及模拟广播电视等业务,还有窄带ISDN业务、高速数据通信业务、数字视频点播以及其他高速信息业务,由于具有较大的带宽,传输问题已得以解决。

就算进入了数字电视年代,混合光纤同轴电缆宽带多媒体接入网依然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各光结点所覆盖的用户量降低,业务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更强,由于具有足够的带宽资源、高速的数据及数字电视业务、经济适用等特点,其优势十分明显。

另外,混合光纤同轴电缆不只是将同轴电缆替换为光纤,还添加了新的TOP结构,也就是节点结构,将该结构应用于网络中,所有小区的交换服务很容易就可实现。

三网融合并非只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是一种基于IP的新型电信网络,包括多项应用,如:视频点播、IP电话、远程教育与医疗、交互式游戏、电子商务等。

参 考 文 献

[1] 王蒙,娄国伟,王慧君. 4G通信网络关键技术讨论与研究[J]. 福建电脑,,07:38-39+58

[2] 施东明. LTE宽带移动通信网络及其关键技术[J]. 信息安全与技术,,12:59-61

[3] 杨巧丽,陆锐敏,马刈非. GEO多波束卫星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J]. 通信技术,,05:158-160

篇3:承载网关键技术让NGN业务更可靠网络知识

地址/路由规划 NGN业务与Inte .net 业务的隔离,就允许为NGN业务独立规划IP地址空间,可以采用私有地址、公网地址,在IPv6部署之前,如果每个终端都分配一个IPv4公有地址,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千万甚至上亿用户规模的 需求 ,因此使用公网地址存在着严重的限制

地址/路由规划

NGN业务与Inte.net业务的隔离,就允许为NGN业务独立规划IP地址空间,可以采用私有地址、公网地址。在IPv6部署之前,如果每个终端都分配一个IPv4公有地址,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千万甚至上亿用户规模的需求,因此使用公网地址存在着严重的限制。

运营商使用私有地址,可以为不同的终端设备分配私有地址,为NGN业务网核心设备(如软交换、TG、MG、AG以及服务器)分配静态地址。这时,需要在私网-公网的边界设置地址转换以及地址穿越设备。如果考虑用户发展需求以及网络建设的复杂度,建议选用A类私有网段(10.X.X.X),一个A类地址段包含1600万个地址,剔除组网开销后,实际大约支持1000多万用户。如果全网采用一个私有地址段,也无法满足未来千万甚至上亿规模的需求,因此必须采用多个私有地址段组合编址,但这种方式增加了网络建设的复杂度,并为地址转换及地址穿越带来了新的难度。

考虑到NGN业务与Internet业务相互隔离,公网地址私用也成为一种可行的地址方案,尤其是IP专网的隔离方式。公网私用理论上有40亿个IPv4地址可用,易于规划和扩展,但与Internet互通时也需要IP-IP网关,但这种网关数目应少于使用私有地址的NAT数量。

地址的分配方式还会影响到路由效率以及业务的开展,因此需要谨慎的规划。无论是使用私有地址还是公有地址,对地址/路由规划有以下建议:

*IP地址的划分应该充分考虑网络地址现状和NGN业务发展的需要;

*参考网络组织结构和路由组织原则,核心汇接层以及各省内分配地址应连续;

*充分合理利用地址资源,采用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技术;

*地址划分有层次,采用CIDR技术,便于网络互联,简化路由表,加快路由收敛速度,提高路由效率;

*充分利用已申请的地址空间,合理使用已分配的地址段,提供地址利用率。

服务质量

NGN业务网络不再是社会公益性网络,而是商用网络,所以提供QoS保障是运营商运营的基础。由于NGN业务要求端到端的QoS保证,这就需要承载网全网支持QoS机制。结合网络技术及建设水平的现状,基于DiffServ的流量工程,结合快速重路由等技术对实时业务的支持有望达到电信级服务。具体实施时需要考虑QoS的演进策略,可以先在承载网上实现DiffServ服务,在初期骨干网上NGN业务轻载时可使用超额带宽和DiffServ保证服务质量。随着业务负载的增大再开启流量工程督导流量。流量工程监控的项目包括网络的拥塞状况、点到点流量等,再根据这些数据对流量进行疏导,避免网络拥塞的发生,同时也为进一步网络规划、升级提供依据。在承载网络中,实现端到端的QoS需要以下的三个部分来保障:

*每个网络实体(接入服务器、路由器以及以太网交换机等)支持QoS,提供报文分类、队列调度、流量监管以及流量整形等功能;

*采用信令技术来协调端到端之间的网络实体为报文提供QoS;

*接纳控制决定是否允许用户信息流使用网络资源,

从承载网分层结构角度看,对骨干网、汇聚层和接入层的QoS方案有以下建议:

*骨干网轻载时使用超额带宽和DiffServ足以满足要求。随着业务量增加,骨干网重载时,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出NGN业务网,采用PLSDiffServ、MPLSTE以及MPLSFRR等技术来保障骨干网的服务质量;

*短期内看城域网建设的成本还比较高,所以城域汇聚层和接入层存在着较大的带宽收敛比,必须采用相应QoS机制,来保证NGN业务的质量。在L2设备上,对接入实时业务的VLAN端口,打上高优先级的802.1p标记,优先转发;在L3设备上,直接对实时业务打上高优先级的DSCP标记,优先处理。另外接入-汇聚-骨干之间的接口上还要完成802.1p、DSCP、TOS、E-LSP等优先级的映射操作;

*城域接入层还需要对不同用户限制带宽,通过与软交换控制设备的交互,按用户及业务动态进行带宽资源的配置,提供差异性服务,满足与用户签订的SLA;

*NGN边缘接入设备(如IAD等)还需要支持DiffServ模型,对不同业务流具有分类标识功能。包括二层和三层标识,以便NGN承载网设备根据标识对不同的业务提供相关的QoS保证。NGN边缘接入设备应具有控制接入用户数目的功能,出口带宽应大于满负荷时的业务流量,以保证NGN业务的QoS。

安全保障

NGN承载网与Internet网相互隔离,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业务网。这种隔离屏蔽了来自Internet的不安全因素,余下的工作就是对NGN业务网的入口进行严格的安全控制。

*NGN业务网核心设备(softX、SG、TG等)通过防火墙接入承载网,可以有效防止对关键设备的攻击;

*NGN业务网通过IP-IP网关与Internet网互通,在该网关上设置合理的安全策略以及入侵监测机制,可以有效降低来自Internet的威胁;

*IAD设备位于用户端,是业务网最大的安全隐患,存在着利用IAD恶意攻击运营商关键网络设备的可能性。首先必须确保IAD设备的物理安全,不允许接入端口的非法访问;其次所有的IAD设备都通过BAS接入NGN业务网,由BAS进行设备的接入控制和管理。

家庭网络的关键技术、业务及标准化

在实现NGN业务网络安全的同时,还需要保障用户的隔离、可管理等安全措施,防范常见的非法应用,如地址仿冒,抢占资源。

用户信息隔离是指接入网必须保障用户数据(单播地址的帧)的安全性,隔离携带有用户个人信息的广播消息(如ARP地址解析协议、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防止用户的关键设备受到攻击。

用户管理要求用户在接入网运营处进行开户登记,并在用户通信时进行认证与授权。对运营商而言,掌握用户信息十分重要,是实现用户管理的基础,必须对每个用户进行开户登记。在用户通信过程中,必须对用户进行合法性认证,杜绝非法用户接入网络,占用网络资源,影响合法用户的权益。

原文转自:www.ltesting.net

篇4:无线Adhoc网络的关键技术的路由

对于无线Ad-hoc网络的一些相关介绍呢,以前已经有很多相关的文章了,那么,接下来,主要是介绍关于无线Ad-hoc网络技术之一无线Ad-hoc网络的路由技术。接下来请具体看文章吧。

无线Ad-hoc网络的路由技术

在Ad-hoc网络里,移动节点通过多跳无线链路实现相互间的通信。整个网络没有固定的基础设施,比如基站。网内每一个节点都可作为路由器,向其它节点转发数据分组。开发一种能有效地找到节点间路由的动态路由协议就成为无线Ad-hoc网络设计的关键。Ad-hoc路由协议需要能够实现以下的功能:

(1)能感知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

Ad-hoc路由协议要能够检测到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因为Ad-hoc网络需要进行多跳通信,所以路由协议必须确保路径中的链路具有很强的连接性。Ad-hoc网络中的节点必须知道它的周围环境和可以与它直接进行通信的节点。Ad-hoc网络里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平面路由网络结构和分层路由网络结构(见图2)。在平面路由网络结构中,所有的节点都是平级的,分组的路由是基于对等的连接。但是在分层路由结构中,较低层至少要有一个节点作为与高层联系的网关。

图2平面和分层路由网络结构

(2)维护网络拓扑的连接

因为每个移动主机都可以随时改变位置,所以网络拓扑是频繁变化的。这样,Ad-hoc路由协议为了维持节点之间的链路具有较强的连接性,它必须动态更新链路状态和对自己重新配置。如果采用中心控制的路由算法,为把节点链路状态的改变传送到所有的节点,就会消耗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显然是不适合的。所以要采用一种全分布式的路由算法。

(3)高度自适应的路由

相对于有线网络里的静态节点,无线Ad-hoc网络要求一个高度自适应的路由机制,来处理快速的拓扑变化。而传统的路由协议,如距离矢量和链路状态算法,要求在指定路由器间交换大量路由信息,因此在无线Ad-hoc网络里都不能有效地工作,

所以针对无线Ad-hoc网络的特点,提出了新的路由算法。总的来说,这些路由算法可以分为3种类型:表驱动算法、需求驱动算法、表驱动和需求驱动算法相混合的算法。

表驱动路由协议采用周期性的路由分组广播,来交换路由信息。每个节点维护去往全网所有节点的路由。主动路由的优点是当节点需要发送一个去往其他节点的数据分组时,只要路由存在,发送分组的延时就很小;缺点是表驱动路由协议需花费较高代价(如带宽、电源、CPU资源等),使路由表能够跟上当前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但动态变化的拓扑结构又可能使高价得来的路由表中内容变成无效信息,路由协议始终处于不收敛状态。目前,这种类型的无线Ad-hoc网络路由协议已提出了几种机制,用以改善这些方面的性能。

需求驱动路由协议是根据发送节点的需要,按需进行路由发现过程,网络拓扑结构和路由表内容也是按需建立的,所以其内容可能仅仅是整个网络拓扑结构信息的一部分。按需路由的优点是不需要周期性的广播路由信息,节省了一定的网络资源;缺点是在发送数据分组时,因没有去往目的节点的路由,要临时启动路由发现过程来寻找路由,所以数据分组需要等待一定时间的延时,并且由于路由发现过程通常采用全网泛洪机制进行搜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按需机制带来的好处。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基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针对无线Ad-hoc网络的路由协议,其中一部分也提交到无线Ad-hoc网工作小组成为RFC草案。下面列举一些典型的自组网路由协议:

DSDV(Destination-Sequenced Distance-Vector)协议

WRP(Wireless Routing Protocol)

DSR(Dynamic Source Routing)协议

ABR(Associativity Based Routing)协议

ZRP(Zone Routing Protocol)

AODV(Ad-hoc on 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协议

TORA(Temporally Ordered Routing Algorithm)协议

LS_QoS(Link-State Based QoS Routing)协议

篇5: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作为当今信息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是一种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主要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几种关键技术,并对有待发现和研究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展望.

作 者:张瑞华 高蕊  作者单位:张瑞华(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电气系,陕西,西安,710077)

高蕊(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07)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2) 分类号: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   节点   路由协议   数据融合  

篇6:网络业务代理合同

网络业务代理合同模板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统帐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科技有限公司

甲乙双方合作开展internet使用和推广应用,甲方作为乙方该项业务的代理商,代理乙方的域名注册、虚拟主机、企业邮局及其它网络软件相关业务,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并在遵守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遵照以下条款:

1.甲方成为代理的基本条件

甲方须为合法存续的法人或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甲方须了解互联网、计算机相关服务,具备提供相关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熟悉乙方的代理商制度、产品服务内容、具体业务流程等相关信息。乙方对提出代理申请者就上述各项内容进行审核确认,决定是否授予甲方代理资格。

2. 甲方权利义务

2.1 甲方应提交基本的合法有效证件,法人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个人提交身分证复印件,机构或团体提交相应有效证件。

2.2 甲方向客户提供所代理的产品和服务,自行负责开拓市场与发展客户,在代理业务中保证向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不得以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损害客户及乙方的利益及乙方的声誉。

2.3 甲方保证所有经营活动完全符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的规定。如因甲方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给乙方带来任何损害,甲方应承担所有法律责任并赔偿给乙方造成的损失。

2.4 甲方须详细阅读并确实理解乙方在其网站(,下同)上发布的代理商制度的全部内容,并严格遵守代理商制度,以及在向乙方委托业务时,完全按照乙方规定的操作要求提交正确完整的数据资料并按正确步骤进行。甲方有义务定期浏览乙方网站,以及时了解代理商制度的最新变动。

2.5 本协议有效期内及本协议终止或者解除后,甲方承诺不向与乙方构成商业竞争关系的`企业、商业机构或者组织提供有关乙方业务、技术等一切相关信息或者资料,否则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2.6 甲方在注册各类域名时应全面了解并遵守有关的域名注册协议的各项规定,在租用虚拟主机时应全面了解并遵守虚拟主机租用合同的各项规定,在使用其它收费服务时应全面了解并遵守相关服务条款的规定。

2.7 甲方通过其在乙方申请的会员帐号管理其代客户注册的域名,同时甲方认同,客户有权利自主选择代理商或管理人,鉴于域名管理的特殊性,如果甲方的客户合理地要求将其域名的管理权转移到另外的代理商或会员帐号下,只要域名注册人按乙方的操作规则提供完备的申请转移会员帐号所需的证明文件及履行相关手续,乙方即会提供此项服务,甲方不应因此种原因引起的客户的流动向乙方提出任何异议。

2.8 甲方应执行乙方规定的统一资费及服务标准(资费及服务标准以乙方网站上公布的信息为准),不得擅自进行更动。

2.9 甲方有义务严格保密并妥善管理自己的会员帐号和密码,因甲方保密不善致使会员帐号和密码泄露或由于第三方盗用而进行各种操作或因甲方授权他人管理而在终止授权时未及时收回管理权及更改密码,而造成甲方客户流失或发生其它损失或纠纷的,由甲方自行负责。

篇7:无线网状网络业务浅论

无线网状网络来源于军事网络的自组织网络,作为其的民用沿用,它的特点得到各界的关注,尤其无线网状网络的voip的承载在近几年被人认为是差强人意的一项业务应用。

随着各种无线数据网络的飞速发展,当今市场已经对于各种技术提出了苛刻的需求,必须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才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起源于军事领域的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便受到了各大研究组织的疯狂关注,因为其易部署、自管理、不依赖于基础设施等特性满足灾害、野战等场景的需求,但是由于其性能和成本的劣势至今没有得到民用设施的广泛应用。

为了改进MANET使其适用于民用网络,无线网状网络(Wireless Mesh Network)最近几年被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将传统MANET中既充当路由器又充当主机的对等节点在物理上分离为无线网状路由器(wireless mesh router)节点和无线网状客户端(wireless mesh client)节点,并且通过边界网关将无线网状路由器接入Internet。

无线网状网络继承了MANET自组织的优点,并且还具有高带宽、低成本、可靠、可扩展等优势。因为无线网状路由器属于固定设备,部署后不轻易移动,所以其成本相对支持移动MANET的网卡低廉,众所周知无线传输的带宽和距离成反比,因此增加低成本的无线网状路由器可以有效增加传输带宽,

其次,由于无线网状路由器之间是网状的连接,因此一条链路的失效并不影响传输,这样的网络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再次,由于无线网状网继承了移动自组织网络的自管理特点,扩充的无线路由器能够进行自配置,因此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最后,无线网状网络满足了任何民用设施都不可缺少的Internet接入需求,比起MANET更为实用。

正是因为这样的优势,无线网状网络成为当前各大研究机构关注的重点,而其对于上层应用支持的焦点则聚集在了移动话音业务,而传统MANET对于VOIP业务的性能评估结果总是差强人意。在此,人们非常关注无线网状网络能否满足用户对于实时话音业务的质量要求。

专业测试公司Iometrix日前基于IEEE 802.11工作组的在研草案进行了首次无线网状网络的性能评估测试工作。这项测试比较了当前最为流行的两类无线网状网解决方案:室内单路无线回程(single-radio wireless backhaul)解决方案和室外多路无线网状网(multi-radio outdoor mesh)解决方案。

这项测试通过单项时延、抖动和丢包率等指标来评估平均意见分(即Mean Opinion Socore,简称MOS,是电信业标准规定的用户对于话音质量主观体验的评估指标)。这项测试同时还评估了用户漫游场景下的切换时延等性能。

最终的测试数据被有效地分析和提取出来,以表征和无线网状网VOIP应用相关的系统特性。以下篇章我们基于测试结果详细分析无线网状网承载VOIP应用的性能特点。

篇8:无线Adhoc网络的关键技术的安全和互联

对于每个无线网络来说,安全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那么下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无线Ad-hoc网络的安全问题,以及无线Ad-hoc网络的互联问题。希望大家对此能有所了解。

无线Ad-hoc网络的安全问题

与传统的无线网不同,无线Ad-hoc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线移动网络,不依赖于任何固定设施,而是通过移动节点间的相互协作保持网络互联。由于该网络的独特性,它正逐步运用于商业环境。设计这种网络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它易受到安全攻击,比如受到 、伪造、拒绝服务等攻击。

在无线Ad-hoc网络中没有基站或中心节点,所有节点都是移动的,网络的拓扑结构动态变化。节点间通过无线信道相连,没有专门的路由器,由节点自身充当路由器,同时也没有命名服务、目录服务等网络功能。这就导致了在传统网络中的安全机制不再适用于Ad-hoc网,所以应提出专门针对无线Ad-hoc网络的安全机制。目前提出的安全策略有:基于口令的认证协议,它与传统的口令认证不同的地方是密钥和口令的产生是由多台机器决定,而不是集中由一台机器产生,并且还提供了一种完善的口令更新机制;“复活鸭子”的安全模式,它主要针对传感器网络里,传感器与控制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问题,提出传感器在“死亡”之前,只受其拥有者的控制;异步的分布式密钥管理,它提出密钥管理服务是由多个节点(一个集合)来管理,而不是单个节点来管理,

无线Ad-hoc网络的互联

无线Ad-hoc网络是一种多跳网,上述的路由算法都属于单个网内的,现在多数的文章也都集中在这个方面讨论,却很少涉及如何把多个Ad-hoc 子网联接成一个大网及如何与有线Internet相结合,由此便提出将无线Ad-hoc网络互联的问题。

通过使用网关路由器,可以实现将几个Ad-hoc网络互联以及网内节点可以访问互联网的功能。这种形式可以向位于多个分散地理位置上的工作小组提供协同通信能力。

无线Ad-hoc网络与Internet和广域网的互联,从外部来看,可以认为Ad-hoc网是一个IP子网。网内部分分组的传送是由网内路由协议完成(分组到达目的地可能要经过多跳),而当分组进入或离开子网时,采用标准IP路由机制。这就要求网关节点要能运行多种路由协议。

无线Ad-hoc网络可以看作是现有网络在特定场合下的一种扩展。作为Ad-hoc网内部的移动节点有访问现有有线网络资源,与其他Ad-hoc网内的移动节点通信的需求,即Ad-hoc网互联。

篇9:MBFDD/MBTDD关键技术的研究网络知识

IEEE802.20技术是近期兴起的“准4G”无线通信技术之一,可以实现很强的系统性能。

文章详细介绍了刚刚被IEEE802.20确定为主体技术方案的MBFDD/MBTDD方案中的关键技术,并将其与另几种“准4G技术”――WiMAX、3GPPLTE进行了对比。

1、介绍

IEEE802.20标准定义的技术又称为移动宽带无线接入(MBWA)技术。这项标准的制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陷于停滞。但,IEEE802.20标准的制定骤然加速。在1月召开的第17次会议上,Qualcomm公司提出的一个基于OFDMA的MBFDD/MBTDD技术方案被初步选为802.20的基本技术方案。

此提案包括FDD和TDD的解决方案,分别称为MBFDD和MBTDD,可以支持5MHz到20MHz的带宽,实现用于许可频段的广域覆盖(包括宏小区、微小区、热点等各种应用场景)的移动通信系统。MBFDD/MBTDD的性能指标(如峰值速率260Mb/s/20MHz)已经远远超出了IEEE802.20在建立之初制定的目标(2Mb/s/5MHz),形成了与WiMAX和E3G(3GPPLTE和3GPP2AIE)相互重叠、相互竞争的关系。被选中的MBFDD/MBTDD技术局部融合了另一公司提出的“625k-MC”方案,但文章仅介绍MBFDD/TDD的主体方案。

2、基本传输和多址技术

在物理层基本传输技术和多址技术方面,MBFDD/MBTDD将在上下行均采用OFDMA,这和WiMAX及Flash-OFDM相同,而LTE则在上行采用了SC-FDMA技术。从双工方式上讲,系统可以支持FDD和TDD双工操作,TDD系统可支持上下行非对称操作。

2.1基本参数设计

MBFDD/MBTDD采用了在同类OFDM移动通信系统中最小的子载波间隔9.6kHz,明显小于WiMAX、Flash-OFDM和3GPPLTE系统。这使MBFDD/MBTDD系统有可能实现比其他OFDM系统更高的频谱效率(子载波间隔越小、CP开销越小、频谱效率约高)。但同时,较小的子载波间隔理论上对多普勒频移更加敏感,因此可能需要解决对高速移动终端的支持问题。

MBFDD/MBTDD系统的循环前缀(CP)长度比LTE系统略大(但比Flash-OFDM有所减小),在同等情况下,此系统有可能支持更大的小区覆盖范围。

MBFDD/MBTDD系统采用了较短的物理帧长度(即TTI长度)0.91ms,说明MBFDD/MBTDD系统也很注重降低传输延迟,以支持VoIP、在线游戏等实时业务。相对而言,WiMAX的TTI长度较大,更适合支持非实时数据业务。但MBFDD/MBTDD系统的传输延迟相对LTE系统仍然略大,两次重传之间的间隔为5.5ms。

另外,MBTDD系统采用尽可能频繁的上下行切换,以实现最小的传输延迟。这样做可以尽快反馈重传信息,以尽快进行重传,从而缩短重传延迟。但这种结构的代价是,需要插入大量的上下行切换间隔,这会造成一定的频谱效率损失。

2.2跳频OFDMA技术

MBFDD/MBTDD系统支持跳频和非跳频(主要包括频域调度和频域分集两种模式)的OFDMA技术。从资源分配的角度看,跳频和非跳频的主要区别在于,跳频系统的子载波是伪随机选择的,并在每个跳频周期结束时无条件的跳转到另一组子载波。而非跳频系统使用的子载波是相对固定的,系统只有在频域调度机制下,改变子载波分配时,才会跳转到新的子载波组上继续发送。

MBFDD/MBTDD采用的跳频包括两种跳频频率:符号级跳频和物理帧级跳频。符号级跳频的跳频周期为2个符号长度,每个跳频周期使用一组离散的子载波(分布在整个带宽内)。这种情况下,系统的导频符号也以跳频的方式和数据符号复用,从而支持整个带宽内的信道估计。物理帧级跳频的跳频周期为1个物理帧长度,每个跳频周期使用一组(16个)相邻的子载波。这种情况下,系统采用专用导频,即导频符号插入到一个资源块(1物理帧×16子载波)的指定位置,并随此资源块跳转。

2.3半正交OFDMA技术

从理论上讲,非正交系统的容量在接收天线数量较多时有可能超过正交系统。以这个理论为基础,MBFDD/MBTDD系统采用了基于跳频OFDMA和SDMA的“半正交OFDMA”技术,以在支持对QoS要求较低的业务时可以获得更大的系统容量。

与正交的跳频OFDMA不同,一个扇区在每个时频资源单元内可以容纳多个跳频用户,但由于每个用户使用的单元都在“随机跳转”,对某个用户来说,每个单元内和它“碰撞”的用户都是不同的。这样,系统就可以利用各用户之间的信道差异(相关性将随天线数量增加而减小)实现空分多址(SDMA),以平均同道干扰。剩余的同道干扰可以通过HARO技术来克服。

3、信道设计和资源分配

3.1物理信道设计

在信道设计方面,MBFDD/MBTDD系统除设计了通常会有的数据、广播、导频、信令等信道外,还在下行增加了其他扇区干扰信道(F-OSICH),以对扇区间干扰进行估计并提高扇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此信道采用很大的扩频增益进行扩频,以支持在很低信干比环境下解调。

在上行,设计了用于支持MIMO、SDMA、波束赋形、频域调度和多层QoS的反馈信道。尤其是设计了上行宽带导频信道,以实现在整个带宽内的上行信道估计,从而有效的支持下行频域调度,并利用TDD信道对称性实现智能天线操作。在上行控制信道(包括上行接入信道)中采用CDMA调制。

3.2子带调度资源分配方式

MBFDD/MBTDD系统的子带宽度为1.25MHz,明显大于WiMAX系统(500多kHz)和LTE系统(375kHz)。由于MBFDD/MBTDD的子带较宽,相同带宽下子带的数量(20MHz内有16个子带)小于WiMAX和LTE。这意味着MBFDD/MBTDD的频域调度增益可能小于WiMAX和LTE,但在一个子带内的频率分集增益较大。另外,子带数量较少也有利于降低调度的CQI反馈开销(每个子带需要一个CQI反馈)。

如果用户占用的带宽小于1.25MHz,则此用户在子带内采取跳频的方式,以取得频域分集,称为本地跳频。

3.3分集资源分配方式

除了以子带调度(相当于LTE中的Localized方式和WiMAX系统的Adjacent方式)外,系统还可以以分集方式分配子载波资源(相当于LTE系统和WiMAX系统的Distributed方式)。对于快速移动的用户,由于信道变化很快,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子带调度,应转而采用分集分配方式以获得频域分集增益。

4、切换

在切换方面,OFDM系统采用软切换有一定困难。虽然802.16标准中包括了软切换选项,但在WiMAX的技术选择中尚没有考虑这个选项。MBFDD/MBTDD系统也将采用基站间快速硬切换,这和现在LTE的考虑一致。另外,考虑到上行和下行的最佳基站不一定是同一个,MBFDD/MBTDD系统允许上行和下行与不同的基站链接。

5、部分频率复用

采用部分频率复用(FFR)技术,可以根据各种终端的信道条件和干扰情况(通常跟终端的位置有关)采用不同的频率复用系数。即将所有子载波分成若干复用组,不同的复用组可以实现不同的复用系数。如果终端适合工作在复用系数为1/3的环境下,则分配给该终端复用系数是1/3的复用组;如果工作在复用系数为1的环境下,则分配给该终端复用系数是1的复用组,

更灵活的FFR方法是对不同的子载波组采用不同的发射功率控制,以进行小区间协调。

FFR技术又可以通过“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方式实现。静态方式下,终端采用的频率复用系数是相对固定的,与终端的“位置”对应。终端测量下行相邻小区(扇区)的干扰,并将结果报告给基站。基站则可以根据干扰的情况分配给该终端适当的频率复用系数。

静态方法的问题是,每个复用组中的子载波数是一定的,难以应付各种不同的部署场景和业务流量分布。此时就需要采用动态的FFR方法,即终端所处的复用集是不断刷新的。这种动态的调度综合考虑了用户QoS的要求、小区间干扰避免和公平性原则。动态FFR要求基站能即时的获得每个复用集的信道质量信息(CQI),因此比较复杂。

6、MIMO技术

MBFDD/MBTDD支持的多天线(MIMO)技术包括当前被考虑的各种MIMO方法:空间复用(SM)、预编码MIMO、空间发送分集(STTD)、空分多址(SDMA)和波束赋形等。

由于需要同时支持多种MIMO技术,如何灵活的选择MIMO技术,如对鲁棒性要求很高的信令信息应该适合采用分集技术发送,对数据率要求很高的数据传输则适合采用空间复用,并合理分配资源也是很关键的问题。

6.1空间复用

空间复用(SM)是目前考虑最多的MIMO技术,因为它能直接提高系统的峰值速率。和当前其他的系统类似,MBFDD/MBTDD系统采用了矩阵的方法生成SM信号,SM也可以看成一种波束赋形。波束的数量可能小于实际系统中天线的数量,这种情况下采用波束赋形,但可以获得的发送分集增益,信道估计的开销也相应减小。

MBFDD/MBTDD系统支持3种类型的SM发送,前两种是大家熟知的单码流和多码流发送,另外还支持TDD模式下的伪特征值赋形。

SCW就是将一个编码数据流采用空时处理的方法分成数“层”,在多个波束上并行发送。SCW的反馈机制基于秩预测算法,终端根据信道信息预测SCW发送应该选择的“秩”,并将帙的值和CQI信息反馈回基站,随之基站就可以根据这些反馈确定数据率、发送功率、秩、AMC(自适应调制编码)的格式等发射参数。

MCW采用相似的秩预测算法,并根据秩确定并反馈应该发送的码流的数量,同时反馈每个码流的CQI信息,以确定该码流的数据率、发送功率、AMC格式等发射参数。

6.2空时分集

当波束的数量小于天线数量时,MBFDD/MBTDD系统对每个波束支持空时分集(STTD)操作。例如,在4个天线上发送两个波束的SM信号时,每个波束可以基于它所用的两个天线进行空时块码(STBC)发送。这种情况下,符号级跳频的单位需要扩大为两个OFDM符号,以包含1个完整的STBC码字。

6.3预编码

MBFDD/MBTDD还支持预编码(Precoding)MIMO发送。预编码就是预先将波束指向最有利于用户接收的“方向”。在TDD系统中,可以依靠信道的对称性从上行信道估计中获得预编码所需的信道信息,在FDD系统中,则需要依靠从接收机端的反馈。

预编码操作在可以形成有效的波束赋形的时候特别有效,例如当SM“层”的数量(即秩)小于天线数量时。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发射天线大于接收天线的系统中。MBFDD/TDD技术采用码表(Codebook)表达反馈信息,分别代表分集、视距波束赋形、预编码矩阵调制、SDMA等各种MIMO发送矩阵。终端通过“速率和秩预测”找出最合适的预编码矩阵,并将矩阵的代码、秩的值和CQI反馈给基站,基站则根据代码找出相应的预编码矩阵。

6.4TDD模式下的特征值赋形

基于特征值的波束赋形可以大大的提高链路的信干噪比(SINR),以改进链路的质量。这种方法在TDD系统中(上下行信道具有对称性)更容易实现(基站可以利用上行信道估计获得下行信道信息)。

但是,实际TDD系统中的MIMO信道对称性并不那么容易实现。很多情况下,由于终端的能力有限(如只有一个功放),终端虽然可以用多天线接收,但却只能用单天线发送。这时,上行(SIMO信道)和下行(MIMO信道)就不对称了,上行SIMO信道估计只能提供下行MIMO信道的不完全信息。

MBTDD采用了一种“伪特征值波束赋形”的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即通过终端的单天线发送确定下行MIMO发送的第一个波束(用于传送第一个“层”),而采用和第一个波束正交的子空间中的波束传送其他的“层”。预编码模式下的反馈信息也可以和伪特征值波束赋形一起使用,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6.5空分多址

MBFDD/MBTDD系统还支持空分多址(SDMA)操作,也就是利用各用户的信道差异支持多个用户共享相同的频率资源。当基站拥有多个天线时,就可以利用多个波束区分多个共享相同频率资源的用户。

SDMA的性能依赖于共享频率的用户之间的信道正交性,因此恰当的将用户分组配对十分重要。也就是要将信道相互正交性好的用户分为一组(共享相同的频率),以很好的区分他们;而避免将信道相似的用户分在一组,以防止严重的同道干扰。MBFDD/TDD系统通过终端反馈的码本进行配对,只有对那些反馈的“码”来自码本的不同组的用户,才应用SDMA。

7、异频切换和系统间切换

当一个MBFDD/MBTDD系统部署在多个频段时,系统需要支持终端在多个频段之间的切换(激活状态和空闲状态下)。

另外,还要考虑多模终端在MBWA系统和其他系统(如CDMA、WCDMA、GSM/GPRS/EDGE和WLAN等)之间的切换。MBFDD/MBTDD对终端在一个系统中如何监测其他系统的寻呼。这里要注意:不同系统之间通常是不同步的,如何测量其他系统的导频,及如何实现向其他系统的切换,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7.1异频切换

为了实现异频切换,网络需要有识别异频相邻小区的能力;终端需要有测量、报告异频小区导频强度的能力。在空闲状态下,终端较容易做到这一点,即可以使用某些时隙进行异频测量。但是在激活状态下,终端就需要周期性的中止本频段/本系统的信号传送,跳转到其他频段/系统去进行异频测量/寻呼监听。时间调整技术对这种操作是很重要的,因为其他系统不一定和802.20系统同步。

7.2系统间切换

MBFDD/MBTDD系统可以上面介绍的“跳转”技术对其他系统(和MBFDD/MBTDD系统同步或不同步)的导频进行测量,而后根据测量的结果建立可供切换的其他系统的列表,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以及向哪个系统切换。这种方法适用于和802.20系统没有实现核心网融合的系统,因为这种情况下,除了监听此系统的寻呼信号外别无他法。

另外,如果其他系统的核心网和802.20系统的核心网已经实现了融合,则可以通过802.20系统的空中接口,用控制信令将其他系统的信息传送给终端,以供终端进行系统选择和切换。

8、总结

MBFDD/MBTDD是最近刚刚出现的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方案,它采用了很多先进的空中接口技术,并声称可以达到很高的性能指标,从而对WiMAX技术和仍处在前期研究阶段的3GPP/3GPP2E3G技术形成直接的威胁。

当然,以MBFDD/MBTDD为代表的IEEE802.20技术也带有和802.16技术相似的局限性。首先,此标准只包含MAC层和物理层的技术规范,不包含网络层以上的规范,而现有IP网络还不能提供类似蜂窝系统的移动性管理功能。另外,802.20技术和WiMAX技术一样,获得适用的频段也有一定难度(可用于移动通信的频段基本都被划分给了IMT-2000技术)。

因此判断MBFDD/MBTDD技术是否能获得成功还为时过早,但这个方案中采用的很多关键技术对E3G和B3G研究都将提供很好的参考。

原文转自:www.ltesting.net

篇10:组建“家庭网络”需要什么?

一是计算机,至少要有两台计算机,多则十台八台都可以。

二是电缆等网络介质。要用这些将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三是网络适配器。也就是网卡,用它把计算机与网络在物理上连接起来。

四是网络操作系统,

Windows 98/Me/2000/XP都可以提供支持。

五是Internet连接。也就是要能上网,包括上网所必需的硬件设备和账号等。其实不上网也能组建家庭网,只是现在许多家庭建网,多半是为了共用一个账号上网。

六是网络集线器。集线器就是HUB,也叫交换机,用于将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连接到网络上。

也有一些新技术不需要集线器。上面这些设备看起来一大堆,其实最重要的是计算机,有了计算机其他都好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