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關亦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造型的诞生读书心得,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造型的诞生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1:造型的诞生读书心得
造型的诞生读书心得
《造型的诞生》读书心得
第一次知道杉浦康平是在课上听到同学对于他以及他的作品和设计理念的介绍,而后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对杉浦康平有了一些更为详细的了解,他创立了以视觉传达论、曼荼罗为中心对于亚洲图像、知觉论和音乐论的研究。而他独创的视觉信息图表提出崭新的传媒概念,更为今天的数码载体信息传播作了重要铺垫。他的“自我增值”、“微尘与噪音”、“流动、渗透、循环的视线流”、“书之脸相”等设计理念和“宇宙万物照应剧场”、“汉字的天圆地方说”等理论构成了他的设计学说,形成了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
我偶然在图书馆发现了杉浦康平的著作《造型的诞生》之图像宇宙论,简单翻看了几页,无论是从书的封面还是书中的图文内容,都很吸引我,于是便借来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慢慢走近杉浦康平的宇宙世界,对于这位大师更加钦佩。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些复述,和读这本书的一些所得所感。
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在进入主题之前分别有杉浦康平先生自己的前言和学生吕敬人写的序,以及其他人的一些评论。其中谈到了杉浦先生的一些著名理论、学术思想以及品质精神等,让我在进入杉浦先生的“造型的世界”之前对于杉浦先生眼中的造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杉浦先生说:“我认为,美的造型,感人的造型建立在源远流长的‘生命记忆’的基础上,她超越其主题和国界,相互‘连锁’相互‘照应’......”我认为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杉浦康平对于造型的几点理解:首先,关于造型,杉浦先生强调是“美的”、“感人的”造型,说明历史和人类社会对于造型是有筛选性的,也印证了一个事实:那些经过历史时间的淘洗,能留下来的并且呈现在现代人的眼前的造型是经典的,是被认可的具有美感的造型。
其次,杉浦先生认为“生命记忆”是造型产生之基础,并且各造型之间相互“连锁”、“照应”,这点会在文章后面详细叙述。最后,可以看出杉浦先生对于造型有着无比深厚与执着的热爱,因为在他心里,造型是富有情感与生命力的“她”,而不是仅仅为表达事物形态和意义的“它”她是人类实践与经验的沉积物。我觉得本书的译者也是理解了杉浦康平用词的用意。
全书十二章内容阐述了诸多传统的造型,与人文社会及宇宙之间的联系,全都是围绕“造型”进行阐述,杉浦康平先生眼中的造型是蕴含着人类随时间的推移而积蓄下的种种体验和丰厚的实践,这种沉积物被杉浦康平称作“生命记忆”。他认为一个流传下来的造型或是是一件被人认可的作品,必然蕴含着“生命记忆”带来的巨大的力量,甚至超越了时间的概念。杉浦康平将十二章之中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是“与身体结构共鸣的造型”。她对称,统一,同时还产生漩涡,抓住宇宙的根本原理。在这个部分中,杉浦先生先是论述了人的眼睛与宇宙中两个天体:太阳与月亮的联系。用亚洲绘画中对太阳和月亮的'描绘来揭示两者不同的属性和象征,太阳以红色和金色表现,相争永生不变,而月亮则以二十八天为一个周期,反复“圆缺”象征死亡与再生的循环变化,太阳象征男性和火,而月亮象征女性和水。二者相互对立,又与人类产生绝非偶然的联系。书中举出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的形象和和日本“记纪神话”中的伊奘诺尊生出天照大神和月读尊的传说,以及古印度,古埃及神话中的创世神的形象来证明传统神祗眼睛的造型与日、月和宇宙的联系。又以日本的不动明王像中的“青不动”像眼睛的造型联系日本歌舞伎演员的“睥睨”眼相,赋予日月眼相以降魔的咒力。他认为会放射出对周围不可视物的透射力,亚洲各种图像中出现的眼睛都渗透着一种降魔驱邪的灵力。而日月眼是以两个眼球为主题,使“视”和“内在灵力”相结合表现出来的巧妙的造型。
我觉得这部分对我启发最大的是杉浦康平先生对于对称造型的研究。这章他通过对日本和整个亚洲的具有特色的对称造型进行深入的探讨,揭示对称和漩涡造型蕴含的生命意义,在中国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寻找到很多对称的字形。如左与右,均是由左右手型演化而成,而两手在空中呈漩涡状又产生了“灵力”。书中提到日本注连绳,是一种净化神域,降魔驱邪的物品。其中的鹤和龟造型象征着长寿和繁荣。
而鹤与龟是两种不同属性的生物,白鹤在天空中轻盈明快,乌龟在地上爬行厚重混沌,形成阴与阳的互补相结合具有流动性,其实也是形成了生命的漩涡,阴阳在中国是对立统一的且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双方互相吸纳,产生循环往复的漩涡,对于阴阳的看法即是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看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分割的,人的体内也有两种相对的力量在旋转生长,所以人和世界和宇宙都拥有共同的原理。这种“不是分割,而是合一”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太极阴阳相契合,在其他亚洲地区应该也会有这种对立统一的造型出现,我觉得这也说明亚洲不同地区文化是有相通性的。而这种思想对于一个设计者有很大的启发,可以思考在设计中如何运用两种相互对立而需要相互依存的元素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我觉得这也是从设计上反应东方哲学的内涵。
杉浦康平先生通过对日本佛教中的两界曼荼罗的造型研究进一步发掘对称型,“两界曼荼罗”是密教用语。系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的诸尊配置图。共有胎藏界与金刚界二种,故称两界曼荼罗。于唐代中国佛教完成,有真言宗密教的开祖——弘法大师空海请到日本。这两个曼荼罗的布局蕴含了各种形式的对称原理。如胎藏界曼荼罗是“鲜红的莲华”代表“太阳的活力”和“女性智慧”;而金刚界曼荼罗是“白色的光环”代表“寂静的月光”和“男性的行动力”。
两界曼荼罗布局中的“方圆”关系也具有象征性,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以天的球体和地的平面形成对比,相互关联。以圆形为构成原理的金刚界曼荼罗表示天理,而胎藏界表示大地的丰饶。杉浦先生又以“智拳印”造型为例阐释了“二即一,一即二”的密教根本原理。世界合二为一,活跃的流动。由对称产生演变的漩涡纹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纹饰,中国古代的象征闪电的雷文就是直角漩涡相互联结。还有“龙纹”、“蛇纹”、“凤纹”等圣兽纹样,还有日本照应中国漩涡纹产生的“巴纹”。
这种图形在印度,日本,中国甚至中世纪的欧洲都曾很盛行。涡纹在设计中见于椅腿、栏杆扶手、棚壁等家具和建筑物末端反转位置的造型上。这种流畅的线条,旋转的姿态,是一种孕育生命,富有生机的造型。而在杉浦康平看来,这种漩涡造型之所以会使人产生陶醉感是因为人的内部结构也有与之相似的漩涡造型,例如包裹心脏的肌肉,人的消化器官的扭曲,指纹与DNA的双螺旋结构。所以从某种层面上讲,这种漩涡纹的造型与人类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是人体结构的一个映射。她唤醒着人的生命记忆。
第二个部分是以汉字为首的“文字”的诞生。杉浦先生认为人的身体跃动从而产生线的形态,变成文字。其节奏投影在文字结构上,又经回归产生新造型。这一部分是对中国汉字的造型意义进行深刻的解读,去探寻汉字中的生命力。在举了许多文字案例后,杉浦先生阐述了文字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去发挥作用。
我认为处于信息时代的人类对于文字多是在计算机中看到的承载信息的符号字体,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但却失去了对于文字的解读与思考,尤其是中国人于中国汉字之间缺少沟通,汉字造型其实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她是一个会生长的生命体,产生于生命的跃动,自身也富有活力。简单的一个寿字就有无数种造型,而中国传统纹样与造型有种类繁多,是不是可以将其组合变化,形成新的造型,注入新的意义呢?我们缺乏的并不是灵感的来源和设计元素的资源,而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元素利用的创意和概念。
第三部分是观察“书”和“地图”这些传媒的时间、空间中造型是如何变化、编织故事的。一张纸或许人们看不到它的空间感和生命力,但是将它反复对折,产生厚度,那么一张纸就富有了生命力和体积。这是一种戏剧性的变化,而由多张对开的书页组成的一本书也具有戏剧性的变化,纸面连接的空间由文字和图画描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开端,发展和高潮。情节不断深入展开,书籍,电影电视都属于包含着时间的媒介。书中可以包含很多东西,甚至装进整个宇宙。
杉浦康平认为书的封面即是“书的脸”。是书的本身。需要富有生机,引人注目,栩栩如生。杉浦先生以他自己的设计实践为例讲述了书籍装帧的知识,书的各个部分的作用和意义。他提出:阴阳的对立、融合使书产生漩涡。一本书的空间含有对比、对称的因素。封底与封面,左页与右页,书的天头与地脚,纸张的白底与油墨的黑字,白底与图的部分等等,围绕一本书会形成各种对比的因素。
其中他又提到之前讲的两界曼荼罗的对称造型,日月眼的造型相呼应。之前自己做过电子杂志,在封面的选择上也曾经有过很多的考虑和纠结,通过阅读这段文字我对书籍的封面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书的封面要展现书中的内容,通过造型的运用使书充满生机让读者有翻看的兴趣。同时书的封面也要展现更深层次的东西即是文化与文明。向东西方的书籍装帧形式。书的封面设计是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下形成的。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决定的,书籍的设计一定要赋予文化的内涵,书籍才能有生命力,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四是造型重新回归人体,作为小宇宙的身体扩张到吞掉大宇宙。最后的部分,开头又是通过对佛教手的造型进行分析从人的身体部位的造型来观察宇宙与人类的联系。他从亚洲宗教的角度,尤其是佛教的一些造型来探讨人的造型与宇宙的大造型的同一性。“大宇宙”与“小宇宙”在本质上是相互照应的。
杉浦康平一直在向人们阐述“造型”与“灵力”的关系,人与宇宙中的力量相结合,产生出具有灵力的造型,个各造型之间又相互照应,产生新的造型。杉浦康平说:“我们将以亚洲的人们流传至今的丰富多彩的造型为核心,进一步探讨当今现代派设计往往忽视的“造型”和“生命”的联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我们生活中很多造型都是可以也很有必要去追根溯源的,因为在现在看来不起眼的一个造型,就蕴含着深层的哲理,和复杂的演变过程,而这种演变过程正是我们可以去研究学习的,虽然现代设计强调创新,但是我觉得以本土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创新要比凭空的创造再赋予新的意义更能深入人心,就如杉浦康平指出:现代人一只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投入到现在与未来上,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事物,不懂得去回首,反思过去,重新审视自己,去探寻自身内部所蕴含的生命的力量。因而在现代设计中我们所运用的符号、造型、文字,其实都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造型的诞生“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是经过繁复演变的过程,她潜存于民族文化深层意象中, 难以用语言表述,却折射出社会历史文化演进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杉浦先生通过对某一造型或现象的反复观察,引证,从中映射出古老的文明,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系联系起来形成一张记录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关系网。杉浦先生对于古老文明尤其是对亚洲文明与东方哲学的热忱,丰富的联想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细致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还有他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探究问题的方法,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知识,我想这也是杉浦康平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以及设计理念的原因吧。
篇2:《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随笔
《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随笔
一.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 。
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获得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她用这样的例子说明这种观念的诞生,新生的婴儿在学习抓握动作时,总是首先在不断的重复自己的手的抓握动作,但是,当婴儿发现在某个位置可以抓握到某个令他愉快的物体时,他会形成这个一个观点,在某个位置,让手进行抓握可以带来愉快的体验,他会努力使自己的手移动到这个位置去体验这种感觉。这种努力实际上是基于他的一种观念,对手的位置和愉快体验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精彩观念”。
二.教学即研究 。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与研究过程相关的各种体验,并在体验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知识。她用这样的例子说明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特点,每个孩子在学习数学和形体时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材料与情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而他们都能获得正确的知识,因此,知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的研究过程。
三.课程开发 。
即在尊重学习者的观念的特性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学习者投入学习并产生精彩观念 。
四.教师教育的关键是帮助教师对他们自己的观念充满信心。
达克沃思对 她的 学生 (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 的要求是: “ 每周大家要做的工作有四项:第一,观察月亮的运动,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在笔记本上,别忘了每周上课时把笔记本带到课堂上来,因为我们要分享你的观念;第二、阅读指定的文献,这些文献将会在课堂上讨论,尽管并非每次课都讨论它们;第三,具体研究某人的学习,并写成研究报告;第四,写日记,记下你关于这门课的.感觉和想法。”她的这种 观察月亮 的课程成为 她教学的一大特色: 从中,她的 学生们不仅理解自己如何学习,而且理解小组中同伴如何学习。因此,她所教授的“教与学”课程又被称为“月亮课”。
与我们倡导的新课程对照,我认为这本书中关于智力本质和教学本质的描述是非常合适的。特别是作为教师,我们往往比较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常常忽视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其实,我们自己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最好的样板,我们也常常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婴儿)的学习过程,其实,在婴儿的学习过程中,蕴涵了人类学习过程的共同特点。
篇3:《精彩观念的诞生》读书笔
三.课程开发 。
即在尊重学习者的观念的特性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学习者投入学习并产生精彩观念 。
四.教师教育的关键是帮助教师对他们自己的观念充满信心。
达克沃思对 她的 学生 (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 的要求是: “ 每周大家要做的工作有四项:第一,观察月亮的运动,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在笔记本上,别忘了每周上课时把笔记本带到课堂上来,因为我们要分享你的观念;第二、阅读指定的文献,这些文献将会在课堂上讨论,尽管并非每次课都讨论它们;第三,具体研究某人的学习,并写成研究报告;第四,写日记,记下你关于这门课的感觉和想法。 ”她的这种 观察月亮 的课程成为 她教学的一大特色: 从中,她的 学生们不仅理解自己如何学习,而且理解小组中同伴如何学习。因此,她所教授的“教与学”课程又被称为“月亮课”。
与我们倡导的新课程对照,我认为这本书中关于智力本质和教学本质的描述是非常合适的。特别是作为教师,我们往往比较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常常忽视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其实,我们自己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最好的样板,我们也常常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婴儿)的学习过程,其实,在婴儿的学习过程中,蕴涵了人类学习过程的共同特点。
更多相关骆驼祥子的读书笔记《好员工好管家》读书笔记·西游记读书笔记卖火柴的小女孩读书笔记·生命的奇迹读书笔记
篇4:读书心得
读书,是个永恒的话题。莎士比亚说:“书籍就是营养品,没有书籍,如同鸟儿没有翅膀。”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泓清泉,甘之若诒;如同和一杯醇酒,闻之欲醉;如同与一个智者对弈,输赢坦然。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爱学生就等于爱自我》,读后,颇有感触,一名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本事,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欢乐的成长着。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从教多来,我能时刻感受,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我运筹于一间陋室,驰骋于三尺讲台,一路走来一路歌。
当年师范毕业时,我分配到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任教。那里没有繁华,远离闹区,有的是偏僻和闭塞。晴天,学校尘土飞扬;雨天,教室水花四溅。黑板,斑斑点点;地面,坑坑洼洼;桌凳,摇摇摆摆;通向外面精彩世界的是一条蜿蜒的山间小路。但我热爱我的岗位,热衷我的事业,热爱我的学生。给学生一杯水,自我努力准备一桶水,我发挥自我博览众书的特长,集众家之优,补自我之劣,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我教得潇洒,干得舒心惬意。一转眼,中秋节到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从家里带来香喷喷的糍粑等农家产品,一股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纯真、善良、渴求等字眼在我的脑海闪现……他们给我带来了乡土的热情与纯朴;带来了我儿时的记忆与感受。——我感动了!这一群纯真的弟妹需要我。同学们的渴望、家长们的鼓励,使我更加热爱教育,我从此不知疲倦。我无悔,因为我收获了人生;我欣慰,因为我得到了尊敬和理解。
在心与心的距离等于零时就有了感恩与感动。记得有一天,当我同往常一样微笑着走上讲台时,班长站起来说:“教师,请您看黑板!”在我转身的一刹那,我感动了。黑板上用各种彩色粉笔画着一支燃着的蜡烛,上边写着:“点亮着我们——祝教师生日欢乐!”下边又写了一段话,主要是对我的感恩和祝福。我仿佛看到了学生眼中对教师深深的理解和尊敬,我低头沉默了一会,只淡淡说了一句:“多谢!”我无法多说,不是我不感动,不是我不会表达,我怕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我怕弹出男儿泪。我轻轻说:“此刻上课。”那节课,我抑扬顿挫;那节课,学生聚精会神……那节课,我和学生都在感动,以至于都没有听见下课的铃声。
我以往以为,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学生会将我淡忘……其实,我一向生活在学生记忆里。有一次,我执教一堂公开课。在上课过程中,一位从来不举手的女同学举手了,我感到有些奇怪,就让她起来回答,但她站起来后是一脸的羞愧和慌张,根本不明白答案。我鼓励了她的勇敢后让她坐下,只是心里有些纳闷。下课后,我把这位同学叫到办公室。我安慰她说,今日你举手了,这很好,说明你在思考教师的问题,告诉教师你当时究竟是怎样研究那个问题的
没想到这位同学说:“其实我根本不明白答案。我不期望被听课的教师看不起,所以我举手了,期望能够侥幸蒙混过去,可是您偏让我回答。”我当时听了很感动,犹豫了一会,对她说:这样吧,我们做一个约定,以后每次上课你都进取举手,如果不明白答案,你举右手;如果明白答案,你举左手,我就让你起来回答问题。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果然每节课都举手,只是有时举的是右手,有时举的是左手。渐渐地,她举左手的时候越来越多……之后这位考取了重点大学的学生寄给了我当年她的一段日记:“别让自卑打倒自信,换只手高举自信。教师让我举右手就是为了让我相信自我……”
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谁掉队了,我拉一把;谁有困难,我帮一下。每个村落都留有我的脚印,每个学生家里都留有我的微笑。而使我不能忘却的是一个雨天的周末。有个13岁的农家孩子,家里穷,准备退学。当时没有“两基”达标,不是一费制,更没有此刻的“两免一补”,我深知自我上学的艰难,于是就给他交了书费和学杂费。一个大雨的周末,我在宿舍备课,忽听到有人叫教师,开门一看,那个农家孩子提了几条鱼,浑身是泥水。我赶紧让他进来,他不肯,只说:教师,你吃鱼,是我自我捉的。说罢,将鱼放在门口,转身消失在密密的雨中。最动人的感恩永远是最朴实的言行,我双眼湿润。鱼是活的,有大有小;而那农家孩子雨中的身影一向烙印在我的心底。
篇5:读书心得左右
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爱国,讲了一个小乞丐在一艘船上那些人们给给这个小乞丐钱,他们不知道小乞丐是意大利人他们讨论的意大利人十分龌龊.
小乞丐听后十分愤怒,把他们是说给他的钱甩到他们脸上,并且大吼一声,我不收侮辱我祖国人的钱我十分感动,因为这个小乞丐,并没有因为收了他们的钱而不管自己的国家就像我是中国人不会允许别人说我的国家一样,我很佩服他那样爱国的精神。
篇6:读书心得
在寒假我读了一本叫《一个轻而易举的胜利》,其中有一篇叫《鸿门宴》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刘邦在项羽面前肯忍一时之气,才得以逃脱,他要是和项羽一般骄横气盛,恐怕早就死在鸿门了。
纵横古今,凡事忍字当头才能成大事,否则空有一勇字在身。成功不可能没有委屈和挫折。忍眼前之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韩信肯忍胯下之辱,蔺相如肯忍廉颇的狂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味冲动,心里忍受不了一点怨气,眼里容不了半粒沙子,又怎么能办大事、成大谋呢?
刘邦在这方面胜过项羽,也就注定了结局。鸿门宴上,试想刘邦项羽要是对换一下,那项羽是必死无疑了。狂妄自大的他的字典里不可能有低头道歉,俯首称臣,做事果断的刘邦的字典里也不可能有妇人之仁。果然,项羽最后无法忍受战败之气,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悲壮自刎。刘邦呢?几乎可以说打了一辈子败仗,但是他照活不误。刘邦输的就是小仗,忍得就是小气,自然赢得就是大气,成的就是大事。
小不忍则乱大谋,古人总结多少用血留下的沧桑经验,是多么富有哲理。
篇7:读书心得
平时做完作业后我就会读课外书,今天,我读的是《狮子的座位》。
文章说的是一只狮子脾气很大,所以没有什么朋友,很孤单。他很想改掉坏脾气,就买来了一张音乐会的门票。因为找不到座位和大象及其他听音乐会的动物发起了脾气。大象却没有生气,还帮助狮子找到了座位。后来狮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很惭愧,给大家道歉。
从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做人不可以动不动就发脾气,做错事要主动承认错误,这样才能交到朋友。
篇8:读书心得
这本书写了这样一个男孩。一个叫彭铁男的小男孩,天生智力有障碍,智商只有70。他和那些健康孩子在一起上学,于是有些孩子嘲笑他,大家都管他叫白痴。他让妈妈和老师感到为难,而他自己却成天乐乐呵呵
这本书看上去很幽默,嘻嘻哈哈的,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不能去嘲笑身体或智力上有缺陷的人,而应该更加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品德上有缺陷的人才是真正可悲的。
篇9:读书心得
本文主要讲述著名作家林小时候去书店“偷东西”的故事。
她为什么要“偷”?因为她太喜欢看书,家里又没钱买足够的书给她看,所以她想每天去书店看书。当时书店老板不欢迎只看书不买书的人。所以她只能偷偷看。
为什么现在的店主不把我们赶出去?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今天的孩子依然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现在要去书店看书,店主不会把我们赶走,还想让我们去他们书店看书,因为我们现在有钱了,不仅在书店看书,还会挑一些好书买回家看。
我很开心。我是新世纪的孩子,有很多学习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