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rocak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研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研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研究

篇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研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研究

文化旅游是 21世纪的旅游发展方向,民俗文化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精神、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试图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进行总结、归纳及研究.

作 者:邵明翔 余志祥 熊伟  作者单位:邵明翔(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16)

余志祥,熊伟(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50)

刊 名: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POLYTECHNIC COLLEGE 年,卷(期): 19(1) 分类号:F590 关键词:民俗文化   文化旅游资源  

篇2: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讨论文

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讨论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民俗文化得到大力的弘扬,并成为区域内部向外界展示本土形象的重要旅游资源寻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核心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对于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进行研究对该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贵州全省近4000万人口当中,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高达1500万人,占贵州省总人口数量的38.98%。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当中主要包括侗族、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大型并世代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多达17个。这也是贵州省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关键。同时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习惯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贵州省的民族大家庭当中民族当中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并具备大量的旅游资源,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推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针对贵州的各个地区都能够发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针对贵州省内某一地区来说其体现的是贵州省内民俗文化的“孤岛”针对贵州省的整体布局而言,由各个“孤岛”形成“千岛”奇观。这些文化各具特色体现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贵州省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晚历时十余年的时间,目前这一领域市场开发的前景较为广泛。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使得当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以来随着我国对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业的不断重视贵州省凭借着这一推动力以及自身具备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的发展旅游业使得该地区在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3%并且具备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力度不达标并且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根本需求。由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并且民俗旅游景点多分布于群山当中这些地区较为偏远交通欠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问题是阻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导致开发的效率低下。同时各个地区接待游客服务的住宿环境以及条件较差,在旅游旺盛的季节明显存在床位不够,并缺乏星级宾馆满足接待需求,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偏远山区当中。由于该地区是当地人世代生活的区域依旧沿袭传统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破坏当地居民对于旅游文化重视程度低下不能够参与以及自主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严重的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

2.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合理规划。贵州省在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赊少数民俗景区外贵州省内的大多数已经获得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未获得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评估,导致全省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缺乏实地的调查以及整体规划,造成景区分布不够合理是现出混乱状态。由于贵州省内的多数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都分布与村寨当中开发以及建设的方式普遍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只为追求近期的利益回收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布局造成不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产生,导致民俗景区与民俗景区、民俗景区以及非民俗景区之间的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衔接。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层次较低缺乏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3.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等相关体制落后。当地在开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与民间组织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扶植力度低下缺乏对开发与保护的必要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经营管理呈现出混乱的状态。由于政策扶植以及相关体制的落后造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民俗文化是反映当地发展情况以及风俗习惯的关键内容但具体涵义在进行实际开发过程中被歪曲,为了经济收益可以迎合游客,导致民俗文化的传承遭到破坏。因此加强旅游资源体制建设保证民俗文化的'大力弘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是影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关键。目前贵州省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奇缺边远山区民俗文化的发展需求属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人才进行推动,保证当地民俗文化得到弘扬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并不愿意到偏远山区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导致民俗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优秀的人才进行推动。同时油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展主要聘用外地的人员担任民俗文化景区的管理者以及向导但其并不懂得当地民俗文化的具体含义造成理解上出现偏差并由于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缺乏理解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受到影响。

三、促进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只有将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位于村寨当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4}证村寨交通的基础建设与完善。在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偏远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住宿条件,政府以及管理者应该充分的重视住宿条件的改善满足游客的实际旅游需求。群众是整个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的重要因素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民众的环保意识以及参与程度,4}证民众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展现地域特色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进行统一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其中地理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都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源的合理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开发模式。首先在具体规划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域文化的特色,从当地的旅游资源层面出发,将该地区内部存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具体的民俗文化特色进行凸显。将景区的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有效解决区域内部景点分布不均的状况;其次,在贵州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点”与“面”的关系,多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区域内部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充分的降低经营成本最后在开发贵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并落实民俗文化的保护性原则,以保护为根本内容进行建设,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实现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相结合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

3.充分协调各方关系。由于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受到制度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造成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因此需要充分的协调各方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政府、民众以及当地开发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当地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展能够打破以政府为主导的局面将当地民众的地位进行提升。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以及监督机制。第二,处理好人、自然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将三方关系进行充分的协调,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将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加强贵州地区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让当地民众感受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福利。

4.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人才是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保障。因此,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与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列为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贵州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需要重视传承。可以通过家族传承、社区范围内的人才培养等方式推选出更多促进民俗文化发展的以及旅游管理的人才保证人才对民俗文化的充分掌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充分的运用学校教育的优势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校专业的教育与旅游地的实践训练相结合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团队。

四、结论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这是对贵州地区美好风光的诊释,同时也是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肯定。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光是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该地区定会取得蓬勃的发展带动整个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增长。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研究

篇3: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论文

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升,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旅游者关注与青睐,而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分支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将会成为新一代的大众旅游产品的主流。

关键词:吉林省;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5701-0026-03

一、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吉林省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从肃慎经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洲,满族三千年的历史,满族文化为吉林省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例如,现吉林市乌拉街的满族镇,我们能发现许多具备满族建筑特点的历史遗迹和带有其独特民族色彩的生活习俗。此外,吉林省独具特色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还包括满族民俗文化的宝贵遗产——萨满文化,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的典范——长白山文化,以及年代久远的海西女真文化。由此看来,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潜在市场。从吉林省内各满族民俗旅游景区开发情况的调研结果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省内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保留得相对完整,具有可观的开发前景与应用价值。然而目前省内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全面,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为丰富吉林省旅游产品的种类,满足不同类型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吉林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

二、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满族民俗旅游景观缺乏文化内涵

以满族发源地的文化背景为例,长白山在我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被称为“不咸山”,几经更名,在辽金时期终被定名,女真民族以长白山地区为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据《清实录满洲实录》等多部历史文献记载,三位天女来到长白山一名叫布勒瑚里的湖泊沐浴,有一只神鹊叼来一颗朱果,天女佛库伦得而食之后,生下一子名叫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成年后沿江而下,来到长白山东北方向的地方定居。布库里雍顺被视为爱新觉罗氏先祖,满族早期的第一个政权亦由此建立,后世的满族也对长白山表现出无比的尊崇与敬仰。经考据,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布勒瑚里即现今长白山园池。然而,诸如此类的文化传说和民俗历史越来越难以被大众知晓,商家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在开发的过程中注入了过多的商业色彩,削弱了其文化属性。

(二)民俗旅游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

目前,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重视,不只是历史古迹景观的开发不全面,饮食游览购物娱乐方面都缺少深层次的开发。且省内缺乏代表性的满族民俗旅游产品,如拥有悠久历史的满族传统民居、凝聚满族文化的遗址遗迹以及特色饮食等都未得到合理的宣传,各种旅游产品之间的脱节现象尤为严重。

(三)服务水平和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还不够系统化,特点不够突出。一些满族文化旅游景区景点还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建筑破坏较为严重、旅游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等问题。满族博物馆内的馆藏珍品还有待丰富,接待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来说还难以作为满族文化景观的精华招徕游客。

(四)缺少民俗旅游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

民俗旅游开发相对自然景观的开发难度较大。因为开发人员不仅需要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更需深入学习该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此,开发人员需要具有较深的专业修养,统筹规划,设计出集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三、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对策

(一)丰富满族民俗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

1.修复历史文物景观中的文化内涵。吉林省内有众多满族民俗旅游村和满族民俗旅游景点,其中翁家大院就是满族民居的代表之一。翁家大院原建筑有老院、清善堂、瓦房、福寿堂、四勿堂五处,其规模大小不一,建筑年代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除了福寿堂保存完好,其余部分都遭到一定程度的损毁。我们在开发过程中的首要工作就是保护这些历史文物,按时修缮历史文物能够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以产品的真实和年代的久远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2.弘扬历史遗迹景观中的文化内涵。依托满族的`历史文化遗迹,作为满族主要的发祥地之一的叶赫满族镇开发得相对全面。八角时楼是叶赫那拉古城内的代表性建筑,具有极高的观赏及考古价值。就古城的开发现状而言,景区主要以古城的历史文化为卖点进行宣传,并且将古城景区完全划分为“文化区”和“度假区”两个部分,忽略了叶赫那拉古城的现实意义。古时满族信奉天地自然,古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风光肃穆雄峻。如果能在开发的过程中,将满族先民的对自然的信仰和战时满族人民面对压迫的自强精神,融入到历史遗迹景观的文化内涵中,那么古遗迹中的文化区和风景区就能够得到整合,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也会增强。3.挖掘旅游体验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在以少数民族民俗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体验式的旅游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满族悠长的发展历史中,也有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得以流传,因此吉林省的各满族文化旅游景区需要建设并大力开发民俗体验旅游产品,例如古时的满族人民在山区和雪原等地长期生活,乘坐独木舟、爬犁等传统交通工具往返于山川、平原与河流之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满族特有的交通工具,开展滑雪、游湖等活动,让旅游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将民俗旅游业打造成完整的产业链

1.调整餐饮业,优化产品结构。满族饮食文化也是最具潜力的民俗内容之一。如果将饮食与观光相结合,相比能够得到更好地宣传效果。满族的饮食习俗在该民族的历史条件、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变化中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改进、创新。从人们熟知的火锅、全羊席、萨琪玛、年糕、驴打滚到哈依玛、菠萝叶饼、粘豆包、大小黄米“火勺”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满族传统食物,营养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此外,将独具风味的满族特色饮食作为整体的旅游产品对外宣传,即对满族饮食进行深入开发。如满族风情餐,可作为旅游行程中的一部分,让旅游者更加了解满族风味饮食的特色并大饱口福。2.革新住宿业,完善配套设施。联合当地的满族居民,复原传统民居。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征是“口袋房,万字炕”。满族人民不但利用火炕取暖,而且在此睡觉休息,进行日常饮食及休闲活动。在寒冷的冬季,温暖独特的火炕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此居住。同时,在民居中摆放满族传统手工艺品,提供满族特色饮食,以软环境提升旅游者的住宿体验,从而推广满族文化。3.丰富旅游纪念品种类,提高竞争能力。从满族民俗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水平来看,一些旅游纪念品已经成为能够代表满族文化的名片,如松花湖浪木根雕和奇石、满族手工剪纸、满族枕头顶绣片等等。在保证现已有旅游纪念品的品质基础上,我们还需鼓励开发新兴的旅游纪念品,开拓新的市场。例如第三届满族医药国际论坛的举行,彰显了满族医药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满族医药源自于满族的发祥地——长白山流域,长白山流域一带自古以来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而满药也可以利用其极大的地域优势和开发前景,成为吉林省满族民俗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另一代表性产品。此外,可以将能够代表满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进行细分,在不同类别中重点推广最具代表性和品牌价值的旅游纪念品,使得旅游纪念品更加具有综合竞争力。4.建设娱乐产业平台,打造金牌娱乐项目。作为满族最盛大节日之一的颁金节以及别具风情的长白山国际萨满文化艺术节,多年来吸引了众多民俗旅游爱好者的目光。在文化节举办期间,各景区内会举行满族特色文艺表演,内容丰富的表演活动从各个角度展示了满族的文化,使满族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得到广泛的传播。我们应该在节日庆典活动中能够创造更多的节目形式,借鉴其他地区节日民俗旅游的成功之处,将庆典活动与本地自然景致和人文环境相结合,以品尝满族饮食、大型满族歌舞实景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娱乐项目吸引旅游者,打造精品娱乐项目,让旅游者体验原汁原味的庆典活动。

(三)提高民俗旅游接待地区的经营能力与服务水平

1.提高经营能力,优化管理方法。经开发,伊通满族自治县保留着伊通碑碣戏楼遗址、盛京围场之一的阿木巴克围场、柳条边、伊通满族博物馆和牧情谷风景区等多个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想要提高此类旅游接待地区的经营能力,就需要对该地区的营运效率进行具体分析。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期望,编制合理的发展战略,以确定旅游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以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制定景区管理方法。在保证盈利的基础上,传播满族民俗文化。2.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民俗旅游产品的种类日益增多,人们对文化旅游的质量要求也普遍提高。在旅游产品的内容和价格等方面相差无几的时候,旅游者往往更倾向于购买具有优质服务质量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接待地区需要提升相关行业服务人员的素质;不断建设维护服务环境;积极创新,随时更新理念和价值;同时要收集旅游者的反馈信息,完善不足,为不同层次的旅游者打造个性化服务,用良好的态度满足旅游者的各项合理需求。

(四)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经济效益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人才的聚拢有助于提高本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旅游业的工作环境和产业性质而言,人力资源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尚不健全,民俗旅游市场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指导。企业应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员工,以创新型培养理念、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其获取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个性以适应市场需求,使其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发掘民俗旅游的潜在市场,改进并完善民俗旅游产品存在的不足,为建设一流的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综上所述,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资源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省内对满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程度来讲,要想使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资源,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长久而深入地开发。对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不仅有利于满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和传承,也有利于打造吉林省特色旅游品牌,以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为载体,突出地方特色,从而增强吉林省民俗旅游综合发展实力。

参考文献:

[1]金丽.辽宁省满族民俗资源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01).

[2]葛浩浩,佟金鹤.满族民俗旅游文化开发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3).

篇4: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究论文

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究论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民俗文化得到大力的弘扬,并成为区域内部向外界展示本土形象的重要旅游资源。将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核心,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对于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进行研究,对该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贵州全省近4000 万人口当中,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高达 1500万人,占贵州省总人口数量的 38.98%。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当中,主要包括:侗族、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大型并世代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多达 17 个。这也是贵州省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关键。同时,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习惯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贵州省的民族大家庭当中,各个民族当中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并具备大量的旅游资源,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推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针对贵州的各个地区,都能够发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针对贵州省内某一地区来说,其体现的是贵州省内民俗文化的”孤岛”,针对贵州省的整体布局而言,由各个”孤岛”形成”千岛”奇观。这些文化各具特色,体现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贵州省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晚,历时十余年的时间,目前这一领域市场开发的前景较为广泛。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使得当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以来,随着我国对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业的不断重视,贵州省凭借着这一推动力以及自身具备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的发展旅游业,使得该地区在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贡献率超过 53%,并且具备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滞后,宣传力度不达标并且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根本需求。由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并且民俗旅游景点多分布于群山当中,这些地区较为偏远,交通欠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问题是阻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导致开发的效率低下。同时,全省各个地区接待游客服务的住宿环境以及条件较差,在旅游旺盛的季节明显存在床位不够,并缺乏星级宾馆满足接待需求,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偏远山区当中。由于该地区是当地人世代生活的区域,依旧沿袭传统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破坏,当地居民对于旅游文化重视程度低下,不能够参与以及自主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严重的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

2.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合理规划。贵州省在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除少数民俗景区外,贵州省内的大多数已经获得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未获得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评估,导致全省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缺乏实地的调查以及整体规划,造成景区分布不够合理,呈现出混乱状态。由于贵州省内的多数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都分布与村寨当中,开发以及建设的方式普遍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只为追求近期的利益回收,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布局,造成不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产生,导致民俗景区与民俗景区、民俗景区以及非民俗景区之间的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衔接。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层次较低,缺乏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三、促进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只有将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位于村寨当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保证村寨交通的基础建设与完善。在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偏远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住宿条件,政府以及管理者应该充分的重视住宿条件的改善,满足游客的实际旅游需求。群众是整个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的重要因素,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民众的环保意识以及参与程度,保证民众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展现地域特色,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进行统一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其中地理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都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源的合理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开发模式。首先,在具体规划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域文化的特色,从当地的旅游资源层面出发,保证将该地区内部存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具体的民俗文化特色进行凸显。将景区的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有效解决区域内部景点分布不均的状况;其次,在贵州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保证多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区域内部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充分的降低经营成本;最后,在开发贵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并落实民俗文化的保护性原则,以保护为根本内容进行建设,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实现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相结合,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

四、结论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这是对贵州地区美好风光的诠释,同时也是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肯定。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光是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该地区定会取得蓬勃的发展,带动整个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增长。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篇5:葫芦岛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葫芦岛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探讨了葫芦岛市滨海旅游资源和类型,指出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潜力,提出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

作 者:可娜 潘贤君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刊 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英文刊名: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年,卷(期): “”(4) 分类号:F592 关键词:葫芦岛市   滨海旅游资源   开发构想  

篇6:广西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广西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广西地质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分析广西地质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现状,探讨广西地质旅游发展思路,对于丰富广西旅游产品,促进广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伍丽霞 WU Li-xia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刊 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24(1) 分类号:F595 关键词:广西   地质   旅游资源   开发思路  

篇7: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及旅游开发研究

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及旅游开发研究

本文在对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基础上,对阿勒泰地区旅游开发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边境口岸旅游、多渠道争取资金、争取开放政策、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建议.

作 者:杨国安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 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2 16(2) 分类号:F590.3 关键词:阿勒泰地区   旅游资源   旅游开发   对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