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in0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高考语文常见的丢分题型及原因分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高考语文常见的丢分题型及原因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语文常见的丢分题型及原因分析

篇1:高考语文常见的丢分题型及原因分析

高考语文常见的丢分题型及原因分析

1、字音字形题,耗时过多而丢分。

字音字形题耗时不要超过1分钟,否则既降低了答对的机率,还挤压了其他题的时间。俗称“丢双份”。高考语文选择题多为复查负效题,不复查还好,越查越易改错。

【对策】选择常见100个多音字和100个常错形近字,遵循“以义定音定形”原则,适度联想发散,逐一记忆过关,每天一题,适当训练。

2、词语(成语)运用题,不知分类而丢分。

成语题中只要出双重语义的一般是选择项,比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等。当然成语还有因不了解成语意思误用、因不明成语适用对象误用、因不明成语感情色彩误用等角度进行分类。

【对策】1)选择100个常考成语和100个常错成语,逐一过关,每天一题,适当训练。2)其他实词虚词不能放松。

3、语病辨析题,不分轻重而丢分。

语病题是命题人最头疼的题目,因为语言本就讲求约定俗成,因此答题时不要苛求完美,只比较哪个选择项更好一些--“认对不认错”。

【对策】汇总高考题,熟悉六种语病类型,分类解析,每周一题,适应训练。语病题是训练低效题。

5、实词理解题,教材不熟而丢分。

实词题与教材文言文联系最紧,出题点一般为教材内容。

【对策】汇总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每天一篇,翻译梳理过关。

6、文言筛选题、分析概括题,忽略原文而丢分。

【对策】文言筛选信息题的关键是将选择项内容代入原文,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排除。分析概括题除了要重视原文,代入原文外,还须盯紧该题设错的五大方面(搅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语意逻辑)。

7、文言翻译题,得分点不全而丢分。

【对策】汇总必修教材中22篇文言文,每天一篇,翻译过关。

重视四个落实:

一是字字落实,重点在单音节词翻译为以该单音节词为核心的双音节词;

二是句式落实,不仅有句式还包括活用法;

三是文从句顺语言落实;

四是得分点定位落实,是得分点的绝对不能译错更不能译掉。

8、文言断句题,不懂标志而丢分。

【对策】断句题命题点在于标志。标志有哪些?句前“犹、况、夫、其”,句末“耶、者”,当然还有句中的“而”等。此外,要善于利用句式特点、主谓、动宾关系等技巧。断句答问命题自由,但无非内容概括和常识考查。内容概括摘原文,常识考查适当须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病句类题目须要注意哪些方面才能够得高分?

从小就接触汉语,对于汉语的句子非常熟悉,这就使得我们对汉语有着较强的语感,这是我们辨析语病的优势。做题时,首先通读句子,借助于语感初步判断,然后再根据语法或逻辑知识进行检验,从而得出准确答案。考生判断不准是因为只是跟着感觉走,忽视了用语法或逻辑去检验。

压缩语段主要有哪几种考查形式?

压缩语段主要包括4种考查形式:

(1)给新闻拟写标题、导语,或将一段新闻稿压缩为一句话新闻;

(2)给概念下定义;

(3)概括文段的基本内容、主旨;

(4)用简洁的话将图表内容表述出来。

扩展语句有哪些种类?

扩展语句可分为以下几种:单句的扩展;复句的扩展;综合扩展,这类扩展可以是由单句到单句,也可以是由单句到复句,总之是使句子生动形象、丰满具体起来;语段的扩展,给定一个话题或提供一个情境,让考生加以阐释、发挥、引申,从而使话题或情境明确、具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语句或语段。

仿用句式题极具开放性,命题极为灵活,命题形式都有哪几种?

句式的仿用是指根据提供的例句或新的语境来仿造句子。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所考查的题型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嵌入式。要求仿写的内容镶嵌在语段当中,既有上文的语境,又有下文的语境。

(2)续写式。要求仿写的句子是在给定了上文语境的基础上,承接上文语句的续写,在内容上具有连贯性。

(3)话题式。除给定例句外,还给定几个话题。

(4)限定式。给定例句,并附加其他限定,譬如以开头等。

(5)自由式。给定例句,在选材和立意上充分自由。

(6)对联式。给定上联或下联,要求写出下联或上联。

考纲中规定的常见修辞方法共有7-9种,非常具体,我们没有疑问,可是对于其命题特点却不清楚。

命题主要有3个特点:

(1)考查运用能力。不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辨认,考查修辞方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2)选材具有时代气息。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往往涉及社会热点问题。

(3)考查具有综合性。高考考修辞,往往与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连贯、得体等结合起来考查,即使是单纯考修辞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方法,往往多种修辞方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

默写名句名篇这一知识点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不要因为书写有误丢分。要注意那些同音异义词,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应知其音,明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这类词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另外,如果题干中要求“只做两小题”,就要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句中没有生僻难写字、易错字的两题作答,否则阅卷时只按答出的前两题计分,所以答题时一定要看清填写要求。

文言实词在高考试卷中一般采用哪种形式进行考查?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十分灵活,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安排在第Ⅰ卷中。考查的方式主要有:

(1)选出4个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比较4个选项中相同词的意义,选出与题干例句中此实词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3)题干例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属于某种语法现象(如偏义复词、词类活用),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这一现象符合的项;

(4)与现代汉语比较,找出加点的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5)通过翻译句子题来考查对关键实词的理解等。

复习文言虚词这一知识点时应该采用哪些方法?

复习文言虚词时,要结合一些典型的例句,熟练掌握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特别应对使用频率高而常见意义和用法又较多的虚词进行重点的系统的复习。根据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向教材靠近的走向,考生必须熟悉教材中出现的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善于将这些虚词与试题中的同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和辨别。同时,考生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根据语境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高考对“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的考查有哪些基本要求?

该考点难度较大。“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是筛选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此考点的核心是考查考生对文意的准确理解。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符合题目要求,代表某些特定含意的文言词语、短语、句子。筛选并整合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读通文言材料。

高考语文备考

一、指导思想

1、理性。语文考试和语文学习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周国平老师对语文阅读中的标准答案说不,可以理解;因为那是站在读者解读的角度。但是,只要是考试,就一定有答案或评分标准。大家读《红楼梦》最后对其主题的理解是一致的,那很可怕;但是全国性的选拔考试没有答案,怎么说都更可怕。

高考的答案什么样?一般是从问题的指向和限制出发,通过给定的信息来全面、清晰、条理、准确地阐明观点。核心是“理性”,而不是文学化、生活化的个性甚至任性。因此,逻辑严密、清晰、精炼、规范的回答是首选。并且,语文考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思维和品质。所以,无论是“考试”还是“语文”的本质属性都主要是“理性”。

2、务实。高三语文备考知识点虽然不算多(浙江省24个考题),但是每个考题(往往1—2个考点)的知识含量却惊人。如浙江卷第1题(字音字形)需要准备多少?文学阅读会考哪个文学类型、哪种风格,哪个国家、那个时期、哪篇文章?所以,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扎扎实实去落实——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3、精细。浙江高考古诗鉴赏题考到了“点染”。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送王昌龄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2分)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那么,课本中的“点染”一个小知识点是否要精细理解和掌握呢?

二、备考方针

(一)三大任务

1、夯实基础。例如文言文阅读板块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之、其、而、以、何、乎、乃、且、若、所、为、焉、也、因、于、与、则、者),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固定句式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直译,字字落实,通顺无语病),断句(明大意,抓标志),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理解该文内容和中心思想,明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技巧。这些都需要回归课本以及通过大量课外练习来落实。

2、构建知识体系。按照“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知识体、知识系、知识网”构建知识体系。如小说欣赏图谱(要素):

(1)核心层——主题;

(2)内容显示层—人物、环节、情节;

(3)形式语言层——叙述、情感(节制)、结构、虚构。

三个层由外而内嵌套,每一个要素还有若干的分支。如“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叙述速度等,“叙述角度”又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3、熟练掌握解题技巧。一是“熟练”,二是“解题技巧”。在考点确定的前提下,解题是有一定规律的,也需要一些术语。另外,从阅卷实际出发,这也是必须要训练的。

(二)三大角色

1、解题者。这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解题者需要遵循认知规律,尊重知识本身,尊重试题的考察目的和命题逻辑;并准确、清晰、精炼地作答。

2、命题者。学生还要成为“命题者”,即站在命题者的视角去审视、揣摩整张试卷及每一道题、每一条答案以及其文字表述和评分要求。思考命题者的考察目的、命题方向、语料选择、问题指向、陷阱布局、分数设置、答案逻辑、答案表述等,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有条件的可以参考往届高考试题试着命制试题和答案,并比较、揣摩命题者与自己的命题异同。

3、阅卷者。学生应从阅卷者的临场体验和实际出发,从对方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答题情况,找到失分的可能原因,完善自己的答案。比如评分标准(采分点、赋分原则与方法等)、批阅方法与节奏、阅卷感受与好恶(特别是作文)等,做到对症下药,精准答题。

(三)三大抓手

1、《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该书较为系统、全面地总结了高考语文知识。且每年都进行修订和调整,具有一定的时鲜性。最为可贵的是该书不是以试题(特别是解题技巧总结)为本位,而是以语文知识为本位,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正道。

2、课堂统一的复习资料。这是和老师、同学保持一致。统一使用一套资料,能够确保复习的内在逻辑及轨迹一致,防止知识遗漏、顾此失彼和摇摆不定。

3、近年高考真题和本省市的当年模拟题。首选是高考真题,因为有质量保证。另外,时鲜的各地区、联盟模拟题也可以作为适当的参考,看看其他地方是如何理解本年度高考的,以弥补自己的复习盲点。

(四)三大行动

1、多记。语文知识浩如烟海、细致入微,不多记怎么行?每天都要记忆,而且要反复记忆。文科大都如此,这是基本功,如英语记单词一样。如字音字形、成语俗语、文学常识、文言词汇、名句默写、作文素材等。

2、多读。语文的阅读量决定了语文的水平。语文考试早已不是以考知识为主了,能力的获得必须以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为保障。各种类型的文章都要阅读,时鲜的文章也要阅读。如实用类(自然、社科)、论述类、文学类(四大文学样式)作品,时事政治、文化科技类文章,适当的其他学科书籍也可阅读(如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经典著作或文章)等。

3、多写。高三一定是多写(高一高二另论),因为每月的月考作文就必写。还有大量的练笔。阅读要打破学科界限,写作要规范操作,切记“作文不是创作,也不是问答题。”既然是考试,就有要求和等级。高考作文在某种意义上是斗智、斗勇、斗才的事。

三、复习方略

(一)三大备考意识

1、从难。每年考试的难易程度不同,我们无法预测下一年是易是难。上一年易不等于下一年难,反之亦然。命题的不可知和不可预测因素太多,任何碰运气和押宝的复习思想都是不负责任和危险的,因此建议选“从难”。另外,近年高考(特别是一本)命题比较注重区分度,应引起关注。再者,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考试区分度不高。所以,如果想拿高分,解决难题是至关重要的。

2、从实。如前所述,一年时间里,语文这种积累型、素质型的学科更要扎扎实实去复习,不得半点偷懒、马虎。

3、从细。因为语文考试区分度不大,所以要想拿高分,只能在细微处比对手做得更好,更到位。

(二)三大复习路径

1、研究。首先是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方向和着力点。包括考试说明、历年考题、考试信息和考情研究。学生尤其要关注上述信息(不是只有老师关注)。高三教师往往会接受有关培训,最好学生也能获取相关信息。《考试研究》、《浙江考试》(浙江省)、《语文学习》(高考专刊)等可以参考。

2、练习。这一年就是不断练习。需要指出的是,练习是为了巩固和完善,练习不是为了评价谁高谁低。这一点积极心态是要的。所以说,错题本啊、标记啊、试卷(练习)整理啊等都要做好。

3、巩固。巩固是争取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是为了更牢固地掌握有关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将有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即我接受这样的认知内容、认知方法和认知路径。这才是学习,或者说这才是高三复习的真谛。

(三)三大解题思路

1、全面。语文答题最常见的失分原因是答不全。为什么答不全?可能是知识掌握不完整、不扎实,知识体系不严密,认知思维不系统,解题思路清晰,语言表述不规范、精炼。表面是相关知识不会,但背后往往是认知不清,是对该问题的本质没有完全掌握,任何操作问题最终都可能是理解问题。

2、清晰。不清晰的原因主要是在认知、思维和表述三方面。条理清晰是解题必备技巧,平时加强思维和表述训练,特别是口语表述训练。

3、规范。无论从答题者、命题者还是阅卷者的角度,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减少失分中最容易被忽略地方,当然还是高手和低手的区别所在。细节决定成败嘛。

(四)三大温馨提醒

1、对自己要求严一点。语文不易拉开分数,拉开了就不易追上。所以,如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

2、每天进步几小步。迈小步,不停步;有积累就有收获。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抱有太多功利的思想。即使今天学习的语文知识没有考到或用到,今后也许会用到;也许十年,也许五十年后;此生用不到,下辈子(传之后代子孙)也许能用到。这是文化及其媒介的力量。

3、坚持到最后才是胜利。“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要“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失败者往往倒在离成功不远的路上。没有参加完高考就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能轻言放弃。成功者往往是坚持不懈做一件事的人;也许他不是最聪明的,但他一定是最清醒、最执着的。

四、成长因子

高三不是人生的开始,也不是人生的结束,它只是你成长的一个重要节点。高中不是人生的入口,也不是出口。既然选择了高中,就注定要不断负重前行。因此,“成长”是青春的核心主题,也是这一年的所有收获。那么,“成长”会包含哪些重要因素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三个因素我觉得很重要。

1、测试。高三一年,测试几乎隔三差五就会向我们走来。以平常心对待,无论难易,无论苦辛,积极对待,认真准备,待考如常,这也是高考要求的素质,平和、正常地发挥你的水平。因为未来人生还会有无数的“测试”等着你,而且往往都是你不曾遇到过的。要不悲不喜,因为测试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2、完善。测试是为了完善自己,测试只是过程或者开始,完善才是目的和结果。需要及时改进,巩固练习,内化接受。

3、成果。生活不只有过程,学习也是如此。它们都需要一个个结果。成果是成长的阶梯,没有成果只能原地踏步。不功利不等于不要功利。比如成绩是对自己的一个评定,而我们高三一年的努力不也是为了一个好成绩吗?需要谨记的是只有高考成绩才作数的,其他的都是前测和模拟。

篇2:GRE阅读3大常见丢分原因分析

GRE阅读3大常见丢分原因分析

那么,GRE阅读究竟有哪些常见的丢分原因需要大家引起警惕呢?

1. 文章篇幅太长不会定位

GRE阅读文章篇幅不一,大致可分为短篇文章和长篇文章,其中大部分阅读包括逻辑阅读的文章都是短篇,一次GRE考试中长篇文章的数量一般只有1篇。但恰恰是这1篇的长篇阅读,才是最让考生头痛的内容。这是因为长篇文章往往涉及到一些比较专业晦涩的科技类社会类内容,文章中存在大量长难句式和冷僻生词,本身具备一定难度,通篇阅读往往需要大量时间。同时文章中往往会涉及到许多细节内容,题目中也会有涉及到这些细节的部分,定位就成为了大问题。想要看的细节找不到在哪里,只能重读一遍,大大浪费了考试时间。

应对长篇文章,最好的办法还是快速阅读+做笔记的方法。长篇文章不需要全部完整地详细阅读,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大家应该以理解文章整体大意和各段落的重心思想为主。对于各类细节内容,只要在笔记上进行标记,知道其所处位置即可。等到解答相应的细节题时,再根据标记快速返回,就能准确定位到具体内容,提升解题效率。

2. 题目出现复杂数字干扰思路

在GRE阅读题中,为了证明作者观点,文章中常会使用到一些具体的数字,有些数字十分复杂,涉及许多具体内容。而这些数字加入出现在题目当中,就会提升题目难度,特别是在一些Support或者Infer题目中,选项中的数字可以说是扣分的主要原因。

想要应对好复杂数字问题,考生首先需要培养阅读过程中对于数字的敏感性。只要在文章中看到,建议大家都第一时间做好标记,以便之后返回查找。同时,如果在题目选项中看到出现了数字问题,首先要区分是否是有关内容。很多选项提到了一堆数字,本身却和题目毫无关系,只是干扰项,大家一定要学会分辨并及时排除。同时,面对数字题时如果实在没有头绪,可以通过排除法来解题,重点还是在理解题目本身。

高考语文常见的丢分题型及原因分析3. 细节题解题效率太低

细节题是套路题型,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变化。很多考生解答细节题时,往往会按照返回原文查找,然后根据原文内容进行解题。但很多时候,原文中会出现许多其实并没有作用的干扰性细节,大家不能简单地按照原文提到就是对,没提到就是错的思路来解题。正确做法是先看懂题目,然后把涉及到的细节进行分类排除,只保留真正有关的细节,如此一来就能顺利应对好细节题中的那些隐藏陷阱和扣分点。

综上所述,GRE阅读难度还是相对较高的,考生只靠固定解题思路并不能确保拿下高分。小编希望上文中提到的这些容易导致丢分的问题,大家能够提前通过备考找到应对和解决的方法,如此才能在考试中尽可能多地保证得分冲刺高分。

GRE考试阅读专栏逻辑题及答案整理

Columnist: Until very recently, Presorbin and Veltrex, two medications used to block excess stomach acid, were both available only with a prescription written by a doctor. In an advertisement for Presorbin, its makers argue that Presorbin is superior on the grounds that doctors have written 200 million prescriptions for Presorbin, as compared to 100 million for Veltrex.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 number of prescriptions written is never a worthwhile criterion for comparing the merits of medicines, but that the advertisement’s argument is absurd is quite adequately revealed by observing that Presorbin was available as a prescription medicine years before Veltrex was.

1. In the columnist’s argument, the two highlighted portions play which of the following roles?

A. The first is a claim that the columnist’s argument seeks to clarify; the second states a conclusion drawn about on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of that claim.

B. The first identifies the conclusion of an argument that the columnist’s argument is directed against; the second states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e columnist’s argument.

C. The first states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e columnist’s argument; the second states a conclusion that the columnist draws in defending that conclusion against an objection.

D. The first identifies an assumption made in an argument that the columnist's argument is directed against; the second states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e columnist’s argument.

E. The first is a claim that has been offered as evidence to support a position that the columnist opposes; the second states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e columnist’s argument.

答案:B

GRE考试阅读专栏逻辑题及答案整理

Stylistic evidence and laboratory evidence strongly support the claim that the magnificent painting Garden of Eden is a work of the Flemish master van Eyck. Nevertheless, the painting must have been the work of someone else, as anyone with a little historical and zoological knowledge can tell merely by looking at the painting. The animals in the painting are all vivid representations of actual animals, including armadillos. Yet armadillos are native only to Americas, and van Eyck died decades before Europeans reached the Americas.

2. In the argument given, the two highlighted portions play which of the following roles?

A. The first is a position that the argument seeks to reject, the second is evidence that the argument uses against that position.

B.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are each pieces of evidence that have been used to support the position that the argument opposes.

C. The first presents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e argument; the second provides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at conclusion.

D. The first is a judgment that serves as the basis for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e argument; the second states that main conclusion.

E. The first is an intermediate conclusion drawn in order to support a further conclusion stated in the argument; the second provides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at intermediate conclusion.

答案:C

GRE考试阅读专栏逻辑题及答案整理

New methods developed in genetic research have led taxonomists to revise their views on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y species. Traditionally the relatedness of species has been ascertained by a close comparison of their anatomy. The new methods infer the closeness of any two species’ relationship to each other directly from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species’ genetic codes.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s best supported by the information?

A. The apparent degree of relatedness of some species, as determined by anatomical criteria, is not borne out by their degree of genetic similarity.

B. When they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species’ genetic codes, taxonomists can infer what the observable anatom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ose species must be.

C. The degree to which individuals of the same species are anatomically similar is determined more by their genetic codes than by such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 food supply.

D. The traditional anatomical methods by which taxonomists investigated the relatedness of species are incapable of any further refinement.

E. Without the use of genetic methods, taxonomists would never be able to obtain any accurate information about species’ degrees of relatedness to one another.

答案:A

篇3:考研数学复习:填空选择题型丢分原因分析

考研数学复习:填空选择题型丢分原因分析

距离 考研 仅剩二十天的时间,考生们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复习过程,现在都进入了考前冲刺阶段。然而在复习考研数学的过程中,却让好多考生考研的决心受挫,在此提醒大家,要戒骄戒躁,注意饮食和休息,平稳顺利从容自信应考。考生备考复习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冲刺期如何保持最最佳的复习状态?你是否极易因为粗心大意算错?最大的丢分原因又是什么?接下来分析下数学选择题和填空题的丢分原因,希望同学们能够尽量避免错误,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数学。

1.选择题总丢分?基础不牢,一处不通导致处处不通。

学习状态是备考复习中最关键的因素,状态好则效率高,因此,在冲刺期如何保持最好的学习状态,是许多考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有效利用真题有利于保持最佳状态选择部分共八道题,丢分很严重,选择题主要考察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就是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理论。所以,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把基本的知识掌握扎实,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看到一道题就明白要考察的是什么知识点。

2.填空题总丢分?计算能力跟不上,运算准确率不高。

运算准确率不高成为填空题部分失分原因。填空题较多考察基本运算和基本概念,即计算过程,同学丢分的主因是运算的准确率比较差,这种填空题出的计算题本身不难,但是大家一算就算错了,填空题只要是答案填错了就只能给0分。那么填空题如何提高准确率?建议同学平时复习的时候要勤于动手做题,这种计算题一些基本的运算题不能光看会,就不去算,很多的同学会在草稿纸上画两下,没有认真地算。如果大家平时没有算过一定量的题,考试的时候就容易错,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题,不是说每道题都认真地做到底,但每一种类型的计算题里面拿出一定量进行练习,这样才能提高你的准确率。

要注意的是,填空题里面本身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巧,但是,有些同学做这种题还是按照常规,有的时候方法不当,本来很简单的题做成了很复杂的题,有些题可以根据几何意义,结果一眼就看出来了,有些题是根据一些特殊的性质,有的同学习惯做填空题还是按照常规的主观题的方法去做,对一些特殊方法和技巧不了解,这就造成填空题失分。

相信通过以上分析,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考研数学复习时如何规避错误,防止丢分。最后,预祝每个复习考研的考生都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篇4:高考大纲题型语文常见题型解题技巧

语文常见题型解题技巧

一、语文基础题型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解题技巧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二、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题型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解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三、文言文阅读题型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解题技巧

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篇5: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解题常见题型

(一)、语句作用题

分析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或表达效果和在文句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看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二)、段落作用题

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3、这种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技巧。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作用。单向考查题干中直接出现“结构(内容)作用”,双向考查题干只笼统地问“有什么作用”或“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4、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

(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

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全。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总结: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题型。

篇6: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解题常见题型

(一)一篇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超实用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1.明确全文主旨。通过“题目、开头、结尾”三位一体找文章的主旨。另外还要注意题目、文中议论抒情性语句和有主旨倾向的重要句子。

2.审清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问的是什么)

3.注意研究关键语句。

4.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

6.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做出答案。

篇7:高考语文各题型分析及复习指导

四、词语题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词语一览表

试卷 实词 虚词 四字成语 其他熟语

全国卷Ⅰ 沿用 采用 鉴别 鉴赏 毕竟 究竟 忍无可忍 相得益彰 顺藤摸瓜 差强人意

全国卷Ⅱ 终止 中止 蜕化 退化 难免 不免  纷至沓来 九牛一毛 匪夷所思 事倍功半

全国卷Ⅲ 暴发 爆发 抚养 赡养 盈利 营利  火中取栗 海市蜃楼 雪上加霜 马首是瞻

全国卷Ⅳ 起用 启用 体味 体验 侧目 刮目  相濡以沫 捕风捉影 欲壑难填 不屑一顾

北京卷  由于 只是 如果 虽然 甚至 也许 所以 可见 而且 然而 从长计议 一文不名 文不加点 名噪一时

天津卷 展示 展现 观赏 参观 即使/也 尽管/但 耿耿于怀 每况愈下 不可或缺

重庆卷 接收 接洽 看来 可见 尽量 尽快  陈芝麻烂谷子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杀回马枪 三下五除二

湖北卷 稳固 稳定 明显 鲜明 虽然/但是 既/又 相濡以沫 差强人意 鳞次栉比 桀骜不驯

湖南卷 典型 典范 整治 整顿 整理 整改 虽然/但是 虽然/不过 并且/不过 并且/但是 无出其右 不以为意 世外桃源 不厌其详

江苏卷 终身 终生 辨认 辨别 品尝 品评  在劫难逃 玲珑剔透 稍纵即逝 弄巧成拙

浙江卷 申述 申诉 食言 失言 但/而 不过/也 勉为其难 别无长物 山不转水转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广东卷   短小精悍 慷慨解囊 弹冠相庆 磨洋工

福建卷 应付 应对 营造 创造 即使/也 尽管/但 纸醉金迷 不谋而合 豆蔻年华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辽宁卷 回溯 上溯 步子 步伐 场所 场合 但是 因为 春意阑珊 七手八脚 头角峥嵘 墙倒众人推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国四套试题都还是只考实词和四字成语,选词都是常见的,使用频率较高的,不偏不难,但也无送分题。地方卷,各有特色。总体来看,所考的词语还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命题者还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都较重视实词和成语的考查。少数省市没有考实词和成语的,就考了虚词、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小结】

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各省市自己命题,对词语的运用的考查,都会选取使用频率较高、报刊常见但有些人又经常用错的词语作材料,那些有争议的、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用到的词语一般不会随意拿来考学生。《考试大纲》提到考熟语,是想扩大词语的考查范围,并不是提倡放弃一般实词的考查,也不是一定要考熟语,更不能以为什么生僻的惯用语、行业语都可以考。

对词语的考查,估计还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如果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考,那么就有可能影响阅读和写作的考查,因为思考和书写要花一定时间。

这个考点叫“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实词,试题以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为主;所选实词多是生活中常见但又被部分人忽视的词语;干扰词为其中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不一致的词语;考查重点为近义词的意义、用法及色彩方面的辨析。考查虚词一般考查考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考副词、关联词、介词的居多。

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高考对成语的考查,重在成语的运用,多以辨析成语的含义、感情色彩、使用范围为主。有些选自生活中、报刊中常用错的或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有些是近义成语,有些是采用望文生义的办法理解容易出错的成语,有些是义项较多,运用灵活的成语。至于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的考查,一般也只考大多数考生熟悉,一般不会出现少数人才了解的生僻的词语。

备考要有针对性:一、读音相同、书写半同的近义词:品位、品味,起用、启用,盈利、营利,蜕化、退化,中止、终止,原型、原形,必需、必须,权力、权利,反映、反应,学历、学力,界线、界限,推脱、推托,熔化、溶化、融化,查看、察看,审订、审定,爆发、暴发,驱除、祛除等。

二、读音半同、书写半同的近义词:沿用、采用,抚养、赡养,体味、体验,展示、展现,稳固、稳定,典型、典范,终身、终生,申述、申诉,食言、失言,应付、应对,场所、场合,风度、风采,指摘、指责,遏止、遏制,掩饰、掩盖,熟悉、熟习,违反、违犯,贯穿、贯串,爱戴、爱护,启示、启发,鼓动、煽动,激励、激发,谋取、牟取等等。

三、读音不同,书写也不同的近义词:舍弃、割爱,迟疑、犹豫,乐观、豁达,呼吁、倡仪等等。

五、病句题

20部分高考试卷病句题一览表

试卷 题干 A B C D

全国卷Ⅰ 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有歧义 表意不明(“此”指代不明) 正确 “亲戚”前缺定语,后一分句有歧义

全国卷Ⅱ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赘余(去掉“多”),有歧义 结构混乱 正确 成分残缺,可在“美国队”前加“队员的”

全国卷Ⅲ 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数百位死难者”和“数百位死难者亲属”有歧义 正确 “别送礼品送祝福”和“别送礼品,送祝福”,有歧义 是“孙燕拍摄的照片”还是“孙燕本人的照片”,有歧义

全国卷Ⅳ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前后不对应 成分残缺,句末可加“的处罚” 正确 缺主语,去掉“对”

北京卷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成分残缺“要”后面可加“担负” 正确 语序不当,将“不是”调整到“质量”前 语意赘余,“躬耕修典”与“编纂”重复

湖北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正确 “主持”与“考古发现”搭配不当,去掉“分别主持”;“两项”有歧义 句式杂糅,去掉“所决定的” 逻辑错误,“赛歌”不属于“体育比赛”;主语残缺

年全国卷和地方卷对语病的考查,题干几乎全是要求考生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Ⅲ选材,一个选一般句子一个选新闻标题,题干则是要求选出“语意明确的一句”。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表明该题考的是“结构性错误”的病句,题干要求选出“语意明确的一句”的,表明该题考的是“语义性错误”的病句。将病句分成这两大类,考生在答题时候不需要反复辨析病句的类型,加上试题给出的病句大多比较明显,这样实际上降低了难度。

【小结】

纵观近几年语病题,大多数还是高质量的,具有较强的区分功能,但有些题目,正确项似是而非,错误项中多处设错。一句话中错误太多,难度就太小,往往失去了考查的意义。理想的选句,一般应该只含有一处错误,每一句的错误类型也应该有不同。

今后几年的高考估计还会考语病题,因为学生作文、报刊文章中的语病还十分常见。全国卷以及其他省市试卷2004年坚持考辨析语病,是值得肯定的。

复习备考:

一,对病句一是能辨识,二是能修改或说明修改的理由。(因为除了在第一卷选择题考辨析病句,还有可能在第二卷考修改病句。复习时辨析和修改要一起训练。)

二,对语句的结构性错误能识别,对语句的`语义性错误会分析。

三,熟悉病句的类型,掌握修改方法。类型细化,如:语序不当,可能有多层定语次序不当,多层状语次序不当,关联词、介词位置不当;搭配不当,有主谓不当、名量不当等。语法毛病,主要包括不符合语言规范,不符合语言交际的习惯;逻辑毛病,主要指不符合实际,不合事理(自相矛盾、概念交叉、主客颠倒、否定不当等);修辞毛病,主要指不合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修辞方法不当等。在修改时要抓主干、看搭配、理顺序、辨表意、讲逻辑、找准病症,增、换、移、删。

六、句子组写

句子组写,是指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已有语言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或重新组合。组写包括改写(如改变语序、改变句式、改变说话的角度等等)和重新组织语言材料(如下定义、把一段相关材料组织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文段等等)。

句子组写的根据有两个:一个是试卷的相关要求或句子的体式规范,如要求“不改变原意”、“可以增添必要的词语”或“以……词语开头”等等,另一个是简明、连贯、得体。

常见的考题类型:

1.长句改为短句

2.协调语句格式

3.变换说话角度

4.调整语句顺序

5.下定义

2004年又推出了新题型,如给每段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给旅游天气预报的各条信息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如:

◆全国卷Ⅲ23题:

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6分)

①沈阳人要不了多久将有第二个“身份证”,因为沈阳市公安局将把市民的指掌纹集中起来,建立全民指掌纹数据库。(《华商晨报》)

②上海市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制下月开始实施,凡遇有台风、暴雨、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将统一发布预警信号,以便市民及时调整衣食住行等活动计划。(《解放日报》)

③发生在广东揭东县、湖南武冈市、安徽马鞍山市山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2师的4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已被扑灭,昨天疫区封锁被解除。(新华社)

【答案】

(1)现代信息技术为公安系统提供了方便,而生活在信息时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变得更加方便了。据《解放日报》报道:

(2)今天的好消息还不止这些。下边关于扑灭禽流感的消息想必是大家更关注的。据新华社报道:

【分析】

这道题体现了以考查实用语言表达能力为宗旨的命题立意。在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话,第一段话从新闻①引出(承上),又要转为与新闻②衔接(启下);第二段话是对新闻②内容的总结性评述(承上),又要转而引出新闻③的内容(启下)。试题有一定难度。

篇8:高考语文各题型分析及复习指导

有针对性的准备可能会在技术上提高高考做题的命中率,但一定要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不是语文的全部。语文本质上是自由,是美。这是读者在阅读下面的文字之前首先要明了的。

――郭建设(黄冈中学)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实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语文全面能力的提高只能依靠多阅读,多领悟。

有针对性的准备可能会在技术上提高高考做题的命中率,但一定要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不是语文的全部。语文本质上是自由,是美。这是读者在阅读下面的文字之前首先要明了的。

下面结合2004年及2004年以前的高考语文题,分题型对高考复习提供一些建议。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一、语音题

2004年全国高考语音题主要考查内容比较:

试卷 异型 同音字 形近异读字 容易读错的字 多音多义字 涉及其他

全国Ⅰ卷 ∨

全国Ⅱ卷  ∨

全国Ⅲ卷   ∨

全国Ⅳ卷   ∨

北京卷 ∨    声调

天津卷 ∨

重庆卷 ∨

湖北卷  ∨

湖南卷    ∨

江苏卷 ∨

浙江卷  ∨  ∨ 声调

广东卷 ∨    翘舌音与平舌音、边音 l与 鼻音n

福建卷   ∨   方音

辽宁卷   ∨  翘舌音与平舌音、轻声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试卷考查的重点比较突出,有些试卷考查涉及的面稍宽一些。如北京卷语音题的A项,“毗”、“辟”、“否”、“癖”四字的声母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分别读pí、pì、pǐ、pǐ。浙江卷中“泊”、“宿”、“当”是多音多义字,“徕”、“睐”分别读 lái 、lài,只是声调不同。广东卷中“溯”读sù,“烁”读shuò,涉及翘舌音与平舌音、“劣”读 liè,“蹑”读niè,涉及边音l与鼻音n。福建卷中将“敷”注音为hū,让考生判断辨识。普通话中f声母的字,厦门话、上海浦东话、长沙话等方言中常读成h声母。辽宁卷中将“豺”注音为cái,实际应该读chái,也涉及到翘舌音与平舌音。“萝卜”的“卜”读轻声bo,试卷中也出现了,这样考下去必然会增大难度,值得命题者斟酌。

【小结】

不论是从近几年试题看,还是就2004年的考题看,语音题选用的材料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双音节词、成语多;二是所选词语中多音字、形似字、声旁读音已经改变的形声字多;三是课本以外的词语、生活中一部分人常读错的词语占一定比例。

一些地区结合本地方音实际,考一些方音词的动向值得注意。

20及以后的语音题,形式上不会有什么变化,只是选材不同而已。前几年考过的词语几年后可能还会考,外省考过的词语本省也可能会考一下。

二、字形题

1992-全国高考的“字形”考题共出现39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归纳如下(括号中是正确字形):

类别 数量 错例

音近字 10 穿流不息(川)仗义直言(执)重跌(叠) 鸠占雀巢(鹊)委屈求全(曲)人才汇萃(荟) 人情事故(世)一愁莫展(筹)融汇贯通(会) 随声附合(和)

形近字 4 戊戍(戌)沓无音信(杳)裨官野史(稗) 精神瞿铄(矍)

音、形相近字 24 眼花t乱(缭)国藉(籍)插科打浑(诨) 量掂(掂)针贬时弊(砭)贪脏枉法(赃) 脱颍而出(颖)不径而走(胫)纷至踏来(沓) 积毁消骨(销)冷寞(漠)痉孪(挛) 偏辟(僻)蘖根祸种(孽)气冲宵汉(霄) 扑溯迷离(朔)娇生贯养(惯)惨绝人圜(寰) 装祯(帧)气慨(概)凋蔽(敝) 伶牙利齿(俐)通谍(牒)冒天下之大不违(韪)

配对字 1 虚无缥渺(飘渺、缥缈)

2004年高考字形题错别字一览表

试卷 音近字 形近字 音、形相近字 配对字 其他

全国卷Ⅰ 天随(遂)人愿  有志者事竞(竟)成 毛骨耸(悚)然

全国卷Ⅱ 班(般)配 【字典有收】 不落巢(窠)臼 挺(铤)而走险

全国卷Ⅲ 各行其事(是) 璀灿(璨)  翻云复(覆)雨

全国卷Ⅳ 世外桃园( (源)走头(投) 无路  寒喧(暄)

北京卷 变换(幻)莫测 仗义直(执)言 沓(杳)无音 信 姆(拇)指

天津卷 各行其事(是) 积(集)腋成 裘  学藉(籍)

上海卷     未考字形

重庆卷 以德抱(报)怨 挑肥捡(拣)瘦  直抒胸意(臆) 语无轮(伦)次

湖北卷  迁徒(徙) 暴殓(殄)天 物 烦燥(躁) 好高鹜(骛)远

浙江卷 各行其事(是)  忧(优)柔寡 断良晨(辰)美景 饥肠漉漉(辘辘)

辽宁卷 依(一)如往常不易(宜)  黄澄澄(橙橙)

湖南卷 如雷灌(贯)耳  闻者足诫 (戒) 瓜熟缔(蒂)落

福建卷 闲情逸志(致) 死心踏(塌)地 寒怆(伧-碜) 娇(矫)揉造作 俾(裨)益 黄梁(粱)美梦

江苏卷   待价而估(沽) 胜不娇(骄) 端详(详)

广东卷 闻(文)过饰非  挺(铤)而走险 强驽(弩)之末

【小结】

字形题题型相对稳定,一般以选择题为主,往往选用音同形似字、形近而容易混淆的字来考。

复习时,应该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列出的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加上教材中出现过的字、成语中的非常用字都应该记住。要把握汉字构造的规律。

三、标点符号题

2004年又恢复标点符号的考查,全国15套题有13套考了。12套试卷用选择题,福建卷用主观题。北京、上海两市使用的是单独的.《考试大纲》,未考这一考点。

从过去考的题型看,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也有可能用主观题的形式考,如要求考生直接给一段话加标点符号,或说明“这样使用”的作用。无论怎么考,我们都应该掌握《标点符号用法》。

今后如果要考这一考点,预计还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我们必须特别注意问号、顿号、分号、冒号等的用法,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了解每一种标点符号的功用,养成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提高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篇9:高考语文各题型分析及复习指导

七、扩展语句

扩展语句这一板块是2004年创新最多的一个板块。

1.◆河南卷(第23题)、四川卷(第23题)是一类,根据给定的内容拟广告词。

这是给出了一个具体情景,要求写一段话。属于扩展语段。

在现实生活中,广告铺天盖地,简直可以说无处不在。根据给定的内容拟广告词,使我们觉得考试贴近生活,语文知识就在身边。可是中学语文课本中从未学过拟广告词,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这也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吧。

2.◆广西卷(第22题、23题)、青海卷(第22题、23题)是一类,前一题都是根据一定的语境补写成语、俗语或歇后语,后一题都是为几段文字加上衔接性的话语。先说第22题,考成语、俗语或歇后语,看学生平时是不是注意了语言知识的积累,是不是注意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这类题表面上看不是太难,但对“文气”重而不留心社会生活的某些学生而言,恐怕就有难度了。第23题,为几段文字加上衔接性的话语,这是新题型,很有难度,做过节目主持人或当过报纸编辑的人可能觉得是小菜一碟,中学生也可能见过、听过,可是中学生语文课本从来没有这类作业或练习,全靠学生依仗自己的语文基础去临场发挥。

3.◆浙江卷(第23题)、辽宁卷(第23题)是一类,把扩展语句与续写结合起来。

续写就是根据已有的文字内容,接着往下写。已有的`文字规定了后文续写行文的方向、感情的基调、甚至语言的风格等。续写是扩展语句中的一个小类。

4.◆广东卷(第22题)把扩展语句与转述结合起来。

转述就是把图形、表格等所表现的内容用文字叙述出来。1985年全国高考卷出现过把表格内容用文字转述的题型。广东卷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不是转述表格内容,而是根据表格内容得出两条结论。要求又高了一些。

5.◆北京卷(第24题)、湖南卷(第24题)、福建卷(第24题)采取了探索新路子的方法。

北京卷考日常口语分析,地方特色很浓。湖南卷为节目主持人写串词。福建卷则让考生以不同的身份接受记者采访。这些题目都很贴近生活,很有新意。

八、压缩语段

2004年考了这类题型的省份有天津、重庆、江苏、广东、浙江等。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

1.概括主要内容

如:◆天津卷第23题:“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8字)”要求简洁明了,就是要概括主要内容。

2.拟标题(或一句话新闻)

如:◆重庆卷第23题:“给下面这则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连字数限制都没有,不过标题不一定就是主要内容的概括。它们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标题字数不能太多,而且要鲜明。

3.限定条件概括

如:◆江苏卷第22题:“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

此题限制多一些,暗示也就多了一点。比如:“代表人物”暗示我们要写出人物的姓名,“主要学说”则暗示我们要写出他们各自的观点。

4.概括图表内容,并作出结论

这种题型在往年的模拟试卷中常常可以见到,今年分省命题,就有试卷采用了。

如:◆广东卷第22题“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浙江卷第23题:“艾滋病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下面是一段关于血液传播的报道,请根据文意写出两条防范艾滋病的结论性意见。”

这两个小题有类似的地方。都要根据材料写出结论。不仅要归纳概括,而且还要在限制的字数之内表达清楚。这是把转述与压缩结合起来考的一种尝试。

九、仿写句段

仿写句段,就是根据特定的语言情景,按指定的参照对象进行仿造。仿写句段分为仿写独立的句子和仿写非独立的句子(指句子处在一段语句之间)。

仿写句段的题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协调等方面。它是有效的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好题型,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对对联也是仿写句子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基本要求是对句与出句结构相同。

2004年考了仿写题型的有天津卷、重庆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苏卷、浙江卷、辽宁卷,上海卷在阅读题中也考了句子仿写。其余各省市都要求对对联,这些题的题干都比较简单,对答案的要求也没有说,只有福建卷在括号中加了一句“平仄不论”,上海卷考了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的写作要求主要有三条:一是上下句字数相等,意思相关联(可以是相对、相承或相反);二是上下句结构相同,必须是词性相当;三是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这是指律诗中对仗句,对联因为不限字数,这一说法就不准确了。可以这样理解:每一节奏末尾的一字平仄要论一论)。这几条说起来简单,真正要做到却是有一定难度的。

十、语病修改

考纲对病句的考点表述是“辨析并修改病句”,除了辨析,还有病句修改。高考考查病句修改有两种题型,一是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目所提供的修改对不对,一是主观题,要求动笔修改病句。

◆2002年全国卷23题:

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

我们学校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除计算机外,校园宽带网、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崭新的实验大楼也已落成。

答:在--加上

备考可以将以往高考试卷中出现过,特别是2004年各套高考卷中的第六大题集中起来做一做,让自己形成一定的经验。还要明白,即使高考时遇上与这些题都不同的新题(这一点几乎是必然的),也无需紧张,只要根据试题的要求和规定,依据试题设定的情景来进行表达,题型不管怎么新,表达的规律还是一样的。所以这类题,有人叫它“情景题”,还是抓住了它的特点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