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头弹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信息观刍论,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信息观刍论,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信息观刍论
信息观刍论
信息观本质上是人生存方式的.反映.目前国内外信息观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采用的是一种“科学式”的研究方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人的缺憾.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一方面使信息的内在本质日益显露出来,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深化信息观的理论要求.
作 者:种海峰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5) 分类号:B80 关键词:信息 信息观 偏颇篇2:立法权刍论

立法权刍论
谈到立法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立法。“立法”一词早见于我国古代典籍《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律书》和《汉书・刑法志》,但我国古代典籍中所说的立法不同于近现代立法一词的含义,它主要指制法设刑。《汉书・刑法志》说:“圣人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史记・律书》中说 :“王者制事立法”。
国外学者对立法的解释也有所不同。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立法是指国家机关为了规范社会行为,而制定法律规范的活动。”《牛津法律指南》对立法的定义是“立法通常指有权的个人或由法律确认的机关有意识地制定或改变法律的过程,是一种意志的表达。”《牛津法律大辞典》认为,立法“指通过具有特别法律制度赋予的有效地公布法律的权力和权威的人或机构的意志制定或修改法律的过程。”日本末川博所编《全订法字词典》则解释为:“立法,是与行政、司法相对应的概念。从形式意义上讲,不论法律名称如何,是指制定一般抽象的法规的工作。”
中国法学界目前对立法概念的解释不下十余种,其中最普遍的有所谓广义立法、狭义立法、和介乎广义狭义之间的立法等观点。而由于对广狭范围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对立法概念的最普遍解释至少有四种:第一,立法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它的常设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这种特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第二,立法是指从中央到地方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第三,立法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各种不同的规范性 文件的活动。第四,立法是指一切有权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法规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法规的活动。本人认为立法就是国家机关依法创制、修改、废止法律的一种活动。国家统治者可基于不同的需要设计不同的立法体制,对立法权限进行不同的配置。
什么是立法权,学者之间也有不同的认识,并形成明显不同的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立法权是指以国家名义制定法律的权力,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专有权力;[1]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体系的一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行政权、司法权而分离的权力,是最高国家权力和整体权力,地方并不享有独立的完整的立法权。它们在立法上的权力宜称为“立法规权”,而不宜笼统称为“立法权”。[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现行宪法第58条规定的是“国家立法权”,不能将国家立法权等同于立法权。立法包括国家立法权、地方立法权和委托立法权等,是各种立法权的总和。[3]我以为要正确界定立法权,必须正确处理 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立法权和制宪权的关系。所谓制宪权是指制定宪法的权力。按照现代民主理论,这一权力属于人民,不受任何限制。制宪除由人民行使外,还可委托人民的代表行使。依照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思想家西耶士的主张,制定宪法的权力和由宪法创立的权力是两种不同的国家权力。前者是指制宪权,后者是指依宪法而成立的国家权力,如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等。立法权只能制定一般的法律,其地位低于制宪权。但在各国立法权和制宪权具体行使的实践中,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⑴制宪权和立法权并无严格的.区分,都由立法机关行使,如英国的议会既制定宪法性文件也制定普通法律;⑵将制宪权和立法权明确加以划分,制宪由特别的制宪机关行使,立法权由代议机关行使,如美国宪法便是由专门的制宪会议制定的;⑶制宪权和立法权都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但两者适用范围和制定程序有明显的不同,如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律只需要二分之一的多数,而制定和修改宪法则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数。
第二 ,正确认识立法权的性质。立法权是近代分权理论与实践的产物,是国家权力体系中一种相对独立的权力,是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重要国家权力。所谓立法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权力,是指这种权力较之行政权、司法权而言,在适用范围、运作特点、合法性基础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虽然近些年来,在许多国家出现了三权之间相互渗透的情形,如委托立法,行政司法等,但上述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三种权力划分的根基。之所以说立法权是一种具有政治性
[1] [2]
篇3:刍论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刍论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摘 要】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高等院校各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 作用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0075-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已愈来愈被世人所关注,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高校语文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是深切体会到了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它是重要的人文素质课,是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现在大家并没有认识到学习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大部分学生并不重视大学语文,并对大学语文有厌学情绪;部分高校只把大学语文课程当作摆设,不重视大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来讨论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一 弥补当代大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欠缺
从本人实际的教学经历来看,大学生们上交一些书面材料,包括入党申请书、助学金申请书、请假条等,每一篇都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等问题;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语言文学知识不感兴趣,对很多中外名家的作品基本上是一问三不知。从以上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的欠缺。大学语文的教材大都是精选名篇经典,精心编排,可以弥补当代大学生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上的欠缺。
二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每个成功人士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再好的大学也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更不可能培养好学生一生所需要的全部能力,尤其是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而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在语言的感受能力、思维能力这两方面对学生的培养有着重大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相比的。所以,学习大学语文,有利于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 丰富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一书中这样定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大学语文课包含了这一切,如《长恨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苏轼的诗词《定**》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论语》、《老子》、《孟子》等都是很好的道德教育素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语文对于人文精神的传播、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这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作用是学生在古今中外文学精品感染教育下,促成其人文精神的形成。开好大学语文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而且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善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但同时,当代大学生因为阅历浅,对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容易因一时冲动,对事物本身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产生一些错误的审美观,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亟需正确的引导。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给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经过细细品味,它能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也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去鉴别好与坏。文学以她与众不同的形式反映那个特定时代的现实生活,歌颂并赞美了社会中美好的人与事物,揭露和批判特定的那个社会中丑恶的事物和风气,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的能力。
五 改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创新能力
人最关键的能力是创新能力,而形象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中国的文学作品极富意境,一词一句都有暗示,都需要学生们发挥形象思维去想象,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正是如此,学习中国文学,可以极大地丰富人的想象力,增强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改善人的思维方式,提升人的创造力。
六 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社会不断发展,功利性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人文学科慢慢开始被学生忽略,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一流,但是不愿意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甚至出现了倒退。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重大课题,都需要多学科、跨学科进行合作,才能取得成效。所以,大学生只掌握专业知识、放弃人文学科的学习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大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大学语文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语文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弥补人文知识的欠缺;丰富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完善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我相信,在教育者的努力下,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将被大家所接受和认识,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霍然.普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探索[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5)
[2]何兴楚.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应有思路[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篇4:旅游景观系统刍论
旅游景观系统刍论
旅游产业是一个经济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实质上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运营可采用目的地带状结构的系统结构模式.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可运用“三级规划模型”,使旅游产业从发挥资源优势到形成产业优势,并最终发展为区域经济优势,从而实现旅游资源价值运动由低级向高级的三个发展阶段.
作 者:宋东涛 宋秋 宋芳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四川,乐山,614000 刊 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1 16(3) 分类号:F592 关键词:旅游经济系统 耗散结构 带状结构系统 三级规划模型 旅游资源价值运动篇5: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解散请求权刍论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解散请求权刍论
公司一经成立即具有独立的人格,这是公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然而,司法实践中常将公司的独立人格绝对化,以至于排除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控制,对股东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公司人格的独立性应体现在公司确实依照公司成立之初股东的意愿从事经营活动,为股东谋取福利;若不能如此,则股东有权使公司归于消灭。现代公司法的重要特征是使投资者能够借助于公司这一工具完成交易行为。……注:许多学者认为,公司无非由投资者所创造,并始终作为投资者获得利润回报的手段和工具,这就是著名的“公司工具论”。参见仁平主编《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第228页;叶林:《中国公司法》,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8页。)将公司独立人格绝对化,无视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的控制,过分地强调股东不能请求解散公司,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对司法实践有害无益。笔者认为,公司一经异化为股东的对立面,成为股东实现赢利目标的障碍,则股东应当在特定情形下享有对公司的解散请求权。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条、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了公司可以解散和应当解散的四种情形,但在司法实践中,大量的股东由于上述情形以外的原因,诸如退休、死亡、缺乏合作合意等因素,要求法院判令解散公司,他们的诉讼请求往往因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而被法院驳回。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由法院来判决公司解散,一些股东的权益可能会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李某和王某共同出资组建了利国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李某占67%的股份,王某占33%的股份。公司营业期限为15年。一年后,因李某独揽财政和决策大权,王某十分不满,遂要求撤股。遭李某拒绝后,王某诉至法院,要求解散利国公司,清算公司财产,按股份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一审法院经过审理,判决解散利国公司,并且通过清算,判决李某给付王某按股份应得的收益。一审法院判决后,李某不服,以原判处理不公,判决公司解散于法无据为由提出上诉,不同意解散公司。二审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李某的上诉理由成立,故撤销原判,驳回了王某的起诉。王某不服,说自己撤股撤不了,解散散不了,股东应有的所有权利也享受不了,坚持法院对该案进行再审。在再审复查过程中,查明利国公司已于王某起诉前就被注销。据此,法院以利国公司已被注销,申诉人请求法院解散该公司已无意义为由,驳回了申诉人的请求。
上述案件的不同处理结果,实际上代表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本质上看,公司是依据股东之间的合意而成立,而且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和性体现得更为明显。当股东之间出现了无法合作的情形时,应允许股东提出解散公司的要求。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司一经成立,就享有独立的法人格。公司法规定股东在公司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除非股东依章程作出决议或出现其他法定情形,原则上公司股东不能要求解散公司;但是,股东可以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在股东之间或在股东与非股东之间转让其出资。两种观点,谁是谁非?股东到底有没有解散请求权?在何种情况下拥有这种请求权?很有必要进行探讨。
二、股东解散请求权的根据
笔者认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应当享有对公司的解散请求权,这是由有限责任公司的契约性特征所决定的,这一点在两人公司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大陆法系各国,公司独立的法人格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法律上,公司为社团法人,而作为社团法人,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人格的独立性。按照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所言,公司是社团法人,是以股东为基础并以股东为成员有机结合而成的团体,团体与其成员具有相互独立的人格。无疑,公司法人财产和人格的独立性是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首要条件,是公司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司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要求。
按照流行的公司法人所有权的观点,股东一旦将其资产投入到公司,便丧失了对其投入到公司中的资产的所有权,而换回了仅以其投资额对公司负责的有限责任特权,并且享有按出资比例对公司事务加以控制的权利;而公司却形成了对众多股东投入其中的资产的法人所有权。这种以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和股东股权相契合的财产权结构是公司作为团体人格主体的必然逻辑。这就是很多人认为公司的股东不能要求解散公司,而只能转让其出资的最重要理由。
而笔者主张,在确定股东有无解散公司的权利时,不应当泛泛地探讨公司法人格的独立性;否则,就会将公司视为股东不能控制之独立体,最终损害公司股东的投资权益。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解散请求权,应当更多地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契约性特征相联系。(注:学者们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由一系列的契约所构成的,所有这些契约可以划分为正式契约和非正式契约两类;就公司法而言,它的大部分规则旨在规范所有公司共有的契约部分,它所处理的是所有想组成公司的人都会面临的合同条款,公司法留给当事人选择的余地是很大的。参见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85―92页。)。
同股份无限公司相比,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较少,许多国家的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都有严格规定。公司资本是在股东相互熟悉、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由出资形成的。在这里,人身信任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非至亲好友难以成为公司股东。因此,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当事人各方一般能就有关公司的组织、权利分配和运作以及公司资产、利润等制度进行协商。换言之,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通常能够对公司的一般规则进行协商,而协商的结果相应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基于这样的特征,有限责任公司在英美法系国家被称为“封闭公司”,各方当事人都可以通过订立协议来制定公司中的有关契约。在这种协商的结果没有消极的外部性时(即对他人利益造成妨害时),法律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缔约、解约的自由。
因此,股东享有解散公司的请求权缘于有限责任公司的契约性特征。因为,股东能够基于一定的缔约环境或情事而成立公司,也可以因缔约环境或情事发生重大变更而解散公司。
基于有限责任公司较强的契约性特征,投资人组建有限责任公司的行为可以适用合同法。我国合同法对缔约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权利加以特别限制,即只有在一方当事人存在根本违约行为或合同确实存在不能履行的情形时,当事人才能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同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解散请求权的行使亦必须考察一方当事人是否存在根本违约的情形,或是否存在必须解散公司才能解决问题的事由,导致相对方存在无履行合同的必要而解除成立公司时所依据的合同关系并据此解散公司。
根据如上认识,笔者认为,股东根据其意志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后,一方面,可以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在股东之间或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从而退出公司;另一方面,在公司运作过程中,倘若出现了某些特定的事件,从而违背了股东成立公司时的初衷,则股东可以行使解散请求权。
三、股东司法解散请求权的法定事由
股东享有司法解散请求权,并不意味着股东可以无限制地利用这种权利。按照英美法系学说,股东只能在特定的事由发生导致其期待利益落空时,才可以请求解散公司。根据期待利益落空理论,股东在加入公司时,享有一种期待权,其有权期待公司的人格以及特定的经营特征保持一种持续性,如果公司的人格及特定的经营特征发生根本变化,股东的
期望就会落空,(注:[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准则》,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页。)因此持异议的股东有权退出。申言之,一个特定的公司总是有自己的一系列特征,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公司购买了股份,他就有权期望自己作为这个公司的投资者的身份得以延续,无论谁都不能强迫他变成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企业的投资者。
企业的契约理论进一步解释道:公司是合同的联结,公司的交易者是自愿参与到公司中来并且在互利的期望和承诺基础上合作。(注:布莱恩:《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39页。)因此,倘若公司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而导致公司的投资政策、股东之间的信任关系等发生重大变更,导致股东的预期落空,就有必要赋予股东解散公司的权利。从国外的立法例来看,股东期待利益落空导致可以解散公司的情况主要有以下情形:
公司事务陷于僵局。
公司事务陷于僵局是指股东之间丧失了基本的人身信任关系,或在公司的经营政策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导致公司事务无法继续进行。美国示范公司法对此规定了两种情形:1.董事在经营公司事务时陷于僵局,股东没有能力打破僵局,并且不可补救的损害正在威胁着公司或公司正在实际遭受损害,或者因为这一僵局,公司的业务或事务不能象通常那样为股东的利益而经营。2.股东在投票问题上陷于僵局,股东在至少两次年会的会期内不能选出任期已满的董事的继任者。
股东遭受不公正的欺压。
美国示范公司法规定,董事或者支配公司的股东的行为方式曾经、正在或将要产生非法、压制或欺诈的后果,导致公司的经营政策违反了公司成立的初始目标,股东可以请求法院解散公司。
股东成立公司的目标是获取利润,如这一目标未能达到,相反,公司成为了股东的对立面,那么,股东当然有权要求解散公司。
公司资产正在被滥用或浪费。
依照公司法的一般规定,公司的股东可以依其股东身份,对其投入公司的资本享有收益权,并且凭借资本的力量对公司加以控制。因此,公司股东并非为出资而出资,而是以出资为基础形成具有法律人格的公司外壳,并且借此外壳为自己谋取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司股东有权在公司外壳之内行使控制公司的权利。倘若公司资产正在被滥用或浪费,则公司作为投资工具的特征将丧失。
公司法人人格被用于不正当目的。
公司成立以后如果违反了公司章程和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成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组织,那么,股东可以要求解散公司,以维护和体现公司的成立初旨。
在上述案例中,王某与李某在公司事务上争执不下,已严重妨碍了公司的正常运营,使得公司陷于僵局,王某提出解散公司的请求完全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解散请求权的基本要求;倘若无公司在起诉前被注销的情节,则王某的请求应当得到支持。
四、对我国现行立法的检讨
从我国现行立法看,按照企业性质的不同而对股东的解散请求权作出了不同的规定。
对于内资企业而言,股东不享有解散请求权。我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条规定:“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解散:(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时;(二)股东会决议解散;(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的。”根据该条,股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向法院提出解散公司的请求。
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而言,股东享有解散请求权。例如,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九十条规定,合营一方不履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致使企业无法继续经营,或者合营企业未达到其经营目的,同时又无发展前途,则股东可以要求解散公司。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1月6日发布的《关于审理中外合资经营合同纠纷案件如何清算合资企业问题的批复》更为明确地规定了股东的解散请求权。根据该批复,对外商投资企业合作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散合营企业并追究对方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对合营合同效力、是否终止合营合同、违约责任等作出判决。
我国现行立法按照企业性质的不同对股东的解散请求权分别予以规定并无充分的根据,笔者以为,在修改公司法时,应当增加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解散请求权的规定。具体建议如下:
对公司解散制度予以类型化。
我国目前的公司解散制度,主要是自愿解散。但从国外成熟的立法来看,解散的方法除了自愿解散外,尚包括行政解散和司法解散制度,即行政机关或法院基于一定的事由发布行政决定或以判决形式解散公司。上述笔者所主张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解散请求权即属于司法解散。通过对解散制度予以类型化,可以在此框架之内完善股东的解散请求权制度。
明确解散公司的条件。
原则上,公司的独立人格特征应当得以维护,除非法定情况,公司的人格不因股东的任意性主张而丧失。必须对股东期望落空的情形加以严格限制,从而防止股东滥用该项权利,恶意妨碍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导致公司独立人格不复存在,而蜕变为完全的人和性企业。
此外,我国立法亦可规定相应的程序要件,例如:股东解散公司的诉讼须由公司所在地法院管辖;对于公司规模较大,公司解散后对社会有一定影响的案件,则法院可以就有关问题征询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从而决定是否采取解散公司的措施。(注:王泰铨:《公司法新论》,(台北)三民书局1998年版,第166―167页。)
规定其他替代性的救济机制。
尽管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解散请求权给予股东相应的救济,然而,鉴于该项权利行使的结果将导致公司人格的彻底丧失,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做法,因此,应当规定其他救济机制。例如,除法院批准解散之外的其他补救措施,包括命令变更公司章程和附则;撤销或变更公司决议和行为;指导或禁止诉讼中的公司或股东、董事、高级职员或其他当事人的行动;公司或其他股东以公平价格购买任何一名股东的股份等替代性救济方式。
强化清算责任。
考虑到我国目前清算立法尚不完善的情况,我国立法还应对公司解散后的清算问题予以规定。因为,法院基于股东的请求而判决解散公司时,股东之间如拒不履行清算事务,法院是否应当介入程序?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中外合资经营合同纠纷案件如何清算合资企业问题的批复》中,明确规定法院不应参与清算事务,有关的清算事宜应由当事人依照有关规定进行。笔者认为,公司清算是公司法人格消灭的必经程序。在法院判决解散公司后,公司丧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而转化为清算法人,在清算范围内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我国应当建立特别清算制度。依特别清算规则,股东如拒绝依照法院的判决履行清算义务,则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依照特别清算程序对公司予以清算,并赋予债权人参与公司清算的权利,从而保障债权人和股东的合法权益。绝对排斥法院对清算事务的司法干预,不利于对权利人的司法保护。
五、结语
我国的理论和司法实践过于看重公司的独立人格,强调公司股东是在公司以外对公司加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为股东盈利工具的特征为人们所忽略,司法实践中否定股东在特定情形下享有对公司的解散请求权正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在立法和司法中赋予股东对公司的解散请求权无疑有助于人们矫正对公司独立人格认识上的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