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想怎么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大气压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大气压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
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衣钩、挂图或投影、能挂在衣钩上的物体、投影仪、马德堡半球实验情景、大气压的应用投影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纸板、水。
学生准备材料:玻璃杯、自然实验盒(注射器、挂钩)、橡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出示利用大气压力原理的塑料衣钩。
2、谈话: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塑料挂钩)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用他来挂衣服或炊具等物体)?怎么用它?(使劲按在墙壁或玻璃等比较平的物体上挂钩就会贴在上面了。
3、演示:(1)将塑料挂钩按在黑板上或窗玻璃上,用它来挂衣服或其它物体)。(2)让小朋友们上来拉一拉,看看是否很粘。(3)请小朋友们拿出学具袋中的一个塑料“碗”来按在课桌上,体会一下是不是很粘。
4、谈话:为什么这个塑料挂钩掉不下来呢?为什么你们把塑料“碗”按在课桌上要用一定的力才能把这个“碗”拔下来呢?
5、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塑料挂钩的秘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
(1)讲述:为了弄清塑料挂钩的秘密,我们来做个试验。
(2)演示实验:拿一只玻璃环装满水,将一块纸板盖住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先不要松手)
(3)提问:松开手后,纸板会不会掉下来?杯里的水会不会流出来?(学生发表意见后,松手)
(4)学生分组实验。(同上)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讨论:
・纸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水为什么流不出来?
・是什么力量把纸板压得紧紧的?(希望学生能说出是大气压力)空气的压力是往什么方向压的?(启发学生说出是由下往上压)
(7)学生分组实验:请同学们把自然实验盒中的注射器拿出来,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部,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口,把活塞往外拉。
(8)汇报实验结果:能把活塞拉出来吗?拉活塞时,你有什么感觉?
(9)讨论:
・为什么活塞拉不出来?是什么力量把活塞压得这样紧?(空气的压力)
・空气的压力是向什么方向压?(启发学生说出是自上往下压)
・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点?说明什么?
(10)学生汇报。
(11)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空气的压力。在地球周围乌黑丰一层顾厚的空气,大约有~~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所以人们又把空气的压力叫做大气压力。(板书课题。)大气层中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大气的压力。
2、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1)讲述:刚才,用杯子、纸板做实验时,有的大气压力是由下往上的;用注射器做实验时,有的同学说大气压力是由上往下的。大气压力到底是向着哪个方向呢?为了弄清这个总是
们再来做个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照实验1的方法,把装满水的杯子盖上一纸板倒过来。使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纸板会掉下来吗?
(3)讨论: 这说明什么?
(4)教师小结:实验说明,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也就是说,一个在空气中的物体,它的'各个方向都受到大气的压力。
(5)指导学生填写书中空白。
以上实验说明: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3、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之大。
(1)出示投影片――马德堡半球实验。
(2)讲述:马德堡半球实验。
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个有名的实验,发生在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当时的市长是葛利克,他是一个学者。有一天,他把德国皇帝和仪员们请来观看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拿了两个直径约360毫米的空心半球,把它们合起来,通过一个小孔把球里的空气抽去,再塞住小孔。然后在球的两边拴上绳,套上马,向两边拉。开始,每边用一匹马拉,拉不开,然后每边用二匹马拉,还拉不开……一直增加到每边八匹马,才勉强把铜球拉开。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3)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这个实验生动的说明了大气有压力,而且压力很大。
(6)同学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大气压力很大,为什么我们还感觉不到,不会被大气压力压扁呢?
(7)学生汇报。
(8)教师小结: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大气压力,是因为我们身体内部也有压力,身体各个方向都受到大气压力,这些压力相互抵消了。
4、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应用。
(1)提问:现在,谁能解释按在玻璃上的这个塑料挂钩为什么掉不下来呢?臬才能使这个塑料挂钩吸得更紧一些,挂的东西更重?为什么?
(2)讨论:你还能举出一些应用大气压力做事的例子吗?
(3)出示大气压力的应用投影。
(4)观察、讨论:图中是什么东西?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它们是怎样应用大气压力的?
(5)讲解:图中几种东西的原理。
巩固、应用
1、讲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和大气压力的应用。
2、指导学生填写书中结论。
机动实验:
把两块玻璃片在水中压在一起,从水中拿出来,不许把玻璃片向前、后、左、右拉动,能把两块玻璃片拉开吗?这是怎么回事?
篇2:《大气压力》
1.通过师生实验,学生认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
篇3:《大气压力》
(一)实验导入:
(3个实验)前1、2两个实验,使学生对压力有亲身体验和认识,为研究“压力”做铺垫。
1.手拖文具盒,你的感觉如何?(文具盒对手有压力。)
2.手拖盛水的饭盒,你的感觉如何?(有压力。)师问:通过实验你们知道,文具盒、盛水的饭盒都有压力,那么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不是也有压力呢?(把学生带入研究科学的情境中去。)
3.师生实验:使学生对大气压力有初步感知和认识,为研究大气压力做铺垫。仪器:注射器、250克重物
(1)老师做实验:把注射器倒立,活塞自由落下,又把出口处用手堵住,活塞却没有掉下来,为什么?(继续探究)
(2)学生实验:(照此方法)激发兴趣,先后挂一个、两个......钩码都没有掉下来。讨论:活塞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师导:肯定有一种向上的力压住活塞。大家想一想,活塞的下面有什么?(生答:“有铁块”。)是铁块压住活塞吗?(生答:“不,是空气。”“是空气压住了活塞”。“是大气压力压住了活塞。”)对,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力?大气压力存在吗?导入新课(板书)。
(二)讲授新课:
1.研究什么是大气压力:
(1)大气层: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周围包围一层厚厚的空气,约二、三千公里厚,越接近地面空气越稠密,越接近高空空气越稀薄,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层叫做大气层。
(2)大气压力:空气虽然很轻,但大气层厚了,它的压力还不小呢。地球上的万物都要承受大气层的.压力,大气层的压力叫大气压力。(使学生对大气压力概念有初步认识。)师导:那么大气压力真的存在吗?它的方向如何?(揭示本课重点。)
板书:①大气压力的存在②大气压力的方向
2.实验探究:
(师生实验)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关键。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我的做法是先由老师准确、无误、规范、现象明显地做大气压力实验,使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大气压力是存在的以及大气压力的方向,然后由学生照此方法做实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这一环节一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二是让学生对实
[1] [2]
篇4:《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1.通过师生实验,学生认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什么是大气压力?
2.大气压力的存在。
3.大气压力的方向。
三、教学关键
通过师生实验,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
四、教学准备
教师:注射器、重物、玻璃杯、硬纸片、马德堡半球、大试管、玻璃管、塑料衣钩。学生:注射器、钩码、玻璃杯、硬纸片、盛有水的水槽、墨水、拔火罐。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3个实验)前1、2两个实验,使学生对压力有亲身体验和认识,为研究“压力”做铺垫。
1.手拖文具盒,你的感觉如何?(文具盒对手有压力。)
2.手拖盛水的饭盒,你的感觉如何?(有压力。)师问:通过实验你们知道,文具盒、盛水的饭盒都有压力,那么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不是也有压力呢?(把学生带入研究科学的情境中去。)
3.师生实验:使学生对大气压力有初步感知和认识,为研究大气压力做铺垫。仪器:注射器、250克重物
(1)老师做实验:把注射器倒立,活塞自由落下,又把出口处用手堵住,活塞却没有掉下来,为什么?(继续探究)
(2)学生实验:(照此方法)激发兴趣,先后挂一个、两个......钩码都没有掉下来。讨论:活塞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师导:肯定有一种向上的力压住活塞。大家想一想,活塞的下面有什么?(生答:“有铁块”。)是铁块压住活塞吗?(生答:“不,是空气。”“是空气压住了活塞”。“是大气压力压住了活塞。”)对,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力?大气压力存在吗?导入新课(板书)。
(二)讲授新课:
1.研究什么是大气压力:
(1)大气层: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周围包围一层厚厚的空气,约二、三千公里厚,越接近地面空气越稠密,越接近高空空气越稀薄,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层叫做大气层。
(2)大气压力:空气虽然很轻,但大气层厚了,它的压力还不小呢。地球上的万物都要承受大气层的压力,大气层的压力叫大气压力。(使学生对大气压力概念有初步认识。)师导:那么大气压力真的存在吗?它的方向如何?(揭示本课重点。)
板书:①大气压力的'存在②大气压力的方向
2.实验探究:
(师生实验)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关键。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我的做法是先由老师准确、无误、规范、现象明显地做大气压力实验,使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大气压力是存在的以及大气压力的方向,然后由学生照此方法做实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这一环节一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二是让学生对实验现象作更进一步观察分析、验证。(1)老师实验:把杯中注满水,用吹塑纸盖紧杯口,倒立。师问:有什么现象?(杯中的水没有流出来。)讨论:杯中的水为什么没流出来?师导:这是来自下方的大气压力向上压住了吹塑纸,所以水没有流出来。教师继续把杯口朝向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杯中水会怎样?(水仍然没有流出来。)师指导归纳:来自四面八方的大气压力分别压住了吹塑纸,所以杯中的水没有流出来。
(2)学生实验:照上述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实验前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实验时老师加以指导、纠正,并鼓励做得好的同学,让他们进一步对实验现象观察、分析、验证。
(3)学生继续实验:仪器:马德堡半球。方法与过程:老师把两个空心半球合对,把空气挤出去,让每边各一个学生拉,拉不开,每边再分别加到2、3、4......名学生仍拉不开,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回答:是大气压力。)老师补充说明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大气压力,紧紧地压住了两个半球的原因。通过实验,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求乐,从中领悟到:大气压力存在,大气压力很大,并来自四面八方。
3.归纳总结:
让学生充分讨论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①大气压力存在。②大气压力的方向来自四面八方。这个归纳总结是在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认识客观自然现象,完成了认识过程。
4.巩固运用:
使学生对知识由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即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1)师生讨论:大气压力在生产活动中的运用。(方法:学生先谈,老师启发、指导。)应用:①用自来水笔抽墨水;②用注射器抽药水;③拔火罐;④抽气筒;⑤旅行塑料衣钩;⑥打点滴用的滴管。
(2)巩固练习: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重点,利用观察、回忆实验、提问、投影练习等手段获得反馈信息,并随时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进行分析、评价,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矫正,保证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①用两头开口的玻璃管,一头用手堵住,另一头插入水中,提起来,有一段水柱存在,为什么?怎样使水柱落下?这一环节复习巩固本节课内容:大气压力应用;巩固理解来自下方的大气压力托住水柱所以水没有流下来,而手指松开,来自上、下方大气压力互相抵消,水柱落下来,为最后质疑打下了基础。
②投影:实验题:杯子倒立,水流不出。a.让学生标器材名称。b.杯口朝上、下、左、右、前、后杯中的水会怎样?说明什么?选择填空:大气压力越到低处,大气压力越,越到高处,大气压力越。(大、小)
③求疑质疑: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设计紧扣教材的“双基”题,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求疑,最后教师质疑,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既然大气压力之大,为什么我们人没有感觉到?(教师质疑,扩展知识。)
b.通过本课学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请提出。(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c.教师做一个既有趣又符合本课知识并较难的实验,让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
篇5:大气压力教学反思
大气压力教学反思
大气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气体。但是它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大气压力更是无法想象其存在。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气压力的存在,本课进行了两个实验活动,即在玩一玩吸盘中发现被牢牢吸在物体上的密秘;又通过猜测和实际挂一挂的活动,亲身体会到一个小小吸盘,却有大大吸力的.神奇所在--大气压力的存在。
选择有结构性的活动材料。木板、玻璃、瓷砖,吸盘等材料是学生很熟悉的物体,在选择木板时有意识的选择了表面比较粗糙的和表面油漆过很光滑的。在活动中,学生发现同是木板实验数据却相差很大,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冲突,引发了思考:只要是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并尽量挤走吸盘里的空气,就会让吸盘牢牢地吸在上面。这同时也体现了大气压力神奇的一面,从而让学生深深体验到科学的无穷魅力,以及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此外,选择挂的物体用什么材料也进行了探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安全和易准备两个方面考虑,选择了饮料瓶来做所挂物体,不仅能让学生准备,而且也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就在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