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eng52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唐摭言》阅读练习题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唐摭言》阅读练习题答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唐摭言》阅读练习题答案

篇1:《唐摭言》阅读练习题答案

《唐摭言》阅读练习题答案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举,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二月,泰回,停舟徙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逮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因不可驻此也,所居且命尔之掌也。”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也。(节选自《唐摭言》)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泰亟往还之 亟:急速

B.以二子为托 二子:两个儿子

C.众皆伏泰之义 伏:通“服”,佩服

D.因绐曰 绐:欺骗

2.防备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汝可娶其女弟 姨卒,泰娶其姊

或诘之 泰怃然久之

A.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B. 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 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3.防备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非泰不可适 吾适得京书

泰亟往还之 约回日当诣所止

A.两个“适”字不同,“往”与“诣”也不同。

B. 两个“适”字相同,“往”与“诣”也相同。

C.两个“适”字相同,“往”与“诣”不同。

D. 两个“适”字不同,“往”与“诣”相同。

4.对文中几个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孙泰,单姓“孙”;皇甫颖,复姓“皇甫”。

B. 缗钱,缗,穿钱的绳子;缗钱,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C.女弟,指妹妹;翁姑,指父亲和姑母。

D. 中和,唐僖宗年号;除,授予官职。

5.文中写了孙泰几件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泰的姨生前将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让孙泰以后可以娶小女儿为妻;姨死后,孙泰却娶了眼睛有毛病的大女儿,他认为大女儿“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B.孙泰回家后买的铁灯台是银质的,就急速地返回集市把灯台还给了货主。

C.孙泰在义举用二百千缗钱(分两次付款)买了一座别墅。

E.后来,孙泰知道了所买的别墅是一个老妪的不肖的子孙卖给房主的,于是孙泰就把这座别墅交给老妪的儿子暂时掌管。

答案

1.B

(第1题中的'B项里“二子”的正确解释应是“两个女儿”。)

2.C

(第2题中的两个“其”字的词性均为代词,意思均为“那”。)

3.D

(第3题中的两个“适”字意思不同,前者为“出嫁”;教材中的《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一句中的“适”的意思与此相同。“往”与“诣”的意思均为“到……去”。)

4.C

(第4题中的“翁姑”的意思是“公公和婆婆”;在古文中表示“公公和婆婆”意思的词还有“舅姑”,在朱庆余的《闺意寄张水部》一诗中“待晓堂前拜舅姑”一句中出现过。)

5.D

(第5题中的D项的错误是,孙泰并不是把别墅交给了牢狱的儿子暂时掌管,而是把别墅还给了老妪,只不过在说话时,讲得委婉了点。)

[参考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少年时代从师于皇甫颖,在操守方面很有点古代圣贤的遗风。孙泰的妻子就是他的姨家表妹。在这之前,他的姨娘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了他,说:“那长女有一只眼睛瞎了,你可以娶那妹妹为妻。”姨娘死了,孙泰娶了那姐姐。有人责问他,他说:“她人有残疾,除了我娶她,她就不能出嫁。”众人都很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个铁灯台,买了下来,回到家里,让人洗刷,却是银子制成的。孙泰急忙赶回去还给了人家。唐僖宗中和年间,他带着家来到了义举,买了一座别墅,用掉了缗钱二百千。已经给了人家一半的钱;这时,孙泰要到吴兴郡去,约定回来之后把另一半钱给人家。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了,停下船徒步走向那卖别墅的人家去,想把余下的一半钱付给人家。让那个人迁到别的地方去。在这个时候,他看见一个老妇人,悲痛地哭了好几声。孙泰惊悸不安,叫她过来,问她,她说:“我曾经在这里奉事我的公公和婆婆。因为我的子孙不贤德,所以这座别墅就被别人占有了,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孙泰怅然了许久,于是骗她说:“我刚刚得到朝廷的文书,已经在别的地方被授予了官职,因此不能在这里住了,我的这座别墅就让你来帮我照看吧!”说完,解开系船的缆绳就离去了,没有再回来。

篇2:《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稷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广于君(广:扩充)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道谢)

C.大王加惠(加惠:给予恩惠)

D.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2.翻译下列的`句子。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摭言》阅读练习题答案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章第1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实际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__________(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2)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意对即可)

3.秦王易地并非真心,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并以“寡人”自称(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可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4.诸葛亮,后一问略。

篇3: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10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布衣之怒⑵以头抢地耳⑶长跪而谢之曰⑷寡人谕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未尝闻也尝趋百里外B.休祲降于天行者休于树

C.天下缟素吴广素爱人D.先生坐满坐寂然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4:结合句子的内容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⑴平民 ⑵撞 ⑶道歉 ⑷明白,懂得

小题2:(2分)A

小题3:(2分)韩国、魏国灭亡了,但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意对即可)

小题4:(2分)增强语气,表现秦王对布衣之怒的鄙视。(只答增强语气给1分)

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谢古今异义,这里是道歉。

小题2:试题分析:A中二者都是曾经;B:吉兆/休息;C:白色/平素;D:坐下/满座的人

小题3: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这里注意存徒关键词的理解。

小题4:试题分析: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要了解用词之美,这里亦 耳语气词,增强语气,表现秦王对布衣之怒的鄙视。

篇4:唐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唐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之孙。其先自北海内徙。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

知再迁侍御史。大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节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法,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已,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

永徽元年,拜御史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天子所以议之之意。在律有八。王族戮于隐,议亲也;刑不上大夫,议贵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

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轻囚久系 系:关押

B.再迁侍御史 再:又

C.俄持节按狱交州 按:巡查

D.起为潮州刺史 起:起用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临善于执法的一组是

① 大夫亦乱班 ② 出冤系三千人

③临占对无不尽 ④独临所讯无一言

⑤ 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 ⑥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临为人宽仁。对于一些犯罪不重被拘押的罪犯,当农时到来,农活较多的时候,他敢把这些人放出去,并约定他们自动回来的日期。

B.唐临为人正直。当着众大臣的面,他敢于指责江夏王道宗乱了秩序,还指出韦挺也乱了秩序,这让韦挺和众人非常害怕。

C.唐临执法严明。他断案无冤案产生,就是因为他执法严明,皇帝认为执法者都应该像唐临一样,“形如死灰,心如铁石”。

D.唐临节俭少贪欲。他不喜欢置办房屋地产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为官清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国之要在用法,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

————————————————————————

————————————————————————

(2)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

————————————————————————

————————————————————————

4、B 5、B 6、C

7、(1)治国的关键在于法律的执行,严苛则百姓受迫害,宽松则让有罪之人漏网,只有折中,才符合我的心意。(得分点:要、残、失)

(2)陛下认为萧龄之与其他囚犯不一样,所以交付官员讨论,又命令将其处死,这不是尧舜等明君使用刑法的本意呀,不能作为后世的典范。(得分点:以、所以、法)

篇5: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其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其答案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 ④帝:指唐高祖。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17.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18.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4分)

王曰:“善。”乃下令……

大悦,即诏……

参考答案

14.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3分,每处1分。多断一处倒扣1 分,扣完为止)

15. D (2 分)

16. ⑴一年以后(过了一年),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⑵周、隋两朝的晚期 (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一言堂会让一个国家灭亡)。[5分,(1)2分,⑵3分]

17. 王之蔽甚矣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4分,各2分)

18. “乃”为“于是、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4分,由字义引发理解2分,人物形象2分)

篇6:文言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或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之

【小题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小题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小题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

【小题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2分)

答案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本题中或是古今异义字词,要注意辨析。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以数故将,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记忆直接从文中摘引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从苦秦久矣来分析士卒们的心情,从侧面衬托的角度分析陈胜号召的影响。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5】

试题分析:从陈胜对形势的准确分析、采用有效的措施和组织领导能力这几个方面概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