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ahiahi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十二、本命年的回想(七年级上),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十二、本命年的回想(七年级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十二、本命年的回想(七年级上)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七年级上)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可能的话)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可播放《新年好》歌曲,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板书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
读一读:正确流利 。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展示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可能的话)播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送灶和包团子,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即可。)
3、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
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同桌讨论、小组交流):明确:
①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
②新的过年方式 如:网络拜年、 电话拜年、 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迁移、感悟。)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
1、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
2、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本小组的未来畅想。
六、评价总结:(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先学生自评再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作业 :
1、课后练习:一、二
2、《训练册》
3、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是否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
篇2: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本命年回想》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本命年回想》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淡,于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班学生回民占90%,没有过年的亲身体验,只是通过周围汉民生活、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过年,所以,让学生对本课本命年的回想提起兴趣比较难。因此,在讲课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品位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二、说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加强阅读指导,主要由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文意。
教学思路设计:学生学习自主阅读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
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学生根据经历和经验说自己的答案)那么这些传统节日中那个是过的最隆重的呢?我们班以回民同学为主,许多同学肯定会对老师说,我们是回民,不过春节,对这些节日也不感兴趣,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既是回民,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属于中国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它,认识它。通过你的周围或者在电视上,人们在过春节时有哪些庆祝方式呢?学生自主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每到春节,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去庆祝,表达人们对节日的喜爱。本课《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绘了一副乡村过春节的民俗画。
(二)、走进作家教师简介作者,并明确补充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回答这样三个个问题
(1)本命年和春节有什么样的关系?(2)处理生字词(3)文章是怎样引出春节这一话题的?(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们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主要描写了几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1、解题: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统计班内本命年的人数),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岁时,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过去过年的热闹气氛,有感而发。
2、字词检查浓郁簸箕筛子门槛秫秸阖家鬼祟(崇高)玉米糁儿疙瘩鬏磕头(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写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这样更衬托了春节的色彩缤纷。
4、旧时过年的风俗: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守岁 ⑩拜新年
(四)、民俗风情游
1、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过年的场景或者说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并且说说为什么。
2、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人们不仅仅享受过年的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期中还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期盼?你能不能在文章当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且谈谈其中包含了人们的那种感情?
3、这么多的传统节日,人们为什么这么重视春节呢?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五)、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了解了一些有关春节的知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能把所有的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联串起来,它是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最神圣的日子。家、故乡又成为每一个龙的子孙情感的归宿,所以,春节这种民俗文化归根结底又是家的文化。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它、热爱它并将它传承下去。
(六)作业布置:
1、生字词两遍
2、想一想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篇3:七年级语文《本命年回想》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本命年回想》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来越淡,于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班学生回民占90%,没有过年的亲身体验,只是通过周围汉民生活、电视、网络等媒体来了解过年,所以,让学生对本课本命年的回想提起兴趣比较难。因此,在讲课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品位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二、说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加强阅读指导,主要由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文意。
教学思路设计:学生学习自主阅读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
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学生根据经历和经验说自己的答案)那么这些传统节日中那个是过的最隆重的呢?我们班以回民同学为主,许多同学肯定会对老师说,我们是回民,不过春节,对这些节日也不感兴趣,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既是回民,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属于中国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它,认识它。通过你的周围或者在电视上,人们在过春节时有哪些庆祝方式呢?学生自主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每到春节,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去庆祝,表达人们对节日的喜爱。本课《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绘了一副乡村过春节的民俗画。
(二)、走进作家教师简介作者,并明确补充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回答这样三个个问题
(1)本命年和春节有什么样的关系?
(2)处理生字词。
(3)文章是怎样引出春节这一话题的?
(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们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主要描写了几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1、解题: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统计班内本命年的人数),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岁时,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过去过年的热闹气氛,有感而发。
2、字词检查浓郁簸箕筛子门槛秫秸阖家鬼祟(崇高)玉米糁儿疙瘩鬏磕头(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写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这样更衬托了春节的色彩缤纷。
4、旧时过年的.风俗: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守岁⑩拜新年
(四)、民俗风情游
1、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过年的场景或者说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并且说说为什么。
2、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人们不仅仅享受过年的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期中还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期盼?你能不能在文章当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且谈谈其中包含了人们的那种感情?
3、这么多的传统节日,人们为什么这么重视春节呢?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五)、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了解了一些有关春节的知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能把所有的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联串起来,它是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最神圣的日子。家、故乡又成为每一个龙的子孙情感的归宿,所以,春节这种民俗文化归根结底又是家的文化。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它、热爱它并将它传承下去。
(六)作业布置:
1、生字词两遍。
2、想一想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四、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村题材地方特色。
生字词:浓郁簸箕筛子门槛秫秸阖家鬼祟(崇高)玉米糁儿疙瘩鬏磕头(嗑瓜子、瞌睡)过年的习俗: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畜――备糕――送灶王爷――换门神――守岁――拜新年。
春节:表达人们热爱生活勤劳淳朴祈求平安。
篇4:本命年的回想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的:??1.了解过年习俗蕴含的乡土风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根据课前学生结合工具书查找字音,教师将以下字词板书并指名注音,带读:
捅( ) 嚼( ) 栗( ) 丫( ) 粘( ) 秫秸( ) 盍( )
烙饼( ) 簸箕( ) 门槛( ) 馅( ) 疮( ) 祟?( )
亲支近脉( ) 颇( )
二、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1.同桌两人轮流读课文,要求流畅、自然。
2.“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可为什么作者却偏偏只写春节?
??明确:春节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
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火热的春节景象,重点朗读课文的2―4段,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或者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哪些语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畅谈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领会本文语言特色,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汇报:(引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联系生活。)
??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归纳,不求答案唯一,但注意概括得当。如: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看谁读得最流畅,最能体现过年时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和充满浓郁的北方风味。
三、作业:收集有关本地过年的习俗、传说。
第 二 课 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不必拘束师生间问好,教师伴着欢快的曲子,春风满面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当你听到这欢乐的曲子,看到自己亲自装扮得五彩缤纷的教室时,你想到了什么?眼前又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
??的确,今天我们大家就仿佛置身于过新年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其实,还有一个人他在本命年里也回想起了小时候在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他是谁呢?(刘绍棠先生)板书课题。
二、伴着音乐读课文,激发联想
??当作者回忆起这些往事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试从课文中找原话:返老还童)那么过年到底有哪些有趣的事,让他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第四自然段)下面让我们伴着这欢快的曲子,小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段(既可同桌一人读一人听,也可小组齐读,还可独自一人读,但要小声点)同时想象,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热闹的场面。
??三、小组合作,概括主题词,整体把握课文
??1.读完一遍课文后,小组讨论:这段写了家乡过年时的几件事?请你们给它们写上主题词(即小标题),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2.完成最快的前四名小组各派一代表将主题词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只要大体没错,不是十件事也没关系。注意概括时个别字的准确性,例如:“吃年货”与“炒年货”,“买糖果”与“卖糖果”等)
??3.学习文章有条理地安排结构。结合以上四组的汇报情况,引导观察归纳几件事情时是否与课文内容安排顺序一致。
??①如果一致,可问:你们为什么没有打乱顺序?可以打乱吗?
??②如果不一致,则请大家再看看课文,可以打乱顺序吗?为什么?你能从课文的`原话里找到答案吗?
??归纳:课文内容是按过年的时间顺序写的,而文中所写的这些事情靠过渡句将它们联系起来了,这样文章就显得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平时我们写作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4.小结:大家看,其实作者正是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京都地区过年的风俗民情画呀!在这些画里充满了一种怎样的气氛?(喜气洋洋)父老乡亲们都很重视过年,这反映了他们一种怎样的精神?(热爱生活)
??四、以“话说家乡过年”为主题,进行现场采访
??1.确定采访对象以及采访时所要提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过年呢?想不想和老师分享过年的趣事呢?现在我们就以“话说家乡过年”为主题来一个现场采访。每人先确定好自己的采访对象,既可以是在场的老师,也可以是同学。然后确定采访时的提问内容,看看通过采访你最想了解什么?看谁的采访最精彩、最有特色!
??2.现场采访,适时评价采访效果及对采访基本要求的把握。
??3.通过采访你有什么收获?你发现现在人们过年有什么特点?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五、说吉利话
??过年时,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寄托着自己最美好的愿望。相互见面时喜欢说吉利话、祝福的话,你听到过哪些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祝语:生意人、当官的、学生、工人、老人、小孩……)
??六、总结:
??七、作业:自己亲手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年卡,写下真挚的祝福,赠给亲朋好友。
篇5: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梳理文中描述的春节的习俗;
2、感受文本中大年里热闹红火的氛围与习俗背后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3、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本中大年里热闹红火的氛围与习俗背后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主要内容独立成段,过渡自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首童谣《新年来到》、《忙年》
新年来到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忙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由童谣感受到在北方过大年是如此隆重:时间持续之长,习俗之多,你来谈谈在你的家乡又有一些什么习俗?
二、题解:本命年的回想
(一)、本命年是什么意思?
(二)、作家刘绍棠在自己60岁的本命年回想了一些什么?
过大年从腊月初一开始持续到大年初一整个月的事儿。
三、整体感知:
(一)、写了哪些习俗?
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宰生擒;
6、备食物;
7、送灶王爷;
8、换门神;
9、除夕守岁;
10、拜年。
(二)、作者所写的哪一个习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预设:1、从品味词语读到过年气氛的热闹、红火;
2、从习俗读到丰收的喜悦、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小结:我们从文中读到了当地过年的热闹与红火,从热闹红火的民俗背后读到人们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期盼家业兴旺、人人幸福健康的美好祝愿;读到阖家团聚、密切邻里,和和美美奔向新年的美好图景。
四、体会写作手法:
1、上述丰富的内容与情感作者就在一段里写作,没有分段,写了十件事,分成十段好吗?
不好,首先分段之后不紧凑,这一个月的年味是一天紧接着一天,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在一段里紧接着写才能表现出这种紧张、热闹与红火。第二,作者的情感也是在这段里一泻而出,回忆得越来越起劲儿,越来越热烈,容不得被打断。
2、虽不分段,简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是否有记流水账之感?
没有。(1)过渡自然、由此及彼;(2)语言生动、情趣盎然。
五、主题探讨:
作者60岁高龄回忆往事,想起儿时过大年,颇有返老还童之感,如何理解?
预设: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孤身一人回到家乡养病,昔日过年的热烈、纯真、虔诚与美好让他再次感受到家乡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纯朴、善良的人情,重燃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六、作业:
用生动且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一个家乡过年的习俗,字数:200字。
篇6: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思考:
春节,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通过多种渠道(网络、课外读本),让同学们走进历史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一、预习
1.对文中的生字词,要求读准音、明其义,在此基础上把课文读流畅。
2.详细阅读第四节,对本段中不甚明了的内容提出问题,做好标记,并思考: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例如:守(动词)岁(名词)。
3.课外了解春节的来源及习俗,以备课堂使用。
二、学习课文
(一)新课导入
再过三个多月又要过年了,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那些活动?
幻灯片(一):现时的年:
①放鞭炮 ②拿压岁钱 ③吃团圆饭
④守岁 ⑤拜年 ⑥贴春联 ⑦看春节晚会
注:板书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定
现在,我们把我们的过年暂且放一放,一起到作者的家乡--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二)放声朗读第四节,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
1.朗读之后,先各自质疑再小组成员互相答疑,然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个问题小组间质疑并解答,如有意见不一时,老师可加入讨论。(预习2前半题)
2.提问大家
⑴大家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预习2后半题)
幻灯片二:
旧时的年:
① 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爷 ⑧换门神 ⑨守岁 ⑩拜新年
⑵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
⑶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幻灯片三: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3.老师朗读第四节,作为本次民俗风情游的结束语。
(三)课文只是个引子,她激发了我探求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兴趣,于是我借助网络查到了好多资料,比如,作者只写到正月初一百家拜年就嘎然而止了,资料告诉我正月初一才刚刚开始过年呢;小时候过年都要掸檐尘,以为只是图个清洁,现在才知道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典故。相信同学们手头已收集了不少资料,现在大家资源共享。
(四)了解了几十年前北方农村的过年情景及这么多的春节知识后,的春节你打算开展哪些活动,既保留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色?
篇7: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3.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2.理解作者行文线索的清晰,结构的严谨。
难点
1.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突破
阅读中感知,探究中领悟,鼓励学生了解、关心、参与有关的民俗活动,学会传情达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国什么节日过的最热闹,最喜庆?(学生回答:过年、春节)
教师讲解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堂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我们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让同学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
的文化内涵。
2、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作品有条理地展现春节民俗。
理解春节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涵,
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
刘绍棠 北京市通县人。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峨眉》,中篇小说《蒲柳人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他的文学创作一直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初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读准字音
簸箕(b i) 大吃大嚼(iá) 糁(shēn)儿 秫秸(shú iē)
鬏(iū) 渍(zì) 阖(hé)家 涿(zhuō)州
筛(shāi)子 糖黏(nián)儿 邪魔鬼祟(suì)
教学版块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
(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大家将每一件事都用简洁、准确的主题词说出来?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
(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大家将每一件事都用简洁、准确的主题词说出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火热的春节景象。
(2)时间顺序。
(3)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事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
设身处地,体会情感
作者在回忆小时候过年的往事的时候,字里行间融入了什么感情?
(学生交流后明确:融入了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三:品读语言
感悟清新优美的乡土语言
作者运用丰富的群众语言,把过年的生活情景勾勒得生动传神,体现了春节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例如“红火”、“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等,请同学们读课文,小组合作,再找出类似的词语或语句。
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读课文,找词语或语句。例如:“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玉米花;炒完一锅又一锅”、“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了色、味、香,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从糖果上抠下几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小丫头不许出门,小小子不能在外面大小便,也不许睡觉”等。
教师小结:
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某一生活场景生动地勾勒出来。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火,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与“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颇有一点情趣,令人不觉一笑。可以说,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生动而传神,并不时激起人们会心的微笑。
四:探究中心
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回想了儿时过年的一些风俗,这些风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享受劳动成果
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
(2)祈福迎祥
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密切感情
阖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我们是怎样过年的?与中所描述的习俗相比有哪些变化,谈谈你的感受。
现时的年:
放烟火礼花
拿压岁钱
贴春联、倒贴福字
下饭店吃年夜饭
吃年糕
看春节晚会
电话、短信拜年
外出旅游
模块五:课后学习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了作者家乡几十年前的风俗,领略了当地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情。通过分析的第四段,学习了浏览文段、筛选出主要信息分层次的方法。通过大家的讨论,也知道了大家是如何过年的。课后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些春联以及关于春节的趣事、民间传说等,供大家交流欣赏,长些见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