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上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设定为85%,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上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设定为85%,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上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设定为85%
上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设定为85%
上海发布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明年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4%
本报讯 (记者 徐瑞哲)市教委昨天公布《上海市20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28项市级指标中包括了14项量化指标,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4%、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5%等。 这一指标体系参照国际通行体系,将对全市教育起到引导、监控、评价作用。
上海市于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4月,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启动“上海教育现代化内涵及指标体系研究”重大攻关课题,最终形成一份40万字研究报告。
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分为市级和区级两大部分,市级指标体系包含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程度、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水平、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程度、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国际化水平、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社会满意度9项一级指标,主要反映上海教育与现有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政府对发展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青少年受教育机会的公平程度,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状况,教育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有效程度等。
在体现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些普适性指标上,上海现已基本达标,2010年及其后将长期保持稳定,如0到6岁婴幼儿教育普及率98%、义务教育完成率 99%、高中阶段入学率99%、残障儿童入学率98%等。体系设立了横向可比指标,其中一些指标上海还需继续强化,稳步提高。如体现全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的指标,20上海市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为4206人,到2010年将不低于4700人。另据国家规划,2010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以上。“十五”期末,上海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5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升至 14.5年。
指标体系还设定了一些地方特色指标。上海流动人口逐年增加,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将以公办学校就读为主,依法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数据显示,去年在沪就读的外来流动儿童有40.1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61.6%。到 2010年,随着大批民办学校转为公办,本市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和在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义务教育免费就读比例将提高到90%以上。
专家认为,指标设定从实际出发,并非一味求高。在社会关心的初次就业率上,2010年指标就略有降低。初次就业率指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其就业形式还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以及专科生考取本科生、出国留学及出国工作。指标体系显示,上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88.78%,到2010年这一比率要力争保持在85%左右。
(解放日报)
篇2:湖南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9.92%
湖南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9.92%
湖南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记者今天从省人社厅了解到,截至8月底,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9.92%,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提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20个百分点。这一成绩得到正在湖南调研的国家人社部副部长游钧的肯定。
近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总数呈逐年增长态势,、、分别为30.95万、31.15万、31.59万,我省始终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形势总体稳中向好。
健全完善政策。我省制定出台了新一轮更加积极的“1+3+X”就业创业政策,即一个主文件加3个子文件加系列配套措施,其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是政策的'重点内容,如子文件中就专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
拓宽就业渠道。制定实施高校毕业生企业就业社保费率过渡试点、劳动密集型和中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优惠政策,落实高校毕业生培训补贴、求职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促进企业吸纳就业。出台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办法,推动实施“大学生村官”、“选调生”、“三支一扶”、“农村教师待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引导城乡基层就业。
我省还切实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抓好实名制登记和跟踪服务,今年已帮扶2.1万人就业;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今年截至8月底已发放13亿元,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性、成功率明显提高。
篇3:江苏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9.9%
江苏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9.9%
记者7日从江苏省人社厅获悉,今年以来,全省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前8个月全省新增就业85.49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控制在3.27%,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达89.9%。
与此同时,全省社保扩面和待遇实现双提升,五大险种新增参保人数都在50万人以上,主要险种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均得到稳步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首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成功举办;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首次省直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工作顺利实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本兑现到位,全省三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15%以上。
篇4:辽宁省确保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以上
辽宁省确保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以上
人民网沈阳5月24日电辽宁省多策并举,确保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以上。
辽宁省要求,要求各市、各高校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度,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各设区市市长是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市要制定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落实办法,并从5月起实行毕业生就业工作动态管理的月报告制度。
同时,高校书记、校长是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省政府“一校一策”的工作要求具体落实到“一院系一策”、“一专业一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辽宁省提出,要鼓励各类工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尽可能地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和培训,争取实现吸纳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企业现有职工人数的1%以上或前3年平均水平。通知要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摸清企业用人需求及其培训要求,做好有培训愿望毕业生的'专业转换和技能提升培训。按照要求,今后各市每年都要在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管理服务机构中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安排毕业生就业;要开发不低于本地生源3倍数量的岗位,用于解决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各市要设立不少于300万元的就业援助资金。
辽宁省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对各市、各高校指标考核和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就业工作问题较多、工作不得力的政府和高校,实行省长约谈制度。
篇5:沈阳确保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80%
沈阳确保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80%
6月18日,沈阳市人事局的32位处级干部到在沈的54所高校开展调研。这标志着沈阳市促进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六月攻坚”活动正式启动。
“沈阳将在今年确保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超过80%。到6月末,确保75%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沈阳籍毕业生的就业率要达到80%,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就业率要达到90%。”沈阳市人事局将在6月底之前,每天推出行之有效的'活动,全面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沈阳市人事局的32位处级干部在6月18日当天已经分头深入自己负责的在沈高校开展工作,他们向学校提供了6种统计表,用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就业情况,了解找工作阶段遇到的难题,掌握第一手材料,并与各院校负责人一起研究对策,以最好的服务、最快的效率解决实际困难。
篇6: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必须上网公开
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必须上网公开
上海市教委在新学期开学前发出《关于做好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相关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等学校按今年9月1日前施行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切实做好信息公开工作。《通知》要求,包括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就业信息、就业去向及就业率等在内的学生就业信息必须上网公开。
・ 记者获悉,按《通知》附件所列的“高校信息公开类目设置参照标准”,学校基本情况、领导班子、机构设置、制度规范、统计数据,以及涉及教学管理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学生招生工作信息都必须上网公开。
・ 其它如涉及财务管理的教育收费、采购管理、招投标及招生考试(招生考试投诉电话、投诉邮箱、办理地址和邮编)等也必须上网公开。
篇7:上海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全国领先
晚报讯 本市新成立的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昨天传来消息,截至3月底,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在全国领先。学生事务中心主任汪歙萍透露,下一阶段就业服务工作将重点关注相对处于弱势的职校学生。
汪歙萍介绍说,学生事务中心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根据教育部要求,事务中心目前每月1日进行一次就业率统计。根据4月1日的最新统计,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在全国领先,与去年同期持平。她特别提到,如今,去基层接受锻炼这一理念正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去年,选择到基层就业的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占到了22%。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就业不会像招生时分批次,但是就业市场也呈现出类似的规律。总体上来说,一些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已经不愁工作了,下一阶段的就业服务工作将重点关注职校学生,帮助他们找到更适合的工作。在即将到来的5、6月份,本市将安排高职高专专场网络招聘会,有针对性地收集100余家企业的就业信息。
据悉,学生事务中心将从4月26日起到8月末,为2010届高校和中职校学生举办就业信息与指导、学籍学历、学生资助等系列服务活动。学生登录www.firstjob.com.cn,就可在该中心组织的专场或常态性的网络招聘会上求职自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