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宋濂尝与客饮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宋濂尝与客饮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宋濂尝与客饮翻译

篇1:《(宋濂)尝与客饮》阅读答案

《(宋濂)尝与客饮》阅读答案

宋濂阅读答案篇一:《(宋濂)尝与客饮》阅读答案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日: “诚然,卿不朕欺。”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 “微④景濂,几误罪言者。”【注释】①主事:官名,茹太素是人名。 ②恶:疑问代词,怎么。 ③微:无,没有。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坐客为谁( ) (2)有足采者(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濂具以实对。

12.皇帝对宋濂的态度是有变化的, “密使人侦视”表现了他对宋濂的. ;而“ ” 这一细节则体现了他对宋濂的亲近。 (3分)

13.F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宋濂:坦诚公正B.皇帝:知错能改C.茹太素:善于进言D.廷臣:趋炎附势

10.(4分) (1)座位 (2)值得

11.(2分)宋濂把实情详细地回答(给他听)。 (具、以)

12.(1+2分)不信任 呼濂字(或:微景濂) (抄整句,得1分)

13.(3分)C

篇2:“濂尝与客饮”阅读答案

“濂尝与客饮”阅读答案

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16.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间召问群臣臧否( ) (2)有足采者 ( )

17.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文:

18. 写出教材中与“卿不朕欺”句式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19. 从文中看出宋濂有怎样的品质?(2分)

参考答案:

16.答案示例:秘密地 值得 共2分。

17.答案示例:(如果)没有宋濂,(我)几乎错误地给进言的人定罪。共2分。

18.答案示例:忌不自信。 共2分。

19.答案示例:诚实坦荡, 正直无畏。 共2分。

篇3:尝与客饮文言文翻译

尝与客饮文言文翻译

《尝与客饮》本文选自选自《明史-宋濂传》的其中一篇,那么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尝与客饮文言文翻译,请看看吧,

【原文】(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之后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字词翻译

1、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2、朕 :皇帝自称。

3、尝:曾经

4、密:秘密,这里作动词

5、具:详细的

6、惟:只

7、方:正

8、恶:同“勿”。

9、诚:果真

10、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

11、馔:饭菜

12、间召问: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

13、臧否(zāng pǐ ):善恶

14、茹太素:人名,时任主事之职。

15、或:有的人

16、因:于是

17、既而:不久

18、足:值得

19、悉:全,都

20、对:回答

21、微:没有

【宋濂简介】

宋濂(1310-1381),明朝开国元勋,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篇4:尝与客饮原文与翻译

【原文】(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宋濂尝与客饮翻译(推荐10篇)

【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之后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字词翻译

1、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2、朕:皇帝自称。

3、尝:曾经。

4、密:秘密,这里作动词。

5、具:详细的。

6、惟:只。

7、方:正。

8、恶:同“勿”。

9、诚:果真。

10、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

11、馔:饭菜。

12、间召问: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

13、臧否(zāng pǐ):善恶。

14、茹太素:人名,时任主事之职。

15、或:有的人。

16、因:于是。

17、既而:不久。

18、足:值得。

19、悉:全,都。

20、对:回答。

21、微:没有。

篇5:《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尝与客饮》比较阅读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尝与客饮》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谦《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廉,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馔(zhu 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走送之 (2)俟其欣悦

(3)濂具以实对 (4)微景廉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家贫,无致书以观。

(2)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8.填空。(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甲文中,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宋濂的原因是“ ”。乙文中,宋濂只列举好的大臣的'原因是“ ”。

9.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按语意划分一处,2分)

门 人 弟 子 填 其 室

10.结合甲、乙两文,联系生活实际,从读书和做人两个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

6.(4分)(1)跑 (2)等待 (3)全,都 (4)没有

7.(4分)(1)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买书)来读(看)。

(2)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侦探监视。

8.(4分)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9.( 2分) 门 人 弟 子 /填 其 室

10.(4分)读书方面: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博览群书等。做人方面:尊重老师、实事求是、敢于直言、唯善是举、诚实守信等。

篇6:尝与客饮阅读练习及答案

尝与客饮阅读练习及答案

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 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④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③馔:食物,多指美食;

④主事:官职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3分)

(1)间召问群臣臧否 (2)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3)或指其书曰

1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坐客为谁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濂具以实对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或指其书曰 安陵君其许寡人

D.彼尽忠于陛下耳 舜发于畎亩之中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诚然,卿不朕欺

(2)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3.节选文字反映了宋濂哪些可贵的品质? (2分)

10.(1)好坏,善恶。 (2)没有 (3)有的.人 ((共3分,每个1分)

11. B)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2分) B (2分)

12.(4分)(1)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2分)

13. (2分)宋濂实事求是,对人坦诚相待。(或答“说实话”“敢于直言”“不人云亦云”也可)

篇7:宋濂传节选文言文翻译

宋濂传节选文言文翻译

宋濂传-明史

宋濂尝1与客饮,帝2密3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4何物?濂具5以实对。笑曰:“诚6然,卿不朕7欺。”间问群臣臧否8,濂惟9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10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11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12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13召廷臣诘责,因14呼濂字曰:“微15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吃了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篇8:宋濂忠实文言文翻译

宋濂忠实文言文翻译

原文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连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唯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注释

1.帝:明太祖朱元璋。

2.濂:即宋濂,字景海,明初文学家。

3.馔:饭菜。

4.见召问: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

5.臧否:好坏,善恶。

6.对:回答。

7.为:是。

8.惟:仅、只。

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篇9:明史宋濂传原文与翻译

1.尝:曾经。

2.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3.密:秘密,这里作动词。

4.撰:吃、喝。

5.具:详细

6.诚:确实

7.朕 (zhèn):皇帝自称。

8.臧否(zāng pǐ ):善恶。

9.惟:只。

10.茹太素:人名,时任主事之职。

11.或:有的人

12.对:回答

13.悉:全,都

14.因:于是

25.微:如果没有

宋濂生平: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造。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篇10:宋濂《大言》的原文翻译

宋濂《大言》的原文翻译

大 言①

〔明〕宋 濂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馆之,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②。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③,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④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选自《明代散文选注》)

【注释】

①《大言》:又名《尊卢沙》;②瑕:人名,楚国的上卿;

③刑白牲:宰杀白马,古代诸侯盟誓时要宰杀毛色纯一是牲畜; ④劓:一种酷刑,割掉鼻子。

【译文】

秦国有一个叫尊卢沙的人,好说大话,并且处在这种情况下还对自己深信不疑。秦国人讥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将要向楚王陈说统治国家的方法。”于是,飘飘然地向南方的楚国走去。等他到达楚国的边境,把守边关的官吏拘捕了他。尊卢沙说:“当心!千万不要拘捕我,我是来当楚王的老师的.。”边关守吏送他到朝廷上。大夫把他安置在宾馆里,问他说:“先生不轻视我们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扶助壮大我们楚国。有幸和您接触的时间还不长,不敢倾吐自己的心里话。其他事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您来做楚王老师的想法如何?”尊卢沙发怒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大夫打听不到尊卢沙的真实意图,只是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尊卢沙更加恼怒,作出想告别离去的样子。瑕怕得罪了楚王,急忙进宫禀报。

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召唤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楚国。我最近路经晋国边境,听说晋国要约同其他诸侯国图谋进攻楚国,宰了白马,陈列着珠盘玉敦,嘴唇上涂着牲血,盟誓说:‘不使楚国遭祸,誓不相见!’并把璧玉投入河中,以祭祀河神,将要渡河。楚王你还能安枕而睡吗?”楚王站起来询问对策。尊卢沙指着天立誓说:“如果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不强盛的话,有这太阳来作证!”楚王说:“既然这样,冒昧请问一下,(我们)先做哪一件事?”尊卢沙说:“这是不能空口白说的。”楚王说:“对。”

于是马上任命他为卿。过了三个月,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不久晋侯率领各国诸侯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召尊卢沙商量退敌之计。尊卢沙瞪大了眼睛,说不出话来。逼着他讲,他才说:“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楚王大怒,把尊卢沙关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他。尊卢沙对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是足以招惹祸患的。”从此他终身不再讲话。想讲,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

君子评论说:战国时,读书人大多好说大话,不着边际,大概往往是想借助大话来谋求富贵。尊卢沙也是其中的一人。假使晋国的军队不马上侵入(楚国),(尊卢沙)或许还可以稍稍施展他欺骗虚假的伎俩。但他没有多久就遭失败,这也是不幸的了。一一考察过去的事情,凡是弄虚作假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这样看来,尊卢沙被割掉鼻子,并非不幸,而是他应得的(下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