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乐游原春望,乐游原春望李频,乐游原春望的意思,乐游原春望赏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乐游原春望,乐游原春望李频,乐游原春望的意思,乐游原春望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乐游原春望,乐游原春望李频,乐游原春望的意思,乐游原春望赏析
乐游原春望,乐游原春望李频,乐游原春望的意思,乐游原春望赏析 -诗词大全
乐游原春望汉家宫殿入青云。未央树色春中见,长乐钟声月下闻。
无那杨华起愁思,满天飘落雪纷纷。
篇2:白居易《登乐游原望》赏析
白居易《登乐游原望》赏析
乐游园望
白居易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注释:
乐游园:又名乐游原、乐游苑,是长安的游乐胜地。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大雁塔东北。
曛(xūn):日落的余光。
霭(aǐ)霭:烟云密布的样子。
遗:抛弃、丢开。
垢(gòu)氛:指浊气。这二句意为人的耳目虽然暂时清爽开阔,但胸中抑郁不畅。
十二街:唐长安城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共十二街。
间(jiàn见):隔开。
心所亲:指志同道合者。
孔生:指孔戡,元和五年因受诬陷忧愤而死。
元九:指元稹。
谪(zhě)贬官。
荆门:县名,唐贞元间置,属江陵府。
可怜:可惜。
南北路:唐皇宫在长安城北,南北路指来往于皇宫的路。
高盖:肥马高车。借指高官权贵们。
鉴赏:
乐游园是唐都长安的游览娱乐胜地。唐代的诗人们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纪游咏作。但是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个人生活经历及当时心境的差异,有的是抒发对往事的感慨,有的则歌咏大自然的美妙。白居易来到此地,看到的却是一片天昏地暗,烟云笼罩的朦胧景色。他触景生情,联想到志士沉沦、小人猖獗的社会现实,写下了这首抒发不平之慨的《登乐游园望》。
首二句紧扣题目,“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诗人到此本是为了求得耳目清新,然而看到的却是黄昏一线夕阳的余晖。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晚于白居易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在游园时所作《乐游原》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盛唐以后,知识分子似乎都有一种夕阳西下,美好时光一去不返的穷途末路之感。因为乐游园是长安城中的最高点,所以游人往往要“四望”。而诗人“四望天日曛”,满眼皆是天日昏暗,烟云笼罩的景色,还与他“独上乐游园”有关。“独”字说明没有友人陪伴,孤单一人来此游赏,这是实写;但也令人联想到诗人孤标傲世,不与凡俗群宵小同流合污的品格。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之“独”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志士郁郁不得志,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从施展自己的抱负,因此常有独自登高远望这一令人神伤之举。
下面的.诗句可以说是对“独上乐游园”之“独”作出的具体解释。诗人登上乐游园,“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可见他是从垢氛中走出来的,他的生活的环境充塞着各种污浊不堪的肮脏之气。此刻耳目虽得到暂时的清爽豁朗,但胸中仍有抑郁不畅之感。他看到高耸入云的天子宫阙;他看到长安街道上来回奔忙的车马;就是看不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孔戡、元稹都是诗人的好友,一个受诬忧愤而死,一个因弹劾贪官,触犯近臣,被贬到江陵。这些尽忠尽职的正直之士一个个惨遭不幸,可想而知奔走于皇宫内院的权臣高官们,都是些什么人。所以诗人最后发出了“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的不平之慨叹。以“何人”作结,既表疑问,又是感叹,显得含蓄蕴藉,“何人”看似疑问,而言外之意却显而易知。
这首诗是寄给好友元稹的,但却深深刺痛了权贵们。原因即在于此诗因景生情,巧妙自然,虽未明白指斥权贵们的恶行,但诗人摆脱污浊世界的孤傲形象却跃然纸上,两相对比,那些奔走于皇宫大道的得志小人不免卑劣可鄙,这正是本诗含蓄得体、讽刺巧妙之处。从结构上看,全诗都是从登乐游园所望见的“宫阙”、奔走于十二街的“车马”及“南北路”上的“高盖车”落墨,极其巧妙地把小人得志,志士沉沦的事实融于景色之中。清人薛雪评论说白居易的诗 “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一瓢诗话》),从此诗可见一斑。
篇3:乐游原春望,乐游原春望刘得仁,乐游原春望的意思,乐游原春望赏析
乐游原春望,乐游原春望刘得仁,乐游原春望的意思,乐游原春望赏析 -诗词大全
乐游原春望云开双阙丽,柳映九衢新。爱此频来往,多闲逐此身。
篇4:登乐游原春望书怀,登乐游原春望书怀张九龄,登乐游原春望书怀的意思,登乐游
登乐游原春望书怀,登乐游原春望书怀张九龄,登乐游原春望书怀的意思,登乐游原春望书怀赏析 -诗词大全
登乐游原春望书怀万壑清光满,千门喜气浮。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
凭眺兹为美,离居方独愁。已惊玄发换,空度绿荑柔。
奋翼笼中鸟,归心海上鸥。既伤日月逝,且欲桑榆收。
豹变焉能及,莺鸣非可求。愿言从所好,初服返林丘。
篇5:乐游原古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注释】
1.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意:感到。
4.不适:不悦, 不快。
5.近:快要。
【翻译】
傍晚以至,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乘坐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西落的太阳,落日余晖洒向大地,无限美好,可惜已近黄昏,美好的太阳也就渐行渐远了。
【赏析】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很好的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千百年来,此两种观念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抑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幼时读李义山这首《乐游原》,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却不知为何。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因诗的意象使内心产生共鸣,从而由内至外心生出一种孤傲、寂寞、寥落之感,但是内心又还有所向,有所托。总而言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
这仅是我个人的看法,而一些专家品读此诗时,则是说从诗中看到了灰色的朦胧,看到了逐渐黯淡的夕阳。不知李商隐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还是在哀叹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由此得出的义山诗境显然低沉了许多,既没有初唐时代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那样雄浑慷慨而又意气风发,也没有杜甫“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顿挫和悲凉…
但我仍是觉得诗中又隐隐留下了美丽的向往与希望的影子。
难道此诗尽可使心境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感情吗?若是如此,真可算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了!
无怪周汝昌先生赏析这首诗时动情地说:“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
篇6:乐游原古诗
朝代:唐代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篇7:乐游原古诗
朝代:唐代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篇8:《乐游原》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句的意思。
3.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诗的意境,理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从小学一年级或者更早的时候,同学们就已经开始接触古 诗,通过或读或背的形式,相信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那现在有 没有同学愿意来背诵你所知道的其中一首古诗了?生背诵已学过的古诗。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二首里的第一首古诗《乐游源》。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唐代诗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 主要作品有《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等。 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1.要求学生至少读四遍。前两次读准字音,看注释了解诗意,了解全文内容。后两次带着感情去读,注意其中的停顿。
2.老师指点朗读,纠正其中的错误,指出重点掌握的字词。
3.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读准字音:适( ) 驱( ) 昏( )
4.指名读,纠正字音。
5.默读古诗,结合课文里的解释,掌握字词,理解诗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夕阳: 好:近: 黄昏:
(2)图文结合,谈谈你对整首诗的理解?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齐读诗的第一、二句,思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2)指导朗读第一、二句,体会诗人郁闷压抑的心情。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渲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 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学 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悟诗人愁
(1) 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发出这种感慨?
(2)结合第三、四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指导朗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三、练习
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五、作业
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课后习题
《古诗二首》习题——第二课时
一、基础题
1. 这首诗是_______时期______(填人名),诗作文学价值很高。 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等。 名言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诗中以下词语的意思。
向:________意:_______ 驱车:______向晚:_____
二、综合题
1.写出这首诗的译文。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提高题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1.写出这首诗的译文。
2. 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李商隐,唐代诗人。《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等。 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 接近心情 驾车 傍晚。
二、综合题
1.略
2.诗人要热爱生命、执着人间、珍惜美好的时光。
三、提高题
1.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2.晚上,意不适。
篇9:《乐游原》改写
今天阳光十分明媚,我坐在家里读书,心中总是闪过一丝丝不愉快,让我没有耐心读书,准备去乐游原散散心,散散步。
我赶着马车,微风吹拂着我的脸蛋,格外清爽,让我心中那份烦恼烟消云散。路上的一家三口在做着游戏,一幅其乐融融的样子。可是我脑子里又闪过一个念头,他们肯定是朝廷中的那些奸臣们,他们现在这么高兴,那些被他们杀害的忠臣们的家人肯定是最痛苦的。
我无力地赶着马车,心中为那些杀害的忠臣悲泣,我祈祷着奸臣不在伤害忠臣。不知不觉地眼前就是一片田园山川,真美啊,我赞叹道!这时天空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在云彩中隐隐闪过,时而出现,时而又躲到云彩下面,太阳刚值了夜班,好像现在正睡觉呢!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五颜六色的花朵,有月季、牡丹、玫瑰……风吹拂着花瓣,花瓣随风摇曳,就好像一群美少女在跳着一支优美的舞蹈。花丛的旁边是奇特的树木。他们有的弯着腰,好像一位年老的爷爷在行走;它们有的翘着腿,好像这位阿姨正在健身;它们有的举着手,好像在跟她的`远方朋友挥手致意。一只调皮的蝴蝶在花丛里,树木中,人群上来回飞舞,就好像一位好几天呆在家里没有出来的儿童一样,终于得到了自由。这时,刚才的花朵已不在那么耀眼,抬头一看,原来太阳要下山了,黑夜将要来临了。黑夜来临了意味着人的生命将要结束了,朝廷将要面临危险。我的心情又变得如此沉重。往下鸟瞰,长安城笼罩上了一层薄雾。原来那个繁荣的长安城去哪儿了?
我回到家,把这首诗写了下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篇10:李商隐《乐游原》赏析
李商隐《乐游原》赏析
【原作】
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西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阙、乐游苑,亦名乐游原、鸿固原,是一个游览胜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市南八里,居城中最高处。在原上望长安城内了若指掌。据《长安志》记载:“在陕西长安南八里,其地居京城最高处,汉唐时每当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就此袚禊(音fúxì,求神拜佛)。”
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爱惜光景的意思,和首句的“不适”相应。诗人还有同题七言绝句一首,后二句写道:“義和自珍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也是对时不再来的感叹。只是,做“正是”、“只有”解。
【古诗今译】
傍晚十分,觉得心情不大痛快,于是驾车登上乐游原去看看夕阳,散散心。多么美好的夕阳啊!只有接近黄昏的时候才能看到。
【赏析】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谿”的),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李商隐早年受知于令狐楚,聘为幕僚。开成二年(837),由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推荐,举进士。令狐楚死后,李商隐入经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其才,以女妻之。其时因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令狐楚的党羽认为李商隐亲近王氏是背恩负德的行为。后来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长期执政,排抑李商隐。因此,李商隐虽对政治很热心,却始终不能得志。李商隐从不攀附于某一党派,先后曾依托在几个大官的幕下,曾随桂管观察使郑亚到过广西,又随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到过四川。最后客死于荥阳(今属河南)。
李商隐的'诗善于用典,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很多人认为这首绝句是诗人自伤年老之作,而笔者认为这首诗应该是一首感世昔时之作,表现的应该是诗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向晚意不适,”诗人开门见山交代了登临乐游原的原因,那是因为天将傍晚的时候,心情有些不痛快。“意”,心里,心情;“不适”,不悦,不痛快的意思,心情有些抑郁。
“驱车登古原。”心里不痛快,于是产生了到郊外走走,散散心,解解心中的不快的想法,诗人驾着车,来到了城南的乐游原。诗人到乐游原究竟想干什么呢?无非是想要看看夕阳下的风景,排解排解心中的不快。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看出,诗人不是窝在家里喝闷酒,写那些伤感的诗,而是走出家门,走出喧嚣的长安城,驾车登上郊外高高的乐游原,积极地去寻找快乐,排解心中的郁闷。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登上乐游原的所见所感,即景生情,与首句的“意不适”相照应。意思是说:晚景之所以如此美好,就是因为他正是在黄昏这个时候。只有黄昏这个时候,才会有这般无限美好的夕阳。
以往人们把这两句诗理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比喻人到晚年,亦难长久”,当是不确切的。李商隐一生只活了四十六岁,并没有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的经历和苦楚,再者说,诗人原本是“意不适”才“登古原”,不可能是专门为了寻找那种感伤、无奈、和叹息吧。另外,把诗词中的“只是”理解为今天的“但是”、“可是”等转折之类的词语也有失对古典诗词的正确理解。从诗人的政治经历和追求,到他的另一首同题诗:“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纵观一生,诗人李商隐一直是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恰恰应该是诗人积极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若果说无奈,那也是对当时腐败的朝廷的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