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打个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唐玄奘西行取经》教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唐玄奘西行取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唐玄奘西行取经导学案
编号:课题: 唐玄奘西行取经课型:展示型+讨论主备人: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重难点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默读课文,通览内容 1、读准字音玄奘(zhàng)缉拿(jī)高僧(sēng)天竺(zhú) 堡垒(lěi)朝拜(cháo) 2、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再次快速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1)理清脉络 1自段然写的是( )2-10自然段写的是( ) 11-13自然段写的是( ) 2)了解重点段层次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玄奘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3、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4、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5、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功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a、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b、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c、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d、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疑难反馈:(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2)你还有哪些疑惑? 教学反思:
篇2:五年级上册《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反思
提到《西游记》相信每个孩子无论是在是书本中还是影视作品中多多少少都会有涉猎,对于唐僧每个孩子都会多多少少说上几句,但是对于唐僧的出身以及唐僧西行取经的路线和目的很对孩子都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从此为切入点,激发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开始课堂的前奏铺垫。
由于这是一篇自学课文,所以我要做到引导孩子的'时候做到细微无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自学的快乐,积累自学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小组合作,找出玄奘西行取经的路线并绘制行走路线图,通过小组比对和小导游解说的形式熟悉和掌握文章主旨,再通过对相关文字和环境描写来体会玄奘西行取经的条件艰苦以及玄奘一心向佛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上学生们积极踊跃,尤其是在绘制西行路线图的环节上,当我用投影仪把孩子们亲手绘制的路线图展示给大家看的时候,孩子们既兴奋又投入,看到他们求知的眼神和目光,我瞬间也有那么一缕成就感,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本节课总体说是有声有色的,只是在小组合作的时候自己的要求还要再明确些,部分细节自己还要想的周到细致些,同时自己的课堂智慧也要进一步加强,继续加油!
篇3:五年级(s版)唐玄奘西行取经 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h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功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板书:
百折不挠
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
中国的脊梁
作业: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苏式牧羊》
2)写一篇读后感。
[五年级(s版)唐玄奘西行取经 教案教学设计]
篇4:《唐玄奘西行取经》说课稿 (S版五年级上册)
《唐玄奘西行取经》说课稿
《唐玄奘西行取经》说课稿 说教材: 《唐玄奘西行取经》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描写著名人物的记叙文,主要讲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前因后果、艰苦历程,表现了玄奘和尚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3.理解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取经经过中的重点段落反复品读,引导学生运用“读读--找找--议议--品析”的方法学习课文,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多种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品质。 五、说学法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捕捉关键词句体味情感的能力,所以采取形式多样的“读”来学习这篇课文,边读边画边想象边体会,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六、说教学流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谈话激趣导入--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理清脉络--精读探究体验--总结升华情感--课外拓展延伸。 (一)、谈话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跟老师一起读课题,问:“知道唐玄奘是谁吗?”(“知道--《西游记》里的唐僧”),你印象中的唐僧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能明辨是非,一路上总需要三个徒弟的保护……)历史上西行求法的唐玄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哪?他为什么要西行取经?取经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学了课文你就会明白。 (二)、初读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段号。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来理解。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三)再读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唐玄奘西行取经这件事,那么请同学快速默读一下课文,说说哪些自然段写了取经原因 ? 哪些自然段写了取经经过? 哪些自然段写了取经影响 ? (小结: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那么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说明取经的原因呢?从这一自然中你感受到了唐玄奘的什么品质?(精通--学识渊博 治学严谨) (四)精读探究体验 课文第二部分是全文重心所在,这里有许多重点文句和文段 教学时以我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字里行间感悟玄奘品质。为此,通过创设情境引读、配乐范读等,学生悟读、练读、入情入境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①请同学们默读(2-10)自然段,画出玄奘西行取经的时间和经过的地方。(结合课件小结) ②玄奘西行取经历时,行程五万多里,其中有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让我们随着电影重温历史,回到公元七世纪吧。(观看电影《玄奘大师》片段,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加上充满激情的解说,引发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很快进入文章中的意境中去。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③让我们从历史回到课本,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你从中悟到了玄奘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重点句段: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 从第 7、8自然段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的品质。(师配乐范读) ④ 配乐齐读.个性化朗读,同桌互读、小组交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小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文中哪一个词来最能代表这个意思?(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能说出“不畏艰险、意志坚定 不轻易向困难屈服”等词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百折不挠) ⑤玄奘西行经过了一百一十个国家,他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无冕之王”,他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几乎整个亚洲,他的名字都在流传,此时此刻你想对玄奘说些什么呢? 4小组合作学习最后一部分: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五)总结升华情感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玄奘有了一个全新的看法,他历尽艰险,百折不挠,终于取回了真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著名学者季羡林曾称赞玄奘是“中国的脊梁”(板书)其实他是我们洛阳偃师侯氏镇人,是我们洛阳人的骄傲,让我们发扬和继承他的精神,让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播放《玄奘之歌》(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升华情感。)(六)课外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苏式牧羊》 2)写一篇读后感。(通过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增加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对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的理解。)板书设计:百折不挠唐玄奘西行取经中国脊梁(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唐玄奘西行取经》说课稿 (S版五年级上册)]
篇5:《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上册)
课题
唐玄奘西行取经
课时
两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全文以事写人,围绕“西行取经”这一事情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讲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第二部分(2-10)讲取经的过程。第三部分(11--13)介绍西行取经的影响.本文抓住了玄奘生平中的辉煌事迹“西行取经”来命题,使人见题而知文章的写作对象及主要内容。作者从人物的 语言、动作、心理,并结合环境的描写,在我们面前展现了玄奘不畏艰险,意志坚强的动人形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难 点: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设计思路
先认识这课的重点生字,并且理解重点词语,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取经的艰辛,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
2、导入:大家都看过《西游记》,谁能说说你知道的唐玄奘?
认识“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自由发言
二、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h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
2、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学生读准字音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指名回答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部分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并试着分层
指导学生自主识字,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板书: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5、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a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b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用波浪线画出)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从学者的角度,
2、作为一个高僧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谈谈自己的感受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五、巩固练习拓展交流
1、选择下列题目,简要复述故事a 唐玄奘西游全过程
b 玄奘单人匹马行进在沙漠中
C 玄奘回到长安
选择一个进行复述
作业设计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苏式牧羊》
2)用自己的话简要的复述这个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故事,
3)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百折不挠
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
中国的脊梁
教学反思
[《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上册)]
篇6:《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上册)
一、说课
1.教材
上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睦邻友好》。《玄奘西行》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由“历史坊、“列国志”、“七色光”和“我想说”四个栏目组成。“历史坊”,重点介绍中印自古以来的友好往来。“列国志”,重点介绍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概况。“七色光”和“我想说”组成,重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意义。每个栏目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知道中印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的意义。
2.学情
玄奘西行印度取经的故事,这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但是,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概况的了解不是很多,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认知上的空白。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了解教材中已有的文字概要介绍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适当的资料收集,课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多、更直观地认识印度,知道中印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
3.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参考教参中的目标,并根据自己设计的课时,拟定的教学目标分别落实到两个课时中。
第一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和认识印度的概况。
2)知道中印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崇敬为中印友好交流和睦邻关系做出贡献的人物。
第二课时目标:
1)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的意义。
2)体验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弘扬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4.教法
(1)图像感知法:这一课的开始就是先出示印度地图,让学生寻找印度的地理位置、首都、恒河,以及相关的邻国巴基斯坦与孟加拉国。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有关介绍印度文化历史的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印度。随后,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动画片引入,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玄奘西行地路线,教师下载西行的地图,给学生作较为详细的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印古代的文化交流。
(2)故事讲授法:本课需要补充许多的实例,所以教师补充4月26日在白马寺举行的隆重的印度风格佛殿奠基仪式,感受中印友好引出。教师还适当介绍有关当代中印的关系,从而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中的作用。
5.学法
合作学习法: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对同一事物的想法也各有不同。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充分有效地进行交流,课堂上为学生积极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机会。如:分小组学习、了解通过使节的交流能够相互传递两国的文化,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等,小组学习为学生创设了较为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6.实施
本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通过这样四个环节的教学:
活动一、借助地图,了解印度概况。
先出示印度地图,让学生寻找印度的地理位置、首都、恒河,以及相关的邻国巴基斯坦与孟加拉国。教师补充说明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三个国家曾经是一个国家,由于西方殖民者的分而治之,以及宗教差异等因素,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当时巴基斯坦有东、西两部分,后来东巴基斯坦又独立成为了孟加拉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印度的相关资料,如佛教、瑜伽功、飞饼、咖喱……,再出示录像,进一步了解印度。
活动二、学习课文,探究西行足迹。
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动画片引入,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玄奘西行地路线,教师可下载西行的地图,给学生作较为详细的介绍。在学习玄奘西行故事时,教师不要过多地追求细节,也不要过多地引导学生学习玄奘坚持不懈的精神,重点应在中印古代的文化交流上。
活动三、听讲故事,感受中印友好
除了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可补充204月26日在白马寺举行的隆重的印度风格佛殿奠基仪式。这座佛殿建成后,将成为中印友好往来在当代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活动四、交流资料,了解中印文化交流
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中印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友好往来的传统历史。让学生通过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了解古代中印交流的具体事例以及中印文化的相互影响。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通过两个环节来开展教学:
活动一、了解中国和古印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介绍古代中印关系中的一种特殊人物--使节,并让学生想一想使节的作用是什么,他们在中印关系史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印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友好往来的传统历史。
活动二、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可通过了解中印在当代的关系引出。教学时教师可适当介绍有关背景,然后由学生展开讨论:说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和认识印度的概况。
2)知道中印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崇敬为中印友好交流和睦邻关系做出贡献的人物。
3)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的意义。
4)体验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弘扬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2.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历史坊、列国志
第二课时:七色光、我想说
3.教学重点、难点:知道中印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的意义。
4.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策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图像感知法、讲授法、探究学习法、参与学习法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学习中思考。
5.教学准备
多媒体制作
6.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借助地图,了解印度概况。
1、看一段MTV。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歌舞吗?从何得知?
2、老师这里有一张世界地图,你能找到印度吗?是怎么找到的?
(补充:印度位于亚洲南部,与我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国家接壤,南面是印度洋。在这里老师特别要告诉大家,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三个国家曾经是一个国家,由于西方殖民者的分而治之,以及宗教差异等因素,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当时巴基斯坦有东、西两部分,后来东巴基斯坦又独立成为了孟加拉国。)
3、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一些有关印度的资料。你们能简单地说说印度吗?(首都、恒河、佛教、瑜伽功、飞饼、咖喱……)
4、现在让我们看一段多媒体,来具体了解一下印度。
5、小结:印度被人称为“佛教的发源地”。我国有许多佛经就是从印度流传过来的。
活动二、学习课文,探究西行足迹。
1、同学们学习得十分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听一首歌曲。还记得这首歌吗?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曲?(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
2、喜欢看《西游记》吗?谈谈你们对《西游记》的了解。
(补充:这部动画片是根据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拍摄的。书中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如果我们把书中有关神仙和妖怪的情节去掉,那么,《西游记》中的西天指的就是现在的印度,当时被称为天竺。唐僧也确有其人,到印度取经的事情也是真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玄奘西行的故事。
3、出示课题:11玄奘西行
4、公元629年,唐朝高僧玄奘悲伤行囊,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境,踏上了西行的征途,开始了他的文化探险之旅,让我们去追寻他的足迹吧!
5、学生读历史坊中《玄奘西行印度取经》的故事
6、这就是玄奘法师去天竺取经的往返路线图,边上还有一些数据。同学们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吗?(玄奘法师往返天竺的时间很长;访问的国家众多;学习印度佛教文化,翻译出了许多佛经;编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为后人研究古印度地理、历史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补充:往返共经历
行程高达50000里
留在天竺
游历100多个国家
潜心译经
译出经律论75部,总计1335卷之多)
7、小结:玄奘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他被称为“中国佛学界第一人”,是中国历史上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为沟通中印文化做出贡献的人之一。
三、听讲故事,感受中印友好
1、玄奘西行印度取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知道吗?在玄奘西行之前,19前,中印之间已经有了文化上的交流。
2、出示短片:简介白马寺
3、思考: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4、学生交流。集中讨论:白马寺中至今还有印度高僧的墓,这说明什么?
(印度高僧入乡随俗,把中国当作了自己的家,而中国僧人也把印度僧人看成了自己家乡的人,所以将印度僧人埋在了白马寺中。)
5、为什么要在中国河南洛阳白马寺修建一座具有印度建筑风格的佛殿呢?
6、是呀,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吸纳外来文化,就是佛教的传入。白马寺的建造,开创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先河。如今,中印两国一直保持着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友好往来。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洛阳白马寺,同时还留下了这样一段题词:
7、出示:这座寺院是中印之间建立联系的第一座建筑物,我向为建立这种联系的先驱表示敬意。
8、这句话道出了“白马寺”是中印两国建立关系的见证。以此表达了他的崇敬心理。我们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吧。
9、学生齐读。
10、补充佛殿修建内容。
11、学生讨论交流
12、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奠基礼。出示图片,师解说。
13、如今,每年元旦,中外朋友都要聚集于白马寺来聆听“马寺钟声”,用108下钟声消除心中一切烦恼。
四、交流资料,了解中印文化交流
1、这座佛殿象征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其实除了佛教,从古至今,中印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交流。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了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
3、思考:中国和印度两国之间有这么多文化交流,这对双方有什么好处?
(取长补短,促进自己国家的经济和文化进步)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和认识印度的概况,还知道中印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了解中国和古印度之间的关系。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和认识印度的概况,还知道中印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而这些往来和交流都离不开一个特殊的群体--使节。
2、听有关使节的故事。
1)什么是使节?
2)使节到其他国家去的目的是什么?
3)故事中使节在中国和印度的交往中做了哪些重要的事情?
4)使节的作用是什么?
3、小结:通过使节的交流能够相互传递两国的文化,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二、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中印人民是友好的,但是由于一些复杂的历史原因,所以两国交往中也难免会有一些矛盾冲突。该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冲突呢?又该如何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呢?
2、看录像
1)谁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为什么要提出呢?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4)说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方面的意义。
3、小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很多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家关系的重要准则。
三、总结
我相信,只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依据,国与国之间一定能和平共处的。同时也希望中印关系永远和睦,永远友好。
教学反思:
首先,为学生学习创设情景,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是本课的一个特点。如在课前三分钟就先播放印度风格的图片和音乐,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深入挖掘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人文教育的功能,凸显了德育的实效性是本课的又一特点。
第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最后,突出亮点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如在讲到“玄奘西游”时,我通过画路线图的方式处理,既体现了基本功,又使学生增加了新鲜感。
[《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上册)]
篇7:脑筋急转弯:《西游记》写唐僧西行取经一共多少回
脑筋急转弯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就是指当思维遇到特殊的阻碍时,要很快的离开习惯的思路,从别的方面来思考问题。现在泛指一些不能用通常的思路来回答的的智力问答题。脑筋急转弯分类比较广泛:有益智类,搞笑类,数学类,成人类等。 脑筋急转弯是种娱乐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字游戏。
《西游记》写唐僧西行取经,一共多少回?
相关阅读:
唐僧爬山涉水,走了十万八千里的路,经过十一个寒暑,客服种种困难,终于取得真经。
答案:
一回
篇8:中班数学教案:保护唐僧去取经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教案:保护唐僧去取经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类别等特征找出物体的不同。
2、从多种物体中通过比较、分类,进一步学会多面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3、能感受到观察、分析、判断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5、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活动准备】
孙悟空头饰;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1、老师切入话题“你们看过西游记吗,都知道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上西天取经的故事吧。可是啊,最近他在西天路上遇到了困难,需要我们去帮忙才能闯过关,小朋友愿意帮忙一起去保护唐僧取经吗?”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孙悟空入场。
2、孙悟空继续话题“俺老孙遇到了困难,需要你们帮忙闯关,好让俺师父能顺利取经。”播放PPT。
3、PPT显示第一张。
第一关:请小朋友找出谁和大家不一样。出示四只蝴蝶图片,他们大小不一样。
第二关:四只小熊,有一只颜色不一样。
第三关:四只小兔子,一只形状不一样。
4、孙悟空:孩子们,关卡要加强难度了。;当心哦。播放PPT:
第四关:四只小蝴蝶,大小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
第五关:四只小熊,颜色不一样,高矮也不一样,动作也不一样。
5、难度加难。
第六关:图片里有西红柿、苹果、草莓、樱桃,谁和大家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孩子发散思维,说出多种答案。)
6、第七关:难度加难,在规定一首歌里(西游记插曲)的.时间里,连过两关,找出图片中小鸭子、小鱼、小乌龟、小船,从中找出不一样的物体(小鸭子有毛,其他没有。小鱼数量多,其他的都是一只。小乌龟是走路的,其他事再水里的。小船的方向不一样,等等,引导幼儿多方面观察和思考得出不同答案)。找出真假美猴王(真的美猴王有金箍棒)。
7、结束播放,孙悟空很满意,感谢孩子们帮忙。播放歌曲(西游记结尾曲),大家来一起庆祝!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