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桃花潭记的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桃花潭记的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潭记的散文

篇1:桃花潭古镇游记散文

桃花潭古镇游记散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首千百年传诵的古诗,让我心生名诗出地之游,寻访古镇桃花潭,寻找诗仙当年的踪迹。

桃花潭古镇即桃花潭景区,座落在青弋江桃花潭的水岸边(万村古镇),占地面积约10000亩,景区自开始规划建设,经过近几年桃花潭人的精心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李白诗文化,万村古镇研究,千年龙舟赛事(每年端午节举行赛事,据说自明朝至今没有中断)的古民宿旅游的集散地。旅游观光项目逐年增加,游客人次年年提升,己经是皖东南地区最理想的旅游度假首选地,以“寻千年古镇,探李白诗魂”为主题,吸引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的游客。

桃花潭景区,以三大古建筑群为代表,温藏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向四面辐射。再加上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历史文物的保护,巧夺天工的打造,景区呈现出“古镇古景再现,古街老铺售卖,民居民宿参观等独有的游览创意,让你耳目一新,一探究竟。

桃花潭景区,汪伦墓地是该景区的主要景点,并与李白乘船的渡口比邻。陵墓门前方树立着男女唐朝人形象的白玉石像和石马,把整个墓地衬托的庄严肃穆,使游客立即有身临其境之感。墓地四周古树芲柏林立,坐北朝南,风水极佳。墓碑上详细记载了汪伦的人生经历,与诗仙的友好交往,并记载了该墓葬随朝代更迭的破坏和保护,使人览后,如梦初醒,原来如此。览此墓“如做了一回唐朝人,与诗仙醉了一壶酒,于汪伦渡了一次河”。

回转墓地,来到桃花潭石壁上的观潭亭,扶栏眺望对岸,跳岸歌声渡口,人声鼎沸,水岸石铺榔声四起,村妇洗涤笑语,清潵的潭水,流过脸前,不知洗去多少年她们的忧伤,携带着他们美好的愿望流向远方……

再望古镇,明清古建筑群,尽收眼底,马头墙,黑色瓦面的徽派建筑,静静的彰显往日古镇辉煌。破旧缺角的墙体,记载千古日月风雨的摧残,参天的古树用年轮数着岁月,用不屈不挠的生命,成为古镇的有生命的证明。

踏岸歌声渡口,人来人往,上下渡船的人络易不绝,船老大的号子声,回荡在青弋江两岸,“哎,过河了,快上了,一路走好了,下次再来了”宏亮的号音,穿过了清弋江河岸的古镇,渡船上的人,望着东流的桃花潭水,情不自禁地都“踏岸歌声”了。

在号声的陶醉下,亭子迎来了一位老人,听口音是本地人,我便笑着问:“请问您是本地人吗?”“是。”老人家笑着望着我:“你是外地的?”我点了点头。我接着说:“这里风景真好,老人家能说一说桃花潭的故事吗?”他仔细看了我一眼,示意我坐下,然后娓娓道来:“不瞒你说,我姓翟,桃花潭镇在唐朝叫万村镇,对面是翟家,是陈友谅的后代。传说陈友谅被朱元璋打败后,分支家人来到这里后,改陈姓为翟姓生存繁育下来,所以这里翟姓人很多,解放后又为桃东公社,建设陈村水电站时,改陈村镇,现今为开发桃花潭两岸旅游更名为‘桃花潭镇’。先生,请随江水往下看,从这里往下游十里是章渡镇,那时从桃花潭,到桃花渡口(下一渡口名),有十里桃花,而汪伦是万村的首富,与李白在京师科考相识,结为好友。在李白落魄之际,汪伦诚挚相邀下来到万村,看到了十里桃花的.美景,走过万家酒店的闹市,在与汪伦相处的日子里,对酒当歌,好不尽兴,就在离别之际,踏上渡船乘舟欲行,望着桃花潭清潵不见底的水,回望汪伦岸边招手别离的情,出口成章,成为千年绝句,我们这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朗诵。先生,千百年来,我们这里的人,都以这首诗为荣耀,传说着汪伦与诗仙的故事,这古镇的花花草草都记着他们,先生,我往潭的上游走了,对面还有翟家大祠,你去看看吧。”我被老人的简单陈述感动,送别了老人,踏上了渡船,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欣赏了“踏岸歌声”字匾,寻着古人的足迹,数着脚下被岁月磨得发光的石路,笑问着古铺小二,或别开洞天,或惊叹不已,或谈古问今,怀着最大的期待,到达了翟家大祠。

翟家大祠(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气势雄伟,集徽派建筑的所有工艺,雕梁画栋,殿深堂大。祠堂存有翟氏宗谱,立存祖宗牌位,祠堂的左右两壁,张贴家法家规和祖训,正堂照壁悬挂祖宗画像,让人肃然起敬。整个祠堂宣誓着翟姓家族兴旺发达、衰落的历史,也是皖东南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祠堂,游览后叹为观止,不往此行。

桃花潭古镇上的文昌阁与翟家大祠交相呼应,据说在两地之间建有八座牌坊群,见证翟氏后人的丰功伟绩。可惜这些宏伟的建筑,只有随着人们的传说,去追忆,去想象,去惋惜了。

桃花潭镇,还有许多古迹(如双荷塘等)都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但存留下来的古建筑,都说明了桃花潭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和坚强的责任。如果没有他们的执着和保护,就没有今天的汪伦墓,翟家大祠、文昌阁;如果没有他们的传承,就没有今天桃花潭镇的人文和许多民间传说,他们是桃花潭现有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功臣,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的主力军。我相信桃花潭人,正以暂新的姿态,保护好文物,开发好文物,经营好文物。以古色古香的古镇,古诗古墓的诗文,古渡古岸江水,古祠古训的民俗形象,成为广大游客梦寐以求的家园。

登上文昌阁楼台,桃花潭镇全景尽收眼底,奔腾的清弋江水,带着桃花潭的情谊,穿梭在江南大地,传说着古镇的人文,展示着古镇的新容……

篇2:桃花潭记诗歌

桃花潭记诗歌

三月我来过桃花潭

顺着桃花仙子的指引

走过一路的曲折

蜿蜒的小路尽头

是粉红的桃花

开放在一潭清水湾

啊!这就是桃花潭

春色撩人心的妩媚

偶尔一瓣桃花

漂落在身上

感觉着桃花绽放不是为了春天

它如桃花潭的精灵

这飘舞的精灵

牵动着多少文人墨客的灵魂

从王伦送我的情

到今年相聚的.春天

三月我来过桃花潭

三千尺潭水流过

诗仙走了以后

桃花每年都在水中残落

泛舟轻渡在傍晚江面

似火的夕阳映衬在眼前

你看美丽的青弋江

一片晚霞、一叶轻舟、

一起流淌着桃花的暗香

袅袅的薄雾迷蒙

是潺潺流水

还是梦里的重现

你用桃花的美酒

醉了多少人的痴颠

三月我来过桃花潭

那一湾清水的波动

如爱人留恋的目光

悠悠的荡漾着

朝露的晶莹

我要携子之手

桃花潭记的散文(共9篇)

在霞光的映衬下

并肩慢行

一片桃花

一个温柔的眼神

听一曲

桃花潭边的伯牙琴音

如一滴女神的眼泪

从上古流至如今

篇3:桃花潭之旅散文

桃花潭之旅散文

桃潭妙,

烟雾锁重霄。

渡口桃花香四溢,

潭中清水乐逍遥。

仙景万家寥。

——《忆江南?桃潭妙》/旖旎

应朋友之邀,一大早开车去江南游玩,可是天公不作美。四月的江南,烟雨绵绵,水雾连天,却抵挡不住那些旖旎风光的诱惑。桃花潭,与一首流传千年的李白诗篇《赠汪伦》,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传递着无数人的情,是我很多年前向往的去处。

桃花潭,位于安徽省泾县境内太平湖畔,系青弋江流经翟村与万村之间的一段水面。

沿途,山峦叠嶂,烟雾蒙蒙,峭岩上爬满青藤,点点映山红镶嵌在满山遍野的翠绿丛中,与半山腰茶园里采茶的一抹抹粉红对应成趣,还有山上建造精美的多角亭阁,不断地从眼前一闪而过。看不到高楼大厦,闻不到刺鼻异味,听不到嘈杂人声,只有清风微拂细雨轻吻。忍不住高高地仰起头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一下,感觉心旷神怡,所有烦恼荡然无存。

临近鹅卵石铺设的小巷,寻着诗仙李白的足迹,欣赏着两边古朴而清雅的民居和民居里摆放的各种古物及一些土特产。小巷的尽头是一座窗边雕花小木楼,里边的墙壁上有几首诗,其中一首就是李白诗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黑色行书体。

下了小楼,打着雨伞,映入眼帘的是渡口两边的桃花,头靠着头,手牵着手,粉红欲滴,花香四溢,还不时地下起了花瓣雨。在一排倒挂着脑袋的柳树与桃花间有两座诗仙的石雕像,一座是手捧酒杯的坐姿,一座是高举酒杯的站姿,旁边是一方雕刻着《赠汪伦》红色四句七绝碑石。好一个威风凛凛的千年诗仙、酒仙立于桃花潭的东岸。

据说当年汪伦邀请李白时,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看后欣然应邀,可是,没有看到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或许纳闷时,只听汪伦解释到:“十里桃花,是指十里处有桃花潭;万家酒店,是说潭边有姓万的酒肆。李白听后大笑不已,在汪伦的盛情款待下,开怀畅饮,那份友情被一首诗传颂千年,那种意境简直就是一个神话。

站在渡口远远望去,桃花潭上烟雾缭绕,或升腾、或分散,此刻,我的思绪仿佛也跟着升腾、升腾!那种天公不作美的想法也跟着分散、分散!听说这种景象也只有在细雨天才能看得到,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好运。雾里看花花更鲜,雾里飞鸟若隐若现,更有几艘船往来于潭中,船主忙得不亦乐乎。

乘上一艘木蓬船,站在船头,雨伞收拢了筋骨,任风雨飘摇、烟雾弥漫,仿佛有再锁重霄的气势。俯视潭水碧绿清幽,微波柔柔,忍不住把手插入潭中,随感觉清凉润心。雨伞上不断有水珠滑落潭中,荡开层层涟漪,这时,心情更是豁然开朗起来。仰望彼岸,怪石林立,层岩陡峭,一片葱绿,各种杂树以不同的姿势展现,亭台楼阁被烟雾笼罩着,忽而一闪一现,令人不得不想看个究竟。真是“千尺潭水九里村,桃花如雨柳如烟。”

游桃花潭,就不能不去看万家酒店。登上西岸,视野中满是青山绿水,还有不知名的古树、野草、野花、飞鸟,这里才是远离喧嚣、远离灯红酒绿、远离污染的世外桃源。我的相机快门按断,却收藏不了满眼美景。当踏入万家酒店旧址时,看见门槛的石头深陷,想像着千年前李白与汪伦光临时,景象是多么地繁荣,生意是多么地兴隆,而今,却是人去楼空一片萧条,只有青砖灰瓦驻守宅地,心中不免有一种莫名的遗憾。转而一想,这不是我能左右得了的`,随即一丝愁云掠过,接着,之前被烟雾包围的亭台楼阁一一近现眼前,更有高山流水的哗哗声不绝于耳,这让我想起一曲流传千古的《高山流水》,相比之下有另一番无可比拟的音韵。

感动中,我想象着千年前的情景:汪伦送别李白上船,然后站在岸上唱起了歌,那种不舍,那种深情,我想那首歌也无法唱尽;而李白听到歌声,或许是轻弹了男儿泪也说不定噢,要不然怎么随心赠与汪伦的一首诗就能流传千年呢?当是大诗仙啊!

我不能与汪伦相比,更不能与大诗仙李白相比,也不能与千年前的情景相比。然而,我朋友对我的那份友情,在我想来不亚于汪伦与李白之间的友情。因为我朋友在百忙中,陪我游览了所在城市的名胜古迹、风光秀丽的原生态景区,足迹踏遍方圆千里,还品尝了不至“万家”酒店的绿色菜肴。

这对于从小生长在平原的我来说,第一次倾倒在大山的怀抱,荡漾在诗仙李白吟诗赠汪伦的桃花潭中,畅游在诗一样的风景里,领略了大自然赋予的独特风光,心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这怎能不感谢我的朋友呢?我没有李白那样的才情,不能用赠诗的方式表达出我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只能把那份感动抑制在心灵的最深处,让记忆永烙心扉,用一生回忆相赠。

桃潭妙,妙就妙在他的清澈,妙就妙在他的坦荡,妙就妙在他的和善,妙就妙在他的幽深,妙就妙在由诗仙李白一首《赠汪伦》而闻名遐迩。

篇4:相思的桃花潭散文

相思的桃花潭散文

相思的桃花潭,有多深多浅,如果你一陷进去,拔出来就难。我不知道你的桃花潭有多深,还是有多浅。但那都是我相思的层面。我无法忘记我对你爱的幽深,也无法忘记我对你爱的沉醉。我就象沉醉在你梦的渴望里,永远的不能醒。

你就象美丽的彩霞飘荡在我的晴空里,你还象夜里的流星雨划过我梦的窗台,我在痴痴的久盼,冥想。你还象耀眼的星星从那桃花潭里飞出,落在我挑逗的枝条上,你象露珠似的饮醉,在相思的梦里。

就象那美丽的桃花潭里盈动出你的身影,那样曼妙的从潭里浮出,说是芙蓉出水,也不为过,好美的轮廓,好动人的感触,栩栩如生象在画里,还象在梦里,好美,好动人。

还象在你那懵懂的眼神里,刻上深浅不一的痕迹,那曼妙的醒,在扯动着美丽的绿衣,你在醉心的漂移,好美。象在潭里出神入化,用眼神拥抱,用爱接吻。就象你少女的模样在那潭里雕琢,我仰望着天,背靠着你,偶尔触碰到你,你的温柔叫我一次次的心动,就象我的美丽停留在你的相思中,你那娇嫩欲滴的脸庞,象在我的梦境里规划,好美的轮廓,好动人的睫毛美。

滴滴相思,就象从那桃花潭里汩出,就象你两扇的睫,在梦境里为我开启。

我象把我的爱铸成美丽的阶梯,一级一级的走向你,为了你默许,为了你遭受暴风骤雨的袭击,就象我永远站在你的深潭中,你把我雕琢成雕像和化石的模样,为你燃烧为你纯情。

或许你永远不知道大地上还有一双眼睛在漆黑的夜里寻找你,就象穿透你铅云沉重的门,目光隔着禁锢的栅栏,隔着不能逾越的距离,在那里想完成爱的相聚。

日日黄昏里,你那桃花潭里的温柔镀亮我的双眼,在那每一个和你相遇的角度,默视你的`圣洁和美丽,就象你少女美丽的形象冉冉的升起,在我即将奏鸣的天庭里,听到我箫声的低语,在你天籁的梦境里,迂回。

真想穿透月亮和星星的诱惑,走向你。就象捧着你圣洁的美丽,绽放我所有的魅力,扑向你。

可是你的长发总象在我的面前飘逸,就象流泻的黑瀑,笼罩着我,我无法走出,那深不见底的深潭。

我无法探求你潭的深浅,就象无法探求你一样,我在那相思的梦境里苦等千年,万年,永不休。

今夜我又看到那鸟儿飞起来了,是从那桃花潭里飞出的吗?

我拭目以待!

篇5:桃花潭日记

桃花潭日记

安徽游玩第三天,我们去了安徽宣城的桃花潭。听爸爸妈妈说宣城因为造纸非常有名,所以才起名为宣城的。

桃花潭是个镇,这个镇是一个具有多年历史文化古镇,里面有公元1770年建造的文昌阁,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中华第一祠,还有闻名天下的桃花潭。

刚到桃花潭的时候,首先看到文昌阁。这可不是我们扬州的文昌阁哦,这里的文昌阁是乾隆年间由翟氏家族捐款建造,在清朝早期,文昌阁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文昌会,入会者都是写科第士子,赋诗咏诗、作画为文,文昌阁成为兴会讲学的地方,促使了当地文化的昌盛。

来到中华第一祠,里面非常大,听说可以摆108桌酒席,祠内有很多牌匾,其中有皇帝所赐,可见“中华第一祠”真是名不虚传。

我们又到了桃花潭的中央,桃花潭的水真清啊,真的.可以看到水底。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李白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坐船的时候,爸爸问我形容潭水清澈的成语有哪些?我想了想有清澈见底、清澈透明、水清如镜……原来处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啊。

这就是桃花潭,有空让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带你们来玩一玩,看一看吧!

篇6: 今日,又回桃花潭散文

今日,又回桃花潭散文

没有桃花随波荡漾的倩影,没有万家醇厚扑鼻的酒香,没有李白纵笔挥毫的癫狂,没有汪伦一泻千里的深情。

梦中桃花潭,只与那个叫阳山塔的小村子连在一起。

村前弯弯的小河,似母亲半环的手臂,亲搂着梦中的孩子。河上那座石桥,又青又亮,悠悠岁月,微风中恬静安详。河岸古杨,硕大的树冠,仿佛绿色的伞,炎炎烈日中洒下片片甘凉。树下洗衣的奶奶,年迈慈祥……

记忆中的阳山塔,是童年最温馨的一首歌。梦中慈祥的奶奶,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童年,知了叫了,暑假到了,收割新稻的时候也到了。奶奶总是倚门翘首而望,盼望我们早日回家吃新米。我们进门,是奶奶最快乐的时候,她伸出瘦骨嶙峋的双手,摸摸我的头,笑呵呵地说长高了长高了,摸摸我的脸,心痛地说瘦了瘦了。然后就用刚刚打下的新米,迫不及待地给我们烧出香喷喷热呼呼的米饭。

那时奶奶唯一的希望就是盼望我们能在家中多呆几天,而幼年不懂事的我,每当夕阳西下时,又哭又叫,吵着回家……那是奶奶最伤心最无奈的时候,多年以后,当我们长大成人,奶奶依旧喋喋不休地数落我。

每天中午,奶奶变着花样做饭给我吃,绿油油的韭菜,和着白白的面粉,煎成薄薄的饼。奶奶不厌其烦,一锅接一锅地煎,金灿灿油汪汪的饼,吃得我欢快淋漓满嘴生津。可是奶奶总是嫌我吃得太少太少……

每天下午酷暑稍减,那是奶奶最纠结的时候,我总爱跟在村里孩子后面,去后山放牛。奶奶怕我晒了怕我累了怕我中暑了,总是絮絮叨叨不让我去,劝我哄我甚至威胁我,可是每次都不见成效,奶奶就迁怪村中的孩子,不许她们再来邀我。于是就出现了滑稽的一幕幕,窗子外面垫着脚尖勾着的小脑袋,墙角不停挥动的小手,对面噢噢噢的口哨声,一如现在偷打麻将的人的信号一般诡秘奇趣。突围后的我,异常兴奋地跟在朋友后面,叽叽喳喳,一起朝队里牛棚奔去。生长在茶区湖畔的我,只对茶和湖有着切身的体会,对牛是既爱又怕,常常惹得大家哄堂大笑。牛也欺生,常常不待见我,一副牛哄哄的样子。偶尔朋友强硬地制服了它,让我上去,我是无论如何也爬不上牛背也不敢爬上牛背,生怕它一不高兴将我甩了下来。于是别人优哉游哉地骑在牛背上,我只好满头大汗地小跑着跟在后面。夏天,后山的草又嫩又密,牛儿一见到香喷喷的`青草,就一头扎了进去,吃得舍不得抬起头。大家就开始恣意玩耍,在草坪上滚来逛去,在树丛中钻来钻去,在山坡上跑来跑去,捉蛐蛐,抓蚂蚱,逮蜻蜓,罩蝴蝶,摘野果……整个后山都回荡着我们欢快的笑声……

每年的假期,只要到了阳山塔,必定要到桃花潭去。那时还没有桃花潭这个漂亮浪漫的名字,当然也没有听说过李白、汪伦的传说,大家都叫她“陈村”,一个朴朴实实平平凡凡的江南小镇。小镇以河潭为界,一分为二,河东是古老的万村老街,河西是人丁兴旺的翟家。万村与翟家的联系,除了一座刚刚新建的大型平板桥,还有河上老艄公的渡船。陈村最吸引我们的,除了万村老街各色糕点各类花布,就是每年端午节河潭上的龙舟比赛,那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的人群,激情飞扬万人空巷吼声震天的场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饱受贫困折磨的奶奶,生活没有赋予她基本的物质需求,却给了她一副特别结实的身体。每当奶奶站在门口呼叫叔叔之时,村里人都说,“听姑奶奶的声音,肯定能活到一百岁”。可就在我去合肥读书那一年,80岁奶奶的身体明显不如以前了。次年暑假,我从泾县坐火车回合肥,中途在奶奶家住了一晚,没有想到那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从此阴阳二隔,无处话凄凉。记得那天凌晨,天刚刚放亮,叔叔就陪我赶路了,奶奶将我送到村口,久久不愿回去,当时心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预感,所有一直不敢回头……几个月后,奶奶永远离开了。当时在合肥上学,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没有在灵前磕上一个头烧一张纸,也没有送上最后程……

第二年新春,按照家乡的习俗,祭新坟,父亲带着我们去了阳山塔……

奶奶走了,从那以后,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踏上过回阳山塔的路……

今日,又回桃花潭,昔日的小镇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祥和宁静。古老的万村街上,成群结队行走的不再是当地的乡民。商铺亦在,只是大门紧闭,糕点花布已经荡然无存没了去向。河潭之上,流水依旧,游船喧哗,只是少了原汁原味的老艄公。桃花潭,刻在青石麻石之上鲜红的三个大字格外耀眼,令人心旌荡漾。李白、汪伦从历史中大踏步走了出来,万家酒店、踏歌古岸,桃源别境,义门,近水楼台、大夫第、汪伦墓等精彩纷呈,一一亮相,大红灯笼一路高高挂起喜迎八方来宾。走在万村老街铺满鹅卵石的小巷中,穿越在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间,流连于古桥古树的村落里,品味千年的桃源,领略人文的熏陶,感悟历史的厚重。桃花潭,绽放出灿烂的容颜。

篇7:从桃花潭到太平湖的散文

从桃花潭到太平湖的散文

从南陵出发,打算直奔桃花潭,一睹它的芳容。坐在车上一路看过去都是风景。过了泾县后,风景更美了,在靠近桃花潭约十多公里时,就能沿途看到一潭接一潭的碧水,与村庄紧靠,与青山相映。让人恨不能多长几双眼睛才忙得过来。

天上落着绵绵的秋雨,更让山水多了几分秀色。到了桃花潭的大门口时,怎么就没看到一点水,抬头看看公园风景介绍图,里面除了一条古街,感觉好像没什么东西看,还要花几十元的门票,划不来。听当地人说桃花潭要等到桃花开的时候才好玩,想想也是,这个时候去看一大片秃桃枝,有啥意思,还不如沿着公路一路看看也能过瘾。桃花潭不就是一大滩水而已,要不是李大人一首诗让他出了名,还不是和公园外的那些水差不多吗.

今人闲多,钱多,找不到玩的,就喜欢拿古名人的事说事,赚钱。当年李白大老远的奔这里来,受到汪兄和一群粉丝的盛情款待,吃了一顿纯粹的农家乐,又狂饮了一通桃花潭水酿的米酒。这位从不对权贵摧眉折腰的倔老头,踏遍了千山万水,诗也写的倍棒,仍觉壮志未酬,吃腻了玉盘珍馐,在这里舒舒服服享受了一下另一种人生,惬意极了,在半醉半醒间,接过汪伦要求签名的纸,大笔一挥,谁曾料想区区几个字,千年之后却富了这方天地,看那些一幢一幢的`豪宅,真牛。不过,大诗人对汪兄的款款深情的感激是真诚的。

一路瞎想着,路似乎越来越难行了,甚至没有水泥路了,走着走着又看见了更大的一滩水,边上有个小房子,上面写着太平湖游船票八十五元,啊呀,这就是太平湖,常在报纸上看到旅行社的广告,以为它是个热闹非凡的旅游胜地,却原来这般冷清地埋没在这深山老林里。

就这样与他不期而遇。

初看它不怎么起眼,不想坐游船,到底还是经不住朋友劝,勉强上船。船开着开着就觉得很美了,拿出相机准备弄几张风景,却发现新买的电池却没电,一张也拍不出来。心里沮丧极了。偏偏还是家门口人卖的货,不好意思找人家说理。

天上虽然下着微雨,山中飘着白雾,仍旧遮掩不住一路的湖光山色,群山环抱着绿水,碧水平静如镜,倒映着群山。听船上人说这湖均深四米,最深七十多米。湖中偶见一些小小的岛,有的像小房子那么大,远看,美极了。湖边还居住着俩个村庄,相隔十几里路远。村庄里的白房子与青山绿水相衬,显得格外耀眼。这里没有公路,他们与外界接触只能靠家里的船。在这里看不见一块可以耕种的地,只有极少极少的茶树。估计他们的一切给养多靠外界。

两边的山上越往上游走,便慢慢的由乔木过渡到了灌木和竹林。湖上的风略带寒意,挟带着冷雨扑面而来,只好从船头躲到船里避风,但隔着玻璃又看不过瘾,只好又跑到船头去找冻,想着在这样的山水间泛舟,应该做点诗才好。“太平湖上泛舟游,青山无语水自流。湖山一片雨濛濛,……”还未想出下句,开船的人讲,黄金岛到了,只好紧跟着下船上岛。

黄金岛原名黄荆岛,后来改名不知是何因,是为了吸引游客的好奇心还是咋的,只想上岛,不想去看解说。上面除了一幢烂尾楼和几个亭子,没有任何建筑。恰恰是这些破坏了这里的和谐,要不然感觉这岛就是王母娘娘的行宫,这湖就是瑶池了。

岛上安静极了,连鸟也不曾看见一只,地上覆盖着厚厚的树叶。用不了半个小时,就从另一面下岛上船了。这岛远看确实很美,四面临水,岛上林木葱茏,再加雨雾朦胧,使它看起来缥缈如仙宫。

一路游船,满足了观山望水之愿,有时候都迷糊了,我们到底是人还是仙,若是那雾散尽后,那层峦叠嶂处,会不会走出一位仙翁,笑迎我们而来。以至于船已返回到原处,还未回过神来,以为又到了另一个岛,游兴浓得散不开。

坐上回程的车,窄窄的公路颠颠簸簸的,虽然回想一路的游程意犹未尽,感觉肚子还是饿得不轻,后背冒着虚汗,纵到仙境一游,毕竟成不了仙,还是一身烟火味。这么老大的山怎么连颗野果也采不到,不知那只成天逍遥的鸟儿有没有虫子吃、还是赶紧回去吧,风风雨雨奔波,解决穿衣吃饭这个大根本的问题,这样才接地气,实在,安稳。别的,啥都不重要。

篇8:散文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散文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同学们,大家先看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二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大家知道这首诗中柳州深是指哪个诗人吗的?对了,他就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寂寞的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 )

2、多媒体展示“作者介绍”和 “记”的文体知识

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在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他因政治原因被贬湖南永州,后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在任永州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比如《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核舟记》 《醉翁亭记》

3、感知文章

(1)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

(2)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悄怆(chuàng) 篁(huáng)竹 清洌 (liè) 为坻 (chí) 为屿(yǔ) 翕(xī)忽 为嵁(kān) 差(cī)互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佁(yǐ) 然不动 俶(chù)尔远逝

龚 (gōng)古

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3)听读(播放多媒体):我们听一听录音示范朗读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4)同学推荐代表范读。要求带着感情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并且能够带着感情。我们就从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篇9:仿写小石潭记散文

自从被贬为永州司马,我心中就一直很忧郁,大概是因为永州这里太过于荒僻,太过于冷清了,加之我的政敌对我一直耿耿于怀,到处造谣诽谤,使我不得片刻安宁.于是在今天,我决定在永州这个僻静的地方转转,散散心.想罢,便约上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出发了.一路上,我们吟诗作乐,甚是愉快.谈笑间,我们来到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的竹林,使我们的眼睛都充满了这翠绿的颜色。

.忽然,竹林后面传来了阵阵的水声,如同玉佩碰撞那样的清脆悦耳,听了令人心中很是快乐.我们从竹林中找到一条蜿蜒的小路,便穿过去,看到了一个小小的`水潭,这小潭的底部全是石头,里面的水清澈见底.潭中鱼儿大约有一百多条,大大小小,都仿佛在空中游动,没有依托一样.一缕阳光洒下,潭中鱼儿的影子,便倒映在石头上.走近一看,原本一动不动的影子哗的一下散开了.只剩下高低不平,形态各异的石头,有的成了小石礁、小岛屿,有的成了小石垒、小石岩.正看着,鱼儿又游回来了,行动轻快而敏捷,似乎在和我们开玩笑。

累了,坐下来,环顾四周,岸边的树木青葱,树上葱绿的藤互相连结着、缠绕着、覆盖着,参差不齐,随风飘扬.我又向着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弯弯曲曲,溪水像蛇爬过一样.两岸的地势,就像狗牙那样互相交错,根本就看不到溪水的尽头.看了一会,起身,发现四周都是竹子、树木,周围静悄悄的没有人声,整个气氛使人感到孤寂、凄凉,寒气透骨,心里忧伤.这些景色有让我感到了贬职的忧伤,由于这环境实在过于冷清,是我不敢久留,怕再次触景生情,于是我记下景色就离开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