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_fyx”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快手刘的教学设计之一,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快手刘的教学设计之一,欢迎大家分享。

篇1:快手刘的教学设计之一
快手刘的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表现童心和童趣,理解一般叙述与典型介绍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练习选用指定的词语写一篇短文,介绍魔术表演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抓住描写变戏法的过程及“我”的心理活动,感悟快手刘纯熟的技巧和出神入化的手技。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一、板书课题
引导质疑教者先板书“快手”,提问:什么叫“快手”?(做事敏捷的人) (比如有两个人电脑打字,甲一分钟打40个字,乙一分钟打80多个字,乙就是—快手)接着板书“刘”,指出这“刘”是一个人的姓。
1.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快手刘”是干什么的快手?他干这个玩意儿的目的是什么?
(2)他有没有当众表演?怎么表演的?
2. 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
3.速读课文,读后组织讨论。
(1)“快手刘”是干什么的快手?(变戏法,“小碗扣球”的快手)
(2)他干这个玩意儿的目的是什么?(让人买他的糖)
二、初读指导
1.学习生字词。
(1)“快手刘”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戏法怎么个玩法?读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下列生字词:撂地卖糖白瓷简单绢子玻璃球眨动
(2)“我”与“快手刘”有一次打赌,“我”输了,结果怎样?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下列生字词:臊烫棒糖
(3)字音教学:着重读准“臊、瓷”。(平舌音) 字形教学:仁匕较买”和“卖”、“棒”和“捧”、“臊”和“澡”。理解词义.:撂地。撂,放,搁。撂地,不种地。用动作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其他词语。
(4)复习巩固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听写“玻璃、发烫、眨动、简单”等词。
2.轻声读全文,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的?(第2~10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分为几段?(首尾两个自然段各为一段,中间9个自然段为一段)
(3)第二段又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主要内容?(第2自然段介绍“快手刘”玩“小碗扣球”的一般情况,第3-10自然段写有一次“我”与“快手刘”打赌的经过) 读后讨论并在书上做记号。
(4)默读全文,思考各段段落大意,讨论后小结。
①第一段:介绍“快手刘”是一位变戏法的人。
②第二段:写“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
③第三段:写“我”对“快手刘”的赞叹。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三、作业
1.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读一读,再抄写。简单晾奇滴溜溜惊讶不已眨动发烫禁不住神奇无比
2. 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品读理解“快手刘”戏法的过程及“我”的心理活动,体会“快手刘”的纯熟技艺。
一、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惊奇眨动发烫滴溜溜禁不住惊讶不已神奇无比针对听写中的具体情况,指导正确书写相关的词语。
2.提问:
(1)课文共分几段?各段写的什么内容?
(2)第二段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说说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 这篇文章对“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和概括,是哪个词语?请从课文里找出来。(神奇无比)
2.现在我们来看各段是怎么写“快手刘”变戏法“神奇无比”的。
(1)默读第一段。讨论:这一段只有一句话,尽管没有具体写“快手刘”的“神奇无比”,还是告诉了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快手刘”是一个“快手”,“我”因为经常去看,所以对他变戏法的情况非常熟悉。
(2)朗读第二段第一部分,研究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玻璃球儿”,主要是交代“快手刘”变戏法的工具;第二层从“就这……”到这一部分的末尾,主要写“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
①简要说说“快手刘”变戏法的名称和工具。
②理解“神出鬼没”,(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课文是怎样写“快手刘”变戏法“神出鬼没”的? 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同座间练习运用下列词语描述“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明明居然难道东指西吹好像
③画出这一部分表现“快手刘”变戏法“神奇无比”的句子并交流。
(3)默读第二段第二部分,简要叙述这一部分的内容。
① 读第3—6自然段,说说“我”及“快手刘”当时的话语、神态和动作。
②讨论:“我”为什么这么自信?(亲眼瞧见亲眼所见)
③结果怎样呢?指名读第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咦,碗下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球儿都飞了?”“怪,怪,怪!”)并朗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用波浪线画出写“快手刘”的话语和动作的语句,看看这两部分的介绍告诉了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快手刘”变戏法“神奇无比”,糖稀货真价实,为人善良)
④想一想:文章为什么要写“我”的话语和心理活动?(从“我”的“亲眼”所见和当时的心理活动,更能表现“快手刘”所变戏法的“神奇无比”)
⑤教师读第10自然段。指出这两句话不仅写了这次打赌的结局,还写了从此以后的情况。
(4)齐读最后一段,指导读两个“真是”,体会赞扬的语气。
3.朗读全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做好复述的准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 复述课文。
2. 练习选用指定的词语写一篇短文,介绍魔术表演的情况。
一、指导复述
1.重点指导复述第二段,可分两个阶段进行。
(1) 提问:第二段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部分写“快手刘”变戏法“小碗扣球”的工具及玩法,第二部分写有一次“我”和“快手刘”打赌的经过情况)
(2)复述第一部分。仔细阅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记住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
①“快手刘”变戏法的工具。(黄布白瓷小茶碗大红玻璃球)
②变得神出鬼没。(明明看见居然难道)
③变戏法时的情景。(叫天喊地东指西吹) 分别记住主要内容,同座互相练习复述,提出补充意见,再练习。指名当众复述并进行评议。
(3)以表演助记忆,复述第二部分。
①同座分角色(“我”、“快手刘”)轮流读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齐读),记住描写各自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② 合上课本,共同复述第二部分内容。
二、指导写魔术表演
1.读课后习题4。想一想:这道题总的要求是什么?有哪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总的要求是写魔术表演。具体要求有两点:一是这次魔术表演是要让自己“惊奇”的,二是提供了9个词语供选用,可以自由选择,但大部分都要用上)
2.有条件的班级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次魔术表演或让有能力表演魔术的同学当众表演,给同学提供感性材料。
3.默读《快手刘》,思考:这篇文章写了“快手刘”变戏法时的哪些方面?(语言、动作和表情)还写了“我”的什么?(心理活动以及动作、语言)
4.回忆已经看过的魔术,仔细想想当时的情景,练习写作。
三、作业完成习作。
板书:
13 快手刘
一块黄布 两个白瓷小茶碗 四个大红玻璃球
(神出鬼没)
明明看见 居然难道
亲眼瞧见 居然难道
真是个“快手刘”
神奇无比
篇2:《快手刘》教学方案设计
《快手刘》教学方案设计
设计思路: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加语感、陶冶情操起着其他任何认知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语文课堂就要强调朗读,这和学习其它学科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根据本课的特点我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人为本,运用媒体进行朗读训练,整体感悟”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运用媒体进行朗读训练”,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朗读形式多样化,把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方法,本课采用的快速读、默读、个人读、配乐读、欣赏读、小组读、全班读、分角色朗读等等,这是感悟型语文教学遵循的极为重要的原则和手段。“整体感悟”既体现了语感成分的综合,又体现了多种心理思想活动的综合。
教学目标:1.品读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变戏法的过程以及“我”的心理活
动,体会快手刘纯熟的技巧和出神入化的手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本文把快手刘变戏法的过程写得十分生动逼真,语言准确,动态感强烈,首尾呼应;同时又写出了孩子天真的心理,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品读感悟描写变戏法过程的词句和我的心里活动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谁来说说快手刘是什么人呢?(电脑出示:快手刘变戏法的画面)
二、精读感悟课文
(一)品读感悟第二自然段
1、快速浏览文章,“快手刘”的手法如此娴熟,课文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和概括“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形。请你找一找。(神奇无比)
2、出示: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神奇无比。句子中的“神奇无比”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神出鬼没、神乎其神、奇妙无比……)
3、快手刘变戏法究竟是怎样的神奇无比呢?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想明白了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快手刘变戏法的神奇。
4、学生交流朗读自己所画的句子,可以谈感受,也可以试着朗读,相机指导朗读,使学生体会快手刘变戏法“神出鬼没”的纯熟技巧。
(1)、引导学生从变戏法的工具简单体会他变得神出鬼没。
①电脑出示: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东西,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
②“再普通不过”的东西是指什么?
③“神出鬼没”是什么意思?从哪里体会出的?
(2)、引导学生从快手刘变戏法的动作中体会他变得神出鬼没
(其一是具体写“神出鬼没”:你明明看见每一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可是,嘿!居然四个球儿全都跑到一个茶碗下边去了。其二是概括写“神出鬼没”: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一边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帮手似的。四个小球儿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
5.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好这段话呢?
(抓住关键词,体会快手刘变戏法时灵活快捷的手法。)
(二)品读感悟第三~十自然段
1、“快手刘”变戏法是手脚灵活快捷,吸引了很多爱凑热闹的小孩子,我更是被他玩“小碗扣球”时出神入化的技艺折服。自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找出“我”当时心理变化的过程,想一想“我”的心理为什么会这么变化?
(自信
惊讶
脸红
钦佩)
2.小组交流讨论朗读体会。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思考:为什么要把“我”当时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写得这么具体?
(从“我”的亲眼所见和当时的心理活动更能表现“快手刘”所变戏法的“神奇无比”)
5.读了这段,你除了感受到快手刘变戏法技术高超以外,还有什么体会?(善良)
三、总结全文
1、这么一位可亲可敬的民间艺人在大作家冯骥才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它发出了这样的赞叹:真是个“快手刘”!
2、出示最后一节:真是个“快手刘”。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神奇无比。
①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敬佩之情,读出对小时候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②“快手刘”为什么加引号?
③你还知道哪些有类似“快手刘”这样的名号的民间艺人?或者是街头巷尾那些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本事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的手艺人?
④电脑播放录像:自行拍摄的惠山直街民间艺人。
四、网上冲浪
搜寻民间艺人的成长故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4。选一个最让你惊奇的魔术节目写下来,或者从刚才的录像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民间手艺写下来。
篇3:《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会认“喉”等六个字。
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⑶听一听、唱一唱刘三姐唱的山歌。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究,以默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的原因。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刘三姐唱的山歌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刘三姐唱的山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2.难点: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的原因。
3.关键:读一读、唱一唱刘三姐唱的山歌,体会山歌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 广西地杰人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 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刘三姐)对了,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她美丽、聪明、善良、可爱,善于用歌声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让我们先来听听刘三姐的山歌吧!
2.播放《山歌好比春江水》。
3.教师:听了刘三姐的歌,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生自由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5.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刘三姐的歌声走近刘三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刘三姐的歌声,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同时也为突破课文重难点打下基础。)
二、要求导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掌握它们。
⑵按照“刘三姐山歌唱得好,人品更好,深受乡亲们爱戴”、“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刘三姐与莫财主请来的三个秀才对歌”、“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场眉吐气,拍手称快?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
⑴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债”、“禽”。
⑶教师再次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认读。
⑷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疾恶如仇:本课指刘三姐憎恨坏人坏事如同憎恨仇敌一样。
仗义执言:本课指刘三姐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面红耳亦:本课形容秀才们被骂得脸和耳朵都红了。
气急败坏:指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
狼狈不堪;形容受窘的样子。
扬眉吐气:扬起眉毛,吐出闷气。形容长期受到压抑得到舒展后的兴奋神情。
蜂拥而上:像蜜蜂一样拥上前去。
恼羞成怒:由于气恼、羞愧而发怒。
幸灾乐祸:对别人遭受灾祸感到高兴。
如坐针毡:好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3.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
5.反馈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1~2):讲刘三姐山歌唱得好,人品更好,深受乡亲们爱戴。
第二段(3~8):讲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
第三段(9~21):写刘三姐与莫财主请来的三个秀才对歌。
第四段(22):写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理清文章的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理解、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刘三姐为什么会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2.指名反馈。
一是刘三姐山歌唱得好:她唱起山歌来,不仅乡亲们爱听,连那些飞鸟游鱼都会听得入迷。
二是刘三姐人品好;她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不难,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了解刘三姐深受乡亲们爱戴的原因,为学习后面内容做准备。)
四、学习第二、三部分内容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
⑴默读第二、三部分内容,思考:刘三姐如何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 ⑵把刘三姐的山歌选几首自己喜欢的读一读,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2.指名反馈。
⑴当管家仗着莫家的势力,要抢阿牛的一只野兔时,刘三姐用山歌灭了管家的威风。
⑵莫怀仁想霸占茶山,做自家坟地,被刘三姐用山歌揭穿了企图,使他的阴谋没有得逞。
⑶当莫怀仁提亲威胁时,刘三姐提出对山歌的要求。然后用山歌击败了莫怀仁请来的三个秀才。
3.教师:刘三姐的山歌真神奇,竟能用山歌当作武器同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那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刘三姐唱的山歌,体会一下山歌的威力。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教师出示山歌内容:
⑴天地山川盘古开,飞禽走兽众人财。想吃鲜鱼就撒网,要吃野兔带箭来。(意思是说管家不能抢别人的劳动果实。)
⑵大路不平众人踩,情理不和众人排。横梁不正刀斧吹,管你是斜还是歪。(意思是说什么事情都得讲道理,你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就可以站出来讲。)
⑶没后悔,你会腾云我会飞,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意思是绝不后悔,我也不怕你。)
⑷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发大水,歌声塞断九条河。(意思是说我的歌比你们的歌多得多,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⑸笑死人,劝你莫进圣人门,若是碰见孔夫子,留神板子打手心。(意思是你们不配做读书郎,如果是孔夫子的学生,你们这么差,一定要被打手心的。)
5.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山歌。
6.教师:从这些山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真是疾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敢于用山歌与土豪劣绅做斗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他们边读边思考,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刘三姐唱的山歌,体会山歌的含义,理解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
五、感受人民群众的品质
1.教师:同学们,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以莫怀仁为首的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那人民群众又有什么表现呢?找出有关语句读读。
2.交流反馈:
⑴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大长了乡亲们的志气。乡亲们捋袖挥拳,蜂拥而上,管家在众人的嘲笑和咒骂声中急忙溜走了。人们都围上来说:“三姐,你的歌唱得好,真唱到我们心窝里了。”
⑵三个秀才和刘三姐对了一阵歌,已经狼狈不堪了,乡亲们还想戏弄他们一下,就出了个谜语让他们猜。
3.教师: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什么? (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六、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永远深受乡亲们爱戴。(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刘三姐走遍了壮族的山川野岭,她的歌声也传遍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七、布置作业
l.照样子,写词语。
灰溜溜 弯弯曲曲
2.看拼音,写词语。
qì jí bàihuài yánɡ m?i tǔ qì nǎo xiūch?nɡ nù xìnɡ zāi lahu?
( ) ( ) ( ) (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对别人遭受灾祸感到高兴。 (幸灾乐祸)
②好像坐在插满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如坐针毡)
③憎恨坏人坏事如同憎恨仇敌一样。 (疾恶如仇)
④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仗义执言)
4.找近义词。
入迷( ) 爱戴( ) 嘲笑( ) 气急败坏( ) 轻蔑( ) 崎岖( ) 戏弄( ) 无计可施( )
5.多音字组词。
吓 难 冠 丧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刘三姐山歌唱得好,人品(更)好。她(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还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因此),她深受乡亲们爱戴。
7.加标点并回答问题。
刘三姐走遍壮族的山川野岭□她的歌声也传遍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却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因为刘三姐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还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所以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8.有条件的同学观看电影《刘三姐》,或有兴趣的同学学唱刘三姐的山歌。
附:板书设计
5.刘三姐
山歌唱得好
刘三姐 人品更好:热爱乡里 嫉恶如仇 深受爱戴
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
篇4:《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喉”等六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3、听一听、唱一唱刘三姐唱的山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究,以默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的原因。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刘三姐唱的山歌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刘三姐唱的山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教学难点:
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的原因。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 广西地杰人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刘三姐)对了,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她美丽、聪明、善良、可爱,善于用歌声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让我们先来听听刘三姐的山歌吧!
2、播放《山歌好比春江水》。
3、教师:听了刘三姐的歌,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生自由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5、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刘三姐的歌声走近刘三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要求导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掌握它们。
(2)按照“刘三姐山歌唱得好,人品更好,深受乡亲们爱戴”、“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刘三姐与莫财主请来的三个秀才对歌”、“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债”、“禽”。
(3)教师再次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认读。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疾恶如仇:本课指刘三姐憎恨坏人坏事如同憎恨仇敌一样。
仗义执言:本课指刘三姐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面红耳亦:本课形容秀才们被骂得脸和耳朵都红了。
气急败坏:指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
狼狈不堪;形容受窘的样子。
扬眉吐气:扬起眉毛,吐出闷气。形容长期受到压抑得到舒展后的兴奋神情。
蜂拥而上:像蜜蜂一样拥上前去。
恼羞成怒:由于气恼、羞愧而发怒。
幸灾乐祸:对别人遭受灾祸感到高兴。
如坐针毡:好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3、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
5、反馈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1~2):讲刘三姐山歌唱得好,人品更好,深受乡亲们爱戴。
第二段(3~8):讲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
第三段(9~21):写刘三姐与莫财主请来的三个秀才对歌。
第四段(22):写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刘三姐为什么会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2、指名反馈。
一是刘三姐山歌唱得好:她唱起山歌来,不仅乡亲们爱听,连那些飞鸟游鱼都会听得入迷。
二是刘三姐人品好;她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
四、学习第二、三部分内容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
(1)默读第二、三部分内容,思考:刘三姐如何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
(2)把刘三姐的山歌选几首自己喜欢的读一读,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2、指名反馈。
(1)当管家仗着莫家的势力,要抢阿牛的一只野兔时,刘三姐用山歌灭了管家的威风。
(2)莫怀仁想霸占茶山,做自家坟地,被刘三姐用山歌揭穿了企图,使他的阴谋没有得逞。
(3)当莫怀仁提亲威胁时,刘三姐提出对山歌的要求。然后用山歌击败了莫怀仁请来的三个秀才。
3、教师:刘三姐的山歌真神奇,竟能用山歌当作武器同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那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刘三姐唱的山歌,体会一下山歌的威力。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教师出示山歌内容:
(1)天地山川盘古开,飞禽走兽众人财。想吃鲜鱼就撒网,要吃野兔带箭来。(意思是说管家不能抢别人的劳动果实)
(2)大路不平众人踩,情理不和众人排。横梁不正刀斧吹,管你是斜还是歪。(意思是说什么事情都得讲道理,你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就可以站出来讲)
(3)没后悔,你会腾云我会飞,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意思是绝不后悔,我也不怕你)
(3)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发大水,歌声塞断九条河。(意思是说我的歌比你们的歌多得多,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5)笑死人,劝你莫进圣人门,若是碰见孔夫子,留神板子打手心。(意思是你们不配做读书郎,如果是孔夫子的学生,你们这么差,一定要被打手心的)
5、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山歌。
6、教师:从这些山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真是疾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敢于用山歌与土豪劣绅做斗争。
五、感受人民群众的品质
1、教师:同学们,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以莫怀仁为首的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那人民群众又有什么表现呢?找出有关语句读读。
2、交流反馈:
(1)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大长了乡亲们的志气。乡亲们捋袖挥拳,蜂拥而上,管家在众人的嘲笑和咒骂声中急忙溜走了。人们都围上来说:“三姐,你的歌唱得好,真唱到我们心窝里了。”
(2)三个秀才和刘三姐对了一阵歌,已经狼狈不堪了,乡亲们还想戏弄他们一下,就出了个谜语让他们猜。
3、教师: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什么?(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六、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永远深受乡亲们爱戴。(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刘三姐走遍了壮族的山川野岭,她的歌声也传遍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七、布置作业
l、照样子,写词语。
灰溜溜 弯弯曲曲
2、看拼音,写词语。
qì jí bài huài yánɡ m?i tǔ qì nǎo xiū ch?nɡ nù xìnɡ zāi la hu?
( ) ( ) ( ) (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对别人遭受灾祸感到高兴。(幸灾乐祸)
(2)好像坐在插满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如坐针毡)
(3)憎恨坏人坏事如同憎恨仇敌一样。(疾恶如仇)
(4)主持正义,说公道话。(仗义执言)
4、找近义词。
入迷( ) 爱戴( ) 嘲笑( ) 气急败坏( )
轻蔑( ) 崎岖( ) 戏弄( ) 无计可施( )
5、多音字组词。
吓 难 冠 丧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刘三姐山歌唱得好,人品(更)好。她(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还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因此),她深受乡亲们爱戴。
7、加标点并回答问题。
刘三姐走遍壮族的山川野岭□她的歌声也传遍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却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因为刘三姐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还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所以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8、有条件的同学观看电影《刘三姐》,或有兴趣的同学学唱刘三姐的山歌。
篇5:《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的文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疾恶如仇、敢
于斗争的优良品质。
教 具:
自制课件
教学重点:
把握课的文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怎样用歌声与土豪劣绅作斗争。 教学难点:
理解刘三姐唱的歌声的含义,体会山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师: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刘三姐) 你对她有什么了解?
2、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收集了关于刘三姐的资料,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3、板书课题。师:看,这就是刘三姐。(课件出示)刘三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走进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刘三姐》。
二、自学〃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作上记号。
2、同学们,想去刘三姐的家乡广西宜州看一看吗?通往刘三姐家乡的路有三条可以到达,分别是乘汽车、火车和飞机。只要大家能够读对并猜对下面这些词语,就能快速到达,有信心吗?请各小组组长带领组员自学下列词语,并猜一猜。 师:现在请各小同学自由选择交通工具。学生:我们这一组想坐……
(1)汽车:
歌喉 社会 欠债 花轿 奴才 飞禽 十万八千箩
(2)火车:
崎岖 威吓 擂台 锥子 聪明伶俐 忍无可忍 捋袖挥拳
(3)飞机:
恨坏人坏事像仇恨敌人一样。 (疾恶如仇)
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仗义执言)
由于恼恨和羞愧而发怒。 (恼羞成怒)
像坐在扎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非常不安。(如坐针毡)
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面红耳赤)
小结:大家自学的效率可真高,以上这些都没有难倒大家。恭喜你们顺利到达刘三姐的家乡,说说看,这儿怎么样?(出示图片)
生答:美!。 师:是啊,山美,水美,人更美。
3、刘三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说说刘三姐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适时板书:歌好 人品好
用山歌与土豪劣绅作斗争
受人爱戴
4、没错,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带着以下问题,请各小组自学课文。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5、学生分组自学后汇报:
.课文写了几件事?
.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个个如坐针毡,而乡亲们听了却拍手称快呢?
6、师小结:刘三姐就是这样一个嫉恶如仇,仗义执言的人,(教师指着板书强调:歌好,人品好。)
7、山歌对唱。
师: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你们,在刘三姐的对歌情景中,你喜欢哪一段呢?各小组试着读一读。(学生自由练读)
师:刚才,各小组读得真热闹,现在就是你们表现的时候了,哪一组先来呢?(各组派代表读,读后学生点评。)
师总结:多美的歌声,这样的歌声怎能不使土豪劣绅如坐针毡呢?
三、课堂小练笔
1、挑选合适的词语写一段话赞美刘三姐。
2、根据观看的影片《刘三姐》或收集有关刘三姐的山歌,仿照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写一篇感言。
板书设计:
刘三姐 歌好 人品好 用山歌与土豪劣绅作斗争 (受人爱戴)
篇6:《刘三姐》教学设计
关于《刘三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我要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我要把课文读三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歌喉社会欠债花轿箩筐奴才飞禽走兽疾恶如仇仗义执言蜂拥而上忍无可忍恼羞成怒幸灾乐祸面红耳赤气急败坏
狼狈不堪无计可施如坐针毡丧魂落魄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理解词语:
恼羞成怒:幸灾乐祸:
丧魂落魄:疾恶如仇:
如坐针毡:仗义执言:
面红耳赤:扬眉吐气:
狼狈不堪:气急败坏:
擂台:轻蔑:
2、默读课文,我要思考: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采用怎样的`构篇方式,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什么?(课文主要内容和段意完成在书本上。)
(2)、重点讲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用小标题写下来。)
(3)、初读课文,我觉得刘三姐是一个人。
二、合作探究
1、互相检查书写情况和词语理解情况,互读生字词。
2、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组内互听互评。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和对思考题的理解。
三、达标检测
1、比一比,再组词。
喉侯()债()轿()箩()
猴()候()渍()侨()锣()
2、多音字组词。
ěxià()chèn()zhōnɡ()
恶è()吓称中
wù()hè()chēnɡ()zhnɡ()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神鸟一()哈达一()清泉一()乐器
一()牛车一()车匠一()宫殿一()森林
篇7: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残、犹、傲、君、橙、橘”,指导书写“赠”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诗歌导入,揭示诗题。
1.背诵《山行》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2.板书诗题《赠刘景文》。
3.指导书写“赠”。
(1)学生观察“赠”。
(2)自由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仿写(强调写字姿势)。
(5)展示、评价。
4指导理解题。
5了解诗人(简单了解)。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荷尽,擎雨盖、菊残 犹 傲霜枝 橙。
3、检查生字:(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3、把生字送进句子自由读一读。注意读通句子(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读,齐读,)。
4、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诗歌诗歌,诗中一定藏着动听的歌。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节奏。
5、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对读、叠读),男女生合读(对读、叠读)、齐读。
三、再读诗歌,想象画面,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中不仅有歌,诗中还有画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的秋天景物(不动笔墨不读书)。
2、汇报交流。
3、相机板书“荷尽 擎雨盖 菊残 傲霜枝 橙黄橘绿”。
4、用所圈的词语理解诗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诗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指导看插图,副板书:看插图)?理解“擎雨盖”(副板书:借助注释)
看到这样的景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请你用上一个感叹词。(板书:唉!),带上这个感叹词读:唉!荷尽已无擎雨盖(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根据所圈的“菊残”“傲霜枝”你看到、想到怎样的画面?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副板书:联系生活),诗人看到这样的景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提醒学生诗人虽看到荷已尽,而菊还“傲霜枝”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怎样(好一点),诗人会发出“咦!”(板书:咦!)
4、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句,诗人看到这些景会对好朋友刘景文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当你看到眼前一片果园,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哇!)赞叹声。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5、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读整首诗,体会诗情、读出韵味。
6、小结:你看、一首诗不光是具有它独特的语言美,画面美,还藏着的情感在里面。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补充创作背景)
7、补充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公元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在杭州见到刘景文时,刘景文已经58岁了,当时经好友苏轼极力向朝廷举荐,刘景文才得到小小的官职,面对刘景文的消极情绪,苏轼做此诗鼓励好友。
8、齐读故事,领悟诗情。
9、填空式的背诵
四、拓展诗歌
刘禹锡《秋词》
五、布置作业:
1、试着默写《赠刘景文》
2、请在理解本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苏轼
唉!荷尽 擎雨盖借助注释
咦!菊残 傲霜枝联系生活
哇!橙黄橘绿看插图
想象画面
篇8:《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板快知诗人,解诗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诗吗?老师也很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理解“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
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出示全诗)
二、初读板快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自读指名读齐读
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
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蛞盐蕈蚯嬗旮牵菊残蛴逃笑虬了枝。
一年好景蚓蛐爰牵最是橙黄蜷佴蚵淌薄
三、理解板快解字词、明诗意
1、第一层
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这样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来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到了哪个季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秋末冬初”并板书
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a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b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
1)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出示图片)
――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示生齐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生齐读)
现在到了秋末冬初又是怎样?出示衰败的荷叶,你看如今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荷尽已无擎雨盖,
理解“擎雨盖”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课件出示,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
下雨了,老师给其中的一片荷叶来一个特写镜头,你们瞧,点点水珠都被撑在了荷叶上,能像雨伞一样撑住雨点的就是荷叶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2)菊残犹有傲霜枝。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平时碰到有不理解的内容,你是如何解答的)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a坚强不屈的样子b自高自大如:傲然挺立
霜: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才会出现,早上起来,看见那地上白白的一层,天越冷霜越厚,(看课文插图)当时天气怎样?
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3)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
荷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萧条无味吧?可苏轼是怎样却说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苏轼对刘景文说了些什么?就像对老朋友说话一样
整首诗的意思
7、师小结:(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师小结:对老朋友说的'这样亲切自然,刘景文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四、感悟板块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生答,好朋友……)
a)简单介绍刘景文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b)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君: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四个字中,有两个是表示颜色的,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而且色彩斑斓、味道鲜美,在这样寒冷的季节,是多么难得多么让人喜爱呀。傲:坚强不屈,就像那傲然屹立的菊枝
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1、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凋谢的无奈,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3、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师: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种种磨难和挫折的苏轼,依然有开阔的视野,豪放的激情,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乐观向上使他一生受益,名垂青史。他不但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真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让我们来背一背这首诗吧在我们的必背古诗里还有另外四首,自读
《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怎一个“赠”字了得――古诗《赠刘景文》教后反思童优佩
这首诗是诗人苏轼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苏轼称刘景文是“慷慨奇士”。本诗写景、咏物、赞人与一体,赞美刘景文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志的品行和节操。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回味无穷。音乐美,本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
二、教学要求:
能说说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能有感情背诵《赠刘景文》,能说说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学习完苏轼的《赠刘景文》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思维的活跃、智力多元化的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我想就可以用一个“赠”字概括。从“赠”的含义开始分析,学生的思维逐步从送别诗的影响中走出来,知道了这首诗的意义在于送给朋友刘景文一种愿望,这种愿望是一种品格的象征。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拨开迷雾。
看到诗的题目,学生不仅提出了很多关于“赠”字的问题,他们也在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解决这些问题。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诗文《赠汪伦》,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深入浅出
2、充分利用媒体来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现,让学生走进诗境,他们会很轻松地理解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在感悟内化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便水到渠成了。
(一)知诗人、解诗题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这首诗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教师给学生提供苏轼的生平事迹,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解字词、明大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关键,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通过指导,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逐词理解意思,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学生对全诗词句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歌的大意,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
(三)懂意境、悟诗情
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四、觅诗句,练触发。
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对苏轼的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从中受到乐观向上精神的自然熏陶。
篇9:《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理解诗中景物的象征含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景物的象征含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赠刘景文》是大诗人苏轼写给时年58岁的友人刘景文的诗作,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赠这首诗给刘景文的目的是什么?
二、感受与理解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有什么象征含义?
2、诗人怎样通过写秋冬之景表达对友人的鼓舞与勉励?
3、圈出诗歌中直接表现诗人主观态度的字词,品一品这写字词在诗歌中对于表现主题起到什么作用?
傲、须、最
殷切之情;昂扬之姿
三、小结
象征是诗歌的主要表现方法;中国古典诗歌往往通过象征体现含蓄的东方审美情趣
篇10:《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篇11:课文《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光盘、歌片、录音机、卡片(节奏火车、歌圩)、视唱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放《小螺号》音乐,师生律动表演进教室,相互问好。
二、创设情境,了解故事,激发情趣:
1、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
师:广西人杰地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刘三姐)
2、师:很好,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美丽、聪明、活泼、可爱,她用歌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那么她到底有多聪明,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刘三姐》的.电影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3、(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姐妹与男青年对歌的场面。
师:请同学们注意片中主要采用的演唱形式?
师: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聪明,有智慧)
4、师:广西壮族被称为歌海,他们不分男女老幼,随口就唱,唱的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情,他们用山歌作为感情交流的工具,爱歌就象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但是,当时有个恶霸地主不让老百姓唱歌,刘三姐就提出了对歌比赛,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了斗争。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片断,大家一起观赏。
5、(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斗争的片断。
6、师:这段对歌的情绪怎样?(风趣、幽默的,机智地骂了财主)
师:很好,这是财主花了重金请来三位秀才与三姐对歌的场面,他们是秀才吗?
师:是的,是蠢才。知识来源于生活,他们死读书本,没有生活知识,结果丑态百出,刘三姐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众乡亲战胜了老财主。
三、学唱歌曲:
1、导入:
师: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唱一唱?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片,放录音范唱)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速度和情绪?(中速、优美地、婉转地委婉动听地 甜美柔和地)
3、再听,轻声随唱: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轻声随着唱一唱,注意观察:与我们以往学的歌曲记谱有什么不同?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结合歌曲讲解)在这首歌曲中,四二拍与四三拍交替出现,叫作“变换拍子” 。
这首歌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字多音,旋律起伏,这也是难点之处。
4、难点解决:(1、2、3、4、依次出示)
师: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乘上节奏火车进入“节奏城”,把这些难点一一解决了。
师:这首歌中只有一小节3/4拍,按2/4的划拍方法,注意突出强拍。
师:唱时注意附点的韵味。
2) 师:(出示卡片)歌中还有一处
“哎” ,老师也把它提出来,大家对照一下,有何不同?
划拍唱一唱。
师:这一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这首歌曲算是一首主题歌。
3) 师:歌中还有一处易混淆,(出示卡片)老师也把它提炼出来了。(划拍视唱)。
师:结束处的“弯又多” 前面加上“罗” 在歌曲中是弱起,我们来视唱一下。
5、随录音完整演唱歌曲:(放录音)
师:现在我们随录音来演唱这首歌曲,注意气息的控制。
6、视唱曲谱:(详细过程略)
篇12: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能正确工整书写生字。
2、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要
1、结合课文插图,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2、借助拼音读古诗,看看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
3、认读生字。
二、激趣导入,初读感知
1、课件展示:秋末景象图。
2、仔细观察画面,指导看图:
(1)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3、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诗《赠刘景文》。
4、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
5、指名读,正音。
6、要求人人都读正确,要求同桌互读。
三、学习生字
1、互助合作:课件出示生字,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人人会认。
(2)交流识记方法。
2、检查识字情况。
3、课件出示要书写的生字:
枝记刘
四、重点讲解
1、读文质疑:
师:读了好几遍,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你知道吗?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同学们交流交流。谈自己的初步感知。
哪些词、句你读不懂,画出来打个问号。
2、请你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估计:
擎雨盖傲霜枝残
4、我们想办法一起来解决。结合图片,引导理解。
5、讲诗意,谁能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五、感受意境
1、通过诗中哪些词句可知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体会秋天特点。
2、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交流感受:
收获的季节,富有生机的季节。
3、师:谁能读出这种情感?自由练读,等会儿展示。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a)背诵积累
师:看谁能背诵这首诗。
六、课堂作业
完成《书写本本》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赠刘景文》
2、收集秋天的古诗。
八、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需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赠刘景文》这课朗读感悟之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学生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在朗读本诗时,有些句子较难读,所以这时就需要老师去领读。
篇13:《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题目)
1、看图感悟:
教师出示课文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意:深秋时节,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古筝曲子。看后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从图入手,便于图文结合,感悟诗意,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提出不认识的字请大家想办法帮助解决: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生读古诗)
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读时注意这些字的发音,现在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他完全读对了,就为他鼓掌,如果他有不对的地方就帮帮他。
4、互帮互学,同桌拼读。
5、请一组同桌读、读后评价。
6、齐读。
7、过渡:现在大家都会读这首诗了,如果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出来,你还能准确地认出他们吗?
8、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认读,一组学生开火车读。(火车出现两次故障)
师:哪列火车能开得又快又稳?(学生纷纷举手)
9、再请一组学生读,另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读后响起掌声)
师:你们读得不错,大家的掌声是最好的评价。
10、抢读:
师:逐张出示生字卡片。
(学生抢读,气氛很热烈。)
11、合作交流识字方法。(采取多种方式识记)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不错,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呢?
学生纷纷举手,说出各自的识字方法,比如:⑴小老师教认字:姓刘的同学就可以教大家认识“刘”。⑵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菊、橙、橘”。⑶编顺口溜:“自言自语──记”。⑷生活中的广告标语识记“残”字。
三、再读感悟,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全认识了宝宝,现在我们把他们送回家,再来读读古诗。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4、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⑴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
⑵秋天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
5、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生1:我觉得他读时没有感情。
生2:声音有点小。
6、指导朗读:
(结合古诗内容辨别语调。)
⑴现在老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愿意吗?
(老师范读)(掌声)
师:谢谢!
⑵学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声音亮。
生:老师发音正确。
生:老师读时句子中间有停顿。
师:谁敢向老师挑战?
7、指名读,评价:
师:他读得怎样?
生:他读时句子中间没有停顿。
师:你听得很认真,你有信心读一读吗?
(生摇头)
师:句中怎么停顿呢?看来有困难,不过没关系,我再来读一次大家听听在哪儿停顿,边听边在书上用“/”标出来好吗?
生:好!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
篇14:《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8、学生自由体会读。
9、学生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师: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
10、老师指名背,找学习伙伴,互相背诵。
四、课内延伸
1、过渡: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2、指名背诵,教师相机指导,背得好为他鼓掌,背得不好,指导后再背一遍。
师:还有许多同学想背,可是现在没时间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背。下周我们举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好不好?
生:好!(声音响亮)
3、作业: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教学评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读得准确学生通过开火车,抢读的形式巩固了生字。抢读时,不仅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声音响亮,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知是一种收效好,深受学生欢迎的认字形式。
读读背背,重在培养语感。低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带表情范读,学生听后直观感悟应该用什么的语气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表情与语气朗读来体会文感,培养语感。
在学生背诵课外学会的古诗时,把课堂上学到的朗读方法运用到其他古诗的朗诵上,进一步巩固了古诗的朗读方法,也使学生感受到朗读古诗与朗读别的文章是不一样的。本节课融视听、认读、朗诵于一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上出现了多次高潮。学生在民主、快乐的气氛中学懂了古诗,增长了技能。
篇15: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刘”。
2、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几篇课文里,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多姿多彩,我们认识到了秋天的美丽。你们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两首》。(相机板书)
2、生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3、书写“首”字。
二、教学《赠刘景文》
(一)故事铺垫,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好,竖起耳朵听哟!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书写“刘”字。
【设计意图】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课文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课件出示这两句诗)(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①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理解:擎雨盖
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①出示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②理解“傲霜枝”。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③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④对比朗读。
⑤书写“枝”字。
6、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②出示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来源地址:www.7139.com/jiaoan/xiaoxueernianjiyuwenjiaoan/429030.htm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齐读诗句。
③书写“记”字。
【设计意图】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而且遵循语文识字的基本规律,通过图片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词意,迅速解开质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师: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师: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7、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师: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然而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设计意图】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师: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与秋天有关的诗,如:杨万里《秋凉晚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设计意图】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累优秀诗文。
(五)书写生字:首刘枝记
1、师: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这四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2、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三、全文总结
师:亲爱的同学们,菊有菊不可替代的风韵,荷有荷无法言说的魅力,苏轼赞美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老师把这首诗最后的一句改写了一下送给大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读书黄金时。(齐读后下课)
【设计意图】改编古诗,让学生产生喜欢读书的愿望。
四、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荷菊
秋之美
橙橘
篇16: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宋代有位诗人偏爱秋天,曾有诗说……
2、教师朗读《赠刘景文》,学生如会背可跟背。
3、今天,我们就一起认真学习苏轼的这首《赠刘景文》。
二、审题、简介诗人
1、理解诗题。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人的相关资料。
3、教师补充
三、精读古诗,解决疑难
四、释词连句,理解诗意
1、学生试根据词意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连起来试着整首诗的意思。
五、探究古诗,想像感悟。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深秋时节?(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2、诗中所描绘的春天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感情?
六、感情朗读,品味诗境。
(1)讨论:朗读处理
(2)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3)学生质疑。
七、师生归纳学生本课的学生方法。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回忆学习方法。
二、学习《山行》
1、审题,简介作者
“山行”意即在山中行走。
交流预习情况。
教师补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着有诗文集《攀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在晚唐时期成就颇高,因此后人称杜甫“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初读读准音:“斜”、“霜”
3、再读知大意
4、精读明诗意。
5、研读悟诗境
6、品读表诗情
讨论朗读处理
师范读,生仿读
指名读,互评互学
边读边想象画面。
熟读成诵。
7、学生质疑。
三、我会背
把今天学的两首诗背给家里人听,听他(她)评价评价。
篇17: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你们喜欢秋天吗?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夸夸你所喜欢的秋天。
2、我们还学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3、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1)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荷花谢。引导一个“尽”字。(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 。“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荷叶枯。引导一个“擎”字。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菊花残。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到了什么?(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想像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什么呢?
(2)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你知道君表示什么?(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引导“最是”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认为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1、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2、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3、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2、对了,苏东坡,苏轼。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刘景文。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1)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2)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3)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1、苏轼想用这诗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2、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3、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5、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刘景文会怀着一种怎样的情会来呤诵这首古诗,请你们试试。
6、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自己好吗?
7、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教师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是深秋来了。/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8、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9、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