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甜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我的早期世界诗歌欣赏,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我的早期世界诗歌欣赏,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我的早期世界诗歌欣赏
我的早期世界诗歌欣赏
晚风
撕碎了可怕的安静
夏虫的聒噪声
刺痛了光着膀子的闷热
鸟儿在黄昏的树枝上
发出绿色的尖叫
清澈的河水像是流淌的魂
野花冲着我的年龄绽放
我在妩媚的漩涡里眨眨眼睛
所有的花蕊
就有了一生最快乐的想法
往日的延续
如同一个可怕的辽阔
斜乜着我
我不知如何提防那些危险的狎昵
有时候
我对本该直接可以眺望的风景
显得很迟疑
为了尽可能地回想起
那些支离破碎的画面和难以
述诸语言的情节
我尽量在粗糙的现实
和实实在在的世故里
小心翼翼地剔除那些朴素无华的
隔阂,纷争,怨恨和淳朴的
尔虞我诈,让我的身份
更容易接近童年的映像
我想起更多的压抑和屏息
拜访没有名字的孤单
沉默和疑虑
在不懂纯真的时候
等待一个个陌生的年龄扑过来
我只能和自己的'长大玩耍
那精致不朽的蓝和绿
仍然占据着三大季节的主题
抛出去的石子也只是在那上面
轻轻划出一道洁白的弧线
但很快就被那小小的浪花吞噬
都说反复经过和述说的轮回
是天堂之外最美丽的面孔
可我的开始和结束都塞满了憧憬
只有边陲小镇的寒冷
连绵的雪山和做梦的年龄
冷冰冰地泛着白茫茫的光泽
如同抛了光的月亮
在那粉红色的回忆里
静静地呼吸
篇2:世界最美诗歌欣赏
莫过于从泪水中挣脱出来的微笑
听完这句经典
我不禁破涕而笑
恩,就这样
最美
这么一个定义
就在两个人之间形成了
原来
我需要这么多的教育
或者教训
二
最美是亮黄色
亮在刺眼,美在温馨
如此美
最美是火红色
火在热情,美在高贵
实在美
最美是墨黑色
墨在无魂,美在孤傲
绝对美
我一直以为
这些纯色是最美的
是那么的肯定
就像誓死不悔一样
直到有一天
我经历了很多故事
曾经的热情,刺眼无比
无魂已经无法诠释我了
才知道
篇3:世界最美诗歌欣赏
莫过于所有颜色在泪水调拌下成就的灰色
淡淡的就好
恩,就这样
最美
最美始于微笑,最美止于低头
—后记

篇4:世界最美诗歌欣赏
最美烂在心里,最美流出眼眶
—前言
一
最美在清晨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
新的心情,很美好
最美在暖春
春暖花开,生机勃勃
新的.心情,很美好
最美在现在
放下不安,直视前方
新的心情,很美好
我一直以为
这些应该是最美的
是那么的坚信
就像赖定了一样
直到有一天
朋友告诉我
篇5:小小世界诗歌欣赏
小小的人物,小小的心情
所有好的风景都从这里掠过
她泛红的双颊让人惊羡
他的微笑点燃枯壑的心田
你不用管明日是晴天还是雨天
心的归宿就是家园
我轻抬手指就能触到那些斑斓
小心的小心的闭起眼收藏如气泡般的美感
在自己的回忆把快乐充填
自娱自乐的惊喜不会重演
轻拾起一只枯叶
上面延伸的纹路是它的年轮
轻挂树梢的青鸟的.叫声是它的语言
高束耳畔的明月照进了它的娇艳
我时常静下心来
张开手心
描摩着这人间不曾出现的纯洁和绝美容颜
常常浸入其中一怔便是痴傻半天
呆呆的无神的望向蔚蓝天的边陲
把思想抽成丝
断断续续的想去妄想勾勒出这个小小世界
不经意的从糟杂的凡世清醒
深处在巨大风鼓的中央
四周不停的不甘的争辩
五花八门的表情
刻意做作的语调不断的放大
多么想逃离
想逃远
古陌荒阡苦海无边都可以只要寂静无言
渐渐的学会了把绝望和张狂抽离
转换成丝线
一层一勾一勒手绘那个明媚的世界
那里有干净清新的她
有平淡无起的她
还有他他他她
说我痴也好说我狂也罢
我终有一天会凝聚出专属我的小小世界
在那时
一转身便是天涯海角
篇6:顾城早期诗歌
顾城早期诗歌
《远和近》
文|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一代人》
文|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雨行》
文|顾城
云 灰灰的
再也洗不干净
我们打开雨伞
索性涂黑了天空
在缓缓飘动的夜里
有两对双星
似乎没有定轨
只是时远时近……
《小巷》
文|顾城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奠》
文|顾城
我把你的誓言
把爱
刻在蜡烛上
看它怎样
被泪水淹没
被心火烧完
看那最后一念
怎样灭绝
怎样被风吹散
《诗情》
文|顾城
一片朦胧的夕光
衬着暗绿的楼影
你从雾雨中显现
带着浴后的红晕
多少语言和往事
都在微笑中消溶
我们走进了夜海
去打捞遗失的繁星
《悟》
文|顾城
树胶般
缓缓流下的泪
粘和了心的碎片
使我们相恋的
是共同的痛苦
而不是狂欢
《土地是弯曲的》
文|顾城
土地是弯曲的
我看不见你
我只能远远看见
你心上的蓝天
蓝吗?真蓝
那蓝色就是语言
我想使世界感到愉快
微笑却凝固在嘴边
还是给我一朵云吧
擦去晴朗的时间
我的眼泪需要泪水
我的太阳需要安眠
《泡影》
文|顾城
两个自由的水泡
从梦海深处升起……
朦朦胧胧的银雾
在微风中散去
我象孩子一样
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
徒劳的要把泡影
带回现实的陆地
《别》
文|谷查理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像水中的落花
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顾城谈薛宝钗
宝钗屋子一片雪白。她是天然生性空无的人,并在“找”和“执”中参透看破。她一件件事都做的合适,是因为并无所求。林黛玉敬她妒她,除了姻缘之故以外,更主要的是,这是一个她无能为力的世界。
林黛玉心性之强,达到女儿的顶点。她知道湘云、探春都不如她,至于宝琴,更是视之若无,所以很好;但对于宝钗一直心怀恐惧,这个恐惧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她无法明白宝钗的心之所在。宝钗生为女儿身,却并无多少女儿性。
林黛玉不会嫉妒袭人,但是她较上了宝钗。真性情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友好,经常是非常残酷的。
宝钗的空和宝玉有所不同,她空而无我,她知道生活毫无意义,所以不会执留,也不会为失败而伤心;但是她又知道这就是全部的.意义,所以做一点女红,或安慰母亲,照顾别人。她知道空无,却不会像宝玉一样移情于空无,因为她生性平和,空到了无情可移。她永远不会出家,死,或称为神秘主义者,那都是自怜自艾之人的道路。她会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
她与生活唯一的不同,是她还看得到虚空和走进虚空的人看见的幻影。也只有她,听清了宝玉最后的不祥之言。
宝钗无妄想,亦无理想,亦不会破灭,又啥都明白,自可过太平日子。
她无求无喜,却一切有度,不是无可奈何的折中,确是一种天然的“合适”。这“合适”的法则举世无例,所以也不拘泥。所做大体是公正,名分上的事情自去做,但也无私。对针尖麦芒的黛玉她意外爱护,赠诗送药。小心眼的人读此多以为是她笼络伎俩,其实不然。宝钗还是知人品性,清浊。她看黛玉倒是较宝玉为重。其实她又何尝看得上宝玉。
薛宝钗根本的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另外一个方面,她的屋子里一片雪白,什么都没有。实际上她是最早悟到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人了。她不是通过痛苦和思考悟到的,而是天性如此。家里破产,哥哥被抓了,趁有活口,劝她妈妈问问他还欠了别人多少钱,都没钱了,她也无所谓。她是真正无所谓的人,可是她一切事都做,一切都要做的合适。她不求目的,只有合适,这就是中庸之道。这种合适又很微妙:这个人应对这个事,它合适;他们俩之间这样做合适,它是随机应变的,又是先验的。这个合适蕴涵在她的所有内里外在中间。实际上她根本看不上贾宝玉,但她也无所谓。
她是无所求的人,所以你不能以市俗经验推想她的动机,为什么要什么,她就像“月映万川”,只是现象罢了。
薛宝钗天然的悟,有一事可以说明。贾宝玉早先看戏,鲁智深有句唱词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当即宝玉就落下泪来,黛玉就吃了一惊。宝钗于是说:“坏了,这个人悟了”黛玉说:“哪的事啊,看我问他一问。”黛玉就问了他两句话,宝玉一呆就答不上来,也就不想这件事了。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世界与自己没有关系。那么实际上,宝钗说“坏了”的时候,就已经在前面等着他了。
中国只有两次描画了人间的天国,一个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一个是红楼梦的大观园。
在《红楼梦》里,人无论好坏,只论清浊,其中的女儿性恰恰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性和谐的最高梦想。男性化的醒悟往往在于领悟自身的虚幻,将人归于天。而女儿是水做的,无须这种领悟,她们是天化的人,自身就是天上无尘的花朵,在显示冥冥之时,上天也不能不欣赏自己的创作。
我认为《红楼梦》之所以这么漂亮,不在于它仅仅是写好了一个什么故事,或表达了哲学观念,而在于它体现出中国精神一个特别美妙的地方。
这个美妙的部分在西方文学里本来是个绝望的部分,就是浮士德说的“真美呵,你停下来吧”,但是就消失了的那个部分。它不停下来,因为执之者失。这时中国就采取一个什么办法呢?——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处相望不相闻。
任万物自生,如天观世。每个生命的美丽都不去驾驭,自现而自隐,自灭而自生。黛玉和宝玉,爱的那么深切,也没有说,我爱你,一点也没有。它就是两个心的显示过程。
篇7:我诗歌欣赏
我诗歌欣赏250字
我诗歌欣赏250字
我,
就是这样沉闷,
沉闷到只能扯下一片树叶独自咀嚼,
让苦涩的浆汁恣意流下嘴角。
我,
就是这样普通,
我是世界上那众多随风的`微尘之一,
就让人海把我淹没吧。
我,
我是一只关在牢笼里的小鸟,
展翅欲飞时,
总撞在铁丝网上,
可我没有眼泪,
因为我知道眼泪于事无补。
我,
是一个路人甲,
平凡但不平庸,
我有理想与信仰,
不会迷失自我,
不会随波逐流。
我,
是一杯白开水,
而不是穿着金属外壳的碳酸饮料,
因为我会永远朝着一个方向,
不会跟着时代变化万千。
篇8:《如果我》诗歌欣赏
《如果我》诗歌欣赏
如果我不爱你,我就没有牵挂。
如果我不爱你,我便不会名利。
如果我不爱你,我就是活自己。
如果我不爱你,我便不会努力。
可是我爱着你,我有了这牵挂。
可是我爱着你,我学会了名利。
可是我爱着你,我不能活自己。
可是我爱着你,所以我要努力。
你说我太愚笨,因为你而愚笨。
你说我太痴傻,因为你而痴傻。
你说我不懂你,所以我想明白。
你说我不了解,所以我才问你。
也许你说是对的,我真的愚笨。
也许你看是对的,我真的痴傻。
你永远都是对的,我不明白你。
你永远都是对的,我不了解你。
可能我看到的,只是你的表面。
可能我听到的,也是你的表面。
可能我问到的,还是你的表面。
可能我猜到的',就是你的表面。
从来没有后悔过,尽管是表面。
从来没有放弃过,尽管是表面。
从来没有离开过,尽管是表面。
从来没有憎恨过,尽管是表面。
我渴望那天长地久不离的感情。
我羡慕那成双成对嘻戏的鸳鸯。
我追求那梦里的童话唯美故事。
我理想拥有你一起成家的快乐。
篇9:白居易早期诗歌鉴赏
白居易早期诗歌鉴赏
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诗人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诗人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诗人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撚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诗人的艺术才华。但诗人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诗人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诗人自己。诗人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诗人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梅圣俞平:“状难写景,如在眼前;元微之云,道得人心中事,此固乐天长处,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余蕴,此之所短也。”(张戒《岁寒唐诗话》),“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俟。致长韵大篇,动数千言,而顺当惬意,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此岂捻断吟鬓,悲鸣吻物。吻者所能致哉?而世或以浅易轻之,盖不足与言矣。”(张若虚《滹南诗话》)
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我们不能论定谁是谁非,每个人欣赏事物的切入点不同,欣赏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对事物的评价也就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的说法有失妥当。
我们知道白居易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即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采入诗歌唱。其全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补察时政“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而白居易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创造了讽喻诗一百七十余首,大体是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显宦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的恶行的尖锐批判如《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诗用浅切平易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观点鲜明,而这些尖锐的批判使达官门咬牙切齿。“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从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写这首诗不是为了写一首感天动地的好诗,而是要反映了人民为了满足贵族门的生活所深受的苦难,要教育权贵们,不要为了满足自己无聊的闲乐而把痛苦建立在百姓身上,要多为大众着想,站在民众阶层想想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不当。白居易就是这样用他那浅显易懂的语言写出作品,让自己的作品更易被人民接受,让作品的时代主题和内容更易理解。所以他的诗歌的浅近语言是有利于文学发展的,不应该遭到那么多人的质疑。
有人会说因为白居易是伟人,所以他写出的`诗歌无论怎样看,怎样评价都是好的。就比如《刘十九》“绿蚁新陪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明明写得毫无情调,一点文学色彩都没有,但是后人们却争着传诵硬说这首诗是一首好诗。说诗意很美,能闻见诗人亲切相问的声音,把与刘十九对饮清谈的那种欢欣与温馨很好地表达了出来。如果这是一首出自平凡人的手的诗,那它所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了。有人会认为这是涂鸦之作,没有一个词是新的,都是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字眼,语言很艰涩,根本就不是诗歌。但是“寻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笔不能达者,得生花江管写之,变成绝唱,此等是诗也。”(俞陛平《诗意浅说续编》)白居易信手拈出一首小诗,用口头语把眼前的景物很自然的写了出来令人读后沁人心脾。一首好的诗歌不一定都是奇异的词,只要用此词,在此境,能够最传神地表达出你的情感就是好词。所以白居易就是运用那些通俗易懂的词语来表达出他的感情,使他易于被人接受,作品的内容易于为大众接受,理解,吸引广大读者。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雅俗共赏的好文章,才能流传千古。据史料记载说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阳香山,整理自己一生的作品,深入农家田间地头,征求老妪老夫的意见,力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我们今天才能有幸读到白居易这么清新的文章。
白居易最著名的两篇文章《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诗人以通俗语言接近时代方式开拓广泛读者的例子。〈〈琵琶行〉〉借琵琶女不幸的身世,表达自己遭受排挤,贬谪无奈的生活。当中两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成为人民常用警句。〈〈长恨歌〉〉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梦幻而悲凉的色彩。从人性的角度赞美他们无与伦比的爱情,成为古往今来的爱情诗经典作品,这两篇诗歌都是为时为事而作的政治目的,而不是追求形式美。这样就让让文学尽可能地与世俗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思想接近,引起更多俗人欣赏,正如唐宣宗在〈〈吊白居易〉〉所说那样“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所以认为白居易的诗失于太详太露的说法是有失妥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