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yc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木版年画的启发及借鉴价值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木版年画的启发及借鉴价值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木版年画的启发及借鉴价值论文

篇1:木版年画的启发及借鉴价值论文

木版年画的启发及借鉴价值论文

县地处黄河故道,文化积淀深厚。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人民、特色鲜明的民俗民风,造就了滑县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滑县木版年画就是其中一项,它的主要产地集中于慈周寨乡前二村一带。建国前,该区几乎家家都会木版画、木版年画的制作,而且还能刻版绘画。1963年,全村400多口人,就有30多户将近200人参与制作,每家都有二三十块木版,一人平均每天印制100多张,全村全年能卖出100多万张不打裱(即不装裱)的宣纸软片画幅。乡政府甚至派专人在每幅画面盖上政府大印,以作纳税之鉴。外来商贩需住上四五天才能排队买到当地俗称的“画轴”。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据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人在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经过数百年的演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到明清时期年画达到了顶峰,其画面独特的造型手段和色彩的表现方法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滑县木版年画印制工艺创始于明朝初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四五百年来一直坚持手工制作方式,长期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北、甘肃等地。滑县的木版年画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是豫北地区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它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年画艺术中独树一帜。

一、滑县木版年画的色彩

民间对色彩的应用,源于人本能的色彩反映。民间年画基本上都是属于农民自己的艺术,其色彩的象征性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明显地呈现出人从本能出发选择色彩的色彩表象。年画色彩中红色最为普遍,因为红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振频率最慢,是人类视觉最先反映、最易感受的色彩。河南朱仙镇年画以黄和紫、朱和绿两组对比色彩为主色,滑县木版年画则以淡黄为主色,一般不用紫色对比。多数作品使用一种浅红色,经过艺人的处理,使画面火爆而不刺眼,强烈又和谐,画面显得雅致而温和。滑县木版年画追求的是装饰色彩而不是写实色彩,套色方法是以平涂为主,追求单纯、明快、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以大黄、大红、大绿、朱红为主。其特点是不太注重调和而强调对比,但又并不一味追求色彩的对比,从民间艺人所讲的“画画无正经,新鲜就中、“红间黄,喜煞娘”、“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才算新”设色规律中可以看出,在滑县年画创作中,红、黄这一组邻近色更能渲染出热闹喜庆的场面,也是其成为画面主色调的重要因素。滑县木版年画更多的是追求色彩的装饰效果,它的色彩也都是以装饰效果最为常见。在很多年画作品中,写实色彩使用的很少,画工运用明度的对比、冷暖的对比,使最为简单的颜色组成了变幻莫测、丰富艳丽的彩色世界。滑县的木版年画画幅大的都是先用线版墨印,然后着色。人工着色彩绘颜色大多是用水稀释过的,且半透明,比较淡雅精细,整个画面气氛祥和而又充满喜庆。

二、滑县木版年画的造型

年画的造型是对整个画面中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处理的方式,王朝闻先生说:“民间美术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手段,它是敢于变形和虚构,敢于排除丑的因素,对事物美的因素作相对意义的抽象。”滑县年画的造型更多采用概括简化的表现手法,人物造型粗犷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年画艺人们用一段口诀传承了年画艺术造型的基本规范:“年画画得好,头大身子小”,“不要一个眼,十分八分才凑巧”。意思是说年画如果想要让人喜欢,首先在造型上要注重运用夸张手法。民间艺人根据物象的自然特征进行大胆夸张或取舍,形成鲜明的造型特点,更具艺术效果。例如年画中关公的形象经过艺人们的夸张,画面显得马小、人大,身小、头大,等等,将人物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年画在造型上还采用民间传统意象造型手法,具有一定程式化倾向,因而特定的图形就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形与形的组合也会产生一定的象征意义。如鸡与“吉”象征大吉大利;羊音近“祥”,有吉祥之意;“鱼”表示年年有余,象征着富贵;石榴、葫芦象征多子,等等,这些程式化的图形都源于自然,既有美的形式,也包含了深刻的精神内涵,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传统工艺美术里的龙凤造型,以及民间美术中赤红色的猪、金色的鲤鱼等,都与年画里吉祥图案的象征意义雷同,都寄托着人们理想的生动形象,是我国装饰艺术的精华。这两者都有吉祥之意,都是广大人民美好的意愿。

三、滑县木版年画的构图

绘画的表达方式是通过视觉符号传情达意的,构图的'任务就是对符号进行组织,中国传统绘画叫做经营位置。滑县木版年画的构图十分讲究,其画面具有完整、对称、均衡、简练疏朗的特点。艺人们还通过完整形象的巧妙组合,使年画达到充实、饱满的效果,将人物造型经过夸张变形,使其刚好适合于所需要的图形之中,无论是方还是圆,都能够完美地表现单纯、喜庆、吉祥的主题。中国传统年画的形式有好多种,有的是条幅式构图,有的是斗方式构图,还有圆形构图,等等,画幅有大有小。滑县木版年画大的以卷轴中堂为主,有的画达到六尺长,如神像画《七十二位全神图》(图1)和祖谱画《拾贰名义》,还有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的神像画《天爷》(图2)也达到五尺长,还配有对子,很适合挂在堂屋正面的墙壁上。小的大多门画大小。画面热烈、单纯、夸张,但看起来又有一种和谐美;在人物众多的画面中,运用均衡对称的手法分割画面,采取分层排列,主次分明,其版面复杂而清晰优美。将众多形象安排得井然有序,规则整齐。形象在空间位置上的灵巧变化和方向上的呼应,打破了严格的对仗,达到了规整和灵活的统一,有一定的装饰性效果,显得生动丰富、和谐有序。

四、滑县木版年画的题材

传统年画题材十分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祭祀神品,起源于秦汉门神画,随着雕版木刻技术的成熟,开始大量印刷,普及到千家万户,“门神”是其代表。二是喜庆欢乐的场面,它传达出大众的美好愿望。仔细区分的话大致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门神是年画的主要题材,也是民间最受尊崇的神灵之一。西汉时期,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正月一日贴画鸡记户上。悬石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云:“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兄弟两人,性能执鬼,度朔山,立桃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者,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北宋文学家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有:“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也曾记曰:“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形及金彩镂花、春帖、旙旌之类,为市甚盛。”滑县木版年画在题材上以神像和族谱为主,在内容上,多取材于佛、道、儒人物,各个行业所供奉的诸神等;木版画则以人物、神话、典故、吉祥物等为内容。此外,滑县木版年画对联中有不少文字,至今尚难破译。

滑县木版年画中“敬神镇宅降祥纳福、天地众神和谐共存”的主题非常突出,刻印的神像中,既有包括天地三界佛道各类神灵的三皇、如来佛祖、玉皇大帝、千手观音、奉山老奶、太上老君、土地神、雷神、送子观音(送生老奶)、田祖(神农氏)、武财神关圣帝君(关公)等七十二全神这样的大型神像,也有命名为“神之格思”的以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田祖、关圣和增福财神为主体的神像(图3)。这些大多是千百年来与中国民间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长期信仰的土生土长的神灵。玉皇体现对天的崇敬,田祖神农氏开辟了农业种植,在以农立国的社会具有崇高的地位,观音则以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得到广泛信仰,关帝忠义千秋,后来更与范蠡组成文财神赐予人间财富与福荫。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原人民的崇拜和信仰,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再次,有钟馗捉鬼图类,粗犷豪放,夸张而富有美感。此图民间则习惯贴挂在床的里墙,以避鬼邪,祛病镇宅,多年来深受民众欢迎。

建国前夕,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制作艺人纷纷改行,开业生产的作坊屈指可数。建国后的上世纪50年代,木版年画更加衰落,个别艺人冒着被揪斗的风险,将双面刻的老木版单面刨平推光,或藏于地下,或置于猪圈,或放于灶台当案板,保住了一些老版。“文革”期间,由于“破四旧、立四新”等活动,传统年画遭受了灭顶之灾,不计其数的母版被砸被毁。进入新世纪,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传统年画逐渐被挤出了市场,题材也就没有了新的内容,大量的老版被文物贩子买走,给文化遗产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五、结语

滑县木版年画因其体现了群众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观赏收藏价值和市场开发价值。滑县木版年画作为特色鲜明的民族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它构图灵活,造型夸张生动,色彩热烈喜庆,表现内容丰富、制作繁杂及其悠久的传承历史,对于研究我国手工技艺的形成发展和区域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其纯朴的艺术风格将不断地带给今天的艺术家们新的启迪。

篇2:传统木版年画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意义论文

传统木版年画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意义论文

摘要:木版年画传承的是民间样式和画风,荣宝斋传承的是中国名画经典。发展创新现实主义题材的年画作品,依然是延续民间版画艺术的一条好出路。

关键词:绘画现实主义论文

木版年画的启发及借鉴价值论文印刷术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木刻雕版印刷在唐代已经流行。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印制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现存最早的印本书,其卷首的《说法图》是现存最早的木版画。其后,木版画的应用不仅在书籍中得到普及,还出现了佛画、门神、纸马、年画、笺纸等独立使用的品类。其中木版年画成为中国最为普及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各地的木版年画在题材、内容、形式、制作手法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又因地域、习俗、审美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各具地方特色。在京津冀地区,有三大著名传统木版画,即北京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画、天津杨柳青的木版年画和河北武强的木版年画。这三地的木版画既各有特色,又有内在联系。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开始于光绪丙申年(18),在北京琉璃厂井院胡同设立了“荣宝斋帖套作”,刻印诗笺信笺,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饾版”(注1)印刷技术,后经一百多年的代代相传,发展成为能够手工印制丈二巨幅和绢本重彩的木版水印绝技。荣宝斋出品的木版水印作品主要是中国书画作品的复制品,其技术性大于艺术性,是中国手工水印复制行业的代表。它最大的特色是能够印制出宣纸水墨的墨色洇化效果,尤其是在天干物燥的北方,能够印制的水色淋漓,实属不易。天津杨柳青的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在继承明代木刻版画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清新明丽、丰富细腻的艺术风格。它最大的特色在于手工绘染,其效果不仅使画面色彩丰富,而且色彩深浅变化细腻自然,特别是在表现人物肌肤方面栩栩如生。它的线版属于常规技术,只是有的作品刻制的更加繁复细致且尺幅较大。武强木版年画始于何时,尚无定论。据中央美术学院薄松年先生考证推测不会超过明代,但在清代康乾时期已经极盛却有据可查,至光绪年间可考的字号多达一百四十四家。至于武强是因何发展起来木版年画产业的,无明确记载,已很难说清,传说跟明初杨太监回乡开纸坊卖新年用的五色纸有关。武强的早期年画已无迹可寻,风格亦不可考,现存作品都是清代以后刻印的,就这些作品的风格而言是地道的北方味儿加民间味儿,线色分明、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刻版粗放。总体来看,这三种木版画由于面对的消费群体不同而在风格上产生了区别。

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画,工序复杂,制作精细,而且多为名家名作的复制品,量少价高,消费者多为高收入人群,且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使得荣宝斋出品的作品具有十足的文雅气和书卷气。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产生于经济发达的港口地区,主要消费者是城市居民,这就使它的风格多了几分俗艳的市井气和脂粉气。而武强木版年画兴盛于相对偏远的县乡,消费者是广大的农村百姓,作品量大价低,印制不拘小节,粗放率真,风格具有十足的民间味儿。作为中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木版画品种,荣宝斋木版水印、杨柳青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它们三者之间又有割舍不断的文脉渊源。首先,元明清三代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同时促进了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水平冠居全国之首,其中包括版画和版画插图。这可从上海嘉定明墓出土的北京永顺堂刻印的插图唱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代北京岳家书铺刻印的插图本《西厢记》(注2)得到佐证。北京雕版印刷的繁荣,为京津冀地区木版画的发展、兴盛奠定了基础。另外,据薄松年先生考证,上海明墓出土的北京永顺堂唱本版画插图与武强早期灯方年画的艺术处理极为相似,北京明清神祃与武强神祃样式形象也多相同之处,武强半印半画的戏曲年画和杨柳青年画非常接近,有的画样还相同。这都说明这三地版画之间存在着文脉联系。再有,中国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师生随校迁到邻近武强的辛集镇,在系主任江丰的带领下,考察研究以武强为中心的民间年画,走访民间艺人,收集民间年画作品,并把民间年画纳入学校教学和创作,后来这些华北联大的美术教师大都到了北京,而且许多都成为新中国美术界的骨干力量,武强民间年画的影响也随之带回了北京。解放初期,在河北石家庄成立的大众美术社(今河北美术出版社)录用了一些武强年画雕版艺人从事年画雕版印刷,在新中国建立后,年画的出版被现代制版印刷技术取代,这些武强艺人被调到北京荣宝斋继续从事雕版印刷。一九五八年其中有的雕版技师又被调到天津杨柳青画社从事年画雕版。如果说最初武强木版年画是受京津影响而发展的,那么建国后武强木版年画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京津。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题材大致可分为神像纸马、戏曲经史、仕女娃娃、山水花鸟、民俗时事、喜庆吉祥、巧字成画等。其中,神像纸马和戏曲经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木板年画的通用题材,其它题材因地域不同而有所侧重,杨柳青的美女娃娃让人过目不忘,武强的经史故事更有特色。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画虽然未归入木版年画范畴,但从其工艺和用途来看也应归入木版年画系列。首先,中国传统的木版年画都是木版水印,只不过荣宝斋的作品分版更细、印刷更加讲究;其二,荣宝斋的作品在用途上与木版年画一样,都是为了走向大众,通过复制满足大众的欣赏需要,只是相对木版年画来说,荣宝斋的作品是限量版。

木版年画传承的是民间样式和画风,荣宝斋传承的是中国名画经典。荣宝斋木版水印、杨柳青年画、武强年画均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传统艺术看似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但通过笔者的'考察调研,发现其中潜藏着危机,前景令人担忧。荣宝斋木版水印以复制中国名画而享誉于世,但在先进的现代印刷技术面前,显得落后而逊色,特别是以日本二玄社为开端的复制印刷技术的普及,对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有着巨大的冲击。的确,荣宝斋木版水印在复制现当代中国名画方面或许可称“下真迹一等”,但在复制古画方面,特别是绢本绘画,其仿真程度实在无法和现代印刷制品相比。另外,荣宝斋复制的现当代名家作品,流入市场后,被不法分子充当真迹买卖而获取高利,使不少消费者受骗,荣宝斋其实是充当了造假窝点的角色,许多收藏爱好者对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持提防和反感的态度。我认为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复制品应该加盖复制专章来进行标识。同样,杨柳青、武强年画的经典图样,也大多被现代印刷所取代。在天津杨柳青古玩城的年画店,大部分年画的线版都已经是丝网印刷的,而纯木版手工水印的已所剩无几。武强年画的销量也非昔日可比,较大的订单就是用来制作挂历(注3),而挂历厂的订单也在逐年减少。不管杨柳青还是武强,市场上现在印制的年画样式都非常单调,更见不到有创意的新作品。六子争头和朱砂钟馗是这两地都在印制的画样,造型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杨柳青的六子争头是手工着色。杨柳青年画店中家家都有胖娃娃抱大鱼,而武强的年画店中神祃是主角。在画册和博物馆中见到的戏曲经史题材的大场面作品已经绝迹。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抢救和保护即将逝去的民间木版年画,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民间木版年画将来的命运依然令人担忧。不过,有些传统文化的消失或许是历史的必然。例如现在的印刷厂已经没有人再去雕版印书了;再有,几十年前,家家都自己用木版水印冥币祭祀祖先,现在的冥币都改成机器彩色仿真印刷了。另外,现代家居已经没有贴年画的地方了,中堂画换成了电视墙,落地窗帘取代了窗旁画,防盗门上贴个福字还要掏个洞把猫眼露出来。提起民间木版年画,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门神画、天地全神像;提到荣宝斋的木版水印,首先想到的是近现代名家的水墨画。其实,就传统木版年画的题材而言,有一类题材是被大家忽略了,而恰恰正是这类题材有可能使这门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类题材就是传统木版年画中的现实主义题材,主要包括描绘现实生活的风俗画和时事题材作品。代表作如《士农工商图》(光绪,东丰台),《庄家人乐庆丰年》(光绪,东丰台)(注4),《同庆丰年》(杨柳青),《高跷会》(杨柳青),《庆赏元宵》(杨柳青),《北京城百姓抢当铺》(杨柳青)(注5),《农家勤忙》(武强),《四川真景全图》(武强),《河间府演大操》(武强),《两军大战南口》(武强)等。在武强年画发展史上,除了一直延续的传统题材外,为了适应时代欣赏需求而不断开拓与时俱进的新题材,从开始表现重大事件、新闻、新事物的年画到后来的“革命新年画”以及解放后的农林牧副渔年画。这些带有时代气息的现实主义题材年画作品,使武强年画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不断焕发青春活力,绵延不衰。特别是“革命新年画”时期,一批中国的优秀画家参与创作,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好作品,还有些画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吸收借鉴民间年画的艺术特色,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黄永玉的《阿诗玛》组画和《齐白石像》人们可能比较熟悉,但如果说这是原创荣宝斋木版水印,一般人就不一定知道了。1953年,黄永玉受中央美院党委书记江丰委派,到荣宝斋跟随田永庆师傅学习木版水印技法,学成之后,黄永玉便在中央美院成立了木版水印工作室,继而创作了木版水印《阿诗玛》组画,成为中国版画史上的经典作品。从这些事例中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发展创新现实主义题材的年画作品,不能不说依然是延续民间版画艺术的一条好出路。有人说,最好的继承就是创新,这个道理或许对民间木版年画这门古老的艺术也适用。民间木版年画行业普遍存在创作人员紧缺的现状,更缺少专业创作人员的参与。现在的创稿师傅大都是民间画师,只是能够对老画样进行翻版,而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少来干这一行,更不用说名家参与创作了。把民间木版年画技艺与院校艺术教学相结合应该是一种文化责任。近年来,为画家复制丝网作品在中国悄然兴起,这或许对中国传统木版画行业也是一种启示。用中国传统的木版画技术为画家提供服务,应该对画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我们衷心希望中国传统木版画艺术这朵艺苑奇葩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1956年3月号《美术》杂志王逊、郁风、张光宇、王树村、力群的文章

[2]薄松年著.《武强年画精选》,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9

[3]刘见,韩祖音编著.《中国杨柳青木版年画选》,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6

[4]沈念乐主编.《琉璃厂史画》,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5

篇3:略谈年画的风格与价值论文

略谈年画的风格与价值论文

一、年画的风格

1.构图丰满而灵活

年画普遍彰显出大气、灵活自在的效果。画面设计有主有次、有虚有实、有聚有散,画面既统一又富于变化。年画常常运用散点式平面构图,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表现大场景,也可以突出主题形象,强化神的中心地位,加强神的威严感。年画既强调对称式构图的完整匀称,在对称中不失风趣变化,又强调中心式构图的灵活多变,以主要人物为中心,将次要人物及景物向上下左右四周推移排列,形式生动灵活,主体人物突出。年画在空间布局上追求满与空的对立统一,十分讲究留白,以达到大小比对、曲直相生、上下衔接、龙蛇飞舞、静中有动的效果。“满”是年画构成的规矩,利用“空”在“满”中求变化,达到画面既饱满又轻松自在,满而不挤、空而不虚的效果。艺人按照所需形式进行大胆取舍和变形处理,将与主题无关的背景舍弃得干干净净。采用空的构图手法,去掉背景,突出人物,简明扼要,画面靓丽,画里的“满”和画外的“空”、画面的密与画外的疏达到对立统一,在构图中表现了很强的形式美感。

2.色彩绚丽而庄重

年画是由天然颜料绘制成的,色彩绚丽、庄重和谐,是有较高品位的艺术形式。年画的用色多采用复色,如槐黄、紫红、橘红、品绿、佛青等色,而很少运用单纯的红、黄、蓝原色,并且特别讲究色系的搭配。在色彩搭配时主要运用暖色配色,如藤黄、橘红与紫红搭配,而绿色和蓝色等冷色只是辅助颜色。有时会运用黑、白调和其间以统一,极其巧妙地把色彩的明暗对比和冷暖对比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色彩的空间混合”效果,使用色并不多的年画表现出缤纷灿烂的艺术效果。年画色彩中最出名的是黄丹,年画的门神、灶君等神像的主色一般采用黄丹。黄丹是从重庆开采的一种矿石中提炼出来的颜色。制作工艺是把矿石研磨成粉后以水淘净,加上清油,掺入干胶,放入鸡蛋清,用凉开水拌和而成。运用黄丹色印出的门神颜色特别鲜明,历经风雨日晒后仍然色彩浓烈,经久不褪。年画曾以黄丹门神而闻名。

3.造型意象而线形

年画运用意象,把许多理想变为可视的图形,通过夸张变形和装饰纹样使造型充满装饰味,以表达主观趣味。画师们在丰富的主观想象的基础上,运用虚拟手法,对人物进行概括提炼、夸张变形,使人物形象呈现忠奸和善恶的脸谱化倾向,使画面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年画的造型装饰常用两种手法:一是在画面上任意添加形象,使画面达到饱满、协调,在画面布局上追求装饰效果。二是在人物、动物身上任意添加纹样,使某个单独的形象在变化中具有装饰美。年画以线造型,常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多样化的题材和对象。如表现美女、娃娃、花卉题材的画面大多采用流畅细腻的线条,而表现门神武将和劳动场景的题材则采用刚劲有力的粗线条。如门神、钟馗等神像,为了表现门神威严可怖的神态,用粗犷、简练的线条把身披铠甲、手持大锤的武将形象表现得扎实而坚硬、粗壮而朴实。在某些题材中,还将粗壮的线条和黑色的块面结合,线面穿插运用,使形象产生一种凶猛和威严感。

4.工艺繁复而精细

年画以梨木为刻版,工艺繁复而精细,一张年画所用的刻版有时多达20多个。第一道刻版印上去的是年画形象基本轮廓,此后的刻版,有的只属于鼻子、眼睛、嘴巴的造型,有的只属于某一类色彩的印制,每一个刻版都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谢滩村“年画老人”董志和家有一个专门用来放置刻版的架子,“无比之大”,刻版多达七八十个。《女门神秦良玉》(图2)是年画工艺的代表。画中的秦良玉手提大刀,腰佩宝剑,彰显了一代巾帼的侠骨之风。此画运用12个刻版,通过繁琐的工序、6种大胆的颜色让女门神秦良玉穿越到现代人的视野中。《黄丹门神》是年画的另一类代表,黄丹门神的内容有天爷、灶爷、土地爷等。“黄丹门神”的制作,一种手法是完全使用刻版工艺,另一种手法则是把刻版与“画工”结合,即第一道工序使用刻版,把门神的大致轮廓展现出来,而之后细致的'人物造型,则由画师一笔一画完成,犹如工笔画。此工艺把雕版刀法粗犷、朴质的稚拙之美与描绘的精细美结合在一起。

5.题材丰富而寓意无穷

年画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往往突破时空限制,如门神、三祖像、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等,同时也有来源于民间生活的鲜活题材。年画的取材从其内容、功能来看,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一是戏文类,包括《白蛇传》《西厢记》《钟馗》《八仙》等;二是娃娃类,包括《麒麟送子》《五谷丰登》《闹元宵》等;三是人物类,包括《老相》《穆桂英》《哪吒》等;四是风景花鸟类,包括《峨眉山景》《鹦鹉吃桃》等;五是寓意类,包括《全家福》《富贵荣华》《竹报平安》等;六是以门神为主的神灵佛道,如《土地神》《财公》《财母》《二十八宿》《十二宫神》;等等。这些内容和形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农民的生活情趣、民俗风情,以及农民祈望福寿吉祥、万事如意、神灵保佑、消灾赐福的心愿,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爱戴。有的虽带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但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一种愿望。

二、年画的价值

年画的形象简率稚拙,有一种质朴天真、一任天然的乡土美。寓意美。年画运用谐音的图像,将词句美好的寓意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寓意美。可以是形象字的谐音,如鸡的形象与“吉”字、蝙蝠的形象与“福”字;也可以是形象组合与一个成语的谐音,如一只喜鹊和一株梅树的组合与成语“喜上眉梢”的谐音。组合在一起的谐音形象,意趣横生地呈现出人们心中的向往。观赏者在猜解画中的形象寓意时获得了欣赏的快感。

篇4:开封木板年画的价值与传承意义论文

开封木板年画的价值与传承意义论文

本文拟从开封木板年画的当代价值和传承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出开封年画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历史研究、母语文化、现代开发三个方面;它的传承发展有助于爱国主义的开展、民族性审美的普及、当代美术设计思想的提升。从而重新建立起对木板年画的正确理解,认识到木板年画传承发展的乃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关键词】开封木板年画 价值 意义 传承发展

一、开封木板年画的价值

(一)历史研究价值

开封木板年画根植于中原文化的深厚土壤里,具有厚重的民间根基,艺术也因之绚丽多彩而影响久远。开封木板年画作为[中国年画的鼻祖]、民俗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维系着整个最为本原的文化根茎,是中华民族文明持久的因素之一。如从北宋建都汴梁算起,开封木板年画已延续了千年之久。中间经过辽、金、元三朝的民族融合,风格已大变样,经明清时期的再度繁荣,直至近代走向衰落。即可成为中原文化盛衰变迁的见证,可视为一部厚厚的史书,永远供后代翻检研究。千余年来,开封木版年画何以会长期保持?技法何以会在明初发生巨变?发源于北宋的木板年画何以会辐射全国?北宋时原生态木板年画是什么样子?辽金元时期开封木板年画如何生存?这些都是需要后人回答的历史问题。

(二)开发价值

改革开放至今已将近三十年。期间曾有过盲目崇拜西方艺术和妄自菲薄的失误,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国际交往进一步扩大,我国的艺术逐渐得到各国的理解和欣赏。国人渐渐认识到祖国民间艺术的价值。从古民居、中医、中国画,特别是民间艺术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受到联合国的重视,有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民间艺术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最好的窗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最好的媒介。因此,包括开封木板年画在内的民间艺术,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和产业开发的潜力。

(1)市场价值。首先,随着开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木板年画在旅游购物的市场价值空间十分广阔。木板年画作为开封特色民间艺术品将是开封旅游商品中的主打商品,因而木板年画拥有广大的潜在旅游商品市场。其次,随着人民从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过程,更是人民文化品位不断提升的过程,木板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也随之被更多的民众所了解和欣赏,乃木坂年画自然会成为众多家庭和单位用于收藏和装饰的主要物品,因而市场潜力巨大,必将成为开封、河南、全国乃至全球收藏品和装饰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开封木板年画应研究其实用性功能,注意提取年画中的特色元素符号,并与日用品结合,使年画以一种新颖的形式贴近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这将是木板年画再生的日用品市场。

(2)产业价值。开封木板年画不仅是艺术也是商品,这而是其由来已久的事实,既然是商品,它的生产就具有产业背景,开封木板年画这一艺术产品,它的市场开发同样需要产业化建设,就是要建立开封木板年画的产销企业,从事专业生产与销售,这样使年画的开发额市场结合,使其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市场化和产业化将给年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显示出民间艺术价值的回归。使传承和大战木板年画这艺术事业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所以开封木板年画具有深远的产业价值潜力。

二、开封木板年画的传承意义

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文化发展的历史。作为构成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美术,它反映出各族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因此,全面深入地认识民间艺术对当代和未来的艺术文化具有借鉴意义。不要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重视传统、保护传统、发扬传统的民族是前途光明的民族。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世界上传统文化从未间断的唯一的文明古国。这份珍贵的遗产不能断送在我们手里,应该设法让它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一)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

木板年画艺术是最生的生动、最丰富、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饱含着鲜明的民族情感、民族气质和真善美的艺术精神,体现着劳动人民传统的审美思想和美学观念。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因此,传承发展木板年画艺术能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爱国主义教育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在人文、地理、历史、物产等方面都有具体的内容,在民间艺术的.创作中都有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开封木板年画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研究开封传统年画有助于人民了解自身的创造才能,有助于尊重民族的智慧,从而诱发出热爱开封、热爱河南、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促进民族性审美的普及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有本民族的美学观念,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早已形成尊重传统审美观的自觉性,并懂得传统审美观愈渗透力,就愈有接受力。开封木板年画突破了“成教化,助人伦”的约束,“形成以描写和反映世俗生活为主的特征”,虽然久经坎坷,但依然被人们喜闻乐见,那样有活力,那样容易有人亲近产生共鸣,这足以证明它的独特魅力和生存智慧,通过对开封年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使更多的人理解和肯定那些世代相传,代表民族美的伟大成就和优秀成果,爱护和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滋生出具有自尊感的世代审美。

(三)促进当代美术设计思想的提升

民间美术的丰富性也不只表现在品种和形式上,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在各种文化科学的横断面上发展,勇于发现自己对新事物的敏感,这种敏感突出地反映在“为我所用”上,开封木板年画从材料的选用、工具的制作、颜料的配置、印制的过程都体现出自觉的创造魅力,就地取材、改造加工、为我所用,这些都是当今设计领域值得吸取的好经验。

三、结语

传承开封木板年画艺术的意义不只为了发展当代艺术设计而在于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愈深广地认识民间年画的价值,愈有利于发展地域民族文化,使优秀的民间年画艺术融化于新的生活实际中,绽放出时代的花朵。虽然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但艺术和文化恰恰需要民族化,需要个性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经济和市场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在各种文化空前交流和融合的同时,全球化的力量也在同化世界各地的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开封木板年画等民间文化遗产不仅是对人民文化创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还是维护人类精神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更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