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m8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植物防护武器》阅读答案,下面给大家分享《植物防护武器》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篇1:《植物防护武器》阅读答案
《植物防护武器》阅读答案
①大自然中,病菌、昆虫和高等动物,时时刻刻都在向植物发动“侵袭”,可是,为什么地球上的植物却仍然占据着大多数的地盘呢?原来,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种种保障物种延续的防御自卫甚至是还击能力,足以应付一切外来的进攻。
②大家知道,气步甲虫等一些昆虫具有使用“化学武器”自卫的本领。有趣的是,很多植物也同样具有这种本领,它们利用自身分泌的毒素或者特殊的气味、滋味等刺激性物质来御敌。有一种名叫毒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毒芹碱,动物吃了很快就会中毒死亡;马利筋和夹竹桃等植物含有强心苷,可使咬食它们的昆虫因肌肉松弛而丧命;三叶草和一些金合欢等植物,能产生毒性很强的氰化物,使蚕食它们的昆虫中毒死亡。
③几百年前,住在拉丁美洲的土著人经常受到强盗的侵扰。有一次,他们把强盗引进埋伏圈后立即躲藏起来。强盗发现要追的土著人突然不见,便四处寻找,奇怪的是,身体只要碰触到一种外形像南瓜一样的菌类植物,这些 “南瓜”随即发生“爆炸”。不一会儿,刺鼻的烟雾弥漫开来,强盗们被呛得拼命打喷嚏,随之涕泪泉涌,视线模糊,最后反被土著人全部消灭了。
④植物针对外来攻击的自卫手段是形形色色的,它们能靠【甲】“化学武器”进行自卫,也能使用【乙】“物理武器”进行自卫,更有些植物能以自己特殊的生理机能来抵御外来侵袭。
⑤有些植物依靠自身的棘、刺和毛芒等特殊装备来御敌,这些 “物理武器”使动物和人不敢随意触动它们。仙人掌、洋槐身上都长满了刺,板栗的刺长在种子外面的总苞上,动物都无法吃;豆科植物皂荚树的.树干和枝条上长了许多大而分枝的枝刺,猴子不敢攀爬,连皮厚的大野兽也不敢去碰它;产于南非的锚草果实外观如铁锚状,硬刺四伸,而且刺上还有钩,即使是最凶暴的狮子也都避开它,因为锚草果实一旦扎入狮子的口腔、鼻孔就无法除去,甚至有的会由于不能进食而危及生命;有一种叫做沙箱树的植物,有“植物枪”之称,果实成熟后会爆破,爆开时种子像枪的子弹一样,飞速弹出10米外,沙箱树就是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的种子不被摘走。
⑥有些植物既无毒素也不长刺、毛,它们会用什么办法进行防御呢?高大的树木,其果实、嫩枝、嫩叶等都悬挂在高空,让很多想啃食的动物可望不可即;“一岁一枯荣”的禾本科植物,是依靠自己的快速生长能力和繁衍后代能力来保障自己在自然界的一席之地。
1.下列表述,不属于本文说明对象特征的一项是
A.一些昆虫具有使用“化学武器”自卫的本领。
B.很多植物具有使用“化学武器”自卫的本领。
C.有些植物能使用“物理武器”进行自卫。
D.有些植物能以自己特殊的生理机能来抵御外来侵袭。
2.下列概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植物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占据着大多数的地盘,是因为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种种保障物种延续的防御自卫甚至是还击能力。
B.三叶草和一些金合欢等植物,能产生毒性很强的“化学武器”——氰化物,昆虫吃了会中毒夕死亡。
C.几百年前,在拉丁美洲有一种特殊的南瓜,人的身体只要碰触到这种南瓜,它随即发生“爆炸”。
D.有“植物枪”之称的沙箱树,果实成熟后会爆破,爆开时种子像枪的子弹一样,飞速弹出十米外。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是按照“先结果后原因”的逻辑顺序对植物的防护能力进行说明。
B.本文的结构形式为“总一分一总”,六个自然段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
C.第④段中画线的【甲】句紧承上文“化学武器”的内容,【乙】句引出下文“物理武器”的内容,这两句话的顺序不能调换。
D.第⑤段主要运刚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有些植物依靠自身的“物理武器”来御敌。
参考答案:
1.A(该项不属于“植物防护武器”的特征)
2.C(该项中的“南瓜”与原文中“外形像南瓜一样的菌类植物”不相符)
3.B(本文结构形式为“总一分”,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
篇2:《神奇的植物防护武器》阅读答案
《神奇的植物防护武器》阅读答案
①在大自然中,病菌、昆虫和高等动物,无时无刻不在向植物发动“侵袭”,可是,为什么地球上的植物却仍然占据着大多数的地盘呢?原来,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种种保障物种延续的防御自卫甚至是还击能力,足以应付一切外来进攻。
②大家知道,气步甲虫注等一些昆虫具有使用“化学武器”自卫的本领。有趣的是,很多植物也同样具有这种本领,它们利用自己本身分泌的毒素或者特殊的气味、滋味及刺激性物质来御敌。有一种名叫毒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毒芹碱,动物吃了很快便会中毒死亡;马利筋和夹竹桃等植物含有强心苷,可使咬食它们的昆虫肌肉松弛而丧命;三叶草和一些金合欢等植物,能产生毒性很强的氰化物,使蚕食它们的昆虫中毒而死亡。
③植物针对外来攻击的自卫手段是形形色色的,它们能靠【甲】化学武器进行自卫,也能使用【乙】“物理武器”进行自卫,更有些植物是以自己特殊的生理机能来战胜外来侵袭的。
④有些植物依靠自身的棘、刺和毛芒等特殊装备来御敌,这些“物理武器”使动物和人不敢随意触动它们。仙人掌、洋槐身上都长满了刺,板栗的刺长在种子外面的总苞上,动物都无法吃;豆科植物皂荚树的树干和枝条上长了许多大而分枝的枝刺,猴子不敢攀爬,连厚皮的大野兽也不敢去碰它;产于南非的锚草果实外观如铁锚状,硬刺四伸,而且刺上还有钩,那里最凶暴的狮子都避之唯恐不及,因为锚草果实一旦扎入狮子的.口腔、鼻孔就无法除去,有的狮子甚至会由于不能进食而危及生命。
⑤有些植物既无毒素也不长刺、毛,他们会用什么办法进行防御呢?高大的树木,其果实、嫩枝、嫩叶等都悬挂在高空,让很多想啃食的动物可望而不可即;禾本科植物“一岁一枯荣”,它们虽然没有任何自卫的武器,可是依靠自己的快速生长能力和繁衍后代能力来保障自己在自然界里的一席之地。
注:昆虫,遇敌害是能从尾部喷射毒液自卫。
18.阅读文章的第③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句话不能调换顺序的三个理由。(3分)
19.阅读材料,判断下面两则材料中的植物分别使用哪一种武器,并作简要说明。(5分)
【材料一】几百年前,住在拉丁美洲的土著人经常受到强盗的侵扰。有一次,他们把强盗引进埋伏圈后立即躲藏起来。强盗发现被追的土著人突然不见,便四处寻找,身体只要碰触到一种外形像南瓜一样的菌类植物,这些“南瓜”随即就发生“爆炸”。不一会儿,刺鼻的烟雾弥漫开来,强盗们被呛得拼命打喷嚏,随之涕泪泉涌,视线模糊,最后被当地土著人全部消灭了。
【材料二】有一种叫做沙箱树的植物,有“植物枪”之称,果实熟了后可以爆破,爆开时种子飞速弹出10米外,如枪的子弹。沙箱树就是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的种子不被人和动物摘走。
答案(共8分)
18.答案示例:【甲】【乙】两句话不能调换顺序,其一,【甲】句紧承上文说明植物所使用“化学武器”的内容;其二【乙】句引出下文植物使用“物理武器”进行防御的说明内容。其三,如果调换了,语段的过渡作用就不能体现了。(共3分。共3条理由,每条1分)
19.材料一中的菌类植物属于使用“化学武器”。“化学武器”是依靠自身产生的特殊气味及毒素来御敌的方式,这种植物发生爆炸后,产生刺鼻的烟雾,使强盗们打喷嚏、涕泪泉涌,从而达到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目的。
材料二中的沙箱树属于使用“物理武器”。“物理武器”是依靠自身特殊装备来御敌的方式,沙箱树果实熟后,依靠自身爆破的力量,使种子像子弹一样飞速弹出,来保护自己的种子。(共5分。材料一是指出所使用的武器性质1分,简要解释1分。材料二指出所使用的武器性质1分,简要解释1分。语言表达1分)
篇3: 微波武器的阅读和答案
微波武器的阅读和答案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成人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好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
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坦克、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2、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分)
答:
13、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4分)
构成:
杀伤对象:
14、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①说明方法:
②举例分析:
15、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答案:(二)12、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3分)13、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杀伤对象: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答对”构成“给1分答对“对象”给3分。共4分)14、①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②示例:第四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答对两种说明方法给2分,举例分析正确给2分,共4分)15、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正确给1分,分析准确给2分共3分)
篇4:《植物聊天》阅读答案
阅读《植物聊天》,回答1---4题。
植物聊天①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近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人们眼中那些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的植物,也像人类一样,都会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②在这个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人类的网络聊天十分相似,因此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植物聊天”。
但是让人们好奇的是,植物们在这个聊天网络里都聊些什么呢?
③科研人员发现,一些聪明的植物会在危险迫近的时候通过这个网络传递警告信息,从而有效地减轻植物受侵害的程度,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如果有一株植物被毛虫咬食了,那么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其他植物都会接到内部的警告信号。在接到警告信号之后,那些还没有被咬食的植物就会进行化学物质防御和机械防御,使自己不易受到侵害。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可见,聊天网络功不可没。
④当然,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利弊两个方面,植物的聊天网络也是如此。就好比计算机网络上流行的病毒,在植物聊天网络中,有些特殊病毒就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可能被感染。
⑤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现在我们才发现,我们身边那些最常见的植物其实早就是网络聊天的高手了。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结尾处说“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请你说说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是什么。
2.说说什么是“植物聊天”。
3.分别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 )
(2)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 ( )
4.阅读全文,请写出植物聊天网络的“利”与“弊”。利:弊:______
【答案】
1.植物是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
2.在植物构建的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
3.(1)举例子
(2)打比方
4.利:传递警告信息,有效地减轻植物受侵害的程度,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
弊:传播病毒,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可能被感染。
【方法总结】
有时候,说明文阅读中会让你谈一些关于文中说明的事务的感想或看法,或要求结合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测和想象。这种推测和想象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基础,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理有据。做此类试题首先要时文章总体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把握,然后对试题要求仔细分析,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进行推理,在平时阅读中要善于积累,通过广泛的'知识联系来找到解答的钥匙。
篇5:《动物的道德与武器》阅读答案
《动物的道德与武器》阅读答案
(奥地利)康拉德·洛伦茨刘志良译
①德语中有句古老的谚语:一只乌鸦不会啄另一只乌鸦的眼睛。这句谚语还真没错。一只驯化的乌鸦或渡鸦也不会啄你的眼睛,正如它不会啄同类的眼睛。我养的渡鸦罗亚经常站在我的胳膊上,我就有意把自己的脸贴到渡鸦面前,紧挨着渡鸦恶狠狠的弯喙。这时,渡鸦的举动很感人。它紧张兮兮地把喙从我眼前移开,就像父亲在刮胡子,小女儿把手指伸了过来,想试试剃须刀的锋刃,父亲会赶快把剃须刀拿开。
②为什么狗不可以咬同类的脖子?为什么渡鸦不能啄朋友的眼睛?为什么所有具备武器的动物都要有禁忌呢?答案很简单。如果渡鸦毫无顾忌地去啄伙伴、妻子或者孩子的眼睛,那么到今天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渡鸦了。如果狗或狼不管不顾地去咬同伙的脖子,并真的把同伙咬死,这个物种肯定就会在短期内灭绝。
③斑尾林鸽并不需要这种禁忌,因为它无法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这种鸟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哪怕是遇到了装备强大武器的敌人,它也能逃脱。还有很多“无害”的食草动物,一旦关到了狭小的空间,就变得肆无忌惮。最令人厌恶、最无情、最血腥的杀手是据说生性最温柔、仅次于鸽子的一种动物——狍。据我所知,狍是最凶险的动物,而且还长着角这种凶器。狍“消费得起”这种无约束的能力,因为即便最虚弱的雌狍,也能逃脱最强壮公狍的攻击。而在狭小的地方,公狍迟早要把自己的同类,包括雌狍和孩子们,逼到角落里顶死。
④现在我们再讨论讨论另外一个问题。社会性的.鸟兽摆出屈从的姿势,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为什么进攻者见状就会自我约束起来?社会性动物在表达顺从态度时,都使用同样的原则:乞怜者总是把身体最脆弱的部位呈现给敌人,更准确地说,是暴露致命性部分。雄性火鸡经常进行疯狂的摔跤比赛,如果有一只服输了,它就蹲在地上,伸长脖子贴在地面。而胜者的行为和狼很像,它显然想去啄、踢落败的敌人,但却不能这么做。它一圈又一圈地绕着落败的敌手,气势汹汹的,还试探性地去啄对方,但并不会真正碰到对方。
⑤屈从者和强者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弱者突然失去反抗的意志,放弃了抵抗杀手的一切手段,似乎正是弱者放弃抵抗手段,使得进攻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无法超越的阻碍。
⑥在进化的过程中,如果动物形成了能致同类于死地的武器,那么这种动物为了生存,就必须形成一种相应的社会禁忌,避免这种武器危及种族的生存。天生的冲动和禁忌构成了一个系统,再加上自然提供给社会性物种的武器,形成了一个精心设计、自我管理的复合体。
⑦只有一种生物,拥有身体以外的,出自自身设计的武器,因此他的本能也就不了解武器的运行机制,在应用武器时也就没有充分的禁忌,这种动物就是人类。我们并未从自然界得到武器,我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制造武器。未来哪件事情更紧迫呢,是研发武器,还是培养与之同步的责任感?我们应该像鸽子那样,还是向狼学习?人类的命运将取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9.文中哪些例子(现象)可以说明第⑥段提及的“相应的社会禁忌”?(4分)
20.关于第⑦段画线句子提出的问题,本文作出了怎样的回答?请作简介。(5分)
21.第③段内容与全文中心意思有什么关联?请作简析。(6分)
参考答案:
19.(4分)【①一只乌鸦不会啄另一只乌鸦的眼睛。(抄录“德语中有句古老的谚语:一只乌鸦不会啄另一只乌鸦的眼睛。这句谚语还真没错”亦可,但漏掉“这句谚语还真没错”算错。)②驯化的乌鸦或渡鸦不会啄驯养者的眼睛。③渡鸦把喙从我眼前移开。④狗不咬同类的脖子。⑤狼不咬同类的脖子。⑥(雄性)火鸡打斗,胜者不啄落败服输的对手。(没有“服输”(或意思相近的词语)不给分。)(②、③都答,不给2分,只给1分;④、⑤都答,不给2分,只给1分。本题最多得4分。)】
20.(5分)【本文认为,我们不能像鸽子那样毫无禁忌,而应该向狼学习,有所禁忌。(意思对即可,1分)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1分),不能做毁灭同类的事(2分);如果敌人屈服投降了(1分),胜者应该停止攻击、伤害(2分)。(本题最多得5分。如果出现“我们应该像鸽子爱好和平,不能像狼那样凶残狠毒”之类脱离文本实际的说法,本题不得分。)】
21.(6分)【①从相反的角度举例,(1分)说明如果动物进化出了致命武器,就必须形成相应的禁忌,以保护种族的生存。(2分)②斑尾林鸽没有这种禁忌,是因为它没有进化出而且也不会进化出致命武器。这说明动物保护种族生存的社会禁忌是与其致命武器相伴而生的。(3分)③很多“无害”的食草动物,例如狍,在狭小的空间,因为没有禁忌而表现为血腥的杀手。这说明如果动物进化出了致命的武器而没有形成相应的社会禁忌,必然危害种族的生存。(3分)本题最多得6分。】
篇6:《植物不失眠》阅读答案
《植物不失眠》阅读答案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 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1.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分)
2.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2分)
3.第⑤段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4.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2分)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C.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
眠而造成的。
D.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
抗旱能力。
参考答案:
1.(1)结构上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1分)
(2)内容上提示下文内容属于对植物睡眠原因的探讨。(1分)
2.(1)现代科学家认为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1分)
(2)达尔文认为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1分)
3.(1)作比较。(1分)
(2)把植物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1分)
(3)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1分)
4.(1)逻辑顺序。(1分)
(2)先讲植物也有睡眠现象,再探讨植物产生睡眠现象的原因。(1分)
5.D(因果倒置)
篇7:阅读答案《植物不失眠》
乔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
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8.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分)
答:
9.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4分)
答:
10.第⑤段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1.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2分)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C.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而造成的。
D.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篇8:《植物不失眠》 阅读答案
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7.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8.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2分)
答:
19.第⑤段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0.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2分)
2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C.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而造成的。
D.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篇9:《植物不失眠》 阅读答案
17.(1)结构上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1分)
(2)内容上提示下文内容属于对植物睡眠原因的探讨。(1分)
18.(1)现代科学家认为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1分)
(2)达尔文认为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1分)
19.(1)作比较。(1分)(2)把植物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1分)(3)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1分)
20.(1)逻辑顺序。(1分)(2)先讲植物也有睡眠现象,再探讨植物产生睡眠现象的原因。(1分)
21.D(因果倒置)
篇10:植物睡眠运动阅读答案
①每逢明月之夜,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周围一些植物已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如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白天舒展又平坦,一到夜幕降临,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对成对地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过的含羞草。花生也是一种爱睡觉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关闭,表示白天已经过去,它要睡觉了。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
②不仅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美的花朵也要睡眠。在水面上绽放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它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酣睡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这种“昼醒晚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故而得此“睡莲”芳名。
③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来闭合,看上去好像一个黄色的鸡毛掸。胡萝卜的花,则垂下头来,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更有趣的,有些植物的花白天睡觉,夜晚开放,如晚香玉的花不但在晚上盛开,而且格外芳香,以此来引诱夜间活动的蛾子来替它传授花粉。还有我们平时当蔬菜吃的瓠子,也是夜间开花,白天睡觉,所以俗称“夜开花”。
④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科学家们为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解释理论。
⑤达尔文在研究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发现了植物睡眠运动,并断定植物叶片的睡眠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之寒,对植物生长极有好处。但因缺乏足够证据,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⑥直到本世纪60年代,随着植物生理学的高速发展,科学家们才开始深入研究植物睡眠运动。起初,解释睡眠运动最流行的理论是“月光理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量少遭受月光的侵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长短的适应。然而,使人们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许多没有光周期现象的热带植物同样也会出现睡眠运动,这一点用“月光理论”就无法解释清楚。
⑦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有些植物的睡眠运动并不受温度和光强度的控制,而是由于叶柄基部中一些细胞的膨压变化引起的`。如合欢树、红三叶草等,通过叶子在夜间的闭合,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尤其是合欢树,叶子不仅仅在夜晚关闭睡眠,当遭遇大风大雨时,也会逐渐合拢,以防柔嫩的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这种保护性的反应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但这些理论都不能圆满地解释植物的睡眠之谜。
⑧随后,美国科学家恩瑞特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提出了一个新发现:呈水平方向(不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温度,总比垂直方向(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温度要低1℃左右。正是这仅仅1℃的微小温度差异,已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同的环境中,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
⑨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还发现了植物睡眠的有意思的事:植物竟与人一样也有午睡的习惯。科学家认为,植物午睡主要是由于大气环境的干燥和火热引起的,午睡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抗衡干旱的本能,为的是减少水分散失,以便在不良环境下生存。但由于光合作用降低,午睡会使农作物减产。
(根据资料改写)
【问题】
9.依据文章前三段内容,用简明的语言解释什么是植物的“睡眠运动”。(2分)
10.请分条概述本文所写的植物睡眠运动的“有趣”之处。(3分)
11.文章第(3)段划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请具体分析(4分)
1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合欢树遇到大风大雨时叶子会逐渐合拢,含羞草被人用手碰触时叶片收拢,都是为了防止柔嫩的叶片受到摧残,这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
B.植物睡眠有利于其较快生长,有利农业丰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应多培育能睡眠运动的植物,以适应日益干燥、火热的大气环境。
C.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科学家可以把减少甚至避免植物午睡,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让植物不再午睡,高效工作。
D.从文中看,影响植物睡眠运动的因素主要有光周期、膨压、温度等。因而,花农可以研究利用这些因素来控制花草睡眠时间,发挥花草最大的观赏效益。
【参考答案】
9.植物睡眠运动是指一些植物在夜间或白天把叶或花闭合起来的现象。(2分)
10.(3分)①植物的叶子和花也要睡眠(1分);②花的睡眠的姿态与时间也各不相同(1分);③植物还有午睡的习惯(1分)。
11.(4分)划线的句子通过举例子(以蒲公英、胡萝卜为例)(1分),真切、有力地说明植物的花的睡眠姿态各不相同(1分);用两个为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1分),生动、形象地揭示说明对象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1分)。
12.(2分)B
篇11:《植物会说话吗》阅读答案
《植物会说话吗》阅读答案
①植物的世界是寂静的,但是科学研究却发现,植物虽然没有动物那种发音内器官,却也有自己的“语言”:有无声的,也有有声的,更有以类似无线电波的信号形式出现的。
②农业昆虫学家研究发现,柳树的叶子遭受虫害时,就会改变吸收养分的种类,以求增强抵抗力,同时能够分泌出一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刺激邻近未受虫害的柳树,通知它们做好准备,作出同样的应急措施。
③ 更有趣的是植物生理学家的实验,证实了植物在干旱缺水时,会从茎部和根部发出声音来。其声音来自木质部的振动,木质部有许多输送水分的导管,水分通过导管从根部往上输送。在通常的情况下,导管内充满水分,而当受旱缺水时,植物就尽力去吸取水分,木质部导管经受不住张力便破裂,裂口里形成的空气小泡,致使木质部导管壁振动,产生声音。
④科学研究还证明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发出一种类似无线电波的信号。即当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时,有电子传递过程。人类如能接收这种“电讯信号”,并将它破译出来,就可以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每一过程。人们不必涉足田间就可以知道农作物什么时候需要灌溉、施肥、治虫,以及什么时候成熟,可以收获。据文献报道,俄罗斯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首次破译出植物的“电讯信号”,听懂了植物的“语言”。
⑤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听懂”植物的“语言”,实现人类和植物的“对话”。到那时候,“农民不出门,能知田间事”,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产量。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A.植物会说话吗?B.“听懂”植物“语言”对农业的作用
C.植物的“语言”D.植物的光合作用
2.下列对本文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按“总一分一总”的逻辑顺序介绍植物也有自己的“语言”。
B.第①段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植物“语言”有三种类型。
C.笫③段对“植物也有声音”这种语言现象作详细的诠释。
D.第④段举俄罗斯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首次破译出植物“电讯信号”的例子,说明听懂植物“语言”的重要意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倒不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A.据文献报道,俄罗斯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B.人类如能接收这种“电讯信号”,并将它破译出来,就可以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每一过程。
C.水质部有许多输送水分的导管,水分通过导管从根部往上输送。在通常的情况下,导管内充满水分。
D.到那时候,“农民不出门,能知田间事”,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产量。
参考答案:
1.C
2.D
3.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