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n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李白《古风·朝弄紫泥海》翻译赏析,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李白《古风·朝弄紫泥海》翻译赏析,方便大家学习。

李白《古风·朝弄紫泥海》翻译赏析

篇1:李白《古风·朝弄紫泥海》古诗译文

李白《古风·朝弄紫泥海》古诗译文

《古风·朝弄紫泥海》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

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

云卧游八极,玉颜已千霜。

飘飘如无倪,稽首祈上皇。

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

一餐历万岁,何用还故乡。

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

【前言】

《古风·朝弄紫泥海》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诗为游仙诗,表达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神仙世界的向往,其实是诗人对现实生活不满的反映。

【注释】

⑴紫泥海:指东方朔成仙事。《汉武洞冥记》:东方朔去,经年乃归。母曰:“汝行经年一归,何以慰我耶?”朔曰:“儿至紫泥海,有紫水污衣,仍过虞渊(日入之处)湔洗(洗涤),赵发中返,何云经年乎?”

⑵若木:传说日入处的树木。语出《山海经·大荒北经》。

⑶“云卧”句:即游八极而卧云山,意谓漫游四海,栖居林泉。八极,八方极远之地。

⑷倪:边际。

⑸上皇:天帝。

⑹太素:指太素宫。道教仙尊所居。

【翻译】

东方朔啊东方朔,您清晨在紫泥海游玩,把衣服弄脏,黄昏却披上了彩霞纺织的衣裳。您手中挥动着昆仑山上的琼枝,让落日的光辉婆娑起舞。您乘着云彩的卧铺,游遍了天堂,到如今已经经过千年的风霜,依旧容颜如玉发光。飘飘然,入天宫,见上皇,作个揖,给他面子一点亮。您叫我与您一起游天堂,天天饮我玉杯琼浆,天天醉千场。天堂一顿饭,人间已万年,何必回故乡?乘长风,破万里浪,游戏在天堂,心情如阳光灿烂。

【赏析】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四十一首。这是一首游仙诗,诗人因不满现实生活而向往无拘无束的神仙世界。诗分三层意思。前四句,效仿东方朔游紫泥海。“云卧”六句,游八极祈(求告)上皇。末四句,言不还故乡之愿。

东方朔是李白崇拜的偶像,与之在智慧、性情各个方面都很相象。李白也想和东方朔一样,大隐金马门,可惜时间太短,毕竟唐玄宗不是汉武帝。

篇2:古风其十李白赏析-古风其十李白翻译

古风其十李白赏析-古风其十李白翻译

导读:

这组诗一共五十九首。其原文如下: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古风其十李白阅读答案:

1,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第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第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古风其十李白翻译:

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鲁仲连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鲁连。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茫照耀到了世间.

古风其十李白字词解释: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古风其十李白赏析:

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诗中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以上这篇古风其十李白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3:李白《紫骝马》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紫骝马》全诗翻译赏析

紫骝马⑴

李白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⑵。

白雪关山远⑶,黄云海戍迷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注释:

⑴紫骝马:即枣红马。唐人谓之紫骝,今人称枣骝。

⑵锦障泥:华美的障泥。障泥,披于马鞍两旁的防护织物。用《晋书》王济事,王济善识马性,尝乘一马,着锦障泥,临水马不肯渡,济知其怜惜障泥,使人解去,马遂行。

⑶白雪:唐代戍名,在蜀地,与吐蕃接壤(依王琦说)。

⑷“黄云”句:谓征人在黄云戍守之地因荒漠广阔而迷失方向。黄云,唐代戍名,其地不详(依王琦说)。海,喻广阔,作“戍”的状语。

《紫骝马》是一首乐府诗。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这几句是说,边塞将士,为国守边,义无反顾,挥鞭纵马,不恋家室。前两句写边塞景象,荒凉严寒;后两句写情,反映了戍边将士的爱国精神。

译文:

紫骝马矫捷骄嘶,它那碧玉般的蹄子上下翻腾。

来到河边却不肯渡河,仿佛也可惜弄湿锦绣的障泥围裙。

与吐蕃接壤的白雪戍是那么的遥远,黄云海戍迷离不见。

挥鞭驰骋万里去,怎么能老是思念春闺的佳人?

赏析:

此诗写征人远戍,思念在家的妻子。前四句写征人所乘之紫骝马。以马的行为烘托人的感情,马嘶鸣,引起人的.酸楚。马临流迟疑,陪衬人的留恋不舍。后四句写征人想念在家的妻子。“念春闺”是全诗之眼。关山远,海戍迷,写戍边环境的空旷辽远,以表现征人离家空虚的心情。“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不仅路途遥远,奔波也忙碌,故言不得念春闺。说是无暇念春闺,实则谓虽然路途遥远,奔波忙碌,但总是放不下春闺之思。“挥鞭”句用倒卷之笔,本应冠于“白雪”句之前。但那样就显得平直无波,缺少起伏了。

篇4:李白《古风》其四十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

李白《古风·朝弄紫泥海》翻译赏析

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

朝鸣崐丘树,夕饮砥柱湍。

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

幸与王子晋,结交青云端。

怀恩未得报,感别空长叹。

注释:

⑴ “凤饥”句:《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汝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名曰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竹实)不食,非醴泉(甘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曰:‘赫!’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赫我耶?”琅玕,传说中的竹实。

⑵刺蹙:劳碌不休。

⑶崐丘:即昆仑山。

⑷砥柱湍:即砥柱处黄河水。砥柱,山名,又名三门山,在河南三门峡市黄河中。湍,急流的水。

⑸王子晋:周灵王太子,自知死期,人谓仙去。

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

原诗约写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这时,李白受佞人之谗毁,郁郁不得志。这两句是自比落难的凤凰,天长路远,归飞不能,又遇天寒(喻政治上之寒),浓霜降临,独宿寂苦,盼望得人举荐,以图腾达。蕴藉丰富,含蓄深沉,韵味悠长。

译文:

凤凰饿到死,也不吃粟米,要吃就吃琅玕这样的竹实。

凤凰怎么能寒寒酸酸地与鸡群争食呢?

凤凰清晨在昆仑山上的琼玉树顶歌唱,傍晚在黄河的中流砥柱边饮水。

家乡在海天的那端,回家的路途漫漫,孤寝独宿,秋天的霜露正凉。

有幸遇见仙人王子晋,吹箫弄筝,一起翱翔在青云的上端。

未能报答您知遇的恩情,临别依依,对空徒自长叹。

评析:

这是李白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四十首。此诗塑造了一个孤高不群的凤的形象,以此喻清贵贤士羞于与龌龊庸俗之徒争名夺利,即便历尽艰辛,终不肯易其节,而与君子为伍,临别有怀恩未报之憾。可能是遭馋谮后的激愤之作,大约作于赐金放还山后的回家路上,表示不与群小争官禄。诗中提到的王子晋有可能暗指元丹丘、玉真公主等人,李白有可能是通过他们得到举荐的,或者是指济南北海天师高如贵,李白是经过他入的道籍。

篇5:李白《古风》之二十六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六全诗翻译赏析

古风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译文:

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

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

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

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

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这两句咏荷花。说秋荷开在绿水之上,荷花有绿水相托,愈显美艳;密密麻麻的荷叶,映在青烟雾霭之中。“冒”、“罗”二字用得妙,“冒”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意,“罗”将雾霭环绕之景象,写得传神、自然,有迷人之感。

评析: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诗意应该作于应诏前不久,四十来岁,或许已有些许的白发染鬓,从而感慨万千。此诗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

此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花”、“叶”、“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末二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

篇6:李白《古风·蟾蜍薄太清》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蟾蜍薄太清》翻译赏析

《古风·蟾蜍薄太清》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蝃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前言】

《古风·蟾蜍薄太清》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诗是李白为唐玄宗废王皇后而作,但也不排除对奸佞蔽君、忠良见疏的感慨。。

【注释】

⑴“蟾蜍”二句:蟾蜍吃掉月亮,实指月食。薄,迫近。太清,天空。瑶台,神话传说神仙所居之地。此指月亮所处之地。

⑵“圆光”二句:描述了月食发生的全过程。“圆光”、“金魄”,都指圆月。“亏”,指月食开始,“沦没”指全食。魄,指各种形状的月相。

⑶“蝃蝀”二句:言日晕浸入紫微星座,遮掩了太阳的光芒。比喻谗佞壅蔽天子。蝃蝀,虹的别称,这里指日晕。紫微,星座名,即大帝座,喻天子之居。大明,太阳。夷,灭。

⑷两曜:即日月。

⑸“万象”句:言整个世界变昏暗了。万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景象。阴霏,阴暗朦胧。

⑹“萧萧”二句:指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初立,擅宠骄贵,后因无子及巫蛊事被废,句长门宫。见《汉书·外戚传·孝武陈皇后传》。萧萧,头发稀短的样子。

⑺“桂蠹”二句:比喻皇后受侵害或冷落后,失势痛苦的状况。桂蠹,寄生在桂树上的害虫。

⑻永夕:长夜。

【翻译】

赖蛤蟆吞食着瑶池上皎洁的月亮,天空一片昏暗,玉魄销蚀。霓虹来到了太阳的旁边,太阳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浮云隔断了太阳与月亮的恩情,世界一派阴霾。往日华丽喧闹的皇后宫,如今凄凉惨彻。就因为皇后不会生孩子,皇上就把她废黜!就像桂花不结果实,天就怒下霜威!我夜夜为此事思索,使我悲痛满怀,泪流满衣襟。

【赏析】

此诗为《古风五十九首》组诗的第二首,当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间,唐玄宗以皇后不会生孩子等理由废黜王皇后,而改宠武则天的侄女武妃以后。从诗可以看出李白正统的礼教思想,也可以看出李白政治的长远眼光。武妃以后的确给朝廷带了很不好的影响::鼓动唐玄宗废除并杀害太子等。

诗分两段。“阴霏”前一段,写月亮被食而没,太阳被遮掩而失去光芒。比喻天子受壅蔽,对朝事失察;皇后受诬陷而被废。“萧萧”后一段,是诗人对皇后被废黜的沉痛感慨。

篇7:李白《古风其三》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古风(其三)》全诗翻译与赏析

古 风(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 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 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 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 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 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 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 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 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 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

翻译:

秦王赢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

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

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

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琊台了望大海,何处是仙岛蓬莱?

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劳民伤财!

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徒然心哀!

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

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

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

徐芾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至今没有回来!

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赏析:

《古风·秦王扫六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过秦论》的开篇,直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段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注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市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

此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背景:

秦国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如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李斯原来是楚国一个布衣,被秦王拜为客卿。蒙恬意甲都受到重用,蒙恬统率这30万大军,为秦守卫北方,秦王对他十分“尊宠”;尉缭是当时的军士长,当嬴政发现这位出色军事人才时,竟然放下国王架子,“衣服食饮与缭同”,后来任命他统管全国军事。王翦是秦国名将,嬴政因未采纳王翦的意见,用人失当,伐楚失败,就亲自赶到王翦家,当面检讨,再三请求他率兵伐楚。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其伟大历史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历法等,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是他奢靡浪费,严刑峻法,残暴无道。诗中谴责了秦始皇,最后落得家破国亡的结局。

篇8: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全诗翻译及赏析

古 风(其二十四)

李白

大车扬飞尘, 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 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 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 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 谁知尧与跖!

①鼻息句:讽刺那些因斗鸡获宠的人气焰嚣张。

②怵惕:恐惧。

唐玄宗宠任宦官,宦官因而气焰嚣张。他又爱好斗鸡,童子贾昌以能养斗鸡得宠,天下号之为神鸡童。当时斗鸡成为一种风尚,靡费严重。贾昌则受到种种特殊待遇,士庶为之不满。李白看不惯这种腐败现象,写诗作了讽刺。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这两句即是说斗鸡童气焰嚣张,鼻子一哼,会吓得行人胆战心惊。诗句语意尖锐,揭露讽刺得淋漓尽致,传神写照,健笔纵横。

译文:

田野十字道路上,一辆辆飞车过后尘漫天,即使正午时候也能遮盖天日,暗淡无光。

那是宦官们和受皇上宠爱之人,他们富甲天下,他们的住宅高耸豪华,像云一样逶迤连绵。

路上与皇上宠爱的斗鸡者贾昌相逢,只见他的车辆冠盖华丽,声势显赫。

他们打个喷嚏也可以使彩虹颤抖,路人为之颤栗。

现在满世界都是追名逐利之徒,许由那样的高洁字之士何在?大盗与大贤谁能分辩?

背景:

唐玄宗宠信宦官,让他们占据京郊的甲第、名园、良田竟达一半;又酷爱斗鸡,当时王公贵族也都以斗鸡为乐,形成风气,有些人甚至靠斗鸡的本领而获得高官厚禄。作者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根据自己的见闻,刻划了宦官的显赫和斗鸡徒的骄横形象,从而对唐玄宗的腐朽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谴责。

赏析:

唐玄宗的后期,政治由开明转为腐败。他宠任宦官,使这些人凭藉权势,大肆勒索,“于是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新唐书·宦者传上》)唐玄宗还喜好斗鸡之戏,据唐人陈鸿《东城老父传》云,当时被称为“神鸡童”的贾昌,由于得到皇帝的爱幸,“金帛之赐,日至其家”,有民谣说:“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这些宦官和鸡童恃宠骄恣,不可一世。其时李白在长安,深感上层统治者的腐败,这首《古风》就是针对当时现实而作的一幅深刻讽刺画。

诗的前八句写宦官、鸡童的豪华生活和飞扬跋扈的气焰。诗人对这些得幸小人的.生活并没有进行全面描写,只是截取了京城大道上的两个场景,把它巧妙地勾画在读者眼前。

第一个场景写宦官。诗一开始,就象电影镜头一样,推出了一个尘土飞扬的画面:“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亭午”是正午,“阡陌”原指田间小路,这里泛指京城大道。正午天最亮,却暗然不见阡陌,可见尘土之大。而这样大的尘土是“大车”扬起来的,这又写出了大车之多与行驶的迅疾。这是写景,为后面即将出现的人物作铺垫。那么,是谁这样肆无忌惮地飞车疾驰呢?诗人指出:“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中贵”,是“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甲宅”,指头等的宅第。“连云”状其量,宅第高而且广,直连霄汉。诗人不仅写出了乘车人是宦官,而且写出了他们为什么能如此目中无人,因为他们有势,有钱,他们正驱车返回豪华的宅第。这里诗人既没有直接描写车中的宦官,也没有描写路上的行人,只是通过写飞扬的尘土、连云的宅第,来渲染气氛、显示人物,有烘云托月之妙。

另一个场景写鸡童,又换了一副笔墨。写“中贵”,处处虚笔烘托;对“鸡童”却是用实笔从两个方面进行正面描写:一是写服饰。“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斗鸡人与宦官不同,他是缓辔放马而行,好象故意要显示他的权势和服饰的华贵。在“亭午”阳光的照耀下,他们的车盖衣冠何等光彩夺目!二是写神态。 “意态由来画不成”,一个人的神情本来是很难描绘的,尤其是在短小的抒情诗里。但李白写来却举重若轻,他先用了一个夸张的手法,把笔墨放开去,“鼻息干虹蜺”,虹蜺即虹霓,鼻息吹动了天上的云霞,活现出斗鸡人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继而,诗人又把笔收回来写实:“行人皆怵惕”,行人没有一个不惶恐的,进一步用行人的心理把鸡童的势焰衬托得淋漓尽致。真是传神写照,健笔纵横。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慨。“洗耳翁”指许由。据皇甫谧《高士传》说,尧曾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世上没有了象许由那样不慕荣利的人,谁还能分得清圣贤(尧)与盗贼(跖)呢?诗人鄙夷地把宦官、鸡童等佞幸小人看成是残害人民的强盗,同时也暗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不辨“尧与跖”。

这首诗通过对中贵和斗鸡人的描绘,深刻讽刺了佞幸小人得势后的嚣张气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

诗的前八句叙事,后两句议论。叙事具体、形象,饱含讽刺,最后的议论便成为愤慨的自然喷发,一气贯注,把感情推向了高潮,由讽刺佞幸小人,扩大为放眼更广阔的现实,丰富了诗的内容,提高了主题思想的意义。

篇9:李白《古风》之四十九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十九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十九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注释:

⑴灼灼:鲜明貌。

⑵自持:自我克制,保持一定的操守、准则。

⑶紫宫:帝王宫禁。

⑷蛾眉:蚕蛾的触须,弯曲细长,如人的'眉毛,故用以比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后常以之代指美女,这里即是。

⑸潇湘沚:湘江里的小洲。潇湘,指湘江,潇,水清深貌。沚,水中小洲。

①皓齿:洁白的牙齿。

②不发:指没有开口唱歌。

③芳心:春心。

原诗可能是李白在长安时,政治上受打击后所写。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这两句借美人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苦心情——美人没有机会表演歌唱的才能,始终没有开口,徒然自我坚持坚贞的品德。诗句蕴含深远,意在言外,耐人咏叹。

译文:

南国潇湘,水清沚秀,荷花艳灼,摇曳生风,高洁自爱,不染风尘。

南国美人,皓齿红唇,美艳矜持,兰心蕙质,自尊自爱。

宫女相妒,历来都是,枪打出头鸟,青青蛾眉,最遭人恨。

不如归去,香岸芳汀,独自沉吟,何悲可诉?

评析:

这是李白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四十九首。此诗当在李白欲离开长安而未去之时,感受到翰林院文士相轻的悲哀。全诗塑造了一个貌美质洁的美女形象,诗人借以自喻。萧士赟曰:“此诗太白遭谗摈逐之诗也。去就之际,曾无留难。然自后人而观之,其志亦可悲矣。”

诗意分两层。前四句写美人姿容,首二句写其容貌之美,三四句状其自持不媚。后四句写美人入宫见妒,归去无悲。诗具《离骚》之风,含屈原之怨,“归去潇湘沚”这一细节暗示了这层意思。“空自持”——“何足悲”是全诗脉络。从中可以看出,前后所表现的情绪是矛盾的,前者是自然流露,后者是“欲说还休”。女子美而不媚,难取悦丈夫,此一层也适于君臣关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