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矫达人毛毛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王安石的《孤桐》阅读及答案,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王安石的《孤桐》阅读及答案,方便大家学习。

篇1:王安石的《孤桐》阅读及答案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愠:疾苦、怨愤。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注释
天质:天生的性质。
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
凌霄:形容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
弥:更加。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愠:怨恨。
斫:砍,斩。
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译文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
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
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赏析
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虽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锐意改革,毫不犹豫,坚决推行新法。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写了这首诗。现在,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可能的思考写作过程,从中体会一下如何写诗。
写诗,首先要立意。按照当时的情形,这首诗的立意是什么呢?当然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怀和意志。这就要描写自己的形象、正直的品格、推行新法的坚定的决心和意志,表现自己要通过变法革新帮助皇帝消除民众的不满情绪,创造一个较为和谐安定的社会的愿望和理想。
其次是构思。依据立意构思,要考虑取象、全诗的整体结构、意脉、韵味、表现手法,等等,在头脑中绘出这首诗的蓝图。构思中,首先是取象。作者经过思考,认为自己与“孤桐”很相像,于是决定以“孤桐”为象,来写这首诗。当然也要考虑到表现手法、全诗的结构。由于取象孤桐,是物象,就须考虑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并兼及抒情;其次是结构,就得是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各用几句几联,这样,一首诗的大体情形就定下来了。
按照这样的构思,开篇就得描写孤桐。所以诗的开篇这样写道:“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这一联写出了孤桐的一个特征,靠环境和自己的努力,长得高大挺拔;第二联“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即正直伟岸,中间虚心;第三联“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依旧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在阳光照射下,孤桐更茂盛强壮,树阴更浓。这三联都是描写孤桐形象的。而第四联“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则是写孤桐的理想和抱负的。这样,这首诗,就按照构思的路子完成了全篇。
这首诗的结构就没有运用律诗“起、承、转、合”的一般结构,而是采取了由描写和抒情两部分相结合的方法写来,结构简单明了。这首诗的意脉更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前三联从不同方面来描写孤桐,最后一联抒情,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这首诗中充满了正气,具有了正气磅礴的气象。诗中也颇具韵味,因为诗中本没有写人,而是写的孤桐,写了孤桐的挺拔、正直、茂盛、虚心等特征,还运用典故写出它的理想、志向等情形。但谁都知道,诗中所写之物,实际上都是托物写人的。再由孤桐联想到人,就体会到诗的韵味了。原来这首诗是王安石通过写孤桐,表现自己在改革中,虽然遭遇到很大阻力,但仍然要凭借自己的正直虚心、坚强有力、品格端正,把新法坚决推行下去的决心和意志。
诗中运用的典故尤其有韵味。“五弦琴”实际是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孔子家语•辨乐解》中说到的虞舜弹五弦琴唱《南风》诗,其意为南风多么和畅啊,它会消除百姓的怨恨。另一个是《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吴地人用桐木烧火做饭,蔡邕从火里抢出一根桐木,用它做了一把琴,因琴尾部的木材被烧焦,故称焦尾琴,琴声特别优美。这两个故事,透露出孤桐的内在气质、品格。由桐及人,可以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深厚意义,即在诗人身上寄寓的高尚人格、正义的'革新理想和高尚的情怀。
从以上的体会,可以悟出一些写诗的道理,即首先立意,然后构思、取象、安排结构,考虑意脉、气象、表现手法、语言等等,再写出初稿,反复修改。知此,并付诸实践,会有很大益处的。成熟的作者当然不用费此周折了。
篇2:王安石的《孤桐》阅读及答案
(1)从诗的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诗。
(2)这首使用什么样的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
(3)前六句描写了孤桐怎样的特点? (2分)
(4)分析作者借托“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5)请你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梧桐树形象的主要特征。(4分)
(6)诗人为什么要以“孤桐”作为本诗的标题? 请简要谈淡你的看法。(4分)
7.王安石的《孤桐》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5分)
8.诗人借孤桐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咏物。
2、本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天生枝繁叶茂,古都却干直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露越是茁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意志越顽强,甘愿为百姓解除疾苦而献身。
3、根深叶茂,高大粗壮。(2分)
4、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3分)
5、孤寂(孤傲、孤高)、正直、虚心、顽强(不屈)、奉献等等。
6、本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的形象来抒发自己作为一个杰出的改革者却不被人理解的孤寂(或曰天才都是寂寞的)之情。(答出“托物言志”得1分,答出《孤桐》命意得3分)
7.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壮,越暴晒越是茁壮。
8.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坚强不屈、虚心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决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篇3:王安石:孤桐
《孤桐》
原文: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
1、天质:天生的性质。
2、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3、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
4、凌霄:形容泡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
5、弥:更加。
6、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7、愠:怨恨。
8、斫:砍,斩。
9、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翻译:
泡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
巍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
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
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岁月越久根越壮实,
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
政治清明时,
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
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赏析:
(一)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二)
表现了桐树愈磨愈坚的性格品质,本诗前段通过近于白描的手法鲜活的把桐树立于读者之前,期间诗句对比工整干净,进而更加突出了桐树的特点,也使其形象更为立体化,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怀,表现出作者钦羡桐树的品质,欲仿效之,全诗写物明志,浑然一体。
篇4:孤桐 王安石 古诗翻译
孤桐 王安石 古诗翻译
王安石的《孤桐》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坚强不屈、虚心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决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
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②愠:疾苦、怨愤。
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从诗的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诗。
(2)这首使用什么样的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
(3)前六句描写了孤桐怎样的特点? (2分)
(4)分析作者借托“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5)请你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梧桐树形象的.主要特征。(4分)
(6)诗人为什么要以“孤桐”作为本诗的标题? 请简要谈淡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咏物。
2、本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天生枝繁叶茂,古都却干直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露越是茁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意志越顽强,甘愿为百姓解除疾苦而献身。
3、根深叶茂,高大粗壮。(2分)
4、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3分)
5、孤寂(孤傲、孤高)、正直、虚心、顽强(不屈)、奉献等等。
6、本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的形象来抒发自己作为一个杰出的改革者却不被人理解的孤寂(或曰天才都是寂寞的)之情。(答出“托物言志”得1分,答出《孤桐》命意得3分)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着。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着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篇5:王安石诗词孤桐鉴赏练习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 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同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题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作者借孤桐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天生枝叶繁茂,虽然孤独却树干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壮,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2)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篇6:王安石诗词孤桐鉴赏练习题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
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 (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篇7:孤桐,孤桐王安石,孤桐的意思,孤桐赏析
孤桐,孤桐王安石,孤桐的意思,孤桐赏析 -诗词大全
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篇8:《孤桐》赏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译文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
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
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象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篇9:《孤桐》赏析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 (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篇10:《孤石》阅读答案
聂鑫森
(1)汽笛响起来的时候,朱庆已经把刨床开动了。刨刀缓缓地在又宽又长的钢板上行进,犁出一卷卷薄薄的钢屑,星星点点的暗红色火花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把整个钢板的平面刨一次,需要差不多四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去喝茶、看报、找人聊天。
(2)偌大的一个车间,只安装着几台大型刨床,他的师傅黄子正就站在不远处,双眼瞪着刨刀。几十年就是这样一个生命状态,眼中只有工作。其余的人,或捧着一张过时的报纸,或呆望着屋顶白天也亮着的日光灯,俨然一群泥塑。 (3)朱庆觉得很寂寞,很孤独。这种感觉并不是他进了工厂后方有的。他一生下地,就被丢在外婆家。爸爸妈妈长年累月在大西北找矿,只有春节才风尘仆仆赶回来。这十几天,他觉得自己犹如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向爸妈诉说生命的快乐,让爸妈从长期枯燥的工作中寻找到亲情的港湾,也让自己从单调乏味的生命中发现绚丽的花园。他孤寂的心刚刚盈满暖意,爸爸妈妈又走了。他又与外婆在一起,每天只能在梦中回味春节时的理想状态。外婆不会唱民谣,不会讲故事,只是在吃饭时不停地说:“你吃饱了没有?再吃一碗吧。”后来,高中毕业了,没有考上大学,他到工厂当了一名刨工。
(4)朱庆转过身子,望着窗外。窗夕随一块小小的园地,正中立着一坨一米来高的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紫褐色的苔衣,石根周围簇着草叶,很像一幅立体的图画。这一坨山石,使他想到云蒸霞蔚的峰峦,想到碧林深处的楼台亭廓,想到砍柴人的带点野味的歌谣,想到轰然直下的瀑布。他觉得这孤石是活生生的,它懂得他,他也懂得它,正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他决定找几个伙伴来,把它抬回去,立在车间外,这样他和它就可以日日相伴了。他给山石浇水、植苔,在山石周围培植小草,拾来断砖围出一块园地。山石上渐渐地生出紫褐的苔斑,石缝里冒出小小的草叶。师傅看见他弄得工装上满是泥水,目光里闪出许多的迷茫,叹了口气,说:“到底是个孩子。” (6)在刨刀运行的那四十分钟里,朱庆再不感到难熬了,他可以和山石无声地对话。他把这件事写在信上,寄给远方的爸爸妈妈,他想他们一定能够理解这一份寂寞和孤独。好容易盼来了一封信,信上说那是沙积石,属于软石的范畴。然后又叮嘱他不要玩物丧志,要好好工作……朱庆读信时的那种失望,沉得像铅块,压得他的胸口格外难受。他们一辈子找矿,和各种各样的石头打交道,一切都变得司空见惯,他们无法想像儿子的这一发现所带来的惊喜。唉,朱庆心想,人总是容易变成一种职业的符号。
(7)有一天,山石突然消失了!师傅对他说:“厂长说这块石头很好看,就叫人搬到厂部会议室去了。”朱庆跳起来,恶狠狠地说:“那是我的石头!”师傅拍拍他的肩,说:“你真不懂事。”
(8)他溜到厂部大楼,一口气蹿上五楼,找到那间大会议室。镂花木架子土,搁着一个浅红的紫砂盆,盆子里立着他的孤零零的山石,可怜巴巴的样子。他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水。下楼的时候,他碰到了西装革覆满面矜持的厂长。
(9)他突然大声说:“你偷了我的石头!”厂长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咚咚地走远了。
(10)刨刀不知撞到什么硬处,“咔啦”一声脆响,刀子断了。他听见师傅在吼:“朱庆,你的魂丢了?”
(11)是的,他的魂丢了。
(12)第二天,他向厂部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
(选自《短小说》,有改动)
《孤石》阅读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的第一段一句话单独成段,简洁醒目,既直接点明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也照应了题目,并且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这篇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开头先主要写了原来放石头的地方的周围环境,从第四段开始转入对发现石头的过程的描写。
C.“细细地打量,微微靠近,把它缓缓扶起来”,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朱庆发现孤石时的激动和欣喜。
D.师傅目光中的迷茫,父母回信中对朱庆的叮嘱,这些都表明了别人对朱庆迷恋石头的不理解,也突出了朱庆的孤独。
E.朱庆在厂区后面发现了一块石头,从此迷上了这块石头,连上班也不好好上了,他的师傅无奈地感叹他还是个孩子。
(2)试分析文章题目“孤石”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一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主人公的遭遇给你哪些人生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1:《孤石》阅读答案
(1)BE
(2)①一块遗弃在荒野中无人关注、却给主人公朱庆在单调平凡的工作中带来超越现实的乐趣、具有灵性的石头;②象征着在现实中内心自然旷远的生活情趣与人生追求无人理解的主人公朱庆。(意对即可)
(3)①从内容说,这段才是朱庆失去孤石后的最终结果--魂丢了;②从主旨看,把孤石与朱庆联系起来,深化了主题;③从结构看,首尾呼应。(意对即可)
(4)①现实中我们要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不被凡俗的生活淹没;②人应该在平凡单凋的生活中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不能把精神追求偏执于某个易消失的事物上。(言之有理即可)
篇12:桐花满地阅读答案
桐花满地
雪小禅
①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②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③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过去。
④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⑤那时玲是我的蜜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⑥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⑦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是湿的。
⑧每天上学都要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⑨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⑩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⑾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⑿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⒀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⒁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⒂玲很快回了短信。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1.文章以“桐花满地”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
2结合语境,品味语言,回答下列问题。(4分)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2分)
答: ▲ 。
(2)第(13)段画线句中的“捧”字能否换成“端”或“拿”,为什么?(2分)
答: ▲ 。
3.“我”与玲逃课看电影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
4.请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我”对桐花的认识和情感变化。(3分)
不喜欢→ ▲ → ▲ → ▲ →喜欢
答: ▲ 。
阅读答案:
1.(3分)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含蓄地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富有诗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共3分)
2.(4分)(1)(2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桐花喻为“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桐花在“我”心中的情态,表明了“我”不喜欢桐花的缘故(1分)。 (2)(2分)不能(1分)。“捧”在这里是细心地放在手里,能表现“我”对不喜欢的桐花的忏悔与敬重桐花的心理,而“端”和“拿”则表达不出这种心理(1分)。
3.(3分)表明“我”与玲的密友关系(1分),描述“我”与玲在一起议论桐花的情景(1分),为下文写“我”多年之后和玲再度联系上,并且问起桐花的情节埋下伏笔(1分)。
4.(3分)惊艳 凄美 惆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