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丽热巴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克服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偏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克服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偏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服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偏向

篇1:克服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偏向

摘要: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两个偏向,一是只重“悟道”忘记“学文”,二是只重“学文”放弃“悟道”,这是阅读教学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文道兼得,形式内容兼顾,才能走出误区,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 悟道    学文    文道兼得

“因文悟道”,“缘道学文”是我国历代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文”即语言形式逐渐发展演进,“道”的内涵与外延更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现代的观点审视“文以载道”,“道”应是文章负载的社会生活、百科知识、思想感情等,即文章的思想内容。但是这种基本思想合乎语文教学规律,直至今日仍具有普遍意义。然而,阅读教学实践中,在处理“文”与“道”关系的问题上,却普遍存在着两个偏向,致使阅读教学始终未能走出费时低效的怪圈。只有克服这两个偏向,阅读教学才能走出误区,提高教学效益。

偏向之一:得“道”而忘“文”

以“道”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把“道”的获取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止步于所获取的“道”的准确、全面、深刻,而忽视对“文”的探究和学习。这是偏向之一。虽然这种偏向已经引起理论上的注意,并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但还依然严重存在。以下一个教学片断很有代表性:

师: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呢?请同学们看看这座桥在设计和建造上有哪些特点。(播放赵州桥录像片断;生述赵州桥特点,略)师:课文第2段具体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中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引读第2自然段)师:哪些词句写出了桥的雄伟和坚固呢?(生读,师巡视)师:让我们先欣赏赵州桥的雄伟气势吧!(打出桥面抽拉片,师抽动车马行人过桥的长片,生述哪些词句写出桥的雄伟,略)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桥的坚固呢?(生述略)生质疑:桥下没有桥墩子,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怎么会牢固呢?师:这个问题提得好。看老师做个实验。(师在两长方体立柱上平放一马粪纸板,上压重物,纸板下凹。又把那马粪纸板弯成拱形,两端分别撑在立柱底部,上压重物数块,不见纸板下凹)生甲: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拱形桥上面压的分量可以超过平面桥。生乙:古代劳动人民设计这种拱形桥真不简单。师:是啊,赵州桥设计成这种拱形桥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叫做--生:创举。师:小桥洞有什么用处呢?请读有关语句。(打出赵州桥泄洪图投影)生甲:发大水的时候,河水可以从小桥洞流过,对桥身冲击就小多了,而且可以节省石料。生乙:李春真聪明。师:他是石匠,是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这是《赵州桥》第2自然段教学的全过程,其优点显而易见:教学思路明晰,教法灵活多样,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等等。通过教学学生学到什么呢?学生清楚地知道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和优点,深刻理解了这样设计的科学依据,充分认识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不错,学生确实学到不少关于赵州桥的知识,并接受了一次形象的思想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了的民族自豪感。然而,这就是阅读教学的全部目的吗?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一门学科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 ⑴但是,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学到语文知识了吗?词句、朗读得到足够的训练了吗?中年级段的训练得到应有的重视了吗?没有。那么,我们将通过什么途径去学习掌握这一本领呢?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教学片断几年前就作为成功的教例见诸某教学期刊,不久前经过他人的一番改造又在另一刊物上粉墨登场,可见,这种满足于“道”的获取,忽略“文”的学习的偏向是何等根深蒂固!

与此相关的是十分盛行的披文入情说。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披文以入情”是就文学鉴赏而言的,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因而,“披文以入情”对阅读教学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必不可少,但这绝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以为披文入情就船到码头,大功告成,是对刘勰理论的误解,也是对语文教学的误解。

所以产生把“道”的获取作为唯一目的的偏向,有深刻的原因:一、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我国历代的语文教学,学文与读经、读史混为一体,而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虽然主张“因文悟道”、“缘道学文”,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道”始终着眼点和落脚点,这与历代士子求学是为了求官,要为帝王和圣贤立言有关。19语文就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混合教学中分离出来,而以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专职的,但传统的影响却绵延至今。二、对学科性质的认识模糊。独立设科,就赋予语文学科与传统的混合学科截然不同的本质属性--工具性,虽然这早已写进大纲,但并未被所有人所认识,时下,有人以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为由,对“工具性”大加鞭挞,这就是很好的证明。更何况对学科性质即使有了正确的认识,要有效地转化为实践,也还有漫长的路程要走。三、现行阅读教学理论的缺陷。在阅读实践中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阅读,一是文章阅读,通过阅读,学习百科知识,磨砺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智力的发展;二是语文阅读,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的阅读,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经验,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在语文教学中,两种阅读都需要,课外主要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而课内则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然而,现行的阅读教学理论却笼统地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⑵无视语文阅读的个性,把一切阅读都视为文章阅读。有了这种理论作为依据,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满足于对“道”的获取,就理所当然。四、对教材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语文学科性质赋予语文教材“例子”的功能,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负载的内容,即认识社会生活,学习百科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更要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训练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教学时就会把读“文”仅仅看作取“道”的途径,过河拆桥,得“道”而忘“文”。

偏向之二:学“文”而弃“道”

与此相反,有人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片面理解语文教材的“例子”功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往往出现一种急近功利的偏向,表现在:一、缺乏对课文语言的充分感受体悟,理性介入太快。如,中年级课文《雨中》,文字优美,情味浓郁,格调清新,是一篇借以学习语言,陶冶学生性情的好教材。可是,教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时,有位老师只是让学生读一遍,马上抽象出总分的构段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完整的课文“大卸八块”,然后各自为政,进行训练。如,教《爬天都峰》,有位老师就进行了以下的训练:①出示课题后,集中教生字、新词,并默写。②教第1段,学习用“四素”法写一篇文章的开头。③教第2段,学用“天都峰真奇妙”的句式说话。④教3、4段,用“人称在前,人物说的话在后”的方式写话。⑤用“一会儿……一会儿”、“终于”、“居然”造句。⑥用“像”写一个比喻句。⑦仿照“乐呵呵”的词式写词语。⑧学习分号的用法,给一段话加标点……

不错,这两个教例都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力度,尤其重视了语言学习的归宿--语言运用的训练,但是,这样教学显然存在很大的失误。语文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学习语言并非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渗透思想教育、情感的熏陶。从语文素质的构成系统来看,语文素质不仅仅是掌握语言操作技巧,还应是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审美情趣、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人格因素的合理建构。单纯进行语言训练,而忽视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将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有失偏颇。对于这一点,人们已逐渐形成共识,本文不再赘述。就学习课文语言而言,这样教学是否有效呢?我们认为,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

其一,切断了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掌握书面语言一般需要经历感受、理解、内化、运用的过程。感受理解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表情达意的工具,这一工具独特之处就在于,载体和负载物不可分离,离开对课文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感受和理解,就无法领悟课文语言运用的优劣。内化是学习语言的关键。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将外部的书面语言内化为主体内部的语言的过程,尤其是要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因为它是构筑语言能力大厦的建筑材料。而上述教法甚至完全忽视了语言材料的积累,更不用说吸收内化。切断语言学习必须经历感受、理解、内化的过程,而让理性过快介入,或把课文肢解成为“零部件”,让学生对形式或“零部件”进行机械的、东施效颦式的模仿运用练习,其所得只是死的缺乏鲜活的生命力的东西,难以形成语言能力。

其二,忽视了情感在语言学习中的中介作用。对课文语言的记忆是内化语言的基础。《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大脑的情感中心,也是很紧密地与长期记忆存储系统相连。”“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我们都会很容易记住。”⑶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一旦被课文表达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所打动,那么这种情感就能成为记忆内化语言的催化剂。当抽象的理性认识过早取代生动具体的感性体悟时,当完整的血肉丰满、情文并茂的课文只剩下支离破碎、韵味全无的“零部件”时,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冷漠的、无动于衷的,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其三,违背了语言学习必须借助语境的客观规律。在语境中学习语言事半功倍,这是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对书面语言的学习而言,一篇篇文章中的情节、人物、思想、情感以及百科知识就是最佳的语境。这也就是为什么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凭借一篇篇课文,而不能单靠翻阅一本本字词典的缘故。而上述的教法,则把一个个词语、句式等语言形式从内容中剥离出来,孤立地训练一番。离开语境学语言,必然事倍功半。

文道兼顾,相得益彰

“文”与“道”互相依存,“悟道”与“学文”相辅相成。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摆正“悟道”与“学文”的关系,才能改变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1.因文悟道,力戒到此为止。学习课文时,不能单纯围绕思想内容兜圈子,止步于对思想内容的条分缕析,阐幽发微,而应当在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同时,注重对课文语言的学习,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具体做法是:①初读阶段,侧重认读感知训练。主要训练内容有:学会生字新词,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读几遍课文,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初步了解课文概貌。②精读阶段,侧重揣摩品味训练。语言品味从揣摩书面语言意义的生成机制、领悟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是怎样被具体运用的这方面入手研读课文,而领悟这一点无论如何都离不开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因而,品味领悟课文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的同时,也深化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  ③巩固阶段,侧重迁移运用训练。精心选择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并以读写结合为重点,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迁移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迁移运用不独在这个阶段进行,有时在精读阶段,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运用训练,以便使理解运用互相促进,只是在巩固阶段,对迁移运用所有侧重而已。④教学全程,重视语料内化训练。内化不同于机械的积累,结合语境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阅读教学过程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途径,一是诵读,“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⑷二是在学文的各个环节,把积累与感知、品味、运用结合起来,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2.缘道学文,力避急近功利。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切不可就语言学语言,进行单纯的语言技巧的演练,而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学习、情感的熏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有位老师教《难忘的一课》就是这样:一、音乐激情。先播放音乐电视《七子之歌》,随后以“七子”是什么意思为楔子,简要介绍台湾1895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的历史。指出,“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不但唱出了澳门也唱出了台湾等祖国的儿子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让学生把课文读两遍,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拳拳之心,最能体现“我内心的灵魂”的一句话,即“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二、依线理脉。依照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分别在哪里出现的思路,给课文分段。三、读写品议。接下来的教学,就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展开全面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比如教第三部分,老师就设置了以下的训练。①写。课文这部分的内容有,“我”看见教室墙壁上挂着的孔子、郑成功、孙中山、诸葛亮的画像就眼睛湿润了。这些自己司空见惯的画像为何让作者双眼润湿,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教学时,老师让学生回顾从社会课或其他途径所了解到的,说说画中的人各是什么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哪种品质或精神。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位,用几句话写出他是什么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民族的哪种品质或精神。②品。文中有“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一句,有人认为“画上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表达得很罗嗦,只要说“中国的伟人”就清楚明白,为什么还要加上“我们”和“自己”呢?你这样认为吗?为什么?③议。“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用陈述句该怎么说?课文为什么要用反问句?④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四、总结升华。结束时,老师再次诵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对课文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加以总结升华,三言两语地介绍台湾的现在并预见它的将来,最后深情地说道:“我们热切期盼祖国的儿子台湾与母亲早日团圆,热切期待早日聆听他深情地唱一声:我回来了,母亲!”再次播放《七子之歌》。在这四个教学步骤中,第三步是重点,其首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值得借鉴的是,老师借助音乐导入、深情的讲述、有感情的朗读等途径,把语言的学习置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与披文悟意,披文入情熔为一炉。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促进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又深化了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文与道兼得,形式与内容兼顾,一举两得,相得益彰,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施茂枝《阅读、阅读能力试解》,载《现代中小学教育》11期。

2.施茂枝《阅读教学新思维》,载《福建教育》1.2期合刊。

附注

⑴《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192页。

⑵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505页。

⑶〔美国〕珍妮特?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    陈标    许静译    上海三联书店报12月,第2版,99页。

⑷唐彪《读书作文谱》,转引《语文学习》,19第11期,第6页。

(福建宁德市小学教师培训部 施茂枝)

[克服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偏向]

篇2:演讲中如何克服怯场

演讲中造成怯场的原因:

1、对听众的熟悉程度.

大多数人在“熟人”面前讲话比较自然.面对陌生的听众我们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几乎一无所知,而他们在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内便会对我们作出评价.

2、听众的观点.

如果你知道听众或大多数听众所持观点和你的观点一致,那你便会信心十足.反之,你便会有很多担心.

3、准备是否充分.

若演讲者自己心里觉得自己对演讲准备得不充分,觉得有“出丑”的可能,那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可能出卖他.

4、评价忧虑.

这是造成怯场心理的最主要的因素.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任何存在评价的场合,人们一般很难发挥自己原有的水平.大多数人对自己在初次约会中的表现不十分满意.在演讲中,由于评价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听众在“裁判”演讲人,所以演讲者的忧虑更多,心理负担更重.

5、听众的地位.

如果我们面对的听众比我们的地位高,或者我们认为比我们重要,我们讲话时便感到特别紧张.求职者在评估小组面前的表现往往很不自然,这一方面是因为评价忧虑,另一方面也无疑是因为评估小组“大权在握”.

6、听众人数.

一般人都愿意在“小范围”内讲话.如果听众人数很多,演讲者便会倍加谨慎.因为他们觉得一旦出错或表现不佳,“那么多人”一下子都知道了.过分的小心谨慎加大了怯场的可能性和程度.

演讲中克服怯场的技巧:

1、充分准备.

对付怯场心理最有力的武器是诚心实意地告诉自己你对本次演讲准备得十分充分:你的选题不仅对自己而且对听众很有吸引力;你对该题目已深思熟虑,而且收集到了所有所需资料;你的演讲稿紧扣主题,安排有序;经过反复演练,你已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演讲时间;你对自己的仪表和临场表现有充分信心 ;你有能力很好地对付讲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

2、适应变化.

如果你原计划给二三十人作演讲,到场后发现听众有二三百人,你会怎么办?你准备了一份非常正式的演讲稿,走上演讲台你却发现大家都穿着牛仔服和T恤衫之类的衣服,你将如何想?你准备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内容,可上场前主持人告诉你你只有十五分钟的演讲时间,你又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情况在演讲中绝非 偶然事情.所以,如果你被邀去演讲,不要忘了事先收集如下信息:

1 有无固定论题?论题范围 ?

2 听众成分(包括人数、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工作性质以及参加演讲的原因等);

3 演讲地点(包括其地理位置、场地大小、有无话筒等内部设施),如果有可能,最好亲自去演讲地点看一看,作到心中有数;

4演讲时间;

5有无听众提问.

3、练习放松.

演讲前,如果你仍感到紧张,下面几种方法有助于你放松:

(1)深呼吸.

作深呼吸的目的是供给你充分的氧气,帮助你在演讲中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声音.这里所讲的“呼吸 ”当然指的是腹呼吸而不是肺呼吸.歌唱家和演员们都知道腹呼吸在控制声音方面的重要性.

(2)肌力均衡运动.

肌力均衡运动是指有意识地让身体某一部分肌肉有规律地紧张和放松.比如你可以先握紧拳头,然后松开;你也可以固定脚掌,作压腿,然后放松.作肌力均衡运动的目的在于让你某部分肌肉紧张一段时间,然后你便不仅能更好地放松那部分肌肉,而且能更好地放松整个身心.

(3)转移注意力.

演讲前要积极听取主办人和听众意见,这样你便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更好地放松身体和思想.

4、带点幽默感.

幽默是演讲中的食盐.优秀的演讲人和有吸引力的演讲内容只有加上恰到好处的幽默才能创造出成功的演讲 .所以当你遇到怯场心理的袭击时,不妨将之“幽默”而去,在听众轻松的笑声中解脱自己.

演讲是冒险.冒险家的事业中总是存在着恐惧,但成功的冒险家都有对付恐惧的办法.作演讲应时刻铭记这一点.

当众演讲总怯场:先在虚拟现实中练练手

准备在一群人面前演讲之前,我常常会有一些紧张,但一旦站在上面开始之后,情况也没多么糟糕。所以当我第一次带上Gear VR体验当众演讲(Speech Center)这一应用程序,发现自己站在舞台上时,有种奇怪的感觉—站在观众面前,我环顾一圈害怕有人突然从后面跳出来吓我一跳。毕竟,地狱之火一直在观众身后忽隐忽现,红色发光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我这么说并不是在打比喻。这是我体验Speech Center前几分钟看到的所有场景。

这种情景对于发言人来说差不多是最糟糕的情况了—在真正的恶魔之前演讲。我敢说如果你能客服虚拟现实中如此糟糕的环境,那么在真实世界中估计你也不会遇到如此令人生畏的情景了。

Speech Center这个app提供演讲技巧以及允许人们上传他们的演讲并在VR中练习。起初这个团队在虚拟现实比赛Oculus Mobile VR Jam中获得了3万美金,现在这个app已经能用了,并且可以录音你就可以回看自己的表现了。在这个体验中,还会模拟演讲现场的声音干扰像咳嗽或电话铃声达到最真实的效果。

对许多人来说演讲恐惧症(害怕当众演讲)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个app可能会帮你克服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地狱般恐怖的红眼睛不会吓到你,你就没问题了。对我而言,当我下次演讲时,回想起来我害怕的情景,也许会先嘲笑我自己。

篇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

作者/杨心伦

【摘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语感的训练,并注重阅读的方法和形式。从而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激发兴趣 方法和形式

《语文课标》总目标指出:“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一课标精神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阅读教学课堂上总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以及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探讨阅读教学中的“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怎样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一种真挚浓烈发自内心的爱,彻底废除“师道尊严”,放下“先生”架子,尊重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建立一种真正的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不知不觉地被文章内容所感化,读出的语调才会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教师参与其中,课堂书声朗朗,其乐融融。营造出有利于阅读教学的情景和氛围。

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去阅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多表扬学生,善于鼓励学生,唤起学生自信,使他们从心里上产生一种追求成功的愿望。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示范。在他的阅读教学中你会反复听到:“谁敢说我是班上读得最好?”“好,大胆地站起来读吧!”“放开你的嗓门儿大声地读吧,你会读得很好的。”学生们在这样的激励下体会到自信的快乐。学生大声读,快乐地读。即使有的学生读得不好他也会说“你现在暂时没有读好,但是只要努力,你会读得好的。”就是这种激励,燃起了学生自信的火化。学生争读,抢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的欲望。其次教师要善于重视教材中的愉悦因素的挖掘和运用,发挥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如利用具体形象的写景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现情景让他们享受游名胜,观风景的乐趣。体会语言文字对情节的再现功能。利用生动有趣的`叙事文让他们充当角色进入事件中体会语言文字对故事情节的再现功能。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促,不断挖掘变换读的招数,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定会日渐浓厚。

三、留给学生更多“读”的时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多读。教师要教好每篇课文必须熟读甚至成诵。学生要学懂每一篇课文更要多读。只有正确地读好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话才能懂得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包含的意思。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读,留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纵观特级教师的授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指导学生读。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表达内心情感内心感受,从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自始至终都把“读”作为根本的教学手段。

四、注重语感训练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感受,是人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学习语言的最后结果。训练语感的方法很多,而朗读是训练语感的有效方法。教学中要以教材为本,抓住课文中有感染力的一段或一句反复朗读强化训练,让学生在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课文的语言形式,体会语句字里行间的丰富意蕴。教师要相机点拨,紧扣语言文字,把握读中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注意停顿时间的长短。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韵味。即所给材料甜就读出它的甜蜜,苦就读出它的苦涩。对含义深刻的句子或难懂的词教师可以范读,可以配合恰当的手势,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演示来表情达意。如著名特级教师黄善俊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对其中的“一层,赶了一层”就是通过学生的演示来表达“赶”的气势的。这样通过长期的训练,反复朗读,学生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品优美规范文字的熏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感。把蕴藏于作品中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人或凝神静思,心驰神往;或荡气回肠,潜然泪下,语感能力会大大提高。

五、注重读的方法与形式

如果一味让学生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和倦怠,必须在读的方法和形式上多想点办法。读的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学习一篇课文都要经过初读,细读,精读,熟读四个阶段。

初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注意帮助学生正音。

细读,突出重点,理解关键词句段,读懂。这一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反复朗读。从中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精读,体验语感,情感升华。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欣赏。

抓住某一段或某一句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熟读,积累运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熟读成诵,装进脑子以备用语言时投入“周转”。

至于读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既可以朗读,又可以默读;既可以自由读,全班读,分小组读,又可以指明读,分角色读。支玉恒老师的“擂台”赛读,就更是“读”中的一绝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个个读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一句话读的形式要有利于读的目标的实现。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读”的指导在课堂中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备注: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特级教师支玉恒,黄善俊等老师的宜宾现场课〗

(作者单位:645350四川省屏山县新安中学)

篇4: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初探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作为学习主导者的 老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出轻松、活跃、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探究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与习惯养成,首先要从激趣入手。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感负措施.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引导,制造悬念和问题.低年级的语文教材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联系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运用情境教学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就会仿佛身临其境,思维活跃,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如教学《妈妈的爱》一文,为了使学生懂得的意识。可创设以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阅读的兴趣。先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和有关母爱的图像,让学生听、看完后问:“妈妈好不好?妈妈究竟好在哪里?”“我”的成长和妈妈的爱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看课文里怎样写妈妈对孩子的'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和自己想象,画一幅表示妈妈对自己的爱的图,写几句表示自己对妈妈的爱的话。在绘画中体会妈妈对自己的爱,在写话中自己懂得回报妈妈的心情。这样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歌曲中懂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在绘画中认识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在写话中增强爱父母、回报父母关爱的意识,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设下疑点,激发阅读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意志是学习的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很不稳定,学习主要是凭兴趣,只有他们感兴趣的课文才会积极去阅读,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探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在阅读教学中的设疑,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选择设疑之点。如教学《蝌蚪找妈妈》一课,可从课题处设疑:1、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呢?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去了哪里呢?3、最后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吗?怎么找的?这些新奇的问题容易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设疑还可在宇词处设疑。在句子上设疑、在插图处设疑、在标点处设疑、在课文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只要能找准设疑点。学生探究的兴趣就会被激发。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让学生增强爱父母、回报父母关爱。

篇5:浅议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浅议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如雨后春笋般纷至沓来,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具体运用时却陷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乱设情境,适得其反。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许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精心组织教学,不断创设多种情境。殊不知,情境教学如能恰当运用,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适得其反。

1.设有情境,但无助教学。

有的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中设置越多的情境,就越能够使课上得有声有色。笔者曾看见过这样一笔公开课:在一段很悲伤的音乐声中,教师让学生扮演弥留之际的诗人陆游,躺在桌子上用颤抖的声音吟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然后一大群学生蜂拥而上,趴在“陆游”身上哭喊道:“我们一定要统一祖国,为您报仇!”这样的情境设置,看起来似乎很热闹,很有感情,其实却不伦不类,感情是假的,装出来的。它把形式和内容机械地割裂开来,非但未能“披文入境”,反而白白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2.有助教学,但太过冗繁。

《草原》是一篇优美的讲读课文,一位教师在导入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先播放一段《草原之歌》的音乐,然后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想象草原的景象。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言:“我看到了蓝天上飘着白云。”“我还看到了白白的羊群。”“还有放牧的.姑娘。”“以前我看过电视,草原上有大雕。”……孩子们思维活跃起来,想法越来越多。为了准确理解课文,教师又安排了一段反映课文内容的草原风光的录像。学生们在这种情境的引导下,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草原中,此时教师才真正开始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令人遗憾的是,此时一节课已近尾声。如果该教师在情境导入时,能避繁从简,省去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就能够更好更快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滥用提问,信口开河。

1.教师设问,含金量低。

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而学生只要在课文中直接找到只言片语就能回答,一点也不需要动脑筋。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教师问:“故人西辞什么地方?”又问:“烟花几月下扬州?”这种问题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不仅没有思考的价值,而且还破坏了诗的艺术性、整体性。在一堂好课中,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应该是有目的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有价值、有深度的设问诱导学生学习,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学生质疑,漫无边际。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点、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课文的中心,而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学生说:“世界上还有个卖火柴的小男孩,他叫小珊迪,命运也很悲惨,这小男孩与小女孩有没有关系?”还有一位同学说:“小女孩生活痛苦,却带着微笑离开了人间,这幸福是真的还是假的?”显然,这些问题已经偏离了课文内容,教师若不能很好地加以调控和引导,就会使课堂教学陷入“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无法正常完成教学任务。

误区之三:滥用多媒体得巧成拙。

1.过分花哨,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考虑内容,盲目地加以使用,效果反而不好。如某老师上《翠鸟》一课时,使用了大量的教学媒体,又是录音,又是幻灯。幻灯片数十张,除了几幅不动的翠鸟图外,都是文字思考题。再加上大小黑板十几块,又是放,又是挂,又是贴,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如同看戏一般。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被太多无关的花哨信息所干扰,感官刺激太多反而抑制了深层思维活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到重点处,尤其是知识的迁移、运用等教学目标往往难以达到。

2.机械呈现,却淡化了读的作用。

电脑能把无声的文字再现为有声有色、具体逼真的情景或画面,但这种“再现”与阅读主体通过联想、想象所获得的形象感受“不可同日而语”。

比如:教巴金的《海上日出》一文,教师竭尽全力,从网上寻来了许多有关海上日出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仅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图片来理解课文内容,显然是成效不高的。电脑中显示的景象无论如何都解读不出作者饱含激情的生动描写,就像看电影不能替代读小说一样,电脑提供的“阅读快餐”替代不了夜读华章给人的精神滋养。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海上日出》一类课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读书,去体验美,感受美。

《小学青年教师》/8克服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偏向

篇6:浅议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浅议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今天,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如雨后春笋般纷至沓来,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具体运用时却陷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乱设情境,适得其反。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许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精心组织教学,不断创设多种情境。殊不知,情境教学如能恰当运用,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适得其反。

1.设有情境,但无助教学。

有的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中设置越多的情境,就越能够使课上得有声有色。笔者曾看见过这样一笔公开课:在一段很悲伤的音乐声中,教师让学生扮演弥留之际的诗人陆游,躺在桌子上用颤抖的声音吟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然后一大群学生蜂拥而上,趴在“陆游”身上哭喊道:“我们一定要统一祖国,为您报仇!”这样的情境设置,看起来似乎很热闹,很有感情,其实却不伦不类,感情是假的,装出来的。它把形式和内容机械地割裂开来,非但未能“披文入境”,反而白白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2.有助教学,但太过冗繁。

《草原》是一篇优美的讲读课文,一位教师在导入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先播放一段《草原之歌》的音乐,然后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想象草原的景象。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言:“我看到了蓝天上飘着白云。”“我还看到了白白的羊群。”“还有放牧的姑娘。”“以前我看过电视,草原上有大雕。”……孩子们思维活跃起来,想法越来越多。为了准确理解课文,教师又安排了一段反映课文内容的草原风光的录像。学生们在这种情境的.引导下,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草原中,此时教师才真正开始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令人遗憾的是,此时一节课已近尾声。如果该教师在情境导入时,能避繁从简,省去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就能够更好更快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滥用提问,信口开河。

1.教师设问,含金量低。

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而学生只要在课文中直接找到只言片语就能回答,一点也不需要动脑筋。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教师问:“故人西辞什么地方?”又问:“烟花几月下扬州?”这种问题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不仅没有思考的价值,而且还破坏了诗的艺术性、整体性。在一堂好课中,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应该是有目的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有价值、有深度的设问诱导学生学习,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学生质疑,漫无边际。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

[1] [2]

篇7:阅读教学中的读

阅读教学中的“读”

石操小学:郑才荣

内容摘要:读是理解课文能力的需要,而理解课文内容无疑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要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让他们自己读出结果,自己理解课文,有成功感。这样才能逐渐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并且有兴趣学习语文。

关键词:背景;习惯;问题;语感

引言:本文写作时,正直学期结束,总结了本学期在教育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我在本科三年所学,突有所悟,由感而发写了本文。在文中不光是我一人的教育教学经验,而是总结了我校的全体教师在教学工作总结会上所作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文中多处引用了于永正的一些说法,如有不当之处,望给予纠正为谢。本文仅供教育教学者作参考与讨论。

提起阅读课文,每位教师都知道要让学在读中去理解,以读来理解课文,可是有几位教师能真正做到呢?老师们都担心学生考不出好的成绩,老师们就“尽心尽力”的去讲解,怕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就滔滔不绝地进行“满堂灌”,哪怕是阅读课文也如此。读是理解课文能力的需要,而理解课文内容无疑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那么,理解课文靠什么?是依靠老师讲解吗?答案是肯定的,不是,而是靠学生读;学生的学习主动靠什么?是依靠老师讲得好吗?还是依靠老师引导得好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是后者。要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让他们自己读出结果,自己理解课文,有成功感。这样才能逐渐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并且有兴趣学习语文。

国家教育名师于永正曾说“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或者说培养语文能力)的根本方法。[1](P559)”。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读呢?下面我就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关于培养学生怎样阅读的方法。

一、作者背景、写作背景、抓住作者当时写作心理。这是我们抓住朗读的关键,如无这个条件,学生就无法进入到朗读状态,不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心理,就无法朗读出文章的意义。至于小学生来说,大部分要靠教师的讲解来了解作者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写作心理,只有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学生才能抓住作者写作目的来朗读,这样能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质上,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是抓住作者的心理来读。

二、读是培养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培养学生认真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我们常说的学生要注意“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按阅读的要求来说应做到“五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耳到、手到、也许有人会问“口说耳就听、做到口到即可耳到”,其实不然,所谓耳到就是做到耳朵只倾听自己的读声,而陶醉于其中。为什么说要做到“五到”呢?要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我们就必须要让学生眼睛看到书,口就能诵读出来,用耳朵来评判自己读的是否读出了作者要表达的东西,用心去记、去理解、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时能用手做好笔记和记住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其实这“五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到这“五到”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为什么呢?其原因就是读出声来容易记住所读内容。“德国心理学家海尔曼.爱比尔哈斯通过实验证明记住的东西,其中一半左右,仅一小时就会完全忘记。一天会忘记70℅,一个月就忘记80℅,记忆就是把通过人体各个器官吸收到的情报在左脑里进行整理后,储入右脑。而两耳听来的情报可以不断地进入右脑,不存在一小时忘掉一半的现象。[2](P560)”所以要求学生阅读必须做到“五到”,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带着问题去读,做到“以问促读”。“以问促读”是张田若老师提出的。从培养阅读能力这个角度来讲,这是最根本的一条。“以问促读”就是学生带着围绕培养阅读能力设计的问题去读,去思、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去思。[3](P561)教师要把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教学生知道从哪里想(如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想什么(如它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告诉人们什么等)。要在指导学生自读的实践中去感悟、去掌握。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想、去读、不要怕耽搁课堂时间,主要把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起来,那么在上其它课时你会发现经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你会少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且效果非常好,只要提出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去解决。当然,不是教师就没有事做,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那些作者呕心沥血地搜求的最确切,最传神的表达客观事物的词语,那些内涵丰富而又深刻的词语,应当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甚至做必要的讲述。但对于小学生来讲,主要应在反复诵读中去领会,去意会。

四、读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的必备条件。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怎样培养语感呢?就是让学生在多阅读的情况下,使学生感觉到语言的魅力所在,在无意识中去使用一些模糊的语言,能出口倒来。记得那次我和一个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去郊外,他看着早晨的阳光,尽无意识地说出“啊!我踏着晨光,吸收着露珠,去追寻那昨日的梦想。”我非常惊讶地看着他,说“你怎么找到这么好的词句”,他回答我的却是“不知道,只是想念就念了。”。这就是培养语感的结果,这位学生的习作每次都写得很好,并且自己读出来很有感情。郭沫若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尤其重要。[4](P560)”。由此可见,儿童时培养语感显得多么的重要。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感靠什么呢?一句话,主要靠有声语言的实践,即诵读,而且要多读,即使是在看课外书,无论他拿到一篇什么样的文章都能流畅地朗读下来时,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他的语文能力大大长进了,习作能力增强了,原因何在?就是他的语感增强了。只要学生的各种“读”的能力大大提高,你就会发现上一堂课不仅不费力,而且课堂生动活泼,有兴趣。

读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在现代语文教材中就很能体现这一点。如人教版的第十二册教材中,共有课文21篇,其中就有11篇是阅读课文,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国家的基础教育是让我们对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吗?教师只是引导者,而不是进行“满堂灌”,让学生只知“搬来用”成为学习的机械,而不加以理解。其实读的意义又何止这些,可以说,它是一切语文能力(包括认真阅读的习惯),形成的手段和桥梁,离开“读”这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训练,语文本领的掌握就是一句空话。但一位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要加强自身的阅读水平,提高朗读能力,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教师,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就会高。

参考文献

[1]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4]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阅读教学中的读]

篇8:职场中如何克服自卑心态

我一直期望外界能够给我更多的肯定,希望由此确定我是个好人,或觉得我很有能力,当然我常常会失望。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我有尝试过一遍遍告诉自己,自己很好,但好像这样的催眠对我不起作用。所以我有的时候都蛮想逆袭,也做到了一两件可以称之为逆袭的事情,当时我挺享受别人惊讶的目光的,但是没过多久,我又陷入了自卑。

现在每一次面试我都还是紧张得要死,觉得自己不是很好,害怕没通过。我有时候在想,我现在之所以过得这么轻松,肯定是因为在学校中的考试生涯终于结束了。但生活,一定要向前看。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第一次上讲台讲话,讲台上的桌子遮着的是我不停发抖的双腿,但是慢慢地,我一点都不害怕讲台了。现在我的同学们都觉得我很适合去当一名老师,包括我大学实习的老师也这样觉得,但我确实不是天生勇敢的,是我自卑,所以想要变得更好一些。

自卑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包括对别人的宽容,因为我自己也这样过,所以我会对别人多理解一些。包括我一直努力,向优秀的人靠拢。包括我可以很快发现别人的优点,自己的不足。包括我会花很多心思去准备。但自卑也会给人带来痛苦,因为人毕竟要有满足感,成就感才会更幸福。

我想,人不可能永远不自卑,既然它是正常的,就正常的看待它。尽量寻找它和生活间的平衡点,或者干脆忽略它,不管它,先去过好自己的生活,最后你会发现,它会离你越来越远。

职场中如何走向成功?坚持以下十大原则:

1、时刻坚持高标准

航海中的最高原则是:相信罗盘,按照它的指示前进。在现实生活中,明智的人也是这样。他们时刻要求自己遵循自己的信条和道德准则,始终不愈。

一个正直的人之所以始终追求自己的最高理想,并非出于天性或是社会的压力,而是源自对这些理想的坚定信仰。正直的人决不会在遇到困难或强烈诱惑的时候放弃自己的原则,甚至不允许有“仅此一次”的想法。

2、仔细权衡,做出最优决策

优秀的行动者必然长于细致的思考。在做出重要决策的关头,他们会收集大量的事实情况进行分析;而在分析权衡的过程中,他们会尽力摒除自身的偏见,以增强决策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事实上,有许多好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决策。其中之一就是:列出现实情况中所有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而后仔细估量其中的利弊与得失。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是要通盘考虑来自各个方面的因素,其中甚至可以包括你的个人感受。

3、但求卓越,不谋哗众

要想使一个集体中的成员团结一致,维持一种和谐的气氛,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人们渴望获得赞赏的心理。但是,如果这种获得他人赞扬与好感的愿望过于膨胀的话,就会彻底破坏你正直的品行与平和的心态。

如果研究一下伟人们的事迹,就能发现一个重要的情况:与赢得他人赞赏相比,他们更专注于实现远大的目标。正为此,他们在完成了那些可钦可赞的伟绩的同时,也获得了卓著的声望。

4、对挫折给予即时的回击

直面困难,是克服困难积极的第一步。如果你刚刚得知你的身体出了问题,就要去勇敢地面对、明智地解决,就要去征求最优秀的专家的意见:什么是最好的疗法?如果你正在努力工作,争取按时完成一项计划,却遇到了严重的突发情况。这时,你就应当象科学家一样认真地分析局面: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努力找出可处理现实问题的最好徐径,发现最有助益的方法,然后遵照施行。

5、心存高远,不为小事所累

做事过程中,如果不懂得合理分配精力,各种问题便会纷至沓来。你的完成将仅限于小事,大事则无问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被琐碎的二流问题羁绊住了头脑,自然不能留心头等大事了。

要想培养自己权衡轻重的能力,其奥秘在于:选定一个核心目标,紧紧追随而不分心于小事。只有找到一个值得倾注一切的目标时,人们才会全力以赴。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做到最好。

6、抛开小我,取得更大成就

智者通过付出而不是索取来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J.C.Penney(潘尼)写道:“我从个人的经历中学到:获得自由就必须遵从,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换言之,只有当你把目标置于个人利益之外,为更高的理想奋斗不止的时候,你的生活才是最激动人心的,才最能实现它的价值。

亨利―福特(Henry Ford),同名巨型汽车企业的创始人,始终抱定一个信条:那些目光短浅、只重视眼前那份固定收益的企业是注定要失败的。他相信,只有尽职工作才能获得收益,否则根本没有什么收益可言。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福特就抓住了这一思想的精髓,他指出:“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企业只有一点需要担心:他们的利润会多得让人无法相信。”

7、不可失信于人

为人诚信的声誉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有了这种声誉,你就会感受到他人对你的信任。当你发表意见时,人人都洗耳恭听并深信不疑。

获得信任的方法多种多样,其行为可大可小。这需要一个人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一贯诚实;经营作风光明正大;利益方面先人后已,并且重承诺守信用。

8、建成效于良好的人际沟通

事业成功的智者都懂得把握待人接物的技巧,而所有这些技巧的核心只有一点: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Don Peterson(皮特逊)在任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 Company)总裁时曾经说过:“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首先需要具备与他人坦诚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远比其它素质重要得多。”

尊重别人绝不仅仅是与人为善那么简单。你应当认识到他们中间蕴藏着巨大潜能。曾作高露洁公司(Colgate Palmolive)总裁的ReubenMark(鲁本马克)说:“我们的企业在世界各地共有36,000名员工,在这些人当中潜藏着超乎想象的天赋、激情和创造力。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把这些天赋释放出来。”

9、保持清醒,防止自我膨胀

生活中的问题大都不是由外部力量造成的,而是来自自身的原因。许多本可大有作为的人都是由于自我膨胀而终遭失败。即使是一个老好人,一旦得意忘形起来,也会变成一个自命不凡惹人讨厌的家伙。大家避之惟恐不及,当然更不愿与他共事了。惠而浦公司(Whirlpool)前任总裁Jack Sparks(斯帕克)曾说:“始终保持自己的本色,千万不要装模作样地故作姿态。因为你一旦开始装腔作势,就必然会招致众怒。”而联邦包裹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的创始人Jim Casey(凯希)也对此深有同感,他说:“不要自视过高,而应当谦虚一点。只有对自己永不满足,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要警惕自我膨胀,就要告诫自己,你的成功应部分归功于运气,还有他人给予的帮助。你的家人、导师、同事、下属以及那些给你指导和机会的人们。

10、吸取经验,发展自我

一些自然形成的办事习惯会导致思想僵化,而诸如“我已经做得够好了”之类固步自封的想法更是使之根深蒂固。思想僵化是成功的大敌,它会导致落后于时代,丧失机遇和长期的不满。

新奇与挑战可以令人思想更丰富,意志更坚强。只有习惯于不懈追求的人们才会在智力与情感方面得到进步。

篇9:怎么克服演讲中的紧张

怎么克服演讲中的紧张

While nearly all men are poor at public speaking, women are even worse. This is partly because women cannot tell jokes, but also because we are better at self-awareness and therefore know that our speech is average and the audience would rather be doing something else – thoughts that do little to enhance performance.

尽管几乎所有的男性都很不擅长公开演讲,但女性在这方面表现更差。部分原因在于女性不会讲笑话,但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更有自知之明,因此清楚我们的演讲很一般,听众宁愿做点其它事情——这种念头对提高演讲表现可没什么帮助。

To combat fear and innate hopelessness, I try quite hard to be better. Every time a book about public speaking arrives on my desk, I skim it for tips. Mostly they tell you to “relax” and to “be yourself” – which is downright irresponsible. This works only for the one in a billion who is born a brilliant speaker. For everyone else, being good means reaching such an elevated level of nervousness and artifice that you can present an entirely convincing picture of authenticity and relaxation.

为了克服恐惧和与生俱来的绝望情绪,我相当努力,争取表现得更好。每收到一本有关公开演讲的书,我都会浏览一遍,寻找窍门。它们多半会告诉你,要“放松”,“做你自己”——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说法。这只对那些亿万里挑一、天生具有演讲才华的人有用。对于普通人而言,当你的紧张程度和掩饰技巧达到一种很高的层次,令人完全相信你很真实也很放松时,那就是好的表现。

The most recent book, The Top 100, contains tips from the 100 best speakers of all time and tells us that Bill Clinton's secret weapon is to “inspire confidence” and Gandhi's was to “avoid ego”. This may be true but is not terribly helpful. It is like watching a video of Rudolf Nureyev being the black swan and then expecting to be able to twirl round the living room in a similar fashion yourself.

最新的一本书《The Top 100》囊括了有史以来100位最出色演讲者提供的小窍门。这本书告诉我们,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秘密武器是“鼓舞信心”,而圣雄甘地(Gandhi)则是“避免自负”。这可能不错,但并没有太大帮助。这就像观看鲁道夫•纽瑞耶夫(Rudolf Nureyev,已故苏联芭蕾舞大师——译者注)扮演黑天鹅的视频,然后就期望自己也能以同样的方式在客厅旋转一样。

I have only come across two bits of helpful advice. The first is practise, practise, practise. This is a bore because it takes a lot of time, but there is no way round it. The second is to junk all aids. PowerPoint is a crutch. It is an ugly thing in itself and must be thrown away if you want to walk smoothly. Equally, you must never read a speech. Write it, learn it and then leave it at home, speaking with minimal notes.

我只遇到过两条有用的建议。第一条是:练习!练习!练习!这很容易让人厌烦,因为它会占用大量时间,但你是毫无捷径可走的。第二条是丢掉所有的辅助用具。PowerPoint就是一根拐杖,本身就很令人讨厌。如果你想顺当地走路,就必须丢掉拐杖。同样,你决不能照稿读。自己动手写,背熟,把稿子留在家里,演讲时仅带尽可能少的提示。

I supplement these with two further tips of my own, neither of which requires effort. The first is to make sure that the person speaking before you is really boring and has a laptop full of overcomplicated, PowerPoint slides. The second is to pick the right audience. Once, I gave an after dinner speech to middle managers in HR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 I had done a great deal of rehearsing and failed to sleep the night before and taken beta-blockers and so was all set and keyed up to the perfect pitch. The fact that the speech was catastrophic (not one laugh) made me feel bad for several weeks afterwards. But I now see it was the audience's fault. They were never going to like a snotty Londoner being superior about management fads anyway.

对此,我又补充了两点自己的建议,它们都不需费多大劲。第一条是确保在你之前发言的那个人很乏味,还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里面装满过于复杂的幻灯片。第二条是选择正确的听众。有一次,我为来自英格兰北部的中层人力资源经理们做一个餐后演讲。我排练了许多遍,头一天晚上都没睡着觉,还服用了β-受体阻滞剂(一种降血压药——译者注),因此一切准备就绪,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而事实是,那次演讲是一场灾难,没有一个人笑,这让我在随后的好几周内都情绪低落。但现在我意识到,这是听众的错。这些人无论如何都不会喜欢一个自以为对管理技巧很懂行的傲慢伦敦人。

扩展:各种场合上厕所英语怎么说

1. Formal: appropriate in any situation. 级别一:正式说法,适用于任何场合。

Bathroom 卫生间

e.g. Can I use your bathroom? 我能借用一下你的卫生间吗?

Restroom 洗手间

e.g. Where is the restroom? 请问洗手间在哪儿?

2. Familiar: appropriate with family or friends. 级别二:朋友、家人,熟人之间均可使用。

Pee 撒尿

e.g. I need a pee really badly. 我真的很想撒尿。

Go (when used in context) 方便一下(需结合上下文,及动作和表情使用)

e.g. Where's the bathroom, I really have to go! 厕所在哪儿,我真的要去方便一下了!

John 茅坑

e.g. I've held it in for so long. I have to visit the John! 我肚子疼,得去茅坑!

My bladder is bursting. 我的膀胱要炸了(快憋不住了)。

e.g. Stop the car! My bladder is bursting. 停车!我憋不住了。

Loo (UK) 厕所(英式英语)

e.g. She's gone to the loo. 她去厕所了。

3. Rude: appropriate only with friends. 级别三:通俗的说法,只能和关系要好的小伙伴们说。

Take a 1/2 (number 1 refers to peeing, number 2 to pooping) 大小便(1指的是小便,2指大便)

e.g. A - I have to go to the bathroom. 甲:我要上厕所。

B - Number 1 or number 2? 乙:小便还是大便?

Crapper 厕所

e.g. Hey man, where's the crapper? 嘿,哥们儿,厕所在哪?

Pee oneself 尿裤子(憋不住的时候使用)

e.g. I'm about to pee myself. Let's go. 我要尿裤子了,走吧。

Can 厕所

e.g. Do you mind telling me where's the can? 不介意告诉我厕所在哪吧?

Take a leak 方便

e.g. Can we stop at the next gas station? I need to take a leak. 我们可以在下—个加油站停一下车吗?我要方便一下。

篇10:高二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高二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01

第一种偏向,不注重教学的“梯度”,

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

首先是教材的问题。现在新编的小学和中学教材,都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靠,应当说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这要肯定,但普遍不太讲究梯度。这和编写体例有关。过去的教材一般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课文、知识点和练习的安排,都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线索。而现有的多种新编语文教材体例都变了,就是采用“主题单元”的框架结构,以主题来牵动整个课程计划。比如有的初中教材三年6册,费尽心思分列出诸如“家国情怀”“亲情歌吟”“生命礼赞”“品行善恶”“艺术感悟”“亲近自然”“时政聚焦”“科学之光”等二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三四篇课文,都是按照主题类型来安排的,选文自然也主要从主题需要考虑,各单元之间本来应有的语文学习的逻辑递进关系,就难于照顾了。再说“练习探究”题,每课三四题,也都偏重主题内容方面,从语词表达等方面设计的练习题较少,也很难体现教学的梯度。有的教材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特意穿插补充某些语文知识的小板块,比较零碎,还是看不出梯度。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也大都采用主题单元框架,有的甚至把初中已经有过的部分“主题”重复一遍,加上必修课时间缩短到一个多学年,更谈不上梯度了。

这种主题单元结构的编法有无好处?有。就是课文内容相对集中,分阶段围绕某一方面主题来实施教学,凸显所谓人文性。问题在于用主题来划分教学单元或板块,往往顾此失彼,很少考虑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难体现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教材编写的这种新的偏向,是片面理解“人文性”所造成的。当初教材编者可能为了通过审查,刻意凸显选文与内容的创新,在主题编排上花费很多功夫,相对就忽视了梯度以及教学适用度的要求。

现在教材编写基本上都是出版社组织班子,以项目的形式分头进行,编高中教材的不太考虑初中,编初中的又不太顾及小学,彼此的衔接以及梯度更成问题。这已经给一线教学带来一些麻烦,造成教学梯度的丧失。我建议今后教材修订要认真考虑梯度问题,要讲规律。最好放弃这种主题单元的体例,回到语文习得的主线上来。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学段语文教学要达到怎样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分解为哪些主要的方面,又如何在选文、练习与教学活动等方面体现,都要有通盘的考虑。

好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很快就会公布,其中对每个学段必须达到的标准都有规定,可以供教材编写者参考。当然,教师们不能等到新教材修订出版后才上课,那可能要等上几年。现有的教材继续用,注意在梯度问题上有所调整就是了。不必死板地按照现有教材的体例和顺序进行教学,教师们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对现有教材做必要的调整。这要认真参考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结合自己所在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的单元结构进行重组,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来安排语文学习的某些基本要素,课文的单元组合服从这种新的安排。比如这两周的课重点是讲解和练习“浏览”,下两周重点是“群读”(瞬间能看一组词);这一单元侧重学习描写,下一单元重点学习议论,等等,是以语文“基本要素”的侧重点来组成教学顺序与线索,课文则是服务和体现这一顺序与线索的。如果感到这样改变的“工程”太大,难于操作,也可以仍然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以及课文组合,但最好在讲解和练习等方面往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方面靠一靠,就是说,尽量回到语文学习与训练的框架上来安排课程,讲一点梯度,而不是“主题先行”,把教学计划弄得很零乱。

为何现在语文教学不太讲梯度呢?除了教材和教学体例的混乱,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急躁症”。

一切还是瞄准考试,便都很功利,很焦躁,都在搞“提前量”,随意增加教学难度。过去高考的紧张从高二之后才出现,现在高一就进入紧张备考了。连初中生也总被提醒如何准备考大学,某些高中的课就搬到初中来学了。这种紧张还波及小学,甚至幼儿园、学前班,都在搞课程学习的“提前量”。有的学前班就要求孩子认识3000汉字,上小学一年级必须先会拼音,二年级就开始写作文,等等,一级一级都是超负荷的提前量,太不正常了!课改后高中分为必修与选修,本是个创举,可是有的学校1.25学年必修学完后,马上转入高考备战了。还有的刚上高一,就大量练习“高考瞭望”“高考攻关”之类习题。真是适得其反。课改本来是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可是搞了多年,并没有把负担减下来,有的还加重了。这里当然有社会原因,竞争加剧,转移到教育了。但从课程教学本身检查,一切面对中考高考,不断搞提前量,层层加码,必然是不讲梯度,违背规律,搞乱脑子。

这次课标修订,重新强调了教学的梯度,这是很值得重视的。比如,小学低年段识字量就降了一些,提倡“多认少写”,并不要求都“四会”。拿阅读教学来讲,课标强调不同学段都要有梯度。小学一二年级,阅读教学主要还是激发兴趣,让孩子开始接触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够多多少少做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一开始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天性,培养“兴趣”。到了三四年级,开始学习默读和略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而到了第三学段,五六年级,阅读才有速度要求,要让学生学会浏览,能初步阅读叙事性作品。作文教学呢,也有梯度要求。小学低年级不安排作文,只有“写话”,能用几句话写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事物,就可以了。到小学高年级,也还不是完整的作文,所以叫“习作”,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时还没有必要把各种文体分得那样清楚。到了初中,才开始有作文,要求能写简单记叙性文章和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高中呢,作文开始有文体练习的要求,一是理论类,如评论、随感、杂文等;二是实用类,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研究报告等;此外,还可以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的写作。注意,高中作文是把理论类和实用类写作放在前面,这是基本的,然后才是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

一个学生初中毕业,一般而言应当具备怎样的写作能力水平?现在被弄得模糊了。其实课标是有要求的。初中毕业也就要求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大致熟悉并能掌握一般的议论文、记叙文或应用文,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因为面向中考和高考,标准普遍拉高,而且方向也在偏离,如要求“创新”“个性化”“思想深刻”“文笔优美”等等,都是高出于课标要求的。不讲梯度,都在搞“提前量”,有的小学一二年级就要求作文了。字都认不全,怎么作文?那只能是家长替写。有些教师要求小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凡是过节或者逛公园,都要布置作文。那也太过苛严了,结果就是让孩子害怕读书,反感过节逛公园,这是扼杀天性。现在初中作文就开始和考试挂钩,高中作文更是全都对付高考,很多学生因此讨厌作文课。这些反常现象都值得我们反思。

所以我这里讲梯度,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全局性问题。我们还是要强调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不能顺便搞“提前量”,给学生层层加码。

02

第二种偏向,是课堂教学“两多两少”,

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

现在很多教师备课很程式化,课堂上留给学生读的机会不多,还是讲得多,加上练习、做题和讨论又多,“读”就被挤压了。还有,就是讲课太琐碎,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技巧应对。本来语文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现在变成了苦差事。考试当然要面对,但总不能只顾考试把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再说,阅读课读得少,默读少,如何能提升语文能力?新课标强调语文能力的综合培育,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在大量阅读中去逐步习得。这就是“涵泳”,浸润式习得,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语文课要想办法让学生多读,尤其是诗词课,还有文言文的课,更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没有反复阅读,那情味就出不来,语感就出不来。集体朗诵也有必要,但不能取替个人的默读,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就可能破坏“涵泳”的感觉。现在最需要改进的就是增加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默读与细读中咀英嚼华、涵泳浸润。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学段,可以多一些集体朗读,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就要更注重默读、浏览与快读,让学生有机会静下来自己去读,进入作品世界,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审美能力。

课改之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上讨论多了,教师备课也刻意安排许多讨论“对话”。讨论和对话是需要的,可以活跃气氛,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让学生自己先读,先有阅读的印象与感觉。不管什么类型的课,一上来就安排集体朗读,然后字词解释,段落大意,最后就是对话讨论,这样一味追求热闹,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静下心来读。有的教师追求课堂效果,并不重视学生自己的“读”,而是安排很多讨论和对话。师生之间有问有答,但很多“问答”无关紧要,是脱离课文的无“语文性”的“问答”,我把它称为缺少思维深度的“浅问答”,真有点浪费时间。学生还没有怎么读,教师就要求放开思路“对话”,结果只能是天马行空。这样的课很活跃,可是上完了,并没有什么把握得住的“干货”。语文教学的“对话”很重要,这也是课改之后的新气象,但“对话”要有质量。其实“对话”有两种,一种是师生或者同学之间的对话,还有一种是学生与课文作品之间的“对话”。不能只顾前一种,而忽视后一种“对话”。学生与课文作品之间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自己经过细读、默读,先和作品形成过“对话”,然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课堂教学中应当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默读、细读,尽量达到涵泳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点印象、感受等。这样,文字可以将思维细化和条理化,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

可以说,没有默读和细读,没有涵泳,也就没有成功的语文课。

现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涵泳,效果不太理想,除了受制于高考和中考,还跟照搬大学中文系专业教学的框架方式有很大关系。比如文言文教学,像大学中文系的古汉语研究似的,把语法讲得那样细,一个字一个字翻来覆去掰碎了,学生哪还有时间读书?往往一首诗、一篇文章学生自己还来不及读几遍,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甚至过度阐释,语文的感觉、体验始终没有出来。还是要注意给学生一些空间,营造一点涵泳氛围,培养语感和审美力。每个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只要有心,想着让学生的智商和情商都得到发展,让学生既能考好,又确实培养起阅读兴趣,那才有真功夫,也才符合课改精神。

现在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很多,对教学实施是有帮助的,但我觉得不能只从技术层面看待这个问题,还是要更新观念,有了正确的观念,才可以找到好的办法。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次课标修订是如何强化新的阅读教学理念的。课标认为阅读除了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就包括前面说的“涵泳”。新课标还特别提出要打破以往教师讲得太多,而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的偏向,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这些提醒,对于教学都是有针对性的。课改是提倡启发式教学的,所谓启发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善于抓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探讨去逐步加以解决,感受力、理解力与表达能力都会很自然地得到提高。应当让学生在阅读中全身心去体验,才能发现美,那样的课也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感觉。看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得注意改变“两多两少”现象。

03

第三种偏向,不让学生读“闲书”。

新课改在阅读教学方面有明确的指示,就是让学生有选择,有自由度,扩大阅读空间。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光靠做题是不行的,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让他们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这里要特别讲讲学生读“闲书”的问题。现在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一般都不太赞成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不让读“闲书”。这种偏向是不对的。“闲书”指的是学生选择的课外书,包括某些流行读物。读“闲书”也是一种阅读,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更重要的,这是学生的“语文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语文生活”有所了解,能藉此与学生对话,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便可能别开生面,并可以事半功倍,大大延伸出去。

我在北大本科一年级新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两点:第一,凡是喜欢语文,形成了阅读习惯的,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一部分学生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第二,只熟习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转入大学的学习方式也都比较难,视野窄,思路不太开展。第二类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他们往往是高分低能。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兼顾一些,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沟通课内课外的阅读,是需要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前面讲到现在某些新编教材存在不讲梯度等缺失,但也有长处,就是普遍都有阅读探究的“链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目。应当好好利用这种“链接”资源,鼓励课外阅读。教师和家长应当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来看问题,看到学生有课外阅读需求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不要因为考试而扼杀这种兴趣。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当有所关心和一定的指导,但没有必要过多干涉。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应当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语文课改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应建立这样一种观念: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止是看课内或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这次课标修订也强化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强调在阅读问题上“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这三句话很值得琢磨。在课内要注意引起阅读的兴味,学生课外就会主动找书来看,慢慢形成习惯。

现在语文教学几乎完全指向高考,这是很枯燥、很累人的,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了,却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除了课本与教辅,没有读过几本书,阅读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语文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育。一个人成年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贫穷富贵,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基本上不怎么读书,就很难实现终身教育,也很难提升素养。培养阅读习惯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

课改指导下的阅读教学,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04

第四种偏向,“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我曾经写过专门的文章,认为“文笔”并非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目前,过分看重“文笔的偏向很突出,应引起高度警惕。

语文课历来注重文学性,注重修辞、文采,文学类课文在语文课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文学作品在情感教育和学习表达方面有特殊的功能,语文课多选一些文学类课文,是必要的,特别是小学与初中。而到高中,则应当适当增加非文学类的课文的比重,包括理论性、应用性的文章。总的来说,无论教材编写还是教学实践,我们的语文课还是格外注重文学的,这容易给人印象,好像“文笔”好就是语文好,其实不见得,两者不能画等号。中小学生学习文学,是为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了学习语言表达,但不是为了学会创作,更不是为了培养文人。我看有些初中语文教材的思考练习题设计,太过偏重文学技巧的训练,而不在引导审美与表达方面下工夫,这是舍本逐末,偏离语文教育的宗旨了。我们许多教师都是中文系毕业的,对文学创作比较有兴趣,在文学技巧手法方面也好像比较好发挥,“有讲头”,教学中很自然就往文学的方面偏,偏重于“文笔”了。我觉得对这种偏向应当有所反思,回到语文教育的宗旨上来考虑问题。目前语文教学偏重“文笔”,不见得就是钟爱文学,也不一定是重视审美与情感教育,而是另有功利化的考虑。为了准备中考和高考作文,往往就教学生如何把文字写得漂亮,去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这做法影响到整个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作文课都往抒情、修辞、文学的方面走。于是那种缺少思想内涵与智性分析,动不动就用典、堆砌词藻、宣泄人生感慨的写法,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很多见。我把这种文风叫做“文艺腔”。

某语文刊物组编了高考作文的专刊,收录有各省市高考高分和满分的考场作文四十多篇,每篇都有讲评。我粗略看过,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有“文艺腔”。所谓“文艺腔”有这么几个共同点:多用排比、比喻;喜欢洋洋洒洒列数古今人物典故名言,显示有“文化底蕴”;堆砌词藻,走华丽的路子,大话空话多,炫耀文笔,很少是朴实、清晰、亲切的一路;预设开头结尾,彼此雷同。我试图说服自己:这毕竟是青春文章,难免华丽、幼稚。问题是这些都是高分作文,而且是阅卷教师也都比较赞赏的。可见前面说的作文教学太过注重“文笔”,以至“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这一判断,大致是符合当下语文教学的实际的。

为什么会太过注重“文笔”?首先是传统的延续与影响。从历史上看,偏重“文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自然有其理由,可是这种传统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在意“文笔”,思考力、分析力与创新能力却不见得好。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②。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文人教育”,其得失是可以专门去研究的,但影响不能否认。现在的基础教育应当是公民的普通教育,而不是“文人教育”,即使语文课要有文学审美的教育,也只是培养“全人”的需要,而并非要培养文人。

过分重视“文笔”,还和中考与高考的负面影响有关,这是更主要的原因。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大都偏于文学的感性的路子,而且重视“文笔”的考查,这就影响和制约着语文教学。拿高考作文评级来说,有意无意在鼓励偏重“文笔”,这是个问题。现有的高考作文判定分数设定了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前者是较差和一般的,而发展等级则含有四个要素的评判,即深刻(其实对中学生来说比较难,还不如立论有新意),丰富(材料,形象,意境),文采(也就是文笔,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修辞),创见(独到见解,这也很难)。其实“深刻”、“丰富”和“创见”都较难,也不太容易评判,唯独“文采”比起其他三点容易达到,也较好把握,改卷“操作性”较强,这就让人感到“文采”或者“文笔”是比较看得见,也是容易“拿分”的,大家都乐意在这方面投入。许多教师训练学生,就把“文笔”作为最重要的应试手段,甚至等而下之,当做一种“眼球”战术。“文艺腔”所以成为风气,跟这种考试的指向有关。看来高考评分等级还是要改一改,适当淡化“文采”或“文笔”要求,强调文从字顺以及分析、概括、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基本和主要的,其次才是文采、抒情、审美等等。中考和高考作文主要考什么?主要还是考文字表达能力,当然,其中也就包括思维能力,至于文笔、文采,虽然也应纳入评分,但不应是主要的,考试也不应当侧重考这些。

我很欣赏20有些地区语文高考的两个变化。一是除了专门的作文题,还把某些“作文因素”分散到其他试题中,让其他试题也担负一部分作文水平测试的功能。比如增加了“语言文字运用”的题型。这类题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偏于理性表达,一味追求“文笔”是不管用的。这体现高考作文改革的一个方向。第二个变化,是作文命题由感性抒情转向理性分析。材料作文或“截搭式”作文的题目多了,共同点是开放,又有一点限定,可以抒情、想象,但更需要理性思维。这种变化符合课改的意图,是可喜的,也是可行的。

05

第五种偏向,“宿构作文”成风。

现在很多中学的作文教学都是瞄准中考高考,主要是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但“套路”容易沦为“宿构”,结果“宿构作文”成风。模仿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也不无好处。以“仿写”作为一种初级写作教学的办法,通过系统上课和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和练习写作的基本技能,会有所收获。但“仿写”不是目的,满足于“仿写”,沦为应试的“套路”和技巧,就走向反面,肯定束缚个性,形成空话、大话、假话连篇的“八股”。前面讲的过分追求“文笔”,往往也和“套路”连成一气,结果带有“文艺腔”的“宿构作文”就遍地都是了。

现在市面上常见很多作文选析、作文辞典之类的书,对考试不能说完全没有用,但如果满足于读这样一些书,停留在作文技法的模仿阶段,水平终究是很难上去的。况且这类为应付考试的的书读多了,匠气就来了,最严重的后果,是语文学习的“胃口”给败坏了,兴趣没了,对学生的成长来说,这可是伤筋动骨的残害。20我在北大本科生中的调查也表明,学生最反感的是传授这种“敲门砖”式的“宿构作文”,认为这无形中鼓吹了虚假浮泛的学风,对他们的人生观都有恶劣的影响。

写作教学的问题很大,要改革很难,我看可以从这里入手,就是要摆脱那种“宿构作文”的教学思路。也要改改“急躁症”,不能太功利,不能只面对考试,还是要着眼长远,着眼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作文教学很难“教”,好像投入和产出往往不成比例。的确,作文教学不好把握,没有适合所有学校与学生的万全之策。写作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要靠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靠积累,而语文素养,包括才情、个性、潜能,不全是“教”出来的,有很多东西“教”不出来,能“教”的只是一部分。比如写作的技能、知识、套路,也就是一些“规矩”,是可以“教”的,但写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又不能只靠这些。我们可以教学生如何“做文章”,教一般的路数和技巧,但很难教“做好文章”。不可教不是不要教,不是放弃,而是需要整个语文教学来配合,需要比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不能立竿见影。

作文课和阅读课一样,需要气氛,需要熏陶,需要不断激发学生表达言说的欲望。无论什么教学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应当想办法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动笔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好办。如果把作文课上成应试技巧课,完全纳入高考或中考准备,那是很难引起兴趣的。如果教师自己都很功利,对写作没兴趣也没感觉,那也不能指望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应当让学生感到学习写作既是升学的需要,更是终生需要的一种能力和修养,是有趣的、值得投入的事情。

有些太功利的事情是不能去做的,比如押题。即使教师心里有猜想考试题目的愿望,也不能让学生往这方面准备。何况现在高考和中考作文命题的类型在改变,押题越来越难,即使押对了(这种几率太小),也无济于事。

如果说有作文教学的正路,那就是三句话: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写作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赖写作课,平时的阅读课和选修课等,也应适当安排写作练习。写作可以呈现阅读状态,还可以促进、深化阅读效果,提升阅读能力。阅读课上可以让学生及时把阅读的印象、体验与感悟写下来。一边读,一边写,其中有思路的整理,有分析概括,是思维训练和文字训练的好办法。这样还可以把写作训练分散到阅读课中,真正做到读写结合。除了阅读课上练笔,平时也应当鼓励学生把阅读与写作结合。

提升写作能力,最重要是扩大阅读面,加上适当的思维训练和文字训练。多读比多写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写作主要属于信息输出行为,在一次次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对于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剪裁、组合等,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会有所提高,但是对于信息量、信息结构和精神能量影响不大。而多读就不同了,多读能不断增加信息量,改变知识结构,拓展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下笔时思维就更加活跃;而且阅读可以获取大量写作素材,词汇量大增,语感形成,这些都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总之,阅读量增加,与写作水平提高是成正比的。所以还是要特别重视阅读,鼓励阅读,尽量扩大阅读面、知识面。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当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这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老师们常常抱怨没有一种可行的作文教学系统,难于安排教学计划。现在的语文教材都设计有作文教学的板块,各个版本不太一样,有的依若干话题带出种.种写法,有的则按照文体和技法安排,各有各的特色,也可能有短处。教学中不一定照搬教材的作文教学体系,最好能依托自己的经验,并面对你们的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某一种体系作为基本框架,加于调整,形成自己的写作教学计划。作文教学实践性很强,不必讲许多理论,主要靠大量阅读、适当模仿和不断的练习。基本的写作技能训练还是要讲的,要有层级递进,每个层级或环节突出某一重点,但不必分得太细、太琐碎,也不要太技巧化。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改作文,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写作教学的确很多困难,但这毕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不是无所作为的,只要加大投入,细水长流,就一定会有成效。

高二要做好作文沉淀

要对写作素材进行积累

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陆游语“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他俩的弦外之音就是朱熹在《观书有感二首》中所道由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义。

笔者建议同学们可以从中外名著的阅读、报刊杂志的剪贴、人群交谈的收集、影视欣赏的采撷、新闻信息的聆听、专题报告的吮吸、哲理散文的札记等诸多方法中,去广泛积累储存,使自己在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建筑、书法、篆刻、科技、财经、文体的大文化、大文学、大艺术中快速升华,提高个人观察社会、感悟人生、阐发理念的能力。

对音乐素材的人文积淀

欣赏音乐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在紧张学习的空闲时间里,细心聆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弗朗兹·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美妙音乐,阅读有关他们的人物传记及乐曲介绍,加以充实自己。

对口头表述进行训练

前苏联阿·托尔斯泰在他的《论戏剧创作·剧本》中有这样一句精彩的话:“让你珍惜语言,让每一个字都像利箭一样,一直射到观众的心坎上!”笔者理解为:每个人要学会说话,并且要说出精彩的话。

当今社会对“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不会说或说不好”的人,应该是“学能的畸型儿、人才的偏颇者”。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抓紧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课内外、校内外、家内外、社内外主动积极、想方设法地开口说话,让自己在问题的探究、群体的辩论、活动的演讲、课间的谈说、师生的对话、双亲的交流、外人的接触上都能展示出言之有物、物之有情、情之有理的个人口才,让大家慢慢对你的口头表述感到口服、心服、佩服、敬服。比如在语文课前的“演讲”活动中,自己要充分把握这一表现机遇,从素材、立论、语言、感情、评说、典例、层次等方面做好切实准备,把个人的演讲作为一次口头作文训练的最佳途径,作为逻辑思维严格外显的重要形式之一。倘若在任何场合的说话,都能采取类似“演讲”活动这样的态度的话,这对转化为文字的精彩撰写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人有云:“为文章”要“陶冶万物”,“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其言之意蕴是希望我们撰文要“去陈言”,务必创新。

同学们在高二语文学习阶段,应更加注重动手动笔,要经常运用简洁明快的点评、阐述、补叙、概括、解说、描绘、赏析等技巧手段,对生活中的事、人、物、景、状、情、理加以有序有意的记叙、说明、议论、描述、抒情。当然,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不论是遣字造句,还是表情达意,均该坚持求质不求量、求好不求快、求精不求粗、求深不求浅、求新不求俗的原则。比如例举对李白《赠汪伦》七绝诗的赏析表达,应该细细品味诗情真感、文字内意,力求写出精炼雅致的鉴赏简评。笔者试涂拙文如下:《赠汪伦》这首“离别诗”,有二大艺术特色:其一,将真挚情谊化无形为有形,寓意深厚浓烈;其二,巧妙设置送别场景,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更显炽热眷恋!写好之后,反复默读,反复思索,反复修改。只要认真切实地好好写作,一定能让自己在文字表达的功力上有所提升!

篇11: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网友来稿)

阮子

江泽民主席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德国教育家斯第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诱导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和耐人寻味处,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如《树叶落了》,启发学生想象:树叶还会落在哪儿?把它当作什么?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又如《小珊迪》一课,通过设问“小珊迪被马车轧伤后,会发生哪些事?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进一步感受小珊迪那诚实、善良的优秀品质和悲惨的遭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鼓励求异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教师要突破常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打碗碗花》一课,课文最后有这样一段话:“但我始终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怪名字加给它呢?要知道,那原是一种美丽、可爱的花啊!”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有的认为应用“赞美的语气”来读,因为打碗碗花是那样美丽、可爱;有的认为应用“惋惜的语气”来读,因为美丽的打碗碗花人们却给了它一个怪名字;有的认为应用“疑问的语气”读;有的认为应用“伤心的语气”读----学生各抒己见,各有各的理由表达了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又如《找骆驼》,课文中老人给商人指点: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有学生提出了异议:“沙漠里风沙很大,骆驼的脚印很可能被风沙淹没。单是顺着脚印去找是不行的。”这位学生不迷信书本,大胆质疑,综合考虑问题,教师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四、善于质疑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质疑。通过教师有意识的质疑问难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逐步使学生形成喜欢质疑,善于质疑的科学品质。

作者邮箱: ruanzi1976@163.com

[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网友来稿)]

篇12: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电化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电化教学

一、运用电教媒体,加深字词句的理解

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重要部分。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必须通晓字词、理解句段。这一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借助电教手段提供的具体形象的视听材料,可以提高读的效果,将抽象的语句和具体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领其义。

如教学毛泽东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一词时,同学觉得“极目楚天舒”的“舒”字不好理解。许多同学则理解为放眼望楚地的天空心里非常舒服,而毛主席写词的本意却是放眼望去楚地的天空十分开阔。为此我制作了一幅主席横渡万里长江的彩色投影片,湛蓝的天空,蓝蓝的江水,海天一色,主席边畅游边仰视苍穹。有时还给学生播放配乐朗读,使学生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激发情趣,掌握了字词含义,读懂句子,为本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运用电教媒体,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读固然是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但怎样读才能使学生真正把握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别是那些带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诗歌,如能运用电教手段,阅读后学生理解的效果是很理想的。

比如,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描述毛主席站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景物。

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又制作了一幅图画,面面有红枫尽染的群山,有江上行驶的大小船只,有翱翔于长空的雄鹰,有自由自在在水中游泳的鱼儿,好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主席发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叹是多么自然、精当,为了阙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又作了铺垫。

再如对寓意深刻的文意,单纯地读课文,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如《稻草人》一文,一般学生读此文只是注意其中热闹的故事,不能很好领会作者的深刻用意。于是在教授此文时,我绘制了四幅投影片:一幅“稻草人”,二幅“可怜的老妇人”,三幅“拉鱼网边上躺个病孩子的渔妇”,四幅“投江自尽的青年女子”。参看画面,边教学生反复读课文,边播放一首曲调低沉、缓慢,表现悲伤憎爱分明感的乐曲。许多同学产生仿佛身临其境之感,以为自己就是剧中的人物,老妇人、渔妇、年青女子,课文读得感情异常逼真。许多同学被文中情节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们除对文中人物悲惨命运表示深刻的同情外,并能指出人物的悲惨命运是当时的黑暗社会制度造成的。可见通过录音和投影手段已帮助学生深刻领悟了叶圣陶先生作品中所揭示的思想感情。

三、运用电教媒体,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一般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是通过对课文中故事情节的掌握。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情节,不仅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而且也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的基矗如在教方纪的《三峡之秋》一文时,我绘制了秋日的早晨的三峡情景片、中午的三峡情景片及晚间的三峡情景片。三幅投影片配合教学,并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阅读,认真朗读课文。通过对三幅投影片的观察和对课文的领会,很快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情节,再通过分组讨论集中交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掌握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知识。课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学得积极主动、扎实深刻,课堂教学效果极佳,这样就逐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篇13: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人仅就阅读方面列举几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1] [2] [3] [4]

篇14:阅读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

阅读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

九十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已经为全社会的共识 。而在百废待兴之时,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高度重视学历的社会,学士已不值得骄傲,硕士遍地开花,博士也 不再稀奇,考入大学已成为迈入理想人生的“入场券”。在此情形下,高考俨然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指 挥并左右着小学、中学、高中的教育。为了高考,一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不知要参加多少次考试 ,每次考试之后的分数排队都是对学生、家长、教师、校长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为维护自己的自尊 ,他们往往逐层折磨他们所能指责的对象,最终的承受者就是学生。最弱小、最不成熟的孩子要去承受最后的 压力,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

面对着我们的学生,我们不得不感到忧心忡忡:他们中的不少人缺乏创造精神,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个 性,缺乏责任感,缺乏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尊重,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把以自我服务为目的的劳动都 视为负担。据调查,某校六年级有个班44名学生中,平时能自己洗衣服的只有9人,能做妈妈的小帮手,主动做 家务的不过4人。问其原因,说是功课紧没有时间,或是家长不让做。这样的学生能用他们所学的知识造福于社 会吗?他们读书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在考试中拿个好名次,但是考试本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而设定的手 段,并非求学的最终目的。某些学生只适于在别人设定的体系内生活,而没有自己的内驱力和创造欲。如果我 们培养的“好子女”都是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又怎能向前发展呢?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应试教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为了 中国的21世纪,我们的教育必须转向应用教育,提倡素质教育。

人们正以骄健的步伐迈向21世纪,教育是关系21世纪人类命运、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它既担负着 继承传统、传递信息的功能,又挑起创造新知识的重任。因此,如果说要为21世纪准备的话,那么首先应当研 究如何进行教育改革。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 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 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 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阅读教学 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深化小学语文教 学的改革。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遵循联系学 生实际、恰如其分的原则,选择德育渗透点。要具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教育功 能,帮助学生探索出一条捷径。通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将书本上传达交流的情感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 。

一、根据教材情感内容,选准内化目标要求。

深圳市较早实施把加强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八个一”:培养一种习惯(劳动习惯),一种感情(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一定的技能(劳动基本技能),一种精神(勤 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责任(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一种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分析观察问题),一种认识(了解国情市情),一种观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语文教学和社 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有机地选择内化的目标。如教《周总理的睡衣》、《雷锋日记》、《劳动最有滋味》等 课文,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体裁的教材确立不同的内化目标要求。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 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 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 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强化情感渲染,营造内化氛围。

内化的必要条件是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 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通过配乐朗读,放活动幻灯片的方 式进行。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为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国家而感到骄傲自豪,从 而升起一股热爱祖国的.壮志豪情。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情感体验。

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是作者情感传递的载体,是作者炽热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关键词句选得准,学生一 旦触及,就会迸发出感情的火花。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 ”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渗透德育还需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同类课文,其思想内容基本一致,大 致有三种情况:1、讲同一个人的。其思想教育目的往往是同一的,只是取材时间、角度、写法不同,例如写周 总理的课文有《温暖》、《送雨衣》、《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这些课文都是歌颂、缅怀周 总理的,学了易引发学生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热爱之情。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要求学生把以前课文中感 受到的有关总理平易近人、关心人民、忘我工作、俭朴生活的种种高尚品质,倾注在望灵车送总理的思想情境 中,使学生产生感情深切、发自内心的悲痛,从而使崇敬与怀念之情融合在一起。2、写同一类事例。其思想教 育目的一致,在渗透思想教育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前者为后者打基础,后者在前者基础上提高。如《狼和小 羊》、《会摇尾巴的狼》都是写狼和羊的故事,同样是狼,前者是凶相毕露,诬蔑陷害;后者是狡诈伪善,花 言巧语。如在渗透思想教育时,将两文的思想内容有意识地结合联系起来,则让学生对狼的本质认识更深刻, 更有利于提高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3、写相近的人和事的。其思想教育目的也基本一致。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都是写外国穷苦孩子悲惨遭遇的事,都是激发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 罪恶、珍惜社会主义制度下幸福美好生活的课文。教学中,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应比单独一课课渗透更为 有效。

素质教育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全体少年儿童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生动地发展的教育;就是 以人为核心,促进每个个体在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开发个人潜能,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 努力为人类,为国家作出最大贡献,并幸福美满度过一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 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性的期望,更应该是一个行动 计划,是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的改革教育的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学生语文教学的改革规定了清晰的上位框架。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必 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穿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必须充分地指向和体现 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切实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文zhé@①著《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2]朱正勤《浅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点的选择》,《江苏教育》第5期;

[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要求》,《江苏教育》19第9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吉加吉

篇15: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说话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包括生理、心理和物理等活动在内的复杂过程。说话训练不是孤立的一门课,它是语文教学结构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阅读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要注重把它与阅读、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整体,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大纲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训练。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种做法。

一、创设情境,进行说语训练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制力不强,他们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因此,在说话教学中,要让学生敢说、乐说,就必须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畅所欲言。如在诵读《鹅》一课时,在学生初读后,老师播放课件,把一幅生动形象的白鹅戏水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学生们被眼前的画面吸引住了,个个兴趣盎然,踊跃发言。教师这样巧用电教媒体,创设启发学生思维的情境,能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从而把诗的意境化为形象画面的描述。

二、利用插图,进行说话训练

人教社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形象、生动、有趣,常能唤起学生观察、思维和说话的兴趣,插图的内容又多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所以它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好材料。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插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物状有形象的认识,使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获得知识。指导学生观察时应按一定的顺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描绘的内容表达出来。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借助图,大致观察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然后引导学生从漓江水和桂林山的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接着让学生边看图边展开想象,()用上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述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抓住“静、清、绿”和“奇、秀、险”等词语,把桂林的山和水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利用插图训练说话,既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模仿句段,进行说话训练

阅读教材中的句式非常丰富,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反问句、祈使句等,有些课文中,还经常出现一些优美的段落,仿照这些句段说话,往往是学生进行说话的好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模仿这些句段进行说话训练,可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我在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先出示课文片段,让学生说说这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接着让他们想想如何仿照文中“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说话,然后组织学生到公园或瓷器商店等地方去观察,再仿照上面的句式、段式进行说话训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句段说话,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课后延伸,进行说训练

课后设计的练习和思考题,有助于巩固阅读的成果,也是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后,学生从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描写中读懂了他们是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这时教师可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设计这样的问题:“渔夫一家为了养活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苦的了,桑娜却瞒着自己的丈夫把死去的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抱回来,那么渔夫知道桑娜已经把孩子抱回来了,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加以联想和想象,纷纷举手发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得头头是道,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课后的小练笔续写《穷人》打好了基础。

五、借助板书,进行说话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巧妙地设计板书,让学生紧扣板书训练说话,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所学内容,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把“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一部分内容用简笔画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板书上的简笔画说说,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可见,板书的巧妙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总结全文时,我再让学生借助板书上的文字,说说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好多同学都能有条理地流利地表达出来,说话效果很好。

【结语】

总之,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说又是读写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说话训练的做法有很多,教师应该想着法子,变着法子让学生敢说、乐说、能说,使学生具有说得准确和说得流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