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
摘要:中国高中生年龄范围大致是15―19岁,这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过度时期。随着国家新课改要求的更新,教师们开始注意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通过对苗侗地区高中生及教师发放体育课心理状态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调查表,分析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体育课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成正相关。
关键词: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心理健康
1引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一直是国家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因此,高中体育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更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苗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教育、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等影响,高中生体育心理状态有异于其它地区。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和经验,可能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许多困难。因此针对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苗侗地区的体育教育提供参考。
2概念的界定
2.1体育课心理状态
是指学生在体育课过程中的心理预期、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对待体育课的认知反应、体育课堂上展现出的的自信自尊等各项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
2.2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①
3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心理状态情况分析
只有充分认识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状态,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1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课过程中心理预期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通过对黔东南州600名高中生对体育课过程中的心理预期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从动机、目标、兴趣三个方面入手,其调查结果如下:(表1)通过对体育课过程中的心理预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苗侗地区高中生在体育课过程中,上课动机的影响因素中,学校要求和考试成绩占总调查人数百分比的41.67%和40.62%。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的仅有17.71%。女生中有47.62%的同学是因为学校要求,才上体育课的。就上体育课的目标来说,58.68%的同学上体育课,首要目的是完成学校要求,其中女生高达63.95%的同学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要求。有36.18%的男生希望自己可以获得优秀的成绩,这从心理追求目标上来看,男生体育课上的活跃率也就要高于女生。教学内容兴趣进行了调查比较,男生对教学内容上,希望自由活动或是在教师组织下集体活动的各占一半,而76.52%的女生希望在体育课上自由活动,特别是在女生生理期时,她们更不愿意参加任何体育活动。
3.2苗侗地区高中生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分析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对运动技能的掌握速度及质量有着很大影响。笔者通过对黔东南州高中生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的意志力体现、情绪调控、比赛状态及应激评价通过结果可以看出,苗侗地区高中生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意志力方面优秀率达21.19%,约有一半的同学可以达到良好水平。情绪调控方面,男生的优秀率可以达到47.16%,而女生的比率远远落后这个值,从总体上看,苗侗地区高中生情绪调控能力在基本上处于一般以上。而比赛时的状态,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可以达到良好或是优秀,这与苗侗地区体育活动氛围有关,他们从小都参与或是经常观看比赛,对比赛不陌生,也就导致他们的比赛状态较好,同时对比赛和学习的应激反应状态也在良好以上。
3.3苗侗地区高中生对待体育课的认知反应分析
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笔者从锻炼态度、训练满意感、主观体验、课堂注意力、心理品质及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苗侗地区高中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苗侗地区高中生锻炼态度良好和一般的学生人数各占到了调查人数的42.36%和44.44%;60.76%的'学生对课堂训练很满意;对体育课的主观体验半数以上的同学感到优秀或是良好;心理品质优秀率非常高,但创新能力一般。
3.4苗侗地区高中生在体育课上的自信自尊调查分析
高中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自信自尊与运动技能的学习、教学效果等息息相关,笔者针对运动自信心来源、身心自尊、自我描述、胜利及失败时的应激反应等几个方面,对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课上的自信自尊进行评价分析。75.89%的男同学运动自信心来源于对运动技能的把握,而且半数以上的男生很看重运动成绩,这对他们的自信心很有影响,与此同时,对运动技能的把握同样也深深的影响着女生的自信心,但就运动成绩来说67.35%的女生更希望可以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身心自尊方面,男女生比例持衡,女生相对差一点。从自我描述上来看,男生更多的趋于自我感觉良好,对待胜利和失败的应激反应,良好以上达到半数以上,这与黔东南州学生参加和参观比赛较多有关。
篇2: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
4.1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在高考的压力下,体育课是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时间,高中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效的缓解心理压力,调控好情绪,带来喜悦感和愉快感,改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良好,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参加体育课上的活动,同时懂得运用体育锻炼来调控学习生活中的情绪状况。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课上心理状态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正相关。在体育课上,越是能对体育活动呈现出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也就越健康,在学习的高压下,越能经得挫折和失败,调控情绪的能力越强。反之,越差。
4.2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适应,人与人之间关系适应就是人的心理适应的主旨,人际关系是判断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研究发现苗侗地区的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越积极的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越好。因为体育活动一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特别是团体比赛活动,更是能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在苗侗地区,篮球比赛开展的特别普遍,经过调查发现经常参加篮球比赛的同学与周围的同学关系多数比较融洽。同时,参加不同的团体竞赛能增强人们团体合作能力和意识,同时可以体验互帮互助,享受胜利的快乐。所以,良好的体育心理状态可以摆脱孤独、寂寞,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4.3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在后天经过刻苦练习,不断进取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人能自觉、果断、坚韧、自制、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地完成某件事情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①通过研究发现,体育心理状态越良好的学生,多认为体育活动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克服各种心理变化和困难,不断进取,取得胜利。而自我意识也是使人克服种种困难,达到预期目标。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他们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自己勇敢顽强、努力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之充满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一切做出正确的选择。
4.4与人生观的关系
人生观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②人生观和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之间不光有着独自的存在意义,还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要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终身受益于体育锻炼,就得一生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称之为“终身体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终身体育被视为全新的体育思想,也将是学校体育在永久性话题中既充满活力,又有不少“困惑”的课题。高中生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意识开始形成的完成阶段,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发展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十一世纪对人才要求可归纳为高超的智能、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协作精神与职业道德。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就应该从中学生开始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理念,最终成为德、智、体俱全的全能人才。
4.5与安全感的关系
安全感是一种心理感觉,它是外界的各种表征给个人带来的一种感觉,也是个人的各种表现给外界的一种感觉。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缺乏安全感的学生有以下表现,睡觉习惯抱东西或蜷缩着睡,开灯睡觉,无法抗拒的恐惧感,喜欢坐在角落和窗户等,这些是缺乏自信心、焦虑的表现,但有以上表征的同学都不爱参加体育锻炼,上体育课不积极,心理状态评价低,这并不是巧合,经过调查数据分析,体育课心理状态良好的同学精力充沛,做事信心十足,对生活很少产生焦虑感。因此,良好的体育心理状态和安全感虽然独立存在,但现象证明良好的体育课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减少缺乏安全感的体现表征,从而提高中学生对外界的安全感。
4.6与知选择性的关系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每一种属性、每一个部分及其互相关系的整体反映。知觉选择性指人受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体育课心理状态差的学生兴趣和需要表现得不明显,因而家长和老师不容易发现,也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课心理状态好的学生开朗大方,通常都比较善解人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家长布置的事务都有始有终,对面对大小选择果断并且不会有后悔感。体育课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知觉品质相当较好,而体育课心理状态差的学生知觉品质表现就不容乐观。因此,完善和提高苗侗地区高中生体育课心理状态和利于增强高中生的知觉品质。
5结束语
通过研究表明,面对全新的体育改革,苗侗地区的体育教学内容也应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紧靠“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高中生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学校建立健康辅导站的同时,可以运用体育锻炼为辅助手段,为高中生进行缓解高考压力,调控学生情绪。使苗侗地区的高中学生不仅有良好的智力水平,还有强健的全校体魄和良好的心态。由于苗侗个别地区,留守学生相对较多,这也就要求学校应和家长保持更加密切的联系,家长也应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鼓励孩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去帮助这些高中生。
参考文献:
[1]张晓虹,沈丽琴,李梅.体育运动习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4).
[2]邹黎,郑樊慧.我国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研,,(5).
[3]臧德喜.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4]黄瑞元.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2,(2)
篇3:论心理状态的调节与声乐演唱的关系论文
论心理状态的调节与声乐演唱的关系论文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声乐演唱,心理状态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心理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各个学科。心理学在音乐领域中的应用,始于1883年德国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斯图姆夫写出的《音响心理学》,这篇著作,使他成为致力于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先驱。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当今,心理学和音乐实践相结合的心理研究工作,被越来越多的音乐心理学研究者所重视。他们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音乐表演现象中的问题。
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在歌唱实践中的作用
我们在表演活动中经常会怯场,这是一种过份的紧张感觉。各种歌唱比赛的实践证明:比赛成绩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歌唱者的心理因素。有些实力很强的歌唱演员平时训练,演唱水平很高,一旦参加比赛,往往会出现精神紧张,状态失控的现象,这些由心理障碍带来的危害,使歌唱者苦不堪言。
歌唱者的发声功能不仅是发声的各个组成器官精确配合的结果,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歌唱的呼吸、共鸣、发声、语言等彼此间的精密配合,就是依赖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心脏、血液、肌肉、嗓子等生理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遇到某种情境时,所出现的身体上的反应,如发抖、逃避引起这些反应所起的内导就是心理状态。
声乐表演需要稳定的心理、清晰的头脑和全身心的投入,当人不知所措时,血压会升高或下降,头脑模糊不清,甚至原先背熟的歌调都会忘记,唱什么和该怎样唱全然不知,声乐表现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和面对大众的勇气。想逃避的念头一出现,在演出前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水平的发挥受限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因此,针对歌唱者在学习、表演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压力,我们应该建立积极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稳定心理状态以保证在歌唱表演中的技术水平得到正常发挥。
二、引起心理紧张的原因
18,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提出感情的三度说:兴奋与沉静、紧张与松弛、愉悦与不快。声乐演唱前的期待之感,常常是歌唱者产生紧张之感,而当演唱刚结束,则会在其可见产生松弛之感。就声乐演唱而言,引起心理紧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歌唱者的舞台实践因素。目前的歌唱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平时基本上是习惯于面对教师一个人练唱,即使在正规的音乐院校学习的学生,除了定期的考查或考试外,平时也很少有舞台演唱的实践机会。如果演唱者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情绪、行为的能力较差,那么一上台就会打破正常的生理机能的活动规律,出现诸如心律加快、收缩压升高、胸闷、气粗、尿频、出汗等现象。
(二)、过去有过失败的经历。美国心理学家沃斯说过:“不好的开头会阻碍和影响今后”有一些表演者在以往的表演中有过失败的经历,所以很容易对自己产生偏离正常的观点,态度和信念而使他陷入一种不适当的自相矛盾的情境之中,于是他们一直守着焦虑、紧张的干扰,严重影响了今后的发挥。
(三)、不安全的恐惧感。这里包括:
1、歌唱表演中的技术因素。歌唱者如果尚未掌握纯熟的演唱技术,对作品的音准、节拍、节奏的掌握没有充分地把握,与伴奏的配合不够和谐,特别是对于作品中的难点,比如高音演唱还没有足够的把握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带着很重的思想负担上台演唱,就必然会产生舞台心理障碍。
2、歌唱者生理变异(健康)因素。人的嗓音器官比较娇嫩,任何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变化,如伤风感冒、心情不好、思虑过度等等,都可能在嗓音器官上有所反映。而作为歌唱者,一般对自己的嗓音状况都比较敏感,稍有不适,就会对自己的演唱感到担心和焦虑,从而失去平时的演唱自信心。
3、专家评判、教师审定,歌唱者面对专家演唱时,心里怦怦乱跳,专家、教师是内行,歌曲中的任何表现都逃不过他们的耳朵,歌唱者一想到会被剖析,就不会自信,因此产生不安的感觉。
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首先,演唱作品时,演唱者应积极投入到作品所要求的艺术表现中去。集中注意力、酝酿感情,使自己深深地沉浸在歌曲的情感之中,充满丰富地想象和联想,这是演唱前及演唱过程中最佳的心理状态。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曹日昌在《普通心理学》中指出:“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注意越集中,那么,对于其它对象也就觉察得越模糊”。可见,把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情感内容上,既保证了演唱情感的正常发挥,又抑制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紧张。其次,以平常心态对待歌唱表演。在演唱之前,尽可能的将注意力转移到与表演、比赛无关的活动上。这样,在歌唱时可使心理压力减小到最低限度。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第三、树立稳固的自信心。运用表象法,回忆以往表演成功的原因,使其成为增强自信心的动力。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比较法,看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认清别人的弱点。通过比较,设法纠正心理上的错觉与认识上的偏差,对自己充满自信。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最后,对于演出中出现的某些不足以及意想不到的失误应有一定承受能力。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多唱、多演、多实践。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经常参加演出实践,能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 如果我们在声乐学习提高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的同时,能够充分注意到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建立起歌唱者必需的舞台演唱自信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创造良好心态去适应各种可能变化的演唱环境,那么歌唱者的表演就会显得成功。这说明他已经从表演心理上获得了解放,而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向声乐表演艺术迈出的可贵一步。
篇4:幼儿心理发展与营养关系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发展与营养关系心理健康
一般人都知道,为了幼儿身体的健康生长发育,我们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物质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而很少有人知道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同样需要充足的营养──不过这里所说的营养不是物质营养,而是心理营养(或者叫做精神营养)。
幼儿心理发展不但需要有充足的心理营养,而且还需要讲究心理营养的卫生,否则,为提供心理营养的方式方法不当,幼儿就会出现心理营养不良,甚至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疾病。
那么,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向幼儿提供什么心理营养以及在提供这些心理营养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本文就从幼儿心理营养的概念及其种类、为幼儿提供心理营养应遵循的原则、加强对幼儿心理营养过程的管理等方面来谈谈本人对幼儿心理营养的一些看法。
一、幼儿的心理营养与吸收消化
为了更好地研究幼儿心理的营养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幼儿心理营养是什么和幼儿是如何吸收和消化各种不同的心理营养的。
幼儿心理营养就是指幼儿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养分,它是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影响的所有的外在刺激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来周围自亲人和幼儿园保教人员对他的爱与冷落、尊重与教导、批评与表扬等。
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就会得出不同种类的心理营养。从心理营养给幼儿带来的不同心理体验来分,我们可以把心理营养分为两种:一是能给幼儿带来愉快体验的心理营养,如爱和尊重、鼓励、表扬、积极的期待等;二是能给幼儿带来不愉快体验的心理营养,如批评、冷落、禁止、消极的期待等。
如果从心理营养对幼儿不同心理成份的发展作用来分,我们又可以把幼儿的心理营养分为: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营养和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营养。不同性质的心理营养,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来说都是必须的,它们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不可互为替代的作用。
如果我们只为某个幼儿提供单一性质的心理营养,那么这个幼儿心理的发展就很容易出现畸形的发展。比如,对幼儿我们只表扬,不批评,那么幼儿就会骄傲自大,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和提高;相反,如果我们对幼儿只批评,不表扬,那么幼儿就会自卑,就会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同时,他们只知道不该做什么或者不该怎么做,却不知应该做什么或者应该如何做,这种幼儿就会形成被动的人格特征。
心理营养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每个幼儿都以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受其心理结构和心理品质影响),对不同的心理营养进行吸收和消化,而形成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品质。
相对幼儿心理的内在结构而言,幼儿心理营养不是幼儿心理内在结构的构成因素,它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本文作者不同意有的学者把“热情、自信、乐观、有同情心”等幼儿内在的心理品质或心理构成要素也称作心理营养的观点。幼儿心理营养与其心理品质或结构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示:
心理营养→幼儿个体原有的心理结构和品质→幼儿新的心理结构和品质
就幼儿个体而言,其心理结构和品质对其心理营养的吸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幼儿的心理结构和品质影响其对心理营养吸收的因素很多,比如,幼儿的心理状态(比如,愉快还是生气甚至愤怒、自卑还是自信、厌足状态等)、幼儿的心理能力(比如,智力、移情能力等)、幼儿对教育者的态度(比如,有好感还是反感等)等。
由于上述因素和条件的不同,对同一心理营养,不同的幼儿,不同心理状态的同一幼儿,其吸收程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处在愉快情绪状态下的幼儿,就很容易接受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处在愤怒状态下的幼儿,不管是对教师的表扬还是批评,幼儿都很难接受。
又如,处在自卑状态下的幼儿,再次受到教师的批评,可能会使得他更加的自卑,更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而对于一个处在自信状态下的幼儿来说,偶尔地受到老师的批评,会使得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而不是自卑。
又如,如果宝贝对教师有逆反心理,那么,教师的教导就很难被幼儿正确的接受;相反,如果幼儿对某个教师有好感,那么,教师的教导(不管对还是错)就很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因此,我们在向幼儿提供心理营养之前,首先要了解每个幼儿对心理营养吸收的心理准备状态,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并努力消除其对心理营养吸收的各种内在障碍,进而提高心理教育的成效,促进幼儿心理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为幼儿提供的心理营养遵循的原则
要注意全面性原则
心理营养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而幼儿期是其心理今后全面发展的奠基时期。因此,为了能够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全面地发展,为其心理今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必须向幼儿提供全面的心理营养。
全面的心理营养既包括能给幼儿带来愉快体验的心理营养,又包括给幼儿带来不愉快体验的心理营养。既包括能促进其智力因素发展的营养,又包括能促进其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心理营养。
既包括宏观上的全面营养,又包括微观上的全面营养。比如,我们在为幼儿智力因素提供全面营养,以促进其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保证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记忆力等智力构成因素自身的全面发展。
如,比如,在为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心理营养时,我们要考虑为其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动作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营养;再如,在为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提供心理营养时,我们要考虑为其创造想象能力提供心理营养的同时,又要为其再造想象能力提供足够的心理营养。
因为不管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的这些相对的心理构成要素或能力,它们都是的一个整体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它们的发展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如果我们只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相对的另一方面的训练,那么,不仅被忽视的心理素质得不到发展,就连我们强化训练的那种心理素质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同时,这种片面的发展是一种病态的发展,它对幼儿整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从宏观层面,而且还要从微观层面来保证向幼儿提供全面的心理营养,以幼儿心理的全面健康地发展。也只有这样,幼儿心理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全面发展。
要注意适量性和均衡性原则
我们为幼儿提供心理营养时,不仅要注意营养的全面性,还要注意适量性和均衡性原则。也就是说,我们向幼儿提供的心理营养既要充足,又不能过量,同时还要注意各种心理营养之间的合理搭配。
如果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心理营养量不足,甚至缺乏某种营养,或者为幼儿提供的某种心理营养过量,或者为幼儿提供的心理营养搭配不合理,都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比如,爱这种心理营养,它包括:情爱、关怀、赞扬、奖赏、信任、尊重、帮助和支持等,它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最为重要。
如果幼儿长期得不到或者很少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和亲人的爱,那么幼儿心理上就会出现不平衡,进而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行为问题,甚至还会产生人格障碍,他们不是显得顽固、冷酷、残忍,就是自卑、胆怯、畏缩、固执、孤僻等。
当然,如果我们为幼儿提供过多的爱(溺爱),那么它与营养过剩一样,同样会起到危害幼儿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它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如任性、被动、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责任感等。
又如,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须的一种心理营养。现在的宝贝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听不得批评,即使做错了也不能批评。很难想象,这样的宝贝长大了会怎么样。
因此,我们要给予宝贝必要的纪律约束和适当的批评。如果错误比较严重,批评还可更严厉一些,这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一个幼儿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固执、傲慢、自以为是等毛病,这些都不是健康的心理品质。
但是,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则会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会使幼儿自暴自弃、脱离集体,直至难以自拔。
另外,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心理营养时,还要注意各种心理营养的合理搭配。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心理营养要以能给幼儿带来愉快体验的心理营养为主,以可能会给幼儿带来不愉快体验的心理营养为辅。
前者是幼儿心理营养中的“主食”,后者是心理营养的“维生素”,两者都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幼儿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同时也适当地为他们提供磨练的机会,让他们适当地经受一些挫折,这对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心理素质是有利的。
但是我们必须牢记的是后者只是心理营养中的“维生素”,只能适当补充,不可滥施,否则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将是有害的。
三、建立和健全幼儿心理营养档案,加强对幼儿心理营养过程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为幼儿科学合理的心理营养,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心理营养过程的管理。
比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心理营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建立和健全幼儿心理营养档案,记录不同时期幼儿的心理营养状况以及他们对心理营养的需求与吸收情况,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幼儿,特别是不同的幼儿个体提供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营养提供依据。
我们在为全体幼儿提供全面均衡的心理营养的同时,要注意根据幼儿心理的营养状况,特别要注意给心理营养不良的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营养配餐,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需要什么心理营养就补什么心理营养,哪方面心理营养不足就加强这方面的心理营养,以确保每个幼儿心理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幼儿心理处于迅猛发展的时期,他们心理发展需要大量有针对性的心理营养,我们作为幼儿的教师要提高科学的心理营养意识和技能,努力为每个幼儿提供充足的最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心理营养。
篇5:浅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论文
浅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论文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品德教育帮助其把握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而学生健全人格的标志与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志有着高度的统一,即是“以积极进取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人格的重要核心,并且具有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希望能够通过对自己身心潜能与创造力的不断开发来不断的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价值观、世界观、信念等道德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品德教育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品德教育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效性
如今,品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已经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德育没有能够联系到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德育已经成为了一门有名无实的学科,实效性越来越差。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为学生传授各种心理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避免简单出现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采用丰富多彩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疏导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心理健康的这些特点正好弥补了直接进行品德教育的不足。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渗透,能有效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品德教育中的优势
(一)与品德教育有共同的教育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内容相互融合
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品德教育,都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关注,两者侧重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层面上的东西,而德育则主要是解决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等各种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
(三)职能相互衔接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才、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前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改善,让学生能够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教育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而德育则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熏陶与塑造,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稳定进行积极的影响。
(四)拥有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人的价值观、重视个性发展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所应该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工作中,能够促进学生的的道德内化,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理念之中
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德育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政治导向与道德导向,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重视,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加强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方法之中
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与调试。同时要尽可能的改变过去的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判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内容之中
教学中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体现在教学内容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学习、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做人产生影响。在进行品德教育时,不仅仅需要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需要将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素质、各种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各种内容纳入到德育中,让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学会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心理条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过程之中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对相关内容进行领悟,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调适,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将“说服”真正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心服”,从而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四、小结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有多种措施、方法,这里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或学者去对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进行深入的研究,作出更趋完善的诠释。
篇6:浅析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论文
浅析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论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年富士康科技集团连续发生员工跳楼事件,该事件的受害者主要是产线员工( 即流水线员工) ,而目前的产线员工大多数为 90 后。他们的工作方式大多为生产流水线,是一种典型的单调静力作业,它的特征是体能消耗不大,工作单调、枯燥,容易产生隔离感、疲劳感。他们大多刚踏入社会,年龄小且文化程度低,在进入社会时他们心智不成熟,生活、社会经验不足,心理也比较脆弱,对各种压力的调节能力都不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与他们的心理素质、应对方式和心理状况有关。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多种因素有关,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间存在关联,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间能起到某种作用,但这些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学生人群。本文针对制造企业产线员工,探讨心理健康、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间的关系,以期为企业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供依据。本文采用 3 个国内外通用的量表 Connor-Davidson 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 ( Chinese Conne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和 一 般 健 康 问 卷 ( genera healthquestionnaire 20,GHQ-20)分别测量产线员工的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明确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差异; 分析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间的相关关系; 并且进一步探讨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间所起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年 7 - 9 月选取深圳市 3 家制造企业新招( 即入职一周) 之 1990 年之后出生的产线员工为研究对象。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以入职日期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由 3 名公共卫生专业学生负责指导和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 800 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 753 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4. 13% 。其中男性 530 人,女性 223 人; 独生子女 256 人,非独生子女 497 人; 年龄为( 21. 01 ±1. 96) 岁。
1. 2 研究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和公开发表的心理弹性 CD-RISC、简易应对方式 SCSQ 以及心理健康 GHQ-20 三个通用量表。
1. 2. 1 Connor-Davidson 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ISC 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 1 ( 从不) 到 5 ( 总是) 。量表包含 3 个维度: 坚韧、自强和乐观。得分越高,心理弹性越好。该量表的克朗巴哈 α 系数为 0. 84。
1. 2. 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SCSQ 包含 20 个条目,由积极应对( 12 项) 和消极应对( 8 项) 两个维度组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分量表的克朗巴哈α 系数分别为 0. 51、0. 56。
1. 2. 3 一般健康问卷 GHQ-20 是在 GHQ-30 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该量表是由 20 个条目,3 个维度: 自我肯定( 9 项) 、忧郁( 6 项) 、焦虑( 5 项) 组成,其中忧郁和焦虑采用反向计分的方法。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好。该量表的克朗巴哈 α系数为 0. 84。
1. 3 质量控制
首先,对问卷的.内容进行初审和复审; 其次,在调查前,对本专业的 3 名学生进行包括问卷内容、问卷技巧和工作态度的培训; 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 正式调查后进行审查,对漏做、错做进行重新调查。
1. 4 研究方法
采用 SPSS 17. 0 对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分析。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方面,采用独立样本的t 检验来分析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得分间的差异; 在年龄、学历、月收入、工作年限方面,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探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得分间的差异; 采用 SNK-q 分析两两间的差异; 在探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时用 Pearson 相关系数;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 Amos 17. 0 进行路径分析,检验水准为α = 0. 05。为了检验应对方式是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 Amos 17. 0,构建以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作为因变量,心理弹性为自变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为中介变量的关系模型。结合文献,方程拟合优度的判断标准为:GFI、AGFI、NFI、RFI、TLI、CFI 的值均应大于 0. 9;RMSEA 与 SRMR 的值均小于 0. 05。
2 结果
2. 1 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
在不同性别方面,心理健康和积极应对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且男性的心理健康和积极应对得分大于女生,而心理弹性和消极应对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 在学历方面,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和积极应对得分间存在差异( P<0. 05) ,在进行多重比较时,采用 SNK-q分析发现,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与高中( 含中专、技校) 学历间有差别,其他学历间无差别; 在是否独生子女、年龄、月收入、工作年限方面,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2. 2 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来看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间都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具体来看,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P < 0. 01) ; 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均与积极应对存在正相关关系 ( P<0. 01) ; 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均与消极应对存在负相关关系( P <0. 01) 。
2. 3 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
采用 SPSS 17. 0 分析,发现数据符合多元正态分布,并且数据的 KMO( Kaiser-Meyer-Olkin) 检验系数为 0. 89,表明数据适合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 maximum likelihood) 进行估计,修正指数( modification indices) 进行修改,最后获得的模型见图 1。经结构方程分析,本模型的 x2/ f 为 1. 218,P = 0. 249; GFI、AGFI、NFI、RFI、TLI、CFI 的值分别为 0. 994、0. 985、0. 995、0. 991、0. 998 和 0. 999;RMSEA 与 SRMR 的值分别为 0. 017 和 0. 012。从模型提供的各项拟合指标可以看出,所得路径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数据。由图 1 可见,除积极应对与忧郁、消极应对与忧郁和焦虑的路径系数不显著之外,其他的路径系数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经分析发现: 首先,心理弹性对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心理弹性对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也有间接的影响。对自我肯定的影响: ①心理弹性→自我肯定( β = 0. 67) ; ②心理弹性→积极应对→自我肯定( β = 0. 77 × 0. 15 = 0. 12) ; ③心理弹性→消极应对→自我肯定( β = 0. 045) 。总的影响因子为 β = 0. 67 + 0. 12 + 0. 05 = 0. 835。对忧郁的影响: ①心理弹性→忧郁( β = 0. 82) 。总的影响因子为 β = 0. 82。对焦虑的影响为: ①心理弹性→焦虑( β = 0. 64) ; ②心理弹性→积极应对→焦虑( β =0. 77 ×0. 11 = 0. 08) 。总的影响因子为β = 0. 72。这说明心理弹性既可以直接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又可以间接通过应对方式产生影响,即应对方式是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
3 讨论
JOFF 等指出,应对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产生的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积极应对的得分间存在差异( t =2. 524,P = 0. 012) ,且男性的积极应对得分大于女性,说明男性在遇到事情时与女性相比更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这与郭双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对象不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产线员工,不同于以上学者所研究的大学生群体,产线基层员工因受教育程度低,常常从事最基本重复性、机械性手工劳动,而且毫无技术含量,加上基层管理的粗暴,工作时间长,内容单调,有时连工资、生活、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等因素影响,会使他们感觉待遇差,工作压力大,成长空间小,前途渺茫等。而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则比较安逸,压力小,且学历高,在社会中能够找到一份满意工作,工作机会、待遇、发展平台相对来说都会好很多,学历、工作、生活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了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提示企业及政府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把改善产线员工的生活、工作环境作为重点。心理健康得分显示男性与女性间存在差异( t =2. 504,P = 0. 013) ,且男性的得分高于女性,说明男性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性,这与陈四兰[10]和唐丹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产线员工的生活环境有关。首先,女性面对的生活压力和生存压力远大于男性; 其次,在就业过程中,女性往往会受到性别歧视,与男性相比她们更容易受到伤害,这也造成了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还有就是心理健康状态与面对困难时的心态有关,如上所言,男性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与女性相比更多的是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提示应该重视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从给予女性更多的关心与关爱方面着手。
通过 Amos 17. 0 路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弹性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 而在加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后,心理弹性对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的影响依然是显著的,说明心理弹性又可以通过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即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是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这与李玲、傅亚强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产线员工对生活热情、乐观,他们善于用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思考方式来看待所面对的问题,善于用积极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因此,这类产线员工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常常能冷静地思考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积极地发现事情对自身有利的一面,坦然地接受事情不利的一面,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各种人际资源,采用积极的情绪去解决问题。综上所述,本文揭示了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为企业开展产线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依据。但仅仅通过采用心理弹性和积极应对两种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产线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进一步探讨影响产线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为提高产线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篇7:心理健康与心理病变的论文
关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病变的论文
主要概念;心理健康 心理状态 心理平衡 心理病变 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说 心理病变的昏乱失衡说 心理失衡 心理昏乱
一心理健康
何调心理健康?这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卫生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其说甚多,现选有代表性的理论供借鉴。
“心理健康 (xmental heallh)就个体的心理状态而言,心理健康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热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关于心理健康的正常状态,一般有四种意义:正常即健康状态,以有无心理疾病为判断标准;正常即平均状态,从统计学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正常即理想状态,正常是用来评价行为而非描述行为;正常即适应过程.将正常看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能不断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紧张状态。这个心理健康概念仅仅描述了心理健康的有关现象,尚未把握到心理健康最一般的规定性。
下面再看(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心理学)卷对心理健康的论述。该书没有专设心理健康的条目.只在“心理卫生”的条目中顺便论及心理健康的问题: 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虽为一极常用的形容词,但确极不易为之作一明确的界说。以”无病”为健康似应毫无疑义,但若干人常不自觉疾病之存在,若干疾病或尚无法诊察;所以并不易确定谁为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的标准则更不易确定,因心理疾病症状之诊察更较为困难的缘故,因之一般学者多主张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过分重视各别症状之有无。约言之。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各点:
(1)乐于工作.且能将本身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能于工作中获得满足之感。
(2)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且乐于与人交往:其对人的态度.常是正面的态度(如喜悦、信赖、尊敬等)多于反面的态度(如敌视、怀疑、畏惧、好恶等)。
(3)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有悦纳的态度。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但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以为羞。
(4)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并能作健全的适应。对生活中各项问题,能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谋求解 决,而不企图脱逃。这个心理健康标准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了人在心理健康状态下行为的一些特点;对什么是心理健康的问题也避而未答。
概念上,上述文献末分心理与意识,其所谓心理健康,实际所指的就是意识健康。下而论述笔者的心理健康观。 笔者的心理健康观可称之为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说:心理健康是自觉平衡统一的心理状态。这个定义包含如下四方面相互联系着的内容。
第一.心理健康是心理的一种状态。“心理健康”的矛盾概念是心理病变或心理疾病。这两个概念共同的最邻近的属概念是心理状态。明确了这三个概念间的种属关系就可以和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心理状态的理论联系起来了。心理健康状态的最重要的规定性在于健康;这是由定义包含着的以下三点内容来揭示的。
第二,心理健康的独特规定性就在于自觉、平衡.统一。自觉、平衡与统一这三个规定因素是从不同维度上进行概括的结果。它们之间有着以统一为核心的内在联系。“统一”是从心理的全局说的;“自觉”是人心理的统一形成的高层次的综合功能;“平衡则是心理各构成部分间相互关系的态势。下面,我们先看心理的统一。
心理的统一是在人整体整合下的根源于各心理要素的相对独立的心理整合状态。心理作为人整个机体的一个第一层次的要素,它也是由各系列,各亚层次的心理要素共同构成的。这些要素以结构与功能逐层递变的关系共同构成人的心理。心理作为一个第一层次的要素统一着各亚层次的心理要素,形成相对独立的整合。这种整合形成的内向作用力控制着并在一定范围内觉知着各内在构成要素;其外向作用力则是买现同肌肉、骨骼、皮肤、内脏、腺体等要素的相互结合,共同参加到人整体的整合中。因而,所谓心理的统一即在人体整合统一下的根源于各心理构成要素的相对独立的心理的整合,是根源于心理各层次要素作用力又在人整体统一下的心理力的网络体系。心理的构成要素甚多,从心理的全局来看有意识和意下心理两大部分,从心理过程模式的角度看,有不同系列的操作过程、感知过程、拮抗过程和反射过程;就意识的全局看,有意向、认识、情感三大部分.从另外的角度者则有智能、意志、情感三大部分;就人的观念而论,有自我意识和关于外部对象的意识,现实对象的意识和虚拟对象的意识等。这些不同的心理要素都有其独特的规定性,都有其结构与功能,都会这样那样地参加到心理的整合中,统一为心理,并在心理的统一下存在和发挥作用。在心理的统一中还包含着意识相对独立的统一。在个人的控制和感知上,意识的统一首先就是感到自己有一个以各种思想观念为核心,以自己感知和想象到的时空为范围的主观世界。这个主观世界的诸种过程、观念等都是观念的主体“我”的;“我”控制着它们,了解着它们,随“我”调遣,任“我”使用。通过意识的统一。人们了解着自我与外部客观世界,控制着自己的观念和肢体,把意识谱构成要素结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识体系,与意下心理一起参加到人整体的整合中,协助整体的整合,把人各层次的构成要素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实现人的生活行为。具有统一性是心理建构的根本规定性。
第三.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规定因素就是自觉。自觉是意识统一形成的综合功能。所谓自觉即在人整体统一下的意识相对独立的整合对人自己的意识、肢体与整体的生活行为自控、自知、自塑、自正的作用规律。这种综合功能集中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其一,自控,即意识的以现实为基准的自我控制作用。人诸多意识过程的行、止都在意识的控制、掌握之中。人对自己整个的意识状态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调节与控制。人在生活行为中形成了大量的可以实证的现实意识:也形成了众多虚幻意识。一个心理健康 的人,总是以现实意识为基准来控制自己的生活行 为。其二,自知,即人以现实意识为基准对自己的观念、意识过程、相应动作和行为过程形成某种直接觉知和思维评价;从而了解自己的观念、意识过程、相应动作、相应行为过程展开的具体状况和品质上的优劣。其三,自塑.即人根据对自己知识、品德、能力等方面实际情况的了解;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展开相应的学习,训练、修养,以便发展自己的德、识、学、能及身体素质。这就是所谓自我塑造。其四,自正或自我校正。人一旦发现自己的意识、动作、行为 中的偏差、疏漏、缺陷,即会进行新的努力。通过学习、训练校正其偏差、弥补其疏漏.纠正其缺陷。自正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自己一旦陷入心理失衡状态,则努力进行自我调节,抑制某些观念或建构某些新的观念,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自正是自觉的一个重要表现。总之,自觉是人意识统一而形成的综合功能,是人心理健康的根本规定因素。 第
四,心理健康是心理自觉平衡的统一状态,这里引入了心理平衡的概念。在学术界已有心理平衡说:
心理平衡(psychologic
al balance )个人在认识上达到主客观统一.人们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保持着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从而使群体里每个人都认识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意义。而心理不平衡则是受歧视、侮辱、有压抑感甚至产生自卑、羞耻、绝望、抱怨、不满等消极情绪。这段话未给心理平衡下一个科学定义,仅仅描述了些有关现象。因而,对我们的研究来说还是不够的。何谓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心理的各主要构成部分间协调一致的关系态势。这个定又包合以下两方面相互联系着的内容。其一,心理平衡是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态势。所谓关系态势是由诸构成部分组成的关系格局和动态的发展趋势。在心理平衡统一的关系态势下.各构成部分间具有协调一致的格局,具有某种稳定的积极的变化趋势。其
二,心理平衡所指的诸构成成分间的协调一致。首先是意识与意下心理间的协同一致。其次是各系列的意识过程的协门一致。各种操作过程、感知过程都根据人生活行为和外部情境的需要及时展开,适时停止:各司其职,各尽其脱有主有从地恰当展开,达到诸意识过程间协调一致。再次,知、意、情三大范畴的协调一致。三者的一致主要指自己认识到的自身状况、生活环境、外部对象与自己意识倾向一致,引起肯定、接受的态度.诱发相应情感。还有,智能、意志与情感的协调一致。意志的控制坚持体用受智能过程肯定、协调.情感过程受智能过程约束,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也支持智能过程;从而使人的生活行为合理又坚定地进行下去。最后是不同观念的协调一致。这样,心理平衡就有了上述五个维度的协调一致。平衡是发挥自觉功能的动态平衡。
上面.我们分四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密统一说。具有自觉平衡统一状态的心理,是为健康的心理。上面,是对心理健康的正面论述。为进一步理解心理健康,还须把它与心理病变相对照。请看下1一节的论述。
二心理病变状态
当明确了心理健康后,就可进而讨论心理病变状态或心理疾病了.什么是心理疾病?首先看我国学术界代表性看法。
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由各种有害的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引起的心理或行为障碍,常损及患者的社会功能、人际关系和生活能力、可大致划分为:神经症(neurosis)和精神病psychosis)两大类。临床表现各有不同,神经症患者常存在各种心理冲突。焦虑、抑郁等不愉快的内心体验和躯体不适、但与现实环境仍有较好接触,多主动求医,迫切要求治疗。而精神病患者有较严重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紊乱,不能正常适应社会环境,现实检验能力往往受到损害,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求医,甚至拒绝治疗。
有的研究者把心理病变称为心理变态。何谓心理变态?张伯源、陈仲庚二位教授编著的《变态心理学〉是一本很好的教材。该书未给心理变态下定义.但概括了学术界常用的划分常态与变态的四个标准 1.以检验作为标准;2.杜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4. 统计学标准.对这些标准.张、陈二位也认为并非十全十美。变态标准应该根据心理病态的根本规定性而提出. 看来,判定心理病变状态的根本规定性乃是第一位的研究任务。
从方法论上看,判定心理病变首先要根据心理病变的各种经验事实;其次则需与心理健康的经验事实相比较;其三,心理健康观是判定心理病变的主观参照系;其四是运有恰当的定义揭示心理病的包含着种种差异性的特有共性。上一节,我们提出了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论。以此理论为参照系,进一步提出心理病变的昏乱失衡说:心理病变是在人心理、社会文化、生物等原因作用下形成的昏乱失衡统一的心理 状态。这个定义包含如下六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 第一,心理病变是一种昏乱失衡统一的心理状态。在上一节我们已论述了心理的统一。心理的统一可以是健康的统一,也可以是病变的统一。后一种统一即统一的某种心理疾病。心理病变的统一.又集中地规定于如下两点: 第二,心理病变首先是一种失衡的统一。平衡与失衡是从诸心理要素间的关系态势上来着眼的。心理失衡是心理的诸内在构成要素的关系态势上的失衡。健康的人也会有心理失衡,但经过人自觉的调节,可使其心理恢复平衡统一的状态。心理变态者的失衡则难平复,形成某种失衡的统一,统一为某种心理疾病。病变的失衡首先是从心理的全体上来讲的,任何局部的失衡都会造成整个心理结构态势上的失衡。但具体到每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其失衡又是具体地存在于特定心理范畴内;在失衡的那部分心理要素之外,还有众多未曾失衡的部分。究竟什么是心理要素失衡,还须又具体分析。从心理疾病的具体症状来看,失衡可发生在许多范围内。 其二,意识与意下心理的失衡。
一般说来,意识与意下心理的根本区别在于,意识是自觉的心理意下心理是自主的心理。后者不须人自觉控制而由低级植物性神经中枢按节律自由地展开。意识可通过随意运动感情影响意下心理,但不直接控制意下心理这就是二者平衡统一的状态。某些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某种观念可直接控制意下心理,形成某种躯体症状。如痉挛、阳痿、呕吐、厌食等。此时,通过自我暗示的作用,自觉的意识越过意识功能的界线延伸到常人不能的意下心理功能范畴;形成一种意识越位的意识与意下心理的失衡统一。
其二,意识的失衡。意识是由多系列的意识过程和多种观念统一而成的。从意识全局来看,意识的平衡统一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意识过程行止上的平衡或失调。在平衡状态下,各种意识过程的行止都在“我”的自觉控制之中,即自认为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行止自如,行止有度。在失衡状态下,往往该行不行,该止不止,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意识过程,形成许多强迫性的观念或动作。如强迫洗手、强迫检查门锁、强迫性仪式动作等。二是现实意识与虚幻意识的平衡与失衡。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关于现实对象的意识是大量的,也是占主导地位 的.当以.他也会幻想,也会建构许多虚幻意识。但他了解自己的观念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他绝不会以虚幻意识为根据来处世为人。在病理状态下,患者往往把虚幻意识当成是真实的,并以虚幻意识为基准来统一其现实意识。如有人把自己角色幻想成的虚幻角色(总统、大元帅、地球王、宇宙王等)当成是自己的真实身份。以自居的这种角色为基准来对待生活现实.形成以虚幻意识为主导的虚幻意识与现实意识的统一。统一为某种精神分裂症。三是自我意识与外物意识的平衡与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自我意识与外务意识各有相对独立的存在;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各安其位,各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平衡的统一。在病理状态下,患者往往混淆自我意识与外物意识,把自我当成外物或把外物当成自我,这种失衡的`统一,统一为某种独待的癔症。上述失衡是意识全局的失衡。分析地看.又表现为认识的失衡.意向的失衡、认识与意向关系的失衡、情感与诱因的失衡等.下面分述之.
其三,认识的失衡.众所周知.认识有直接认识(感知觉)与间接认识之分。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平衡统一,是认识范畴的健康的表现。但二者也有失衡的状态。认识的失衡又分为三种。一是直接认识(感知)的失衡。在正常状态下.适宜的内外刺激引起人相应感知觉。感知的失衡则在有感知而无相应刺激,或感知与刺激背离。如幻听、幻视、幻嗅、幻触及种种病理性错觉
。感知上的失衡就是感觉对象与感知觉的对应性关系上的失衡。这种失衡的统一形成种种幻觉或病理错觉,二是思维的失衡,待别是表现在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上的悖缪。三是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关系上的失衡,如运用语词的抽象概括与相应感知经验的背离。这背离情况下的统一。形成某种虚妄、错误的观念。
其四,意向的失衡。意向是专司人心理和生活行为中定向的意识体系,人们都是以其自我意识的核心、以一定的立场为出发点、以系列的间接追求和直接控制为方向、以种种规范途径和方法共同组成人生活行为的定向体系。在意向体系中,集中表现的生活 行为方向的就是一系列间接追求和直接控制。间接追求是经抽象和形象思维建构起来的观念形态的行为目标;如需要、理想、目的、计划、兴趣等。直接控制是人在生活行为中根据即时的情境对自己肢体和感官的控制。间接追求和直接控制各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意向的平衡首先是间接追求与直接控制的平衡,间接追求技一定方向组织、支配直接控制;直接控制则具体体现着某种间接追求,意向的失衡则有多种表现。一是间接追求的失衡。把理想当成现实者最常见。如文革前某赵姓知识青年自居为赵教授,并在胸前挂上书有“赵教授”的牌子。二是直接控制失衡,即失去恰当的目标。如一患者从背后受到攻击后,不去攻击身后的攻击者,而是攻击他前面的人。三是直接控制与间接追求的失衡。如二战期间,有的士兵为逃避上战场则希望自己瘫痪。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直接控制的肢体运动不会因个人希望瘫痪的观念而真地瘫痪起来。但对某种癔病患者,在瘫痪的自我暗示作用下,瘫痪的观念导致了直接控制系统真的出现了瘫痪。形成了间接追求越位的间接追求与直接控制的失衡统一等。意向的失衡是多种多样的。
其五.认识与意向的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认识与意向是平衡的统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控制与感知的统一
;即在正确感知的指示、监视下进行相应的肢体控制,从而统一为准确的系列动作和恰当的行为。但在心理病态状态下,感知和动作可能失衡。如有病理错觉的人把很远的东西看成很近的东西,便动手去拿;二者的失衡统一为不准确的动作和有失误的行为。二是间接认识与间接追求的平衡统一;即以正确的间接认识为根据来规划、决策自己的理想、目的、计划,恰当地决策自己的生活行为。但在病理条件下,其间接认识会发生种种错误,如自居为”地球王”、某某人要迫害我等。以此为据来决策自己的生活行为,使其间接追求背向其生活现实。二者的失衡统一为系列妄想和悖缪行为。
其六,情感与诱因的失衡。情感是由某种观、感知与心理结构中相应观念相综合形成的情结所诱发的反应与体验统一的心理过程。即时的观感是情感的直接诱因。即时的观念、感知以既有知识结构为据被理解。其价值与既有意向相综合形成某种新观念。这种新观念是诱发情感反映与体验的情结。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诱因(即时的观感)与情感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与人意向一致的事物的观感引起肯定的情感,与人意向背离的事物引起否定的情感等,情感与诱因的平衡统一为一系列合情合理的情感。在病理状态下,诱因与情感往往失去平衡;肯定的诱因引起否定的情感,否定的诱因引起肯定的情感等。二者的失衡统一为一系列悖缪的情感。
其七,记忆的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识记、回忆、认知等记忆环节是平衡统一的。识记时储存下的信息一致,能实现相应的再认。在病理条件下则可能产生识记与回忆、再认的失衡,表现为遗忘症、再认错误、回忆混乱等。识记与回忆、认再的失衡统一为不同的症状。 上面,我们简述了心理失衡的主要情况。心理失衡形成心理不同要素相互关系态势上的混乱,是心理病变的重要规定因素。
第三,心理病态的另一重要规定因素即混乱统一。混乱统一是相对于心理健康状态的自觉统一而言的。 。自觉与混乱都是从心理的总体格局或心理结构上来说的,平衡统一与失调统一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在心理结构方面的规定因素。自觉统一与混乱统一则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在心理功能范围内的规定因素。关于自觉统一,上节已述。混乱统一则是一种变态的统一。所谓混乱即人心理和相应行为上的失控、失误、倒退的功能状态。失控即人失去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恰当、合理的控制,形成一系列悖缪的控制或强迫性控制、强迫性观念。失识即对自己心理与行为以及对相应外部对象失去应有的正确的认识,而形成某种偏执的、错误的认识。倒退即不能积极地塑造自己,而在能力上、人格上后退、昏乱即其观念和行为上失去正常秩序,陷入某种无序状态。失控、失识、倒退、混乱的功能统一为一系列特定的心理疾病症状.这些症状与失衡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失衡是心理结构范畴上的混乱;混乱则是心理功能上的失衡。概括地说,心理病变就是混乱失衡统一的心理状态。
第四,心理病变状态一般是由心理健康状态转化来的。人为什么会发生心理病变呢?关于发生病变的原因,已在心理病变的定义中指出了心理、社会文 化、生物等几方面。这里首先讨论造成心理病变的心理原因。一般说来、心理疾病的心理原因主要是不良的心理追求、偏见、低下的挫折承受力、不良的心理习惯易受暗示性。其一.不良的心理追求是对自己有害的心理追求。如有人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关心自己的健康本身是好事,但一过分,便易出现偏差。一遇不适便怀疑得了某种绝症,夸大、自我恫吓、形成相应焦虑、恐惧,并想方法消除之;从而导致某种神经症。再如钟情幻想,但若沉溺于幻想,到幻想中寻求心理满足而逃避现实。则往往成为某种变态人格的契机。其二,偏见是由于意向上的好恶而规定的扭曲对象的偏颇的认识倾向。人们难免有偏见;但导致心理病变的偏见是笃信躬行的偏见。为了证明自己的偏见,往往挖空心思,努力从自己的观念内或现实中寻找、编造根据。久而久之,导致自己的某种心理病变。其三,低下的挫折耐受力使人经不起挫折,形成对诱因的夸大倾向和逃避行为。其四,不良的心理习惯积累着病变的诱因。其五,易受暗示性导致自我扰乱等。这些心理原因不见得会导致心理疾病,但心理病变往往离不开这些心理原因。
第五,导致心理病变的还有一系列社会文化原因。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是一定社会关系与社会利益的承担者。在长短不等的社会生活钟,通过学习劳动、创造吸收社会文化,按照社会文化的要求组织自己的生活,来建立种种社会关系。人社会生活中,既能建立协调的社会关系,也会形成某种对立的失衡的社会关系。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会承受来自社会的打击、压力。对来自社会上的打击、压力,个人可能合理地加以统一。但若一系列生活事件接踵而来,当社会压力超过人的承受能力时,也可能产生焦虑、恐俱等反应甚至导致病变。总之.社会关系上的失衡、社会压力的超量,是导致心理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六,导致心理病变的还有某种生物的原因。众多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于同病律(前者为25----40% ,后者为5一15%)的调查和其他调查都肯定了 信; 心理疾病与遗传大有关系。其中智力落后和精神病与遗传的关系更大。非遗传的先天原因.如妊娠中毒、胎儿营养不良、出生创伤等,对新生儿的大脑脑及感官均有影响.神经系统和感官解剖结构上的缺陷即是心理结构上的病变,也规定了相应心理过程的病变。此外.或作为原因。或作为结果,神经生化物质的比例与代谢
的失调,在心理疾病患者身上也都相伴而行。甚至药物、毒品、不良物理环境筹,也会不同程度地危害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心理病变。
上面.我们分六个方面论述了心理疾病的混乱失调说。此说与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税互相参照,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篇8:高中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管理论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管理论文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学生在高中阶段经历的一切是非常复杂而沉重的,心理上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重视,高中教师应该首先调查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及教育内容与方式上一定要创新改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从我市一所职业高中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其中高一学生80人、高二130人、高三136人,共计346人。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由专业人员如班主任配合,使用课堂时间对学生团体进行测查,教师在进行调查时应该使用统一指导语,将调查表测试结果与班主任个别谈话相结合,保证测试可靠性与科学性。依照国内文献标准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各因子分大于等于3分的人被认为是可能有较明显心理问题。此次实验研究采用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经过调查后,得出如下结果:
职高高一组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15人、高二组35人,高三组40人,职高高中所选研究对象一共有90人,占总实验人数的26.01%。其中心理问题中出现频率次从高到低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焦虑、精神病性质等等。另外,高一年级中心理因子分之间有较大差异,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各因子之间无显著差异;职高高中的男女生之间各因子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措施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地位与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功能以及任务上与其他各项教育之间有着交叉相关的关系,其他各项教育能够完成部分心理健康任务,但是不能够完全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像其他教育科目如德育、智育及体育等,开展设立专门教育机构。
学校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机构设施,不能完全将学校卫生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室,学校心理健康机构设施完善应该做以下工作:建立学校正规心理健康机构设施例如心理健康办公室或者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等等,学校还要给其相应的工作经费,并配备专业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给予其良好的福利工资待遇。另外,还要明确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促进培养高中生的智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等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树立正确科学的心理态度、对自己青春期心理变化能够愉悦地接受。
2、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与能力
学校建立好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要加强自己的专业化程度与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应该具备的知识素质,并在行动上积极努力,教师首先应有角色意识,应从传统德育工作者转变为新型心理辅导者,充当帮助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该有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学习发展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诊断学生出现问题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校在招聘与录用时们应该设立好门槛、把好关,只有那些具备较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人才能够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在正式上岗之前还要进行严格训练。
3、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在确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之后,学校教师应该根据高中学校不同年级及性别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将学生不同心理现象及问题等转化为层次化、具体化的教育目标,构建一个比较科学完善的教育目标体系与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学校教师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一定要规范制度化。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课程之后,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也能够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基本知识,能够进行自我调适,逐渐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与交往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心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针对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及心理自我调节等方式展开。学校还要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首先提高硬件设施配件、心理咨询应该坚持保密性原则,采用适当的心理咨询方法方式,也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咨询网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辅导环境。
三、结语
职高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经历着特定特殊的生活环境,加之社会变革等影响,职高生在心理、观念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与新矛盾,职高实施素质教育成为了一个新问题。职高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不高,学校还需要重视起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给予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9:大众文化消费与审美心理关系论文
内容摘要:大众文化的高科技和商品化特性,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平等性、世俗化和求新、求异的文化特质。而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本身则展现了本能与超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也表明了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和精神危机。一方面大众文化使得美学平面化、世俗化,破坏了受众审美的趣味,另一方面,受众在进行大众文化消费过程中体味文化狂欢和个体认同的愉悦,审美自身的超越性和理想性又把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引向积极健康的道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 消费 审美心理
由于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迅速与文化艺术进行对接,文化在大众媒介的催生下,逐渐形成“文化工业”,而文化工业由制造生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那就是大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介技术的普及,大众文化的受众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精英文化的话语权被消解。这为大众文化成为一种精神消费提供了群众基础。大众文化的商业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大量生产的商品一样,具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大众文化遵照市场规律运行着,以满足和刺激大众的文化消费欲望为目的。从大众文化消费的特征来看,又不同于一般商品,被消费的内容着重于产品的实用功能,使用价值的消耗,价值也随之消失。而大众文化则是以大众文化作品为对象的消费行为,是一种精神领域的活动。大众文化艺术品在使用价值消耗之后,价值则在大众精神领域得到增值,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受众从感性形象、意味形式、品质内涵的消费过程中获得某种感官满足和精神愉悦。
从单个个体来说,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本身,展现了个体本能与超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从社会群体来看,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则表明了受众的文化渴求和精神危机。一方面,大众文化使得美学平面化、世俗化,破坏了受众审美趣味的胃口,另一方面,受众在进行大众文化消费过程中体味文化狂欢和个体认同的愉悦,审美自身的超越性和理想性从而又把群体文化消费行为引向积极健康的道路。
大众文化消费:个体与群体进行情感交流的平台
哈贝马斯认为:人对自然认识的中介是社会生产劳动,而人对社会认识的中介则是通过语言、符号、意识等形式表达出来的交往行为。而主体的兴趣(乐趣)贯穿认识的全过程,通过认识实现自身目的。显然,语言、符号、意识等形式形成了人与社会交往的纽带,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大众文化扮演着重要的媒介角色,通过影视传媒、网络资讯、手机信息、纸质媒体的传播,个性化的情绪瞬间演变成了群体共享的“娱乐”大餐,正是这种消费行为恰恰满足了群体的情感饥渴,借助别人的情感诉说满足自身的情感宣泄的需求。而大众文化本身的世俗性、平等性的特质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情感交流搭建对话平台提供了可能性。
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群体共享的场景,在其过程中,社会群体得到了精神愉悦,产生了新的企求,成为日后创造、创意的重要源泉,也成为个体获得更大价值,即审美价值的增值。这也正是大众文化消费热持续高涨的内在驱动力。大众文化消费因其自身具备的求新、求变的特质, 成为文化消费中的时尚宠儿,折射了社会群体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相对独立个体来说,对大众文化的消费,则是个体与群体的情感交流或精神愉悦的过程。
中国古代《乐论》认为:“凡音之起,由心生也”。声音的长短高低表达了歌者情感的起伏。“缘情说”认为文艺作品缘于创造者的情感,作者通过文字、线条、声音不同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对人生的感叹和领悟,所以中西美学史上都有审美活动即情感活动之说。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情感判断,客体对象的美的形式引起主体的主观快感,其分别在于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利害计较,只是欲念的满足。
也就是说,审美活动就是个体情感传递的过程,在文字、影像、声音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从而使读者、观众、听众获得情感的认同和共鸣,完成情感交流的过程,达到个体与群体交往的目的。 大众文化消费区别于一般商品消费的特殊性,表现在:首先,受众直接对大众文化本身进行消费,即对大众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消费,当这种文化消费行为由个体演化为群体的行为,即高温不断的武侠热、言情热、韩流等,除去了其创造的经济利益不论,反映了大众当下的情感渴求和愿望满足;其次,大众文化消费反应在大众文化的延伸商品的消费之上。消费主体在聆听音乐中享受到精神愉悦的同时,自然就联想到了与之匹配的生活方式,通过购买文化物化的商品来满足内心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企求,大众文化消费为现实生活和理想境界寻得了契合点。
个体对大众文化消费的过程也即审美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吸收、品味、体悟的过程,在这种精神性的消费情境中,审美主体通过大众文化中感性形象、形式意味、气韵境界等美学符号获得感官快乐的同时,在情感体悟过程中也获得了精神愉悦感和美感的享受。如:艺术品投资热持续高涨的背后之后,反映出了一方面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的艺术品的审美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审美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个体通过大众文化消费之中体验大众文化带来的精神愉快和享受的同时,也遵循着大众文化的商业利益的驱动的运行规律,受众被强制接受那些本不属于他们自身的物质和精神产品,长此以往,大众的精神生活被欲望化、幻觉化所遮盖,渐渐失去了判断力和超越性。
审美需求:大众文化消费的情感制约机制
诚然,大众文化是现代传媒技术和市场经济效益共同催生的产物,现代高科技和商品市场化是与之相伴相生的载体。对高科技的无止境的追求必然带来人们对时尚的顶礼膜拜,促进了科技的高速发展;同时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市场化势必带来文化生产者为了经济利益而全然不顾社会利益的文化媚俗、低下现象的泛滥,以激发受众本能、欲望为能事,从而通过大众文化消费把受众的文化趣味降为庸俗之流。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人们对“游戏”的传播是出于自觉自愿的,个体在消费大众文化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传播了一些媚俗的、享乐的、追求感官快感的内容,这样的大众文化通过个体的消费、传播自然就引起群体(尤其青少年)文化消费趣味的低下。导致一些不健康文化现象的流传和泛滥,其危害是巨大的。另外从市场规律来看,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品,相对受众来说,满足的是使用价值,个体的消费需求,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作为大众文化消费者,因自身的素质和价值判断等差距,对大众文化消费的选取方面也存在高低上下之分,这无疑是大众文化审美价值低下的现实存在的理由。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消费环节,当下中国一些大众文化的文化品格、美学价值着实令人堪忧。如何走出困境,提升大众文化自身价值,引导消费者提高自身的审美趣味成为当务之急。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需求有先天或初级需要(如:食物、水、居所、安全和性等),习得的或次级需要(如权利、地位、尊重、成就和关系等)。显然审美需求属于习得需要,它基于我们个人的成长经历发展起来的,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而大众文化这种特殊的消费品在向消费者推销时试图满足人们多个需求,这就出现了大众文化的色情、暴力等低级、媚俗的信息泛滥。长期充斥人们的视野,势必混乱大众的价值取向,增加社会更多的不和谐因素。当然采取法律、政治、经济的手段来遏制不良现象的出现是必要且必须的。同时另一种重要的情感制约机制——审美需求,前面说过相对初级、生理性的需求,审美需求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的后天习得的,具有长久性,审美趣味一旦形成,对大众文化的消费品的取舍无疑做出选择,从社会价值角度来说,大众审美趣味的提升,直接决定了大众文化创造的审美追求,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审美品位,在全社会范围形成积极、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个体审美品位的提高则达到完善人格、追求理想境界的目的。
综观古今中外,我们不难看出,审美心理折射出了人类在超越现实、祈求理想之境的愿望。审美体验的纯粹性、理想化特质,引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人们的审美需求无疑给当下大众文化消费领域带来了一股清凉之风。同时,受众对美学价值的追求、文化品质的向往,无疑从源头上给大众文化的生产拓宽了视野、增强了文化内涵。当然,人们的审美需求的产生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体共同培养方能形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需求是大众文化消费的情感制约机制,这种制约是温和的,也是有力的,因为消费社会中,消费决定生产,消费决定市场,对大众文化的消费直接决定了大众文化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审美需求正是通过激发受众的这种强烈、美妙的情感体验,提升个体文化消费的心理欲求,抑制低下、庸俗“趣味”,当这种情感体验演变成群体行为之时,大众文化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整体提升则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Duane P.Schultz,Sydney Euen Schultz,时勘等译.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篇10: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李林 季浏摘要:使用锻炼感觉量表(ETI)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研究工具,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旨在研究个体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为了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强的运动愉快感,应合理安排与选择运动强度,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
1 前言
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身体锻炼已不仅被人们用来作为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的方法,也被人们用来作为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但是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受到锻炼种类、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频率等运动处方因素的影响。本文的实验就个体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该领域这方面的对比研究还较缺乏。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上海市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共352人,其中小学生149人(男生77人,女生72人),中学生203人,(男生93人,女生110人)。
2.2 实验过程和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一所小学五年级中的4个班级(149人)和一所中学初二年级中的4个班级(203人),随机把4个班级中的3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小学生114人,中学生154人),另一班级作为对照组(小学生35人,中学生49人)。对实验组分别用跑的大、中、小强度锻炼策略干预6~8周,受试者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20 min。对照组则以上理论课或自习课为主。实验组的强度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实验前用MHT测试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小学F(3,145)=0.179,p=0.911>0.05;中学F(3,199)=0.727,0.537>0.05,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束后,仍用MHT测试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用EFI测量受试者参与不同强度锻炼后的心理感觉和运动愉快感。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同年级、不同锻炼强度实验组受试者锻炼感觉的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年级的中小学受试者与大、中、小强度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小学F(2,111)=21.636、37.062、22.387,p均小于 0.001;中学F(2,151)=19.146、8.380、7.582,p均小于0.001〕,而安静感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F(2,111)=1.07,中学F(2,151)=1.559,p均大于0.05〕。具体表现为:小学中等强度和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精神振作感的得分(Ma=7.62、6.24)明显高于大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a=4.09),中学中等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精神振作感的得分(Ma=8.22)明显高于大强度、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a=5.94、5.19);小学中等强度和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疲劳感的得分(Mc=3.68、2.97)明显低于大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c=7.61),中学大强度和中等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疲劳感的得分(Mc=3.73、3.92)明显低于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c=5.67);小学中等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积极参与感的得分(Md=7.81)明显高于大强度和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d=4.18、5.54),而中学大、中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积极参与感的得分(Md=7.15、7.41)明显高于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d=5.24)(表1)。
表 1 实验组受试者参与不同强度锻炼后EFI的均数、标准差一览表
小学实验组(n=114) 中学实验组(n=154)
大强度 n=35 中强度 n=39 小强度 n=40 大强度 n=52 中强度 n=50 小强度 n=52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精神振作感(A) 4.09 2.65 7.62 2.46 6.24 1.55 5.94 2.55 8.22 2.30 5.19 2.60
安静感(B) 4.03 1.70 4.76 2.55 4.63 2.21 4.75 2.02 5.47 2.01 4.96 2.11
疲劳感(C) 7.61 1.87 3.68 2.79 2.97 2.52 3.73 2.68 3.92 2.19 5.67 2.97
积极参与感(D) 4.18 2.67 7.81 1.97 5.54 2.30 7.15 2.91 7.41 5.24 2.57 2.57
现有的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心理效应,本实验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EFI是直接反应锻炼参与者锻炼后心理感觉的工具,并从侧面反应其运动愉快感的`工具。以上结果表明,对于小学生而言,参与中、小强度锻炼比参与大强度锻炼更能够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对于中学生而言,参与大、中强度锻炼比参与小强度锻炼更能够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换言之,为了取得较好的锻炼效应和获得较大的运动愉快感,小学生应选择的锻炼强度是中、小锻炼强度,而中学生则是大、中锻炼强度。
3.2 不同年级、相同锻炼强度实验组受试者锻炼感觉的比较
t检验结果显示,小学和中学的中等强度锻炼实验组受试者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和中学的大强度锻炼实验组受试者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小学和中学的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疲劳感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表2)。研究结果说明,中学生比小学生更适合参与大强度锻炼,而小学生参与小强度锻炼所取得的锻炼心理效应较中学生好,中等强度锻炼是中、小学生皆适宜的锻炼强度。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就大众健身锻炼而言,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为了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心理效应,适宜锻炼强度的选择应有所不同。
表 2 不同年级、相同锻炼强度组受试者EFI的t检验结果一览表
大强度组 t 中强度组 t 小强度组
t
小学
n=35 中学
n=52 小学
n=39 中学
n=50 小学
n=40 中学
n=52
精神振作感(A)
M 4.09 5.94 -3.08**
7.62 8.22 -1.15 6.24 5.19 2.42**
SD 2.65 2.56 2.47 2.30 1.55 2.60
安静感(B)
M 4.03 4.75 -1.76
4.76 5.47 -1.41 4.63 4.96 -0.72
SD 1.70 2.02 2.55 2.10 2.21 2.11
疲劳感(C)
M 7.67 3.73 7.98***
3.68 3.92 -0.45 2.97 5.67 -4.68***
SD 1.87 2.68 2.79 2.19 2.52 2.97
积极参与感(D)
M 4.18 7.15 -5.24***
7.81 7.41 0.85 5.54 5.24 0.56
SD 2.67 2.90 1.98 2.44 2.30 2.56
注:* p<0.05; ** p<0.01; *** p<0.001。
3.3 同年级、相同锻炼强度实验组,不同性别受试者锻炼感觉的比较
t检验结果表明,小学生不同性别受试者参与相同强度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学生除大强度实验组不同性别受试者参与大强度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存在差异外,其它组别的不同性别受试者参与相同强度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精神振作感与积极参与感是体现运动愉快感的两个最主要方面,中学大强度实验组男、女受试者参与大强度锻炼后EFI的t检验结果说明,参与大强度锻炼的男中学生比女中学生更能够获得运动愉快感,并从中取得更大的锻炼心理效应。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不同性别的人群应选择不同的锻炼强度才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心理效应。
表 3 中学不同性别、相同锻炼强度实验组受试者EFI的t检验结果一览表
大强度组 t 中强度组 t 小强度组
女
n=24 男
n=28 女
n=23 男
n=27 女
n=23 男
n=29 t
精神振作感(A)
M 4.46 7.21 -4.60*** 7.91 8.46 -0.85 6.08 4.47 2.43*
SD 2.06 2.25 2.28 2.33 2.17 2.73
安静感(B)
M 4.37 5.07 -1.27 5.87 5.14 1.27 5.29 4.70 1.05
SD 1.74 2.21 2.18 1.84 1.83 2.31
疲劳感(C)
M 4.50 3.93 0.57 4.35 3.57 1.28 5.88 5.50 0.46
SD 2.60 2.78 2.04 2.28 3.01 2.98
积极参与感(D)
M 4.96 7.18 -2.91** 8.04 6.89 1.71 5.67 4.90 1.11
SD 2.91 2.53 2.38 2.41 2.33 2.73
*p<0.05; **p<0.01; ***p<0.001。
3.4 实验组、对照受试者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t检验结果显示,中、小学实验组受试者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除小学生大强度实验组外)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对照组受试者则没有显著性变化(表4),这一结果不仅支持了前人的身体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而且与本实验研究EFI的测量结果相一致。小学生大强度锻炼实验组实验前后的t=-1.91,p=0.054,表明大强度锻炼对小学生是不适合的,大强度锻炼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能有负面效应。
表 4 不同锻炼强度实验组受试者实验前、后MHT的t检验结果一鉴表
实验组别 实验前
实验后
t p
M SD M SD
小学实验组(n=114) 大强度组(n=35) 37.77 16.87 38.77 17.33 -1.91 0.054
中强度组(n=39) 40.03 16.84 36.61 14.21 5.78 0.000***
小强度组(n=40) 38.10 14.65 35.35 13.76 3.42 0.000***
小学对照组(n=35) 37.69 15.83 35.94 14.35 1.29 0.207
中学实验组(n=154) 大强度组(n=52) 41.31 17.43 38.76 16.58 3.15 0.000***
中强度组(n=50) 44.46 15.20 38.28 11.17 4.96 0.000***
小强度组(n=52) 41.63 16.01 37.13 12.51 4.12 0.000***
中学对照组(n=49) 43.16 16.45 41.42 16.10* 1.03 0.186
***p<0.001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参与身体锻炼有助于中、小学生调节身心矛盾,增进心理健康。中学生参与大、中强度锻炼更能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大的运动愉快感。小学生适宜参与中、小强度锻炼,大强度锻炼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益处。
2.小学生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感觉没有性别差异,但中学男生比女生更喜爱参与大强度锻炼。
3.锻炼感觉量表(EFI)是研究身体锻炼心理效应和运动愉快感的一种有效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测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工具。
4.2 建议
1.适当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与激发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2.对大众健身锻炼而言,为了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强的运动愉快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应合理安排和选择运动强度。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中,中学生可选择中等至大强度的锻炼,小学生适宜安排中、小强度锻炼。
作者简介:李林,男,1968年出生,硕士,讲师;季浏,男,1961年出生,博士,硕士生导师,教授。
作者单位:李 林 (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南通 226007)
季 浏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62)
参考文献
1 季浏,等.当代运动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李林,等.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综述.湖北体育科技,(2)
3 Martinsen E.W..Therapeutic Implication of Exercise for Clinically Anxious and Depressed Patients.J.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1993(24):185~199
4 Rostad F.G.& Long B.C..Exercise as Coping Strategy for Stress:A Review.Int.J.Sport Psychol.,(27):197~222
5 李林,等.运动处方与锻炼的心理效应.体育与科学,1998(2)
6 王步标,等.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82~87
7 冼汉昭,等.运动医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82~387
8 Gauvine L.& Rejeski W.J..The Exercise-Induced Feeling Inventory: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J.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1993(15):403~423
9 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上海:华东师大心理学系,1993
10 Long B.C..Conditioning(Jogging)and Stress Inoculation Intervention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ping.Int.J.Sport Psychol,1994(24):94~109
11 Stepoe A.et al.Exercise and Respensivity to Mentel Stress: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Subjective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Aerobic Training.Int.J.Sport Psychol.,1993(24):110~129
12 蒋碧艳,等.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心理科学,(3)
13 黄志剑,等.活动类型和强度对大学男生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体育科学,1997(5)
14 Kleine D..Sports Activity as a Means of Reducing School Stress.Int.J.Sport Psychol.,1994(22):366~380
15 Biddle S..Children,Exercise and Mentel Health.Int.J.Sport Psychol.,1993(24):200~216
16 Bosscher R.J..Runing and Mixed Physical Exercise with Depressed Psychiatric Patients.Int.J.Sport Psychol.,1993(24):170~184
17 TuckerL.C..Physical Fitnes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Int.J.Sport Psychol.,1990(21):185~201
18 Wankel L.W.. The Importance of Enjoyment to Adherence an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from Physical Activity.Int.J.Sport Psychol.,1993(24):151~169
篇11:心理契约与和谐采编关系建构论文
心理契约与和谐采编关系建构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心理契约与和谐采编之间关系的建构问题
关键词心理契约 和谐采编 以人为本
“心理契约”概念最早由Argyris在1960年著《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提出,并经过Levinson、Kotter等学者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大部分学者将“心理契约”界定为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职责和义务的一种主观感知和心理约定,并根据雇佣关系状况的不同,将其分为“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两种,,其中,交易型心理契约更多关注具体的、短期的和经济型的交互关系;而关系型心理契约更多关注广泛的、长期的、社会情感型的交互关系。研究表明,关系型心理契约与交易型心理契约相比,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度更高,更利于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因此也更利于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基于以上研究,心理契约是组织中成员与组织之间的一种期望和承诺,这种承诺一旦确定,就成为一种感知的义务和责任,它使人们相信能从这种关系的互动中获益。在媒介组织中,编辑与记者之间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二者必须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其中不仅要在行为上互相沟通、协调,而且还要在心理上实现互动,通过二者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影响,达成心理上的默契,实现采编关系的和谐发展,而心理互动最有效的形式则是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
一、编辑与记者心理契约建立的基础
1 编辑与记者关系决定了心理契约建立的必要性
在整个采编环节中,记者与编辑是一种供与求的关系,以报纸为例,二者以报纸“版面”工作为中心,分属于供求关系的两端。一方面,记者从事着采访(材料收集)、写稿(制成半成品或成品)两道工序,稿件写好后便进入向编辑供稿的程序,此时双方的供求关系正式产生。编辑再根据自己的意图或版面需求决定稿件的取舍,对稿件进行修改加上,最后编辑排版再进入印刷程序。此时,编辑掌握着具体稿件的删改、取舍权,他对于供求关系的确立与否具有绝对自主的话语权,处于供求关系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编辑的所有工作都要以记者提供的稿件为前提,稿件的总体质量及数量,直接影响到报纸的水平及供求关系的平衡。二者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控制的矛盾本质上体现出记者与编辑之间对立统一的二元结构关系,而要想缓解双方问的矛盾。除了要严格遵守媒体的采编制度以外,还要以报纸“版面”为经营中心,在心理上达成默契,构建起和谐稳定的心理契约关系。
2 “受众本位”的采编理念为心理契约的构建提供了支撑平台
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契约,是组织与个人之间彼此期望又在价值回报上彼此承诺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明文表示的契约,但又确实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是形成组织凝聚力和团队氛围的一种无形手段。编辑、记者的工作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其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向受众传播信息。随着“注意力”经济的到来,受众的需求变得不容忽视,媒体的新闻报道理念开始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提供优质的新闻信息,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成为编辑和记者的共同追求。这就要求编辑记者在工作中加强沟通,实行团体协作,而建立心理契约无疑成为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的最好方法。
另一方面,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体肩负着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于广大读者精神需求的重大使命,这就要求编辑与记者在思想观念、新闻理念等诸多方面要趋同一致,保持对接。而相互间科学的交流,双方的互动、共鸣又是促进双方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多个信息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内在动力,这也成为双方心理契约建立的基础和检验心理契约牢固程度的标尺。
二、编辑与记者心理契约建构
编辑基于新闻稿件数量及质量的需求形成自己的目标预期,同时对记者产生一定的心理期待;而记者对编辑用稿公平度及修改后稿件质量的感知,形成对编辑的初步认知,双方基于相互间责任与义务的感知,以许诺、信任和知觉为基础而达成心灵上的默契,并建构其工作关系中的心理契约(如下图),并通过对价值回报公平度及承诺兑现程度的感知,来衡量心理契约履行的程度。同时,受到各自人际支持(如个人经验、知识素养等)、理念认同(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工作理念等)及个人努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心理契约的建构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及不稳定性。
人际支持及理念认同、个人努力、能力素质与工作环境直接决定着采编双方的工作绩效(记者的工作绩效表现为稿件的数量和质量、编辑则表现为用稿公平度与稿件修改后的质量),而工作绩效的高低又是编辑记者衡量价值回报公平程度及承诺兑现程度的重要依据,并影响着采编双方预期目标的实现,在如此循环往复中实现心理契约的不断调适直至达成平衡。需要指出的是,本所示的心理契约建构及影响因素只是特指双方在新闻采编活动中的心理互动过程,由于编辑与记者的角色特征具有多重性及复杂性,并受到所处社会环境、角色定位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当双方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时,心理契约的建构过程及影响因素也会随之改变,如相对于媒介组织而言,编辑记者同属于被雇佣、被管理的对象,二者分属不同的工种而相对独立。
三、心理契约对建构和谐采编关系的意义
心理契约虽然是无形的,但它作为联系记者与编辑的心理纽带,却在和谐采编关系的建构中发挥着巨大的效能。一是心理契约暗含彼此的期望、权利和义务等能够弥补制度契约中双方权利、义务规定的不足。二是心理契约可以规范采编双方的行为,他们可以通过彼此所要承担的责任来衡量自己的每一行为,以其作为调节自己行为的标准。三是心理契约能够在编辑、记者的愿望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编辑与记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心理契约,达成了“心灵的默契”时,则会对改善劳动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组织与员工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是通过一系列规范和约束来实现的,契约正是这种规范和约束的'具体体现。然而制度契约仅仅注重对人的外在行为的约束却忽视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巨大影响力,心理契约恰恰可以将员工的行为约束由单一的行为层面,引入到心理层面;由物质起因,扩展到精神起因;由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约束,转换为双方的共同约束;由消极的强制,转变为积极的互动,从而有利于和谐采编关系的建立。
其次,良好心理契约的构建可以使编辑与记者在心理上达成默契。对记者来讲,心理契约的无形约定,能够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与编辑的关系,使之在不断磨合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通过积极努力获得编辑的认可;而对于编辑而言,记者工作积极性的提高,稿件的数量和质量就有了保证,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心灵的默契”一旦形成,采编双方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也随之得到提高,二者的良好合作关系、互惠行为必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营造出充满活力、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有助于和谐采编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在媒介组织中,编辑大都处于信息传输的中间环节,在一般情况下,总编辑的意图总是首先传达给编辑,再由编辑间接传达给各个记者,这就可能造成信息的不对称、或传输过程中的消耗。此时,通过良好的心理契约的建立,就能有效地促进编辑记者之间的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避免编辑与记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沟通障碍与工作效率低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相互间的认知,提高彼此间的信任度,减少工作中的冲突与摩擦,从而形成共同一致的工作理念。同时,心理契约的构建过程,也是一个充分发挥编辑记者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的过程,是激发自主能动性的过程,也是和谐采编关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四、在建构和谐采编关系中维护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
在构建编辑记者心理契约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意识到,心理契约毕竟是双方内心的一种主观信念,因此,它会受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在正常情境中员工对于组织为他们提供的内容的认知与员工认为自己为组织提供的内容是平衡的,在此范围内可能有一些波动但能被双方接受,不需要修改心理契约中的内容。当一方感觉到另一方提供的内容超出了被认可的范畴,则会出现重新修订心理契约或者终止已有心理契约的行为。而心理契约的变化发展和感知状况对员工的工作情绪、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都有极大的影响,并最终影响组织与员工间劳动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要想实现编辑与记者的良性互动,构建和谐的采编关系,就需要采编双方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维护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
1 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构筑心理契约
和谐的采编关系的建构,不仅需要编辑记者的共同协作、互相努力,作为管理者的媒介组织同样要担当起责任,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解放思想,更新管理观念,创造、搭建有利于编辑记者发展成长的环境和舞台,构筑起编辑与记者之间的心理契约。
(1)明确编辑记者是媒体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实现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的转变。在媒介组织中,编辑记者是重要的人才资源,编辑记者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报纸的质量,他们的水平决定着报纸竞争力的强弱,如果仅仅停留在以事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上,就很难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制约报纸的发展。因此,只有把编辑记者视为媒介最重要的人才资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编辑记者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并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才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2)充分尊重和相信编辑记者的能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这不仅包括媒介组织对编辑记者的尊重和信任,还包括编辑记者相互间的认可与尊重,这是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它不仅影响到编辑记者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而且会影响到彼此间的满意度及对媒介组织的忠诚度。另一方面,任何人都有情感归属的需求,信任是把编辑与记者结合到一起的联结剂,是彼此间行动的催化剂。同时,信任是交互的、双向的,当这种信任需要得到满足时,也就获得了情感的归属,进而形成了对媒介组织的归属感。因此,建立写协作信任的良好氛围,就使得采编双方不会因为相互猜忌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心里不满,这对于心理契约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
(3)充分考虑并尽量满足编辑记者的个性化需求,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给新闻采写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给编辑记者带来了新闻创造的无限可能,但是任何形式的创新,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精神或技术上的保障与支持。特别是媒介竞争空前激烈的现代社会,要想实现突破与发展,就必须秉承“人是创新知识的第一要素,是全部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观念,尽量为编辑记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其更好地完成工作提供便利。
2 理念:营造和谐的媒介文化凝聚心理契约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如果企业建立了员工认同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事业的参与能够激励员工的投入,即使在传统的刺激手段(如加薪或提升)看来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保持员上的士气。媒介工作具有很强的合作性,而合作就需要沟通,需要某些共同的价值标准作为基础 因此很多媒介组织都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了一整套媒介企业文化,其中包括媒介的信念追求、发展战略、价值标准、行政取向等,这就为全体员工树立起一个自觉认同的主导型价值观念 良好的媒介企业文化,就需要编辑记者在工作实践中共同遵守和维护,
一方面,对于媒介企业文化的维护有利于编辑记者形成统一的价值追求,铸造共同的行为模式,增强编辑记者对媒介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无疑为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空间;另一方面,一个优秀媒介的核心竞争力都应体现在其强有力的文化理念上,当这一理念渗透到所有部门和所有员工的工作中时,就会增强员工凝聚力,有效推动媒介内部的相互合作,可见,对媒介文化理念的共同维护不仅能激发编辑记者努力上作的热情与信念,激发其共同信守“契约”,同时也有利于达成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
3,沟通:以高效畅通的信息交流机制维护心理契约
(1)鼓励编辑记者共同参与重大新闻事件的策划、组稿、采写、编辑等环节,积极参入读者互动。构建和谐的采编关系,需要搭建编辑和记者沟通的平台,建立沟通的运行机制,在编辑与记者之间形成商榷、研究的氛围,以维护双方心理契约的平衡。
一方面,采编互动是贯串选题、策划、采写、编审、组版全过程的一种立体模式,它打破了各部门间、部门内各条线间以及记者与编辑问平行、封闭的局面,它便于针对不同记者的专长和特点分派任务,激发创造力,写出有分量的报道,也便于编辑对稿件的立意与角度进行综合调控,避免缺乏沟通造成的效率底下。其方式可以是在编稿前编辑先与记者时论,统一意见;可以是在编辑过程中向记者通报想法,征求意见;也可以在编发见报后,双方开展总结经验教训性的讨论。另一方面,记者长期身处采访前线,了解民情、深得民意,编辑也从记者那里获取和掌握大量的一手信息,适时调整报道思路,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判断。总之,双方的及时互动,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摩擦,真正实现“分”而不散,“合”而不乱。
(2)建立内部信息交流反馈平台。高效畅通的内部信息交流反馈机制是维护心理契约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讲,内部信息交流反馈平台可以有一下几种方式:一是利用媒介组织提供的局域网络,设置信息交流版块;二是在报社合适位置设置留言板或留言簿,要求记者编辑定期查阅并及时反馈;三是安排专人或组建信息交流反馈组织负责信息收集与反馈;同时,还可以鼓励编辑记者面对面地提出相关意见、建议,或对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探讨,以便问题得到更快的解决。
4 激励:以激励为切入点引导心理契约
(1)坚持能力和业绩导向,实行绩效管理。《报刊的社会责任》一书的作者爱德华・杰拉尔德曾说:“新闻职业的全部可靠性和有用性取决与它是否充分遵循信息传播所依赖的各种信条,取决于对各种行为的奖励和惩戒。”由此,在编辑记者问建立起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绩效管理体系,对编辑记者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进行客观、公正、公开的考评,并与其工资、奖惩等挂钩,这对编辑记者的工作态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是编辑记者衡量心理契约履行程度的重要依据,月前,我国部分传媒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即按能力水平将编辑记者分为若干等级,同时对记者的稿件、编辑编排的版面实行打分制,再按照不同等级与分数折合成绩效工资,体现能者多劳,优稿优酬的原则。
(2)创新职位设置,重视编辑记者职业生涯的开发。目前,我国大部分媒体实行的采编分离体制虽然有利于形成编辑记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编辑、记者职务的相对固定造成职业发展阶梯单一而狭窄,致使很多优秀的编辑、记者由于晋升道路举步维艰,而逐渐失去了对自身工作成绩和价值的心理认同。这客观上要求媒介组织职位设定多元化,同时实行末尾淘汰、岗位轮换等制度,如不同版面编辑之间、编辑与记者之间、不同部门的记者之间、甚至采编与职能部门之间定期轮换,这一方面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发现不同员工的特长,实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