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马克思普遍交往观的阐释视角及现代启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马克思普遍交往观的阐释视角及现代启示,欢迎阅读!

马克思普遍交往观的阐释视角及现代启示

篇1:马克思普遍交往观的阐释视角及现代启示

马克思普遍交往观的阐释视角及现代启示

在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中,马克思基于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深刻分析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作用,形成了具有深刻理论内涵的'普遍交往观.这种普遍交往观,对于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

作 者:刘刚 LIU Gang  作者单位:铁道部党校,工运法学教研部,北京,100088 刊 名: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TY(SOCIAL SCINECE EDITION) 年,卷(期): 2(10) 分类号:A715 关键词:交往   世界历史   全球化  

篇2:马克思的信任异化观及其启示

马克思的信任异化观及其启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信任异化观”,认为信任异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资本主义信任异化是资本主义深刻的信任危机,资本主义信任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不公正.因此,克服资本主义信任异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对于信任异化的扬弃,建立共产主义信任.马克思的“信任异化观”,不仅深化了其异化理论,而且也为我们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信任的基础、建构信任危机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作 者:董才生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社会学系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 年,卷(期): “”(4) 分类号:A8 关键词:信任异化   信任危机   扬弃  

篇3:孔子德治观的现代启示

孔子德治观的现代启示

孔子是历史上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留下了大量丰富而又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今天好好的`总结和借鉴.作为一名政治家孔子,他所倡导的德治理论及其主张对我们今天推行“以德治国”方略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作 者:张宏胜 ZHANG Hong-sheng  作者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刊 名: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21(2)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以德治国”   启示  

篇4:形神俱妙--道教身体观的现代阐释

形神俱妙--道教身体观的现代阐释

性命、形神、身心、肉体和精神、元神和识神、精气神、身心意等都是道教表达身心的术语,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常常交换着使用,但道教看重身体却始终一贯.身体在道教里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即是体验的领域又是体验的媒介,是其他价值得以实现的起点和场所.人与外界通过身体而交通.身体还具有文化的意义,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皆被身体所呈现.存在是在身体里的.存在,离开了身体,无从谈心灵和精神.道教对于身体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在世界宗教中可谓独树一帜.

马克思普遍交往观的阐释视角及现代启示作 者:陈霞 Chen Xia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刊 名:哲学动态  PKU CSSCI英文刊名:PHILOSOPHICAL TRENDS 年,卷(期): “”(4) 分类号:B958 关键词: 

篇5: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观念及现代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观念及现代启示

本体问题是一切形而上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与西方哲学相比,是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建立在反思方法基础上的.规律系统,具有三个突出特征。它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具有启示意义。

作 者:王海英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哲学硕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长白学刊  PKU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 年,卷(期): “”(5) 分类号:B2 关键词:本体观念   形而上学   生存论   中国传统哲学   西方哲学  

篇6: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现代阐释--兼论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是劳动的重要形

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现代阐释--兼论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是劳动的重要形式

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建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基本理论的.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以及正视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是劳动的重要形式是时代的需要.

作 者:赵万江 江世银  作者单位:赵万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2)

江世银(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四川,成都,610072)

刊 名:黑龙江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 分类号:A81 关键词:劳动   劳动价值论   科技工作   经营管理  

篇7:中庸修养观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中庸修养观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是现代人完善自身修养时不可忽略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追求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原则和思维方法.孔子的忠恕之道和<中庸>的学、问、思、辨、行的修养方法,以及“诚”的思想,不仅为目前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具体的素材,更为个人进行道德修养、培养健全人格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作 者:王雪霞  作者单位:河南省宝丰市第一高中,南京师范大学 刊 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 11(2) 分类号:B82 关键词:修身   人格   中庸之道   忠恕   诚  

篇8:从实践到一定社会关系的生成:实践观的开拓和深化-马克思交往实践维度的历史

从实践到一定社会关系的生成:实践观的开拓和深化-马克思交往实践维度的历史彰显及其公共性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哲学在实践观上的革命性变革,既表现为从人与自然关系中来阐释人的活动的能动和受动的关系,也表现为从人与人之间关系这一生存维度来拓展对实践概念的理解.交往实践观作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维度,不仅表明了马克思在实践观上的深层跃迁,而且也揭示了其深蕴的`公共性旨趣,从而实现了在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向上的现代转换,并最终完成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性超越.

作 者:贾英健 JIA Ying-jian  作者单位:山东省伦理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基地,山东,济南,250021 刊 名: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9(6) 分类号:B023 关键词:马克思   交往   实践观   公共性  

篇9:斯多亚派的命运观及其现代启示的论文

斯多亚派的命运观及其现代启示的论文

斯多亚学派是古希腊的四大著名哲学学派之一,是晚期希腊哲学的一个主要流派,是希腊哲学中流行最广泛、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派别,是由它的第一创始人芝诺在公元前3左右创立,因芝诺及其弟子们经常在“画廊”聚合而得名。斯多亚派的哲学体系分为逻辑学,伦理学,自然哲学三部分,它的伦理学建立在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逻各斯思想的基础上,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斯多亚派把哲学比作一个动物,把逻辑学比作骨骼与腱,自然哲学比作有肉的部分,伦理哲学比作灵魂。”“也拿肥沃的田地作比,逻辑学是围绕田地的篱笆,伦理学是果实,自然哲学是土壤或果树。”[1]在斯多亚派的哲学体系中,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段,伦理学是核心与归宿。

晚期希腊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伦理化的倾向。漫长的希腊化时期,斯多亚派与其同时代的伊壁鸠鲁派、怀疑派和新柏拉图主义一样,都试图解决当时人们共同关注的幸福问题。斯多亚派将自己的伦理学思想建立在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逻各斯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按照自然生活”的口号,这里的“自然”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或“共同法”。“按照自然生活”是其伦理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其关心自然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幸福的生活,作为世界本原的自然、逻各斯,在伦理领域成为一个有意志、有情感,并且决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最终本体。人的本性即为理性,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其本性是与宇宙理性相一致的,遵从自然即遵从理性,按自然生活也就是按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也就是要服从命运,即要我们按照理性的指引,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真正按照理性去生活,不是消极地听任命运的安排,应该是积极地影响自己未来的命运。

按照斯多亚派的严格的决定论,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要服从命运。斯多亚派认为,一切都按照命运而发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命运表示最严格的必然性,按照克里尼雪斯的说法,命运包含着天命,就连神也不能摆脱命运。斯多亚派所提倡的顺应天命的态度正像公元2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家希波利特所形容的一样:“好比一条狗栓在马车上,当它情愿遵从时,它拉车,当它不情愿遵从时,它被车拉。”[2]斯多亚派认为世界是按照理性的原则运行,甚至可以说是按照某种必然性运行,这种必然性落实在人身上,就是命运。人能够参透世界的理性和必然性,命运能够被人类理性领会,即命运虽然是不可控制与无法改变的,但人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顺从命运是正确的、理性的态度,即使是面对死亡,也要像马克・奥勒留说的一样,“有理性的人,不要以烦躁、厌恶和恐惧心情对待死亡,而要等待这一自然动作的来临。”[3]不正确的态度就是不按照自然生活,为命运加给我们的有益产生了错误狂热的激情,为命运加给我们的有弊而陷入痛苦悲伤的境地。

斯多亚派虽然要求人们服从命运,但这并不必然导致消极无为的宿命论。斯多亚派最基本的命题“按照自然生活”是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获得幸福是要“把理性放在硬壳之中”[4]但理性并非生而有之,因而在人们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要按照自然的指引行事,要按照理性行事,其严格的决定论思想显然不允许走向消极的宿命论,宿命论要求人们安于现状,接受现实,不用努力勤奋,只要消极地磨时间,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都有极大的不良影响,势必会阻碍甚至破坏社会的发展,而且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生活的人们当然过的不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而是一种碌碌无为,乏味单调的人生。于是,克吕西甫说:“命运是整体的联系不断的,一类事物跟随着另一类,并导致别的一类,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可违反。”[5],他认为命运是多种原因组成的“合成原因”,而并非由超自然所产生的奇迹,这是斯多亚人为避免宿命论而做出的努力。“合成原因”把命运的形成纳入到了因果系列中,这样通过我们对原因结果的科学分析,命运自然就成为了我们有可能把握的东西,尽管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原因与结果的复杂联系,但这起码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希望与信心去把握命运。斯多亚人告诉人们在遵从自然,遵从理性的同时,不要陷入宿命,人们并非毫无自由、自主,仍然有行善的幸运和作恶的不幸。

斯多亚哲学要求人们按照自然而生活,要求人们遵从自然,遵从理性,从而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如果由自然完全决定了人们的言行,人们就会消极度日,陷入宿命,人们不会再去考虑责任与义务,因而就不可能真正地去按照理性生活,如前所述,斯多亚派虽然要求人们服从命运,但这并不必然导致消极无为的宿命论,于是人们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需要拥有一定的命运变更权,这样,伴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迈进了21世纪,社会在快速运转、生活中压力横生,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想要过上幸福的生活,斯多亚派的命运观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指导理论,既要按照自然而生活,努力承担命运赋予的责任,又不能消极听从命运,要以积极的态度影响或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幸福。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环境,不能控制外界事物的客观变化,不能完全实现我们所期望的状况,不能随心所欲的改变世界,面对命运的安排,我们要做到“不动心”,人虽然不可控制与无法改变命运,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因此我们不能消极适应命运安排,碌碌无为,荒废光阴,陷入宿命。命运是多种原因组成的“合成原因”,是由多种主客观原因综合形成的,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这些因素,使改变后的因素能够综合成我们所期望的命运,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但同时我们清楚自己的能力阶段性有限,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状况都实现,要以冷静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加大我们与命运对抗的步伐,增强我们与命运搏击的热情,达到至善,过上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研究室.西方哲学著作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78-194页

[2]希波利特:《驳一切异端》,1卷21章

篇10:道家适欲观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启示

道家适欲观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启示

现代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欲望的过度膨胀,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精神的堕落实际上是同步进行的,生态危机的实质就是人类的精神危机,人类期待着一场真正的“精神革命”.道家“适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可贵的“心灵环保”理念,对于解决现代生态危机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人类应该重新审视其消费观念,改变其消费方式,重新看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自觉选择一种简朴而有节制、更人性化而身心自在的生活,也是对生态保护最有利、最有价值的生活.

作 者:刘立夫 刘杰锋 LIU Li-fu LIU Jie-feng  作者单位:刘立夫,LIU Li-fu(中南大学,哲学系,湖南,长沙,410083)

刘杰锋,LIU Jie-feng(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ITON) 年,卷(期):2007 29(5)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生态危机   道家   适欲   生态伦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